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哭:弘光列傳 作者:李潔非 著


讀左公事跡,有些問題揮之不去。像他這樣的人和事,出現(xiàn)在蓬勃、向上、昌明的國度,不難解釋,因為信心飽滿、信念堅定,精神容易強大、勁拔。但是,左懋第卻置身江河日下、千瘡百孔、窮途末路的明末。這是“明代蘇武”與“漢代蘇武”最大和最重要的不同。他展示的精神,無論質(zhì)地與分量都與蘇武相當,而不遜色;但我能夠了解蘇武之能如此,卻不甚明了左懋第是怎樣做到的??鬃雍脦状握劦健鞍顭o道”情形下,個人可取的態(tài)度。一次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一次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孫同遜,朱熹注曰:“危,高峻也。孫,卑順也?!边€有一次說:“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卷是柔軟、收攏,懷是懷藏?!匆老葞熤?,當著明末那樣黑暗的政治,刑政紀綱俱紊,如果知難而退、明哲保身,也不算品格有虧。顯然,左懋第的行為大大超出了一般的道德高度,甚至超出了時代對他的要求。

《蘿石山房文鈔》四卷,由李清在左懋第死后編就,但直至乾隆末年方由左氏后人印行。李清在跋文中,講述了動念編此書的經(jīng)過,“發(fā)櫝中藏書·忽見公集,為潸然出涕,獨念公精忠大節(jié),爭光日月,所謂真鐵漢非耶,哭近婦人矣?!?/p>

載乾隆刻本《左懋第剩稿》卷首,書成于乾隆癸丑年(1794)。先是左懋第、劉宗周等前明忠臣于乾隆四十年得旨褒謚,左氏后人才敢將私藏的《奉使不屈疏》等文,收錄于書中。

《蘿石山房文鈔》李清跋文

賜謚左懋第“忠貞”的乾隆圣旨

他應該是想證明什么。在總共八個月、長達二百多天的過程中,面對咄咄逼人、不可一世的滿清征服者,他全身挺直,目光炯炯,未嘗稍懈。他應該是把自己視為明朝的代表,以至中國歷史和精神的代表,進行一番“中國有人”、“中國精神猶存”的證明。可惜得承認,他什么也證明不了。他的努力,在腐朽、土崩瓦解、潰不成軍的朝廷襯托下,那么無力,可謂慘敗。但在個人層面,他做出了極其強大、堪稱壯麗的證明——我完全無法從腦際抹去那個行刑前在他面前“跪泣不止”的劊子手的形象。左懋第征服了每個人,甚至多爾袞和以后的乾隆皇帝。而這力量從深層看,確實又并不僅與個人相關(guān),確實是“中國歷史和精神”的證明。倘若如此,最終,左懋第可稱“赍志以終”;血,還是沒有白流。

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批準表彰明朝忠臣,左懋第在其內(nèi);大學士舒赫德、于敏中奉旨集議,做出的評介是:“仗節(jié)難撓,蹈死不悔出疆之義,無愧全貞。”乾隆據(jù)此賜謚“忠貞”。這樣,左氏族裔才敢將私藏多年的左懋第文稿,成冊刻行,凡四卷;左公詩文幸賴以存,否則,恐怕早就毀佚無多。

之前康熙間,前任弘光朝大理寺丞并與左懋第相厚的李清,私下輯成《蘿石山房文鈔》。他為文集寫了感人的跋,敘述已在耄耋之年的他,如何于舊藏之中翻檢出左氏作品,讀之,“潸然出涕”,“念公精忠大節(jié),爭光日月,所謂真鐵漢非耶!”那場痛哭,李清自己形容“哭近婦人矣”。收起淚水,他決心忍著老年的“目痛”,將所存左氏之作匯編成書。他最后寫道:

公死予生,嗚呼愧矣!因跋數(shù)語,非徒志感,且志愧云。

李清的“愧”,除了他自己,也屬于整整一個時代。

  1.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2005,第6118頁。
  2. 史可法《款虜疏》,馮夢龍編《中興實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648頁。句逗略有改動,與原書不盡相同;另外,“即定”原作“既定”,據(jù)文意改。
  3.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
  4.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中華書局,1974,第7050頁。
  5. 《使臣碧血》,《甲申傳信錄》卷十,上海書店,1982,第155頁。
  6.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69-170頁。
  7. 陸廷掄《蘿石山房文鈔序》,左懋第著、李映碧編《蘿石山房文鈔》卷一,乾隆刻本。
  8.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中華書局,1974,第7048頁。
  9. 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華書局,1997,第163頁。
  10. 脫脫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張叔夜傳,中華書局,1977,第11142頁。
  11.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69頁。
  12.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中華書局,1974,第7050頁。
  13.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70頁。
  14. 左懋第《新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垣記》,《蘿石山房文鈔》卷三,乾隆刻本。
  15. 班固《漢書》卷五十四,中華書局,2002,第2467頁。
  16. 左懋第《新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垣記》,《蘿石山房文鈔》卷三,乾隆刻本。
  17. 同上。
  18. 左懋第《新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垣記》,《蘿石山房文鈔》卷三,乾隆刻本。
  19. 同上。
  20. 同上。
  21.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89頁。
  22.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中華書局,1974,第7051頁。
  23.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該文舊刻,字句多舛脫,括號內(nèi)文字,系校訂者揣原意所補。
  24. 原印“汶土”,顯系汶上之誤。汶上縣地處魯西南,濟寧之北。
  25.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
  26. 《陳洪范致吳三桂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影印件。
  27. 《馬紹愉致吳三桂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影印件。
  28. 《陳洪范致吳三桂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影印件。
  29. 《馬紹愉致吳三桂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影印件。
  30. 《使臣碧血》,《甲申傳信錄》卷十,上海書店,1982,第156頁。
  31.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
  32. 同上。
  33. 《陳洪范致吳三桂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影印件。
  34.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
  35.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36. 王先謙《東華錄》,《續(xù)修四庫全書》三六九·史部·編年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224頁。
  37.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38. 同上。
  39. 《使臣碧血》,《甲申傳信錄》卷十,上海書店,1982,第156頁。
  40. 同上。
  41. 佚名《使臣碧血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769頁。
  42.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5頁。
  43. 同上。
  44. 《使臣碧血》,《甲申傳信錄》卷十,上海書店,1982,第156頁。
  45.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2頁。
  46. 同上。
  47. 《使臣碧血》,《甲申傳信錄》卷十,上海書店,1982,第156頁。
  48. 佚名《使臣碧血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769頁。
  49. 同上。
  50.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51.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2頁。
  52.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53.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2頁。
  54. 同上,第23頁。
  55.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中華書局,1977,第9629頁。
  56. 同上,第9638頁。
  57.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九,中華書局,1985,第92頁。
  58.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一,中華書局,1985,第108頁。
  59.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五,中華書局,1985,第60頁。
  60.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3頁。
  61.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62.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3頁。
  63.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64.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3頁。
  65.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6頁。
  66.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7頁。
  67. 同上。
  68.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5頁。
  69.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五,中華書局,1985,第62頁。
  70. 同上。
  71.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五,中華書局,1985,第62頁。
  72. 《攝政王與史可法書》,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第608-609頁。
  73.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五,中華書局,1985,第62頁。
  74.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一,中華書局,1985,第105頁。
  75. 陳洪范《北使紀略》,《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三冊,巴蜀書社,1993,第37頁。
  76.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4頁。
  77. 同上,第25頁。
  78.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6頁。
  79. 左懋第《奉使不屈疏》,《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第26頁。
  80. 同上。
  81. 同上。
  82.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第734頁。
  83.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中華書局,1974,第7051頁。
  84.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第731-732頁。
  85. 《左忠貞公剩稿》卷四,乾隆刻本,第22頁。
  86.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第931頁。
  87. 袁枚《隨園詩話》,中華書局,1982,第232頁。
  88. 《左忠貞公剩稿》卷四,乾隆刻本,第29頁。
  89. 《左忠貞公剩稿》卷四,乾隆刻本,第37頁。
  90.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第732頁。
  91. 依“左蘿石紀”,左氏被害日期為順治二年六月二十日,《明史》左懋第傳則寫為同年閏六月十二日。查《順治實錄》、《東華錄》,對此事居然都未載,或因瞞諱而抹去。按:滿清薙發(fā)令下達日期,《順治實錄》、《東華錄》均為六月丙寅(十五日),而左懋泰系因抗拒薙發(fā)令被害,故《明史》閏六月十二日之說不可信。
  92. 以上,均見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自732至734頁。
  9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四泰伯第八,中華書局,1983,第106頁。
  9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七憲問第十四,中華書局,1983,第149頁。
  9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八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華書局,1983,第163頁。
  96. 《左忠貞公剩稿》卷一,乾隆刻本,卷首。
  97. 《蘿石山房文鈔》卷四,乾隆刻本,卷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