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戰(zhàn)時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文化,僅就國家層面而言,當然會以并且應該以激勵全國軍民保家衛(wèi)國、英勇抗日為主流文化——這符合文化在特定時期的文化自覺,甚至可以說是本能;反之倒是很不正常了。
抗戰(zhàn)時期是國家生死攸關的時期,是特定得不能再特定的時期。
公而論之,蔣介石本人作為國家領袖的號召宣言,不可謂不擲地有聲,體現(xiàn)了破釜沉舟的國家意志。也正因為如此,后來日方提出的與國民政府“和談”的前提之一,便是蔣介石必須下臺——盡管蔣起初私心在焉,唯恐一旦全面開戰(zhàn),使忠于自己的軍隊傷亡慘重,由而喪失了對軍閥們的軍事控制能力,并使共產(chǎn)黨的軍隊有機會發(fā)展壯大,從而威脅自己對整個國家的統(tǒng)治。
作為領袖夫人的宋美齡,其首次訪美,對美國參眾兩院的求援演講,不僅是聲情并茂、很有說服力的,而且是較為成功的。
她言:“我們不要忘記在全面侵略最初的四年半中,中國孤立無援,抵抗日本軍閥的淫虐狂暴……中國國民渴望并準備與你們及其他民族合作,不僅為我們自身,且為全人類以建設一合理而進步之世界社會,這就必須對日本之武力予以徹底摧毀,使其不能再作戰(zhàn),解除日本對于文明的威脅。”
順帶一筆,后來美國投向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確乎一下子使日本之武力被“徹底摧毀,使其不能再作戰(zhàn)”——也算是宋美齡一語成讖吧。
國民政府的某些文僚,在貢獻口號方面,亦有發(fā)揮一技之長的表現(xiàn),如“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確曾深入人心。
還值得順帶一筆的是,“偉大的書生”胡適,千真萬確地曾向當局遞書,主動要求出任駐日大使。他的書生之見是,肯定會有機會親晤天皇,便可以當面向天皇說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何等罪過和愚頑。
書生到底是書生,然證明了他和追隨他的那些書生們,在國家危亡之際,畢竟還是都有中國心的。
“黨國”控制下的報刊,在抗戰(zhàn)宣傳方面,也起到了職責性的作用——但中日軍隊裝配差異懸殊,捷報少,退敗頻頻,只能賴文字給力,用心良苦地將退敗渲染得悲壯一些,以穩(wěn)民心。
奇怪的是——黨國黨國,國民黨乃執(zhí)政之黨,自然也領導著文化藝術之界,但在將口號轉化為文藝形式方面,卻似乎既乏人,也乏才,幾無可圈可點之處。
倒是共產(chǎn)黨的旗幟下顯得人才濟濟,文藝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激蕩民族之心——《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不一而足。直唱得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真的起到了為抗戰(zhàn)鼓勁的實際作用。連抗日名將張靈甫奮不顧身,率士兵英勇殺敵,負傷也不下火線的事跡,都是由共產(chǎn)黨人編劇田漢在重慶搬上話劇舞臺的。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這是奴隸!”
回去,告訴你的女人:
要大家來做鞋子。
像戰(zhàn)士腳上穿的,
又大又結實。
好翻山呀,
好打仗呀。
以上是共產(chǎn)黨員詩人田間的兩首口號詩,或曰詩口號——能寫這樣的詩的詩人,“黨國”之文藝家名冊上罕有。
一個事實確乎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正規(guī)軍及各地方游擊隊、敵后武工隊,具有特殊的宣傳能力和經(jīng)驗,善于邊戰(zhàn)斗、邊宣傳。
你可以不是戰(zhàn)士,
但你絕不可以當漢奸!
抗戰(zhàn)需要堅持,
堅持才能勝利!
你的親人被鬼子殺害了,
我的親人也被鬼子殺害了,
鬼子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只要你為抗戰(zhàn)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國家都會記著你,
子孫后代都會尊敬你!
在中國幅員遼闊的鄉(xiāng)村和星羅棋布的小縣鎮(zhèn),在日偽軍占領的敵后戰(zhàn)場,在土墻上乃至殘垣斷壁上,在凡是共產(chǎn)黨的部隊駐扎過、戰(zhàn)斗過、與敵人周旋過的地方,到處留下了如上那類口號——血濃于水、骨肉相連的口號,誰敢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呢?
