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南會
英雄的南會人,在1963年8月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后,人不屈,志不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了當前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跡。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基本上實現(xiàn)了七年重建南會的計劃。
邢臺縣西黃村公社南會大隊,位于太行山腳下,南臨七里河,北靠臥牛山。1963年8月一場暴雨山洪,給南會人民帶來毀滅性災害:少半個村莊不見了,40%多的房屋被沖掉或倒塌了;70%多的耕地被水沖或沙壓了,特別是被人稱為“眼珠子地”的畝產(chǎn)千斤糧的四百畝園田地大部被水沖光了,剩下的多是梯田旱地,每人只平均三分多;六百多棵一摟粗的果樹,被洪水連根拔走了;八九千棵楊柳樹也被沖走了……全大隊一百九十多戶,有一百七十多戶受到了嚴重的災害,其中有二十八戶的房屋衣物全部被沖光了。
自然災害給南會人帶來了重重困難,可是它也激勵了南會人的斗志,促使南會人要干、要革命。南會人在黨的領導下,把洪水災害這件壞事變成了好事,變成了躍進的動力。
現(xiàn)在,一個新南會又站立起來了。說它是新南會,因為,不單單是量的恢復,而是質上有了新的變化。
經(jīng)過兩年抗災斗爭,生產(chǎn)迅速恢復和發(fā)展了。他們起沙墊土新建起二百四十八畝園田,整修了一百七十四畝梯田,開了“四里渠”,筑了順水壩,擴大了水地面積,增施了肥料,改革了耕作技術,災后第一年糧食總產(chǎn)量就達到十三萬七千多斤;今年在嚴重的干旱情況下,糧食總產(chǎn)量又增加到三十一萬九千多斤,每畝平均單產(chǎn)六百五十七斤,已超過災前的最高水平。其中新墊的二百二十三畝水地,畝產(chǎn)都在千斤以上。災后第二年就實現(xiàn)了糧食自給有余,向國家交售了糧食。他們還在臥牛山上挖魚鱗坑七萬五千多個,植樹造林一千多畝,種各種樹二十五萬五千多棵。同時,發(fā)展了多種經(jīng)營,副業(yè)收入增多了,大牲畜、豬只增加了。
經(jīng)過兩年抗災斗爭,家園重新建立起來了。蓋新房二百二十多間,修舊房四百二十多間,不少戶買畫掛新搬進了新居。
經(jīng)過兩年抗災斗爭,人們的骨頭硬了,志氣高了,干勁兒大了。干部社員特別是貧下中農社員,更加熱愛黨、熱愛毛主席、熱愛集體經(jīng)濟,更加相信人力可以勝天。大家齊心搞好生產(chǎn),建設社會主義新南會。
南會人這兩年的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在毀滅性的災害面前
南會人的抗災斗爭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同自然斗爭中,還交織著思想斗爭。
突然的暴雨洪水襲擊,像一盆涼水澆在人們心上。人們看到:快要成熟的好莊稼被沖走了,多少年來辛勤勞動修建起來的園田變成了茫茫的沙石灘,房倒屋塌,鍋碎箱翻,滿目凄涼。有些人在抱頭哭泣,有些人在唉聲嘆氣:
“這南會是站不住了!”
“有川沒有地,靠山?jīng)]有樹,南會翻身沒有指望了。”
“1942年鬧旱災,沒有沖走地,還逃走了七八十戶人家,現(xiàn)在沒有了地,不走怎么辦?”
