第一章 我的家庭
爺爺家族第三代的第一個男孩
1937年10月14日(農歷九月十一日),我出生在湖南省祁東縣羅口町鎮(zhèn)清公祠村。
祁東縣的地勢是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四明山,中部為祁山,東南就是湘江了。我的家鄉(xiāng)還不能算是山區(qū),有介紹說祁東“重崗復嶺,田疇阡陌,溪流縱橫,泉井遍布”,有點兒丘陵地貌,但往西就是大山區(qū)了。
我爺爺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父親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
父輩幾家的第一個孩子都是女兒,我是爺爺家族第三代的第一個男孩,所以從小有點兒嬌生慣養(yǎng),全家都寵著我,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叔伯、嬸母、姑姑都拿我當寶貝一樣,誰家里有好吃的東西都給我送點兒過來,我幼小的心里覺得美滋滋的。農村的觀念,生男孩最重要的是傳宗接代,那時我們家境還可以,并不是要我做養(yǎng)老送終的依靠。
四世同堂(2010年2月春節(jié),母親時年92歲)
我原來叫劉大晑,是爺爺取的名字。這個“晑”字,讀音為“xiǎng”,詞典中只有一個字的釋義,就是“明”,小時候大家都叫我“明徠”。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都用的這個字。很多老師不認識,碰到課堂上點名或提問,有些老師叫我劉大咼(guō)或者劉大昌(chāng),我也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磿@樣念,有的老師干脆就問,你叫劉大什么呀?弄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不愿意名字中有一個大家不認識的生僻字,于是自己就把名字改了,把日字從上面挪下來變成偏旁,就是“晌午”的“晌”字,但我不是中午生的,而且這個字讀音為“shǎng”,與我原來名字的讀音也不同,所以后來改為“響亮”的“響”,這就成了我現(xiàn)在的名字。
小時候生長在農村的我是玩泥巴長大的。和大宅院及其他院子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我們不分大小親疏,也不分貧富貴賤,捉迷藏、騎竹馬、烤家雀、打銅板,有時還會結伴走家串巷,見大人就問候幾句,說點吉利話,討些東西吃,好不快活。稍大一點兒就跟著一些小哥哥、小姐姐們去兩里之外的“把關口”看大戲,看木偶、拉洋片。最大的興趣當屬捏泥人了,還有“打泥炮”,就是把泥巴做成一個窩形,使勁往地上摔,看誰摔得最響。
小時候我挺淘氣,經常同小伙伴一起爬樹,掏鳥窩、抓知了,還時常去揀蟬蛻,到開中藥鋪的七伯家換甘草吃。有時也背著大人偷偷下河洗澡,到小水溝中捉魚。我們把一個小河溝上下游都堵上,將水戽干,抓里面的魚,弄得滿身濕泥巴,只好在外面把衣服洗凈、曬干才敢回家。大人們怕小孩兒出事,只要知道就不讓我去,但有時我能抓幾條魚回來,他們也很高興,雖然要數(shù)落幾句,魚還是做來吃了。
祁陽羅口町劉氏家族淵源
我的曾祖父曾經中過舉,有五個兒子。族中老人記得,家里過去還保存著他的“頂戴花翎”。我問過一位堂兄,他回憶,兒時還戴過曾祖父的官帽玩耍,就放在老家的閣樓上。堂兄說,你叫他們去找找。我說現(xiàn)在哪里還會有呢?
