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少年時代
對于成就大業(yè)之人,雖然其德聲功名足以光照千秋,但人們還是希望看到他在兒時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奇異之處。但是,大人物在兒時往往還不出名,很少有人會去關(guān)注他們,更別說留下詳細的文字記載了。
人在社會上立足,幼年時代的素質(zhì)養(yǎng)成非常重要。想去了解大人物少年時代的資質(zhì)和言行舉止是否有異于或超出常人之處,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想了解詳細的、正確的事跡,那就頗為困難了。陽明先生幼時的經(jīng)歷,我們今天已經(jīng)不得而知。其傳記中所記載的數(shù)件事跡,或有牽強附會之舉,或有夸大其詞之嫌,很難讓人信服。接下來,我就介紹點還算稍微準確點的事跡。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降世于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古往今來,偉人的誕生必然會附和著很多奇異的傳說。跟很多名人傳記中的記載類似,據(jù)說王陽明在幼年時期也曾得到高僧的點化和相士的贊賞。隨著時間的流逝,后人希望偉人能夠變得更加偉大,或者希望偉人能夠具有超出常人的威靈,所以就給他加上了很多奇異的傳說。
奇談
據(jù)說王陽明的母親鄭氏懷孕十四個月之久才生下他。一天夜里,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諸多神仙身著緋紅色的衣服,擊鼓吹簫,樂聲悠揚,其中一位仙人懷抱一嬰兒,腳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一直朝著王家住宅而來,將嬰兒送入岑氏懷間。岑氏不禁驚醒,恰在這時,聽到了剛剛出生的王陽明的哭聲。祖父竹軒公對此也頗為驚奇,于是給取名為“云”,所以說王陽明的第一個名字其實叫王云。鄉(xiāng)人們也很快聽到了這一傳聞,于是稱王陽明出生的那棟樓為“瑞云樓”。
王陽明直到五歲還不能說話。一日,當他正在和一群小孩子玩耍時,被一個路過的高僧看到了。高僧端詳了他好久,然后說:“有此寧馨兒,卻叫壞了?!?/p>
這句話剛好被祖父竹軒公聽到,他心中一驚,頓時醒悟。取名為“云”,一語道破天機,泄露了他出生的秘密,所以王陽明才遲遲不會說話,于是竹軒公將其改名為“守仁”,王陽明便立刻能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聽起來確實是稍顯怪誕,將其視作是巧合也未嘗不可,我們今人更關(guān)注的或許是先生幼時的教育。
吳越文化
在春秋末年之前,吳越地區(qū)還都是一片蠻荒之地。直到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統(tǒng)治時期,這片區(qū)域才開始逐漸繁榮起來。雖然吳越一度贏得了春秋霸主的地位,但是文運卻一直未曾開啟。
吳越之地氣候溫暖,五谷豐饒,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監(jiān)之饒”,這是西北諸州所不能比的。一旦吳越之地的文運得以開啟,其進步必然會一日千里。到東晉時期,此地逐漸繁榮起來;到唐代,變得更加繁榮;等到了南宋,已經(jīng)苦于地域狹小影響到進一步發(fā)展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文化也變得越來越昌盛。
吳越文化的影響
吳越地區(qū)素以山水秀美和名勝古跡眾多著稱,引得無數(shù)文人騷客流連忘返。王陽明出生于此地,自然會受到吳越文化的影響,再加上祖先遺風的熏陶,以及本人天資聰穎,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就絕非偶然了。
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孟子也曾說:“居移氣,養(yǎng)移體?!边@些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夸張,但從生物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的角度來看,地區(qū)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是極其巨大。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比其他動物高級的地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動,但在順應(yīng)外界環(huán)境以求得生存方面并沒有什么不同。當一個人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無論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也都會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史學家在做學問時,往往只注重把事件弄清楚就可以了,不太去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倘若史學家能夠追根溯源,并且把地區(qū)性的因素考慮進去的話,我相信他們必然會有更大的收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疆域幅員遼闊,南北方的風土人情存在很大差異。北方地區(qū)氣候寒冷、群山巍峨、河水渾濁、佳卉香草和珍禽異獸稀少,再加上頻頻發(fā)生旱災(zāi),造就了北方人堅忍不拔的性格,其文化也顯得比較樸實。實際上,北方人很多都在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疲于奔命,很少有時間去做深度思考。
