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精神磨礪 龍場悟道

王陽明詳傳 作者:(日)高瀨武次郎


第四篇 精神磨礪 龍場悟道

本篇講述的內(nèi)容主要是從王陽明三十五歲那年的二月因上《乞侑言官去權(quán)奸以彰圣德疏》而被打入大牢,到他三十九歲那年的二月離開龍場這一段時期的經(jīng)歷。雖然僅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是王陽明卻是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這段時期磨煉了他的精神,并最終激發(fā)他實現(xiàn)了龍場悟道。

我最愛讀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和變化,其中有著無盡的趣味。

國勢日衰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吸取宦官亂權(quán)的歷史教訓(xùn),嚴(yán)禁宦官參與朝政。但是,燕王朱棣篡位以后,怕以前的老將舊臣和自己不一條心,于是就重用宦官,漸漸使得宦官開始左右朝政。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位時先是重用宦官王振,然后是曹吉祥。英宗之子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則是重用宦官汪直。明孝宗朱佑樘執(zhí)政時,沒有出現(xiàn)宦官專權(quán)的情況??墒堑人膬鹤用魑渥谥旌裾占次缓螅殖霈F(xiàn)了一個大宦官劉瑾,他排斥賢臣異己,禍亂朝綱。各地官員為了巴結(jié)宦官,爭相對百姓課以重稅。民怨沸騰,盜賊四起,直隸、山東、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幾乎無寧日。當(dāng)時,像王陽明這樣的有識之士,無不上為朝廷的弊政而憤慨,下為流寇的猖獗而擔(dān)憂。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在彌留之際召見內(nèi)閣大臣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人到乾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囑諸卿說:

“諸卿為國事操勞,朕件件都看在眼里。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dān)當(dāng)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p>

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人聞之痛哭,表示一定遵循明孝宗的遺命。后來在明孝宗駕崩后,太子朱厚照即位,廟號武宗。

早在朱厚照為東宮太子時,宦官劉瑾、谷大用、馬永成、張永、魏彬、羅祥、丘聚和高鳳就陪侍在他左右,人稱“八虎”。武宗即位后重用八虎,導(dǎo)致國勢每況愈下。劉健、謝遷、韓文和李夢陽等大臣上書指斥“八虎”的罪行,并且密謀除掉“八虎”,以絕后患。但是,密謀不慎泄露,給對方造成了可乘之機,從而留下千古遺恨。

“八虎”趕緊跑到明武宗的面前,環(huán)御座而跪,哭訴說:

“今在班官敢嘩而無忌者,司禮監(jiān)無人也。有則惟上所欲,而人不敢言矣?!?/p>

明武宗最終聽信了這幫閹黨的讒言,當(dāng)即任命劉瑾掌管司禮監(jiān)。至此,劉瑾大權(quán)在握,更加作威作福,他對內(nèi)迎合君心,對外施以嚴(yán)法,一旦有人觸逆了他的意愿,都會被加以懲戒。

很快,劉瑾就褫奪了韓文的官職。劉健、謝遷和劉大夏等人看到大勢已去,于是紛紛上書請辭。劉瑾偽造圣旨,批準(zhǔn)了他們的辭職請求。唯獨李東陽因為和劉瑾是舊交,才得以保留住自己的官位。

替人求情,因言入獄

正德元年(1506年),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共同上疏彈劾劉瑾,其中寫道:

“皇上新政,宜親君子,遠(yuǎn)小人。不宜輕斥大臣,任用閹寺?!?/p>

劉瑾聞之,勃然大怒,立即向武宗進獻讒言,誣告戴銑等人所述乃是一派胡言,并且還將他們?nèi)看蛉氪罄巍?/p>

王陽明當(dāng)時擔(dān)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銑和薄彥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義憤難平,于正德元年十一月,向皇帝上《乞侑言官去權(quán)奸以彰圣德疏》,企圖將二人救出。他在其中寫道:

臣聞君仁則臣直?!胥姷嚷毦又G司,以言為責(zé)。其言而善,自宜嘉納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隱覆,以開忠讜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yuǎn)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過少示懲創(chuàng),使其后日不敢輕率妄有論列,非果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切惜之!