1958年從東川口遷來的一些社員,醞釀著搬回老家去。
有些社員建議黨支部在平原找個好地方,讓大家都搬去。有些社員主張各奔前程。尚懷祿有點小手藝,挑起修鞋的擔子下了山西。
洪水,沖出了人們的真面目:誰堅定,誰動搖;誰依靠集體,誰想各奔前程,兩條道路分得清清楚楚。
洪水,考驗著黨支部,考驗著每一個黨員干部。
大隊黨支部書記王志琪,頭一次經(jīng)受這種考驗。他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榮獲太行一分區(qū)民兵“殺敵英雄”稱號;在合作化高潮中,曾被毛主席稱作“為群眾所信任的領袖人物”;1958年又代表東川口大隊出席了全國群英會。當1958年國家在東川口興建水庫的時候,他從全局利益出發(fā),帶領一部分社員遷來當時的后進隊——南會。幾年來,他團結南會大隊黨支部的同志,帶領群眾迅速改變了南會的貧困落后面貌,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使南會成為全省文明的一個先進隊。現(xiàn)在,新的考驗,又擺在他的面前。
在那最困難的日子里,王志琪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往后,南會還能不能站?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的出路在哪里?七百多口人的生活怎么辦?還能不能對國家有所貢獻?這一連串的問題亟待回答。他一次又一次在亂石灘里巡走,在被山洪刮了的山坡上察看。他背著社員們,頭上出了冷汗,眼里淌了熱淚。他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自己問自己:南會還能不能站起來?
但是,他很快堅定下來了。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他想:地受了災,東西受了災,人沒有受災;有人就能創(chuàng)造一切,有人就啥也不怕。他想:搬到別處去,給國家增負擔,給兄弟隊添麻煩。再說,咱們走了,南會的山水誰來治?想到這些,他決心帶領群眾搞好生產(chǎn)救災。
他一次又一次地召開黨支部委員會、積極分子會,研究解決災后群眾吃、穿、燒、住等問題。
把人們安置下來了,他又領導群眾展開了抗災斗爭的第一個戰(zhàn)役——搶種秋菜。
就在這個時候,個別私心重的人不參加集體抗災,突擊開小片荒地。
這情形,王志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這是受災后還要不要集體、要不要社會主義的斗爭。主張各奔前程的人雖然少,但是如果依了他們的主張,多少年來的革命就算白革了!
王志琪把自己的想法說給黨員、團員和積極分子。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中搶救集體財產(chǎn);是他們?yōu)楦锩?、為群眾,將個人置之度外。如今,他們看到有人往邪路上走怎么能不心疼,怎么能不氣憤!他們說:“什么時候都得靠集體,咱們要堅持下來重建新南會?!?/p>
這期間,中共河北省委的負責同志來了,地、縣委的負責同志來了。負責同志帶來了黨和毛主席的關懷,帶來了黨的生產(chǎn)救災指示,給人們帶來了力量和信心。中共邢臺縣委書記何耀明,在亂石灘里找到王志琪、胡景學、趙長增等黨支部委員,傳達了省委的生產(chǎn)救災指示,鼓勵他們發(fā)揚胸懷全局、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依靠集體,重建新南會。
何耀明的話還沒有說完,王志琪等黨支部委員和圍攏上來的一部分積極分子就接了話:
“路,我們撿最困難的走;擔子,我們撿最重的挑!”
