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騎馬遠游邊關

王陽明傳 作者:孟斜陽 著




騎馬遠游邊關

王守仁出生前后,正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建國百年,社會矛盾叢生,內憂外患不斷?;实刍栌?,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聲色犬馬。朝政荒廢,地方官腐敗更是有恃無恐。結果弄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王守仁看見軍隊連年征戰(zhàn),不無感慨地對父親說:天下紛然擾亂這么長時間,就像一個人久病快死亡了。

同時,北方少數民族部落也不斷侵擾中原。此前的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大明邊境,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因組織指揮不當,在土木堡遭到瓦剌軍突襲。明軍倉促應戰(zhàn)導致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戰(zhàn)死,明軍二十余萬人中,傷者居半,死者三分之一,損失二十萬匹馬,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朱祁鈺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瓦剌大軍逼近北京城,勢不可當。于謙等為應急,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景帝。明景帝朱祁鈺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zhàn)之事。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時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極力反對,要求堅守京師,并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隨后,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wèi),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此后于謙披甲執(zhí)銳,親自領兵二十二萬,列陣于九門外。在于謙的指揮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連連告捷,最終將入侵的瓦剌軍隊全部擊退。

王守仁每每聽聞師長們講此事時,心中沉痛之余,也十分欽佩力挽狂瀾的于謙。他認為,于謙是天下讀書人的榜樣。在京城的于謙祠前,王守仁留下了這樣一副對聯: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


王守仁此后更加看重軍事,苦研兵法,只盼望有朝一日能征戰(zhàn)沙場,護國安民。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守仁十四歲,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出于對北方邊境安全的關心,也出于對于謙等的向往,王守仁十五歲時一身俠客裝束,單槍匹馬前往長城一帶實地察看。

他先是來到了“居庸三關”,即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這些關隘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防御外敵入侵的重鎮(zhèn)。

居庸關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成為防守要道。此后歷經漢、唐、遼、金、元數朝,居庸關都派重兵把守。到了明朝,朱元璋花費巨資和大量人力,在居庸關修建了一系列軍事防御工事,以確保北平府的安全。

作為扼守京師的咽喉,居庸關依山起勢,巍峨雄壯。王守仁縱馬登上烽火臺,只見天際雁群嘶鳴而過,群山松濤起伏,關塞綿延萬里。正所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王守仁不由得心思浩茫,浮想聯翩。眼前仿佛出現了金戈鐵馬、喊殺震天的戰(zhàn)場畫面,腦中涌來無數慷慨激昂的邊塞詩句。

當時蒙古各部在被稱為“小王子”的達延汗主導之下,力量逐漸壯大,時時與明朝發(fā)生邊境戰(zhàn)爭。就在王守仁十五歲這一年,蒙古小王子侵入甘州,明朝將領多有戰(zhàn)死。想到明朝邊患未除,想到歷史上那些在邊塞戰(zhàn)爭中積極建功的英雄,少年王守仁渾身熱血沸騰。

他在居庸關、山海關考察了一個多月之久,登長城、訪鄉(xiāng)賢、憑吊古戰(zhàn)場、思考御邊策,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要保大明王朝四方邊境安寧。其間,他對夷狄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詳細觀察居庸關一帶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勢、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關隘的兵備防御等情況,腦中思考著防御之策。

待王守仁下山時,抬頭間,正好看見迎面過來兩個騎馬的韃靼人,有說有笑。王守仁當下搭弓射箭,但聞嗖嗖兩聲,對方雙雙中箭。他連喊帶射,呼嘯著向二人沖去。兩個韃靼人驚恐莫名,轉身倉皇而逃。

王守仁大感痛快,便不再追趕,而是信馬由韁,緩緩向家的方向騎行。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獨自跑到塞外,打跑了兩個蒙古人,這可是件講出去很長臉、很榮耀的事情。這讓少年王守仁的英雄豪氣油然而生。

當晚,王守仁就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去拜謁紀念東漢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

伏波將軍馬援,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名將。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為業(yè),王莽建立新朝時出仕為官。后來他追隨光武帝,因討伐羌族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此后馬援又屢立戰(zhàn)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亂,征討匈奴和烏桓,討伐南方武陵玉溪蠻族暴動等。老年時,再次出兵匈奴,最終病死疆場。

馬援曾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的豪邁、勇氣和膽識令少年王守仁推崇備至,夢里竟然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醒來以后,他將這首詩記了下來,成為他勵志為國家從戎建功的精神動力。

少年王守仁留心時政,關心國家大事,不僅在言談中表達志向,在行動上更是有驚人之舉。當時,由于連年饑荒,兩湖(今湖南、湖北)、河南、陜西三地交界地區(qū)發(fā)生以號稱“劉千斤”的劉通、號稱“石和尚”的石龍為首的流民暴動。他們以黃旗為幟,建國號為“漢”,以“德勝”為年號,一時震動京師。

年方十五的王守仁知道這件事以后,突發(fā)奇想:這不正是我輩挺身而出、大顯身手的時機嗎?于是,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洋洋灑灑地寫了個奏折,結合他對居庸關的守地考察,闡述了他的御敵構想和克敵制勝的用兵謀略。

父親王華知道后驚出一身冷汗,大罵了他一頓:“你小子,知道兵兇戰(zhàn)危嗎?知道兵者乃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嗎?”王華命王守仁立即停止這一瘋狂舉動。

王守仁對父親說:“我要像終軍一樣,上書皇上,請領一萬兵馬,征討劉千斤、石和尚等草寇,讓國家安定和平。”

父親王華聽罷,怒斥道:“你瘋了嗎?一介書生妄言兵事,你不是找死嗎!”又說:“你懂什么,治安緝盜要有具體辦法,不是說幾句話就能見效的。還是先把學問做扎實了,再來建功立業(yè)吧!”

好在當時的皇帝看都沒看王守仁的奏折,扔在了一邊。王華心里很為王守仁擔心,斥責他太狂,早晚要遭災惹禍。王守仁也不敢再言及此事,專心讀書。


王守仁所言的“終軍故事”是何典故呢?

終軍,字子云,西漢濟南人,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博聞多識,文采飛揚,官至諫議大夫。終軍年少時博學善辯,名聞于郡中。當地太守奇其才,欲與交結,終軍卻不以為然拜揖太守而去。當他十八歲時,前往長安上書言事,漢武帝讀過他的奏折后大為驚異,拜為謁者給事中,受命巡行郡國。

后來,他主動請纓出使南越,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彼雱裾f南越王歸順漢朝。結果他到南越后,一番說辭曉以大義,南越王表示愿意歸順,但是南越的大臣呂嘉卻極力反對。呂嘉發(fā)兵攻打南越王和漢使,終軍也被殺害,死時才二十多歲。后來,世人都稱終軍為“終童”。

可見,少年王守仁對終軍的事跡很是向往,也決心效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