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治家篇——治家教子,長久之計

曾國藩家書 作者:(清)曾國藩 著,李問渠 編


第三輯 治家篇——治家教子,長久之計

曾國藩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認(rèn)為中華第一能人。他一直保持了祖父起床早的習(xí)慣,不準(zhǔn)家人睡懶覺。并以身垂范,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兒女“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fēng)”。為培養(yǎng)家人勤勞的作風(fēng),他要求曾家男子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寫文章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wèi)生、喂魚、養(yǎng)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

致紀(jì)澤、紀(jì)鴻兒:謹(jǐn)遵八本、三致祥

【原文】

字諭紀(jì)澤、紀(jì)鴻兒:

接二月廿三日信,知家中五宅平安,甚慰甚慰。

余以初三日至休寧縣,即聞景德鎮(zhèn)失守之信。初四日寫家書,托九叔處寄湘,即言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持,然猶意力攻徽州,或可得手,即是一條生路。

初五日進攻,強中、湘前等營在西門挫敗一次。十二日再行進攻,未能誘賊出仗。是夜二更,賊匪偷營劫村,強中、湘前等營大潰。凡去廿二營,其挫敗者八營(強中三營、老湘三營、湘前一、震字一),其幸而完全無恙者十四營(老湘六、霆三、禮二、親兵一、峰二),與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夜賊偷湖口水營情形相仿。

此次未挫之營較多,以尋常兵事言之,此尚為小挫,不甚傷元氣。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四面梗塞,接濟已斷,加此一挫,軍心尤大震動。所盼望者,左軍能破景德鎮(zhèn)、樂平之賊,鮑軍能從湖口迅速來援,事或略有轉(zhuǎn)機,否則不堪設(shè)想矣。

余自從軍以來,即懷見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咒凼烹幌拢逦页踔?,失信于世。起復(fù)再出,意尤堅定。此次若遂不測,毫無牽戀。自念貧窶無知,官至一品,壽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權(quán),忝竊萬分,夫復(fù)何憾!

唯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獨辟康莊。古文尤確有依據(jù),若遽先朝露,則寸心所得,遂成廣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入處。三者一無所成,不無耿耿。至行軍本非余所長,兵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即前此屢有克捷,已為僥幸,出于非望矣。

爾等長大之后,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于見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詒萬世口實。余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所差不負(fù)吾心,不負(fù)所學(xué)者,未嘗須臾忘愛民之意耳。近來閱歷愈多,深諳督師之苦。爾曹唯當(dāng)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做官。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養(yǎng)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專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于至誠,故吾纂墓志,僅敘一事。吾祖星岡公之教人,則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醫(yī)藥,皆不信也。

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yǎng)福。爾兄弟奉母,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吾當(dāng)軍事極危,輒將此二字叮囑一遍,此外亦別無遺訓(xùn)之語,爾可稟告諸叔及爾母無忘。

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紀(jì)鴻兒:

接到了二月二十三日寄來的信件,從信中得知家中五宅都平安無事,我十分欣慰。

初三我到達(dá)休寧縣,就馬上聽說了景德鎮(zhèn)失守的消息。初四我寫了一封家信,并委托九叔寄回湖南。信中說這里的戰(zhàn)況非常危急,恐怕難以維持長久,但依然主張進攻徽州,因為如果這個舉動可以得手,就可以開辟一條生路。

于是在初五那天便開始進攻,強中、湘前等營在西門因出師不順,遭遇到一次挫敗。十二日再次進攻,卻沒能引誘敵軍出城交戰(zhàn)。當(dāng)天晚上二更天時候,敵軍卻趁夜偷襲我軍營地,強中、湘前等營損失慘重,一共失去了二十二個營,遭挫敗的有八個營(強中三營,老湘三營,湘前一營,震字一營),其中有幸完好無損的只有十四個營(老湘六營,霆三營,禮二營,親兵一營,峰二營),這次的戰(zhàn)況與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敵人偷襲湖口水營的慘狀非常相似。

這次沒有受挫的部隊較多,從總的情況來看,這只能算是一次小敗,還不至于大傷元氣。目前的戰(zhàn)局,正是萬分危急的時候,四面受敵,后備的供應(yīng)也已經(jīng)被切斷,不幸又遭到這次的失敗,難免軍心動搖。這時我所盼望的是,左軍能夠盡快攻克景德鎮(zhèn)、樂平之?dāng)常U軍能從湖口迅速趕來救援,只有這樣,戰(zhàn)況可能還有所轉(zhuǎn)變,否則后果慘重將不堪設(shè)想。

我自從行軍以來,一直胸懷臨危受命的志向。丁、戊年在家患病的日子里,我經(jīng)常擔(dān)心自己會就這樣死在家里,那么我的志向就會永遠(yuǎn)無法實現(xiàn)了,而失信于當(dāng)今世上的人們。等到病痊愈后再次為官,更加堅定了我最開始的志向。如果這次因為作戰(zhàn)而遭遇不測,我也沒有什么可牽掛的。我自認(rèn)為一生學(xué)識很貧乏,但竟然能夠官升一品,而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活了五十多個年頭,有了些許虛名,手中掌握著兵權(quán),覺得萬分慚愧,即使在此失去性命,也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

只有在古文和詩這兩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工夫,苦苦研究探索,但都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們,另外開辟道路,成就一生的作為。特別是在古文方面,我的確有自己獨特的心得,如果承蒙先輩的指點和潤澤,將我心中的心得展示出來,就會成為絕唱《廣陵散》了。雖然早些年在練字上用功最少,但近年來也逐漸有所體會。如今這三方面都沒有什么成就,心中一直不安。至于行軍打仗,本來就不是我的專長,兵貴為奇而我太直率,兵貴為狡詐而我太坦白,這樣的我又怎能對付得了那些強大而又奸詐的敵人呢?盡管以前也有過多次小的勝利,不過也是僥幸而已,那已經(jīng)出乎我的意料了。

你們長大后立業(yè)的時候,萬萬不可以從軍。從軍不但難以建功立業(yè),而且很容易造成罪孽,更容易留下敗筆,給后代子孫留下評價的口實。我身在行軍的隊伍中已經(jīng)很久,每天依舊是如坐針氈,幸虧還不算辜負(fù)平生所學(xué),時刻沒忘自己的愛民之心。近來閱歷逐漸增多,深知指揮軍隊的辛苦。你們應(yīng)當(dāng)一心一意讀書,不可以從軍,也不需要做官。

我教育子弟離不開“八本”,“三致祥”。這八本是:讀古書要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要以聲調(diào)為本,養(yǎng)親要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要以少惱怒為本,立身要以不妄語為本,治家要以不晚起為本,居官要以不要錢為本,行軍要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我父親竹亭公教育人,則側(cè)重于孝字。少壯時敬親,暮年時愛親,都是出于至誠的孝心,因此我撰寫墓志,只是為了敘述一件事。我祖父星岡公教育人,則是八字,三不信。八個字是: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yī)藥。

身處亂世時期,銀錢越少,就越利于免于災(zāi)禍;花費越省,越利于修身養(yǎng)福。你們兄弟侍奉母親,除了“勞儉”二字外,沒有其他的捷徑。目前正處于軍事危急的境地,生死難料,我只在這里以這兩個字叮囑一遍,另外就沒有其他的遺訓(xùn)了,你們可以稟告叔叔和你們的母親,千萬不要忘記。

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自己教育子弟離不開“八本”“三致祥”的觀點,教育自己的兒子要以這“八本”和“三致祥”作為自己修身治家的行為準(zhǔn)則,這樣才能讓自己取得成就,家業(yè)興旺。

曾國藩的“八本”以“讀古書”為第一條,證明他對讀書的重視。在他看來,許多做人的道理,都是從書中可以學(xué)到的。所以他將讀書的方法歸結(jié)為:應(yīng)該先了解詞義,即“訓(xùn)詁之學(xué)”。訓(xùn)詁學(xué)是清代的顯學(xué),在古代很多學(xué)者是通過訓(xùn)詁來了解古書的。

“八本”第二條:“作詩文”。在曾國藩看來聲調(diào)鏗鏘才能讓人百讀不厭。至于學(xué)習(xí)調(diào)整聲調(diào)的方法先要高聲朗誦,再低聲吟詠,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所領(lǐng)會。

