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奉天靖難”
一、出師告捷
朱棣自己心中當然明白,他邁出的這一步是叛逆的一步,盡管他暫時控制了北平,但正如當初黃子澄對太孫朱允炆所說,北平只是天下之一隅,朝廷必然以天下力應付這一隅之叛,今后的道路究竟如何,實在是尚未可知。
眼下對于朱棣來說,首要的是他必須為自己的叛逆行為找到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借口。事雖非易,卻可強詞。好在太祖《祖訓》中有關(guān)于藩王訓兵的規(guī)定,被朱棣援引過來,再拾起歷朝叛逆諸侯通用的旗幟:“清君側(cè)”“誅奸臣”,勉強可以算作是“奉天靖難”了。
其實,朱元璋《祖訓》中關(guān)于藩王訓兵除奸的規(guī)定,并不能成為朱棣起兵的借口。訓文中是這樣說的:
如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lǐng)鎮(zhèn)兵討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于營,將帶數(shù)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xù)后頒降。
這里邊講得很清楚,即使齊泰、黃子澄等人果真如朱棣所指,是“奸惡”之臣,也還須有朱允炆的密詔,朱棣方可起兵征討。但是朱棣的目的在奪取皇位,貿(mào)然起兵,倉猝之中,顧不得許多,只是找來太祖高皇帝的《祖訓》,斷章取義,以為一時之用。
好在北平的官吏,除去張昺、謝貴等人之外,大都素與朱棣有舊。起兵之初,布政使郭資、左參議孫瑜、按察副使墨麟、僉事呂震等人便同時附從。于是朱棣自置官屬,這當然是明顯的僭越之舉。除去各任原職的文武官吏之外,特別授起兵的主要將領(lǐng)原燕山左護衛(wèi)指揮僉事張玉、燕山護衛(wèi)副千戶朱能、燕山中護衛(wèi)千戶丘福任都指揮僉事,告發(fā)張昺的布政司吏李友直為布政司右參議。戍卒金忠是早已被召至王府,且因善卜參與起事而得授燕府紀善。接下來朱棣便下令安集城內(nèi)外軍民,以建立一個鞏固的基地。一切安排就緒后,他留下道衍、郭資等人輔同世子朱高熾據(jù)守,自己率師前往通州,準備打通南下之途。
通州衛(wèi)指揮僉事房勝曾從朱棣北征納哈出,是其舊部。朱棣在北平起事當天,即率所部舉城響應,因此朱棣得以順利地進入通州。
移師通州,目的本為即刻揮師南下,但是燕軍主將張玉以為不可操之過急。當時北平周圍的軍衛(wèi)多為朝廷方面駐守,雖然未敢擅攻北平,卻時刻威脅北平安全,不可不慮。朱棣采納了張玉的建議,改變即刻南下的計劃,決定乘朝廷北伐之師未抵之前,首先消除北平周圍的威脅。
七月初八日,朱能率師東取薊州,守將馬宣兵敗被俘,不屈而死。指揮毛遂以所部降附。薊州陷落后,遵化衛(wèi)指揮蔣玉、密云衛(wèi)指揮僉事鄭亨也均舉城歸附,轉(zhuǎn)為燕王方面駐守。
與此同時,北平周邊那些朝廷方面的守軍也紛紛做好準備,加強防衛(wèi)并伺機進攻北平。其中首先對北平構(gòu)成威脅的是居庸關(guān)的守軍。正當朱棣著力在北平東部一帶經(jīng)營之時,得到了居庸關(guān)守將俞瑱劫持軍民、扼關(guān)待進的消息。這迫使朱棣不得不轉(zhuǎn)顧北平西北。
居庸關(guān)地處北平北部一條四十里長的峽谷之中,兩側(cè)山峰峭立,地勢險要。走出關(guān)溝南端的山口南口,便是一馬平川,直通北平。這座“百夫鎮(zhèn)守,萬夫莫窺”的險關(guān),是北平的襟喉之地。朱棣研究了有關(guān)居庸關(guān)的情報后,對諸將說道:“居庸關(guān)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莫窺,據(jù)此可無北顧之憂。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難取也?!?sup>他決定對居庸關(guān)守軍采取突襲。
