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福臨(1638—1661年),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終年24歲。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tǒng)治基業(yè)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jié)。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躁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后,轉(zhuǎn)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佛門的皇帝。
1.叔兄爭權(quán),皇位從天降
權(quán)力必須保持一種平衡,才能形成良性的秩序。當家族內(nèi)部各種勢力的爭斗難分高下的時候,如何保持這種平衡呢?選擇一個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人來繼承權(quán)力,維持原來各方利益在短時間內(nèi)不會發(fā)生變化,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沖突,保證了家族的團結(jié),也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登基,是清代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號順治,順,意順利;治,意治理,就是順利治國,華夏一統(tǒng)的意思。
少年福臨的命運,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睆奶焐辖怠芭R”。為什么這樣說呢?
大清皇位,從天而降。如前文所說,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極帶著“儲嗣未定”的遺憾猝死?;侍珮O在白天還處理政務,夜里就離開人世。他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由于事出突然,諸王貝勒也沒有一點準備。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忙亂和哀悼,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zhàn)在皇宮崇政殿打響。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后的第六天。
努爾哈赤有遺詔,規(guī)定皇位的繼承要滿洲貴族來討論。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的意見舉足輕重:四個親王,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當時,奪得大位最有希望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有:第一,為皇太極長子,35歲,正值壯年;第二,人才出眾,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經(jīng)戰(zhàn)陣,屢建軍功;第四,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都擁護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于他。
多爾袞(1612—1650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有:第一,他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時年32歲;第二,受到父親的鐘愛。史載,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攝位。而代善鑒于當時情勢,轉(zhuǎn)而擁立皇太極;第三,多爾袞兄弟為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貝勒,這兩個旗都支持多爾袞;第四,有兩位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爾袞兄弟占了三個席位;第五,多爾袞多次統(tǒng)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zhàn)必勝”,屢立大功。
八旗甲胄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持,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的意見,在此時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