堂兄名叫劉金鎧,今年已經88歲了,退休前在沈陽冶煉廠工作,是中心實驗室主任、高級工程師。他的文章寫得好,字也很漂亮。父母把他樹為我的榜樣,經常說我要像他那樣,他們就很滿意了。
與堂兄劉金鎧在北航綠園(2009年)
后來,我從侄孫劉軍(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博士生,畢業(yè)后赴澳大利亞工作,現(xiàn)在中南大學當教授)那里得到1993年出版的《劉氏六修族譜》,經過仔細研讀,才搞清楚湖南祁陽(現(xiàn)歸祁東縣管轄)羅口町劉氏家族的一些演化情況。
按族譜記載:劉姓一族,始于傳說中的堯帝時期,世居彭城(今徐州,漢高祖劉邦故鄉(xiāng))。紀元(注1)前,沛公提三尺[1]劍斬白蛇于茫蕩,以大德立帝業(yè)于咸陽,傳兩漢開四百余年基業(yè),故前曾立著堯典一篇昭垂祖訓,漢書兩部具載宗功于祁陽劉氏總祠,昭示我劉氏族姓,既居于炎黃子孫之林,卻又有出類拔萃之功,業(yè)績輝煌。
祁陽劉姓一支的先祖應三公,公諱應行三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戊寅五月十一日午時生于江西南昌之梓溪里。明洪武八年(1376年)奉詔攜男德成公徒遷祁西羅口町匍居。七世祖廷輝公出仕邑駕北平有功,圣恩賜坊祁城北門為羅口門,德昭功著,譽享衡湘。
到我這個“大”字輩,已是祁陽劉姓這一支家族的第二十一代了。從族譜中還了解到:十七世高祖父劉糾堂,號箕疇行滿,在清朝曾被授州司馬加三級誥授奉政大夫,又由長男厚錚以總鎮(zhèn)請一品,誥封榮祿大夫,官印天錫。十八世曾祖父劉厚銑為劉糾堂次子,號麗川行十五,例授同知,官印芳暉。自十七世至廿六世,家族輩分按“堂厚家聲大,詩書紹桂香”為序。
祖父劉家湘,字揚清,號恒豐,例授從九品,當?shù)刂嗅t(yī)。
父親劉韶聲,字維琪,號木生,學名飛鴻,廣西大學畢業(yè)。
母親曾冰清,1918年(民國七年)農歷(戊午年)三月十一日申時生,鄉(xiāng)村醫(yī)生,2012年逝世,享年95歲。
大伯父金聲,號集成,清光緒卅三年丁末三月廿八日亥時生,15歲歿。
二伯父有聲,字維煥,1964年去世。
我們家住的是一個大宅院,大概有二十幾戶,都是劉氏的家族成員。我爺爺和爺爺?shù)娜齻€兄弟、我們家、伯父家都住在那里。老一輩中女的都嫁出去了。
羅口町屬羅口町鎮(zhèn),南北走向,岔壟最多,呈不規(guī)則狀向四周延伸,北至崩塘沖,南至黃坡橋,西至元珠山,東至巒塘園,是縣西部最大壟。町內地勢起伏變化不大,自然條件較好,農產以水稻為主。一般年景都風調雨順,旱澇保收。
1995年,羅口町鎮(zhèn)和三口灣、紫云橋三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現(xiàn)今的太和堂鎮(zhèn)。
爺爺
爺爺劉家湘是位中醫(yī),最擅長的是治婦科病。他長期靠醫(yī)病謀生,賺了錢就買地,自己不能種,就出租給人家。租地種的都是較貧困的族中晚輩,田地長期包給了他們,每年交點兒租子就行,多點兒、少點兒,爺爺都不計較。
我能記得的,就是外面來找爺爺看病的人很多,經常有用轎子從很遠的地方抬過來的病人。解放后我聽說,還有從長沙、昆明來看病的,說明爺爺?shù)拿晜鞯煤苓h。有些人來的時候病得很重,經爺爺治療后就好了。爺爺看病收費不多,有錢就給一點兒,沒錢也就算了。有些從遠處來看病的人沒住處,就住在爺爺家里。
爺爺劉家湘(1963年)
爺爺很喜歡我。我小時候淘氣,拔他的胡子,有時把他的胡須編成辮子,他也不生氣。爺爺一有好吃的,就把我叫到他屋里去。爺爺家中只有爺爺、奶奶兩個人。奶奶是續(xù)弦的。我的親奶奶、就是我父親的生母去世很早,我沒見過。這個后奶奶對我挺好,記得她做的菜特別好吃,我小時候經常到爺爺家去吃飯,對他們的感情很深。
大概是1965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父親發(fā)來的電報,說爺爺去世了。因離家太遠無法回去奔喪,我心中很難過。但那次爺爺卻沒有死,據(jù)說是在入棺的時候,爺爺突然動了一下,不知道什么原因,奇跡般地又醒過來了,于是大家趕快扶他起來,結果他又活了兩年多。
爺爺死而復生后的兩年多,雙眼幾近失明,有時大小便失禁,完全靠我母親和弟弟照顧,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洗呀、擦呀。有時弟弟出工,就由母親一個人干。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爺爺臥床兩年多的日日夜夜中,作為兒媳婦——我的母親天天要為大小便失禁的公公擦身,換洗弄臟的被褥和衣服,實在難能可貴。
爺爺一輩子為人忠厚,性格隨和,一生行醫(yī),救死扶傷,深受群眾的厚愛和尊崇。在爺爺死而復生的這段時期,還是有很多人前來看病,他憑自己的記憶指導母親處方施治。爺爺把他一生購買、抄錄所積累的所有醫(yī)書、藥方和資料,都給了我母親,還悉心教她如何診治疑難病癥,并傳授給她一些特效秘方。母親傳承了爺爺?shù)尼t(yī)術和秘方,后來也成為當?shù)赜忻泥l(xiāng)村婦科醫(yī)師。