七月十一日,朱棣命部將指揮徐安、鐘祥等火速攻襲居庸關(guān)。守將俞瑱沒料到燕軍行動如此迅速,遭到突襲后敗退懷來,依附于宋忠部。
宋忠是朝廷方面派往北平周圍防燕的主要將領(lǐng)之一,朱允炆命他統(tǒng)邊軍三萬駐扎開平。為了減弱燕王府護衛(wèi)的力量,他揀調(diào)大批燕王府護衛(wèi)精壯補充戍衛(wèi),聲勢很大。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宋忠率部經(jīng)居庸移師懷來,雖未奪關(guān)而入,卻始終是北平的心腹之患。
當朱棣與諸將商議如何對付宋忠時,諸將提出兩種主張:一是主動出擊,一是固守以待。這兩種主張雖然均出于敵強我弱形勢的考慮,各有利弊,但是固守以待宋忠來攻,雖稱穩(wěn)妥,卻將主動權(quán)交與了宋忠。而當時的情勢則是朝廷北伐之師朝夕可至,如若不在其未至之前,掃除北平周圍隱患,以鞏固后方,待到朝廷大軍到來,宋忠諸將必與朝廷北伐大軍對北平形成夾擊的形勢。主動出擊雖然以弱擊強,頗有風險,但形勢所迫,朱棣最終還是決定采納出擊之議。他對諸將說道:“非公等所知,當以智勝,難以論力,論力則不足,智勝則有余。賊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
七月十五日,朱棣親率馬云、徐祥等馬步精銳八千,卷甲倍道而進,火速奔往懷來。
宋忠軍中,除去原部邊軍外,夾雜了大批燕王府護衛(wèi)將士,這些人的家屬子弟都在北平城中,因此他們對北平的情況十分關(guān)注。他們雖被揀調(diào)防燕,其實根本無心同燕軍作戰(zhàn)。宋忠欺騙這些將士們說,他們留在北平的家屬已被朱棣所殺,企圖以此激發(fā)這些將士們的復仇之心,一大批軍心不穩(wěn)的將士就這樣半信半疑地被驅(qū)趕上陣。這一切都被朱棣從捕獲的間諜口中得知了。
七月十六日,由朱棣揀選的燕王府護衛(wèi)將士親屬組成的燕軍先鋒,打出舊日旗幟,向懷來發(fā)起進攻。當懷來守軍臨陣看到熟悉的旗幟,認出自己的父兄子弟時,不禁發(fā)出驚喜的呼喊。在一片你呼我應的召喚聲中,守軍陣線動亂了。他們弄明白受到宋忠欺騙時,感到憤怒了:“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避娛總円粫r間你呼我應。醒悟過來的將士們紛紛掉轉(zhuǎn)槍頭,臨陣倒戈,加入了燕軍行列,戰(zhàn)場上一片混亂。朱棣乘機揮師渡過媯河,鼓噪沖陣。守將都指揮彭聚、孫泰拼死拒守,于亂軍中陣亡,宋忠狼狽回奔入城。這時城池已經(jīng)不守,燕軍涌入城內(nèi)。宋忠躲入茅廁也未能逃脫,被燕軍搜出擒獲。
懷來之戰(zhàn)是朱棣起兵后第一場較大的戰(zhàn)役,雖然只是殲滅了宋忠部下將士數(shù)千名,但是余眾大都潰散,丟棄的大量馬匹軍械,盡為燕軍所得。只有指揮莊得一支部隊及時退走,未受損失。朝廷派往北平周圍最強的一支軍隊,就這樣被消滅掉了。
七月十八日,永平府守將趙彝、郭亮以城歸附。這兩個人都是朱棣北征的舊部,他們的歸附,使朱棣控制了從北平到山海關(guān)一帶幾乎全部軍事重鎮(zhèn)。
起兵后的順利進展,給了朱棣以極大的鼓舞,他感到公開指斥朱允炆,并將起兵“靖難”的決心公布于天下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了。就在永平歸附的同一天,朱棣發(fā)布了告天下將吏軍民的露布: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綏靖四方,一統(tǒng)天下,并建諸子,藩屏國家。積累深固,悠久無疆?;士继娓呋实鄢跷词『渭?,不令諸子知之。至于升遐,又不令諸子奔喪。閏五月初十日亥時崩,寅時即斂,七日即葬,逾月始詔諸王知之。又拆毀宮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以奸惡所為,欲屠滅親王,以危社稷。