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發(fā)生了許多深刻變化,表現(xiàn)出與以前文學截然不同的嶄新特點和面貌,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文學史上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
建安(196—220)是東漢最后一個皇帝獻帝劉協(xié)的年號,但史學上所稱的建安時期往往超出這二十五年,大體上還包括三國初期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天下大亂,兵連禍結,社會極度動蕩不安,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有急劇的變化和發(fā)展。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農民大起義失敗以后,在農民起義的血泊中崛起的大小封建軍閥,紛紛擁兵自重,在東漢王朝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封建割據(jù)勢力。他們觀兵問鼎,互相混戰(zhàn)。在這場大混戰(zhàn)中,曹操對現(xiàn)實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實行了一些打擊豪強、抑制兼并和有利于發(fā)展生產的開明措施,政治軍事實力發(fā)展很快。他相繼滅掉了呂布、張繡、袁紹等,逐步統(tǒng)一了中原廣大地區(qū),安定了北方的政治局面,成了北方的實際統(tǒng)治者。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接著,孫權、劉備也相繼在江南、西南建國稱號,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
這幾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使社會生產力遭到空前的大破壞,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廣大地區(qū)出現(xiàn)了“人相食啖,白骨盈積”、“千里無煙,遺民困苦”的凄慘景象。曹操一次帶兵路過家鄉(xiāng)譙地,發(fā)現(xiàn)“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這種景象直到魏明帝時還未能恢復過來。魏明帝太子舍人張茂在上書中曾說:“自衰亂以來,四五十載,馬不舍鞍,士不釋甲,每一交戰(zhàn),血流丹野,創(chuàng)痍號痛之聲,于今未已?!保ā度龂尽の褐尽っ鞯奂o》注引《魏略》)可見這場慘禍的嚴重程度。
另一方面,社會的巨大變動,引起社會思潮的急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一直處于獨尊地位的儒學思想受到嚴重沖擊,人們的思想開始從儒學禮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一般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的支配控制下掙脫出來,開始從其它學派中尋找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所以,在這一時期,名、法、道等家思想都有新的發(fā)展,外來的佛教也日趨興起,整個思想界非常活躍。伴隨著這種哲學的解放和人的覺醒,藝術創(chuàng)造也進入一個新時期。這就是包括三曹在內的建安作家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建安文學”時期。
建安文學一般是指建安時代的北方文學,其作家基本集中在曹氏父子周圍。這些作家都親身經歷了漢末大亂,飽受戰(zhàn)亂之苦,接觸到廣泛的社會現(xiàn)實,對戰(zhàn)亂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有很深的感觸和同情;同時,他們都有一定的積極進取精神,在政治上支持擁護曹操,希望借助曹操的力量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因此,描寫那個時代的動亂現(xiàn)實,歌唱建功立業(yè)、拯世濟物的雄心抱負成了他們詩歌中的重要主題。他們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寫出了許多反映社會喪亂和民生疾苦,表現(xiàn)他們理想壯志的詩篇。這些詩篇不僅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有著真實深刻的反映,富有時代氣息,而且還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們“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表現(xiàn)出一種剛健有力、慷慨悲涼之風;而這種詩風形成的原因誠如前人所言:“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保ā段男牡颀垺r序》)這里說的“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氣”,就是鐘嶸《詩品》中所說的“建安風力”,也就是后人所稱的“建安風骨”。這種建安詩人共有的顯著特色,是時代精神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在建安作家群中,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最負盛名,而曹氏父子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是建安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建安文學實績的體現(xiàn)者。他們的詩歌最鮮明地體現(xiàn)了建安文學的精神和風貌,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文壇“彬彬大盛”、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的時代風貌。
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他是東漢末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三國志·魏志·荀彧傳》注引《彧別傳》),為開一代詩風做出了巨大貢獻?!段男牡颀垺r序》篇說:“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痹谌盒壑鹇埂⑷竹R倥傯中,他不僅把大批文人學士集中在自己身邊,倡導和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個“百川赴巨海,眾星環(huán)北辰”的鄴下文學集團,而且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內容深刻、富有時代特點的優(yōu)秀詩篇,為“建安文學”奠定了基礎,開創(chuàng)了建安一代的新詩風。
