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治家篇——治家教子,長久之計
曾國藩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認為中華第一能人。他一直保持了祖父起床早的習(xí)慣,不準家人睡懶覺。并以身垂范,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兒女“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fēng)”。為培養(yǎng)家人勤勞的作風(fēng),他要求曾家男子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寫文章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wèi)生、喂魚、養(yǎng)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
致紀澤、紀鴻兒:謹遵八本、三致祥
【原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二月廿三日信,知家中五宅平安,甚慰甚慰。
余以初三日至休寧縣,即聞景德鎮(zhèn)失守之信。初四日寫家書,托九叔處寄湘,即言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持,然猶意力攻徽州,或可得手,即是一條生路。
初五日進攻,強中、湘前等營在西門挫敗一次。十二日再行進攻,未能誘賊出仗。是夜二更,賊匪偷營劫村,強中、湘前等營大潰。凡去廿二營,其挫敗者八營(強中三營、老湘三營、湘前一、震字一),其幸而完全無恙者十四營(老湘六、霆三、禮二、親兵一、峰二),與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夜賊偷湖口水營情形相仿。
此次未挫之營較多,以尋常兵事言之,此尚為小挫,不甚傷元氣。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四面梗塞,接濟已斷,加此一挫,軍心尤大震動。所盼望者,左軍能破景德鎮(zhèn)、樂平之賊,鮑軍能從湖口迅速來援,事或略有轉(zhuǎn)機,否則不堪設(shè)想矣。
余自從軍以來,即懷見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咒凼烹幌?,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復(fù)再出,意尤堅定。此次若遂不測,毫無牽戀。自念貧窶無知,官至一品,壽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權(quán),忝竊萬分,夫復(fù)何憾!
唯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獨辟康莊。古文尤確有依據(jù),若遽先朝露,則寸心所得,遂成廣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入處。三者一無所成,不無耿耿。至行軍本非余所長,兵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即前此屢有克捷,已為僥幸,出于非望矣。
爾等長大之后,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于見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詒萬世口實。余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所差不負吾心,不負所學(xué)者,未嘗須臾忘愛民之意耳。近來閱歷愈多,深諳督師之苦。爾曹唯當(dāng)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做官。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養(yǎng)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專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于至誠,故吾纂墓志,僅敘一事。吾祖星岡公之教人,則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醫(yī)藥,皆不信也。
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yǎng)福。爾兄弟奉母,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吾當(dāng)軍事極危,輒將此二字叮囑一遍,此外亦別無遺訓(xùn)之語,爾可稟告諸叔及爾母無忘。
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到了二月二十三日寄來的信件,從信中得知家中五宅都平安無事,我十分欣慰。
初三我到達休寧縣,就馬上聽說了景德鎮(zhèn)失守的消息。初四我寫了一封家信,并委托九叔寄回湖南。信中說這里的戰(zhàn)況非常危急,恐怕難以維持長久,但依然主張進攻徽州,因為如果這個舉動可以得手,就可以開辟一條生路。