諸王實無罪,橫遭其難,未及期年,芟夷五王。我遣人奏事,執(zhí)以捶楚,備極五刑,鍛煉成獄。任用惡少,調(diào)天下軍官四集見殺。予畏誅戮,欲救禍圖存,不得不起兵御難,誓執(zhí)奸雄,以報我皇考之仇。夫幼沖行亂無厭,淫虐無度,慢瀆鬼神,矯誣傲恨,越禮不經(jīng),肆行罔極,靡有修底。上天震怒,用致其罰,災譴屢至,無所省畏。惟爾有眾,克恭予命,以綏定大難,載清朝廷,永固基圖。我皇考圣靈在天,監(jiān)視于茲,以惟爾有眾是佑,爾惟不一乃心,墮慢乃志,亦自底于厥咎,陷于孥戮。竊聞之,仁者不以安危易節(jié),義者不以禍福易心,勇者不以死亡易志。爾有眾明聽予言,則無后難,若彼有悛心,悔禍是圖。予有無窮之休,爾亦同有其慶矣。告予有眾,其體予至懷。
言辭十分激烈,不僅在指斥“奸臣”,而且是在公開指斥“幼沖”的建文帝朱允炆。第二天,朱棣又派人給朱允炆送去一份措詞強硬的上書。這份上書同那份露布內(nèi)容基本相同,名義上是在指責所謂“奸臣”,實際是向朱允炆發(fā)出“困獸思斗”的警告。“萬一必欲見屠,兵連禍結(jié),無時而已?!埞虉?zhí)不回,墮群邪之計,安危之機,實系于茲”。
朱棣的接連厲詞上疏,主要目的還是威嚇和警告,雖稱要朝廷改弦更張,其實此時他已經(jīng)不希望朱允炆真的改變政策。他好不容易才抓住了這次造反奪位的先機,是絕然不能輕易放過的。
當軍事上已經(jīng)順利開場的時候,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便成為朱棣的另一個殺手锏。他指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惡”,稱朱允炆為“沖主”,而將自己比作輔佐成王的周公,這一切也盡符太祖高皇帝祖訓中的訓條了。
朱棣不同于一般的謀反者,他的目的是取代建文帝,因此他把民心向背看得很重,他告誡部下將士們“毋嗜殺”“毋貪財”,以免因殺掠而失去民心。他說:“民心失,則大本虧矣?!睂τ诟5霓r(nóng)戶,貿(mào)易的商賈都萬勿騷擾。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是中國的千古信條。
燕軍攻打懷來時,大同守將陳質(zhì)曾出師救援,但未及趕至而懷來已經(jīng)失陷,不得不退保大同。當時除大同軍馬外,聞變向北平進發(fā)的還有大寧軍馬。大寧是寧王朱權(quán)的封藩之地,也是北平行都司所在地,是明初北邊塞外軍事重鎮(zhèn)。
七月二十二日,朱棣接到遵化守將蔣玉的報告,大寧軍馬號稱十萬,在都督劉貞、都督僉事陳亨、都指揮卜萬率領(lǐng)下進入松亭關(guān),即將攻打遵化,只是得知北平周圍朝廷守軍潰敗的消息,一時尚未貿(mào)然攻城。當朱棣率師趕到遵化時,大寧軍馬卻已退回松亭關(guān),堅守不出。大寧軍馬的目的顯然只在牽制燕軍,這種避而不戰(zhàn)的做法,看來是在等待朝廷北伐之師,以對燕軍形成夾攻之勢。
這次統(tǒng)兵而來的三名主將中,都督劉貞年老力衰,既無斗志,又無謀略,不足為慮。都督僉事陳亨過去曾是燕山衛(wèi)指揮僉事,與朱棣有舊交,雖然統(tǒng)兵前來,而必然竭力回避與燕軍直接作戰(zhàn)。真正能有所威脅的只是都指揮卜萬一人,因此,要解除大寧軍馬的壓力,關(guān)鍵是設法除掉卜萬。
據(jù)說朱棣當時曾成功地施用了“反間計”。他事先準備好一封寫給卜萬的信,故作交好,多有稱譽之辭,而對陳亨則多方詆毀。將信密封好后,交給一名被俘的大寧軍卒,置酒給賞,十分優(yōu)待,命他將密信藏于衣領(lǐng)中帶回。同時又故意讓另一名被俘的軍卒窺知,然后將二人放歸。未得賞賜的軍卒,心中憤然不平,回去后果然向劉真、陳亨告發(fā)。抓來前卒搜查,書信尚在。卜萬就這樣被莫名其妙地加上“通燕”的罪名,下于獄中,其家亦遭籍沒。按照這種說法,似乎大寧軍馬是被朱棣一紙書信輕而易舉瓦解掉的。但其實主要還是親燕的陳亨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卜萬被逮后,劉貞、陳亨駐軍松亭關(guān),不再入關(guān)。朱棣則迅速回師北平,他現(xiàn)在可以集中全力對付朝廷的北伐之師了。