《松花江上》這首歌有些例外——詞曲乃由一愛好詩歌與音樂的河北青年所作。他1925年入黨,從沒去過東北,但屢見東北流亡青年與民眾的凄苦處境,每每潸然淚下,忽一夜情不自禁,于是秉燭,一揮而就成詞,悲憤而歌唱成曲。
所謂家國情懷、文化自覺,此典型一例也。
另一個事實也確乎是——舉凡正面戰(zhàn)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動輒幾萬兵力、十幾萬兵力投入之中的慘烈血戰(zhàn),基本上是“國軍”在做犧牲;而“共軍”的部隊,在牽制和分散日軍兵力、阻擊破壞日軍戰(zhàn)略部署、襲擊日軍駐防、挫敗日軍氣焰方面,亦功不可沒。特別是在敵后抗戰(zhàn)宣傳方面,起到了當之無愧的“宣傳機”“播種機”的作用。
抗戰(zhàn)時期的另一種文化現(xiàn)象,便是報刊對抗戰(zhàn)英烈的及時報道?!皣姟备呒墝㈩I和戰(zhàn)斗英雄的事跡,大抵舉行了隆重的表彰、嘉獎或追悼儀式。每每蔣介石與夫人親自出席,發(fā)表講話。那些講話以及英烈們的誓言、訪談錄或遺言、遺書,經(jīng)由報刊和廣播的宣傳,直達民間,感動民眾的作用,也應予以公允地承認。
每每中共方面作出積極反應,在自己的報刊上發(fā)表唁電、悼文、挽聯(lián)。
在此點上,中共比“黨國”做得周到。
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東北抗聯(lián)英雄的名字,當時在“黨國”的報刊上似乎沒出現(xiàn)過;“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絕不投降的悲壯事跡,“黨國”報刊也未見宣傳——而時局的嚴峻,客觀造成的消息阻隔、通訊不暢、一時真假難辨的原因,亦不應完全排除。
但民間在任何時期都是崇敬民族英烈的,英烈的黨派色彩并不影響他們受崇敬的程度。不論何黨何派,在民間的百姓眼中,首先都是民族英烈,崇敬之情即使無法訴諸文字,卻會以心口相傳之方式流傳甚遠,當然也就同樣在民間影響甚深。
如“八女投江”、趙一曼、楊靖宇、趙尚志的事跡,在當時的東三省幾近家喻戶曉。李兆麟所作的抗戰(zhàn)歌曲,雖從未見諸過任何報刊,卻還是能在東三省進步青年中廣泛傳唱;其影響甚至跨山越水,在流亡各地的東北青年心底激發(fā)起愛國抗日的民族精神。
倘言掃盲教字也是文化現(xiàn)象,那么又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chǎn)黨在此方面悟性甚高,有理念,有方法;并且方法良好,堪稱寶貴經(jīng)驗。
在有的軍隊中,就整體文化知識水平而言,“國軍”營以上干部的情況肯定高于“共軍”。越到后來,差距越成事實。這乃因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共罹難者中,知識分子比例頗高——而后者恰是黨組織的知識分子主體?!鞍咨植馈鄙壍臅r期,中小知識分子的罹難之數(shù),比例高過不識字卻忠誠的工農(nóng)骨干。這影響了后來部隊的知識性成分結構,以至于毛澤東清醒地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于是在有規(guī)模、成建制的軍隊中,大抵都有了文化教員,負責使文盲戰(zhàn)士識字并能讀會寫。而在缺乏文藝生活的艱苦歲月,教字與學字,似乎也具有了文藝色彩。首長教警衛(wèi)員、通訊員識字,成為軍中司空見慣的事。即使在游擊隊、武工隊中,識字者教文盲戰(zhàn)友學字,亦似乎是責任。后來,許多人說——“我本大字不識一個,是部隊使我成了有知識的人?!贝朔N說法完全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而此軍隊特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成為軍隊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初期,依然如此。直至再后來有了各級軍校,軍中文化教員一職才算卸卻歷史使命。
當年的“國軍”,重服從訓導,輕文化引領。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的軍官與是文盲的士兵之間,基本沒有文化關系,即使老兵也不太會對軍隊留下什么文化記憶。