于是在初五那天便開始進攻,強中、湘前等營在西門因出師不順,遭遇到一次挫敗。十二日再次進攻,卻沒能引誘敵軍出城交戰(zhàn)。當(dāng)天晚上二更天時候,敵軍卻趁夜偷襲我軍營地,強中、湘前等營損失慘重,一共失去了二十二個營,遭挫敗的有八個營(強中三營,老湘三營,湘前一營,震字一營),其中有幸完好無損的只有十四個營(老湘六營,霆三營,禮二營,親兵一營,峰二營),這次的戰(zhàn)況與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敵人偷襲湖口水營的慘狀非常相似。
這次沒有受挫的部隊較多,從總的情況來看,這只能算是一次小敗,還不至于大傷元氣。目前的戰(zhàn)局,正是萬分危急的時候,四面受敵,后備的供應(yīng)也已經(jīng)被切斷,不幸又遭到這次的失敗,難免軍心動搖。這時我所盼望的是,左軍能夠盡快攻克景德鎮(zhèn)、樂平之?dāng)?,鮑軍能從湖口迅速趕來救援,只有這樣,戰(zhàn)況可能還有所轉(zhuǎn)變,否則后果慘重將不堪設(shè)想。
我自從行軍以來,一直胸懷臨危受命的志向。丁、戊年在家患病的日子里,我經(jīng)常擔(dān)心自己會就這樣死在家里,那么我的志向就會永遠無法實現(xiàn)了,而失信于當(dāng)今世上的人們。等到病痊愈后再次為官,更加堅定了我最開始的志向。如果這次因為作戰(zhàn)而遭遇不測,我也沒有什么可牽掛的。我自認為一生學(xué)識很貧乏,但竟然能夠官升一品,而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活了五十多個年頭,有了些許虛名,手中掌握著兵權(quán),覺得萬分慚愧,即使在此失去性命,也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
只有在古文和詩這兩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工夫,苦苦研究探索,但都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們,另外開辟道路,成就一生的作為。特別是在古文方面,我的確有自己獨特的心得,如果承蒙先輩的指點和潤澤,將我心中的心得展示出來,就會成為絕唱《廣陵散》了。雖然早些年在練字上用功最少,但近年來也逐漸有所體會。如今這三方面都沒有什么成就,心中一直不安。至于行軍打仗,本來就不是我的專長,兵貴為奇而我太直率,兵貴為狡詐而我太坦白,這樣的我又怎能對付得了那些強大而又奸詐的敵人呢?盡管以前也有過多次小的勝利,不過也是僥幸而已,那已經(jīng)出乎我的意料了。
你們長大后立業(yè)的時候,萬萬不可以從軍。從軍不但難以建功立業(yè),而且很容易造成罪孽,更容易留下敗筆,給后代子孫留下評價的口實。我身在行軍的隊伍中已經(jīng)很久,每天依舊是如坐針氈,幸虧還不算辜負平生所學(xué),時刻沒忘自己的愛民之心。近來閱歷逐漸增多,深知指揮軍隊的辛苦。你們應(yīng)當(dāng)一心一意讀書,不可以從軍,也不需要做官。
我教育子弟離不開“八本”,“三致祥”。這八本是:讀古書要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要以聲調(diào)為本,養(yǎng)親要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要以少惱怒為本,立身要以不妄語為本,治家要以不晚起為本,居官要以不要錢為本,行軍要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我父親竹亭公教育人,則側(cè)重于孝字。少壯時敬親,暮年時愛親,都是出于至誠的孝心,因此我撰寫墓志,只是為了敘述一件事。我祖父星岡公教育人,則是八字,三不信。八個字是: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
身處亂世時期,銀錢越少,就越利于免于災(zāi)禍;花費越省,越利于修身養(yǎng)福。你們兄弟侍奉母親,除了“勞儉”二字外,沒有其他的捷徑。目前正處于軍事危急的境地,生死難料,我只在這里以這兩個字叮囑一遍,另外就沒有其他的遺訓(xùn)了,你們可以稟告叔叔和你們的母親,千萬不要忘記。
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自己教育子弟離不開“八本”“三致祥”的觀點,教育自己的兒子要以這“八本”和“三致祥”作為自己修身治家的行為準則,這樣才能讓自己取得成就,家業(yè)興旺。
曾國藩的“八本”以“讀古書”為第一條,證明他對讀書的重視。在他看來,許多做人的道理,都是從書中可以學(xué)到的。所以他將讀書的方法歸結(jié)為:應(yīng)該先了解詞義,即“訓(xùn)詁之學(xué)”。訓(xùn)詁學(xué)是清代的顯學(xué),在古代很多學(xué)者是通過訓(xùn)詁來了解古書的。
“八本”第二條:“作詩文”。在曾國藩看來聲調(diào)鏗鏘才能讓人百讀不厭。至于學(xué)習(xí)調(diào)整聲調(diào)的方法先要高聲朗誦,再低聲吟詠,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所領(lǐng)會。
“八本”第三條:“事親”。其重點就是讓父母高興。從前曾參在侍奉父親時,每天必須頓頓有酒有肉,父親想把剩下的菜留給其他家人吃,就算沒有多余的了,曾參也會說有,好讓父親安心享用。而曾元則不同,雖然每頓也少不了酒和肉,但只要父親問他還有無剩菜時,他就會如實回答,這樣父親就不忍心多吃了。二者相比,曾參可謂是掌握了“得歡心”的“事親”之本。