“八本”第三條:“事親”。其重點就是讓父母高興。從前曾參在侍奉父親時,每天必須頓頓有酒有肉,父親想把剩下的菜留給其他家人吃,就算沒有多余的了,曾參也會說有,好讓父親安心享用。而曾元則不同,雖然每頓也少不了酒和肉,但只要父親問他還有無剩菜時,他就會如實回答,這樣父親就不忍心多吃了。二者相比,曾參可謂是掌握了“得歡心”的“事親”之本。

“八本”第四條:“養(yǎng)生”。養(yǎng)生重在以少怒為本,具有自然之心。

“八本”第五條:“立身”。做人做事應(yīng)以誠信為本,人生雖然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立身應(yīng)以不妄語為本。

“八本”第六條:“居家不晏起”?!安魂唐稹笔窃霞易褰逃?xùn)子弟的重要原則。這是要求每天要有早起的習(xí)慣,以防養(yǎng)成懶惰惡習(xí)。

“八本”第七條:“居官不要錢”。作為父母官應(yīng)事事為百姓著想,為百姓做事,不貪圖錢財,不拿老百姓一分錢。

“八本”第八條:“行軍不擾民”。良好素質(zhì)的軍隊,紀(jì)律嚴(yán)明,以保護百姓安全為主。

由此可知,這“八本”是曾國藩多年為官的深刻總結(jié),他以此為做人做事原則,所以他無論為人還是處世都游刃有余,令人敬佩。

曾國藩“三致祥”的人生經(jīng)驗包括“孝順”、“勤勞”、“敬恕”三個方面,這也是他治家的秘訣。

首先,孝順致祥?!靶㈨槨痹谥袊鴤鹘y(tǒng)倫理觀念中歷來被人們重視,曾國藩認(rèn)為“孝順”是家庭祥和瑞氣的象征,并把“孝順”與“盡忠”聯(lián)系在一起,認(rèn)為自己為官盡忠,諸弟在家盡孝,可使曾家“孝順”的家風(fēng)轉(zhuǎn)化為對國家的忠心,蔭庇眾民。

其次,勤勞致祥。同治五年七月,曾國藩在與紀(jì)澤書中說:“既知保養(yǎng),卻宜勤勞。家之興衰,人之窮通,皆于勤惰卜之?!痹谠鴩磥?,通過家人的“勤勞”與否可以看出一家的興衰,保持勤勞于每一件事上,便可成就事業(yè),為家庭保福,為自己開創(chuàng)成功機會。

第三,敬恕致祥。曾國藩待人處世圓融,秉持“敬恕”二字。他在《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與紀(jì)澤書》中說:“做人的道理,古代圣賢千言萬語也無外乎敬恕二字。”曾國藩將“敬恕”視為“能設(shè)身處地”,在待人處世上盡可達(dá)于“挈矩之道”。

由此可見,“孝”為家庭之祥瑞,“勤”為家興之象征,“恕”為立德之基本。曾國藩認(rèn)為此“三致祥”若能做到,便可使家道保有良好的風(fēng)尚,家族也能維持長遠(yuǎn)悠久。

致澄弟:勤儉自勉以長保盛美

【原文】

澄弟左右:

前接弟信,知已由李家送葬歸來,俱悉一切。

此間近狀平安。沅弟之肝疾未平,濕毒更熾,克城封爵之后而郁抑之氣并未稍減。余在金陵住二十余日,自六月二十五至七月初八九,沅弟心神不怡,初十日至二十日,察沅心懷似稍開豁,病亦日減。近與余相隔二十余日,情復(fù)郁結(jié),疾亦略增。余定于初一日起程,再赴金陵,家眷亦于初間同去,并于二十一日具折,為沅弟告病開缺回籍調(diào)理。沅見歸期已近,或可速痊。然起行總在十月,但能歸家過年,不能趕十一月初三也。

紀(jì)鴻想已抵家,在署一年,已沾染貴公子氣習(xí)否?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美。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觀金日、張安世二傳,解示后輩可也。即問近好。

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

【譯文】

澄弟左右:

前日接到弟弟的來信,得知弟弟已經(jīng)從李家送葬回來,一切情況已經(jīng)從信中知道。

這里的近況平安。沅弟的肝病仍沒有痊愈,濕毒又日漸嚴(yán)重了。攻克金陵城封爵之后,九弟的抑郁之氣并沒有稍微減少。我在金陵住了二十多日,自六月二十五至七月初八、初九,沅弟一直心神不寧,顯然并不開心。初十到二十日,我才察覺沅弟的心情似乎稍稍開朗一些,病情也逐漸減輕了一些。只是近來他與我相隔二十多天沒有相見,他的情緒又重新憂郁,病情也開始稍微加重。我定于初一日起程,之后前去金陵,家眷也在月初一起去,并于二十一日呈遞了奏折,向朝廷請示為沅弟告病開缺,回到原籍調(diào)理。沅弟如果知道歸期將近,或許可能迅速痊愈。不過起程最早也只能在十月,只能趕得上回家過年,不能在十一月初三之前到達(dá)了。

紀(jì)鴻想必已經(jīng)回到了家,在官署一年,他是否已經(jīng)沾染上貴公子的習(xí)氣了呢?我家子侄,人人都必須以“勤儉”二字勉勵自己,或許可以長保家門盛美。看《漢書·霍光傳》,就會知道有些名門望族迅速敗落的原因。再看金日、張安世兩人的傳記,并對后輩講解,讓他們可以警醒。順便問候近來可好。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解讀】

勤儉節(jié)約,歷來是被人們公認(rèn)的一種好習(xí)慣。它不僅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美德。勤儉更是成大事的基礎(chǔ),建立功業(yè)的根本。所謂“家人皆節(jié)儉,則一家齊;國人皆節(jié)儉,則一國安”。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老人去世了,唯一留給兩個兒子的只有一塊寫著“勤儉”的匾,兩兄弟在分家的時候,便將匾從中鋸開,哥哥要了“勤”,弟弟則要了“儉”。此后,哥哥每天都辛勤耕作,但是卻不知道節(jié)儉,最終是一貧如洗,兩手空空;弟弟則是每天省吃儉用,但卻從來不知道去辛勤耕作,結(jié)果是坐吃山空。當(dāng)?shù)艿艿弥绺缫彩侨绱司狡鹊臅r候,便仔細(xì)思考,最后想出主意,將哥哥的那塊匾與自己的合在一起,于是他找到哥哥,同哥哥說了自己的想法,哥哥聽后也很是認(rèn)同,兩人便按著匾上的兩字去做,勤儉持家,最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見,勤儉節(jié)約是一種修身、安家、立業(yè)的美德。

曾國藩就出生在一個勤儉的家庭。而勤儉持家就是他提倡的持家之道。在他看來,如果人人以“勤儉”二字作為自己的生活準(zhǔn)則,那么家門就會長保旺盛。

曾國藩考中進士后,入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而這個庶吉士是個沒有實權(quán)的閑職,俸祿很低。剛開始的時候,他生活得十分艱苦,每月的薪水根本無法滿足自己日常的開銷。他還要寄錢給家里孝敬父母,接濟兄弟,還要應(yīng)酬官場。由此,讓他意識到,如今的情形無法改變,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渡過難關(guān),于是他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xí)慣。

生活中,曾國藩日常的飲食常以一葷為主,如果家中不來客人,他是絕對不會獨自增加一葷。因此人們都稱他為“一品宰相”;在穿衣上,曾國藩即使做了總督,他也不買綢緞衣服,彰顯自己的身份,而是規(guī)定依舊由老太太和夫人去制作。而且還規(guī)定晚上,老太太、夫人、女兒都要織麻紡紗;在居住上,曾國藩做了總督,弟弟做了巡撫,來訪客人、子孫也逐漸增多,原來的屋子自然就顯得有些小,于是九弟便新建了一間屋子,并花費了三千銀兩。曾國藩知道后非常不高興,便寫信斥責(zé)九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我這一生發(fā)誓不居住新屋子?!币虼耍簧紱]有踏入新屋一步,而在兩江總督任所居住一生。

曾國藩從小勞苦,所以能夠勤儉治家,這是人之常理,但是當(dāng)他做了官依然不改勤儉的初衷,這種毅力和見識實在是令人佩服。

在古代家訓(xùn)中,這種勤儉的美德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朱用純的《尚節(jié)儉》便是其中之一。