在“國軍”那里,兵只不過是兵;在“共軍”那里,兵還同時是“階級弟兄”——此種區(qū)別,當年肯定也是“國軍”戰(zhàn)斗力難抵“共軍”的原因之一。舉凡天下成敗事,本無所謂定數(shù)。其成其敗,每每于細節(jié)處伏因果。
卻也不能說“國軍”中完全沒有文化現(xiàn)象。實際情況是,防守于某些大的戰(zhàn)區(qū)的“國軍”中,亦每配有文化教官,而且官階大抵為“校”。他們對于自己特殊的軍中文化使命,也是幾乎以“天職”視之的。新兵同樣多為農(nóng)家子弟,往往連口令也聽不明白,掃盲之事同樣迫在眉睫。只不過,“國軍”中的掃盲,并不進行到人民中去,僅是軍內(nèi)文化現(xiàn)象。
抗戰(zhàn)時期之文化形態(tài),南北差異甚大,東三省最早為日軍占領,且扶持了一個所謂的“滿洲國”,在東三省的主要城市中“建立”了多所由日本人控制的小學、中學、中等專科學校、師范學校。實際上由他們自己破土動工而“建成”的學校極少;多數(shù)是霸占了原有學校,驅走彼們認為非“良民”之教師,重組彼們中意的教師隊伍,推行去中國化、崇日親日的奴化教育。在那樣一些學校里,必懸天皇畫像,偽滿洲國國旗與日本旗并掛,獨無中國國旗。日語是主課,有的學校甚至取消漢語課,僅教日語、滿語。中國家長如若不愿讓自己的兒女將來成為缺乏起碼漢文化知識的人,只能背地里通過別的途徑和方法使兒女學習。
主要城市中隨處可見日、滿旗幟;穿清服、和服的身影比比皆是;日本軍人、憲兵、特務、漢奸時隱時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同胞生活于不安之中。
至于文藝,除了年節(jié)的民俗可以純粹中國特色來體現(xiàn),尋常之日難見純粹中國特色的文藝演出——唯京劇與傳統(tǒng)戲法例外。京劇是一般國人很難有機會看到的,幾乎成為滿洲皇室成員、王公大臣、日本軍官與特務、漢奸的欣賞特權。傳統(tǒng)戲法多是江湖藝人的衣缽,往往穿插舞槍弄棒的賣藝。他們?nèi)舨荒塬@得“良民證”,便極可能被拘審,故后來也少見了。
然而文學的種子卻仍在惡劣兇險的環(huán)境中悄然生發(fā)。當年東北有一批青年作家,以詩和小說的形式,彰顯漢文字的表達魅力,曲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之根。他們選擇留在東北,乃因差不多皆與“抗聯(lián)”有著秘密關系,在不同的層面為“抗聯(lián)”發(fā)揮耳目作用。有人被捕過,有人被殺害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后來定義為“東北進步作家群”。
而在農(nóng)村,特別是較大的農(nóng)村,私塾仍存,因日偽統(tǒng)治鞭長莫及,也仍能以教漢字漢文為宗旨,起到延續(xù)國文傳承的作用。
二人轉恰在抗戰(zhàn)時期體現(xiàn)了更加活躍“皮實”的生命力——其表演天地基本是農(nóng)村,其表演身影夏在地頭,冬在炕邊。也基本是兩兩來去,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其產(chǎn)生年代,不像多數(shù)戲劇那般翔實可考。從男女對歌對舞特別是拋彩帕這一點推測,可往唐代那種性別觀念開放的時期推測;且某些舞態(tài),確實帶有胡舞之姿。此種推測若不謬,那么二人轉便是漢胡民間歌舞的早期結合。而其詞風曲調(diào),又具有鮮明的元代雜曲的特征。估計宋末元初,在漢域之北又經(jīng)歷了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娛樂形式的二次組合。倘以上臆想都成立,那么其史亦不短矣。有一點是肯定的,二人轉盛于北方流民潮中,寄于流民團伙,既以慰藉草根階層的生存苦情為能事,又受到團伙勢力的罩護。
也正因為其對象具有草根性、以男性為主,色情成分甚重,每每對性事進行赤衳的極盡渲染的說唱——草根男性淪為流民者,最大苦情乃性苦悶,最歡迎的慰藉乃間接的性慰藉。故二人轉一向朝兩個方向演化,夫妻搭檔的,以“葷”的內(nèi)容為拿手;兄妹、姐弟或父女搭檔的,以“素”段子悅人。其“素”段子多是說唱風花雪月、四季景色、歷史典故——類似“舌尖上的中國”“誰不夸俺家鄉(xiāng)好”,對于背井離鄉(xiāng)的游民,這也是喜聞樂見的。