二、真定之戰(zhàn)
北平及周邊的形勢突變,朝野一片惶恐,只有建文帝朱允炆似乎仍然未將對付燕王這樣的大事放在心上。他把這“削藩”的事情全權(quán)交與齊泰、黃子澄等人去處理,自己則潛心于復古改制的研討之中。
對于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之事,朱允炆應當是知道的,卻毫無反應。直到懷來陷落后的第九天,谷王朱橞從宣府奔還京師,燕王的上書也送抵朝廷后,朱允炆才不得不召集廷臣,商議對策。這時,北方兵敗散亂的士卒,已有些南歸,帶來了宋忠等人再次戰(zhàn)敗的消息。上朝的時候,官員們議論紛紛,不知所措,只等待著朝廷的決策。
黃子澄感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當初他安排的對付燕王的種種辦法竟然均未奏效,這有些出乎意料。不過在他的心目中,燕軍仍然不過一隅之師,而朝廷既有天下的軍馬,只要出師北伐,仍然勝算在握。
朱允炆召集廷臣議事時,他和齊泰便極力主張削燕王屬籍,公布其罪名于天下,同時命將征討。誰知廷臣中間,主張不一,有人以為削燕屬籍不妥。齊泰憤然說道:“名正則言順,名其為賊,敵乃可克!”出師北征之事,終究還是決定了下來。
事情已經(jīng)到了如此的地步,朱允炆居然還把出兵任將的事情交付給齊泰、黃子澄二人之后,自己又同方孝孺一起去探討周朝的官制法度。這位仁柔的青年皇帝,沉湎于粉飾太平的詩文翰墨游戲之中,對于危機的局面竟然毫無感覺。
討伐燕王朱棣的詔書出自方孝孺之手:
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于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gòu)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是用簡發(fā)大兵,往致厥罰。咨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
詔令很快便發(fā)布天下了,這也是一份用兵征伐的通告。宣告出征容易,但是選任主將之事卻頗費周折。建文帝繼承的乃是明太祖的天下,卻未曾繼承到那些開國的能征敢戰(zhàn)的將帥。明朝開國本不乏能征敢戰(zhàn)的武臣,只可惜洪武一朝,太祖朱元璋屢興大獄,能征敢戰(zhàn)的開國功臣已經(jīng)誅殺殆盡,與太子一脈關(guān)系最近的大將軍藍玉及其部屬,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牽連追治,竟然無一存者。找來找去,還是那兩個碩果僅存的開國功臣,一個長興侯耿炳文、一個武定侯郭英。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同鄉(xiāng),他的父親耿君用早年追隨朱元璋,渡江取太平、克集慶,積功為管軍總管,在與張士誠作戰(zhàn)中力戰(zhàn)而死,炳文遂襲父職,領(lǐng)其所部,攻取張士誠所據(jù)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是江浙的門戶,也是朱元璋與張士誠必爭之地。當時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長興,屢敗士誠來犯之師,后升任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前后十年,以少勝多,大小數(shù)十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后朱元璋大軍伐士誠,炳文所部克湖州,取平江(蘇州),因功再升大都督府僉事。其后再從大將軍徐達北伐西征并有功。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附大將軍徐達為一等長興侯。
