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萬言上書 擊奸倡政
按照慣例,考中狀元者要授予正九品京官丞事郎,差遣為簽書某州(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三年后下一科進士發(fā)榜,再改授秘書省正字。文天祥回鄉(xiāng)為父守喪三年,到開慶元年(1259)五月服孝期滿,方由朝廷補授丞事郎、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弟文璧也于這一年考中進士,被授予迪功郎、臨安府司戶參軍的官職,管理戶籍和財務。
文天祥在官場上甫一亮相,就把自己推到了懸崖的邊上。
九月,文天祥從家鄉(xiāng)廬陵出發(fā),由贛江乘船入鄱陽湖,出湖口入長江,經(jīng)真州(江蘇儀征)、京口(江蘇鎮(zhèn)江)前往臨安赴任。
這是文天祥于當年第二次赴京。正月,文天祥曾陪著文璧到臨安參加殿試,五月發(fā)榜后,兄弟倆先后被授官,因文天祥要求補行門謝禮后再赴任,便回鄉(xiāng)等候廷旨。在京的那幾個月,和此次進京后,他與弟文璧朝夕相處,下棋和詩,情意篤深,兩年后文璧二十四歲生日時,還寫詩感懷這一段歲月:“夏中與仲秋,兄弟客京華。椒柏同歡賀,萍蓬可嘆嗟?!?/p>
陪文璧參加殿試期間,文天祥與同年及朝野友人多有交往,對守喪三年間的國政邊情有了全面真切的了解。
在此期間,蒙軍仗著西征縱橫的霸氣,于寶祐六年(1258)再度向南宋發(fā)起全線進攻。蒙軍兵分三路,一路由號稱“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親自率領(lǐng)進攻四川,一路由宗王塔察兒率領(lǐng)進攻京湖,再一路命大將兀良合臺自云南入廣西北上。蒙哥計劃以主力奪取四川,控制長江上游,繼而順江而下,與另兩路大軍在京湖會師,然后一舉搗毀南宋的心臟——臨安。
蒙哥率領(lǐng)的主力所向披靡,連克苦竹隘、長寧山城、青居山城,招降龍州、閬州大獲城、運山城、大良山城等要地,自開慶元年(1259)二月起接連數(shù)月圍攻宋軍堅守的釣魚城。而就在文天祥前往臨安途中,忽必烈替代塔察兒統(tǒng)領(lǐng)的蒙軍,正從黃州(湖北黃岡)沙武口突過長江天塹,對鄂州(湖北武昌)發(fā)起了攻勢。
危急的邊情重重地壓在文天祥心上。從湖口駛?cè)腴L江時,他站立船頭,洶涌奔流的長江波濤,驚魂不定的南飛雁,廬山暮色,曠野上行人的疏落和駁雜野草,攝入眼簾的一切都使他感到疼痛和激憤,他不禁低吟長嘯,賦詩一首:
長江幾千里,萬折必歸東。
南浦驚新雁,廬山隔晚風。
人行荒樹外,秋在斷蕪中。
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