“八本”第四條:“養(yǎng)生”。養(yǎng)生重在以少怒為本,具有自然之心。
“八本”第五條:“立身”。做人做事應(yīng)以誠信為本,人生雖然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立身應(yīng)以不妄語為本。
“八本”第六條:“居家不晏起”?!安魂唐稹笔窃霞易褰逃?xùn)子弟的重要原則。這是要求每天要有早起的習(xí)慣,以防養(yǎng)成懶惰惡習(xí)。
“八本”第七條:“居官不要錢”。作為父母官應(yīng)事事為百姓著想,為百姓做事,不貪圖錢財,不拿老百姓一分錢。
“八本”第八條:“行軍不擾民”。良好素質(zhì)的軍隊,紀律嚴明,以保護百姓安全為主。
由此可知,這“八本”是曾國藩多年為官的深刻總結(jié),他以此為做人做事原則,所以他無論為人還是處世都游刃有余,令人敬佩。
曾國藩“三致祥”的人生經(jīng)驗包括“孝順”、“勤勞”、“敬恕”三個方面,這也是他治家的秘訣。
首先,孝順致祥?!靶㈨槨痹谥袊鴤鹘y(tǒng)倫理觀念中歷來被人們重視,曾國藩認為“孝順”是家庭祥和瑞氣的象征,并把“孝順”與“盡忠”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自己為官盡忠,諸弟在家盡孝,可使曾家“孝順”的家風(fēng)轉(zhuǎn)化為對國家的忠心,蔭庇眾民。
其次,勤勞致祥。同治五年七月,曾國藩在與紀澤書中說:“既知保養(yǎng),卻宜勤勞。家之興衰,人之窮通,皆于勤惰卜之?!痹谠鴩磥?,通過家人的“勤勞”與否可以看出一家的興衰,保持勤勞于每一件事上,便可成就事業(yè),為家庭保福,為自己開創(chuàng)成功機會。
第三,敬恕致祥。曾國藩待人處世圓融,秉持“敬恕”二字。他在《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與紀澤書》中說:“做人的道理,古代圣賢千言萬語也無外乎敬恕二字?!痹鴩獙ⅰ熬此 币暈椤澳茉O(shè)身處地”,在待人處世上盡可達于“挈矩之道”。
由此可見,“孝”為家庭之祥瑞,“勤”為家興之象征,“恕”為立德之基本。曾國藩認為此“三致祥”若能做到,便可使家道保有良好的風(fēng)尚,家族也能維持長遠悠久。
致澄弟:勤儉自勉以長保盛美
【原文】
澄弟左右:
前接弟信,知已由李家送葬歸來,俱悉一切。
此間近狀平安。沅弟之肝疾未平,濕毒更熾,克城封爵之后而郁抑之氣并未稍減。余在金陵住二十余日,自六月二十五至七月初八九,沅弟心神不怡,初十日至二十日,察沅心懷似稍開豁,病亦日減。近與余相隔二十余日,情復(fù)郁結(jié),疾亦略增。余定于初一日起程,再赴金陵,家眷亦于初間同去,并于二十一日具折,為沅弟告病開缺回籍調(diào)理。沅見歸期已近,或可速痊。然起行總在十月,但能歸家過年,不能趕十一月初三也。
紀鴻想已抵家,在署一年,已沾染貴公子氣習(xí)否?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美。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觀金日、張安世二傳,解示后輩可也。即問近好。
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
【譯文】
澄弟左右:
前日接到弟弟的來信,得知弟弟已經(jīng)從李家送葬回來,一切情況已經(jīng)從信中知道。
這里的近況平安。沅弟的肝病仍沒有痊愈,濕毒又日漸嚴重了。攻克金陵城封爵之后,九弟的抑郁之氣并沒有稍微減少。我在金陵住了二十多日,自六月二十五至七月初八、初九,沅弟一直心神不寧,顯然并不開心。初十到二十日,我才察覺沅弟的心情似乎稍稍開朗一些,病情也逐漸減輕了一些。只是近來他與我相隔二十多天沒有相見,他的情緒又重新憂郁,病情也開始稍微加重。我定于初一日起程,之后前去金陵,家眷也在月初一起去,并于二十一日呈遞了奏折,向朝廷請示為沅弟告病開缺,回到原籍調(diào)理。沅弟如果知道歸期將近,或許可能迅速痊愈。不過起程最早也只能在十月,只能趕得上回家過年,不能在十一月初三之前到達了。
紀鴻想必已經(jīng)回到了家,在官署一年,他是否已經(jīng)沾染上貴公子的習(xí)氣了呢?我家子侄,人人都必須以“勤儉”二字勉勵自己,或許可以長保家門盛美。看《漢書·霍光傳》,就會知道有些名門望族迅速敗落的原因。再看金日、張安世兩人的傳記,并對后輩講解,讓他們可以警醒。順便問候近來可好。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解讀】
勤儉節(jié)約,歷來是被人們公認的一種好習(xí)慣。它不僅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美德。勤儉更是成大事的基礎(chǔ),建立功業(yè)的根本。所謂“家人皆節(jié)儉,則一家齊;國人皆節(jié)儉,則一國安”。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老人去世了,唯一留給兩個兒子的只有一塊寫著“勤儉”的匾,兩兄弟在分家的時候,便將匾從中鋸開,哥哥要了“勤”,弟弟則要了“儉”。此后,哥哥每天都辛勤耕作,但是卻不知道節(jié)儉,最終是一貧如洗,兩手空空;弟弟則是每天省吃儉用,但卻從來不知道去辛勤耕作,結(jié)果是坐吃山空。當(dāng)?shù)艿艿弥绺缫彩侨绱司狡鹊臅r候,便仔細思考,最后想出主意,將哥哥的那塊匾與自己的合在一起,于是他找到哥哥,同哥哥說了自己的想法,哥哥聽后也很是認同,兩人便按著匾上的兩字去做,勤儉持家,最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見,勤儉節(jié)約是一種修身、安家、立業(yè)的美德。