武定侯郭英也是濠州(鳳陽)人,朱元璋的鄉(xiāng)人。其兄本是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麾下部將,因與義軍元帥郭子興同名,亦稱郭興。郭父山甫善相術(shù),曾經(jīng)為朱元璋看相,以為貴不可言,因此讓二子追隨朱元璋,并將女兒嫁給朱元璋。當初朱元璋入郭子興部時,郭興已在子興軍中,遂與元璋交好,傾心相助,反倒成為了元璋的嫡系。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只因郭興不守法紀,未能封公,封為鞏昌侯。待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追治丞相胡惟庸奸黨,郭興又受到牽連被殺,爵位也因此被廢除。郭英的情況卻與郭興不同,雖然兄長被殺,他本人又曾經(jīng)先后從馮勝、藍玉出征,卻未因此受到株連。洪武末年,有御史彈劾郭英私蓄家奴,擅殺男女,朱元璋也一概不問,甚至諸外戚共議其有罪,朱元璋亦予寬宥。眾人皆以為這是因為郭英妹妹為太祖郭寧妃的緣故,但是兄弟二人,均為郭寧妃之兄,卻命運迥然不同,個中的原因大約只有朱元璋自己明白。
既然開國功臣僅存耿、郭二人,也就只能命他們掛印出征了。耿炳文年已六十五歲被命為征虜大將軍,調(diào)集各地軍馬,號稱三十萬大軍,出師北伐。與此同時,飛檄命安陸侯吳杰、駐守遼東的江陰侯吳高,都督僉事耿分路進伐。
吳杰是開國功臣吳復之子,吳高為開國功臣吳良之子,而耿是耿炳文次子。此外并有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各部,也率本部軍馬從征。耿炳文率領(lǐng)北伐大軍,浩浩蕩蕩,從京師出發(fā)北上。
與此同時,安陸侯吳杰、江陰侯吳高、都督僉事耿、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等部,也都先后接到分路進軍北平的命令。
八月十二日,也就是在朱棣北平起兵一個月零六天之后,朝廷的北伐之師才在主將耿炳文率領(lǐng)下抵達真定(今正定)。自從朱棣起兵,北平布政司官吏大多降附,北平布正使司已名存實無,朝廷只得改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以充任北平采訪使的刑部尚書暴昭掌管布政司之事,于是真定便成為朝廷伐燕的基地。
這時候,都指揮徐凱已率軍進駐河間,潘忠、楊松駐于白洋淀與五官淀之間的莫州,先鋒九千人進抵雄縣。
耿炳文率師北伐的消息傳到北平,張玉主動要求赴耿炳文軍營周圍察看敵情。他回來后對眾人說道:“軍無紀律,不足慮也?!彼蛑扉M策說道:“若徑趨,彼雖眾新集,我軍乘其未備,一鼓可破也?!?sup>于是朱棣按照張玉的建議,制定了襲取雄縣的作戰(zhàn)計劃。
八月中秋,朱棣擐甲執(zhí)兵,親自率師來到白溝河西岸的婁桑鎮(zhèn),河對岸不遠便是耿炳文先鋒九千人駐守的雄縣城。燕軍在這里秣馬蓐食,養(yǎng)精蓄銳,做好了攻襲的準備。下午三時過后,朱棣傳令全軍渡河,然后緩緩前進,神不知鬼不覺之間潛伏到了雄縣城下。
恰值中秋之夜,城內(nèi)一片節(jié)日氣氛,守軍將士們只顧飲酒賞月,放松了戒備。深夜時分,燕軍將士們乘機攀附登城,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雄縣守軍人數(shù)雖少,卻是朝廷北伐的精銳,他們雖在倉促之中,卻起而殊死抵抗,激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翌日黎明時分,雄縣城池被攻破,朝廷北伐先鋒守軍九千全軍戰(zhàn)歿。