南方地區(qū)則大不相同,這里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晴朗、水清澈、空氣清新、山水秀美、花鳥魚蟲眾多。杜牧在詠誦漢江風景的詩中就寫道,“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據(jù)此也可以窺見江南風景的景象。受大自然的恩賜,南方人不需要為衣食住行而勞神,所以就養(yǎng)成了貪圖安逸、風流不羈、不囿于規(guī)矩的性格。豐富的物產(chǎn)使得南方人有條件在精神層面做高遠的思考,因此南方的文化也不像北方那般樸實,而是顯得有些浮華。在六朝文學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
吳越地區(qū)是中國南方的一部分,這里一度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雖然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中國各地都有存在,但是發(fā)展最鼎盛的地區(qū)還是南方,這也無怪乎江左的晉代人多皈依道教了。
王陽明也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每當他進退維艱之際,都會萌生出脫離塵俗、歸隱山林的意向。而且,他年輕時曾沉溺于佛教與道教,這也可以窺見其出世的念頭。再加上當時朝廷中奸佞跋扈,賢臣遭到罷黜,地方上盜賊橫行,國運日漸衰弱,受此影響王陽明也難免不會萌發(fā)出世的思想。此外,王陽明的很多言行舉止也都顯現(xiàn)出他的出世思想。
不出世的緣由
然而,王陽明并沒有選擇出世。他的一生都在積極進取,都在強調(diào)活學實用。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結(jié)果,我覺得主要是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的忠孝教育非常到位;
二是他是一個文武兼?zhèn)渲?,在當時的時局中不可或缺;
三是他豪健明敏,明察事理。
王陽明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他良好的品行。王陽明對忠孝非常重視,也正是忠君孝親的思想才使得他沒有選擇出世。對祖母岑氏和父親龍山公的孝使得王陽明一度想停止在社會上的所有活動,專心回家侍奉雙親。根據(jù)記載,在他31歲、36歲、37歲和49歲的時候,曾數(shù)次上疏朝廷,請求歸省。此外,忠君思想也是王陽明選擇入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奉命征討南方反賊之際,他真的是全身心投入,舍生忘死。
第二個原因是王陽明文武兼?zhèn)洌哂行鄄糯舐?,在當時盜賊橫行的亂世中,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后來,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陽明帶兵剿匪,王陽明不負眾望,舍棄出世的念頭,最終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第三個原因是王陽明性格剛毅堅卓,不可能整日沉迷于沉靜幽思。而且,先生智慧超群,能夠洞察出佛家和道家的不足,再加上他對人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更不會選擇出世了。
神童
在王陽明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竹軒公突然發(fā)現(xiàn)小陽明竟然能夠?qū)⒆约涸?jīng)讀過的書全都背誦出來,他大為驚訝,就問小陽明是如何做到的。王陽明回答說:
“祖父讀書時,聞其聲而默記也?!?/p>
幼年的王陽明如此聰慧,真是令人嘆服。
成華十七年(1481年),龍山公王華高中狀元,到北京做官。翌年,龍山公希望竹軒公到北京養(yǎng)老,這樣也方便自己照顧他。于是,竹軒公就帶著十一歲的小陽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途中經(jīng)過金山寺,竹軒公和賓朋把酒言歡,觥籌交錯間,陶然而醉。竹軒翁詩興大發(fā),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應(yīng)景之佳句,這時小陽明對他說:
“祖父,給我筆?!?/p>
竹軒翁非常驚訝,問他:
“孺子亦能賦耶?”