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詩歌,現(xiàn)存二十余篇,全部是襲用舊題的樂府歌辭。史家說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他的這些樂府詩,不是單純地模擬樂府的形式,更不是襲用古題古意,而主要是吸收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用舊題寫新辭,反映新的內容,表現(xiàn)新的精神。如他的《蒿里行》,就概括了袁紹、袁術等軍閥假借討伐董卓的名義,各懷異心、爭權奪利、互相混戰(zhàn)的史實,突出地描寫了軍閥混戰(zhàn)所造成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慘象,表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悲憤感情。詩人寫道:“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蓖粢慌煞笔⒌闹性貐^(qū),由于軍閥混戰(zhàn),竟變成了人煙絕跡、雞犬不聞、白骨盈野的荒涼之地。這種對社會殘破景象的真實描寫,是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與此篇同被后人稱為“漢末實錄”的《薤露行》,也是如此。詩人以沉痛憤慨之筆,敘寫了何進誤國、董卓焚燒洛陽而挾帝脅民西遷長安的情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動亂的政治現(xiàn)實和人民的苦難,可說是《蒿里行》的姊妹篇。這兩首詩都是以挽歌寫當時重大歷史事實的,它們通過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切概括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憫時傷亂的感情。
曹操是帶兵打仗的軍事統(tǒng)帥,他對戰(zhàn)爭生活有著切身體驗。他的《苦寒行》和《卻東西門行》反映了軍旅生活的痛苦。前者是記述他北征高干時的行軍生活。詩中著力描寫山路詰屈,人馬同饑;北風悲涼,雪落霏霏的艱苦行軍,寄托“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的悲慨。后者寫久戰(zhàn)在外的廣大將士的懷鄉(xiāng)之情,用比興手法,表現(xiàn)長年征伐、轉戰(zhàn)四方的征夫“馬不解鞍”、“甲不離傍”的苦況,透露出詩人既同情將士,又志在“靖難”、“圖雄”的復雜情感。
曹操詩歌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直接披露個人情懷,表現(xiàn)其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雄心和進取精神。例如,他的《短歌行》細致曲折地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壯志。開頭八句以悲涼的調子唱出了積久的憂思和苦悶,抒發(fā)人生短促的感嘆。然而詩人的苦悶和憂思,主要是由于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未酬。因此,詩中著力抒寫了對賢才的渴望和平定天下的決心。字里行間,激蕩著一股雄壯之氣,充分顯示了曹操悲涼沉雄的詩風。這種詩風,正是當時的時代精神的反映。
《龜雖壽》是《步出夏門行》的一章。全詩通過幾個正、反的比喻,表現(xiàn)了曹操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充滿著啟人的深刻哲理。特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顯示了志士不甘衰老、老當益壯的奮發(fā)氣概,讀后令人振奮不已。曹操寫這首詩的時候,已年過五十,詩里的這番話正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積極進取精神的自我寫照。此外,作為一首較完整的寫景詩,《觀滄?!氛聺饽夭拭枥L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遼闊雄壯氣派?!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描寫,是古代詩人表現(xiàn)博大境界的杰出詩句。
曹操是開一代詩風的人。他汲取漢樂府民歌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敘漢末時事”,對后世社會批判詩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詩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無論是四言詩還是五言詩,都以充沛的感情、質樸的語言和雄健的氣勢,寫得生動勁健、蒼涼激越,有著政治領袖人物的胸懷和氣魄,表現(xiàn)出明顯的個性特征。正如敖陶孫《詩評》所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苯ò矔r期的文學開始向抒情化、個性化轉化,曹操的詩是這個轉化的表征。
三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為太子,二十五年繼曹操為魏王,隨即廢漢獻帝劉協(xié)自立,改國號為魏,成為歷史上所稱的魏文帝。
曹丕在政治上比較平庸,不能與曹操相比。他執(zhí)政七年,在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上無所成就,在其它方面也無重大建樹。但是,他有文才,“好文學,以著述為務”(《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他在《典論·論文》中宣稱:“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彼诮o王朗的書信里還說:“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惟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辈茇О盐膶W提到與事功相并立的地位,把立德?lián)P名、著書立說都看成是人生的不朽盛事。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如此強調文學,對鼓勵文士去積極地從事文學事業(yè)、活躍繁榮建安文壇、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無疑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曹丕和鄴下文人關系很是密切融洽。他們“行則連輿,止則接席”(見曹丕《與吳質書》),詩酒酬唱,朝夕相處??梢哉f,當時鄴下文人集團是以曹丕為中心,積極進行著著述與創(chuàng)作的。
