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啟蒙期中跌宕
20世紀90年代,在農村叫得最響亮的一句話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
最關鍵的問題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并不是難事,難的是讓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后富起來的人。先富起來的人是否愿意帶動后富?先富起來的人有沒有能力帶動后富?如何帶動?先富成了一個新階層,而后富的人還是那些沒有能力、沒有知識和沒有技術貧困溫飽的農民。
這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
索洛灣和其他地方的農民一樣,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涌現(xiàn)了幾個先富起來的人;但是,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經驗和走過的路,并不是其他人都能夠借鑒和適用。即使有個別,比如承包水稻田,全村可承包的水稻田總量有限,勢必造成富余的勞動力;那么養(yǎng)牛,技術要求高,投資成本大,也不適合普通農民借鑒;再比如跑運輸,這對于一輩子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來說,更不具有現(xiàn)實性和借鑒性。
所以,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索洛灣人來說,依然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舊意識舊思想,也因為這樣的思想意識,索洛灣這個曾經處處在鄉(xiāng)里爭第一并具有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小村子,逐漸被大家遺忘了。在當時,很多人的印象中,索洛灣就是一個毫不起眼、毫無希望的小村子,沒有人關注,更沒有人想起它……
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經開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按照《黃陵縣志》記載,1992年4月29日,《陜西農民報》登載了一篇名為《陜北閃耀著五顆璀璨明珠——店頭鎮(zhèn)五個“百萬元村”的調查》專題報道。文章中提到的五個百萬元村分別是集賢村、曹家峪村、七豐村、河腰村、張灣村。文章非常詳細地報道了這五個村的支付情況,這五個村各有各的發(fā)展渠道和致富途徑,是當時黃陵旗幟性的村子。
1992年年底,黃陵縣隆坊鎮(zhèn)李家章、店頭鎮(zhèn)集賢、太賢鄉(xiāng)安子頭村被評為全省先進村,李家章村同時獲全省特級村民自治模范村,店頭鎮(zhèn)獲全省明星鄉(xiāng)鎮(zhèn)稱號。
1993年3月,黃陵縣被中共延安地委、延安地區(qū)行署確定為全區(qū)扶貧綜合開發(fā)特別改革試驗區(qū)。
1993年,店頭鎮(zhèn)曹家峪村被命名為陜西省文明村。
……
可以看出,在20世紀90年代初,整個黃陵縣改革的步伐是緊湊有序、卓有成效的,而索洛灣在發(fā)展過程中因自然環(huán)境惡劣、資源困乏、生產落后等等因素的影響,在根本上沒有找出一條致富的路徑。
這些村鎮(zhèn)的示范帶頭作用,怎么會打動不了索洛灣呢?當然打動了。這些改革示范村鎮(zhèn),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比如由雙龍鎮(zhèn)鎮(zhèn)政府組織轄區(qū)內的村組(也包括索洛灣村),一起現(xiàn)場觀摩,并現(xiàn)場進行交流?;氐酱搴螅蠹艺劯惺?,各執(zhí)一詞,認為每個村子的發(fā)展都有各自的客觀優(yōu)勢,能不能復制、能不能借鑒,大家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
張軍朝顯得很無奈,村干部的整體思想沒有徹底轉變,成為制約整個村子發(fā)展的一個內在癥結。
此時,線麻作為索洛灣最為耀眼的經濟作物,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個別人少量種植。因為線麻對于水土要求很高,“殺麻”過程又很繁雜,群眾不再像過去一樣能干,做到真正的互助互利,人的逐利心理逐漸滋長,除了紅白喜事,很難再看到群眾的集體行動。
“人情比20世紀80年代淡了,”張軍朝扼腕地說道,“在農村,什么都講錢,那還能干什么事?”
市場經濟給予鄉(xiāng)村民間道德和秩序的沖擊是致命的。在他看來,錢是一個大家都追逐的東西,但也是拉開群眾之間距離的罪魁禍首!