在這篇《尚節(jié)儉》中,朱氏并沒有以物質(zhì)利益向家人展示勉勵勤儉有益于發(fā)家致富的各種好處,而是首先從品行操守的角度闡述不勤儉的危害性:不勤儉必敗,收入也必然很少;不節(jié)儉,浪費也必然很多。收入減少支出增多,就必然導(dǎo)致財產(chǎn)家用的匱乏。從而很容易走上“茍取”的歧路,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別人的財物。不管是偷竊還是敲詐騙取,都會有損祖宗的名譽,使自己品德淪喪。此外,還會使家庭的成員沾惹貪饞懶惰的習(xí)慣,這樣長久下去,家業(yè)必然衰敗。

因此,我們一定要杜絕這種壞習(xí)慣的產(chǎn)生,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作到勤儉呢?朱氏為我們指明了勤儉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首先,勤要心勤,也就是勤快做事要預(yù)先籌劃,所謂“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第二要身勤,早起晚睡,每天都按規(guī)律做事,正如諺語所說:早起三光、遲起三慌,這便道出了早起晚起的好壞。第三,要作到耐煩,也就是要考慮周全,計劃詳細(xì),不能怕麻煩;身勤要不怕吃苦,即要勤于勞作,不能懶惰。

如今,我們多數(shù)人都生活富裕,因此浪費點并不算什么,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要知道,浪費是可恥的。所以說,我們應(yīng)該時刻謹(jǐn)記勤儉,把《尚節(jié)儉》作為生活的準(zhǔn)則。

致三弟:勉在孝悌上用功

【原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兩次所發(fā)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橫慮、郁積思通之象。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愈欲速則愈錮蔽矣。來書往往詞不達(dá)意,我能深諒其苦。

今人都將學(xué)字看錯了。若細(xì)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xué)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xué),盡十分便是十分學(xué)。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倫紀(jì)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guān)。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污于倫紀(jì)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曲禮》、《內(nèi)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wù)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xué)問也。若詩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聽此語否?

科名之所以可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謂祿仕可以養(yǎng)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可以養(yǎng)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xì)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凡作字總須得勢,務(wù)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yuǎn)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銅尺已經(jīng)尋得。付筆回南,目前實無妙便,俟秋間定當(dāng)付還。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勸牧云用功,后半勸凌云莫看地仙,實有道理。九弟可將其信抄一遍仍交與他,但將紡棉花一段刪去可也。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紡棉花之說,如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女,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南之婦人耕田,猶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如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無論貧富男婦,人人依以為業(yè)。此并不足為駭異也。第風(fēng)俗難以遽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譯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續(xù)接到三月一日、四月十八日家中所來的兩封家信。四弟的信,字里行間漫溢著真情實意,可能是心中苦悶憂慮過于嚴(yán)重,想盡快擁有一個明朗的前途吧。只是這樣的事絕對不可以求速效,求速效一定會揠苗助長,百害而無一利。只要日積月累,好比愚公移山,最終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而急于求成就會永無出頭之日。你的來信中有多處詞不達(dá)意,我能深深體諒你心中的苦處。

如今人對“學(xué)”字的理解都有些偏見。如果仔細(xì)閱讀“賢賢易色”一章,就會知道絕大部分學(xué)問都體現(xiàn)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能夠在“孝悌”兩字上盡一分力便是一分學(xué)問,盡十分力便是十分學(xué)問?,F(xiàn)在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舉功名,對于孝悌倫理綱紀(jì)這些大道理,好像覺得與讀書做學(xué)問沒有任何聯(lián)系。殊不知古書的記載,做文章時圣賢所說的,無非都是要闡明這個道理。如果事事都能符合孝悌,即使筆下說不出又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事事違背孝悌,并且有愧于倫理綱紀(jì)這些大道理,即使文章寫得再優(yōu)秀,也只能算是個名教中的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詩文并沒有長進,為何不每天在“孝悌”兩字上下功夫?如果按《禮記》中《曲禮》、《內(nèi)則》章所說的句句照做,一定會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時刻安心快樂,隨時順心;對下面的兄弟妻兒都和藹有恩,井然有序,這才是真正的大學(xué)問。像詩文不好這等小事,不必斤斤計較;即使寫得再怎么好,也不值一文,不知賢弟是否愿意聽我這么說嗎?

科舉功名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取得后可以讓長輩高興,可以侍奉雙親。如今我已經(jīng)取得了功名,即使各位兄弟取不到功名,也可以使長輩滿足,可以侍奉雙親,又何必大家都要爭取功名呢?賢弟如果仔細(xì)想一下這個道理,但凡在孝悌上用功,不需要在詩文上多費功夫,那么在詩文方面的長進自然會出乎你意料的。

每次寫字的時候,一定要有筆勢,務(wù)必做到一筆下去可走千里。三弟的字,每筆都沒有氣勢,是因為太拘束不能放開的原因。去年曾經(jīng)和九弟談到這個問題,想必近日已經(jīng)淡忘了吧。九弟在來信中說想看我寫的白折,只是最近我所寫的折子很少,暫時就不寄回。大銅尺現(xiàn)已找到。至于寄筆的事情,目前實在沒有適合的機會,等到秋天一定寄回。

去年寫給牧云的信還沒有寄出,信中的前半部分是對牧云進行勸說勉勵,后半部分是勸凌云不要看地仙,這其中是有道理的。九弟可將這封信重新抄一遍,依然交給他,不過要將紡棉花這一段刪去。地仙為人主持喪葬的事情,傷害了人的一家,喪了不少良心,導(dǎo)致家破人亡的更是很多,為此一定要盡力勸阻凌云。至于紡棉花這件事情,像直隸的三河縣、靈壽縣,不管男女老少,富貴貧窮,人人都靠紡布為生,就像我們家鄉(xiāng)人人以耕田為生一樣。江南婦人種地,就像三河男人紡布一樣,湖南如瀏陽的夏布、祁陽的葛布、宜昌的棉布,也都是不管貧富男女,人人都以此為業(yè),不值得為之奇怪。各地的風(fēng)俗很難一時有所改變,肯定有的是駭人聽聞,不如刪去這一段為好。信中不能詳細(xì)言談,以后再詳說。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解讀】

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提到“孝”。在他看來“孝”是人間各種倫理關(guān)系中的第一倫理,孝所反映的父母與兒女的感情是人世間種種親情中的第一親情,而且他要求人們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還在《論語》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以至后來的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見儒家對于“孝悌”是多么重視。

所謂“孝”,就是指贍養(yǎng)父母,而孝的本質(zhì)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這在儒家也是將孝作為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貫穿于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道?!般敝饕缸鹁葱珠L,弟兄相親?!蹲髠鳌ふ压辍分姓f:“兄愛而友,弟敬而順?!?/p>

對此,孔子還將孝概括為六點內(nèi)容:第一,贍養(yǎng)父母?!墩撜Z·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钡诙粗仉p親。《論語·為政》說:“……至于犬馬,皆有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第三,以愛心愉悅老人。《禮記·內(nèi)則》說:“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第四,規(guī)勸父母錯誤言行。《禮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钡谖?,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墩撜Z·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钡诹蛔鲇袚p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孟子·離婁下》說“不顧父母之養(yǎng)……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禮記》說:“凡為人之子,冬溫而夏清,昏定晨省?!闭f的是兒子對父母之禮,冬天設(shè)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設(shè)法使父母清涼,晚上為父母整理床鋪,早上向父母問安。讓父母冬暖夏涼,一般人都容易做到。但有的人卻連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到,他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做到,而是沒有想到,那不就是沒有孝心嗎?

