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南金家
在距離上海以南一百多公里處,有一座戶戶臨河、家家枕水的清幽幽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此鎮(zhèn)名為南潯,位于所轄的湖州府之城東,水陸交通便捷,是江浙之孔道,周圍有震澤、平望、雙林、烏青諸鎮(zhèn)拱衛(wèi),離蘇州、嘉興都很近,北瀕太湖,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南宋前,南潯只是個小村落,到宋淳祐十年(1250)左右建鎮(zhèn)。元代曾二次筑城,歷經(jīng)元明發(fā)展至清代后,南潯已屬江南的雄鎮(zhèn)。明末潘爾夔稱:“阛阓鱗次,煙火萬家;苕水流碧,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鄙,實江浙之雄鎮(zhèn)?!?sup>(1)因其物產(chǎn)豐富,特別因其蠶絲業(yè)在江南最為發(fā)達,故至民國時期,成為全國最具特色、經(jīng)濟最活躍的市鎮(zhèn)之一。
就在小鎮(zhèn)南潯的東大街上,屹立著一座雄渾秀麗的大宅院,青磚黑瓦,高聳的白墻,倒映在屋前潺潺流淌著的碧河水中,明清建筑,有著古老石雕的壁檐高高翹起。這便是南潯著名的“四象八?!?sup>(2)中“八牛”之一的金家宅邸——承德堂。承德堂,由金章的祖父金桐所建。金桐(1820—1887)在上海開埠后,就開始與西方客商進行生絲的出口貿(mào)易,生意做得興隆,獲利豐厚,發(fā)家之后便回到南潯建了故宅“載德堂”,以安頓金氏族人。但原來所建的“載德堂”老宅,在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zhàn)火;爾后,又在東大街建起了更為恢宏的“承德堂”居住。從此,金家便在大上海、北京闖蕩經(jīng)商,甚至將生意做到了海外,但其家族根基依然深深地植于南潯,當商海沉浮疲倦時,便可退而在這安靜清幽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修身養(yǎng)性,過上那恬適淳樸的生活。
金章帶著幼小的王世襄在上海稍作停留,便回到了南潯的老家。這也是王世襄第一次來到母親長大的地方,印象頗深,以至到他九十多歲的古稀之年,仍能回憶起六歲時隨母親回老家的情景。記得有一次,筆者曾與王老談及那些童年瑣事,他還能清晰地憶及當年情景,似歷歷在目,還說:“母親及舅父們,對我的人生軌跡和一生追求之事業(yè),無疑有很深刻的影響,如缺少了這樣的家學,我的人生將可能是另一種方向?!?/p>
此話很有道理,應(yīng)該說,王世襄從少年、青年就具有的審美情趣及他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熱愛,都源于他的母親和舅父們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和人文追求,從而日后在他身上得到了一脈相承的沿襲。
王世襄的母親金章,字陶陶,世稱陶陶女史,別號紫君,生于1884年,是金燾的第三個女兒。金章自幼便跟著長兄金城習畫,尤善魚藻,且工于詩詞,寫得一手秀雅端麗的小楷,儼然頗具晉唐風韻,這得益于其父金燾的一句無心之言。原來金章幼時與兄長、二姐怡怡及幼弟們,在家塾練習書法和《四書五經(jīng)》,一日父親來學室中,臨走時囑咐教書先生說:“男孩子讀書寫字,請務(wù)必嚴加管教;女孩子則不必太認真,學好也無大用,早晚得出嫁。”陶陶聽聞父親此言后,甚為不平,深以為父親重男輕女。為此她倍加努力,日后特別在書法造詣上,兄弟姐妹中無人能及,連祖父金桐的墓志銘,也是由她一手抄寫。王世襄母親,除了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外,當年還有幸接受西式教育。
