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苦澀的童年

石屏傳 作者:許珊,雷杰佳 著


第一章 苦澀的童年

1934年農(nóng)歷3月25日清晨,在江西鄱陽縣一個偏僻的小村——高石村,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了。

舊中國農(nóng)民的苦難,從來就是與天災人禍緊緊相連。嬰兒就出生在這樣的農(nóng)民家庭。

高石村雖說位于鄱陽湖畔,實際上卻處在一個港汊的丘陵地區(qū),沒有漁業(yè),全靠耕田種地維持生計。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地肥水美,哺育了千百萬百姓。但舊中國政府官員腐敗,沒有人興修水利,有幾處圩堤也年久失修,每當洪水泛濫時,鄱陽湖水洶涌,毫無阻擋地沖擊著兩岸的莊稼,致使糧食顆粒無收,房屋倒塌,百姓沒有歸宿,造成巨大災難。

那時候的高石村,道路不通,貧窮落后,生病了靠求神拜佛,一年到頭難得溫飽,能夠“糠菜半年糧”的算是較好的人家,更窮的就可想而知,老百姓的想法就是靠天吃飯。農(nóng)村把生兒育女看成是命中注定的,認為多兒多女有福氣,當然這種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人多勞力多,人多不受欺負!兒子多更好,養(yǎng)兒防老呀!但現(xiàn)實生活里,子女多了,耕地沒有多,吃飯的多了,糧食沒有多。所以多子女是亦喜亦憂,對于當家的人,往往因此而苦惱。此時,嬰兒的父親正是處在這種苦惱之中。

在農(nóng)村,婦女生孩子那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二天,嬰兒的母親就照常喂雞、煮飯、洗衣,家里男人照常下地,孩子照常玩耍。

孩子總得有個名字,嬰兒的母親向丈夫提出來:“伢兒,得叫個什么?”不知是沒想,還是沒想好,嬰兒的父親只“嗯”了一下?!鞍l(fā)、發(fā)”嬰兒的爺爺似乎早就考慮好了,“在咱石姓里,他是‘寵’字輩,叫寵發(fā),對,就叫寵發(fā)?!彼坪鯇@個名字挺滿意,他連著叫了兩聲?!鞍l(fā)、發(fā)”這是農(nóng)村遍地都用的字眼,很俗,但“發(fā)”又是窮怕了的長輩們對后生最大、最迫切,又最實際的夢想?。?/p>

嬰兒的父母何嘗不想兒子如此呢,因此都同意了。依照農(nóng)村的習慣,在家里都得有個小名。嬰兒的父親隨口說:“叫四,四嘞吧。”怎么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原來嬰兒雖然在家里排行第八,可在男丁里頭是排行第四。封建的農(nóng)村社會里,是從來不把女兒當做家里人的,所以在父親的腦子里嬰兒是老四,本欲叫老四的,但一想人剛出生,怎么就會老呢?于是把“老”字去掉,剩下個“四”字,又不好叫,就順口將本土方言里一個習慣性的語氣助詞“嘞”湊上去,成了四嘞。

從此四嘞就在家里叫開了,也在這個偏僻的小村里叫開了,而石寵發(fā)這個名字,因為有些拗口,字也難認,逐漸被家里和村里人淡忘了,甚至再也沒有人叫過(后來,考初中時,四嘞將名字改為石屏)。

那時候,高石村是個只有4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以高姓為主,石姓只有少數(shù)幾戶。離鄱陽縣城有30余里[1]路,那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道,除了人力獨輪車,沒有其他交通工具。村里人到城里辦事,只能靠腿走肩扛,大部分人一年都難得進城一兩次。