《尚書》云:“奉先思孝。”就是說,侍奉先祖首先要想到盡孝,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如果想都沒有想到,那又怎么談得上做到呢?所以心中無論裝有多少事、多大的事,總有一塊地方應(yīng)是留給父母的,這就是做子女的本分。如果連這點本分都沒有,那就不能稱為人子了。

《孝經(jīng)》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币馑际钦f,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里開始。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家庭的安寧、社會的穩(wěn)定的向往,是百業(yè)興盛的基礎(chǔ)和柱石;它還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建立和諧的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追求。

古代圣賢都是以孝悌作為修身治家的準(zhǔn)則。而且在古代關(guān)于孝的故事也有很多。如舜孝感動天,遣神象助舜耕地,遣神鳥助舜除草。有帝堯最后把他的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有晉王祥嚴(yán)冬為母臥冰求鯉,鯉魚躍出河面的故事;還有三國孟宗為母治病在大冷天扶竹哭筍,筍破土而出的故事等,這些都宣揚了“孝治天下”的觀念。

曾國藩一生以孝悌為先,在家庭內(nèi)部以身作則。他曾說,做到了孝順和友愛會立即得到回報。他對長輩非常孝順,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范,還反復(fù)告誡家人說,如今人們都把“學(xué)”字理解錯了,如果細(xì)讀“賢賢易色”這一章,就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xué)問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

曾國藩的遠(yuǎn)祖曾參嚙指痛心,以孝著稱。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以禮相待。曾參學(xué)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的著作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認(rèn)為,對長輩的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對父母能孝的人,才能對君主忠,才能對兄弟悌,才能對朋友信,才能對子女愛,等等。這不但是歷史的積淀,而且還是現(xiàn)實的需要。我們從生活的常情考慮,一個人如果對他的父母都不好,還能對別人好嗎?還能成就大事嗎?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也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封建知識分子,他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子女通曉孝敬祖先的道理,非常注重處理好親族鄰里的關(guān)系。曾國藩的祖母則是一個很懂得傳統(tǒng)孝道的婦女,專心致力于相夫教子,不與妯娌爭利。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因為資質(zhì)不高,屢屢受到曾玉屏的責(zé)罵。對此,曾麟書的態(tài)度仍然是“畢敬畢孝”,沒有任何埋怨之意。后來,曾玉屏病重,曾麟書又朝夕服侍,毫無怨言。正是在這種家風(fēng)淵源的基礎(chǔ)上,造就了曾國藩這樣一個封建時代標(biāo)準(zhǔn)的忠臣孝子。

曾國藩飽讀經(jīng)史,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熏染頗深,三綱五常在他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也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強調(diào)以孝悌為本,把“孝友傳家”作為自己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就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國藩希望通過這些準(zhǔn)則來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而達(dá)到家族的團結(jié)和睦,從而使家族長盛不衰、香火永傳。

在舊時代的道德觀念下,晚輩絕對恭敬和順從長輩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也是一個家庭和睦的最主要象征之一。曾國藩把一個家族的興旺吉祥,和“孝順”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今天,由于計劃生育的緣故,小孩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孝順”二字在他們的概念里被淡忘了,許多子女全然不聽從父母或長輩的話,該順從的也不順從。湖南衛(wèi)視的《洞穴之光》節(jié)目,以人影響人,試圖喚醒人們的“孝順”之心,以改變這種局面??梢?,曾國藩把家族的興旺吉祥和“孝順”緊密聯(lián)系的觀念是完全正確的。

儒家的所有主張都是建立在血緣關(guān)系上的,比如“仁”,首先是指在血緣基礎(chǔ)上的親人間的關(guān)愛,并將這種血緣關(guān)系擴大化,關(guān)愛他人,由己推人。早在三代之時,儒學(xué)的先行者就提出崇拜祖先的主張,從而重祭禮、孝敬。曾國藩號稱“中國最后一個大儒”,自然也以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首要義務(wù)。但他年少就外出游學(xué),之后經(jīng)過科舉考取了功名赴京師任官,故而一直不能侍奉雙親。曾國藩的孝道,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日記和家書里,他居家時日頗短,但其一顆拳拳孝子心卻昭然可表。

曾國藩但凡給父母的家書總有一個格式,開頭總是“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膝下”或“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萬福金安”,結(jié)尾則多用“男謹(jǐn)稟”或“男謹(jǐn)呈”等。雖然這是一種格式用語,但也足見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孝之殷切,至孝至誠了。當(dāng)自己身在他方時,總是不時地向父親稟呈自己的現(xiàn)狀,以緩解父母對自己的掛念。囑托兄弟、子侄多多來信呈報父母的身體狀況,也是他孝順的突出表現(xiàn)。曾國藩關(guān)切父母、孝順雙親的家書很多,如他在家書中說:敬悉祖父大人病體未好,且日加劇。父率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無須臾之懈,獨男一人遠(yuǎn)離膝下,未得一日盡孫子之職,罪責(zé)甚深。

母親齒痛,不知比以前略松否?現(xiàn)服何藥?下次望季弟寄方來看,叔父之病至今未愈,想甚沉重,望將藥方病癥書明寄京。劉東屏醫(yī)道甚精,然高云亭猶嫌其過于膽大,不知近日精進何如?務(wù)宜慎之又慎。

有時候,曾國藩要做一件事,父母不同意或想不開,他便去信開導(dǎo),實在開導(dǎo)不成,事情便暫時放下。曾國藩不但自己這樣做,還時常在家書中勸導(dǎo)子弟要孝敬父母。如:凡是子女孝順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規(guī)矩,辦事有條理,親戚都依賴他,遠(yuǎn)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而更愛他,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沒有檔次,辦事毫無道理,為親族所唾罵,遠(yuǎn)近之人都鄙棄他,從而給父母帶來了羞辱,這樣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侍奉父母,并常常探視父母,也稱不上是孝。

父母為兒女辛苦、不計得失,子女該如何才能報答父母對自己的一番深情呢?曾國藩秉承家訓(xùn),雖不能侍奉雙親膝下,但能立德、立功、立言,有所作為,也算沒有辜負(fù)父母的一片期望之情。

曾國藩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家中的長子長孫,或者是為官最高,權(quán)勢最重的人而驕傲自滿,責(zé)罵他人。他同父母親族、兄弟姐妹相處得都十分融洽,處處以寬厚行事,以身作則,使得曾家跳出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成為了百年不衰的大家族。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曾國藩的家族中,有名望之人才二百四十余人,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出現(xiàn),而沒出現(xiàn)過一個紈绔子弟。他的長子曾紀(jì)澤在曾國藩死后承命出仕,努力刻苦學(xué)習(xí)英語,成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清代末年,他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憑借堅強的斗志和精湛的談判藝術(shù),從沙俄手中奪回了伊犁城。此外,曾紀(jì)鴻是著名的數(shù)學(xué)家,還精通天文、地理,著有《對數(shù)詳解》、《圓率考真圖解》,并且計算出了第100位的圓周率。其孫輩曾廣鈞23歲即中進士。

可見,父母是一個人的源頭和根基,不孝順父母就相當(dāng)于舍本逐末,截源斷流。古語有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說品德高尚的人不只孝順?biāo)约旱挠H屬長輩,不只教導(dǎo)他自己的子孫。而是大恩與人,大懷攬?zhí)?,最能包容和愛民。不僅孝順自己的長輩同樣孝順別人的長輩,不僅撫養(yǎng)自己的后代也善待別人的后代。

觀古撫今,多數(shù)人對孝順的意識都模糊了,這是不應(yīng)該的。試想一個人,如果都不對含辛茹苦撫養(yǎng)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去孝順敬愛,又如何去愛別人,愛自己的國家呢?所以說孝悌不僅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更是在社會中立身不敗的重要因素。

稟父母:夫家和則福自生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八日恭慶祖父母雙壽,男去臘做壽屏二架,今年同鄉(xiāng)送壽對者五人,拜壽來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七日、廿日補請二席。又請人畫“椿萱重蔭圖”,觀者無不嘆羨。

男身體如常,新年應(yīng)酬太繁,幾至日不暇給。媳婦及孫兒女俱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從汪覺庵師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讀書。男思大人家事日煩,必不能常在家塾照管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斷不可一日無師,講書改詩文,斷不可一課耽擱。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四弟、季弟從覺庵師。其束脩銀,男于八月付回,兩弟自必加倍發(fā)奮矣。

六弟實不羈之才,鄉(xiāng)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心志。且少年英銳之氣,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學(xué),既挫之矣;欲進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許肄業(yè)省城,則毋乃太挫其銳氣乎?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讀書,其費用,男于二月間付銀廿兩,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yīng),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稟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將來必為叔父克家之子,即為吾族光大門第,可喜也。謹(jǐn)述一二,余俟續(xù)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初八恭敬地慶賀祖父母的生日,我去年臘月做了兩架壽屏給他們祝壽。今年,祖父母生日當(dāng)天,有五位同鄉(xiāng)送來壽對,有四十人來向兩位老人拜壽。早上,我為他們做了四桌壽面,晚上,設(shè)了三桌酒席招待他們。沒有來赴席的,我準(zhǔn)備在十七日和二十日補請他們。另外,我還請人畫了一幅“椿萱重蔭圖”,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交口稱贊。