詩的調(diào)子閃爍著凄冷的秋霜,卻韌持著一種信念的力量:大江東去不可阻遏,收復河山必有來日。此詩名為《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和吳潛詩韻,也有向吳潛抒發(fā)的意思。吳潛號履齋,是寧宗嘉定十年(1217)的科考狀元,曾任理宗的右丞相兼樞密使,干了一年便罷相。父親文儀安葬時,文天祥曾請他為父親的墓銘篆蓋,兩人素有交情。吳潛剛直不阿,忠義愛國,早在與丞相史彌遠論政事時便直言:治國的當務之急是“一格君心,二節(jié)奉給,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潔之人,五用良將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文天祥對他極為欽佩,視他為志同道合的忘年交。
長江歷來被南宋視為抵御北兵的天險屏障,蒙軍鐵騎突破長江,烽煙滾滾,皇城朝野一片驚亂。而把持朝政的丁大全仍想隱瞞軍情,把理宗蒙在鼓里。時任醴泉觀使兼侍讀的吳潛忍無可忍,向理宗具報前線實情,激憤地指出:“今鄂渚被兵,湖南擾動,推原禍根,良由近年奸臣士設(shè)為虛議,迷國誤軍,其禍一二年愈酷。附和逢迎,媕阿諂媚,積至于大不靖?!彼M而坦陳對朝政的強烈不滿:“蓋自近年公道晦蝕,私意橫流,仁賢空虛,名節(jié)喪敗,忠嘉絕響,諛佞成風,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禍,積為宗社之憂。章監(jiān)、高鑄嘗與丁大全同官,傾心附麗,躐躋要途。蕭泰來等群小噂沓,國事日非,浸淫至于今日。陛下稍垂日月之明,勿使小人翕聚,以貽善類之禍?!奔槌籍?shù)?,朝臣都忙于巴結(jié)攀附,把國家的安危早拋在了腦后,是國運日下的禍根,扭轉(zhuǎn)此局面刻不容緩。
此時,理宗寵妃賈氏的兄弟、樞密使賈似道為把丁大全搞下去,趁機奪取大權(quán),也將鄂州軍情捅給了理宗。
丁大全為人險詐,貪財好色,為兒子聘妻,見其貌美竟撬為己有的丑事,理宗也聽說過一耳朵,但沒想到他竟敢糊弄自己,如此天大的邊關(guān)危情竟也敢隱瞞不報。理宗知情后龍顏大怒,把藍臉丞相丁大全罷免,同時下“罪己詔”安穩(wěn)人心,任命賈似道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督師援鄂,并再次起用吳潛出任左丞相兼樞密使。
本來文天祥對此次赴京城履職,是抱著有也可無也可的心態(tài)的。為亡父守孝三年,實則二十五個月即可除服,去年八月就有人勸他給丁大全寫信求官,他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何必要急著做官呢?吉州知府也曾想出面代他申請,也被他謝絕。他曾對吉州通判陳卨說,自己自幼努力學習,參加科舉考試,并非為了升官發(fā)財,只想切切實實為國家做些事情,自命“以孝悌忠信為實地,以功名富貴為飄風”。在他看來,如今官場在丁大全這些人的把持下臟濁腐朽,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弄不好反玷污了自身清名,還不如在家讀書,求得個內(nèi)心清靜的好。
文天祥到達臨安,得知吳潛再任左丞相兼樞密使,頓時喜出望外,情懷大開。他馬上給吳潛寫了一封賀信,信中說:“以進士為名臣,兩朝倚重;以儒宗為宰相,四海具瞻。天啟圣衷,國有生氣?!倍〈笕@樣的奸佞擅權(quán)多年,而今以你吳潛這樣的人出掌樞要,讓人頓生揭開烏云陰霾,見到青天白日的清新舒暢。文天祥以“瞻依有素,慕戀惟深”的感情寫道:你吳潛“光大而直方”,人們“皆知其清明”,你上任“舉海內(nèi)望其風采”,“公卿大夫,交笏相慶;兒童走卒,舉手歡呼。顧中外不謀同辭,在古今未始多見”。這與其說是恭維的溢美之辭,不如說是文天祥痛快地說出了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