鄱陽湖美景

高石村其實也很美麗、寧靜,村前雖然只是鄱陽湖的一個港汊,但湖面的寬廣仍足以令人心曠神怡。湖光瀲滟中,不時有候鳥飛舞。村后,背倚浸潤著鄱陽湖水氣的小山,蒼松翠柏、綠草如茵。黑頂黃墻的房屋,錯落在半坡上,被垂柳掩映,盡管簡陋卻別有一番鄉(xiāng)土韻味。還有一棵百年大香樟,粗壯的枝,茂密的葉,似一把巨大的綠傘矗立在村子后面,將大片的陰涼撒給嬉玩的孩童和聊天閑談的老人。村子的四周是一塊塊高低參差、平滑如鏡的水田,不時顯映著耕牛和村民辛勤勞作的身影。特別是村口荷塘里,荷花,鮮艷而又嬌美,荷葉,碩大而又碧翠,它們簇擁在一起,連成一片,散發(fā)出陣陣清香,呈現(xiàn)著一種悅目的光彩。整個村子似一幅漂亮的水墨畫,婉約而又清新。

如果遇上風調(diào)雨順的年份,村民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男人們將收獲的芝麻大豆拿去榨油,女人們用摘來的棉花紡紗,織成粗實厚重的土布并染成一律的靛藍色,給大人小孩兒做新衣。年輕小伙兒則在農(nóng)閑時去熬制硝鹽,供村里人食用。逢年過節(jié)搖著撥浪鼓的貨郎,敲著小鑼賣糖塊的小販,也時不時來到村里,吸引著村里的大人小孩兒。這里不用錢幣,人們都是各自從家里拿些大米、芝麻、黃豆之類的農(nóng)作物,去換些小孩們愛吃的糖和女人們用的針頭線腦兒等。遇上豐收年,多在春節(jié)后,村里還會請來戲班子,搭個臺子唱幾天戲,這是全村人最高興的時候,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聚在一起,臺上唱,臺下應,很是熱鬧。這樣的日子,雖然浸透著艱辛與苦澀,可村民們總算覓到了些生活的樂趣。高石村,這時又像一張樸實的民俗圖,歡快而又溫馨。

但這樣的光景并不多,鄱陽湖澆灌著萬頃良田,又是漁民的生存空間,但長江水倒灌的時候,它兇猛的波濤頃刻間會將整個村子和田地變成一片蠻荒之地,將一張漂亮的水墨畫泡得模糊一片,把一張樸實的民俗圖浸得色彩全無。顆粒無收的村民們,又陷入饑餓與悲苦之中。特別是經(jīng)過盛夏酷暑,傳染病流行,缺醫(yī)少藥的村民只能死拖硬扛。因此,每到秋風蕭瑟之際,不知從哪棟屋院里就會傳出一陣撕心的哭聲,人們知道,村里又有什么人離開人世了。

1937年立秋不久,石屏父親的肺病已經(jīng)拖了兩年(舊社會叫癆?。?,再也扛不下去了,在秋風凄雨聲中他撒手離開了人世。不久,爺爺也忍受不了心中的痛楚,在疾病的折磨下告別了家人。這雙重的打擊對石屏一家,特別是對母親和大哥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猶如在已經(jīng)受傷的心口撒了一把鹽,在苦茶般的日子中加一把黃連。這個家已經(jīng)支離破碎,石屏的二哥、三哥過繼給了人家,大姐、二姐早早嫁了出去,三姐送人當了童養(yǎng)媳,最小的四姐也被姑姑的婆婆看著可憐帶去收養(yǎng)。在破舊的院子里,這個六口之家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和精神上的苦悶。而作為長子,大哥承擔著家庭重擔。在這種環(huán)境下,大哥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經(jīng)常無端地打罵自己的女兒,甚至老婆。母親經(jīng)常在父親的靈位前哭泣,邊哭邊訴說,這在石屏幼小的心靈里產(chǎn)生了對母親的同情。每當這個時候,石屏會乖乖地站在母親身邊,拉著母親的衣袖。這些是石屏長大后,母親告訴他的。母親說:“你小時候很乖,你總擔心我會哭,所以出去玩的時候會對我說‘媽媽,你不要哭了’!”