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舉為非宜,然而莫敢為陛下言者,豈其無憂國愛君之心哉?懼陛下復(fù)以罪銑等者罪之,則非惟無補于國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過舉耳。然則自是而后,雖有上關(guān)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從而聞之?

陛下聰明超絕,茍念及此,寧不寒心!……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擴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圣德昭布遠(yuǎn)邇,人民胥悅,豈不休哉!

劉瑾看到這封上疏之后,怒不可遏。他票擬圣旨,將王陽明打入大牢,杖責(zé)四十,并且還令自己的親信親自監(jiān)督。行刑者加力杖責(zé)王陽明,導(dǎo)致王陽明一度昏死過去。

王陽明在獄中作詩十四首,首首都極盡痛憤之情,今抄錄其兩首如下:

見月

屋罅見明月,

還見地上霜。

客子夜中起,

彷徨涕沾裳。

匪為嚴(yán)霜苦,

悲此明月光。

月光如流水,

徘徊照高堂。

胡為此幽室,

奄忽逾飛揚。

逝者不可及,

來者猶可望。

盈虛有天運,

嘆息何能忘!屋罅月

幽室不知年,

夜長晝苦短。

但見屋罅月,

清光自虧滿。

佳人宴清夜,

繁絲激哀管。

朱閣出浮云,

高歌正凄婉。

寧知幽室婦,

中夜獨悲嘆。

良人事游俠,

經(jīng)歲去不返。

來歸在何時。

年華忽將晚。

蕭條念宗祀,

淚下長如霰。

貶謫龍場驛

此后,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省貴陽府龍場驛擔(dān)任驛丞。時年,王陽明三十五歲。當(dāng)時,父親龍山公還在禮部侍郎任上,也在北京。聽聞王陽明被貶謫到龍場的消息后,龍山公非常高興,對他人說:

“吾子得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

正德二年(1507年),王陽明三十六歲,踏上了前往龍場的漫漫長路。劉瑾仍不放過他,派了兩個心腹一路尾隨,密切觀察他的言行舉止。王陽明到達(dá)杭州府的時候,趕上酷暑,再加上他旅途勞頓,最終病倒了,只能暫住在勝果寺內(nèi)休養(yǎng)。

被逼投江

王陽明在勝果寺住了兩個月有余。一日午后,他在廊下乘涼,身邊的仆人也都外出了。這時,頭戴小帽,身著窄衫,貌似捕快的兩名大漢突然闖入。他們腰懸大刀,口吐北音,問王陽明:

“官人是王主事否?”

“然?!?/p>

“某有言相告?!?/p>

二人左右挾持王陽明而去。王陽明問道:

“何往?”

“但前行便知。”

王陽明以自己有病在身,不能邁步為由,拒絕前往。而二人卻說:

“前去亦不遠(yuǎn)、我等左右相扶可矣?!?/p>

王陽明沒有辦法,只好任由他們挾持而去。大約走了一里多路,有兩名男子從后面追來。王陽明看了一下他們,覺得面熟。追上來的兩名男子問王陽明:

“官人識我否?我乃勝果寺鄰人沈玉、殷計也。素聞官人乃當(dāng)世賢者、平時不敢請見、適聞有官較挾去??植焕诠偃耍卮俗分量垂偃讼侣涠??!?/p>

兩名大漢聞之,臉色驟變,對沈、殷二人說:

“此朝廷罪人,汝等何得親近?”

沈、殷二人不肯屈從,對他們說:

“朝廷已謫其官矣,又何以加罪乎?”