在索洛灣,當時最讓大家驕傲的是優(yōu)質的大米和玉米糝。
由于這兩樣東西在索洛灣深受城里人的喜愛,尤其是有些不遠處的礦區(qū)家屬,十分推崇索洛灣大米和玉米糝。村里有些種植大戶也想把這個品牌推出去,最終沒有成功。原因之一是種植沒有形成規(guī)模化,都是個體零散種植,廠商難以運作。更重要的原因是,運輸難!從店頭鎮(zhèn)到索洛灣村都是黃土路,一旦下雨,到處坑坑洼洼,難以行進。最后大家都望洋興嘆,不得不放棄了。
這是貧窮的索洛灣人進行的第一次市場嘗試,還沒有形成氣候,就被無情地拋棄和扼殺了。
盡管如此,索洛灣的大米還是不愁銷售,很多人到村里來收購,銷路一直很好。
但是,這個教訓給路建民和張軍朝極大的思想沖擊,他們在總結失敗的經驗中,也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感到力不從心。
記憶中,路建民就此和村委會班子開了多次會議,也請到鎮(zhèn)政府的相關領導進行指導,反復總結經驗教訓。最后,班子達成兩個共識:一是盡快尋找產業(yè)突破口,并以此契機迎頭趕上,將索洛灣落后的面貌扭轉過來;二是黨支部的決議,盡快尋找能干、思想活躍、能帶領大家致富的接班人。如何尋找接班人?如果找不到,該怎么培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這個問題,經過反復研究,并沒有形成最終的結論,所有黨員都在心中思量著。
路建民提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標準——公道、能干!張軍朝補充了一點是,盡量在目前索洛灣“先富起來的人”中尋找。定了這個標準后,大家最終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只是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時間步驟,因為先富起來的十來個人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爭議。
這個問題暫時擱置下來。
當時索洛灣的村民,大部分還只是處于溫飽狀態(tài),所謂的貧困戶只是個別比較懶散的人員。
“因為有土地,只要勤奮一點,就不會餓肚子?!甭方裾f,“但是,想要趕上當時富裕的腳步確實很困難?!?/p>
以路建民為例,他的家風極好,自身又當過老師,所以,十分注重對子女的教育。1994年,他的大兒子考上了一所大專院校,二兒子也考上了一所公辦中專院校。擺在路建民眼前的問題是,家里沒有錢同時供兩個兒子去上學,只能保證一個孩子去上學。這讓路建民感到十分心痛,手心手背都是肉,誰去上學,這一輩子就將徹底改變命運!以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他當然誰都不想落下,畢竟上學是好事,但現(xiàn)實是有一個孩子將上不起學,他的一生將可能變成悲劇……反復思量,路建民最后決定讓二兒子去上學,大兒子留在家里勞動當農民……
這樣的故事,多么痛心!過去我們只是在文藝作品中看到的情節(jié),但確確實實就發(fā)生在路建民的身上。這是個多么無奈的悲劇。
當時索洛灣的村民居住條件都比較差,全村大部分人都住在破舊的窯洞里,這些窯洞靠著山坡山根而建;還有一些人住在年久失修的破瓦房里,由于無力翻修,很多房屋已經千瘡百孔,幾乎失去了遮風擋雨、驅寒保暖的作用;還有一些住戶居住在林區(qū)邊緣,而且分散得很,給森林防火造成了一定的威脅。這種靠著大山居住的房屋,很多封閉不嚴實,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偶爾還會有蛇蝎竄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張軍朝帶頭在村子中央的灘地建立了最好的平房,沒有想到一場大火將他所有的財產物品一件不留地燒得干干凈凈。張軍朝欲哭無淚,只能暫時再回老屋居住。
“燒得連一根筷子都沒有留下?!睆堒姵f,后來只能靠親戚朋友資助才能維持來年的生活。
長年累月,村民們的生活基礎條件得不到改善,只能維持著簡單的溫飽,日子也過得小心翼翼,比如藥材、山貨等微薄的收入基本都積攢起來,用于孩子上學;但是,大部分只能上到初中;抑或積攢著用于婚喪嫁娶。當然,一般的村民是不敢生病的,小病小災都硬挺著扛著,如果不幸患了大病,那也只能強忍苦挨,受盡摧殘,直至生命終結。
也就在這個時候,索洛灣的落后面貌引起了當時縣委縣政府的極度關注和重視。
1992年,縣政府為了幫扶索洛灣發(fā)展產業(yè),根據村民們的實際情況,決定由縣畜牧局牽頭進行項目合作,由縣畜牧局拿出項目資金,索洛灣村集體和部分村民入股養(yǎng)牛。
黨和政府對索洛灣并未放棄。
據張軍朝講,當初為了能夠把索洛灣大米和玉米糝規(guī)?;葡蚴袌觯煽h政府牽頭,為給索洛灣解決水稻的引水問題,在村子的上游打了一座水稻壩,由于規(guī)劃科學,不僅在當時解決了水稻的引水問題,而且還增加了幾十畝的稻田土地。
1994年,縣政府投入扶貧項目資金,為索洛灣村全體村民解決了自來水問題。政府出資,村民出勞力,索洛灣村民千百年來的飲水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對于索洛灣人來說,養(yǎng)牛又意味著什么?