清末,北京及南方雖然雷鳴電掣、云涌星馳、局勢激蕩,但是北方反而相對平定。是故二人轉的表演空間受限,紳門斥拒,譽村驅逐。倒是到了民國,天下大亂,流民人數(shù)劇增,二人轉反而適逢“佳期”,得到了空前盛行的發(fā)展機遇。在東北林區(qū),煤、金礦區(qū),二人轉表演者甚至久住不,那些地方的苦工也極依戀他們,正應了民間一句話“兩顆苦瓜一根藤?!?/p>
那時,在東北,二人轉與評書,實為民間底層兩大“支柱”文藝形式。
而在長城以南的大城市,文藝形態(tài)兩相迥然。民國時期的北平,傳統(tǒng)的各類戲劇、評彈評書、梆子大鼓乃至江南的絲竹之音、昆曲越調(diào),皆有各自呈現(xiàn)空間、欣賞觀眾。文學人士在全國人數(shù)最多,并有另一種文化現(xiàn)象為全國所不能及,便是大學文化。大學文化的影響,絕非大學圍墻可囿,每每與北平的政事軍事相互交織、對沖,形成此進彼守、彼強此弱的態(tài)勢。教師中,常發(fā)石破天驚之論;學生中,每每產(chǎn)生文史哲新秀或議政英才。
但日軍一占領北平,北大、清華南遷,教授學子與文人名士大批南下,北平幾成文化空虛之城矣。正所謂“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名校都遷到了云南;中研院轉移到了湖南的小山坳中;文人名士們集中到了上?!谑钱敃r的上海得以成為文化中心、文藝續(xù)熱之城。又于是,后來有了所謂“京派”“海派”之論之爭。
此前,各呈各的形態(tài),本是互不貶損的。但習性相異的兩類“文化動物”一朝關在了同一“城市籠子”里,幾無間距可言,摩擦在所難免。
所謂“京派”,好比京劇,因帶了一個“京”字,便沾了獨大似的光。生旦凈末丑,品相氣質(zhì)風格方面,墨線一向有在。在京劇中,丑行是主角的情況甚少;丑行是為襯托生旦凈末而有意趣的。并且,京劇的內(nèi)容,一向以“高大上”為正宗。
所謂“海派”,卻好比音樂劇,洋范兒顯明——歌星、影星、舞后、交際花、賭場闊少、吃香的買辦……如此這般新式人物,在北平既難產(chǎn)生,產(chǎn)生了也難以進入文化人的追捧視野。而這些人物在上海,卻每成小說戲劇中的主角。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雖然產(chǎn)生于北平,但至抗戰(zhàn)前后,中國的電影公司卻都在上海,這一點也可證明上海是多么的不同。
盡管戰(zhàn)局于中國不利,但上海的“大世界”,幾乎每晚演出好萊塢式的“大腿舞”,這在尚未被日軍占領的北平是不太可能的。
民國時期的北平,像極了“一戰(zhàn)”后的德國。仿佛文人學子,誰都有機會成為康德、尼采或歌德、席勒、海涅;而同時期的上海,像極了馬克·吐溫筆下的《鍍金時代》,似乎誰都有機會成為“了不起的蓋茨比”;但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少年,又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正道。
“海派”文化,特別是其文藝部分,總體上是商業(yè)化的、市民化的、小資化的、娛樂化的;“京派”文化則總體上仍遵循“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
順帶一筆,當年留下了一樁“公案”——關于“為大眾的文藝”與“為國防的文藝”,主張“左聯(lián)”應擎“為國防的文藝”為旗幟的“四條漢子”,與主張喊響“為大眾的文藝”之口號的魯迅,從而結下梗芥,并使周揚等四位中共地下文藝領導人物,在魯迅死后也長期背負“反魯迅”的政治罪名。
在特殊時期,文藝主張不同,成罪是很荒誕的文化現(xiàn)象——但織罪者們的邏輯乃是,后來毛澤東已盛贊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故當年反對魯迅的文化主張,似乎意味著不保持一致了。
這是無法辯白之罪。
依我看來,就當時情況而言,“為國防的文學”之口號,比“為大眾的文學”之口號,更是迫切需要之口號;不明白魯迅何以反之。