1967年爺爺與世長辭,享年86歲。
母親
母親曾冰清,出身富裕家庭,小時沒纏過腳。她性格溫柔而又倔強,念過書,受過良好的教育,記憶力很好,毛筆字寫得不錯,還能寫點兒詩,后來當了鄉(xiāng)村醫(yī)師,開藥方,為百姓治病,為不能生孩子的婦女造福。
母親曾冰清(1951年)
舊社會重男輕女,認為女孩兒長大了要嫁人,書念多了沒有用。母親堅持要念書,認為沒有文化不行,最終讀到初中畢業(yè)。17歲嫁到劉家,由于家道殷實,有好幾畝[2]田地陪嫁,在當?shù)厮闶呛荏w面的。
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一心相夫教子。解放后曾不止一次對我說,她一輩子有三大心愿:一是送我父親念書;二是要修建一棟房子;三是要兒孫都讀上大學。爺爺分家后我父親只有7畝5分[3]地,因他在外讀書,沒有勞力,就租給人家耕種,每年收點兒地租,雖不算富裕,卻衣食無憂,但要念高中、讀大學就困難了。母親執(zhí)意要供我父親念完大學,這算是她最大的一個心愿,于是她省吃儉用,攢下錢供父親讀書。
母親多次去找我舅外公,跟他說,一定要送丈夫去讀書,請他給找一個好學校。舅外公是我外婆的親哥哥,叫雷聲溢,號云浦,祁陽小坪西子村(今屬祁東縣)人,自幼聰慧,學習勤勉。1922年秋,他借其長兄中學畢業(yè)文憑考入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系,4年畢業(yè)。朝陽大學資送學生赴日本留學,在甄別考試中,名列第一。赴日前先回家探親,其時北伐軍已打到湖北,局勢已變,他認為北洋時代的公費留學或不可靠,遂逗留在家。1927年4月,經友人舒大禎介紹,赴漢口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政治部文書股長。三個月后,國民黨清黨,政治部解散,他回到衡陽,受衡陽船山中學聘任國文教員。11月,同鄉(xiāng)高炳垓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商民部長,邀他任秘書。在此期間,他目睹官場爾虞我詐,鉤心斗角,認為不可久居,決心獻身教育事業(yè)。1928年秋,仍應船山中學聘請,兼任衡陽第五中學及成章中學教員,后出任衡陽船山中學校長。
因拗不過母親的反復求情,舅外公就把我父親介紹到船山中學念書。但學費很貴,交不起。外婆看到這個情況,就又撥給我母親13畝8分地,這些地算是劉家的,母親就用每年收的地租供父親讀書,直到父親從廣西大學畢業(yè)。
母親結婚后共生育七個孩子,我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不幸很小就夭折了。再下面有一個弟弟,名叫劉大旭,退休后在家照顧母親,還有三個妹妹,即劉麗華、劉麗君、劉麗滿(后改名劉湘華)。
1957年全家福(前排右為二妹劉麗君、左為三妹劉湘華;第二排右1為父親、右2為外婆、右3為母親;后排左為段蘭芳、右為弟弟劉大旭)
母親第二大心愿就是要建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她雖然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但不嬌氣。為供我父親讀書,又要攢錢建房子,所以持家用度非常節(jié)儉,吃飯時掉一粒米也要揀起來,衣服破了就打補丁。記得家里晚上這一餐常常喝稀飯、吃地瓜,就是為了省錢。
不過我是例外,她總是單獨做點兒好的給我吃。
外婆知道我母親要建房子,雪中送炭,又送給她許多建房和打家具用的木料。那時父親在廣西大學讀書,母親一個人在家操勞,忙里忙外,千辛萬苦,終于把一棟兩排兩層樓的大房子建了起來,在劉氏大宅院中首屈一指,令人羨慕。但建后剛三年多當?shù)鼐徒夥帕?,房子分給了貧下中農,母親曾惋惜地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外婆與三妹劉湘華(1955年)
母親的第三大心愿就是要送兒孫讀大學。我是她的長子,當然就成了他的第一個目標和最大的精神寄托。母親對我疼愛有加,但從不放松對我的教育,三歲多就開始教我背“三字經”“百家姓”,逐段給我講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含義。稍大一點還給我講述“岳母刺字”“懸梁刺股”“孔融讓梨”“孟母擇鄰,斷杼教子”等典故。再大一點又教我背誦“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春眠不覺曉……”等唐宋詩詞。她常常教我要“尊敬長輩,尊敬老師,愛護同學,為人誠實,不說假話,勤奮努力,好好學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講仁義,重名節(jié)”等儒家倫理道德。每當有長輩、客人來家時,她就要我在他們面前背誦一段,大人們對我的夸獎,自然使她十分高興。