那兩名大漢不聽這一套,繼續(xù)挾持著王陽明前行。沈、殷二人也不肯罷休,緊緊地跟在后面。至暮色時分,他們來到河邊的一處空房子內(nèi)。兩名大漢言明自己是大內(nèi)密探,在沈、殷二人耳邊低語說:

“吾等實奉主人劉公之命、來殺王公。汝等沒相干人,可速去,不必相隨也?!?/p>

而沈玉卻說:

“王公今之大賢,令其死于刃下,不亦慘乎。且遺尸江口,必累地方,此事決不可行?!?/p>

兩名大漢聽罷,沉思道:

“汝言亦是?!?/p>

于是,從腰間解下一條一丈多的青索,投給王陽明說:

“聽爾自縊,何如?”

但是,沈玉又說:

“繩上死與刀下死同一慘也?!?/p>

兩名大漢聽罷大怒,拔刀厲聲問道:

“此事不完,我無以復(fù)命,亦必死于主人之手?!?/p>

殷計對他們說:

“足下不必發(fā)怒,令王公夜半自投江中而死,既令全尸,又不累地方,足下亦可以了事歸報,豈不妙哉?”

兩名大漢低頭私語,少頃把刀收回鞘中,然后對沈、殷二人說:

“如此庶幾可耳?!?/p>

沈玉接著提議:

“王公命盡此夜,吾等且沽酒共飲、使其醉而忘?!?/p>

兩名大漢答應(yīng)了這一提議,把王陽明鎖在屋里。王陽明招呼沈、殷二人說:

“我今夕固必死,當(dāng)煩一報家人收吾尸也?!?/p>

“欲報尊府、必得官人手筆、方可準(zhǔn)信?!?/p>

“吾袖中偶有素紙、奈無筆何。”

“吾當(dāng)于酒家借之?!?/p>

沈玉和一名大漢前往鎮(zhèn)中買酒,殷計和另一名大漢在門外看守。過了一會兒,沈玉買酒歸來。兩名大漢打開房門,放他們二人進去。二人拿著瓢簞進去之后,沈玉把瓢簞?wù)鍧M酒,寄到王陽明面前,不禁哽咽起來。王陽明安慰他說:

“我得罪朝廷,死自吾分,吾不自悲,汝何必為我悲乎!”

然后將酒一飲而盡。殷計又將酒斟滿,王陽明把酒送到嘴口抿了抿,然后還給殷計說:

“吾不能飲矣,既有高情,幸轉(zhuǎn)進于遠(yuǎn)客,吾尚欲作家信也?!?/p>

沈玉將筆遞給王陽明,王陽明從袖中取出紙來,揮筆賦詩一首:

學(xué)道無成歲月虛,

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許國慚無補,

死不忘親恨有余。

自信孤忠懸日月,

豈論遺骨葬江魚。

百年臣子悲何極,

日夜潮聲泣子胥。

寫完第一首后,王陽明詩興未盡,于是又寫了一首:

敢將世道一身擔(dān),

顯被生刑萬死甘。

滿腹文章寧有用,

百年臣子獨無慚。

涓流裨海今真見,

片雪填溝舊齒談。

昔代衣冠誰上品,

狀元門第好奇男。

做完兩首詩后,王陽明又寫了一篇很長的絕命辭,在最后用篆書題了“陽明已入水,沈玉、殷計報”十字。在這篇絕命辭中,王陽明真真切切地表明了自己的投水自殺之意。沈、殷二人將絕命辭告知兩名大漢。那兩名大漢本不通文字,只見王陽明的書法流暢秀拔,相顧驚嘆以為天才。王陽明寫完之后,又開始吟誦,其他四人一邊聽王陽明吟誦,一邊交杯換盞喝酒,最后都酩酊大醉。

將近午夜之際,云月朦朧,兩名大漢趁著酒興逼王陽明投水自殺。王陽明回顧沈、殷二人,囑咐他們說:

“必報我家、必報我家?!?/p>

言罷,王陽明從河岸的灘涂中慢慢向河中走去。

那兩名大漢一開始還跟在后面,但由于喝了不少酒,所以走起路來東搖西晃,非常不方便,再加上到河岸時,恰逢河水漲潮,他們便不再緊跟了。二人站在岸邊,遠(yuǎn)遠(yuǎn)地望著王陽明的行蹤。突然,他們聽到什么東西落水的聲音,后來一切又都?xì)w于靜寂。

兩名大漢在岸邊站了好長一會兒,還是不太放心,于是又沿著岸邊去搜尋。他們在岸邊發(fā)現(xiàn)了一雙鞋。借著水面上泛起的淡白月光,他們發(fā)現(xiàn)在水中還漂著一件薄絹頭巾。二人相顧而語:

“王主事果死矣。”

二人打算將這兩件物證一并帶走。這時,沈玉對他們說:

“留一物在,使來早行人人見之,知王公墮水,傳說至京都,亦可作汝等證見也?!?/p>

兩名大漢覺得言之有理,于是將鞋子留了下來,只拿著頭巾回去了。

接下來,我們再說勝果寺這一方。仆人們發(fā)現(xiàn)王陽明沒了蹤影之后,都非常擔(dān)心,去問寺里的住持,結(jié)果住持也不知。眾人提著燈籠四處尋找,但一直沒發(fā)現(xiàn)任何線索。當(dāng)時,王陽明的弟弟王守文因為參加浙江的鄉(xiāng)試,恰好在杭州,仆人們只好將王陽明失蹤的始末告知了他,王守文也非常吃驚,于是就委托浙江官吏和勝果寺的僧俗四處搜尋。恰在這時,沈、殷二人也來找王守文,向他訴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并且把王陽明留下的兩首詩和絕命辭一并交給了他。王守文拿過來一看,確定是兄長的親筆后,悲慟大哭。過了不久,又有人撿到了河邊的那雙鞋,并且把鞋送入了官府,官府派人把鞋轉(zhuǎn)交給王守文。這樣一來,眾人都確信王陽明真的是溺水而亡了。

王守文將王陽明的兩首詩和絕命辭寄回老家,家人看后都悲痛欲絕。父親龍山公認(rèn)為至少應(yīng)該找到王陽明的遺體,以便加以厚葬,于是派漁夫到王陽明落水處打撈,一連打撈了數(shù)日,皆一無所獲。王陽明的弟子們聽聞這一消息后,也是無不悼惜,唯獨徐愛不相信王陽明已死,他說:

“先生必不死。天生陽明,倡千古之絕學(xué),豈如是而已耶!”

死里逃生

其實王陽明根本沒有投江自盡。不過,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他已經(jīng)溺水而亡了。連那兩個刺客也確信他已經(jīng)死了,放心地回京復(fù)命。

當(dāng)時的實情是王陽明獨自走下岸來,脫下鞋子放在水邊,再解下頭巾扔入水中,又搬起一塊大石頭,“撲通”一聲扔到水里,偽裝成自己已經(jīng)跳水自殺的樣子。周圍非?;璋?,什么都看不清,那兩名刺客以及沈、殷二人都以為王陽明已經(jīng)跳河了。

王陽明沿著河灘繼續(xù)往前走,走了好長一段距離,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口洞穴,于是就委身其中,一直等到天亮。翌日,一艘商船從此經(jīng)過,王陽明就上了船,隨船往東駛?cè)?。船家可憐他沒有穿鞋,就送給他一雙草履。七天之后,小船抵達(dá)舟山島。王陽明在此又換乘別的船只,繼續(xù)前行??墒虏粶惽桑錾狭吮╋L(fēng),小船往南漂了一晝夜,最終抵達(dá)了一塊陸地。王陽明上岸一問,原來這里是福建東北部的一處地方。后來,王陽明被巡航的兵船發(fā)現(xiàn)了,士兵覺得他的容貌不像商人,形跡可疑,于是就逮捕了他。王陽明表明自己的身份,道出實情:

“我乃兵部主事王守仁也。因得罪朝廷受廷杖,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自念罪重,欲自引決,投身于錢塘江中。遇一異物,魚頭人身,自稱巡江使者,言奉龍王之命前來相迎。我隨至龍宮。龍王降階迎接,言我異日前程尚遠(yuǎn),命不當(dāng)死,以酒食相待,即遣前使者送我出江。倉卒之中附一舟至此,送我登岸,舟亦不見矣。不知此處離錢塘有多少程途?我自江中至此,才一日夜耳?!?/p>

士兵們聽罷,也都頗感驚奇,于是拿來好酒好菜款待王陽明,其中一名士兵前往官署稟報。王陽明知道,一旦官署知道了自己的身份,那他再想逃脫就難了,于是瞅一個間隙,偷偷地溜走了。

夜宿虎穴

王陽明沿著人跡罕至的山路,狂奔三十余里,來到一座古寺前。當(dāng)時天已昏黑,王陽明叩響了寺門,希望能夠借宿一晚,可寺內(nèi)的僧人卻拒絕說:

“寺有禁約、不留夜客歇宿。寺旁有野廟久廢,可往他處歇宿?!?/p>

其實該野廟是一處虎穴。如果游客不知,夜宿此野廟的話,那半夜必然會被老虎吃掉。

王陽明對此一無所知,他實在是太疲勞困乏了,剛進入野廟,就靠著神案前的香爐昏睡過去。半夜,有一群老虎在野廟周圍咆哮,但卻沒有進入廟內(nèi)。

翌日清晨,周圍都靜悄悄的。寺僧在半夜聽到老虎咆哮之聲,以為夜宿野廟之人肯定已經(jīng)被老虎吃了,于是就想將王陽明的行囊和財物據(jù)為己有。當(dāng)寺僧來到野廟后,發(fā)現(xiàn)王陽明像死人一樣橫躺在地上,他想確認(rèn)一下王陽明到底死了沒有,于是就用棍子敲了敲他的腿。王陽明驚坐而起,反而把寺僧嚇了一跳。寺僧大驚說:

“公非常人也,不然豈有入虎穴而不傷者乎?”

王陽明茫然不知,就問他:

“虎穴安在?”

寺僧回答說:

“即此神座下是矣?!?/p>

廢棄的寺廟成為虎穴,這可以讓人相信。不知這是虎穴而夜宿其中,這也可以讓人相信。不過,在群虎咆哮之地竟然有一座寺廟,這就很難讓人相信了。毫無疑問,這應(yīng)該是后人附會猛虎,通過神神鬼鬼的故事來增強王陽明的形象。

寺僧驚奇不已,于是就邀請王陽明來到寺內(nèi)進食早餐。

再會無為道人,接受鞭策

用餐完畢,王陽明穿過大殿來到后院,見一年長道士正在打坐。道士看到王陽明后,立刻起身問他:

“貴人還識無為道者否?”

王陽明感到有點不可思議,于是仔細(xì)端詳老道的容貌,原來正是二十年前,自己結(jié)婚當(dāng)日在鐵柱宮見到的那位老道。這么多年過去了,無為道者的容貌沒有絲毫變化。老道對他說:

“前約二十年后相見于海上,不欺公也?!?/p>

他鄉(xiāng)遇故知,王陽明為自己能有這樣的奇遇而欣喜。他向無為道者詳細(xì)訴說了自己的遭遇,并向他請教自己今后該何去何從。

“我今與逆瑾為難,幸脫余生,將隱姓潛名,為避世之計,不知何處可以兼容,望乞指教?!?/p>

道士聽罷,對他說:

“汝不有親在乎?萬一有人言汝不死,逆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自明?汝進退兩無據(jù)矣?!?/p>