1898年金章被父親金燾送入上海著名的貴族學?!形髋泳妥x。原來,金燾本人對西方文明十分好奇,曾兩次出國,而且特別熱衷于收集西洋玩意和接觸西方文化,在家鄉(xiāng)曾辦電燈廠,投資創(chuàng)辦西醫(yī)醫(yī)院。同時也積極讓兒子和女兒們出國接受西方教育。
王世襄母親當年就讀的中西女塾,由牧師林樂知先生于1880年所創(chuàng)辦,是一所美國教會學校。其宗旨是“以通識教育專為中華有力之家而設(shè)”,也就是說,學校走的是貴族化的教育路線。確實,當年中西女塾的教學全部用英語,連有關(guān)中國歷史、地理的課本,都是從美國運來的全英文課本,而學費自然非一般老百姓所能承擔。中西女塾中有不少老上海名媛和大家閨秀就讀,如宋家三姐妹曾在中西女塾就讀過,從入學年份來看,應(yīng)還是金章的學妹。就這樣,金章在中西女墪中,不僅初步掌握了英語,還熟悉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之后,金燾又將女兒送出國門。
1902年,金章跟隨兄長漂洋過海,負笈留學英國,習西洋美術(shù),歷時三載,在異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開闊了眼界。而作為中國尚處封建社會末期的20世紀初,一個女子出國留學,這在那個時代確實是極少的事例。
1905年金章歸國,回來后她更專心習畫。手頭有一幀金章1906年攝于南潯承德堂老宅畫室的黑白照片。那幀照片中的金章,身著素色的繡花衣衫,頭發(fā)一絲不亂盤旋成髻,右手則握著一支畫工筆的小楷毛筆,面前攤著雪白未畫的扇面,身后是繪著各式花鳥的屏風,眼神淡定從容,唇邊則浮現(xiàn)優(yōu)雅的微笑,真不失為大家閨秀的才女風范。那時她游學歐陸歸來,芳齡23歲,如海棠花般盛放的時期,待字閨中的她,正無憂無慮地縱情書畫。
三年后,也就是1909年,金章遠嫁北京,與王繼曾成婚。王繼曾與金章一樣先在上海的西式學堂就讀,后留學歐陸,可謂是同樣的教育背景,同樣對文化與藝術(shù)的熱愛,令兩人婚后生活非常甜蜜。新婚不久,金章便隨夫君同赴法國,得以領(lǐng)略歐洲藝術(shù)文化之都巴黎的風貌,在巴黎金章也吟詩作畫。
兩度出洋,西方美術(shù)的影響,確使金章的畫藝更為精進,其兄金城說她:“自游學歐洲,遍觀彼邦文物后,畫益進……視古人竟不多讓?!贝_實,金章的畫作,特別是讓她名聞藝壇的魚藻類畫,往往結(jié)合了西洋畫的手法,在發(fā)揚中國畫傳統(tǒng)寫意的同時,注重繪物的立體感和光影效果的表現(xiàn),這使得她的金魚作品層次豐富、生動自然,在當時畫壇別樹一幟。金章除了善畫,還撰寫一本畫魚的專著《濠梁知樂集》,總結(jié)了她一生積累的畫魚的經(jīng)驗。在我國美術(shù)史上,畫魚技巧之書向無專著,《濠梁知樂集》可以說是獨辟蹊徑,填補了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一大空白。
除了母親,大舅金城、二舅金紹堂、四舅金紹坊等對王世襄日后之成就,都極具影響。幾位在藝術(shù)上有成就的舅舅們,對王世襄來說既是長輩,也是師友。時逢前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之際,江南之金家,更成就了他在書畫、竹刻以及其他藝術(shù)研究上的獨特建樹。