“領導放心吧。我們一定聽黨的話!”
黨支部組織黨、團員和積極分子學習毛主席有關著作,學習省委關于生產(chǎn)救災的指示,越學越抖精神,南會人心中升起了紅太陽。人稱“老參謀”的社員趙萬泰說:“白求恩來到中國為革命,張思德犧牲為革命,咱們只要捧出兩烈士的那般紅心,重建新南會就不成問題?!鄙鐔T中的轉業(yè)軍人紛紛表示,要帶頭發(fā)揚南會胸懷全局的革命傳統(tǒng),像在前方作戰(zhàn)堅持陣地那樣,堅持建設新南會。經(jīng)過學習討論,大家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光明,提高了抗災的勇氣。
接著,黨支部又組織老黨員、老貧下中農社員講家史、講村史,回憶對比。
多少人回憶起舊社會鬧災荒,地主、富農趁火打劫,自己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往事,泣不成聲;多少人面對著兄弟地區(qū)階級弟兄從四面八方運來的糧、煤、棉、菜等救災物資,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想過去,比現(xiàn)在,人們更清楚災后應該走什么道路了。
廣大社員堅定了依靠集體抗災的決心。那個熱心開小片荒地的社員,在群眾憶苦思甜大會上也發(fā)了言。他說,新中國成立前,他家父子都是壯勞力,種地又打鐵,還是吃不飽穿不暖。新中國成立以后,依靠集體力量,生活才一天一天好起來。他哭著說:“沒有共產(chǎn)黨,沒有集體,就沒有我的今天,在困難面前,我轉了向,忘了本?!彼斨娙吮硎荆讯嚅_的小片荒交給集體。
為革命修地造田
怎樣重建南會?貧下中農社員紛紛獻計獻策。黨支部經(jīng)過和貧下中農社員座談,制定了生產(chǎn)救災的規(guī)劃:大干一冬一春,搞起八種副業(yè),收入兩萬多元,修地一百畝??喔晌辶晷薜亓佼€。到1970年實現(xiàn)糧食自給。
這個規(guī)劃一傳開,多數(shù)社員拍手擁護,少數(shù)人搖頭。
搖頭的人要求國家“三調”。他們說:“過去咱南會為國家建設出過力,現(xiàn)在受了災,國家應該給調勞動力、調軍隊、調物資來支援,不這樣辦咱南會站不起來?!彼麄兊睦碛墒牵焊睒I(yè)攤子被洪水漂的漂、砸的砸了,連個打鐵的錘都沒有了,咋個搞法?修一畝地,要把沙疙瘩和大溝搞平,還要從山腳下?lián)鷣硪蝗f五千擔土,就憑南會的二百七十多個男、女勞力能完成?一個中農社員叫尚成勤,他還擺出自家的事實說:“過去俺爺仨都是壯漢,干了幾年才墊成了二畝多地,要一冬一春修一百畝,除非是國家來支援?!庇袀€社員叫尚修己,他找到王志琪家里,說王志琪是全國勞模,在上級面前說話頂事,要他向國家多報災情,多要支持。王志琪批評了他。他卻說:“你不靠國家,我可靠你,你不向國家要支援,我可向你要吃喝!”
黨支部分析了這些思想情況,認為要求國家“三調”,是缺乏全局觀點的表現(xiàn),也是不相信自己力量的表現(xiàn);不加強全國一盤棋的教育,不樹立自力更生的思想,生產(chǎn)救災就無從談起。
黨支部組織干部社員學習毛主席有關胸懷全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教導,同時引導社員回憶了南會是怎樣走過來的,是怎樣在國家支援下一步一步地改變貧窮面貌的。許多社員表遠的說近的,進一步認識到“咱這顆棋子關系到一盤棋”的道理。貧下中農代表趙萬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咱沒理由向上伸手?!?/p>
王志琪還和尚修己個別談心。以災后國家及時調來救濟物資的事實,講支援國家就是支援自己的道理,還啟發(fā)尚修己回憶舊社會討飯挨打的悲慘往事。尚修己醒悟了,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干,為社會主義建設立功。
