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女巫
一
為了考察巫師這個古老職業(yè),我特意鉆到圖書館,搜羅來一大堆磚頭一樣的資料。讀得頭昏眼花,心情煩躁,看來看去也沒理出個頭緒。聽說最近幾年,苗疆文化引起過極大關(guān)注,還被拍成了紀錄片,苗疆人直到現(xiàn)在還保留有職業(yè)巫師,放蠱投蠱的事情也還在做。視頻總比文字來得直觀,我想看看,托朋友找來視頻資料,看完后還是不得要領(lǐng)。打電話問母親,老人家不明白什么叫女巫,只說跟村里的劉鳳霞奶奶有點兒像。我當即一拍腦門,對呀,這不就是嘛!
“巫”是個職業(yè),有學(xué)者說儒家就出自這個職業(yè),也有學(xué)者說不是,爭吵得很激烈。吵來吵去,總歸都承認,“巫”這種人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而且很早以前就有了?!墩f文解字》里解釋“巫”字很有意思,許慎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睉?zhàn)國《矦馬盟書》里的寫法更有意思,用“工”形,上下各一橫表示天地,中間一豎表示通天達地,兩邊各加一人形,下面一“口”字,表示人在禱告或詛咒。似乎古時候“巫”這個行當,主要是女性來做,負責禱告天地,詛咒鬼神。讀許慎的解釋也能想得通,“巫”通天達地的主要手段是跳舞,讓一個大男人來跳舞,怎么說也有點兒不倫不類。
我只聽說過女巫,男巫,好像還真沒有聽到過!
二
女巫是官話,屬于學(xué)術(shù)用語,我們那兒人不這么叫,鄉(xiāng)下人把女巫稱作“腳媽”。
為什么稱呼作“腳媽”,母親講不清楚,我更不明白。我們那兒的老人都這么叫,發(fā)這兩個音的時候,還要刻意壓低嗓門,輕輕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澳_媽”這兩個詞是我根據(jù)方言發(fā)音,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媽”字表示鄉(xiāng)下人對女巫的敬畏,至于“腳”字,佛家有“行腳僧”,鄉(xiāng)下的女巫也“行腳”,她們一年當中有好幾個月,都在步行至方圓幾百里“朝山”的路上,東南西北,大廟小廟,都得挨個走到。但愿我這樣的“創(chuàng)造”能被女巫認同,那將是我的榮幸。
母親那一代人把女巫一般不叫“腳媽”,叫“罰(伐)神的”,到了我這一代,只知道“罰(伐)神的”,對“腳媽”卻聞所未聞。
其實,“罰(伐)神”在我們那里是個動詞,指女巫的具體工作。這個詞也是方言,究竟怎么寫,鄉(xiāng)下人說不出來個子丑寅卯。但我覺得,大家這么叫也有一定根據(jù)。上古傳說里有一個神,叫“罰神”,主管刑罰,女巫在鄉(xiāng)下的工作之一便是驅(qū)鬼,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女巫懲罰作祟的小鬼;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有“西伐神”,又稱“濕婆”,由樓陀羅演化而來,是毀滅之神,但又擔當造化職能。佛教最初西傳中土時,完全是一副宗教姿態(tài),中國女巫借鑒印度習俗,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鄉(xiāng)下人不會想這么遠,太費腦筋。究竟是“罰神的”還是“伐神的”,不重要,只要能“通天曉地,使喚鬼神”,叫個啥都行。
三
劉鳳霞是我們村的女巫,“法力”大,在方圓幾十里都排得上名號。
女巫都住得遠,劉鳳霞住得就很遠。她們家是村西頭最后一家,兩座土房,一塊小院,我感覺這個院子是從一塊平地上生生掏出來的一塊,地勢很低,走在院墻外面的過路人,頭一偏就能把這個院子里的犄角旮旯一覽無余。村里人很少走那條路,太偏僻,兩邊是高崖,路上長滿老草,蹚過去十有八九會驚到蛇。
外祖父家的村子和我們村相鄰,外祖父住在鄰村東頭,是最后一家,劉鳳霞在我們村西頭,兩家隔得很近,我到外祖父家時會抄近道,常常要專門走這條偏僻小路。在外祖父和外祖母去世的前十八個年頭中,我一直走,成了這條道上的熟路客,大概也是這條路上唯一的熟客。
我很羨慕劉鳳霞院子里的兩棵樹,一棵杏樹、一棵柿子樹,長得很茂盛,夏天杏樹上滿滿當當一片黃,秋天光禿禿的柿樹上掛滿了果子,壓得老樹喘不過氣。這兩棵樹一直長一直長,不知道哪一年終于長到了院墻外頭。我從果樹底下經(jīng)過,遠遠地,撿一塊土疙瘩,瞅準了,憋足勁扔上去,果子叮叮當當?shù)粝聛恚湓谏畈葜?,我沖過去摸出來,又鉚足了勁兒趕緊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