一方面,索洛灣的自然條件比較適合養(yǎng)牛,也有成功養(yǎng)牛的經驗;另一方面,這個項目如果成功,就意味著集體產業(yè)在索洛灣再次扎下根基。
拿到這個項目的張軍朝興奮不已,他將這個項目給兩委會匯報的時候,進行了一番長遠的規(guī)劃。他覺得,在三年之內,小牛一定會翻倍,十年之內,大牛小牛一定會遍布整個索洛灣。到時候,索洛灣就會成為所有人羨慕的養(yǎng)牛專業(yè)村……這個美好的夢想讓張軍朝三天沒有睡好,每天都在思考養(yǎng)牛產業(yè)大發(fā)展后,索洛灣未來的廣闊前景。
20世紀90年代初的索洛灣村委會沒有任何收入,為什么村干部不去村委會辦公?連紙筆、電費都是錢,雖然不多,一旦攤派,村民必然有意見。所以,基本支出也就靠村干部自己自掏腰包。所謂村干部越干越窮,越干越沒信心也有這些原因。如果能有一點集體資產,哪怕是能支出日常的費用,對于張軍朝來說,他的腰桿也是硬的!政府的水稻壩意外讓原本荒蕪的集體機動地變成了水稻田,當時算下來大概有20畝左右,村委會經過討論,將這些新增的集體水稻田承包給個人,索洛灣的村集體終于有了一點收入,每年大概不足1000元。這點收入在當時正好可以應付村委會的辦公和電費等開支。
有了這個基礎,村委會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如果這群牛能壯大起來,無論集體還是村民大家都是受益方,何樂而不為呢?這一點張軍朝和路建民的意見也是一樣。
路建民說:“大河沒水小河干!改革開放這些年,我也不是故步自封,通過各方面的學習,起碼看清一點,農村必須有集體經濟,沒有集體村民就沒有靠山!這關系到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根本問題,更關乎國家的命運問題!”
帶著滿滿的期望,張軍朝請了幾位村里有經驗的村民,沿著索洛灣向甘肅邊境的正寧縣村落一戶一戶地挑選購買繁殖黃牛,每一頭都進行精挑細選,半個多月時間,21頭繁殖牛一起被趕進了索洛灣村。
張軍朝信心滿滿地將這些牛圍在圍欄里,而后用兩三天時間修了一個飼養(yǎng)室。接下來,這些牛必須有人管理,雖然繁殖黃牛屬于本地品種,但是他也不敢大意,就召開了村委會討論,該怎么飼養(yǎng)?誰飼養(yǎng)?他的本意是,既然是村集體的牛,那么大家就輪流管理飼養(yǎng)。但這又引發(fā)一個問題是,養(yǎng)不好了怎么辦?畢竟集體的事情,現(xiàn)在大家大都沒什么集體意識,不可能上心去做這件事情。反復討論,最后他采取了多數(shù)人的意見——雇用飼養(yǎng)員。這是一個很緊迫的問題,張軍朝和村委會的黨員干部們終于找到了飼養(yǎng)員,一個河南小伙子。
小伙子看起來挺精神,也有飼養(yǎng)經驗,同時也是村里的人推薦來的。張軍朝雖然對這群牛抱有很高的期望,時時處處小心翼翼照顧著,可畢竟不能讓他完全被拴在這群牛身上,他還有自己的日子。于是,最后決定將21頭牛交給這個年輕人飼養(yǎng)。
當時的合同約定很簡單,村集體的21頭牛保證不能少,如果繁殖出小牛,所得利潤三七分,村集體占七,飼養(yǎng)員占三。另外,村集體為了解決飼養(yǎng)員的吃飯問題,騰出五畝水稻田無償給飼養(yǎng)員種植,三年后,可以讓飼養(yǎng)員落戶到索洛灣。
這個合同當然最終也通過了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同意,畢竟這是大事,21頭牛也關系到索洛灣未來的美好前景。
但是,這個事情再次發(fā)生了戲劇性的一幕,這也讓老實憨厚的張軍朝徹底摔了一個大跟頭。
平時,張軍朝因村里和家里的事情多,顧不上看牛。但是,沒事的時候他總會去看看,對這群牛非常上心,甚至比自己家里的牛還愛護得多。由于是繁殖黃牛,張軍朝舍不得讓它們耕地,冬天,怕牛凍著了,還擠出一點資金一方面維修了飼養(yǎng)室,另一方面也買了一些雜糧給牛做夜草料。
“牛無夜草也不肥嘛?!睆堒姵俸傩χf。
冬天的時候,牛就生了小牛,第一頭小牛生下來后,張軍朝害怕小牛凍傷,將它抱回自己家里,插著電爐子給小牛取暖。農民和牛的感情是一種生死之交。當時的張軍朝充滿了喜悅和興奮——這小牛就是索洛灣未來的希望??!