無為道者還為王陽明寫了一首詩,激勵他奮起。

二十年前已識君,

今來消息我先聞。

君將性命輕毫發(fā),

誰把綱常重一分。

寰海已知夸令德,

皇天終不喪斯文。

英雄自古多磨折,

好拂青萍建大勛。

王陽明被無為道人的孝道之言所折服,被他給予自己的鞭策而感動,他不再迷茫,決議前往貴州龍場。這應(yīng)該是孝道在幫其摒棄出世之念后第二次發(fā)揮作用。王陽明向寺僧求來一支筆,在大殿的墻壁上題詩一首,題曰《泛?!罚?/p>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

月明飛錫下天風(fēng)。

每當(dāng)讀此詩時,我都會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陽明先生在艱難困苦至極之時,竟然能夠迸發(fā)出如此豪邁、如此積極進取的精神,確實令人佩服。

然后,王陽明與無為道人道別。無為道人對他說:

“吾知汝行資困矣?!?/p>

于是從行囊中掏出一錠銀子送給王陽明。

王陽明拿著這錠銀子,從小道來到武夷山,游覽完武夷山后,又經(jīng)過鉛山來到廣信府上饒縣。在這里,他再次拜會了理學(xué)家婁諒。婁諒見到他,大驚說:

“先聞汝溺于江,后又傳有神人相救,正未知虛實。今日得相遇,乃是斯文有幸。”

王陽明回答說:

“某幸而不死,將往謫所。但恨未及一見老父之面,恐彼憂疑成病,以此介介耳?!?/p>

婁諒對他說:

“逆瑾遷怒于尊大人,已改官南京宗伯矣。此去歸途便道可一見也?!?/p>

王陽明聽罷,大喜。婁諒留王陽明住了一宿,助以路費數(shù)金。先生徑往南京,省覲龍山公。父子相見出自意外,如枯木再花,不勝之喜。居數(shù)日不敢久留,即辭往貴州,赴龍場驛驛丞之任,攜有仆從三人。

收徐愛為徒

在王陽明未被貶謫之時,徐愛、蔡宗兗、朱節(jié)、冀元亨、蔣信和劉觀時等人已經(jīng)拜王陽明為師。徐愛既是王陽明的弟子,同時又是他的妹婿,所以兩人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就跟孔子和顏回一樣。在王陽明將要奔赴龍場之時,徐愛開始有志于圣學(xué)。

正德二年(1507年),王陽明悄然回到家鄉(xiāng)余姚。也就是在這一年,徐曰仁、蔡希淵和朱守中被察舉于鄉(xiāng),三人辭別王陽明前往北京。離別之際,王陽明做了一篇《別三子序》贈予三人,以示對他們的激勵。

當(dāng)時的王陽明熱心講學(xué),雖然弟子眾多,但是弟子中真正有志于圣學(xué),并將圣學(xué)視為己任的唯有徐愛一人。此后,徐愛一直輔佐王陽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正德三年(1508年),在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王陽明抵達(dá)了貴州龍場。

謫居的困苦

龍場在貴州省西北部,受中央朝廷任命的宣慰使管轄。龍場周邊都是大山,荊棘密布,蛇虺魍魎橫行,蠱毒瘴癘肆虐。當(dāng)?shù)赝林用裼凶约旱恼Z言,外人根本聽不懂。言語相通者,大都是來自中土的亡命之徒。龍場中人大多沒有像樣的居所,只能堆起個土包,棲居其中。

王陽明來到龍場之后,為了教會當(dāng)?shù)匕傩丈w房子,親自挖地基、壘墻、架木為梁、割草蓋屋頂?shù)?,最終自己蓋成了一棟小屋。當(dāng)?shù)孛癖娂娂娦Х?,于是才有了類似于中原的房子?/p>