襲取雄縣以后,下一步便是進取莫州。朱棣估計到莫州的潘忠、楊松已經(jīng)得知燕軍夜攻雄縣的消息,但他們決難料到雄縣已經(jīng)陷落,因此必定會趕來救援。于是朱棣決定設伏打援,再乘虛進取。他命令燕山右護衛(wèi)副千戶譚淵率壯士千余人,潛伏到月漾橋下的河水之中,每人持茭草一束,蒙頭以通呼吸,約定待潘忠、楊松援軍過橋后,以炮聲為號,立即出水占據(jù)橋頭,斷其退路。其余大批燕軍,則埋伏在城中。一切布置停當,朱棣登上城頭,向南遙望,只等潘、楊落入圈套。
不出朱棣所料,潘忠、楊松得到雄縣的告急,留下萬余名軍士守城,親自率師趕赴雄縣救援。當他們經(jīng)過月漾橋直奔雄縣城時,路旁響起號炮,燕軍從城里沖殺出來,潘、楊見雄縣已失,無心戀戰(zhàn),急忙率師回奔。譚淵聽到號炮聲,已經(jīng)率壯士從水中沖出,占據(jù)橋頭,擋住了敵軍的退路。莫州敗軍潰至河邊,無路可走,后面的人如同潮水般涌來,前面的紛紛被擠落水中喪生,未落入水中的不是被燕軍圍殺死傷,便是降俘,主將潘忠、楊松也當場被擒獲。
從潘忠等人口中得知莫州虛實后,朱棣親率精騎火速奔往。留守的萬余人得知主將被擒,已喪失斗志,開城降附,莫州不戰(zhàn)而下。
燕軍在一天內(nèi)消滅朝廷北伐的先鋒部隊近三萬人,揭開了真定之戰(zhàn)的序幕。八月二十四日,連續(xù)獲勝而士氣高漲的燕軍進至無極。這里距真定僅數(shù)十里,朱棣召集諸將,議定下一步作戰(zhàn)方案。有些將領(lǐng)認為,從兵力對比上敵眾我寡,因此主張西取新樂,據(jù)城扼守,與真定形成對壘之勢,然后再圖進取。這種主張出于對敵方軍力強大的顧慮,不敢主動出擊。但是選擇避強取弱,占據(jù)一隅之地,結(jié)果必然坐守待斃。不消幾日,燕軍銳氣自消,屆時耿炳文若以大軍壓城,形勢將對燕軍極其不利。但因為多數(shù)將領(lǐng)贊同此議,令朱棣頗感為難。這時主將張玉力排眾議,提出主動出擊的建議。他對朱棣和眾將士們說道:“彼雖眾,皆新集。我軍乘勝趨真定,破之必矣?!敝扉β勓源笙?,對諸將說道:“吾倚玉,足濟大事?!?sup>朱棣于是布置諸將道:“今潘忠等被擒,眾皆敗沒,耿炳文在真定,必不虞我至,不為設備,我由間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sup>按照朱棣的安排,燕軍準備仍取偷襲的戰(zhàn)術(shù),進取真定。
一個在莫州降附的小將名叫張保,表示愿為燕軍效力,提供了一些有關(guān)朝廷方面軍情虛實。這次耿炳文掛印北伐,飛檄調(diào)集各路軍馬,但事情進展頗不順利,各路軍馬應調(diào)而至者參差不齊,計劃調(diào)集三十萬,結(jié)果只到了十三萬。這十三萬兵馬,除以二三萬作為先鋒進駐莫州、雄縣之外,余下的十萬,均駐于真定。真定是一座古城,地處滹沱河北岸,其東為無極,東北為新樂,是北上的必經(jīng)之路;其西有靈壽、平山,地傍太行山余脈,又可取道入晉,因此真定成為當時南北的沖要。耿炳文將真定駐軍分為兩部,夾河為營,互為聲援。如果北岸軍營受到攻擊,則北岸為戰(zhàn),南岸為援;如果南岸軍營受到攻擊,則北岸可為增援。
耿炳文是明朝開國老將,用兵素以審慎而聞,得知這些情況后,朱棣決定改變戰(zhàn)術(shù),不用偷襲,而采取“先聲后實”之策。他放回了降將張保,讓他裝作被俘后乘看守不備竊馬逃歸的樣子,去向耿炳文如實講述雄縣、莫州戰(zhàn)役的情狀和燕軍將抵真定的情報,使耿炳文速為準備。軍中有人對這種做法疑惑不解,朱棣對他們解釋道:張保歸去后,如若肯為我所用,則是此戰(zhàn)的內(nèi)應;如若不為所用,則必定向耿炳文如實報告。耿炳文鑒于燕軍勢盛,又必然將南北二營合軍防御,這樣才能一舉破敵。經(jīng)過這番解釋,眾人方才明白了朱棣所謂“先聲后實”的用意。
八月二十五日,燕師進抵真定。在距城二十里處,從幾名樵夫口中得知耿炳文正令南岸之師北渡。原駐北岸之師主要集中于城西北,自城門連營直至西山,但城東南則未設營盤,防守較為松怠。朱棣親率三名護衛(wèi)騎士,悄悄摸至城東門,恰遇城中運糧車輛通過,于是突入車隊,俘獲兩名軍卒,了解到有關(guān)城防的更為具體的情況。