曾國藩就出生在一個勤儉的家庭。而勤儉持家就是他提倡的持家之道。在他看來,如果人人以“勤儉”二字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那么家門就會長保旺盛。
曾國藩考中進士后,入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而這個庶吉士是個沒有實權(quán)的閑職,俸祿很低。剛開始的時候,他生活得十分艱苦,每月的薪水根本無法滿足自己日常的開銷。他還要寄錢給家里孝敬父母,接濟兄弟,還要應(yīng)酬官場。由此,讓他意識到,如今的情形無法改變,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渡過難關(guān),于是他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xí)慣。
生活中,曾國藩日常的飲食常以一葷為主,如果家中不來客人,他是絕對不會獨自增加一葷。因此人們都稱他為“一品宰相”;在穿衣上,曾國藩即使做了總督,他也不買綢緞衣服,彰顯自己的身份,而是規(guī)定依舊由老太太和夫人去制作。而且還規(guī)定晚上,老太太、夫人、女兒都要織麻紡紗;在居住上,曾國藩做了總督,弟弟做了巡撫,來訪客人、子孫也逐漸增多,原來的屋子自然就顯得有些小,于是九弟便新建了一間屋子,并花費了三千銀兩。曾國藩知道后非常不高興,便寫信斥責(zé)九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我這一生發(fā)誓不居住新屋子?!币虼?,他一生都沒有踏入新屋一步,而在兩江總督任所居住一生。
曾國藩從小勞苦,所以能夠勤儉治家,這是人之常理,但是當(dāng)他做了官依然不改勤儉的初衷,這種毅力和見識實在是令人佩服。
在古代家訓(xùn)中,這種勤儉的美德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朱用純的《尚節(jié)儉》便是其中之一。
在這篇《尚節(jié)儉》中,朱氏并沒有以物質(zhì)利益向家人展示勉勵勤儉有益于發(fā)家致富的各種好處,而是首先從品行操守的角度闡述不勤儉的危害性:不勤儉必敗,收入也必然很少;不節(jié)儉,浪費也必然很多。收入減少支出增多,就必然導(dǎo)致財產(chǎn)家用的匱乏。從而很容易走上“茍取”的歧路,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別人的財物。不管是偷竊還是敲詐騙取,都會有損祖宗的名譽,使自己品德淪喪。此外,還會使家庭的成員沾惹貪饞懶惰的習(xí)慣,這樣長久下去,家業(yè)必然衰敗。
因此,我們一定要杜絕這種壞習(xí)慣的產(chǎn)生,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作到勤儉呢?朱氏為我們指明了勤儉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首先,勤要心勤,也就是勤快做事要預(yù)先籌劃,所謂“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第二要身勤,早起晚睡,每天都按規(guī)律做事,正如諺語所說:早起三光、遲起三慌,這便道出了早起晚起的好壞。第三,要作到耐煩,也就是要考慮周全,計劃詳細,不能怕麻煩;身勤要不怕吃苦,即要勤于勞作,不能懶惰。
如今,我們多數(shù)人都生活富裕,因此浪費點并不算什么,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要知道,浪費是可恥的。所以說,我們應(yīng)該時刻謹記勤儉,把《尚節(jié)儉》作為生活的準則。
致三弟:勉在孝悌上用功
【原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兩次所發(fā)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橫慮、郁積思通之象。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愈欲速則愈錮蔽矣。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
今人都將學(xué)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xué)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xué),盡十分便是十分學(xué)。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guān)。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污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曲禮》、《內(nèi)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wù)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xué)問也。若詩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聽此語否?