還要順帶一筆的是——蔣介石作為當時實際的最高領導人,在北平難保之時,日軍入城前,下令將南開、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遷往較能避開戰(zhàn)火的云南,不失為明智的、負責任的決定。這使西南聯(lián)大即使在抗戰(zhàn)時期,也繼續(xù)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批棟梁之才,而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于各行各業(yè)發(fā)揮了被歷史銘記的作用。
順帶此筆,并非刻意評功擺好,而是要指出——大學的有形概念并非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財富,但大學師生肯定是一個國家不可不及時予以保護的珍貴“種子”,因為這與一個國家的未來怎樣關系直接又密切。近代之所以為近代,此點也是國家共識。無此理念之國,尚沒邁入近代門檻也。
當時之中國,畢竟已邁入了近代的門檻。
近三十年后,中蘇關系劍拔弩張,一觸即發(fā)之際,中國的重點大學,也與重點工業(yè)、軍研科研單位一起,紛紛遷離或部分遷離了大都市,轉移到中國的大后方去了。
三十年河東也罷,三十年河西也罷,關乎國家文化、科學人才種子,珍惜都是一樣的;人類近代史前的國家,絕大多數(shù)無此意識——人類的進步,即使意識上進了一小步,對其后之影響也是巨大的。
總而言之,抗戰(zhàn)時期之中國,文化基本上以五個板塊存在并活躍著——“京派”與“海派”相混雜的上海文化現(xiàn)象;重慶的陪都文化現(xiàn)象;西南聯(lián)大文化現(xiàn)象;中研院文化現(xiàn)象;延安紅色文化現(xiàn)象。
當然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曰另外的中國之地便絕無文化現(xiàn)象了??箲?zhàn)時期的文化特點及活躍性,集中而主要地表現(xiàn)于以上五個方面。除中研院文化現(xiàn)象,其他四個板塊的活躍程度不分軒輊。
中研院文化現(xiàn)象之所以例外,在于它的幾個研究所并不集中于一地,而是分散于幾地,尤以歷史語言研究所和社會科學研究院所遷址“神秘”——于是四川南溪李莊鎮(zhèn)屬地的山坳里,出現(xiàn)了一些中國當時頂尖的學者的身影。國力薄弱,資金匱乏,立所維艱,生活清苦。但在那樣的情況下,中國學者們不僅在甲骨文研究、考古發(fā)現(xiàn)、漢語源尋根、古史斷代和實證方面卓有建樹,而且還招收學生,為中國帶出了一批日后的專家。當年體現(xiàn)于他們身上的中國文化現(xiàn)象,是寂寞的,甘貧的,無人喝彩的,嘔心瀝血“為道日損”的。
將此種文化現(xiàn)象置于全人類近代文化現(xiàn)象的流程中來看,也是值得起敬心的文化現(xiàn)象。他們那種甘當民族文化基石的精神,與當時活躍于延安,居窯洞中,以粗茶淡飯飽腹的另類文化知識分子,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即國家興亡,知識分子有責;是同根同種同目不同科——僅僅不同科而已的國家文化現(xiàn)象。
長期以來,許多人的史觀,一向以當時的國共從屬為陣營紅線,于是導致其劃“彼營”無好人,皆惡事;而“吾營”才是英豪輩出,君子風清,諸事垂史的大好族群。
這當然不是真的。
仇隙深刻時期,此觀點可謂事出有因。
為權落誰家而冰火相克時期,也可理解。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jīng)七十年的現(xiàn)在,若仍堅持此觀點,固執(zhí)不懈,非與時俱進之史觀也。
竊以為,舉凡一切出發(fā)點益于國家民族之事,以及一切為此等事有所奉獻、付出的人,都是國家與民族應予以公正的評價且不應忘記的。
而西南聯(lián)大止于滇時,一首當時創(chuàng)作的清華校歌,不但很能體現(xiàn)“京派”文化的特點,也很能體現(xiàn)自民國以來至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文化現(xiàn)象。
它是文言與白話的結合;是熱血青年的心聲與夫子型學者的情緒的結合;是漢語言文字兩種表現(xiàn)力的結合——自“白話文運動”以后中國文化總體景象的縮影;文言與白話并存,用典與直抒胸臆的文采共舞。大趨勢是,為最廣大的青年所更愿接受的白話文,已漸成主流。