王陽明立即作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頓時,四座皆驚,眾人紛紛稱嘆。有人想再試一試王陽明的詩才,又以《蔽月山房》為題,令其吟詩一首。陽明不假思索,隨即應(yīng)口誦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看過王陽明的《蔽月山房》詩,四座賓朋更是驚嘆,他們對竹軒公說:
“令孫聲口,俱不落凡。想必他日定當以文章名天下?!?/p>
這兩首詩雖然不能算作佳作,但對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已實屬不易。此外,這兩首詩中還以物理知識為獨特的切入點,充分體現(xiàn)出了小詩人的特性。后人將這兩首詩收入了《狂詩選》,看來也不是毫無道理。
十二歲時,王陽明遵照父命,在北京入私塾讀書。王陽明生性豪放不羈,根本不專心讀書,一有空就偷偷跑出來,和外面的小朋友們玩“戰(zhàn)爭游戲”。王陽明自己做了大大小小的旗子,讓小朋友們舉著,侍立在四周,他是大將,坐在中間,指揮著大家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就跟排兵布陣一樣。龍山公見兒子如此頑皮搗蛋,不聽話兒,不守規(guī)矩,對此感到非常憂慮。唯獨祖父竹軒公對此不擔心,他知道自己的孫子是“麒麟兒”,成大事是早晚的事。
有一日,王陽明和同學到北京的市場游玩,看到有人賣麻雀,就非常想要,但沒帶錢,而且賣麻雀那人無論如何也不免費給他,最后兩人就爭吵起來。恰在這時,有一個人稱“麻衣神相”的道士從他身邊走過。道士看到王陽明的面相后,非常驚訝,對眾人說:
“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p>
于是出錢把麻雀買下,送給王陽明,并且摸著小陽明臉蛋說:
“孺子記吾言,須拂領(lǐng),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毫,其時結(jié)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p>
接著又囑咐他自重自愛,對他說:
“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以有應(yīng)驗?!?/p>
說完飄然而去。王陽明受道士的感化,從此潛心誦讀,每日對書靜坐凝思,學問日進。
在中國,偉人受“麻衣神相”點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當然,將此類傳聞視為王陽明的生平事跡也確實有些不嚴謹。
有一次,王陽明問私塾先生:
“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人?”
塾師回答說:
“嵬科高第,顯親揚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p>
王陽明又接著問:
“嵬科高第時時有,豈是人間第一流?”
塾師問他:
“據(jù)孺子之見,以何事為第一?”
王陽明回答說:
“惟為圣賢方是第一。”
龍山公聽聞之后,笑著說:
“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這樣的事跡在王陽明一生中屢見不鮮。在后來的日子里,王陽明真的將成為圣賢視作自己前進的方向,并最終實現(xiàn)了成為圣賢的目標。
王陽明十三歲那年,母親鄭氏去世。居喪期間,他悲傷痛哭,其情狀非??蓱z。
權(quán)謀
父親龍山公有一愛妾,在鄭氏去世之后,愛妾升為正室。繼母對王陽明非常不好。王陽明心中也一直很不爽。
一日,王陽明去集市上游玩,見到一個賣貓頭鷹的,就立刻出錢買了下來,然后來到巫婆的住處,給了她五錢銀子,告訴巫婆過會兒見到繼母要如此這般去說。叮囑完畢之后,王陽明就裝作若無其事的地回家了。他偷偷溜進繼母的臥房,把貓頭鷹藏在被子底下。
繼母回到臥房,一掀被子,貓頭鷹突然從中飛出,在屋子里亂轉(zhuǎn),還發(fā)出陣陣怪聲。這下可把繼母給嚇壞了,她趕緊打開窗子,費了好大的勁才把貓頭鷹給趕出去。
在民間,野鳥入室是不祥的征兆,更何況還是一只發(fā)出怪聲的貓頭鷹,那就更不吉利了。繼母尋思,這只貓頭鷹是怎么進到自己被子里的呢?屋里掛著窗簾,錦被也非常厚重,貓頭鷹根本不可能鉆進去啊。繼母越想就越覺得恐懼。
王陽明聽到繼母的驚叫后,佯裝什么都不知道,進到屋里問其原因。
繼母向其詳細敘述了這一怪異之事,陽明聽罷對她說:
“何不召巫者詢之?!?/p>
繼母立刻派人把巫婆請來,巫婆一踏進門口,就嚷嚷道:
“家有怪氣?!?/p>
然后又盯著繼母看了一會兒,對她說:
“夫人氣色不佳,當有大災(zāi)晦至矣?!?/p>
繼母將被子中飛出貓頭鷹一事告知巫婆。巫婆聽后對她說:
“老婦當問諸家神?!?/p>
于是點好香燭,讓繼母跪拜諸神。儀式結(jié)束后,巫婆又假托陽明母親的亡靈附體,警告繼母說:
“汝待我兒無禮。吾訴于天曹,將取汝命。適怪鳥即我所化也?!?/p>
繼母信以為真,跪拜無數(shù),認罪懺悔,并且表示:
“此后再不敢。”
過了好長時間,巫婆才蘇醒過來,又對繼母說:
“適見先夫人,意色甚怒,將托怪鳥啄爾生魂,幸夫人許以改過,方才升屋檐而去?!?/p>
此事過后,繼母對王陽明的態(tài)度大有好轉(zhuǎn),不敢再無禮。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幼時的智謀韜略就已經(jīng)非同一般。
立志學武
王陽明十四歲起開始學習騎射之術(shù),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曾指出“儒者以不知兵法為患”。雖然孔子也曾強調(diào)“有文事必有武備”(《十八史略》),但明代的儒生僅僅是巧于章句,平時只關(guān)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他們善于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這實乃儒生之羞恥。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陽明十五歲,他和父親的同事同游居庸關(guān)。王陽明懷抱經(jīng)略北地之志,他對諸夷狄的族群及其村落進行詳細調(diào)查,傾聽針對夷狄的防御對策,認為應(yīng)該采取措施趕走夷狄的騎兵,使夷狄不敢再犯。此次出游歷時一個月,然后王陽明就回到了北京。
有一日,王陽明夢見自己拜謁伏波將軍廟,并且還在夢里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
早年兵法鬃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
六字題文尚不磨。
從詩中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對伏波將軍的仰慕之情。
當時,中國各地洪水泛濫,旱災(zāi)頻發(fā),盜賊乘機作亂。石英和王勇在北京周邊肆意掠奪,陜西的石和尚和劉千斤也發(fā)動叛亂,攻城略地,搶奪府銀,官軍對此束手無策。于是,王陽明就對龍山公說:
“欲以諸生上書請效終軍故事,愿得壯卒萬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內(nèi)?!?/p>
龍山公聽罷,驚訝道:
“汝病狂耶!書生妄言取死耳。”
從此,王陽明不敢再言及此事,開始專心致志做學問。
求學經(jīng)歷
自十一歲開始,王陽明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對于他在這段時間的求學經(jīng)歷,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從《送德聲叔父歸姚并序》中“守仁與德聲叔父共學于家君龍山先生”的記載來看,王陽明在北京期間,除了向私塾老師學習之外,在家庭內(nèi)部應(yīng)該也有一些其他的學習。
此外,王陽明在《答儲柴墟》的信中寫道,“往時仆與王寅之、劉景素同游太學”。據(jù)此可以推斷,王陽明曾經(jīng)在太學學習過。至于當時太學的課程是如何設(shè)計的,我們今天自然是無從得知了。
王陽明在修學方面踐行的是終身學習的觀念,很難將他的修學時期同人生中的某一階段區(qū)分開來,只要一息尚存,他就會學習不輟。
湛甘泉在《陽明先生墓志銘》中提到了“五溺一歸正”之說,即王陽明“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于圣賢之學”。
十六七歲的王陽明正處于“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的這段時期,所以他仗劍走天涯,意欲經(jīng)略四方也就不足為怪了。
小結(jié)
陽明先生幼時的學習經(jīng)歷及其他事跡,除以上我敘述的以外,我們已無從得知??v觀先生這一段時期的經(jīng)歷,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年輕氣盛的少年,其言行舉止天真單純,性格豪放,愛好雜而多,且又不同于常人,據(jù)此也可以基本推斷出他絕不會成為在平凡中度過一生的那種人。
此外,先生的家庭保留著優(yōu)良家風,崇尚高潔的品格,重視人倫道德。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王陽明的很多言行都是立足于忠君孝親這一根本出發(fā)點。陽明先生本身天資聰穎,再加上良好的家庭熏陶,使得他不想成名都很難。從陽明先生少年時代的這些事跡可以看出,他注定不會成為一個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