科名之所以可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謂祿仕可以養(yǎng)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可以養(yǎng)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凡作字總須得勢,務(wù)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銅尺已經(jīng)尋得。付筆回南,目前實無妙便,俟秋間定當(dāng)付還。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勸牧云用功,后半勸凌云莫看地仙,實有道理。九弟可將其信抄一遍仍交與他,但將紡棉花一段刪去可也。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紡棉花之說,如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女,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南之婦人耕田,猶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如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無論貧富男婦,人人依以為業(yè)。此并不足為駭異也。第風(fēng)俗難以遽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譯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續(xù)接到三月一日、四月十八日家中所來的兩封家信。四弟的信,字里行間漫溢著真情實意,可能是心中苦悶憂慮過于嚴重,想盡快擁有一個明朗的前途吧。只是這樣的事絕對不可以求速效,求速效一定會揠苗助長,百害而無一利。只要日積月累,好比愚公移山,最終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而急于求成就會永無出頭之日。你的來信中有多處詞不達意,我能深深體諒你心中的苦處。
如今人對“學(xué)”字的理解都有些偏見。如果仔細閱讀“賢賢易色”一章,就會知道絕大部分學(xué)問都體現(xiàn)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能夠在“孝悌”兩字上盡一分力便是一分學(xué)問,盡十分力便是十分學(xué)問?,F(xiàn)在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舉功名,對于孝悌倫理綱紀這些大道理,好像覺得與讀書做學(xué)問沒有任何聯(lián)系。殊不知古書的記載,做文章時圣賢所說的,無非都是要闡明這個道理。如果事事都能符合孝悌,即使筆下說不出又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事事違背孝悌,并且有愧于倫理綱紀這些大道理,即使文章寫得再優(yōu)秀,也只能算是個名教中的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詩文并沒有長進,為何不每天在“孝悌”兩字上下功夫?如果按《禮記》中《曲禮》、《內(nèi)則》章所說的句句照做,一定會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時刻安心快樂,隨時順心;對下面的兄弟妻兒都和藹有恩,井然有序,這才是真正的大學(xué)問。像詩文不好這等小事,不必斤斤計較;即使寫得再怎么好,也不值一文,不知賢弟是否愿意聽我這么說嗎?
科舉功名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取得后可以讓長輩高興,可以侍奉雙親。如今我已經(jīng)取得了功名,即使各位兄弟取不到功名,也可以使長輩滿足,可以侍奉雙親,又何必大家都要爭取功名呢?賢弟如果仔細想一下這個道理,但凡在孝悌上用功,不需要在詩文上多費功夫,那么在詩文方面的長進自然會出乎你意料的。
每次寫字的時候,一定要有筆勢,務(wù)必做到一筆下去可走千里。三弟的字,每筆都沒有氣勢,是因為太拘束不能放開的原因。去年曾經(jīng)和九弟談到這個問題,想必近日已經(jīng)淡忘了吧。九弟在來信中說想看我寫的白折,只是最近我所寫的折子很少,暫時就不寄回。大銅尺現(xiàn)已找到。至于寄筆的事情,目前實在沒有適合的機會,等到秋天一定寄回。
去年寫給牧云的信還沒有寄出,信中的前半部分是對牧云進行勸說勉勵,后半部分是勸凌云不要看地仙,這其中是有道理的。九弟可將這封信重新抄一遍,依然交給他,不過要將紡棉花這一段刪去。地仙為人主持喪葬的事情,傷害了人的一家,喪了不少良心,導(dǎo)致家破人亡的更是很多,為此一定要盡力勸阻凌云。至于紡棉花這件事情,像直隸的三河縣、靈壽縣,不管男女老少,富貴貧窮,人人都靠紡布為生,就像我們家鄉(xiāng)人人以耕田為生一樣。江南婦人種地,就像三河男人紡布一樣,湖南如瀏陽的夏布、祁陽的葛布、宜昌的棉布,也都是不管貧富男女,人人都以此為業(yè),不值得為之奇怪。各地的風(fēng)俗很難一時有所改變,肯定有的是駭人聽聞,不如刪去這一段為好。信中不能詳細言談,以后再詳說。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解讀】
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提到“孝”。在他看來“孝”是人間各種倫理關(guān)系中的第一倫理,孝所反映的父母與兒女的感情是人世間種種親情中的第一親情,而且他要求人們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還在《論語》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以至后來的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梢娙寮覍τ凇靶笔嵌嗝粗匾?。
所謂“孝”,就是指贍養(yǎng)父母,而孝的本質(zhì)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這在儒家也是將孝作為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貫穿于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道?!般敝饕缸鹁葱珠L,弟兄相親?!蹲髠鳌ふ压辍分姓f:“兄愛而友,弟敬而順。”
對此,孔子還將孝概括為六點內(nèi)容:第一,贍養(yǎng)父母?!墩撜Z·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钡诙?,敬重雙親。《論語·為政》說:“……至于犬馬,皆有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第三,以愛心愉悅老人?!抖Y記·內(nèi)則》說:“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第四,規(guī)勸父母錯誤言行?!抖Y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第五,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墩撜Z·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钡诹?,不做有損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睹献印るx婁下》說“不顧父母之養(yǎng)……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禮記》說:“凡為人之子,冬溫而夏清,昏定晨省?!闭f的是兒子對父母之禮,冬天設(shè)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設(shè)法使父母清涼,晚上為父母整理床鋪,早上向父母問安。讓父母冬暖夏涼,一般人都容易做到。但有的人卻連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到,他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做到,而是沒有想到,那不就是沒有孝心嗎?