后來,當(dāng)?shù)匕傩找娡蹶柮鞯木铀睗窈喡?,于是就一起鑿巖伐木,給他建了更為寬敞的住所。先后有了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等建筑,統(tǒng)稱為“龍岡書院”。王陽明在書院周邊種上了竹子、花卉和草藥等,整日在其中吟詩作賦,并漸漸地學(xué)會了當(dāng)?shù)氐恼Z言。王陽明開始教授當(dāng)?shù)匕傩斩Y義孝悌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后來很多其他地方的夷人也都跑來聽他講學(xué)。陽明先生耐心地開導(dǎo)他們,從不會覺得厭煩。

過了一段時間,王陽明收到一封家書,其中寫道:

逆瑾聞先生不死,且聞父子相會于南都,益大恚忌,矯旨勒龍山公致仕還鄉(xiāng)。

自此,王陽明對父親的擔(dān)心就更加強烈了。

龍場頓悟

王陽明曾說:

“瑾怒尚未解也。得失榮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脫。”

于是,王陽明在屋后鑿石為槨,日夜端坐其中,參悟死之要義,尋求心之靜一。漸漸地,他的內(nèi)心變得灑脫起來,把自己所處夷地的艱辛和面對的苦難全都忘記了。不過,仆人們卻受不了了,一個個都得了病。王陽明親自砍柴挑水煮粥照顧他們。為了排解仆人們的抑郁之情,王陽明或詠詩,或唱家鄉(xiāng)的俗曲,或跟他們開玩笑,通過這些方式讓他們忘掉在龍場的艱辛。

王陽明當(dāng)時在想:

“如果圣人處于我今天這個位置,那他肯定會做得比我好;我之所以未能消除心中的苦悶,就是因為我的格物致知工夫還不到家?!?/p>

一天夜里,王陽明在蒙昧恍惚之間,忽然悟出了格物致知之奧義。他禁不住歡呼雀躍起來,把身旁正在熟睡的仆人都給嚇了一跳。從此,王陽明胸中灑脫,終達(dá)豁然頓悟之境。關(guān)于龍場頓悟還有兩種傳說:一種是在夢中孟子向王陽明傳授了良知的真意;另外一種是王陽明在夢中聽到了上天的聲音。

王陽明嘆息說:

“圣賢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甚么?不勉而中,中甚么?總不出此良知而已?!?/p>

“惟其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于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于支流,終未達(dá)于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由我做主?!?/p>

“必如孔子從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

“于是默記《五經(jīng)》,以自證其旨,無不吻合,因著《五經(jīng)臆說》?!?/p>

總之,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即理”其實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如果說得再詳細(xì)一點,那就是世間所有的“理”其實都在我們的內(nèi)心之中,我們不應(yīng)該向外界的事物去求“理”。因此,王陽明認(rèn)為“格物”其實就是“正言、正聽、正言、正動、正思”,而“致知”則是致人類固有的良知。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說與朱熹大相徑庭,體現(xiàn)了他自己特有的感悟??梢哉f,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其實是掀開了陽明學(xué)的序幕。自此以后,王陽明的思想日益精進,最終創(chuàng)建并完善了陽明學(xué)。

夷人來服

王陽明在龍場住久了以后,和當(dāng)?shù)匾娜说母星樵絹碓缴睿液芏鄬W(xué)者也都來向他請教。這引起了思州太守的嫉妒,他不時派人到龍場侮辱王陽明。當(dāng)?shù)孛癖娐犅劥耸轮?,都非常氣憤,就聚到一起把那人痛打了一頓。

思州太守勃然大怒,立刻向朝廷報告了此事。憲副毛應(yīng)奎派人來到王陽明的住處,向他曉諭禍福利害,勸他盡快賠禮道歉。但是,王陽明不愿意去賠禮道歉,于是就寫了一封信答復(fù)毛應(yīng)奎,信中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思州太守也讀了這封信,慚愧不已。