恭賀之余,文天祥也提出了希望:“今言路之不通,最為天下之大弊??N紳以開口為諱事,城闕以游談為危機。如人一家,情睽離而眾侮起;如人四體,氣壅底而百病生。多故之由,一類諸此。枰更子改,柁轉(zhuǎn)舟移。惟從眾謀,可以合天心;惟廣忠益,可以布公道。盡解群疑眾難之會,克有榮名成功之休,其惟我公,望在今日?!睆谋娭\,廣忠益,推行公道直道,開一代朝政新風,增強民族凝聚力,文天祥對此滿懷熱切的期待。
“喜當風云際會之秋,得囿天日照臨之下”,此時文天祥信心十足,躍躍欲試,補行了門謝禮,向皇帝上了《門謝表》,“自揆讀書,非為平生溫飽之計;愿言竭節(jié),用副上心忠孝之期”。表示要以自己的一貫志向和一己之力為國效勞。
尚未上任,文天祥便進入了角色,他針對抗擊蒙軍的時局,開始醞釀起草一份有關(guān)改革的奏疏,準備上奏給理宗皇帝。但就在即將上任的當口,文天祥又做了一件危及自身仕途,甚至身家性命的事。
忽必烈進擊鄂州的消息傳到京城,宋軍匆忙組織義勇,招募新兵,在臨安外圍的要地增筑城堡。大禍將至的恐慌感蔓延朝野,宦官董宋臣一向?qū)M跋扈,此時卻膽小如鼠,他極力慫恿理宗遷都四明(浙江寧波),以避兵鋒,說四明臨海,一旦蒙軍逼近可乘船避之,當年高宗皇帝就是從四明下海,避過金兀術(shù)追殺的。董宋臣的逃跑主張在朝中知情的大臣中遭到一片反對聲。軍器大監(jiān)何子舉對丞相吳潛說:“若上行幸,則京師百萬生靈,何所依賴?”御史朱貔孫也說:“鑾輿一動,則三邊之將士瓦解,而四方之盜賊蜂起,必不可?!币坏┻w都,百姓遭殃,軍心瓦解。但誰都知道董宋臣是皇帝的心腹,雖是議論鼎沸,而皇帝卻是木然不知,或充耳不聞。
按董宋臣的主張去做會是個什么后果,文天祥有自己的判斷;董宋臣是個什么樣的人,他也非常清楚,民間盛傳的一個段子最能體現(xiàn)民意,“一日,內(nèi)宴雜劇,一人專打鑼,一人撲之曰:‘今日排檔,不奏他樂,丁丁董董不已,何也?’曰:‘方今事皆于丁董,吾安得不丁董?’”董宋臣與丁大全是一路貨色,是狼狽為奸的一對,人稱“董閻羅”。文天祥也知道,董宋臣“一時聲焰,真足動搖山岳,回天而駐日也”,要是公開反對他,尤其是到皇帝跟前同他理論會有一個什么下場,是明擺著的事。早有監(jiān)察御史洪天賜要求罷免董宋臣,上奏說:現(xiàn)在上下窮苦,遠近怨疾,唯獨貴戚和大宦官得享富貴,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和這些人共天下嗎?理宗非但不準,反倒罷抑了洪天賜。還有侍郎牟子才,他看到皇上召妓進宮,不敢直說皇上,便上疏道:這都是董宋臣在引誘陛下。并呈上一幅《高力士脫靴圖》,以啟上悟。董宋臣見之大怒,向理宗哭訴說:牟子才把陛下比作唐明皇,閻妃比楊貴妃,而把臣比作了高力士,他牟子才卻以李白自居。理宗從此冷落了牟子才。
而文天祥更知道,現(xiàn)今外患壓頂,國難深重,其最大內(nèi)憂是奸邪當?shù)?,言路不通,不破此黑幕鐵幕萬事皆休,任何舉措都成空話。
置內(nèi)憂外患而罔顧,為士大夫的良知所不齒!