《尚書》云:“奉先思孝?!本褪钦f,侍奉先祖首先要想到盡孝,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如果想都沒有想到,那又怎么談得上做到呢?所以心中無論裝有多少事、多大的事,總有一塊地方應(yīng)是留給父母的,這就是做子女的本分。如果連這點本分都沒有,那就不能稱為人子了。
《孝經(jīng)》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币馑际钦f,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里開始。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家庭的安寧、社會的穩(wěn)定的向往,是百業(yè)興盛的基礎(chǔ)和柱石;它還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建立和諧的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追求。
古代圣賢都是以孝悌作為修身治家的準則。而且在古代關(guān)于孝的故事也有很多。如舜孝感動天,遣神象助舜耕地,遣神鳥助舜除草。有帝堯最后把他的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有晉王祥嚴冬為母臥冰求鯉,鯉魚躍出河面的故事;還有三國孟宗為母治病在大冷天扶竹哭筍,筍破土而出的故事等,這些都宣揚了“孝治天下”的觀念。
曾國藩一生以孝悌為先,在家庭內(nèi)部以身作則。他曾說,做到了孝順和友愛會立即得到回報。他對長輩非常孝順,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范,還反復(fù)告誡家人說,如今人們都把“學(xué)”字理解錯了,如果細讀“賢賢易色”這一章,就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xué)問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
曾國藩的遠祖曾參嚙指痛心,以孝著稱。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耍远Y相待。曾參學(xué)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的著作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認為,對長輩的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對父母能孝的人,才能對君主忠,才能對兄弟悌,才能對朋友信,才能對子女愛,等等。這不但是歷史的積淀,而且還是現(xiàn)實的需要。我們從生活的常情考慮,一個人如果對他的父母都不好,還能對別人好嗎?還能成就大事嗎?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也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封建知識分子,他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子女通曉孝敬祖先的道理,非常注重處理好親族鄰里的關(guān)系。曾國藩的祖母則是一個很懂得傳統(tǒng)孝道的婦女,專心致力于相夫教子,不與妯娌爭利。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因為資質(zhì)不高,屢屢受到曾玉屏的責(zé)罵。對此,曾麟書的態(tài)度仍然是“畢敬畢孝”,沒有任何埋怨之意。后來,曾玉屏病重,曾麟書又朝夕服侍,毫無怨言。正是在這種家風(fēng)淵源的基礎(chǔ)上,造就了曾國藩這樣一個封建時代標準的忠臣孝子。
曾國藩飽讀經(jīng)史,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熏染頗深,三綱五常在他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也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強調(diào)以孝悌為本,把“孝友傳家”作為自己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就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國藩希望通過這些準則來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而達到家族的團結(jié)和睦,從而使家族長盛不衰、香火永傳。
在舊時代的道德觀念下,晚輩絕對恭敬和順從長輩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也是一個家庭和睦的最主要象征之一。曾國藩把一個家族的興旺吉祥,和“孝順”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今天,由于計劃生育的緣故,小孩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孝順”二字在他們的概念里被淡忘了,許多子女全然不聽從父母或長輩的話,該順從的也不順從。湖南衛(wèi)視的《洞穴之光》節(jié)目,以人影響人,試圖喚醒人們的“孝順”之心,以改變這種局面??梢?,曾國藩把家族的興旺吉祥和“孝順”緊密聯(lián)系的觀念是完全正確的。
儒家的所有主張都是建立在血緣關(guān)系上的,比如“仁”,首先是指在血緣基礎(chǔ)上的親人間的關(guān)愛,并將這種血緣關(guān)系擴大化,關(guān)愛他人,由己推人。早在三代之時,儒學(xué)的先行者就提出崇拜祖先的主張,從而重祭禮、孝敬。曾國藩號稱“中國最后一個大儒”,自然也以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首要義務(wù)。但他年少就外出游學(xué),之后經(jīng)過科舉考取了功名赴京師任官,故而一直不能侍奉雙親。曾國藩的孝道,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日記和家書里,他居家時日頗短,但其一顆拳拳孝子心卻昭然可表。