緊接著,第二頭、第三頭小牛生了出來……
繁殖牛的隊伍逐漸壯大了。
然后,到第二年春天,牛丟了三頭。張軍朝有些手足無措了,質問飼養(yǎng)員何以會將牛丟了?飼養(yǎng)員說,牛跑進了雙龍山,怎么也找不到啊。
張軍朝氣呼呼地帶著村里的人跑進雙龍山深處,一直尋找到天色很晚,還是沒有找到牛的蹤影。
有人建議去報警,但是,公安對于這種案子只是備案,公安也不會去幫你尋找牛。從派出所出來,張軍朝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無緣無故三頭牛就沒了,他怎么給索洛灣的群眾交代呢?
回到村上,張軍朝不得不據實將情況報告給路建民,路建民也勸他,既然已經丟了,沒法挽回,那就別再追究了,群眾也能理解。接著,會議上大家還是抱有寬容的態(tài)度,覺得丟牛并非張軍朝的責任,如果換了飼養(yǎng)員,一時也不好找其他人。
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在張軍朝的心里,落上了一塊大石頭,非常難受和惋惜。
到了夏天,飼養(yǎng)員再次來向張軍朝報告,有兩頭牛被蛇咬傷,其中一頭前幾天已經死了,他怕有傳染病,趕緊將牛處理掉了。
張軍朝簡直氣炸了,處理掉了?怎么不早點報告?怎么處理的?活要見牛,死要見牛皮啊!飼養(yǎng)員還真把一張牛皮給張軍朝送來了……
這一年之間,繁殖牛不斷出狀況,生病、意外、丟失等,一直操心不已的張軍朝身心俱疲。到了一年時間,飼養(yǎng)員向張軍朝報告,21頭牛還是21頭牛,一頭沒少啊。張軍朝決定把飼養(yǎng)員開除了;但是,村委會上,有人反對,因為飼養(yǎng)員當時也是個別村民的親戚,他礙于面子,只能忍了下去。
養(yǎng)到了第二年,21頭牛還是21頭牛。飼養(yǎng)員通過各種手段,在村里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逐步轉移了剩余的牛。張軍朝這下沉不住氣了,想要通過法律手段來制裁,但是,合同約定了十年時間,21頭牛一頭不少,這樣的官司,索洛灣贏不了。
養(yǎng)到第三年的時候,依然是21頭?!?/p>
張軍朝一點辦法都沒有,顯然,飼養(yǎng)員早就打好了牛的主意,給索洛灣的人埋了一個大坑。
這個跟頭摔得張軍朝逐漸萌生了退意……
在他看來,他一心為村集體謀利益,但是,最后的結果變成這樣,他感到十分沮喪和懊惱。為這件事情,他多次在支部會上承認錯誤和做檢查。但是,事實已經形成,如果要打官司,索洛灣還要承擔數(shù)額不小的違約賠償費用,村委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雖然這些牛沒給集體帶來利益,但是,也沒有賠錢,大家還是能容忍。飼養(yǎng)員提出落戶索洛灣的要求,張軍朝和路建民堅決不同意,這樣,他們互相只能維持履行合同。
養(yǎng)牛不但沒有收到效益,反而栽了跟頭。吃了這么大的虧,張軍朝有些一蹶不振。他深深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和頭腦活躍度不如年輕人,再次將更換班子的想法與路建民進行了溝通。
兩個人下定決心后,逐步開始實施組長的換屆工作,1996年先后在村委會的班子中,充實了兩位年輕人。一方面以路建民提到的“公道、能干”為標準,另一方面又以這些年,個別在村子和村外干得比較好的年輕人為主。目的是想以此來帶動全村的產業(yè)致富。
當然,這期間,還有其他的產業(yè)。
據路建民回憶,20世紀90年代初,鎮(zhèn)政府為索洛灣和周邊幾個發(fā)展滯后的村子想盡了辦法,其中烤煙的種植也是一項內容。