王世襄的大舅金城,又名紹城,字拱北,號北樓,1878年出生,是金燾的長子。金城自幼酷愛繪畫,又于1900年負笈英倫,游學五載,1905年回國。金城留洋時正是法國印象派影響歐洲藝術(shù)的盛期,這對西方藝術(shù)懷有濃厚興趣的他產(chǎn)生了影響,使其擁有寬廣的文化視野,“具有一種保存國粹,提倡東方美術(shù)之熱心,融合南北兩派,并無中外界限,凡夙于此道有志研究者,靡不兼收并蓄,作我觀摩之助。”回國后,金城更全心作畫,曾自述“日攜筆硯坐臥其側(cè)累年,臨摹殆遍,畫藝大進。”這就使得金城的繪畫不但具備元明清文人寫意畫的根底,又上溯唐宋繪畫,掌握傳統(tǒng)工筆畫的精華,形成他畫路寬博,既講究嚴謹?shù)姆ǘ?,又極重視抒發(fā)主體情懷的特點。
1920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由北洋政府出資,金城出任首任會長。中國畫研究會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宗旨,招生收徒,研討傳統(tǒng),期能發(fā)揚中國固有的藝術(shù)特長。中國畫學研究會由會長、副會長、評議、一般會員、學員組成。“評議”是畫會中地位最高的,要求有較高的資歷。評議多為金城的朋友,定期聚會時一面切磋交流,一面輔導畫學研究會的學員習畫。最初的評議包括陳師曾、陳漢第、賀良樸、蕭謙中、徐宗浩、顏世清、金陶陶等人。
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后,金城主持日常會務(wù),他主張的教學方式為,以取法宋元工筆為根本,主張從臨摹古畫入手學習。他也十分強調(diào)寫生的重要性,分設(shè)人物、山水、花鳥、界畫四門,由各自老師分科具體指導。中國畫學研究會除了日?;顒?,還每年舉行成績展覽,并分別于1920年、1922年、1924年和1926年舉辦了四次中日聯(lián)合繪畫展覽,使中國畫學研究會在國內(nèi)外畫界贏得了較高的聲譽,也開了中國現(xiàn)代中外美術(shù)交流的先河。
金城除了在中國書畫界影響深遠外,還在我國的古文物保護工作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民國成立后,金城任內(nèi)務(wù)部僉事并被選為眾議院議員,他向當時任內(nèi)務(wù)總長的朱啟鈐建議將清帝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和奉天故宮(沈陽故宮)的文物轉(zhuǎn)移至北平,建立“古物陳列所”,并向公眾開放。之前,中國并沒有保護文物及開辟博物館的觀念,金城之所以有此創(chuàng)意,得益于他兩次歐美考察的經(jīng)歷。特別是第二次出國,金城以大理院推事的身份,從1910年8月出發(fā),歷時十個月,考察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意大利、瑞士等18個國家。從當時金城記下的考察日記中可以看出,在這些國家,金城考察了大量的博物館,館中分門別類保存文物和以玻璃柜向公眾展示藏品的方法讓他深深觸動和感慨。出國前他曾經(jīng)到沈陽故宮參觀文物,那些珍貴的文物竟雜亂無章地堆在箱內(nèi),既不利于觀賞也容易損壞,與他看到的巴黎盧浮宮、大英博物館那井然有序、窗明幾凈的景象簡直是天壤之別。于是,歸國后他便致力于規(guī)范中國的文物保護陳列制度和建設(shè)公共博物館。金城的提議得到了北洋政府的支持。北洋政府下令內(nèi)務(wù)部籌設(shè)“古物陳列所”,金城除了負責將文物從熱河、奉天兩地運至北京,還協(xié)助朱啟鈐籌備布置古物陳列所。1914年,古物陳列所宣告成立,所址在紫禁城外廷部分,其范圍包括保和殿以南、午門、東華門、西華門以內(nèi)的文華殿、武英殿及其周邊地區(qū)。古物陳列所成立后,金城還仿效西方國家博物館之成例,并結(jié)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系列陳列和文物保護的計劃。盡管限于當時的時局動蕩,這些計劃建議沒能完全實行,但金城提出的“擇優(yōu)模繪”作為一項書畫保存臨摹制度被沿用下來,至今仍為故宮博物院實行。