曾國藩但凡給父母的家書總有一個格式,開頭總是“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膝下”或“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萬福金安”,結(jié)尾則多用“男謹稟”或“男謹呈”等。雖然這是一種格式用語,但也足見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孝之殷切,至孝至誠了。當(dāng)自己身在他方時,總是不時地向父親稟呈自己的現(xiàn)狀,以緩解父母對自己的掛念。囑托兄弟、子侄多多來信呈報父母的身體狀況,也是他孝順的突出表現(xiàn)。曾國藩關(guān)切父母、孝順雙親的家書很多,如他在家書中說:敬悉祖父大人病體未好,且日加劇。父率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無須臾之懈,獨男一人遠離膝下,未得一日盡孫子之職,罪責(zé)甚深。
母親齒痛,不知比以前略松否?現(xiàn)服何藥?下次望季弟寄方來看,叔父之病至今未愈,想甚沉重,望將藥方病癥書明寄京。劉東屏醫(yī)道甚精,然高云亭猶嫌其過于膽大,不知近日精進何如?務(wù)宜慎之又慎。
有時候,曾國藩要做一件事,父母不同意或想不開,他便去信開導(dǎo),實在開導(dǎo)不成,事情便暫時放下。曾國藩不但自己這樣做,還時常在家書中勸導(dǎo)子弟要孝敬父母。如:凡是子女孝順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規(guī)矩,辦事有條理,親戚都依賴他,遠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而更愛他,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沒有檔次,辦事毫無道理,為親族所唾罵,遠近之人都鄙棄他,從而給父母帶來了羞辱,這樣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侍奉父母,并常常探視父母,也稱不上是孝。
父母為兒女辛苦、不計得失,子女該如何才能報答父母對自己的一番深情呢?曾國藩秉承家訓(xùn),雖不能侍奉雙親膝下,但能立德、立功、立言,有所作為,也算沒有辜負父母的一片期望之情。
曾國藩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家中的長子長孫,或者是為官最高,權(quán)勢最重的人而驕傲自滿,責(zé)罵他人。他同父母親族、兄弟姐妹相處得都十分融洽,處處以寬厚行事,以身作則,使得曾家跳出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成為了百年不衰的大家族。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曾國藩的家族中,有名望之人才二百四十余人,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出現(xiàn),而沒出現(xiàn)過一個紈绔子弟。他的長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后承命出仕,努力刻苦學(xué)習(xí)英語,成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清代末年,他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憑借堅強的斗志和精湛的談判藝術(shù),從沙俄手中奪回了伊犁城。此外,曾紀鴻是著名的數(shù)學(xué)家,還精通天文、地理,著有《對數(shù)詳解》、《圓率考真圖解》,并且計算出了第100位的圓周率。其孫輩曾廣鈞23歲即中進士。
可見,父母是一個人的源頭和根基,不孝順父母就相當(dāng)于舍本逐末,截源斷流。古語有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說品德高尚的人不只孝順他自己的親屬長輩,不只教導(dǎo)他自己的子孫。而是大恩與人,大懷攬?zhí)?,最能包容和愛民。不僅孝順自己的長輩同樣孝順別人的長輩,不僅撫養(yǎng)自己的后代也善待別人的后代。
觀古撫今,多數(shù)人對孝順的意識都模糊了,這是不應(yīng)該的。試想一個人,如果都不對含辛茹苦撫養(yǎng)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去孝順敬愛,又如何去愛別人,愛自己的國家呢?所以說孝悌不僅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更是在社會中立身不敗的重要因素。
稟父母:夫家和則福自生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八日恭慶祖父母雙壽,男去臘做壽屏二架,今年同鄉(xiāng)送壽對者五人,拜壽來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七日、廿日補請二席。又請人畫“椿萱重蔭圖”,觀者無不嘆羨。
男身體如常,新年應(yīng)酬太繁,幾至日不暇給。媳婦及孫兒女俱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從汪覺庵師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讀書。男思大人家事日煩,必不能常在家塾照管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斷不可一日無師,講書改詩文,斷不可一課耽擱。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四弟、季弟從覺庵師。其束脩銀,男于八月付回,兩弟自必加倍發(fā)奮矣。