并且應該指出,胡適推行白話文自然其功大焉,中國人今日能使?jié)h語言文字在“白話”方面魅力增色,確乎不應忘記他們那樣一些人物的開山貢獻;但其完全否定用典的辭藻美感,亦是“絕對思維”之一弊。
僅以孫中山悼戰(zhàn)友聯(lián)為例:“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悼宋教仁聯(lián)也,白話簡潔有力之美,躍然紙上?!俺:揠S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此悼黃興聯(lián)也。其文也古,用典亦多,但誰都不得不承認,大悲大慟之大美感情,兩聯(lián)各有千秋。
從前是,文言夾雜少許白話,現(xiàn)象古已有之。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言之有理有據(jù)。
后來直至現(xiàn)在是,白話的字里行間偶用文言古字,亦成一種文體,魯迅善此修辭之法,于是其文學語言特色自成一家。
即使當下,即使在某些流行歌曲中,我們?nèi)阅苈牭轿难灾湟约邦愃朴玫涞谋葦M,有別具一格之美感。
便是“之乎者也矣焉哉”之類曾在“白話文運動”時期大受嘲諷的助語單字,實際上今天也仍在頻用。用比不用還是要多些意味的。
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不可能從某一時期畫一條線——將從前皆視為垃圾或多余飾物,而其后從基因上來次根本改變。
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及其應用成果,古往今來與未來,如江河蕩蕩,水域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個人或任何運動所能截斷——正如誰也不會指著任何一段江河之水說:“看,此昨日之水!”
中國之漢語言文字及其應用成果,宛似裝在巨大而敞口的袋子里的琥珀,數(shù)量令人嘆為觀止,姿質(zhì)各美其美;不論存在于甲骨上的、陶片上的、竹筒上的、絹綢或各類紙上的,都具有琥珀的史美之感。因其敞口,便有近代的、當代的新語言新詞匯納入——漢譯英的、漢譯日的、漢譯梵的以及最新的網(wǎng)絡用語,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并且,又總是有好古之人,經(jīng)常“鉆入”其中,將某些遺忘可惜的字詞,從“層疊”中發(fā)現(xiàn)、帶出,使之古為今用,魅力重現(xiàn)。
漢語言文字的豐富性、浪漫性、古今融合性,使之在中譯外方面,無論意譯還是音譯,甚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奧妙與唯美色彩,如——楓丹白露、香榭麗舍、萊茵河、邏輯、幽默、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等。
世界上只有中國漢文字衍生出了書法藝術,這是世界上任何別國文字所未有之現(xiàn)象——別國只有美術字。
由書法與中國畫,又衍生出了任何別國所沒有的宣紙、毛筆、墨和硯。
所以,我們今人在駕輕就熟地應用現(xiàn)代漢文字并對“白話文運動”充分肯定時,也該對文言文保持一份溫情的敬意才對。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皆體現(xiàn)其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情商基因。
在中國的干部履歷表中,最常見的是“抗戰(zhàn)時期”與“解放時期”兩類——首先是時間劃分,以區(qū)別參加革命的年代;同時,自然而然便意味著資格的不同。
“解放戰(zhàn)爭”是一個主觀概念。此概念的實質(zhì)是“內(nèi)戰(zhàn)時期”。
內(nèi)戰(zhàn)亦非自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始,此前國民黨各路大軍對紅軍所進行的必欲全殲而后安而后快的多次“圍剿”,對延安所進行的“斬首”式軍事大動作,不能不說是內(nèi)戰(zhàn)。
只不過,后一次內(nèi)戰(zhàn),在非紅色的歷史中,被寫為“全面內(nèi)戰(zhàn)時期”。