母親篤信佛教,記得小時候常常帶我去寺廟,燒香拜佛,十分虔誠。常常給我灌輸要“與人為善,慈悲為懷”“人生有輪回,今生做好事,來生變好人”及“溫、良、恭、儉、讓”之類的思想?,F(xiàn)在回想起來,這些簡單而樸素的東西,對我的成長還是起了一些潛移默化的作用。
母親70歲以后,又多了一個心愿:死后一定要“土葬”,不要火化。她自己在劉氏祖墳的山坡上,早就買好了一塊不大的地方,并將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的5萬多元錢存入銀行。她多次給我打招呼,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得清白在人間”,說她百年之時,不要鋪張浪費,一切從簡,只花她自己存下的錢就足夠了,這樣她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母親她老人家這一輩子享過福,也吃過苦。幾經變遷,解放時家中六口人,土地17畝半,土改中全家只母親一人被劃為地主,挨過批判,受過管制,但當?shù)馗咐相l(xiāng)親對她是比較溫和的,當?shù)卣皖I導,對她也是關心和照顧的。1950年,我在祁陽讀書時患病,鄉(xiāng)政府一位洪鄉(xiāng)長特批,準許母親去學校護理我,并表示“如果我去信有事你就回來,不寫信你就在校住著,不要回來了”。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泛濫的那段最困難時期,鄉(xiāng)政府還特許她給老百姓治病,開一個藥方可以收取2角錢,后來加到5角、1元、5元、10元不等,也允許她按爺爺?shù)拿胤阶灾埔恍┨匦庂u給病人。
母親對政府和父老鄉(xiāng)親心存感激,盡心盡力為百姓治病,還努力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每當有病人來家診病,她邊看病、邊聊天,了解病人家庭情況,幫助解除思想包袱。對比較貧困的危重病人,她一般都不收費用,有時甚至將我們孝敬她的西洋參、東北人參、三七、北黃芪(她認為南方黃芪藥力不好,每年我們都從北京同仁堂買一些上等北黃芪寄回去給她配藥)等補品,無償贈送給那些最困難、最需要的病人。因此,“曾醫(yī)師”在當?shù)赜休^大的名氣,也有不少人從云南、四川等地慕名前來治病。人們來看病時,按當?shù)亓曀鬃街浑u、提只鴨、拿包糖果或點心是常有的事兒,但病人走時母親總要回贈她們一些禮品,否則她決不收取人家的東西。對那些沒有錢抓藥的病婦,有時她送50、100元抓藥錢的也不在少數(shù)。我?guī)状卧诩铱吹?,特意問她為什么?她說:“我不能亂收別人的東西,送點錢給別人是積陰德,自己心情愉快,來世可以變好人,也保佑你們大家在外工作萬事如意,一切順利。”
1979年黨中央宣布給土改時劃為地主的人摘掉帽子,重新享有平等的公民權。母親對此特別高興,還給我寫來一封信,其中特別提到“萬分感謝共產黨,感謝鄧小平,英明偉大,給我摘了帽子,讓子孫后代不再受我的牽連和影響?!?/p>
母親關心家鄉(xiāng)建設,愛做善事。1986年她給我寫信,說劉家宅院正前方的白花江原有的木橋被大水沖走了,鄉(xiāng)親們希望能建一座以石為墩、鋼筋水泥為面的橋。她說這樣使老百姓出行方便,是積德行善的大好事,但自己沒有能力捐這么多錢,問我能否捐資1萬元將橋建好。當時我每月工資不多,但這是母親的美好心愿,又對老百姓有利,
1986年捐資建橋,百姓立碑紀念
便欣然同意匯去1萬元。村里很快便將橋修好,落成之日舉行了典禮,放了不少鞭炮。橋頭還立有白花橋碑一塊,碑文為:德留千秋通一路,功在萬代建大橋。橫幅為:功德永存。這本是一件應該做的小事,沒想到父老鄉(xiāng)親們卻鄭重地立碑留念,令我十分感動。
2010年,母親年屆92歲高齡,趁春節(jié)之際我回到家鄉(xiāng),這是我離家60年來第一次攜妻兒老小一起回家陪她過大年,老人家十分高興。我在得知家鄉(xiāng)要修建鄉(xiāng)村公路尚缺部分資金時,與母親、家人商議,捐資5萬元,后因當?shù)卣I資不足,我再捐資6萬元,共計11萬元人民幣。母親對我此舉大加贊許。這條路現(xiàn)已修好,2010年12月18日全村和鄰村老小齊出動,參加了村民委員會舉行的隆重通車典禮。
2005年,與87歲高齡的老母親合影(后排左為兒子劉英杰,右為女兒劉玉娟)