十四日凌晨,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并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即護軍營,為禁軍中護衛(wèi)皇帝的部隊)張弓挾矢,環(huán)衛(wèi)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其牛錄下的護軍,備好甲胄弓矢,護衛(wèi)大清門。議商皇位繼承人的貴族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由年紀最長(61歲)、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主持。黃旗索尼和鰲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爾袞以其資歷不夠,令他們退下。索尼和鰲拜雖然退出,但兩黃旗的巴牙喇則包圍了宮殿。兩黃旗暫時占了上風。但兩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發(fā)言,力勸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見形勢緊張,正在猶豫。多鐸卻言:“你如果不答應,應當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詔里!”多爾袞不同意立多鐸,說:“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遺詔里,不獨王(多鐸)也!”多鐸又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tǒng)”。豪格覺得有兩黃、正藍和兩紅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謙辭,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來是假意謙讓,想讓眾人“堅請不已”,然后順勢登上皇帝寶座,這樣不是顯得既謙恭又眾望所歸嗎?但是,兩白旗并不相讓。他內(nèi)心憤懣,隨即暫退。在激烈爭執(zhí)的氣氛下,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說:“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以死追隨先帝于地下!”這時,禮親王代善見形勢不對,以年老不預朝政而離席,英郡王阿濟格隨后以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沉默不發(fā)一言。這就出現(xiàn)了“定議之策,未及歸一”的僵局。
在這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guān)頭,表面憨厚而內(nèi)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權(quán)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繼位,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拼,其后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基,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而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nèi)訌。所以,多爾袞說:“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提出他不繼位,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焙栏褚膊缓梅磳?。
于是,6歲的福臨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國皇帝的寶座。這有點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據(jù)來。正如一位哲人說過,在權(quán)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諸力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斗爭的結(jié)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也就是兩個分力所產(chǎn)生的一個合力。福臨,幸運地成了這條權(quán)力斗爭中的“對角線”。
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甚至令人來不及思索;這一切又來得太輕易了,真是“天福降臨”。
2.清算皇叔罪行,獨斷朝綱
權(quán)力的尊嚴是不容侵犯的,在家天下時代更是如此?;实圩鳛榧易謇娴目偞恚厝灰獡碛薪^對權(quán)力。多爾袞雖然有大功于愛新覺羅家族,然而他侵犯了皇帝的尊嚴。為了維護尊嚴,也為了維護整個家族統(tǒng)治的秩序,皇叔的生命就不得不犧牲了。
王位角逐的最終結(jié)果是落到了一個小孩的手中,然而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孩在一群對皇位虎視眈眈,而又手握大權(quán)的權(quán)臣之間,感覺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事實上,這位年幼的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權(quán)力集中在他的叔叔多爾袞手中。而皇帝之位之所以能落到這個六歲小孩的身上,據(jù)說跟其母親——皇太后孝莊有莫大的關(guān)系。
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后孝莊二人的關(guān)系引起人們諸多遐想和猜測,生發(fā)出無數(shù)版本的傳聞和野史,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太后(即孝莊)有無下嫁多爾袞,正史并無記載,史家也各執(zhí)所見。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14子,為烏拉那喇氏阿巴亥所生。種種跡象表明,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復雜的儲位之爭中,皇太極與原居側(cè)福晉之位的阿巴亥,曾聯(lián)手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等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皇太極爭位的主要對手代善被廢太子之位,另一個對手莽古爾泰遭到了慘重打擊;大福晉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棄,阿巴亥晉升為努爾哈赤的第三個大福晉,其子多爾袞三兄弟的地位也由此急劇上升,分別以14歲、8歲、6歲幼齡躋身八和碩額真之列。