1940年,抗日戰(zhàn)爭進行到了艱苦的相持階段。這個時候,石屏已經(jīng)開始放牛了,大部分時間和其他的孩子玩,而且很頑皮。

一天,三姐的公公何先生在路上遇到石屏的母親,他說:“你伢子這么大,不能耍皮了,要去讀點書?!边@位先生是因逃避日寇的轟炸,從縣城逃到高石村來的,在這里創(chuàng)辦私塾。母親長嘆了口氣說:“哪有這個閑錢??!”說完眼淚不禁出來了,母親心里何嘗不愿意送石屏讀書呢?“遠近咱還在親戚路上,我看這伢子蠻伶俐的,叫他到我那里去讀書,我不收學錢?!焙蜗壬f。母親一聽滿心歡喜,千恩萬謝。第二天,母親就帶著石屏來到何先生的私塾,恭恭敬敬地在孔老夫子圣像前跪拜、叩頭,又給何先生行了大禮,算是正式啟蒙上學了。

童年時的石屏

學堂第一年是從人、口、手開始認字和描紅。第二年要讀書了,何先生是位老學究,只會教國文。學堂沒有課本,大部分人沒有錢,買不起書,都是各自從家里找到什么書就教什么,大人都不會去管。石屏從三祖父的舊房子里找到一套《四書》,請先生教。所謂教,就是把書上的字教你認識,然后就自己去背誦,從不講解?!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笔辽险n就是背這些繞口而又全然不懂什么意思的句子,感到十分的單調(diào)。可老先生十分嚴厲,好玩的石屏挨過不少“板子”。先生總是對他說:“讀書就是要吃苦,不苦怎能通今古。”但是石屏這時并不懂,覺得讀書十分辛苦,每天都盼著早點下課,好回家做完事去玩。此時石屏的“玩性”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特色。看到大人下象棋,他就會用硬殼紙剪成一個個小圓片,在上面寫著車、馬、炮等,再畫上楚河漢界,與人家學起下棋來??吹絼e的小孩用紙扎梭鏢玩,他就找來些毛竹片,削成像模像樣的梭鏢。竹制的梭鏢射得又快又遠,引得其他小孩子都向他討要,這當然也十分危險,后來被大人們?nèi)坷U了械。這恐怕是他第一次制作“飛行器”了。

石屏在何先生那里領到的“賞”字最多,這是先生獎勵學生的一種方法。對每次課文背得又快又好的學生,他就會用朱筆在一張小紙上寫個“賞”字,在課堂上發(fā)給學生,得獎是石屏最開心、最自豪的時候。因為得了“賞”字,回家就可以吃一個荷包蛋。兩年下來,石屏在何先生門下已經(jīng)讀了《四書》中的許多文章。

可就在這相對平靜的日子里,厄運又一次向石屏和他的家人襲來。

這是一個夏末初秋之時,八歲的石屏與侄兒突然拉起了肚子,患上了嚴重的痢疾,連續(xù)幾天都坐在馬桶上,幾乎下不來,吃什么就拉什么。一陣陣的疼痛令他全身痙攣,渾身發(fā)軟疲乏地靠坐在墻壁邊,原來紅潤的嘴唇已經(jīng)發(fā)白,憔悴的臉上毫無血色,連眼睛也蒼白得沒有了光澤。孱弱而又嘶啞的哭聲,像根巨針刺扎著母親的心。一個兒子,一個孫子,都是心上的肉啊!母親發(fā)了瘋似的在村子里一家一戶敲門求問草藥方子,弄到了就趕快做給他們吃,可都不太見效。到城里去看醫(yī)生,一是沒錢,二是路遠根本沒法去。大哥大嫂也是長吁短嘆,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急得六神無主的母親,天天在菩薩和石屏父親及爺爺?shù)撵`位前燒香磕頭,額頭上青一塊、紫一塊,全家人都陷入巨大的恐慌與無奈之中。20多天后,不幸終于發(fā)生了,石屏的侄兒經(jīng)受不住這殘酷的折磨,停止了呼吸……

從大哥大嫂、侄女和母親凄厲的哭聲中,石屏知道侄兒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他。石屏奇跡般地挺過來了。