我的身體很健康,新年的應(yīng)酬太多,每天都沒有空閑的時候。媳婦和孫兒女都平安。

正月十五日,我收到了四弟和六弟的來信。信中得知四弟想要和季弟一起到汪覺庵先生家學(xué)習(xí),六弟和九弟想要去省城讀書。我想父親的家務(wù)事越來越繁多,不可能每天在家塾管教他們,而且四弟的天分很一般,不能一天沒有老師的教導(dǎo),給他講書、批改詩文,千萬不能有一刻的耽誤。所以我想請父親答應(yīng)他們的要求,立刻叫四弟、季弟拜覺庵為師。至于支付覺庵的酬金,兒子在八月匯款回來。兩位弟弟自然會更加發(fā)奮學(xué)習(xí)了。

六弟確實天資聰穎,很有前途,但鄉(xiāng)里條件差、見聞少,不可能對他有太多的啟發(fā),以促使他發(fā)奮上進。他現(xiàn)在年輕氣盛,不能總受到打擊,上次他沒有考好,已經(jīng)是個打擊;隨后他想到京城來,我又阻止了他,對他又是個打擊;如果這次再不允許他到省城來讀書,一定會大大挫傷他的銳氣。希望父母大人答應(yīng)兒子及他們的請求,叫六弟九弟到省城讀書,他們的學(xué)費,兒子在二月間付給二十兩到金竺虔家里。

一家人和和氣氣,幸福生活便會如期而至。如果一家中哥哥說話,弟弟都聽,弟弟有什么要求,哥哥都會答應(yīng)的,這樣和氣的家庭,沒有不興旺的;反之,這個家庭就一定會衰敗。懇請父親體諒兒子的這片心意,還請把我的意思轉(zhuǎn)告給叔叔,我就不另外給他寫信了。六弟將來一定是叔父家繼承家事和祖業(yè)的人,也是使我們曾家興旺發(fā)達(dá)的人,這實在是可喜可賀。謹(jǐn)向大人稟告,其余的容以后再稟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解讀】

中國自古崇尚“和諧”的思想。像“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萬事和為貴”等“和諧”思想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對此,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認(rèn)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那么,什么是“和”呢?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以他平他謂之和?!辟Z誼解釋說:“剛?cè)岬玫乐^之和?!倍呵飼r的晏嬰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則認(rèn)為“和”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其中“濟”是“增加”的意思;“泄”是減少的意思。不足之處要增加,過多之處要減少。而孔子在《論語·子路》中則進一步闡述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梢?,“和而不同”又成為人們處理一切事物都應(yīng)該遵循的原則。在這個基礎(chǔ)上,儒家又在《禮記·中庸》中提出“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毕嗬^,孟子又在《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出“人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痹谒磥恚挥型菩腥收?,才能得到人和。道家學(xué)派的老子也十分重視“和”。他在《老子·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崩献舆€認(rèn)為,“和”是“道”的作用。道之所以能夠生萬物,是因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陰陽相互搖蕩,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的和諧與萬物的和諧?!昂汀本褪怯钪娴谋举|(zhì),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chǔ)。

由此可見,“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而“以和為貴”的思想在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引發(fā)出“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這些傳統(tǒng)思想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一種價值觀念,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也向父母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他說:“一家人和和氣氣,幸福生活便會如期而至。如果一家中哥哥說話,弟弟都聽,弟弟有什么要求,哥哥都會答應(yīng)的,這樣和氣的家庭,沒有不興旺的;反之,這個家庭就一定會衰敗。”

事實如此,對于一個人來說,家庭是一個人的人生起點,它不僅是人們生活休息的港灣,也是遮擋風(fēng)雨的避難場所,更是人們精神動力的源泉。無論是偉人,還是平民百姓,要取得事業(yè)的成功,都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所以說,營造一個和氣溫馨的家,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biāo)。

自古以來,從周公制禮的“親親、尊尊”,到“福善之門莫美于和諧,患咎之首莫大于內(nèi)離”,再到顏氏家訓(xùn)、朱子家訓(xùn),直到近代傅雷家書強調(diào)的家庭教育,都是家庭和睦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不僅如此,古代圣賢還把對家庭的治理,家庭和睦與國家治亂、社會穩(wěn)定聯(lián)系在一起。正如《易經(jīng)》所說:“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學(xué)》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齊而后國治”。

由此可見,古代先賢已經(jīng)把家庭和睦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到關(guān)系社會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

其實,家庭和國家是相通的。幾個人可以組成一個家,那么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家”。小家需要和睦,大家需要和諧。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無數(shù)個和睦的小家庭,那么這個國家一定會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更會處于一片興旺的景象中。

稟祖父母:持盈保泰之道

【原文】

孫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二月十四日,孫發(fā)第二號信,不知已收到否?孫身體平安,孫婦及曾孫男女皆好。

孫去年臘月十八曾寄信到家,言寄家銀一千兩,以六百為家中還債之用,以四百為饋贈親族之用。其分贈數(shù)目,另載寄弟信中,以明不敢自專之義也。后接家信,知兌嘯山百三十千,則此銀已虧空一百矣。頃聞曾受恬丁艱,其借銀恐難遽完,則又虧空一百矣。所存僅八百,而家中舊債尚多,饋贈親族之銀,系孫一人愚見,不知祖父母、父親、叔父以為可行否?伏乞裁奪。

孫所以汲汲饋贈者,蓋有二故。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二則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資助,則他日不知何如。孫自入都后,如彭滿舅曾祖、彭王姑母、歐陽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數(shù)人矣。再過數(shù)年,則意中所欲饋贈之人,正不知何若矣!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后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后必悔之。此二者,孫之愚見如此。

然孫少不更事,未能遠(yuǎn)謀,一切求祖父、叔父做主,孫斷不敢擅自專權(quán)。其銀待歐陽小岑南歸,孫寄一大箱衣物,銀兩概寄渠處,孫認(rèn)一半車錢。彼時再有信回,孫謹(jǐn)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二月十四日孫子所寄出的第二號家信,不知道是否已經(jīng)收到。孫子現(xiàn)在身體平安,孫媳婦以及曾孫男女一切都好。

孫子去年臘月十八日給家寄過信,信中說到寄回去的一千兩銀子,其中有六百兩給家中還債,剩余的四百兩送給親戚族人,分贈的數(shù)目在另外寫給弟弟的信中,以表明我不敢自作主張。后來接到家信,得知給嘯山的百三十千,這筆錢已經(jīng)虧空一百兩了。現(xiàn)在聽說曾受恬家中有喪事,他借的錢恐怕難以很快還上,那不又虧空一百兩嗎?所剩下的只有八百,家中的舊債還很多,恐怕就沒有錢送給親族了。把錢贈送親族是我的愚蠢見解,不知道祖父母大人、父親、叔父認(rèn)為這樣做是否可以。請你們斟酌后再作決定。

我之所以主張送錢給親族,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家的氣運太旺盛,不能不加倍小心,這是持盈保泰的方法。舊賬盡可能還完,有好處太大,恐怕盈極生虧;留點債不還清,那雖嫌美中不足,也是讓心情處于快樂的做法。二是因為各親戚家都很貧困,而年老的人,現(xiàn)在不稍微資助,以后不知會怎樣。自從我到京城以后,如彭滿舅曾祖、彭王姑母、歐陽岳祖母、江通十舅,這幾位都已經(jīng)去世。再過幾年,那些我們有心幫助的人,不知都會落得怎樣的境遇。家中的債,今天雖然還不上,以后還可以還。幫助別人的事情,如果今天不做,以后一定會后悔的!這兩種見解,是孫兒的愚蠢見識。

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沒有作長遠(yuǎn)的打算,請祖父、叔父做主,孫子我決不敢自作主張。這筆錢等歐陽小岑回湖南的時候,請他帶去,另外還有一大箱衣物,孫子為他負(fù)擔(dān)一半路費。錢和衣箱都先放在他家,到時候我再寫信回去請你們派人去取,孫子謹(jǐn)慎稟告。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解讀】

饋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處于快樂的包圍之中??鞓肥强梢员舜朔窒淼模惴纸o別人的快樂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給別人,那你得到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所以說,真正的饋贈是人為了向某人表達(dá)自己的心意,而不求任何回報,毫無代價地贈送給對方。這種恰到好處的饋贈能夠傳遞出你的友好、尊敬和某種特殊感情,同時還能讓對方對你感到滿意而高興、敬佩。比如:當(dāng)你處于饑寒的困境之中,有人把他的糧食、粗衣分送給你;當(dāng)你飽暖富足的時候,有人待你以盛宴,贈你以錦裘,等等。這樣的饋贈,對于贈者和被贈者,不是應(yīng)酬,不是交換,也不是負(fù)擔(dān)。這才是真正的饋贈。

在古代,人們將饋贈看做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和立身之本,而且還能得到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在魯國,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多數(shù)都喜歡研究儒家思想,而朱家卻因為饋贈別人而被人們稱為“俠士”而聞名。朱家救活的豪杰有幾百個,普通人被救的更是舉不勝舉。但朱家卻從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朱家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余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色彩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但是他卻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還曾經(jīng)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等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后,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guān)往東,人們對他都十分敬仰,都希望同他做朋友。

由此可見,一個真心幫助別人的人,不僅從自身上表現(xiàn)出了他高貴的品質(zhì),而且還很受別人的愛戴。

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他十分重視饋贈,主要把它作為惜福之道。在他看來,主張送錢給親族,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家的氣運太旺盛,不能不加倍小心,這是持盈保泰的方法。他恐怕盈極生虧,所以,他說留點債不還清,那雖嫌美中不足,也是讓心情處于快樂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因為各親戚家都很貧困,如果年老的人,現(xiàn)在不稍微幫助一下,那么以后說不定就沒有時間去盡自己的孝心了。他還說,家中的債,今天雖然還不上,以后還可以還。幫助別人的事情,如果今天不做,以后一定會后悔的!