爭奪王位失敗之后,掌握大權(quán)的多爾袞敏銳地抓住時機,接受明朝山海關(guān)總兵吳三桂的請求,親率大軍入關(guān),擊敗了剛剛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一舉占領北京。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多爾袞奉迎兩宮皇太后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xiàn)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愿。多爾袞在分兵南下繼續(xù)征戰(zhàn)的同時,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他總攬朝綱,盡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權(quán)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稱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年幼的順治皇帝形同虛設。
天有不測風云,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y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39歲。靈柩運回北京,順治帝追尊他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的葬禮依照皇帝的規(guī)格辦理,埋葬在北京東直門外。
政治舞臺的幕后,隱藏的是鮮血淋漓的殘殺。以權(quán)力爭奪為中心內(nèi)容的宮廷矛盾,沉寂數(shù)年之后,又以多爾袞之死為突破口,猶如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
順治八年正月,多爾袞的貼身侍衛(wèi)蘇克薩哈向順治皇帝遞上一封檢舉信,揭發(fā)多爾袞生前曾與黨羽密謀,企圖率兩白旗移駐永平(今河北盧龍縣),“陰謀篡奪”;又說他偷偷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龍袍服裝,家中還收藏著當皇帝用的珠寶。
這時,只有13歲的順治皇帝,第一次親理朝政。他召集王爺大臣密議,公布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的奏折,歷數(shù)多爾袞的罪狀,主要是“顯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臨向諸位王爺宣告說:“多爾袞謀逆都是事實?!庇谑牵酄栃柋怀啡サ厶枺B他的母親及妻子的封典都被削奪了。
當時在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衛(wèi)匡國在《韃靼戰(zhàn)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尸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腦袋,暴尸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1943年夏天,盜墓者曾將多爾袞陵墓的正墳挖開,只見地宮中擺放著一只三尺多高的藍花壇子,里面放著兩節(jié)木炭。當時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盜墓者解釋說:“九王爺身后被論罪,其中的金銀元寶都被掘去,據(jù)說墳地遭過九索(挖抄九次)。壇子是骨灰罐,是一個虛驚位(象征性的尸棺)?!庇纱丝梢?,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仇恨有多深。
順治帝福臨仇恨多爾袞,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多爾袞的確是想當皇帝的,暫時沒當皇帝只是一種策略而已,但對小皇帝卻是個寢食不安的威脅。順治五年十一月,他憑借自己的權(quán)力,再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用皇帝的口氣批文降旨。當時人寫的《湯若望傳》說:“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裝?!表樦纹吣昶咴露迦?,在他的操縱下,追封自己的生母、努爾哈赤的大妃納喇氏為太皇太后,他自己則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現(xiàn)。順治十二年,福臨在對諸王大臣回憶當時的事時說:“那時攝政王攝政,朕只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多爾袞一旦機會得手,親自登上皇帝寶座,沒有任何理由排除這種可能。