1943年3月,在江西的日軍為了進一步鞏固其統(tǒng)治,發(fā)動了新一輪的春季攻勢,開始對南昌及周邊地區(qū)進行又一次大掃蕩。聽到咚咚咚的聲音,大人們說這是鬼子的小汽艇到了雙港。聽到嗡嗡嗡的聲音,大人們說這是鬼子的飛機來了,趕緊躲到床底下去,說床上有棉被可以擋子彈?,F(xiàn)在看來,這是多么的可笑,但在當時,對飛機,人們只有這種想象的應對方法。

5月的一天,天空昏暗,幾架涂著太陽旗的飛機幾乎是貼著院子里的樹梢飛過,有的人甚至看到了飛行員猙獰的面孔。這時候,石屏對著大人們喊:“我們的兵為什么不打他們?”

不久,就聽到縣城方向傳來沉悶的爆炸聲,又不知有多少人丟掉了性命,多少房屋被毀。這是石屏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敵人的飛機,看到敵機的猖狂與罪惡,也對飛機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日軍的轟炸,迫使城里的老百姓紛紛跑到鄉(xiāng)下去避難,當時習慣叫“逃難”。其中也有人逃到了偏僻的高石村,一向冷清的村落頓時喧鬧了許多。這些人一落穩(wěn)腳跟,就聯(lián)系附近幾個村的鄉(xiāng)紳,張羅著要辦學校,解決小孩子讀書的問題。當?shù)赜形唤惺Y章耀的先生,是師范畢業(yè)生,不僅會教國文,還會教算術、自然等課。于是,大家請他做老師。很快學校就建起來了,教室用的是石屏四祖父的房子,就在石屏家隔壁。石屏那個時候已經(jīng)9歲了,近水樓臺,他到這個學校上課了。

當時,學校里只有十幾個學生,年齡差別很大,有二十幾歲的,有十幾歲的,甚至還有結了婚的。他們有些人讀過初中,也有些人讀過幾年私塾。那時能讀得起書的人,大都家里殷實。9歲的石屏算學校里年齡最小、家里最窮的一個,但石屏已經(jīng)在何先生那里讀了幾年書,有一定基礎。能在蔣章耀先生門下讀書,是石屏童年時期的一種幸運。蔣先生教課與何先生大不相同,盡管學生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但他因人施教。教國文課時他會先解釋文章內(nèi)容,再要求背誦,并挑出些重要的句子反復講解。特別是算術課,在何先生那里石屏沒有接觸過,這讓他感到幾分新奇。一串串阿拉伯數(shù)字,讓石屏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激發(fā)了他的學習興趣。

石屏的記憶力特別出眾,別的同學背書是每次只背一小段,他卻是每次背一篇或兩頁文章,這樣強的記憶能力連先生也為之高興。由于營養(yǎng)跟不上,石屏體質(zhì)比較差,晚讀的時候經(jīng)常會打瞌睡。有時候先生會讓他罰站,他甚至站著都會睡著。因為這個,石屏經(jīng)常會挨打。有時候蔣先生會罰他背文章,他一緊張,瞌睡也嚇跑了,站起來便朗朗地背了出來,而且經(jīng)常背很多內(nèi)容。對于石屏打瞌睡的毛病,蔣先生也無可奈何。

在蔣先生那里,古文是主要課目,石屏學習了《左傳》《唐詩》《史記精華錄》《古文觀止》等。石屏的算術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蔣老師的授課和鼓勵,培養(yǎng)了石屏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他的求知渴望。

1945年,全國人民迎來了一件高興的事: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經(jīng)過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8月的天空,碧凈如洗,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升騰著一陣陣熱浪,但人們被勝利鼓舞起來的熱情比這熱浪更加熾烈,人人奔走相告,雀躍歡呼,全國各地民眾都自發(fā)結隊,通宵達旦地進行游街慶祝,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勝利的喜訊也很快傳到了高石村,在村中大樟樹的濃蔭底下,蔣先生高興地給大家念著報紙,村里人圍在一起熱烈地議論開來,有的說小日本走了日子會好過些,有的說鬼子丟下那么多東西國民黨去接收,派去的接收大員有的發(fā)財了,來逃難的城里人更是高興地盤算著怎樣回家……喜歡熱鬧的石屏,這些天一直圍著大人轉,雖然還不完全明白大人們談話的內(nèi)容,但看到大人們興高采烈,想到日本飛機再也不會耀武揚威,心里頭也很高興,對打敗敵人、國家勝利有了一個深刻的體驗。