燕軍從城東南繞城而過,直撲西門外營盤,乘亂攻破兩座營盤,守軍大亂。
耿炳文此刻正在接待朝廷的使官,他送使官出城時,恰值燕軍突至,急忙回奔入城,下令關(guān)閉城門,起索吊橋,但吊索已被沖殺過來的燕軍將士砍斷,橋不能起,燕軍攻抵城下。
當耿炳文再度出城調(diào)集守軍列陣迎戰(zhàn)時,燕軍已經(jīng)基本控制了城外局勢。勇將張玉、譚淵、朱能、馬云等,各率所部向耿炳文的列陣發(fā)起猛攻。守軍南師北調(diào)立足未穩(wěn),倉促應戰(zhàn),受到這樣猛烈的沖擊,陣勢動搖起來。大隊的燕軍騎兵如旋風般從陣后沖蕩而來,透陣而過。耿炳文見燕軍來勢兇猛,不敢戀戰(zhàn),退入真定城,準備閉門固守。
朝廷北伐的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素稱才勇,這次北伐,特晉封灤城侯。他見耿炳文敗退,便以所部迎陣,阻截燕軍廝殺,雙方再次混戰(zhàn)到一起。燕軍騎卒薛六,山東膠州人,悍勇無比,見李堅揮軍力戰(zhàn),便拍馬挺槊而前,于亂軍中將李堅刺于馬下。李堅所部失去主將,不能再支,潰敗入城。耿炳文初戰(zhàn)不利,除左副將軍李堅受傷被俘外,右副將軍寧忠、左軍都督顧成、都指揮劉遂等也都為燕軍俘獲。
在被俘諸人中,朱棣最看重左軍都督顧成,希望他能夠降附而為己所用。
顧成,字景韶,祖籍湘潭,自其祖父輩起,遷居于江都,操舟為業(yè)。元末,投為朱元璋親軍,積功授指揮僉事。洪武中,受命鎮(zhèn)守貴州,先后十余年,頗享威名。在這場奪位之爭中,朱棣必須盡力去爭取這些過去同自己并無舊交的有威望的將領(lǐng)。
朱棣見到駙馬都尉李堅時,斥罪說道:“爾本戚畹,何所怨仇,亦從兇悖。今日之罪,安可逃乎?”
可是當他見到被綁縛而來的顧成時,卻說了另一番話。
“爾我父皇舊人,安得亦為是舉?”朱棣話語中帶有明顯勸降的口吻。
“老臣幸見殿下,如見太祖,儻容老臣不死,尚當竭犬馬之誠以為報?!鳖櫝杀硎驹敢饨蹈搅?,這當然是朱棣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他親自起身,為顧成解開綁縛。
因為顧成降燕,他的長子顧統(tǒng),原為普定衛(wèi)指揮,為朝廷所殺。
駙馬都尉李堅,因傷勢過重,死于赴北平途中。顧成到北平后,輔佐燕世子朱高熾據(jù)守,果然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明朝自從太祖朱元璋的時代,就有一個無法解決的政治難題:文武之爭。明朝建國后,因治國之需,文官地位有所提升,但是功臣們打下的天下,一時很難接受文官治國的轉(zhuǎn)變,這種情況終洪武之世并未能解決。如今朱棣起兵奪位,文武官員們的立場,也就帶入到這場皇位之爭中。顧成是開國的功臣,從內(nèi)心中他的立場顯然更近于燕王,他的降燕,代表了當時武臣們的真實態(tài)度。對此朱棣非常清楚,但是朱允炆身邊的官員,如齊、黃等人則未必看得明白。
真定戰(zhàn)后,朱棣發(fā)覺軍中有人交頭接耳,問諸將何事,回答說有降卒欲叛去。與朝廷北伐之師首戰(zhàn),雖勝而有降卒欲叛,實在不是好事。朱棣得知情況后,于是親自召集降卒們訓話道:“凡降者,吾任其去留,誠以其有父母妻子之思。爾等欲去,當明以告我,給爾資糧,援送出境,逃則為邏騎所獲,必不免爾。我全爾生,爾反求死?”朱棣親自對降卒勸留,一番話中所表示的寬容大度,其本意只欲令降眾安心,這對于起兵之初的燕軍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番話果然起到了作用,降卒們聽后,紛紛頓首道:“安得有此言?誠不愿往,今日誠欲效死報恩也?!?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