逮殺豪格后強占他的妻子,是多爾袞引起福臨憤怒的一個重點。順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黃旗頭子何洛會,向多爾袞告發(fā)豪格圖謀不軌,說豪格后悔當初在繼位大事上有失謀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爾袞的話說:“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們的脖子?!倍酄栃栆浴爸T將請殺虎口王(豪格)”為由,企圖謀殺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順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順治五年,反對豪格的人建議將豪格處死,多爾袞假惺惺地說:“如此處分,實在不忍!”便將豪格幽禁起來,這等于判了豪格無期徒刑。數(shù)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慘死在獄中。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強迫豪格的福晉(妻子)博爾濟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貽笑后人,就秘密布置大學士剛林在史檔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跡。
在對叔叔的清算中,小皇帝順治終于開始了自己正式的皇帝之路,從此君臨天下,大權(quán)獨攬。
3.重用漢官,鞏固大清江山
作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滿族及其統(tǒng)治者愛新覺羅家族囿于自身的局限,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還需更多的智慧。這就要求愛新覺羅家族去吸收那些原來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些杰出人士,將更多的高門大族拉進自己的陣營,依靠他們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使皇權(quán)更穩(wěn)固。
順治很明白,要想加速統(tǒng)一中國的進程,鞏固大清江山,必須強化對漢族官員的依靠。在他親政以后,清廷中漢官的地位和作用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原來清廷有一條舊規(guī),漢官在各衙門中不能掌印,即不能當家做主。順治親政不久就規(guī)定,誰的官銜在前,誰就掌印。順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都察院署承政事固山額真卓羅奉命出征,順治即命漢官承政龔鼎孳掌管部院印信。龔鼎孳聞命后,誠惶誠恐,戰(zhàn)戰(zhàn)兢兢,以一向以滿臣掌印上疏推辭,但順治仍堅持讓他掌印。從此以后,漢官掌印才正式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內(nèi)閣大學士起初滿人是一品,漢人只是二品,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為全是一品。六部尚書起初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也全部改為了二品。
漢族大學士洪承疇、范文程、金之俊等,既熟悉典章制度,又老謀深算,富有政治斗爭經(jīng)驗。順治對他們都很信任和重用。他親政不久,就任命范文程為原先全由滿人出任的議政大臣,使之得到了漢人從未得到的寵遇。順治與范文程常在一起探討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范文程建議他統(tǒng)治者所實行的政策,要順乎民心、合乎潮流,并提出興屯田,招撫流民,舉人才。范文程的不論滿漢親舊、不拘資格大小、不避親疏恩怨等重要建議,大多被順治采納。順治與范文程過從甚密,常在其陪同下“頻臨三院”“出入無?!保瑢m廷內(nèi)院幾乎成了范的“起居之所”,連朝中一些漢官也為之不滿,順治卻毫不在意。范文程在他手下屢屢加官晉爵,當范文程年老體衰、上疏乞休時,順治仍然戀戀不舍,命他養(yǎng)好病后再加召用。
順治重用和寵遇漢官,就是要“圖賢求治”,使清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仍存在著滿洲貴族對漢人本能的一種猜忌心理。他最擔心漢官結(jié)黨,因此時時加以防范。順治十年(1653年)四月,大學士陳名夏、戶部尚書陳之遴、左都御史金之俊等27名漢官聯(lián)名上疏,要求重治殺害妻妾的總兵任珍。順治立即警覺起來,認為陳名夏等人是黨同伐異,便令各部七品以上官員云集在午門外,對陳名夏等人議罪。結(jié)果,陳名夏等人分別受到降級、罰俸的處分。后來,大學士寧完我又以痛恨剃發(fā)、鄙視滿族衣冠、結(jié)黨營私、包藏禍心的罪名彈劾陳名夏,使他終被處決。類似這樣的猜忌、防范乃至加害漢官的事時有發(fā)生,但總體來看,順治對漢官還是信任和重用的,也正是由于這些人在他統(tǒng)治期間助了他一臂之力,才使這位年輕的皇帝尚能有所作為。
順治八年(1651年),由大學士范文程引見,福臨與湯若望相識了,這位年已59歲、學識高深的外國傳教士很快就博得了年輕皇帝的好感和敬仰。這一年,湯若望被誥封為通議大夫,他的父親、祖父被封為通奉大夫,母親和祖母被封為二品夫人,并將誥命絹軸寄往德國。不久湯若望又被加封為太仆寺卿,接著又改為太常寺卿。
順治十年(1653年)三月,又賜名湯若望為“通玄教師”。順治皇帝不僅使他生前尊貴榮耀,連他的身后之事也考慮到了。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就將阜成門外利瑪竇墓地旁的土地賜給湯若望,作為他百年后的墓穴之所。后來,順治親筆書寫“通微佳境”的堂額賜給他懸掛在宣武門內(nèi)的教堂內(nèi),還撰寫碑文一篇,刻于教堂門前,贊揚他“事神盡虔,事君盡職”。在順治的恩寵下,湯若望真可謂是爵位連進,尊榮有加。因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認湯若望為義父,他便按滿族習慣尊稱湯若望為瑪法,意即“爺爺”。
順治對湯若望這種不同尋常的恩寵,原因究竟何在?他曾經(jīng)對左右大臣這樣說過:“汝曹月語我大志虛榮,若望則不然,其奏疏語皆慈祥,讀之不覺淚下。”又說:“瑪法為人無比,他人愛我,惟因利祿而仕,時常求恩;朕常命瑪法乞恩,彼僅以寵眷自足,此所謂不愛利祿而愛君親者矣!”