王陽明的名聲越傳越遠(yuǎn),貴州的一個土官水西宣慰使安貴榮也聽聞了先生的英名,于是派人送了米肉和金帛鞍馬。不過,王陽明堅持推辭不受。后來,安貴榮又想奪取水西地區(qū)另一個豪族——宋氏的地盤,于是就挑唆宋氏的部下酋長阿賈和阿札發(fā)動叛亂。在這樣的情勢下,王陽明給安貴榮寫了一封信,勸他立即出兵平定叛亂。王陽明在信中警告安貴榮,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你管轄的土地有上千里,轄地的百姓達(dá)到四十八萬,背負(fù)的責(zé)任非常重大,值此叛亂之際,如果你不發(fā)一兵一卒的話,朝廷就會認(rèn)為你主動放棄了土官的責(zé)任,就會直接派兵前來征討,到時你也肯定脫不了干系。王陽明的這封信真把安貴榮給鎮(zhèn)住了,他聽從了王陽明的勸告,立即出兵平定了叛亂。

于是,夷人們紛紛傳誦王陽明的事跡,對待王陽明也就更為禮敬有加。

謫居中對門人提倡知行合一

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三十五歲。

貴州提學(xué)副使席元山素來對宋明理學(xué)非常感興趣,再加上他久聞王陽明的大名,于是在正德四年(1509年)特意派人將王陽明接入貴陽城,向他請教朱學(xué)與陸學(xué)的異同。但是,王陽明卻沒有談及朱陸之學(xué)的異同,而且向其介紹了自己悟得的“知行合一說”,這是王陽明一生中第一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席元山剛剛接觸到“知行合一說”時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不過他第二天又來了,向王陽明請教“致知”和“力行”究竟是一層工夫還是兩層工夫。陽明先生回答說:

“知行本自合一,不可分為兩事。就如稱其人知孝知悌,必是已行過孝悌之事,方許能知。又如知痛,必然已自痛了。知寒必然已自寒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古人只為世人貿(mào)然胡亂行去,所以先說個知。不是畫知行為二也。若不能行,仍是不知。”

王陽明又列舉了五經(jīng)中諸子的話語,一一向其解釋,席元山開始逐漸省悟。如此來回了數(shù)次以后,席元山最終廓然大悟。他對王陽明說:

“圣人之學(xué)復(fù)睹于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p>

于是,席元山和毛憲副一起修復(fù)了貴陽書院,親率貴州諸生向王陽明行弟子禮,而且只要有時間,席元山就會前來聽講。

奸黨全滅正黨再生,貶謫獲免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誅劉瑾”為名,在寧夏舉兵。朝廷命令都御使楊一清和太監(jiān)張永率兵征討。后來,指揮使仇鉞用計生擒朱寘鐇,楊一清獻俘于朝廷。翌年六月二日,朱寘鐇被賜死。

與此同時,楊一清又暗中指使張永向明武宗密奏了劉瑾的十七條罪狀。明武宗最終聽取張永的建議,將劉瑾滿門抄斬。其余黨張文冕等人也一并被剪除。劉瑾所任命的官員全部被罷免,曾因直諫而被罷免的官員也都官復(fù)原職。

多虧了此次事件,王陽明結(jié)束了他的貶謫生活。謫居龍場的兩年間,他嘗盡了人生的艱辛,并最終實現(xiàn)了頓悟。他已經(jīng)超越了得失榮辱之境,洞悉了生死之理,明白了“盡人事,知天命”的奧義。他悟出了“心即理”,整個精神狀態(tài)也達(dá)到了遇任何事都能泰然自若、寵辱不驚的境界。他的內(nèi)心廓然大公,物來之則順應(yīng)之,心如明鏡,如止水,寂然不動,在動靜語默間保持著良知的靈明。中國有句古話“艱難玉汝成”,用在王陽明身上正合適。

在謫居龍場的兩年間,王陽明雖然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但是他的學(xué)業(yè)卻一刻也未曾停歇,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說,陽明先生的龍場頓悟其實是他三十多年積累的集中爆發(fā),而龍場的艱辛生活正是促成這一爆發(fā)的觸發(fā)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