文天祥決心不顧個人仕途,甚至是被殺頭的危險,奮而冒死一諫。正如他后來寫給同僚吳西林的信中所說,自己不揣愚昧,放膽上書直諫,如果能有助于危在旦夕的宗社解難,自己得禍與否全可不計。
由于尚未就任所授官職,文天祥便以“敕賜進士及第”的身份,借奉詔獻書的機會,向理宗上了一道奏章——《己未上皇帝書》。
此奏章也是一篇萬字文。在奏章中,文天祥指出:皇上下了“罪己詔”,雖對弊政有所悔悟,但因未知病根而并沒有掌握治理的良方。病根在哪里?就在于奸人當國,排擠能言直士,致陛下言路全被堵斷。近幾年中外怨叛,蒙軍入侵,國家受害,追究其失,都是陛下的親寵造成的。此人竊弄威權(quán),累及圣德,兇焰威惡,蠹國害民,使陛下失民失土,貽宗社不測之憂,罪惡極大。若不是此人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則奸佞丁大全就不能竊取相位,上下官衙就不會相互勾結(jié)搜空民財,正直的士大夫就不會被陷害加罪,民心必無變,宗社必無危,則朝廷清一,言路光明。
那么此邪惡之人何以如此囂張呢?以至陛下何以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人心叛離,不知蒙軍入侵的實情呢?文天祥指出:那都是因為他倚仗陛下的恩寵,一手遮天,蒙蔽天聽,把陛下置于幽昧之中,“故顛倒宇宙,濁亂世界,而得已無忌憚,使陛下今日訟過于天地,負愧于祖宗,結(jié)怨于人民,受侮于夷狄”。
至當今國勢艱危,人心不安,文天祥披肝瀝膽地疾呼:“陛下為中國王,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wèi)百姓!”指出,憑著三江五湖不利于蒙古鐵騎的險要地勢,憑著六軍百將接連挫敵斗志高漲的雄風,若“陛下臥薪以勵其勤,斫案以奮其勇,天意悔禍,人心敵愾,寇逆死且在旦夕!”但即使是到了這個時候,這個人還想阻礙陛下抗敵意志,誤導陛下遷都,如讓其得逞,則“六師一動,變生無方,臣恐京畿為血為肉者,今已不可勝計矣!”
“小人誤國之心,可勝誅哉?臣愚以為今日之事急矣!”小人是誰?奸邪是誰?寫到此,文天祥再也遏制不住滿腔的激憤,直點其名擊之:
不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以解中外怨怒,以明陛下悔悟之實,則中書之政必有所撓而不得行,賢者之車必有所忌而不敢至!都人之異議,何從而消?敵人之心膽,何從而破?將士忠義之氣,何自激昂?軍民感泣之淚,何自奮發(fā)?禍難之來,未有卒平之日也!
文天祥力勸理宗為保國大計而割私愛,勉從公議,對董宋臣明正典刑,傳首以告三軍。說如此將天下震動,人心喜悅,將士思奮,虜寇駭退。文天祥引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話作為理論依據(jù):“社稷安危之權(quán),國家存亡之故,不在于境外侵迫之寇,而內(nèi)之陰邪,常執(zhí)其機牙?!睋?jù)此反復強調(diào)處斬董宋臣的必要性。
如今天下之大弊,是言路不通,若除掉董宋臣,言路大開,其他事情就可為了。于此,文天祥為抗蒙的當務之急提出四點主張:
一是“簡立法以立事”。文天祥認為:當前烽煙四起,國難當頭,朝中議事必須摒棄等級森嚴的繁文縟節(jié),實行“馬上治”的戰(zhàn)時體制。為此,他建議:其一,“莫若稍復古初,脫去邊幅,于禁中擇一去處,聚兩府大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二,“宜仿唐諫官隨宰相入閣故事,令給舍臺諫從兩府大臣,日入禁中聚議”;其三,“移尚書省六房隸之六部,如吏部得受丞相除授之旨而行省札,兵部得稟樞密調(diào)遣之命而發(fā)符移。其他事權(quán),一仿諸此”。如此一可提高效率,二可集思廣益。