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寫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痹娋渥掷镄虚g飽含著母親對游子的關愛和思念,情深意切,十分感人。在人世間,母親是最可愛的人,她總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維系著蕓蕓眾生的生命,終有了文明的誕生和延續(xù)。從自己親身的經歷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是人類最純潔、最珍貴的情感,是只知道給予而不企求回報的。為了兒女,母親總是心甘情愿地犧牲一切。正像一首歌詞中寫道:“母愛是一針一線的親情,母愛是無休無盡的牽掛,母愛是無怨無悔的付出,從不奢求兒女的報答。母愛最無私,母愛最偉大?!倍覀冏鰞号模瑢δ赣H的回報又能有多少呢?我常常想,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無不享受過母親所給予的生命、關愛、幸福和快樂,這恐怕正是我們人類能夠繁衍生息的無盡源泉,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溫柔、美麗而偉大的力量吧。
母親老人家辛苦勞累了一生,于2012年4月15日5時10分無疾而終,安詳乘鶴西去,享年95歲。
父親
父親劉韶聲,字維琪,號木生,學名飛鴻,生于1918年。
1939年,父親在衡陽船山中學讀書時,因與國民黨訓導教官吵架(訓導教官要求學生剃光頭,他不服從),被“勒令退學”。1940年初,他赴湖南寧縣報考廣益高中,因為沒有證書,就找到同學劉鴻,借用他的證書,在劉鴻的名字中間加了一個“飛”,以后就一直叫劉飛鴻了。
解放前父親有個壞毛病,愛打牌賭錢,因此常與母親吵架。有時一吵起來,母親就賭氣回到外婆家,所以我小時候經常被母親帶去外婆家住。
父母合影(1952年)
父親從廣益中學畢業(yè)之后,考進了廣西大學。開始學的是經濟,后來他感到學經濟沒出息,就轉學農業(yè)系。其間日軍侵犯廣西,學校停辦一年,因此他在廣西大學實際上讀了6年。那時年幼,我記事不很清楚,只記得父親每年從廣西回來時,總要帶一些金橘給我們吃。
1947年,父親從廣西大學畢業(yè)。父親有過很多照片,我小時候常拿出來翻看。其中有一張大學畢業(yè)時穿戴學位服飾的,可惜“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時被抄走了。
父親在讀書求學期間,還斷斷續(xù)續(xù)在永安小學教過兩年書,之后,他受聘到祁陽劉氏私立崇漢中學當教師。
劉氏私立崇漢中學的校長叫劉興,號鐵夫,湖南祁陽縣人。劉興是保定陸軍學校第一期畢業(yè)的,北伐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谷諔?zhàn)爭中,劉興由陸軍中將晉升為上將,連任第16軍團的軍團長、第26集團軍總司令、江防總司令等要職,后兼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協(xié)助唐生智,以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的決心,策劃了守備南京的計劃。從南京撤退后,蔣介石令劉興回任江防總司令,但他卻辭職回原籍休養(yǎng)。1942年秋,劉興在家鄉(xiāng)天馬山下創(chuàng)辦了劉氏私立崇漢中學,自任校長。
1949年5月,應程潛邀請商議舉行湖南和平起義事,劉興到長沙面見程潛和唐生智,接受任務并會見了中共湖南省工委負責人。解放后程潛任湖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后來還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8年7月任湖南省省長。解放后唐生智擔任過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副省長、省政協(xié)副主席。劉興則在1950年2月返回長沙,被任命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副主任,后兼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63年病逝。
劉興校長禮賢下士,聽說我父親是大學畢業(yè)生,于是托劉德操先生介紹,于1948年親自到羅口町家中與我父親見面,誠聘父親為崇漢中學教師,雙方簽了合同。那時教師的薪水不發(fā)錢,而是發(fā)谷票,大概一個學年80擔[4]谷。有了谷票就可以買米,也可以換成銀元或鈔票。
崇漢中學師資力量很強,教師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yè)生,念過洋書的。父親主要講授生物課程。他講課繪聲繪色,十分生動,學生很愛聽。同時,父親還在重華中學和祁陽縣中兼授高中生物課。他為人比較講義氣,特別喜歡會讀書的學生。在崇漢教書期間,先后給十幾位家境困難的同鄉(xiāng)學生代交過學費。父親曾代授英語課,還當過學校的教導主任。他為人耿直,性子急躁,脾氣不太好,不會拐彎抹角,有些老師對他安排的課有意見,相互爭吵,他一氣之下干脆辭職不干了,說我還是當我的老師吧。