從中可見,曾國藩對于治家的方法,無外乎是懂得饋贈的道理。正所謂“送人玫瑰,留有余香”。這是許多圣賢之人躬行的準(zhǔn)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號,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傷風(fēng),賴神靈默佑,得以速痊,然游子聞之,尚覺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壽筵,男不克在家慶祝,心尤依依。

諸弟在家不聽教訓(xùn),不甚發(fā)奮,男觀諸弟來信,即已知之。蓋諸弟之意,總不愿在家塾讀書。自己亥年男在家時,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從男進京,男因散館去留未定,故彼時未許。庚子年接家眷,即請弟等送,意欲弟等來京讀書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專擅,故但寫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九弟來京,其意頗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園,時有耽擱;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無良友,考試又不利。兼此數(shù)者,怫郁難申,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愛,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臨進京不肯帶六弟,可怨三矣;不為弟另擇外傅,僅延丹閣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兩弟不愿家居,而屢次信回,勸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唯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難免內(nèi)懷隱衷。前次含意不申,故從不寫信與男。去臘來信甚長,則盡情吐露矣。男接信時,又喜又懼,喜者,喜弟志氣勃勃不可遏也;懼者,懼男再拂弟意,將傷和氣矣。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男深知此理,故稟堂上各位大人俯從男等兄弟之請。男之意實以和睦兄弟為第一。九弟前年欲歸,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則不復(fù)強留,亦恐拂弟意也。臨別時,彼此戀戀,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尢深。謂九弟縱不為科目中人,亦當(dāng)為孝悌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終身互相依倚,則雖不得祿位,亦何傷哉?

伏讀手諭,謂男教弟宜明言責(zé)之,不宜瑣瑣告以閱歷工夫。男自憶連年教弟之信不下數(shù)萬字,或明責(zé),或婉勸,或博稱,或約指,知無不言,總之盡心竭力而已。男婦孫男女身體皆平安,伏乞放心,男謹(jǐn)稟。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里的第一封信,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從信中已經(jīng)知道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突然患上傷風(fēng),全靠神靈的保佑,才很快康復(fù)了。作為在外游子的我聽了,心里依舊為之擔(dān)心。六弟生了一個女兒,這自然是件大喜事。初八日又恭逢壽筵,兒子不能在家里參加慶祝,心里總是難以忘懷。

幾位弟弟在家里不聽父母的教訓(xùn),不很發(fā)奮讀書,兒子從來信中已經(jīng)知道了。看來幾位弟弟的意思,總是不喜歡在家塾學(xué)堂讀書。自己亥年兒子在家里的時候,幾位弟弟就有這個意思,而且非常頑固。六弟想要跟兒子一起進京,兒子在庶常館學(xué)習(xí)的去留還沒有定下來,因此沒有答應(yīng)。庚子年接家眷進入京城,請弟弟前去送往,意思是想讓弟弟來京讀書,特別是因為祖父母、父母在上,兒子不敢答應(yīng),所以只寫諸弟而不指定某人。九弟急切想要來京,他的意思如愿以償了,而四弟六弟卻沒有如愿。年年待在家里,學(xué)問經(jīng)常耽擱;父親大人又不能在家里教他們;附近又沒有好的朋友,考試又失敗了,有這幾種因素,讓他們覺得很受壓抑而郁悶不樂,所以四弟、六弟不免埋怨我。他們埋怨我是有原因的。丁酉年在家教他們的時候,對他們過于威嚴(yán)而缺少愛撫,這是可以埋怨的第一點;己亥年在家,沒有教弟弟一個字,這是可以埋怨的第二點;臨到進京時不肯帶六弟,這是可以埋怨的第三點;沒有為弟弟另外選擇外面的老師,僅僅只請了丹閣叔,違背了他們的意思,這是可以埋怨的第四點;明知道兩弟弟不愿在家而屢次回信,勸慰他們在家讀家塾,這是可以埋怨的第五點。

正因為兒子有可埋怨的這五點,所以四弟、六弟難免心里藏著些難言之隱,以前一直悶在心里沒有訴說的機會,所以從不給我寫信。去年臘月寫了一封長信,才把這一肚子怨氣都傾訴了出來,兒子接到信的時候,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弟弟志氣勃勃有生氣,不可阻擋;害怕的是兒子如果再次違背他們的意愿,將會傷了我們兄弟的和氣。兄弟和睦,雖說是貧窮的小戶人家也一定會興旺;兄弟不和睦,雖說是世代官宦的人家也一定會敗落。兒子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稟告父母大人,能夠明白兒子等兄弟的請求,把和睦放在第一位。九弟前年想回去,兒子百般苦苦挽留,到去年才不再強留,也是擔(dān)心違背了他的意愿。臨走的時候彼此都依依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兒子從九弟走后,非常相信他,也非常想念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場中人,也會是孝悌中人。兄弟個個都是這樣,可以一生互相依靠,就是不當(dāng)官,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恭讀父母的手書教誨,說兒子教育弟弟應(yīng)該以明言責(zé)備為好,不適合嘮叨教他們些閱歷功夫。兒子回憶多年來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數(shù)萬字,或者明言責(zé)備,或者委婉規(guī)勸,或者從大的方面廣泛論述,或者從小的方面仔細(xì)指點,知道的都告訴了他們??傊?,盡一切努力罷了。媳婦和孫子、孫女都平安,請父母放心。兒子謹(jǐn)稟。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解讀】

在人的血緣關(guān)系中,父子關(guān)系最為密切。此外,最親近的就是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得如同手足。所以人們一般都很贊賞和睦的兄弟關(guān)系。在古代大家庭中,一家的兄弟之間關(guān)系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安定。所以在古代,兄弟友愛也是家庭和睦的一個重要因素。

孔融讓梨在我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三字經(jīng)》中,有“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的韻文??兹谒臍q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兄弟幾個,面對父親剛買來的梨子,哥哥讓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揀了個最小的。父親問孔融為什么這樣做,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應(yīng)該吃大的;我年紀(jì)小,就該吃小的?!备赣H不禁為兒子的謙讓懂事高興,卻又故意問道:“可你還有個小弟弟,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給他呢?”孔融則答:“我比弟弟大,哥哥應(yīng)該讓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能不被孔融這種謙讓精神所感動嗎?