干部社員經(jīng)過學習討論,認識到:豐收的時候賣余糧,和災后生產(chǎn)自救是一個理兒,都是為了“全國一盤棋”;過去為國家建設出力,和現(xiàn)在盡量減少國家的負擔是一個理兒,都是社會主義農民應盡的義務。
社員們看得更寬了,想得更遠了。為了減輕國家負擔,大伙主張“以副救災,以副養(yǎng)農”。貧農趙更須、趙九增、趙成、趙興等從亂石爛泥里挖出了三把大錘、兩把小錘和一個鉆子,修了一個破風箱,支起來第一盤烘爐,首先給牲口打鐵掌,接著,第二盤、第三盤烘爐支起來了。運輸搞起來了,花坊搞起來了,米面加工搞起來了,木工組搞起來了……
這些副業(yè),為建設新南會制造了治山、治水、修地的工具,解決了群眾災后生活的大問題。南會人說:“三把鐵錘為重建新南會開了道。”
修地造田的群眾運動展開了。數(shù)九寒天,男女老少在亂石灘上展開了一場大苦戰(zhàn)。人們起大早,貪大晚,風里來,雪里去,挑土、擔沙、抬石頭,往返不停。許多人的肩膀壓腫了,手上一道道裂口浸出了血,卻沒有人叫苦。
人們的干勁兒很足,但是,沙石淤得很厚,擔土路程遠,百個勞力緊干一天,只能墊一分左右的地。
功效低成了一個關鍵問題。黨支部發(fā)動群眾想辦法攻破它。黨支部委員趙長增和四隊“半拉木匠”胡景聚合計了又合計,東拼西湊,收拾成了一輛排子車。沒有滾珠用鐵圈頂,沒有成形木料就用鐵葉接。到地里一試,一輛排子車跑一晌,頂五個壯勞力擔一晌。于是,各隊都相跟著修制起了排子車。以后,國家又幫助解決了一部分排子車下腳,他們自己趕制上裝。排子車車輪飛轉,起沙墊地功效大提高。同時,五隊的幾位“老參謀”,運用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在一部分壓沙地里,創(chuàng)造了“就地壓沙,就地取土”的經(jīng)驗,減少了搗沙運土的工作量,工效又提高了很多。
第三隊女社員胡巧梅,一天推七、八十車土,跑百八十里路。一天晚上,她回家睡覺,襪子脫不下來了,原來腳后跟凍裂出了血,粘住了襪子。她媽問她疼不疼,她笑笑說:“想想毛主席的話,想想爹在舊社會受的苦,這點皮肉之痛還算啥!”這個姑娘是黨支部委員、老貧農胡景溫的女兒。她父親在舊社會受壓迫受剝削的血淚生活,使她時刻不忘。她說:“治沙修地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為了世界上和爹過去一樣受壓迫的人翻身得解放。”
南會人在修地中,一個硬仗接著一個硬仗。大戰(zhàn)沙疙瘩是硬仗中的硬仗。
原來,挾石帶沙的洪水,在村南頭打了一個旋,留下了十八畝大、近兩人高的一個大沙疙瘩。開始,四隊的社員發(fā)現(xiàn)沙疙瘩下的老地板沒被沖走,便組織勞力往外搗??墒撬氖藗€勞力搗了八九晌,只清出了二分地。一計算,在沙疙瘩下找一畝地,得用六百多個工,往外搗一萬二千車沙,他們就暫時收了兵。
王志琪卻看上了這塊“寶地”??墒?,這么大的工程,得用多少工?。∷约簩W習《愚公移山》,又組織年輕人學習《愚公移山》。然后他指著那沙疙瘩問人們:
“咱南會人能不能把它除掉?”
年輕人答:“能,拿出愚公移山精神,啥活計也欺不住咱。”
王志琪心里計算搗十八畝沙、落十八畝園田的得失賬,又跟老年人合計。有些老年人說:“這項工作值得搞,一畝老地板頂三畝新墊地,搗出沙明年就能打增產(chǎn),也為南會子孫后代除掉眼皮底下一塊心病?!?/p>
王志琪心里有了底,便在大隊管委會上提出了搬走沙疙瘩的意見。管委會委員們又帶著這個意見,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最后,民主確定:干掉沙疙瘩,勞力緊就利用飯后的時間干!