年歲大一些的同學經(jīng)常會在一起談學習,談今后的打算,有的說將來要做教師,有的說要做醫(yī)生,有的說要繼承父業(yè)。這些人家里都比較有錢,談起來信心十足。石屏非常羨慕他們,想到自己家里窮,體質(zhì)又差,怎么走得出去?有時候,他會有點失落。但少年石屏更多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有一次,聽同學談論去縣城考初中的事,石屏上了心。他想,“他們能考,我為什么不能考?我并不比他們差!”這個時候的石屏,完全忽視了讀私塾的學生到縣城考初中需要到縣里請老師補習,除了補習算術,還要補習包括地理、歷史、時事等知識在內(nèi)的“常識課”,比如要背中國有多少省份,簡稱是什么,省會在什么地方等。還要買輔導資料,這些都需要錢!也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力量吸引著石屏,他只有一個念頭,去考初中。這是石屏長這么大第一次自己做出重大決定。

石屏12歲那年,他便準備考初中了。他向同學們打聽去縣城的時間、補習的地方。石屏把心事告訴了母親,表示過幾天要到縣城二哥那里去,母親聽了只是嘆了一口氣。當時,二哥為了方便看病,在縣城租了間房子。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以后,還有一件事讓石屏放不下心。從小到大,家人、老師和同學都叫他四嘞,沒有正式叫過他的名字,他也不喜歡“石寵發(fā)”這個名,而且筆畫太多、太麻煩。報考時該寫個什么名字呢?這時,一個名字閃現(xiàn)在他頭腦中,他不假思索地填上了“石屏”兩個字。早些時候石屏看見先生桌上有一本厚厚的《辭?!罚`機一動,有了主意。趁先生出去的時候,他匆忙翻開《辭?!罚业绞謼l目順著看下去,當看到“石屏”兩個字時,他念了兩聲,覺得既響亮又好寫,于是暗暗記在了心里,決心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石屏”。多年后,他才明白,原來《辭?!防锝榻B的“石屏”,是指云南省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小縣城名。今天,當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石屏”兩個字時,有兩種解釋,一是介紹云南省石屏縣,二是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K-8、教8飛機的總設計師石屏等內(nèi)容。

一切準備就緒,12歲的石屏一個人踏上了去縣城考中學的路,也邁出了他人生征途重要的一步。這一步顯得有些幼稚和沖動,但又是那樣充滿勇氣,充滿新鮮活力。

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步行,石屏到了二哥住處。二哥支持他報考初中,但卻拿不出錢來幫助他。石屏找到已經(jīng)在縣城里補課的同學,請他們?yōu)槭烈笈月???衫蠋熣f,旁聽也要付錢。石屏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和同學一起學習,石屏決定只到二哥家吃飯,和同學們住在一起。同學們是上午聽課,下午復習,石屏根據(jù)補習同學的學習情況,見縫插針地借閱他們的復習材料及筆記本。同學們都很忙,石屏旁聽他們背誦的內(nèi)容,那些“常識”聽幾天也就記住了。盛夏的中午,非常炎熱,石屏去二哥家吃飯要走很遠的路,一路聽著蟬聲已經(jīng)不再是他放牛時愉快的感覺,而是凄楚無助的聲音。

