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無半畝 師友非常
少年好學
清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即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在湖南省湘陰縣南文家局左家塅降生。巧合的是,日后同樣聲名遠揚的湘軍將領江忠源和胡林翼也于此年出生。那時,尚處襁褓之中的他們當然還不知道,自己一生的命運,都將和這個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緊緊相連。
左家的祖籍本是江西,在南宋時遷到湖南后世居湘陰。湘陰縣離湖南省城長沙很近,瀕臨洞庭湖,并有湘水這條長沙城下最大的河流繞貫縣內(nèi),景色優(yōu)美,交通便利。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為縣學生員,以孝義著聞,熟讀經(jīng)史并且居貧好施。左宗棠的祖父左人錦是國子監(jiān)生。而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乃是縣學廩生,曾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貧居教書二十余年。在兄弟中,左宗棠排行第三,字季高,一字樸存。長兄左宗棫,字伯敏,早夭。次兄左宗植,字仲基,一字景喬,鄉(xiāng)試解元,歷任桂東教諭和內(nèi)閣中書等職。左家乃書香門第,左宗棠生長于這樣的家庭中,長期接受耕讀家風的沐浴,自然會深深地受到傳統(tǒng)思想文化以及倫理道德的熏陶。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一家有祖輩遺田數(shù)十畝,歲收谷四十余石,但僅靠此來維持一個三代十口之家的生活也算不上寬裕。家境的清貧,使他的父親左觀瀾不得不為一家人的生計而四處奔波,為人教讀,以微薄所得維持全家的吃穿費用。對于這貧寒樸素的生活,左宗棠后來在家書中常常述及,多有感慨。他回憶說,碰上災年,家里買不起糧食,就只能以“屑糠為餅食之”,即把糠磨成粉當面吃。每每提起此事,左宗棠都唏噓不已。
小時候的左宗棠,因為缺乏營養(yǎng),身體孱弱,病病歪歪。母親奶水不足,也請不起奶媽,只能熬米湯來喂他。吃不飽肚子的他總是啼哭不止,時間一長,肚皮和肚臍都凸出來了。以后長大了,他仍然是腹大臍淺。由于成長于如此清貧之家,左宗棠逐漸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和勤儉質樸的生活習慣。
不過,左宗棠自幼聰明過人,記憶力猶佳,凡讀過的書立即就能背誦,尤其是對對子,更是悟性過人。他作為家里年齡最小的男童,備受其祖父左人錦的寵愛。左宗棠三歲時,常常讀書于梧塘(梧塘為左家先祖課諸子孫處)。一次,他隨祖父到宅后山上采栗子,他把采到的栗子拿回家后便平均分給兄長,而自己不取一顆。左人錦看到后,深有感觸,對他寄予厚望,日后常常在家人面前夸他說:“此子幼時分物能均,又知讓而忘其私,異日必能昌大吾門。”
到了左宗棠四歲這年,左觀瀾將全家遷到長沙,在省城貢院東左氏祠開館授徒。左宗棠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熟讀孔孟,習作八股文章。左觀瀾只考取過秀才,經(jīng)常因為自己的不得志而郁郁寡歡,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三個兒子身上。他對左宗棠的教育抓得很嚴,每次習作命完題,總是先要求他認真讀一遍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再下筆行文。左宗棠除了讀經(jīng)之外,還熟讀歷史,常常追慕古人,這使他深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熏陶。古代那些有成就、有氣節(jié)的人物及其事跡給尚是孩童的他帶來極大的影響。耳濡目染,他也養(yǎng)成了一種豪邁的性格,愛說豪言壯語,覺得天下沒什么事自己辦不到。
這樣,左宗棠在童年時代即得到其先輩的循循善誘和嚴格訓導,培養(yǎng)了濃厚的讀書興趣。正如他后來在長沙城南書院的老師賀熙齡所說:“左子季高從余游,詢其學之所自,則一稟于尊甫先生之教。其教于家者,必本于身,肅然翼然,尊卑上下,罔敢稍越。余于是而知季高學業(yè)之成就,其父教然也。”不過,左宗棠在他的同伴中并不受歡迎,因為他頗有些恃才傲物,無所顧忌。也許,偉大的人總是孤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