1952年4月,祁東與祁陽分治,縣城設在湘桂線上的洪橋鎮(zhèn),位于祁陽之東,故名祁東。當年父親從崇漢中學調入祁東中學教書,我初中畢業(yè),考上該校高中。
祁東中學位于風景秀麗的縣城鼎山南坡,校內綠樹成蔭,環(huán)境幽靜。該校前身是湖南私立達孝中學,創(chuàng)建于1941年8月。周斕先生是第一任校長,他曾任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1948年由雷聲溢(我的舅外公)代行校長職務。
1955年改為祁東縣第一中學。但祁東中學高中只辦了一年即奉命停辦。1953年8月我們高一班同學全部轉入祁陽中學讀書。父親因系高中部教師,也奉調到祁陽中學任教。
2007年與夫人回到母校祁陽一中
祁陽中學創(chuàng)辦于1912年,中間因戰(zhàn)亂幾次更名和停辦,現(xiàn)已有近百年的悠久歷史。它位于祁陽縣城東天馬山麓,湘江之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祁陽文昌塔在祁陽中學西側,矗立在“萬卷書巖”之上,與浯溪碑林遙相呼應,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祁陽中學校內古樟參天,芳草如茵,風景秀美宜人。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萃集了一批學有專長、有志于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秀教師,教育質量位于全省中學先進行列,1955年被評為湖南省重點中學,現(xiàn)為全國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之一。
陶鑄(注2)同志也是祁陽人,他的家離祁陽縣城不遠,也是一個大戶。他有一個族侄叫陶鈞,與我父親是廣西大學的同窗好友,又同為崇漢中學的教師。解放后陶鈞家劃成地主,當?shù)赝粮囊诲X,交夠了錢就可以不受批斗。當時他家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來,父親還曾借給了他一筆錢。
父親在祁陽中學仍主講生物課,并擔任班主任,還負責學校的綠化工作,因父親的建議,1953年學校從衡山購回了一批柏樹樹苗種在校園內,現(xiàn)在一中的許多參天大樹都是父親帶著老師和學生們親手栽種的。
除講課之外,父親常常自備材料或自己掏錢購買實驗材料,盡可能多開一些生物實驗課,他常帶領學生優(yōu)選水稻良種,搞試驗田,以提高水稻單位產量。
父親因工作積極,成績優(yōu)異,1955年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出席了湖南省第一屆先進教育工作者大會,會上又被選為在武漢召開的中南區(qū)先進教育工作者大會代表。后來父親告訴我,在祁陽一中工作期間,省里曾兩次要調他到湖南某大學任教,均因縣里和學校不同意而未能實現(xiàn)。
1959年6月,我在北京航空學院(簡稱北航)加入中國共產黨,父親十分高興。我多次寫信給他,動員他爭取加入黨組織。以后父親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是學校黨支部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但因家庭出身問題影響,審查和培養(yǎng)的時間較長,還沒能夠入黨就發(fā)生了“文化大革命”,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還被誣蔑為“逃亡地主分子”。父親脾氣急躁,對“造反派”說:“你們這幾頂帽子我都不接受?!薄霸旆磁伞本徒o他搞“噴氣式”、關“牛棚”,下放到觀音灘煤礦當會計、做管賬之類的工作。之后又被下放到農村,在老家待了很長一段時間。
父親患有高血壓病,因長期受批判、接受改造,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療,病情逐漸加重。1985年9月突患腦血栓,雖經搶救脫險,仍成半身不遂,后癱瘓在床長達兩年之久。因妹妹劉湘華在祁東一中任教,癱瘓在床的父親主要由母親和弟弟劉大旭、妹妹劉麗君在家照顧。1987年,父親病情再度惡化,終因醫(yī)治無效,于當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去世,享年70歲。
父親在世時,對我十分關心,要求嚴格。整個中學期間,我們始終同在一個學校,雖然我住集體宿舍,但他仍抽空經常檢查我的作業(yè),指正錯誤,找我談話,溝通交流。我在北航讀書期間,他經常來信,鼓勵我努力學習,跟上社會和時代的潮流,做好社會工作,爭取進步。因家里人口多,又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主要靠他微薄的工資支撐全家人的生活,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生活簡樸,注意節(jié)省每一分錢,徹底改變了大手大腳的生活習氣,與解放前判若兩人。