不久就開始報考了,那時考中學不像現(xiàn)在實行統(tǒng)一招考,而是由各個學校自設考場,自出試卷,自行錄取。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校,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學校。這一年縣里有3所中學招生,2所私立、1所省立。石屏在報名表上填上了新名字。正當他先后考完了兩所私立中學,準備考省立鄱陽中學時,大哥突然來到縣城,對石屏說:“考什么學校呀?!跟我回去割禾?!辈⑿U橫地把他帶回家去。大哥是反對他讀中學的,反對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沒有錢;二是大哥認為讀書的人都沒有好結果,讀了書就會遠走高飛,不會回老家了。這些宿命的思想都是大哥從舊地方戲曲中看來的,一直植根于他的腦海中。起初,讓石屏讀書只不過想讓他認幾個字,算幾個數(shù),根本就沒想讓他讀中學。加上當時家里正在割禾,人手不夠,所以一聽說他考中學,就趕到縣城來了。

知道大哥要帶自己回去,石屏死活不肯。大哥不由分說,拉起他就走,“長兄為父”,在一旁的二哥也不敢阻攔。就這樣,石屏懷著對大哥的不滿回到了村里。

不久,同學捎來消息,兩所中學都錄取了石屏,這使他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他有能力考取初中,難過的是他不能去上學。那段時間,他誰也不理,一個人生悶氣,以無聲的行動向大哥抗議。在地里割禾、干農(nóng)活時,甚至吃飯時,他都是滿臉愁云,有時候怒形于色。后來,大哥告訴母親說:“四很有主意,他說長大了要找我講理?!?/p>

心情不好的石屏經(jīng)常做夢,半夜會嗚嗚哭起來,賭氣的時候,還會摔東西。母親看到石屏這樣,十分心痛。她跟大哥商量說:“石屏想讀中學都想瘋了,明年就讓他去吧!”大哥聽后,只輕輕地嘆了口氣,算是默認了。

村里開學時,石屏已經(jīng)成了學長。同學們都聽說他考取了中學,知道他很厲害??墒?,少年石屏的心思已經(jīng)不在這個學校里,也不在村里。雖然沒能讀上初中,但他卻看到了一個更大、更廣闊的天地,也多了一份自信。

冷靜下來的石屏學會了思考,他知道,真正阻止他上中學的不是大哥,而是貧窮。面對殘酷的家庭環(huán)境,石屏逐漸養(yǎng)成了一種倔強、自尊而敏感的性格,也促使他下定擺脫貧窮命運的決心。對他來說,眼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去,讀書,而不是像大哥那樣圈在三分地里。他決定,第二年再考。

心里有了目標,做事就有了方向。有了前一次考試的經(jīng)驗,石屏顯得更加沉穩(wěn)。他從同學那里打聽到,私立中學每學期的學費要一擔[2]五斗[3]米(國民黨時期,幣值變數(shù)太大,所以學校收費是以市場米的價格來計算),而省立鄱陽中學只要5斗米。石屏知道,對于他這樣的家庭,他只能選擇考鄱陽中學。

鄱陽中學,始建于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之際的光緒28年(公元1902年),是江西省6所老牌重點中學之一。初名為饒州府中學堂,后按省立中學排序,稱為江西省立第五中學。學校師資雄厚,學風濃淳?!扒跇愎隆钡男S?,激勵著莘莘學子,造就和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那是鄱陽縣和臨近縣青少年向往的學校,不過,不為人所知的是,石屏當時考這個學校不僅僅是為它的“名”,還因為它收的“米”相對較少。

報考鄱陽中學的人特別多,學校錄取率很低,是一所非常難考的學校。石屏更加勤奮了,在他即將離開私塾的日子里,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他明白,這事只能靠自己。為了能夠上學,他必須努力。

現(xiàn)在的鄱陽中學

第二年,少年石屏按照自己的計劃參加了鄱陽中學的入學考試。這一年學校有500多人報考,只錄取前50名。石屏以第32名的成績被鄱陽中學錄取,這對一個只斷斷續(xù)續(xù)讀過幾年私塾的農(nóng)家孩子來說,實屬不易。

當石屏看到紅榜上自己的名字時,高興得跳了起來,一股壓抑已久的沉悶即刻釋放出來,頓時,熱淚涌出眼眶。這是幸福的眼淚,這是付出艱辛得到收獲時的眼淚,也是無比自豪與驕傲的眼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