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劉 恒
賢智溫良 無為而治
劉恒
Liu Heng(公元前202~前157)
漢文帝劉恒是西漢政治家,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劉恒是高祖劉邦第三子,惠帝劉盈的同父異母弟,其母是薄姬,漢高祖五年(前 202),也就是楚漢戰(zhàn)爭結束的那年出生。
意外登上帝王寶座
原本劉恒是登不上帝王寶座的。7歲那年,被高祖封為代王,與母親一起居住在代國的首府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劉恒遠離王室咸陽長達 17年之久,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參與王室的權力分配或者爭奪。高祖死后,惠帝和呂后執(zhí)政。惠帝死后,呂后為了專權,對劉氏庶出的其余諸子大加迫害,四人死于其手,只有老大劉肥算是善終。呂后的行為引起了西漢開國元老的不滿。
呂后病重期間,為穩(wěn)定權力,布置兵權。封呂祿為上將軍,居北軍,呂產(chǎn)居南軍,以防朝中突變。呂后死后,呂產(chǎn)、呂祿企圖發(fā)動政變奪取帝位,被掌管國政的丞相陳平和統(tǒng)轄軍隊的太尉周勃消滅。呂氏勢力鏟除之時,高祖的兒子當中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由誰來當皇帝更為合適呢?元老們在一番權衡之后,終于把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恒扶上皇位。劉恒作為一名長年在外的藩王,在朝中一無心腹,二無威信,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一批元勛功臣還在執(zhí)政,他們對這個年輕皇帝還不一定服氣,能把這個年輕皇帝扶上寶座,也能讓這位皇帝在不知不覺中消逝。面對這樣的一個政治背景,劉恒所能夠想到和做到的只有小心謹慎,求得地位的穩(wěn)固。實際上,劉恒的謹慎執(zhí)政,對西漢社會從凋敝中再生十分有益。
漢高后八年(前 180),劉恒繼帝位,將朝中權力進行分配。以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周勃自知能力不及陳平,請免。陳平獨為丞相。開始了黃老無為的統(tǒng)治。在位共 23年,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
賢智溫良 無為而治
劉恒即位時,中央政權尚處于呂氏爭權后的動蕩之中,各地諸侯王的勢力十分強盛,國家尚處于貧困時期,帑藏空虛,民生艱難,工商凋零,亟待擺脫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北方的匈奴經(jīng)常恃強南下,搶掠騷擾,多次威脅京畿關中。對此,漢文帝劉恒沉著應付,首先穩(wěn)定政局,堅持與民休息的國策,在陳平的輔佐下,奉行黃老之術,使經(jīng)濟逐漸恢復,國家財力不斷上升,國庫開始有了積存。漢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西漢初年以來各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大權。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對國家的統(tǒng)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構成了嚴重威脅。文帝先后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謀反,又接受賈誼提出的分割大諸侯國的建議,削弱諸侯的權力,對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十分有利。
黃老無為思想是文帝執(zhí)政以來的國策,所以一直執(zhí)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從前十二年(前 168)起,就把田租由父親高祖時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第二年又干脆全免田租。直到景帝繼位,才恢復了三十稅一的標準。漢初,除了向百姓征收田租外,還有算賦,就是人頭稅,也是老百姓一項很重的負擔。文帝把原來征收一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把丁壯年每年服徭役一個月改為三年服徭役一個月。大大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為了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文帝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讓皇后親手養(yǎng)蠶,以作示范。對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迅速恢復與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漢文帝在其父高祖廢除酷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廢除了肉刑和誹謗、妖言罪等一些嚴刑苛法。秦法,一人有罪,父母、妻子、同族相坐,甚至把犯罪人的妻子拘為官府的奴婢。文帝元年(前179),下詔廢除了這項律令。十三年(前167),一位十分精通醫(yī)學的齊人,名叫淳于意,因犯了罪,要處以肉刑。他的女兒上書文帝,希望能夠替父受刑。文帝很受感動,下詔廢棄肉刑,以加鞭笞代肉刑。后因為鞭笞數(shù)太多,有打死人的現(xiàn)象,于是,又減少了鞭笞數(shù)。
文帝還實行平獄緩刑、約法省禁的政策,并帶頭執(zhí)行法制判決。十四年(前166),郎中署長馮唐向文帝說,漢法有賞輕罰重的弊端,并且舉例陳述。說的是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守官魏尚,在報告戰(zhàn)功時,由于所報比實際斬獲數(shù)少6 個,就被判刑下獄。文帝聽后覺得馮唐所說極有道理,于是,恢復魏尚的職務,還獎勵了馮唐。這種有錯就改,不怕收回成命的做法,對于一個封建國君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經(jīng)過文帝的治理,出現(xiàn)了"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的局面,這一時期的刑罰寬簡,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廣開言路 勤儉純樸
漢文帝7 歲起就被封到山西代地做藩王,17 年中與其母相依為命,及至24 歲即位,又小心謹慎處世。這樣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逆境的磨練,培養(yǎng)了文帝勤儉純樸、體恤民情的個性,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躬行儉約的皇帝。
文帝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開創(chuàng)了察舉制度。即位后就向天下征求直言,希望時常體察民間疾苦,真正了解民情。還在永明殿上設有進善旌、誹謗木和敢諫鼓,鼓勵和獎勵群臣上書言事,進諫議政。一名叫賈山的人,呈獻了借鑒秦朝、專門講治亂的報告《至言》。賈誼提出了"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的辦法。對納諫中涌現(xiàn)出來的能人,給予提拔重用。賈誼、晁錯、張釋之、周亞夫等都是或敢于直言、或身懷才能的人。如晁錯就是通過"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推舉做官的,后成為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文帝的做法對文景盛世繁榮局面的出現(xiàn)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
文帝孝而有善心。即位當年,就下詔賑貸鰥寡孤獨、窮困之人。對80 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給米、肉、酒。90 歲以上的老人,除了賜給米、肉、酒外,還增加了帛、絮。當關東官吏宣布這項詔令時,人們感到十分好奇,爭先恐后前往,就連老弱病殘都不例外。
文帝節(jié)儉敦樸,嚴于律己。在位期間,很少增添宮室、苑圃、車騎、服御。文帝經(jīng)常穿黑色質(zhì)地的服裝,宮中的帷帳也無紋繡,身邊的妃姬都不許穿曳地的衣裙。原因是黑色的織品工序簡單,紡織容易;帷帳不需要刺繡,更節(jié)?。灰卵b不曳地,省料??傊?,一切都圍繞著"節(jié)省"二字。
文帝反對厚葬,陵墓修在長安附近灞水的旁邊,稱做灞陵。修筑時順著山陵形勢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品。還囑咐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改嫁。后元七年(前157),文帝病逝于長安未央宮,廟號太宗,謚文帝。其子劉啟繼位,即景帝。由于父子二人治政時,社會繁榮穩(wěn)定,百姓沒有負擔,路不拾遺,步入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稱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