據(jù)說舜在未君臨天下時,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友愛。但母親不喜歡舜,想讓他的弟弟繼承家業(yè)。舜從不怨恨父母,也不報復(fù)弟弟,不過是忍耐,再忍耐。日久見人心,舜以孝義感化父母兄弟。終于,在堯年老時,禪位天下給他。

在人情淡薄、注重實利的今天,兄弟之間往往很難相處,更難以合作。而曾國藩兄弟數(shù)人,一齊走上了戰(zhàn)場,在事業(yè)上患難相助,實在是難能可貴。尤其是曾國藩,無論是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之間,總是于百忙中給諸弟寫信,對他們進行諄諄教導(dǎo),頻繁督促他們的學(xué)業(yè),關(guān)愛之情溢于言表。

曾國藩也曾說:“人倫有五,而兄弟相處之日最長?!睙o論父子或夫妻都不如兄弟相處的時間長久,所以兄弟間如果能夠沒有猜忌之心,便可以享受無窮的兄弟天倫之樂。

曾國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個,他是曾家的長房長子,又早有所成,因此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曾國藩對待兄弟的態(tài)度,自是竭力地以德去愛護,而不是用姑息放縱來包庇他們,他在家書中說:至于兄弟之際,吾亦唯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xí)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曾國藩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戰(zhàn)場。曾國華戰(zhàn)死三河鎮(zhèn),曾國葆病歿天京之圍,以曾國藩、曾國荃成就最大。曾國藩家書致曾國荃最多,曾國荃勇猛有加且狂妄至極,曾國藩既為之喜又為之懼,百般維護。為避猜忌,“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曾國藩一度要犧牲自我,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國荃的發(fā)展。曾國藩的另一個弟弟曾國潢則長期操持家事,解除眾兄弟治軍從政的后顧之憂。兄弟間如此默契配合,曾國藩自有清醒的認(rèn)識: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yuǎn)之家規(guī);不恃一二人之驟發(fā),而恃大眾之維持。

人們常用“情同手足”來形容關(guān)系之近,但真正的“手足兄弟”應(yīng)如何相處呢?曾國藩認(rèn)為應(yīng)該是“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還語重心長地對諸位弟弟說:“余有錯處,弟盡可一一直說。人之忌我者,唯愿弟做錯事,唯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唯愿兄做錯事,唯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則知世路之艱險,而心愈抑畏,氣反愈平和矣?!?/p>

曾國藩對兄弟之間親緣關(guān)系的處理,追求的是和睦、平等。他反復(fù)講這樣的道理: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悌。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的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其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但愿兄弟五人個個明白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沒有使兄盡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個個如此存心,則億萬年無纖芥之嫌矣。

因此,曾國藩并不以自己人生有成,在外做大官而自以為是,什么事情都靠“壓”來使弟弟折服。而總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循循善誘或委婉相商。他對弟弟說:“諸弟遠(yuǎn)隔數(shù)千里外,必須匡我之不逮,時時寄書規(guī)我之過,務(wù)使累世積德,不自我一人而墜,庶幾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顛危。諸弟能常進箴規(guī),則弟即吾之良師益友也。而諸弟亦宜常敬畏,勿謂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謂己有文學(xué),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則是載福之道也。”

在五個兄弟之間,曾國藩和曾國荃最為相知,這不僅因為曾國荃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還因為他與兄長最能交心、談心。曾國荃曾在一封信中談到了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但又沒有具體談是哪一件。曾國藩猜測:大概弟弟擔(dān)心與哥哥之間存有不和。為此,曾國藩告訴他,倘若如此,那就完全可以不必?fù)?dān)心、抑郁。他推心置腹地說:“你對咱家有大功勞,對國家也有大功勞,我哪里會有不感激、不愛護的道理?我對待屬下像楊岳斌、彭玉麟、鮑春霆等人都是仁義謙讓,難道對自己的弟弟反而會刻薄嗎?也許我們之間確有不和,但那也只是意趣不同罷了。你立志做事,頗近似于春砟發(fā)舒之氣;我立志做事,頗近似乎秋冬心斂之象。你以為擴散舒展才會生機旺盛,我認(rèn)為收斂吝嗇才會生機沉厚?!?/p>

曾國藩不但這樣說,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這樣做。有一次,曾國荃一下子給哥哥提了很多意見。最大的意見是說曾國藩在兄弟骨肉之間,不能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不能使他們心情舒暢。曾國藩只是稍稍勸止,最終還是讓曾國荃把話說完了,他們一直聊到夜至二更。曾國荃還給哥哥提出許多別的意見,這些意見大都切中事理,曾國藩在一邊傾耳而聽。

曾國藩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并不因為自己是兄長就以勢壓人。只要他人說得入情入理,他就無不接受。曾國藩這樣做,無損于他做兄長的尊嚴(yán),反而使曾國藩產(chǎn)生一種親切之感。而在曾國藩的虛心和親切之外,更有一種大度和大氣。

的確如此,正是因為兄弟相處的時間長久,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所以任何謊言都無法一直隱瞞下去。既然如此,倒不如早日說破,總比日后才翻臉要強。只是說話的方式上是可以作一些修飾的。

對此,《菜根譚》里也說:“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fēng)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逼湟馑际俏竦膭裰G其實好過激切的批評。

歷史上,漢文帝劉恒和弟弟淮南王劉安不能相親相愛,民間因此流傳一首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魏文帝曹丕,因為妒忌弟弟陳留王曹植的才華,竟要他七步成詩,否則便要將他處死。所幸曹植即時寫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救了自己的性命。

唐代法昭禪師寫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誼的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逼湟馑际钦f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樹延伸出來的樹枝一樣。人與人交往,家里的人最常用的溝通方法就是言語,所以言語要柔軟、要和諧,絕對不要講話很沖。要知道,人與人的沖突,一半以上都是因為言語不和。等我們上了三四十歲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會有這么一點感覺,你的白頭發(fā)又多了幾根了。所以我們年齡越大代表越靠近人生的終點了,就更要好好珍惜這段情誼。

如今,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長大后也要各自獨立生活,那么在生活的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這時候就會想到求助,有兄弟姐妹的人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同胞,沒有兄弟姐妹的就會想到同事和朋友。由此,這種兄弟之情便轉(zhuǎn)換到了同事、朋友之間,所以說更應(yīng)該彼此友愛和尊重。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本哂小熬炊鵁o失”,“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因此,一個家庭,如果親兄弟之間都不能好好相處,又如何與別人相處,連自己的同胞兄弟都要陷害,又如何讓人信任。所以患難中能夠相助的只有兄弟,兄弟之間沒有彼此猜忌,沒有彼此傷害,外人自然就無法欺負(fù)自己,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jǐn)慎

【原文】

諸位老弟足下:

十六日早,接到十一月十二日發(fā)信,內(nèi)父親一信,四位老弟各一件,俱悉一切,不勝次喜!四弟之詩,又有長進,第命意不甚高超,聲調(diào)不甚響亮。命意之高,須要透過一層,如說考試,則須說科名是身外物,不足介懷,則詩意高矣。若說必以得科名為榮,則意淺矣。舉此一端,余可類推。腔調(diào)則以多讀詩為主,熟則響矣。

去年樹堂所寄之筆,亦我親手買者,春光醉目前每支大錢五百文,實不能再寄。漢壁尚可寄,然必須明年會武后,乃有便人回南,春間不能寄也。五十讀書固好,然不宜以此耽擱自己功課;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不誣也。

常家欲與我結(jié)婚,我所以不愿意者,因聞常世兄最好恃父勢,作威福,衣服鮮明,仆從恒赫,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驕奢習(xí)氣亂我家規(guī),誘我子弟好奢耳。今渫再三要結(jié)婚,發(fā)甲五八字去,恐渫家是要與我為親家,非欲與弟為親家。此語不可不明告之。

賢弟婚事,我不敢做主,但親家為人如何?亦須向汪三處查明。若吸鴉片煙,則萬不可對。若無此事,則聽堂上各大人與弟自主之可也。所謂翰堂秀才者,其父子皆不宜親近,我曾見過,想衡陽人亦有知之者,若要對親,或另請媒人亦可。

六弟九月之信,于自己近來弊病,頗能自知,正好用功自醫(yī)。而猶曰終日泄泄,此則我所不解者也。

家中之事,弟不必管,天破了,自有女媧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家事有堂上大人管,外事有我管,弟輩則宜自管功課而已,何必問其他哉?至于宗族姻黨,無論他與我有隙無隙,在弟輩只宜一要概愛之敬之??鬃釉唬骸把磹郾姡H仁?!泵献釉唬骸皭廴瞬挥H,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贝丝涛蠢砑沂氯舯愣嗌釉?,將來當(dāng)家立業(yè),豈不個個都是仇人,古來無與宗族、鄉(xiāng)黨為仇之圣賢,弟輩萬不可專責(zé)他人也。

十一月信言:觀看《莊子》并《史記》,甚善!但做事必須有恒,不可謂考試在即便將書之丟下,必須從首至尾句句看完。若能明年將《史記》看完,則以后看書不可限量,不必問進學(xué)與否也。賢弟論袁詩,論作字,亦皆有所見;然空言無益,須多做詩,多臨帖乃可談耳。譬如人欲進京一步不行,而在家空言進京程途,亦向益哉?即言之津津,人誰得而信之哉?