對皇帝的知遇之恩,湯若望感激涕零。因而,他常常直言以諫,為順治帝執(zhí)政出謀劃策,充當著心腹顧問的角色。順治皇帝臨終時議立皇嗣,還專門征求湯若望的意見。
順治帝年幼時,由于多爾袞的漠不關(guān)心和有意放任,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至他親政時,對漢文依然十分陌生,甚至在閱讀漢大臣的奏章時,往往茫然不解其意。為此,順治帝在親政以后曾以極大的毅力苦讀漢文書籍。他把乾清宮當作書房,擺放了數(shù)十個書架,經(jīng)史子集、稗官小說、傳奇時藝等無不有之。殿中還擺列長幾,放置商彝周鼎、印章畫冊等文物。他每天除了處理軍國大事外,都讀書至深夜。有時五更起床讀書至黎明拂曉,直到能夠流利地背誦,方始罷休。為了保證有充足的讀書時間,他還規(guī)定每月中逢五為視朝之期。短短的幾年,福臨對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著作,明朝各個皇帝的實錄,以及元明戲曲、話本等,無不涉獵,學識不斷長進。他對當時著名小說評論家金圣嘆評點的《西廂記》曾寫下評語:“議論頗有遐思、未免太生穿鑿,想是才高而見僻?!弊阋燥@示福臨對漢族文化的理解已經(jīng)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平日,他也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批閱奏章,評定考卷了。
幾年的讀書生活,不僅大大提高了福臨的漢文化造詣,而且使他體會到歷代皇帝的豐富統(tǒng)治經(jīng)驗,十分推崇并決心效法歷史上的賢主明君。順治十年正月,16歲的順治帝到皇宮內(nèi)院閱讀《資治通鑒》,問身旁的大學士范文程、陳名夏等人:“自古帝王圣如堯舜。固難與比倫,其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yōu)?”諸臣回答說:“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屬賢君?!彼謫枺骸按藬?shù)君者又孰優(yōu)?”陳名夏回答說:“唐太宗似過之。”福臨并不完全贊同,隨即指出:“豈獨唐太宗,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shù)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guī)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边@充分表明,他要以明太祖制定的典章制度等作為自己的典范,以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福臨親政后,正是在漢族的歷史文化熏陶下銳意圖治,才使多爾袞攝政時的草創(chuàng)局面更加鞏固,這也深刻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
順治帝十分懂得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竭力以尊孔和提倡封建禮教來完善和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使自己在人民心目中樹立起傳統(tǒng)道德捍衛(wèi)者的形象。順治八年四月,年僅14歲的順治帝遣官赴山東曲阜祭孔。次年九月,他又親自到太學“釋奠先師孔子”。以后幾年,他還大修孔廟,更定孔子的謚號為“至圣先師”。他命內(nèi)院諸臣翻譯“五經(jīng)”,并親自主持編纂《順治大訓》《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通鑒全書》,提倡封建的綱常名教。同時,特命大學士馮銓等主編《孝經(jīng)衍義》頒行天下,大肆旌表忠孝節(jié)烈。他還多次親祭明陵,為崇禎立碑,贊揚崇禎“勵精圖治”,追謚為莊烈愍皇帝,并給為崇禎帝殉難的太監(jiān)王承恩建墓立碑,贊揚王承恩“赴義捐軀”,“無愧臣節(jié)”,謚號為“忠”。又為明末“殉難諸臣”范景文、倪元璐等人“給謚賜祭”。這對于緩和漢族地主階級與滿族貴族的民族矛盾,起了顯著作用,為大清江山的穩(wěn)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傳子不傳賢,染“天花”獲皇位
繼承人的選擇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關(guān)乎社稷的穩(wěn)定,家族的興衰。而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看來,家族的利益更高于國家的利益。為了保證權(quán)力的一脈傳承,他們的選擇范圍是狹小的,能力是次要的,血緣才是首要決定因素。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凌晨,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因患天花逝世于養(yǎng)心殿。遺詔指定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
據(jù)史書記載,順治帝思考后事的安排可能是從正月初二日開始的。因為那一天早晨,當學士王熙到養(yǎng)心殿問安時,順治帝把他留在身邊,直到晚上才出宮。他們具體談了些什么內(nèi)容,已不得而知。然而,第二天,他又主動召見王熙,并讓他靠近自己的床邊說話。王熙在日記中寫道:“是日,奉天詔面諭者關(guān)系重大,并前此屢有面奏,及奉諭詢問密封奏折,俱不敢載?!蓖跷踉谧约旱娜沼浿卸疾桓野堰@些“關(guān)系重大”的內(nèi)容記下來,可見君臣之間所談論的內(nèi)容除了繼承人和其他重大的人事安排之外,就是對自己政務得失的反思和對后事的擔憂等。