二是“仿方鎮(zhèn)以建守”。他認為今日地方抗敵力弱,在于宋初為防止唐末五代方鎮(zhèn)割據(jù)擅權(quán)之禍,把兵權(quán)和財權(quán)全部收歸中央所致?!敖袢罩?,惟有略仿方鎮(zhèn)遺規(guī),分地立守,為可以紓禍?!彼e江南西路軍力布局為例,指出蒙軍已攻入湖南腹心地區(qū),江西諸州不能不改變現(xiàn)狀,否則將被棄實擊虛,逐縣攻破。為此他建議:可在吉州、袁州(江西宜春)建立方鎮(zhèn),各轄幾個州,選用知兵而有名望的人統(tǒng)領(lǐng),許以財政和統(tǒng)兵之權(quán),氣勢便可大增。江東和廣東各地也可仿此而行。如能實現(xiàn),旬月之間,天下必“雷動云合,響應影從,驅(qū)寇出境外,雖以得志中原可也,尚何惴惴宗社之憂哉”。
三是“就團結(jié)以抽兵”。若按現(xiàn)行方法征兵,“其分也散而不一,其合也多而不精”,徒有增兵之名,而無拒寇之實。文天祥建言:若以方鎮(zhèn)統(tǒng)一征兵,每二十家抽一兵,每州以二十萬戶計算,就可得一萬精兵,一鎮(zhèn)有兩三個州,就有兵兩三萬。東南各路都建立方鎮(zhèn),就能增兵十多萬,州郡現(xiàn)存的糧食和財力也能保障供給。“為帥者,教習以致其精,鼓舞以出其銳。山川其便捷也,人情其稔熟也,出入死生其之相為命也,鋒鏑之交,貌相識而聲相應也。如此兵者,一鎮(zhèn)得二三萬人,當凜凜然不下一敵國?!?/p>
四是“破資格以用人”。朝廷用人專重資格,而且“薦引之法,浸弊于私”,使“有才者以無資而不得遷,不肖者常以不礙資格法而至于大用”。為改變這種狀況,他提出的辦法是:“明詔有司,俾稍解繩墨,以進英豪于資格之外,重之以其任,而輕授以官,俟其有功,則漸加其官,而無易其位?!闭嬲娜瞬牌聘褚杂茫擦x甲和壯丁中的豪武特達之士,都可以選拔為將帥,甚至是“山巖之氓,市井之靡,刑余之流,盜賊之屬”,但有一技之長,均可選來替國效力,并在實踐中根據(jù)其功績提高待遇。
這又是一篇近萬言書,洋洋灑灑,雄健透辟,其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搏動著泣血憂國的赤誠之心。
文天祥深知自己人微言輕,為了能引起理宗重視,或奢望能讓理宗有所采納,也為了抑制董宋臣的報復,在呈上萬言書后,即登門拜訪了左丞相吳潛,力爭求得他的支持。
文天祥對吳潛說,自己奉詔上書,冒死進言,是為了鏟除朝政腐敗的病根,若病根不除,國家真的是沒有希望了。他知道自闖紅線,自惹禍端,可能會招致的后果,說,今日之事急矣,說不定什么時候自己就會大禍臨頭,死于非命,但若能開朝政清明,雖九死而無悔。他懇求吳潛能秉持公道之心,給自己以大力支持。
讓文天祥頗感失望的是,與往常不同,他講了一大通,吳潛只是用同情和理解的眼光看著自己,苦笑,點頭,或搖頭,卻始終沉默不語。
他哪里知道,此時吳潛心頭正籠罩著重重的烏云。此前,他也曾像董宋臣一樣力倡遷都,并因此遭到了皇上的猜忌。
呈上萬言書后,文天祥就憂心忡忡地等待著理宗的裁決。
其結(jié)果是,理宗皇帝既沒有采納董宋臣的倡議遷都,也沒有如文天祥所愿處斬董宋臣。
沒有同意遷都,也并非是采納文天祥的意見。相反,文天祥的主張,反倒被一些朝臣指斥為迂闊之論。如他們說,宋太祖當初為防止藩鎮(zhèn)割據(jù)重演,把兵權(quán)和財權(quán)收歸中央,這種情況到南宋已得到改變,自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解除韓世忠、張俊和岳飛的兵權(quán)后,各地屯駐大軍的兵權(quán)已握在各都統(tǒng)制手中,加上當?shù)匕矒崾购椭浦檬故种械谋鴻?quán),地方軍力規(guī)模已大為擴張。但他們?nèi)詻]有正視南宋恪守以文制武的原則,從骨子里仍然對將帥嚴加防范,導致兵權(quán)掣肘,戰(zhàn)斗力薄弱仍然是事實。