另外,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還提出了“文以氣為主”、“詩賦欲麗”的創(chuàng)作主張。本來,兩漢的詩,質有余而文不足,建安初期還緊承漢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并沒有“刻意求工”,而是“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曹丕強調作家的個性和氣質,注重藝術形式,崇尚文采,要求藝術價值,這便開啟了“文學的自覺”,促進了詩歌個性化、抒情性的轉化,從此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了一個新時期。建安文學“革易前型”,表現(xiàn)出新的特點、新的傾向,為后來文人詩歌奠定了新的傳統(tǒng),這里面是有著曹丕的功績的。
曹丕一生著述很多,有辭賦、詩歌,也有散文。現(xiàn)存詩篇,完整的約四十首,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樂府詩。他的詩,語言清新自然,通俗明白,描寫細膩,感情真摯,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抒情化、民歌化的特點。例如《雜詩》其二,寫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借浮云喻游子漂泊不定的人生遭遇,把游子流落異鄉(xiāng)的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現(xiàn)得真切感人。其它如《雜詩》其一、《清河作》、《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代劉勛出妻王氏作》、《善哉行》其二等等,都能用清新曉暢、形象生動的語言,真實感人地抒寫出游子思婦和戀人的那種纏綿悱惻的感情,帶有漢樂府民歌和古詩的明顯影響。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燕歌行》二首,作為曹丕最著名的作品(其一尤為出色),全詩以一種如泣如訴的筆調,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秋夜思婦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同時,這首詩還是現(xiàn)存文人詩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盡管它逐句押韻,形式還不夠成熟,但為后來七言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曹丕詩歌的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無所不有。其中五言體最多,成就也較高,語言精美,氣韻諧婉,在藝術上很成熟。他的七言詩體是一個創(chuàng)舉,有開拓性意義。在他的許多雜言詩中,《大墻上蒿行》最有特點,全詩長達364字,句式有長有短,參差變化,靈活自由,對后來作家產生了一定影響。
當然,由于各種生活條件的限制,曹丕的詩歌成就遠不如曹操。在內容上,他的詩無外乎描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和貴族享樂生活,反映的生活比較狹窄。在風格上,纖弱而缺少風力。劉勰說:“子桓慮詳而力緩?!保ā段男牡颀垺げ怕云罚┥虻聺撜f:“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古詩源》)明代的鐘惺更說:“文帝詩便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士氣,不及老瞞遠矣。”(《古詩歸》)這都是中肯的評價。
四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臨淄侯,魏文黃初二年(221年)改為鄄城侯,次年進封為王。后來他的封地屢被改遷,最后終于陳,死后謚“思”,世稱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作家,“鄴中諸子,陳王最高”(皎然《詩式》),鐘嶸《詩品》稱其為“建安詩杰”。從他留存下來的作品看,其成就確實高出同時代的作家。
曹植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他在幼年時就表現(xiàn)出特異的文學才華,“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能“言出為論,下筆成章”(《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因此很為曹操所寵愛,曾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終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性簡易,不治威儀”(同上)而失去了曹操的歡心,結果在與曹丕爭奪太子地位的暗斗中失敗。曹操死后,曹丕嗣魏王,即對曹植不斷地進行打擊迫害,為了削弱曹植的力量,首先借故殺掉他最親近的朋友丁儀、丁翼兄弟,隨后又令其歸藩,不得留居京都參與朝政,并派監(jiān)國使嚴密監(jiān)視他的行動,與此同時還屢次變易他的封地。此時的曹植雖身為王侯,實則囚徒。曹丕死后,曹叡即位,曹植依然生活在被猜忌、被迫害的險惡境遇中。就這樣,曹植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度過了十一年,最后汲汲寡歡、憂憤而死,年四十一歲。
生活上的巨大變化,直接影響著曹植的詩歌創(chuàng)作。他留存下來的詩作近八十首,多半是樂府詩,五言體為其主要形式,而且多為抒情詩。他的詩作印記著他的生活足跡,體現(xiàn)著他一生的生活情緒。
在曹丕稱帝以前,曹植在父王的庇蔭寵愛下,過著飲宴遨游、舒適安樂的貴公子生活,展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光明的前景,所以這時期的作品多是一些貴族生活的自狀,如《公宴》、《倚太子坐》、《箜篌引》、《斗雞》等,“敘酣宴”、“美遨游”,表現(xiàn)的是翩翩公子的情致。他的后期(220—232)創(chuàng)作,則是他痛苦生活經歷和感受的記錄,更多慷慨悲苦之音?!顿洶遵R王彪》是他后期詩歌的代表作。在這篇作品中,曹植以沉痛激憤之筆,抒寫了骨肉間生離死別的悲苦和政治上受迫害的憂憤,對曹丕所加于他的難以忍受的迫害,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憤懣的抗議。全詩充滿著不能自已的哀怨、憤慨之情,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在殘酷政治迫害下的痛苦心情。此外,《七步詩》以萁豆相煎比喻骨肉相殘,真實驚人地寫出了迫害者與被迫害者的緊張關系和作者的沉痛心情;《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漂泊生活;《野田黃雀行》則曲折地表現(xiàn)出對曹丕排斥異己,殺害丁氏兄弟的憤怒和反抗。從這些詩中可以見出曹植這一時期的處境和思想感情。