“全面”有三個含義——一是不存在日偽軍第三方的介入了;二是局面發(fā)生變化了,國共雙方軍力接近勢均力敵了;三是戰(zhàn)爭主動權發(fā)生了逆轉,曾被反復“圍剿”的一方,因養(yǎng)精蓄銳而戰(zhàn)斗力空前強大了,由被動地防守轉為主動地攻占了。
被“圍剿”時期的紅軍,聯(lián)合抗戰(zhàn)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番號一向是幾“野”軍團,后來曰“解放軍”了。
經(jīng)年局面初見端倪——一方兵敗如山倒,每戰(zhàn)則丟城失地,潰不成軍;一方似風卷殘云,愈戰(zhàn)愈勇,并以大批繳獲武器補充裝備,遂使兵強馬壯。
毛澤東當時戲稱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
在如上背景下,全中國的文化及文藝形態(tài)可想而知——抗日戰(zhàn)爭剛剛結束,民間深重的傷痕猶在,疼痛未止;廣大的農(nóng)村已幾無文化與文藝現(xiàn)象可言;縣鎮(zhèn)早已不再是孕育文化與文藝人才的“最初的搖籃”。
“幾無”不等于根本沒有。
還是有種特殊的文化與文藝現(xiàn)象,存在于是“老根據(jù)地”的農(nóng)村和一切“解放大軍”所到之處,或可曰之為助長“解放大軍”軍威士氣的文化與文藝形態(tài)。
某一面墻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之白灰標語猶在;另一面墻上,“推翻蔣家王朝!”“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一類新口號赫然相對——在被占領地,“解放之歌”到處傳唱:“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chǎn)黨的恩情說不完。呀呼嗨嗨一個呀嗨……”
秧歌在那些地方最為盛行。還有口號詩、快板、街頭及麥場表演……
中國共產(chǎn)黨的軍隊中,有太多太多極善于利用文藝形式進行宣傳鼓勵的宣傳員,大抵為中小知識分子,也大抵是文藝青年——中年都很少,他們另有使命,往往辦刊辦報,寫影響更大的文章去了。正是那樣一些文化程度并不高卻具有文藝才華的青年,在曾經(jīng)的“國統(tǒng)區(qū)”找不到文化工作的青年,將共產(chǎn)黨解放有理、理直氣壯的宣傳攻勢營造得有聲有色、如火如荼。他們使底層人民尤其是廣大貧苦農(nóng)民確信——這是最后的戰(zhàn)爭,打完這一仗天下就可以長久太平了;他們盼望過好日子的前提當然是天下太平,下一代的父兄子弟再也不必為戰(zhàn)爭出生入死了。而盡早結束戰(zhàn)爭,他們只有站在共產(chǎn)黨一邊,協(xié)助共產(chǎn)黨;因為共產(chǎn)黨一向倚重他們,經(jīng)常與他們苦難同擔,長期形成了一種唇亡齒寒、骨傷肉疼的關系。而國民黨憎恨此點,視他們?yōu)楣伯a(chǎn)黨的“赤民”,一心想要絕他們的種……
在打宣傳戰(zhàn)方面,國民黨遠不及也。親“黨國”的“文膽”、文僚,一切嫡系文人及宣傳機構的要員扈從們,不少真是飽學之士;但也正因為太“飽學”了,其“學”一向根本不接地氣,在宣傳戰(zhàn)方面,對中共土生土長的宣傳攻勢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那情形好比《劉三姐》這部電影中幾位秀才與劉三姐們的對歌賽,劉三姐們一開口,秀才們就方寸大亂了。
在大都市,文化與文藝處于屏息斂聲之境?!敖夥糯筌姟笨丝h占城的消息根本沒法封鎖得住,宣敗為勝已根本不可能再有人相信,連“微微一信”的人都沒有了。解放的炮聲由遠及近,一覺醒來可能已兵臨城下——文化人士也罷,文藝人士也罷,都不約而同地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解放戰(zhàn)爭第二年,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農(nóng)村到城市,中國似乎只有一種文藝現(xiàn)象了,便是歡迎解放的文藝現(xiàn)象;其他文藝現(xiàn)象,基本邊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