六弟實不羈之才,鄉(xiāng)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心志。且少年英銳之氣,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學(xué),既挫之矣;欲進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許肄業(yè)省城,則毋乃太挫其銳氣乎?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讀書,其費用,男于二月間付銀廿兩,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yīng),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稟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將來必為叔父克家之子,即為吾族光大門第,可喜也。謹述一二,余俟續(xù)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初八恭敬地慶賀祖父母的生日,我去年臘月做了兩架壽屏給他們祝壽。今年,祖父母生日當(dāng)天,有五位同鄉(xiāng)送來壽對,有四十人來向兩位老人拜壽。早上,我為他們做了四桌壽面,晚上,設(shè)了三桌酒席招待他們。沒有來赴席的,我準備在十七日和二十日補請他們。另外,我還請人畫了一幅“椿萱重蔭圖”,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交口稱贊。
我的身體很健康,新年的應(yīng)酬太多,每天都沒有空閑的時候。媳婦和孫兒女都平安。
正月十五日,我收到了四弟和六弟的來信。信中得知四弟想要和季弟一起到汪覺庵先生家學(xué)習(xí),六弟和九弟想要去省城讀書。我想父親的家務(wù)事越來越繁多,不可能每天在家塾管教他們,而且四弟的天分很一般,不能一天沒有老師的教導(dǎo),給他講書、批改詩文,千萬不能有一刻的耽誤。所以我想請父親答應(yīng)他們的要求,立刻叫四弟、季弟拜覺庵為師。至于支付覺庵的酬金,兒子在八月匯款回來。兩位弟弟自然會更加發(fā)奮學(xué)習(xí)了。
六弟確實天資聰穎,很有前途,但鄉(xiāng)里條件差、見聞少,不可能對他有太多的啟發(fā),以促使他發(fā)奮上進。他現(xiàn)在年輕氣盛,不能總受到打擊,上次他沒有考好,已經(jīng)是個打擊;隨后他想到京城來,我又阻止了他,對他又是個打擊;如果這次再不允許他到省城來讀書,一定會大大挫傷他的銳氣。希望父母大人答應(yīng)兒子及他們的請求,叫六弟九弟到省城讀書,他們的學(xué)費,兒子在二月間付給二十兩到金竺虔家里。
一家人和和氣氣,幸福生活便會如期而至。如果一家中哥哥說話,弟弟都聽,弟弟有什么要求,哥哥都會答應(yīng)的,這樣和氣的家庭,沒有不興旺的;反之,這個家庭就一定會衰敗。懇請父親體諒兒子的這片心意,還請把我的意思轉(zhuǎn)告給叔叔,我就不另外給他寫信了。六弟將來一定是叔父家繼承家事和祖業(yè)的人,也是使我們曾家興旺發(fā)達的人,這實在是可喜可賀。謹向大人稟告,其余的容以后再稟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解讀】
中國自古崇尚“和諧”的思想。像“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萬事和為貴”等“和諧”思想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對此,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那么,什么是“和”呢?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以他平他謂之和?!辟Z誼解釋說:“剛?cè)岬玫乐^之和?!倍呵飼r的晏嬰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則認為“和”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其中“濟”是“增加”的意思;“泄”是減少的意思。不足之處要增加,過多之處要減少。而孔子在《論語·子路》中則進一步闡述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梢姡昂投煌庇殖蔀槿藗兲幚硪磺惺挛锒紤?yīng)該遵循的原則。在這個基礎(chǔ)上,儒家又在《禮記·中庸》中提出“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毕嗬^,孟子又在《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出“人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他看來,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和。道家學(xué)派的老子也十分重視“和”。他在《老子·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崩献舆€認為,“和”是“道”的作用。道之所以能夠生萬物,是因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陰陽相互搖蕩,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的和諧與萬物的和諧?!昂汀本褪怯钪娴谋举|(zhì),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