理宗之所以沒有同意遷都,一是謝皇后也同意何子舉、朱貔孫等諸大臣的勸諫,認為一旦遷都,將喪失軍心民心,四方民亂蜂起,家國不保。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對左丞相吳潛的猜忌。
當理宗就蒙軍進圍鄂州問計于吳潛時,吳潛考慮到理宗的安全,回答說只有遷都暫避。理宗又問:那你怎么辦?吳潛慷慨激昂地說:臣當死守臨安御敵!豈料理宗為之一震,當即掉著眼淚詰問:難道卿家想做張邦昌嗎?聽得此話,吳潛頓感挨了一悶棍。張邦昌是何人?張邦昌是北宋靖康年間的少宰,汴京陷落時降金,被冊封為偽楚帝,其名聲比秦檜更臭,在南宋是人人唾罵的漢奸。理宗說他想做張邦昌,表明對他的高度不信任,更是對他的極大侮辱。
理宗如此疑心吳潛,是因為理宗無子,想立胞弟之子忠王趙禥為太子,吳潛不同意,密奏道:“臣無彌遠之才,忠王無陛下之福?!边@句話深深刺痛了理宗借助史彌遠篡奪皇位的心結(jié),使他十分惱怒。丁大全的余黨便趁機造謠說,吳潛不同意立忠王為太子,是企圖為濟王立嗣,然后立濟王嗣子為太子。又因吳潛之弟吳淵為政嚴苛,有“蜈蚣”之號,便編造童謠四處散布,什么“大蜈蚣、小蜈蚣,盡是人間業(yè)毒蟲。夤緣攀附有百尺,若使飛天能食龍”。這些話自然要傳到理宗耳朵里。朝中質(zhì)疑自己宗位的潛流一直沒有停息,有人圖謀篡位不是沒有可能。想起吳潛八年前第一次任相時就與自己有隙,干了一年便被罷免,便心生再次將他罷免的念頭。
理宗的冷酷無情令人心寒,吳潛再也無語。文天祥上門求援時他也只能苦笑。
至于董宋臣,沉溺于聲色犬馬的理宗皇帝是片刻也離不開的,朝中議論紛紛都不濟事,豈能因你文天祥的一個奏章就能舍棄的?
文天祥冒死直諫,以期“萬一陛下察臣之忠,行臣之言,以幸宗社,則臣與國家同享其休榮”,同時又說自己“干犯天誅,罪在不赦;且使幸赦之不誅,則左右之人,仇疾臣言,亦將不免”。就是說他并不幼稚,希望只在“萬一”,罹禍卻在“一萬”,他是“事寧無成,而不敢隱忍以諱言;言寧不用,而不能觀望以全身;身寧終廢,而不欲玩愒以充位”,所以上奏后,就以“有倉促等死之慮,無毫發(fā)近名之心”,等待著生死裁決。
但他既沒有等來“萬一”,也沒有等來“一萬”。理宗也并沒有懲罰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前有宋祖宗不殺上諫士大夫的祖法,后有自己下“罪己詔”要求臣下上書直言。還有一個原因,即“理宗無君人之才,而猶有君人之度”,有的時候,理宗也容得下批評,哪怕是言辭激烈的批評。
至于董宋臣,他從此對文天祥恨之入骨,必欲置文天祥于死地才解氣,沒有立即下手,實是要等待一個時機。
上奏沒有結(jié)果,甚至連打擊報復的反響都沒有,讓文天祥極度失望。什么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什么“第名前列者不十年而至公輔”,在如此昏聵的皇帝眼皮底下還能做什么事,在如此黑暗的官場上還能有什么前途?罷了,罷了!不如回家鄉(xiāng)讀圣賢書去。
就在文天祥棄官離開臨安的當口,閏十一月,忽從前線傳來鄂州解圍的捷報。
這可是冰天雪地里的一聲春雷,朝野頓時一片歡騰。理宗更是興奮異常,即下詔改下一年為景定元年。
可悲南宋!殊不知鄂州解圍一事中埋藏著賈似道編造的一個大騙局,這個騙局將成為蒙軍手中一個加速南宋走向滅亡的重磅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