王世襄的二舅金紹堂,字仲廉,號東溪,1880年出生,是金燾的次子,比金章年長四歲。金紹堂是金燾七子中唯一的秀才,早年與金城、金章一起留學英國,習機械工程。學成歸國后從商,先在上海的美商慎昌洋行當買辦,后來又在北京的麥加利銀行當“中國經(jīng)理”,后又創(chuàng)立了一家名叫“大兆公司”的貿(mào)易行。除了搞實業(yè)外,金紹堂還以竹刻著稱于世。他能書畫、精竹刻,精細而有法度,所刻各家墨跡均極其工妙,尤擅陽文山水花卉,技藝不在周芷巖下。據(jù)說,他所刻扇骨,當時值二兩黃金,而他刻的臂擱則與一幅名家的字畫不相上下,可謂民國時期名重南北的竹刻名家。
王世襄的四舅金紹坊,字季言,號西厓,1890年出生,比金章年幼六歲。金城和金章留洋時,他因年幼未隨行,后報讀上海之美國函授學校“圣芳濟學院”,習土木工程。他曾任浙江省公署工程咨議督辦、南運工程局工程師、漢口建筑商場副工程師等職。
盡管金紹坊學工程、從營建,但在金家濃厚的藝術(shù)氛圍上,他對金石書畫也逐漸熱愛起來。在金西厓之前,金家已有三人聞名藝壇,金北樓、金陶陶工書畫,金東溪工竹刻。金西厓常觀其兄北樓作畫,也想投身書畫界,但北樓兄勸說他道“現(xiàn)今社會上搞書畫的人多,刻竹刻的人少,你不若從東溪兄學刻竹,較易成功也?!蔽鲄冇X得兄長言之有理,轉(zhuǎn)而向仲兄金紹堂(東溪)學習,專攻竹刻。盡管他接觸竹刻晚于其兄,但其勤于奏刀,寒暑無間,其自述“居家之日,恒忘寢食,仆仆征途,亦攜竹材刀刷相隨?!痹谶@樣持之以恒的努力下,金西厓的竹刻藝術(shù)反而超越了金東溪。同時,他在用心竹刻外,仍從金北樓習書畫,他的許多作品大多是先由金城畫好稿子,然后交付西厓鐫刻,北樓的畫作配上西厓的竹刻技藝,真的是珠聯(lián)璧合,每件竹刻作品都成了脫俗的藝術(shù)品,飄散出濃濃的文人書香,這是技術(shù)再高也無從模仿的氣韻。很快,金西厓聲名鵲起。當時上海及北京各大扇莊均代收他的刻件,潤例頗高,其身價與著名書畫家的一幅中幅書畫不相上下。從此,西厓卓然成家,躋身藝壇。著名書畫家鑒賞收藏家龐元濟對西厓的竹刻給予很高評價,云:“今西厓專精刻竹,不讓昔之韓蛟門、楊石龍諸人專美于前矣?!?/p>
金西厓在勤于刻竹之余,還對竹刻技術(shù)要點和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了總結(jié),早在1924年,他就和仲兄金東溪出版了作品集《可讀廬刻竹拓本》。幾年后,他又出版了個人的作品集《西厓刻竹》,二書付印后,影響極大。
金章、金城、金紹坊的藝術(shù)成就,乃至整個金家的人文積淀實際上為王世襄提供了一個無限豐富的寶藏,在后來的歲月中他無盡地發(fā)掘出其中他感興趣的部分,創(chuàng)造出了別有洞天的人生景象。
但此時,幼小的王世襄卻在古樸幽靜的承德堂,好奇地注視著母親在雪白的宣紙上勾勒出一條條嬉戲游耍的金魚,琢磨著舅父們圍著片片棗紅色的竹簡縱情談笑。相信這些兒時的生活片段,有助于王世襄一生審美品味和生活情趣的形成,也使他在日后艱難磨折的人生路上,能憶起舊日美好的日子,獲得榮辱不驚的勇氣和一如既往的堅定。當然,王世襄自然無法知道未來的一切,他只是繞環(huán)在慈母的懷抱之中,盡情享受著柔情和關(guān)愛,雕花的木格子窗外,清澈的河水綿綿不斷地流淌著。如今在那水聲蕩漾中,總可以聽到一首永遠懷念的鄉(xiāng)愁詩韻在那里流動:“兒時依母南潯住,到老鄉(xiāng)音脫口流。處世雖慚違宅相,此身終半屬湖州?!边@就是王世襄90歲時,還在深深懷念的那段兒時生活所吟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