病榻上的幾天,也許是順治帝一生考慮問題最多的幾天。盡管他已厭棄無聊的后宮以及繁雜的政務,但他可不敢拿祖宗浴血奮斗打下的江山來開玩笑。執(zhí)政17年來,無論是叔王多爾袞攝政,還是自己親政,凡有閑暇,他便讀書寫字,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他在史書中得知,在綿延幾千年的各代王朝史上,為爭奪皇位的慘殺和流血,既不講什么君臣大義,也不顧什么骨肉親情,宮廷和皇位的上上下下早已浸透了斑斑血跡。從自己的父親皇太極即位和自己被推上寶座也都莫不如此?,F(xiàn)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慎重地、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權(quán)力做最后一次妥善的安排。至于自己死后如何,他當然不愿往壞處想。
初六的半夜,順治帝感到自己不行了,急忙將學士麻勒吉、王熙召至養(yǎng)心殿,對他們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蓖跷鯗I如雨下,話都說不成句。順治帝又說:“朕平日待爾如何優(yōu)渥,訓爾如何詳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數(shù)。群臣遇合,緣盡則離,爾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時,尚可遷延從事,致誤大事?”王熙垂淚從命,在床前匆匆寫下遺詔的第一段。此時順治帝已疲憊不堪,由于于心不忍,王熙便請求順治帝照以前所談,等把詔書全部擬就再行進呈。順治帝只得點頭同意。麻勒吉、王熙二人趕緊到乾清門西朝房內(nèi)起草了皇帝的遺詔。隨后三次進呈,三次改動,直到第二天紅日西墜才算最后定稿。幾個小時后,順治帝就去世了。
正是在這個長達千余字的遺詔中,皇三子第一次有了一個漢文名字:玄燁,并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然而這并不是順治帝的本意。清朝初年,還沒有像以前的中原王朝那樣建立起一種穩(wěn)定的立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因此,順治帝最初考慮的人選并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弟弟。
在順治看來,只有立一位年長的繼承人才可能避免幼主臨朝所產(chǎn)生的種種危機,而當時他的兒子最大的也只有八九歲,所以他排除了傳子而決定傳賢。但他的兄弟中也沒有一個可以委之重任的人,因此便想到一個能干的堂兄弟——安親王岳樂。
順治的安排,遭到孝莊皇太后的斷然否決。在孝莊看來,帝系的轉(zhuǎn)移所引發(fā)的問題比幼主臨朝還要錯綜復雜。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子之間依舊不能溝通。已經(jīng)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爭論了,孝莊皇太后立即派人把傳教士湯若望請進紫禁城進行磋商。
順治帝當時已有8個兒子,長子和四子已夭折。剩下的6個兒子是:9歲的二兒子福全,8歲的三兒子玄燁、5歲的五兒子常寧、3歲的六兒子奇授、兩歲的七兒子隆禧和八兒子永干。有人說皇太后原本指望繼承人能仍出于自己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因此不僅連續(xù)給順治帝冊封了兩位這個家庭的皇后,另外還把四個姓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冊封為妃子。不過,值得深思的是,不僅兩個皇后不為順治帝所喜愛,連遭挫折,且六位女子都沒有為順治帝生下一男半女。那么,皇太后如果確實有這種打算的話,現(xiàn)在也是全部落空了?;实奂热粵]有嫡子(皇后所生之子),就只能在庶出諸子中選擇。常寧以下不是咿呀學語,便還在襁褓之中,只有福全和玄燁兩個尚堪擇取。玄燁聰明好學,早為皇太后所垂愛,福全雖年長一歲,但卻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皇太后最終選擇了玄燁。
湯若望建議冊立已經(jīng)生過天花的皇三子為繼承人。當時為促成這樣一個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皇子,在髫齡時已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癥的傷害,而那位年齡較長的皇子,卻尚未出過天花,時時都得小心著這種可怕的病癥。
清代皇帝朝服“瑪法”的意見值得重視,“瑪法”的理由更使順治帝折服。自己即將被天花奪去生命,還有什么能比這個理由更能打動他呢?就這樣,清朝入關(guān)后最高權(quán)力的第一次移交,竟是因一位皇帝死于天花,一個不會再得天花的、本不受父皇關(guān)注的皇子立即身價百倍,小玄燁臉上的麻點頃刻間竟成了他成為帝王的資本。
在有生之年,順治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違心的,他的傳賢不傳子的主張不僅遭到皇太后的反對,也遭到兩黃旗大臣以及漢族官員的反對,就連他一向尊重、信賴的“瑪法”湯若望也站在了太后的一邊。
已經(jīng)沒有體力爭辯的順治,頒布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冊立八歲的皇三子為皇太子,賜名玄燁,同時挑選最為忠誠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以明年(1662年)為康熙元年。
于是,那位三歲時因患天花而不死的皇子——玄燁,在繼位后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勘與唐宗宋祖比肩而立的皇帝。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用在他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