《黃陵縣志》的經濟作物煙草一項中,專門有烤煙的介紹:“1990年,全縣種植烤煙3.02萬畝,總產量4430噸,實現(xiàn)產值1398萬元。1995年全縣種植烤煙0.98萬畝,總產值1183噸,實現(xiàn)產值402萬元……”以后逐年減量減產?!?005年,黃陵縣烤煙種植資格被陜西省煙草專賣局取消,此后,黃陵縣再未種植烤煙?!?/p>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呢?
煙草種植資格是縣上整體布局安排,為此爭取和引進的脫貧致富項目。煙草種植達標后,煙草局會進行統(tǒng)一收購。索洛灣于1992年號召村里的農民進行烤煙種植,按照預先的估算,一畝產烤煙的收益將是玉米的三到五倍??梢哉f,這是一個相當好的致富項目,而且也適合農民的耕作傳統(tǒng)。
當年,索洛灣的村民大概有十多戶種植烤煙,烤煙面積達近百畝。技術人員來到村里親自指導烤煙的地膜覆蓋、防病蟲害等工作。
但是,當年烤煙的收益并不理想。原來,索洛灣一帶地處次森林地帶,氣候與高原地帶不同,空氣濕度較大,光照時間不夠長,尤其到了收獲季節(jié),經常遇到雨水的侵害,到了成熟期,烤煙的煙葉就成了“黑暴煙”,不管怎么努力,這樣的煙葉入爐烤后,成色都不盡如人意,與煙草部門的優(yōu)質煙葉要求有很大的偏差。煙草部門沒法收購這樣的劣質煙葉,村民只好將煙葉低價轉賣給零售商,或者干脆掩埋或者燒掉……
烤煙致富的夢想也成了泡影。
產業(yè)致富一次次失敗,這讓路建民和張軍朝等村干部們非常著急,這樣的挫折猶如一次次無情的冰霜,打落在他們的心上。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目光同時投在了自己身上。
路建民說起那些年經歷的曲折道路感慨萬千,黨員和村干部的思想觀念一直轉不過來,也無從下手,制約索洛灣人致富的“卡脖子”問題在哪兒?他們也想不明白,明明每次國家和政府給的項目,大家都非常努力去做,可是效果微乎其微。索洛灣什么時候才能富裕?這是讓他們頭疼不已的問題。他覺得,總結過去的一些失敗經驗,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群眾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差,黨員和村干部思想觀念陳舊。
于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換屆中,路建民和張軍朝有意在一些最先致富起來的年輕人中挑選骨干和村干。
“是不是黨員都無所謂,只要是能帶著大家致富,把大家的心緊擰在一起就行。”
路建民甚至覺得,有些年輕人,有一些缺點也無所謂,只要愿意帶著大家向前奔,多數(shù)群眾和村干部同意,就讓他上去干,“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但是效果又怎么樣呢?
這些新選拔的年輕人,或者叫“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主要分為三類人:一是不愿意做村干部,只愿意過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對這部分人,由村干部去做工作,激活他們對村集體事業(yè)的積極性。二是找在外做生意的年輕人分別談話,并與他們的家屬溝通,通過家屬做工作,召回來做村干部。三是那些有意或者主動有想法做村干部的年輕人。這三類人的想法各有不同,不愿意做村干部,通過努力勉強來的人,只做培養(yǎng)工作;外面做生意的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回來充實干部隊伍;主動有想法的年輕人,支部積極歡迎,一邊培養(yǎng),一邊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