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的詩童
王倫深信孫子王守仁是少見的天才。得英才而教之,自然是他晚年的一大快事。
王守仁在爺爺?shù)慕虒?,開始博覽群書。從《論語》《孟子》到唐詩宋詞,再到儒釋道典籍,王守仁如饑似渴地通讀細品,恨不能讀遍天下之書。
在王家,讀書也很有特點。他們讀書不愿被功名利祿所牽擾,不愿被陳規(guī)陋俗所束縛,更不盲目崇拜當時被視作權威一般的“四書”,往往偏愛那些把道理寓于具體事情中、以理服人的書,像《禮記》《春秋》《左傳》等。這種家風深深地影響了王守仁。
王守仁尤其喜愛兵法。每逢家中宴請客人,王守仁便悄悄取來許多果核,把果核當成士兵,與客人擺兵陣。客人的兵陣往往才擺出來沒一會兒,王守仁便想出了克敵的辦法。一旦被難住了,他就會纏住客人,讓他將這個陣勢的來歷、制法、優(yōu)勢講個清楚。王守仁沉迷于這種戰(zhàn)爭游戲,沒少挨父親王華訓斥,因為父親總嫌他打擾了客人,也耽誤了讀書。
與鄰家的小朋友玩耍時,王守仁則是大家眼中的“智多星”。他平時愛動腦筋,點子多,還能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伙伴們常常坐在他的周圍,聚精會神地聽他講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那時,王守仁最喜歡講歷朝歷代的戰(zhàn)爭故事,對歷史上文武雙全、有所作為的將帥們充滿了敬佩之情。
王守仁十歲時,父親王華赴京應試中了狀元。王華為了對父親盡孝,打算接王倫來京師居住。王倫很是開心,但是一定要把孫子帶著。余姚到京師路途遙遠,有王守仁相伴可以解悶兒,也可以讓他從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當然,也可以讓他們父子在京師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上京途中,王倫一行人過了應天府(今南京),船到鎮(zhèn)江金山寺附近。這天晚上,王倫牽著王守仁的手登岸,來到江邊一個酒樓,朋友已經(jīng)擺好了酒宴,專程款待遠道而來的爺孫倆。此時只見皓月當空,燈火點點。江邊高聳著著名的金山寺。
金山寺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正對江面,山間坐落著各種各樣的亭臺樓閣。有月的晚上,在地處高處的金山寺賞風景,萬里澄靜全在眼底,長江浩渺,月色如畫。唐代張祜描述金山寺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贊頌金山寺“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如此如畫山水,頗讓人心曠神怡。
王倫和朋友們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慢慢地有了些醉意,于是決定來個賦詩比賽。輪到王倫時,他一邊用筷子敲碗,一邊閉著眼睛搖頭晃腦。可惜王倫當晚喝多了,搜腸刮肚也難以應付場面。
就在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孫兒平時承爺爺訓導教誨,這樣的詩還是讓孫兒來作吧!”說畢他朗聲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倫和客人見他才思敏捷,妙語如珠,不禁大為驚訝。
長江邊的金山島其大如拳,這只“拳”卻打破了維揚水面的寧靜。醉后倚著月光下的妙高臺吹簫,美妙的簫聲吹進洞中,讓龍王也酣然入夢。此詩動靜結(jié)合,聲色兼?zhèn)?,作者年僅十二歲,眾人一時驚嘆不已。
其中一個客人還有點懷疑:是不是早就準備好的宿構呀?他還想再考一考王守仁,于是說:“現(xiàn)在月色下,風景好,能不能以‘蔽月山房’為題再作一首詩?”
王守仁聽了略一思忖,張口便又來了一首: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首詩純以理取勝,且富有浪漫夸張的想象力,構思頗有兒童詩特點。山大月小,或者山小月闊,只是因為觀察者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與蘇軾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年僅十二歲的稚童,眼大如天,吐詞豪邁不凡,且富有哲理,實屬不易。
一個朋友對王倫道:“令孫出口成章,以后定將名滿天下。”不料,王守仁這樣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眾人聽罷更覺驚奇,王倫卻對孫兒的不凡志向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