每天晚飯后,男女老少便涌向沙疙瘩。這哪兒是搗沙,簡直是拱沙。三個人推一輛排子車,喊著口號,還累得渾身淌汗。一個隊十幾輛排子車,推一晚上,沙疙瘩連個坑也不顯。
這時,王志琪鼓勵社員中的榮譽轉業(yè)軍人和老民兵們大講當年堅持斗爭、不怕流血犧牲的故事。
許多年輕人聽老人說,王志琪當年是殺敵英雄,就要他講老民兵的故事。王志琪破了例,第一次和年輕人講自己怎樣在黨的領導下,帶領民兵,鉆山洞、吃柿糠面,堅持把守東川口這個進山大門的斗爭。他說:“戰(zhàn)沙灘跟打敵人是一個道理,你不治它,它就治你,只要堅持斗下去,勝利就是咱們的?!蔽冯y情緒被驅散了,人們的斗志提高了,不管刮風下雨一連和沙疙瘩苦斗了百十來個晚上,十八畝老地板重見了陽光,播下了豐收的種子。沙疙瘩搬到了南河岸,經(jīng)過平整砌墊成了一個大場。為了紀念這次斗爭的勝利,南會人叫這個大場為“躍進場”。
在修地造田戰(zhàn)斗中,干部們走在頭里。王志琪雖然腿有殘疾,卻仍然在打壩中帶頭搬大石頭,在修渠中帶頭下水破冰。大隊長胡景學身板不太好,卻也和壯勞力賽著干。五個生產(chǎn)隊的隊長趙萬順、趙萬志、胡立冬、趙德成、尚成溫,被群眾稱作是建設新南會的“五虎上將”,他們個個帶頭苦干實干。
一片又一片的新地出現(xiàn)了,鋪開了,洪水留下的茫茫沙石灘,眼看著變成了一塊一塊的良田。人們看到這種景象,笑在臉上,喜在心里。原來說他們爺仨干了幾年才修了二畝多地的中農社員尚成勤,也從心里服氣了。有一次青年開會,他要求向青年人說幾句心里話,他說:“……在舊社會,土地私有,石頭私有,連道路都不能隨便走,俺爺仨墊二畝多地干了幾年,就是因為這個‘私’字?,F(xiàn)在土地是集體的,山是集體的,大伙一心為集體,亂石灘怎么能不變成金疙瘩寶地。我的老思想要不得了,要學新思想,跟上社會主義?!?/p>
這時候,那個在災后擔著擔子下了山西的尚懷祿也回來了。他見到在黨的領導下,大伙依靠集體修地、開渠、打壩搞了那么大的成績,其中沒有自己的份兒,感到羞愧。他檢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以后又多投工、多投肥,還拿出自己的手藝給生產(chǎn)隊熟皮子制繩套。
“不能添斤也要添兩”
受災后,國家和兄弟地區(qū)人民從四面八方調來糧食、棉花、煤炭、蔬菜。南會人的心里實感不安。他們盡量少要救災物資,減少國家負擔。一次,公社催南會上報領救濟糧名單,黨支部和社員們一商量,回答說:“現(xiàn)在運輸有困難,我們互助互借還能吃些天?!惫绶峙浣o南會二百雙救濟鞋,黨支部跟貧下中農社員商量,只要了十雙。后來上級無償撥給十萬棵樹苗,讓他們綠化荒山,他們一合計,便從副業(yè)收入里拿出款,如數(shù)給了錢。
南會人還經(jīng)常想:受災了,糧食一時上不去,用什么對國家和兄弟地區(qū)人民作點貢獻?他們說:“不能添斤也要添兩?!?/p>
王志琪外出開會,見到有些生產(chǎn)隊缺牲口,影響增產(chǎn),想到了繁殖牲口。他和大隊長胡景學和社員們一商量,大家都同意用災前大隊的一些公共積累,買一批母馬,買兩頭種公畜,每年繁殖幾十頭牲口,支援兄弟大隊。
“無論如何要為國家和兄弟地區(qū)人民作點貢獻”,趙長增帶著黨支部和群眾的這種心愿,按照國家調撥計劃,到四川阿壩地區(qū)買馬。一路上,他翻山涉水,通過沼澤地帶,飽受艱辛。他沿途不是買干糧喝開水,就是跟當?shù)厝舜罨锍燥垺T诔啥际?,一天的伙食費也沒有超過三角錢。他在馬圈里睡覺,在道班房里借宿。牲口養(yǎng)壯了,他卻一天天瘦弱。同行的人勸他吃點好的,他說:“我們那里受了災,國家支援,群眾苦干,我吃這點苦不算啥?!彼麆倮瓿闪巳蝿?,買回了四十多匹馬。
災后的南會成了繁殖大牲口的基地。為了多繁殖、繁殖好,有經(jīng)驗的貧下中農社員,爭當飼養(yǎng)員、配種員。二隊社員趙體報名當了配種員,可是他愛人堅決不讓他干。他用“拉驢牽馬也是革命工作”的道理,說服了他的愛人。九個來月他牽著種馬跑遍了周圍五六十個村莊,為兄弟大隊的牲口準駒一百五十多頭。他走到哪里哪里歡迎,稱道他服務精神好,不愧是南會人。