曹植一生的理想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他這種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就是在受曹丕父子迫害的險惡處境中也沒有衰歇。他在《責躬詩》、《求自試表》、《陳審舉表》中都很明白地要求得到立功自效的機會,但從未獲得曹丕父子的允許。因此,抒寫以身許國和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也成為曹植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在《白馬篇》中,曹植借描寫游俠少年,抒發(fā)了自己的報國情懷。游俠少年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忠勇,正是曹植不惜犧牲,以身許國精神的寫照?!峨s詩六首》則抒寫了他渴望獻身于統(tǒng)一事業(yè)而不能的苦悶,一股壯懷激烈、慷慨悲憤之情溢于言外。其它像《篇》寫懷才不遇、倍感壓抑的情緒;《雜詩》其四以佳人作比,說世俗不重賢才,志士不伸,透露出對自身徒懷奇才而不見世用的感慨。這些詩寫得慷慨悲壯,很能反映曹植這一時期的思想情緒。
另外,曹植還寫了一些游仙詩。這些詩有的由于他受了當時盛極一時的道家迷信思潮的影響,如《桂之樹行》。但有些游仙詩,是借神仙之事以寄情懷,其中不乏“憂患之辭”,可當成詠懷詩來讀。像“九州不足步”(《五游》)、“中州非我家”(《遠游》)、“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仙人篇》)等等,分明是發(fā)泄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激憤。
曹植的詩主要是抒寫個人的不幸和情懷,很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只有《送應氏》第一首和《泰山梁甫行》兩詩接觸到社會現(xiàn)實生活,前者描寫了洛陽的殘破景象,深刻地反映了戰(zhàn)亂造成的災難;后者描寫了當時邊海人民的貧苦生活,表現(xiàn)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曹植的詩在藝術上有很大的獨創(chuàng)性,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鐘嶸《詩品》評其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敖陶孫《詩評》說:“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边@的確抓住了曹植詩的藝術風格。他的詩富有生活氣息和真實感情,充滿著熱烈的追求和反抗。特別是他的歌唱理想抱負、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悲憤詩篇,寫得壯懷激烈,氣勢縱橫,形成一種剛健深厚的“壯美”。如《白馬篇》、《雜詩》其五等詩中,充溢著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和對國家的一片忠心,讀來令人振奮;《篇》中“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的詩句,反映出壯烈的情懷;《贈白馬王彪》感情激動地大聲疾呼“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表現(xiàn)了對不平迫害的無比憤慨;《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的詩句,雄渾峻拔,情懷悲涼。正是這種激越悲壯的感情,縱橫奇放的氣勢,形成了曹植詩“骨氣奇高”的風格和情調。但是,他的“骨氣奇高”,又不同于曹操的“古直”,而是達到了與“詞采華茂”的統(tǒng)一。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評他的詩是“以情緯文,以文被質”,可謂一語破的。曹植的創(chuàng)作,注重藝術表現(xiàn)技巧,講究詞藻豐富華美,善于運用比喻、安排警句,在對偶、煉字等方面也頗下功夫。所以他的詩呈現(xiàn)出“辭極贍麗,然句頗尚工,語多致飾”的特點。在曹植以前,詩家對語言精美的要求尚不自覺,因此語言古樸率直有余而文采不足。詩至曹植,風格一變。
曹植以極大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拓展了五言詩創(chuàng)作的新天地。他的五言詩脫胎于漢樂府,而又有很大的發(fā)展和革新。首先他將樂府的以敘事為主轉向以抒情為主,靈活地運用樂府形式抒寫自己的情懷,使詩有了鮮明的個性。其次,曹植在汲取漢樂府民歌清新流麗、質樸自然等特點的基礎上,又加以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改變了漢樂府的古樸的語言風格,形成了個人新穎優(yōu)美、雅麗自然的語言特征,從而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為后來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因而發(fā)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個選本共選譯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91首詩,其中曹操9首、曹丕22首、曹植60首。每首都有題解、注釋和譯文。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曾參考了國內一些學者和專家的有關著作,并從中吸收了一些研究成果,文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說明和致謝。
本書是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撰寫的一種普及讀物,注釋力求通俗易懂,譯文務求直譯,間以意譯彌補直譯之不足。翻譯古詩,并非易事;要譯得好,即要譯得準確、優(yōu)美、保持原詩的特色則更難。我力求向這個方向努力,但由于水平的限制,雖幾易其稿,仍不如人意。懇切希望廣大讀者、學者和專家們多多賜教。
書稿完成后,承蒙吉林大學古籍所呂紹綱先生通閱了全稿。在修改過程中,劉仁清先生對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具體的修改意見,頗為中肯,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殷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