“四人幫”垮臺后,黨中央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給父親平了反,恢復名譽,補發(fā)了工資,他重返祁陽一中教書。“文化大革命”中雖然受到嚴重沖擊和批斗,但父親能正確對待,仍一如既往地積極工作。為了支持弟弟出來工作,他申請?zhí)崆巴诵?,又回到農村老家落葉歸根,幫助母親抄錄并整理藥方、給人治病,閑暇時與大宅院四鄰老鄉(xiāng)聊天、下棋,每逢年節(jié)又忙著給家家戶戶寫對聯(lián),享受晚年的恬適生活。雖不算富裕,但心情舒暢,直到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平淡而又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
注釋:
1.紀元:指中國歷史上自漢武帝開始的帝王年號?!稘h書·武帝紀》上記載:“武帝建元元年,師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睗h武帝把自己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追訂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為元年之意,表示年號紀元開始使用。因此,史學家把建元元年作為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年號紀年的開始。
2.陶鑄(1908.1.16—1969.11.30),又名陶際華,號劍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陶鑄出生于湖南省衡永郴桂道祁陽縣石洞源榔樹村(今祁陽縣石洞源陶家灣村)。1924年考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湖南三師),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1945年任中共遼寧、遼吉、遼北省省委書記兼遼西、遼北軍區(qū)政委。1947年8月兼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七縱隊政委。遼沈戰(zhàn)役后任中共沈陽市委書記。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戰(zhàn)軍(5月兼華中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第四野戰(zhàn)軍兼中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中南軍區(qū)黨委常委。1951年2月,擔任中共廣西省代理省委書記。1955年7月起任中共廣東省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同年起兼任廣州軍區(qū)第一政委、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并曾兼任廣東省省長。1956年9月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60年10月—1966年8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1965年1月,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1966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同時兼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化革命小組顧問等重要職務。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陳伯達等人的陷害和打擊。1969年11月30日,陶鑄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陳云致悼詞,對陶鑄同志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松樹的風格》等。
[1] 1尺=0.333米。
[2] 1畝=666.6米2。
[3] 1分=66.6米2。
[4] 1擔=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