配種員工作負責,飼養(yǎng)員認真喂養(yǎng),使役員加意保護,一年多以來,南會自繁小牲口二十六頭,支援兄弟大隊三十五頭。
“每顆棋子連全局”,南會人懂得自己作為一顆棋子,在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不放過為國家建設增磚添瓦的機會。
這年冬天,毛主席發(fā)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南會人決心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治理本隊的臥牛山,為根治海河出把力。大隊組織三十名干部、社員,到本縣治山治水先進單位胡家樓參觀。
南會人以打硬仗的姿態(tài)登上臥牛山。刨魚鱗坑,挖水平溝,植樹造林。當時天寒地凍,隊與隊、人與人展開了熱烈的競賽,臥牛山上人聲喧嘩,鎬聲和歌聲響成一片。當時的民兵副連長胡小五,哪里石硬坡陡,他就在哪里干?;⒖谡鸪隽搜?,染紅了大鎬把,他還要堅持干。就這樣,南會人在臥牛山上搞了兩次大突擊,挖魚鱗坑七萬五千多個,修水平溝三百四十八道,植樹十六萬多棵,使多少輩子的死臥牛山變活了。
力爭“三翻”
1964年2月下旬,王志琪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屆一次會議上,聽了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心里十分激動。國際國內的形式使他高興,我國人民在支援世界革命中擔負的光榮任務使他感到自豪,他感到一個中國農民的責任重大??墒?,他想到:自己的生產(chǎn)大隊,在受災后還沒有達到糧食自給。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農民,還吃國家的糧食,工人怎么辦,解放軍怎么辦,學生怎么辦,怎么支援世界革命?他越想心里越不安。他找一起參加會的邢臺專署專員馮世英研究怎樣增產(chǎn),找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請教,一心想盡快地把糧食搞上去。
開完會,王志琪急忙趕回村,向黨支部傳達大會精神。王志琪說:“……糧食關系到國家建設,關系著支援世界人民革命,咱身為農民再吃國家糧食怎么能說過去?”接著就提出了他在北京開會時就開始琢磨的計劃:今年提前實現(xiàn)原計劃1970年達到糧食自給的奮斗目標,全年總產(chǎn)量比去年翻一番,達到二十八萬斤。
王志琪的話音剛落,支部委員們就議論開了。有的說:“糧食那么重要,咱們潑著命也得上!”也有的一聽糧食總產(chǎn)量翻一番,感到把握不大。志琪引導大家討論了措施,提出修地可以由原計劃一冬一春一百畝,增加為二百畝,肥料可以由去年的三萬五千擔,增加到七萬擔,用修田、積肥的翻番,保糧食翻番。有了具體措施,支委們的信心增加了。
黨支部把“三翻”計劃交給了群眾。黨支部九個委員分別到各生產(chǎn)隊大講實現(xiàn)“三翻”的意義,大講實現(xiàn)“三翻”的措施,并且發(fā)動群眾算細賬,增措施,挖潛力。
開始有的社員一聽“三翻”,覺得是沒影的事,光是笑。直到他們在地頭、在炕邊,討論糧食翻一番的意義,算了一項又一項具體措施,才感到實現(xiàn)“三翻”不是“搬著梯子夠不著的事”,是“蹺著腳能摘下來的果子”。結果,各隊按作物、按具體措施、按地塊“計劃”上來的數(shù)字,糧食總產(chǎn)量不是支部提出的二十八萬斤,而是三十萬斤。許多社員修訂投工、投肥計劃。原來男勞力每月投工是二十六天,一搞“三翻”,都要求改定為二十八天,實際投工都超過了這個數(shù)字。
為實現(xiàn)“三翻”,隊與隊進一步開展了五好競賽。二百多人開到修地第一線,過了一個革命的春天。接著,他們又打了打壩、積肥兩個硬仗。為完成肥料翻一番的任務,各隊開展了“三挖一清”活動(挖豬圈、挖羊圈、挖牲口圈,清理廁所)。大伙一起動手,很快挖出各種肥料三萬多擔,加上原有的,每畝水地施肥三百擔,每畝小麥還多追了人糞尿八十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