九弟之信,所以規(guī)勸我者甚切,余覽之,不覺毛骨悚然!然我用功,實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著如此做去,不做外官,將來道德文章必粗有成就,上不敢欺天地祖父,下不敢欺諸弟與兒侄。而省城之聞望日隆,即我亦不知其所自來。我在京師唯恐名浮于實,故不先拜一人,不自詡一言,深以過情之聞為恥耳。

來書寫大場題及榜信,此間九月早已知之,唯縣考案首前列及進學(xué)之人,則至今不知。諸弟以后寫信,于此等小事,及近處戚族家光景,務(wù)必一一詳載。

季弟信亦謙虛可愛,然徒謙亦不好,總要努力前進,此全在為兄者倡率之,余他無所取,唯近來日日不恒,可為諸弟倡率。四弟六弟,總不欲以有恒自立,獨不怕壞季弟之樣子乎?余不盡宣,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譯文】

諸位老弟足下:

十六日早上,接到十一月十二日發(fā)來的信,里面有父親寫的一封信,四位老弟各一封,從信中知道了一切情況,非常高興!四弟作的詩,又有長進。只是詩的立意不是很高超,聲調(diào)不十分響亮。立意要想高,必須提高一個層次。比如說考試,必須說科舉功名是身外之物,不足以讓一個人耿耿于懷,那么立意便高了一籌。如果說一定要以取得科舉功名為榮耀,那么意義便淺薄了。舉這一個例子,其他的便可類推。文章聲調(diào)不響要多讀詩,熟讀古詩聲調(diào)自然就會響亮。

去年樹堂所寄的筆,也是我親自去買的。“春光醉”這種牌子的目前每支需要五百大錢,實在是不能再寄了?!皾h壁”還可以寄,但必須到明年會考后,有人回湖南才方便帶回,春節(jié)期間不可能寄了。五十讀書固然很好,但不可以因為這耽擱自己的功課。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常家想和我締結(jié)婚姻,我之所以不愿意,是因為聽說常世兄這個人最喜歡仗著自己父親的權(quán)勢而欺侮別人,衣服也太華麗,仆人前呼后擁,顯耀一時,恐怕他家的女子也具有做官人家的驕氣奢氣,這樣會破壞我家的家規(guī),引誘我家子弟奢侈,今天他再三要與我家結(jié)姻,發(fā)甲五八字去,恐怕他家是要與我為親家,不是想同弟弟為親家,這話我不能不明白地告訴你們。

賢弟的婚事,我不敢擅自做主,但是親家為人怎樣,也必須向汪三那邊查問清楚,如果吃鴉片煙,那萬萬不可和他們結(jié)親。如果沒有這件事,那就聽堂上各位大人與賢弟自己做主好了,稱做翰堂的那位秀才,他父子兩人都不適合去親近,我曾經(jīng)見過,衡陽人也有知道他們底細(xì)的。如果要結(jié)親,或者可以另外請媒人。

六弟九月的信,對于他自己近來的毛病,認(rèn)識得很清楚,正好下工夫把毛病治好。但又說自己一天到晚閑來無事,這就使我不理解了。

家中的事情,眾弟弟不需要去管理。天破了,自有女媧氏去補天,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爺去治水。家中的事情自有父母大人掌管,外邊的事情由我來管,弟弟只管好自己的功課就行了,何必去過問其他事情呢?至于宗族里的人,娘舅那方面的人,不管他與我們有矛盾還是沒有矛盾,弟弟只適宜全部地去愛他們、敬他們??鬃诱f:“愛民眾和有仁義的人親近?!泵献诱f:“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愛是否有不周到的地方;以禮待別人,別人卻不理睬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愛是不是不周到?!爆F(xiàn)在沒有管理家事,如果還生矛盾仇怨,將來當(dāng)家立業(yè),豈不是個個都成了仇人?自古以來,沒有和宗族、鄉(xiāng)黨結(jié)仇的圣賢之人,弟弟不要總是專門指責(zé)別人。

十一月的信中說:現(xiàn)在正在看《莊子》和《史記》,非常好!但做事必須有恒心,不可以說考試將近就把沒有看完的書丟下,必須從頭到尾,句句看完。如果明年能夠把《史記》看完,那么以后看書,不可限量,更不用去問是不是進步了。賢弟討論袁詩和書法,也都有所見解;但只空說并沒有一點益處,一定要多作詩,多臨帖,才能談得更有體會。比如有人想要進京城卻一步不走,在家里空口說進京的旅程又有什么益處?即使你說得津津有味,又有誰相信呢?

九弟的信,對我的規(guī)勸非常確切,我看后不禁為之毛骨悚然。然而我用功,確實腳踏實地,不敢絲毫欺騙別人。如果這樣做下去,就是不在外做官,將來的道德文章,也一定會略有成就的,上不敢欺騙天地和祖父大人,下不敢欺騙各位老弟與兒子輩。而我在省城的聲望是愈加升高,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從何而來。我在京城只怕名望超過了實際,所以不先拜一個人,不自吹一句話,深深以超乎情理的稱呼為可恥。

信中說的大場題目和發(fā)榜的訊息,我在九月間早已知道了,只是縣考的案首前列幾名和進學(xué)的人,至今還不知道。各位弟弟以后寫信,對于這些小事,以及附近親戚家的情形,務(wù)必在信中一一詳細(xì)寫明。

季弟的信也謙虛、可愛。但只是謙虛也不好,總要努力進步,這全部責(zé)任在于做哥哥的提倡做表率,我沒有什么可取之處,只是近來做事學(xué)習(xí)天天有恒,可作為弟弟的表率。四弟、六弟總不想以有恒自立,難道不怕在季弟面前有失自己的形象嗎?其他的內(nèi)容不一一說了。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解讀】

天地、萬物、家庭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兑住ば蜇浴分姓f:“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措)。”其意道出了天地造就萬物,又造就了人類、婚姻和家庭,又構(gòu)成了繁衍不息的社會。

愛情、婚姻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不經(jīng)歷過的,古今相同。所不同的是人們對婚姻中人的出身和地位以及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和品行的要求。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有關(guān)兒女婚姻大事的基本擇偶觀點:拒絕鋒芒畢露之家,拒絕驕奢之家,拒絕張揚之家。

在古代,婚姻大事講究門當(dāng)戶對,這樣的結(jié)合,不僅能夠使子女過上富足生活,更重要的是親家之間容易結(jié)成政治或軍事的聯(lián)盟,以鞏固自己的實力。曾國藩家族可謂是顯赫的貴族,如果按門當(dāng)戶對的做法,那么所結(jié)的親家不是豪門旺族,就是達(dá)官貴族。但是,在曾國藩眼里,婚姻不該限于門第的觀念,更重要的是對方的家風(fēng)、生活習(xí)慣問題,他認(rèn)為兒女的問題應(yīng)該從長計議,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將來。

家風(fēng)是一家之風(fēng)范,它的內(nèi)容是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xí)慣、思維方式及言行表現(xiàn)的總和,也是家庭成員品格、文化素養(yǎng)、道德情操、人際關(guān)系的具體體現(xiàn)。好的家風(fēng)就是一所好的學(xué)校,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guī)范的“調(diào)節(jié)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好的家風(fēng)和不好的家風(fēng)都會影響到后代。家風(fēng)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妯娌和,婆媳睦,子孫賢;家風(fēng)不好,則父母惡,子不肖,孽孫生。家風(fēng)好壞甚至關(guān)系到民族興衰、國家存亡、社會發(fā)展等。

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父母對于子女,應(yīng)該健全地產(chǎn)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狈_歷史,在我國不知有多少膾炙人口、生動感人的名人家規(guī)、家訓(xùn),感召來者,滋養(yǎng)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孔子的“不學(xué)禮,無以立”;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朱伯廬的“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都是一個父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如果家長作風(fēng)不正,那么孩子也必然會隨他學(xué),所以在曾國藩看來,婚姻選擇必須看對方的家風(fēng)、生活習(xí)慣。

如今,我們看那些締結(jié)良緣的家庭,也很少有從對方的家風(fēng)以及本人的作風(fēng)問題上作長久考慮的,更多的也只是看中對方的經(jīng)濟條件。要知道,婚姻并非兒戲,也不是交易。尤其是中國式婚姻,往往傾向于家族式的婚姻,集體式的考慮,并不像西方那樣能夠完全從個人角度去考慮,想合就合,想分便分。

譬如,雙方性格是否合適,志向、興趣是否一致,彼此是否能互相包容,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要求與期望是否處在同一個水平、層次、角度、方位上……有心理學(xué)家說:“婚姻就是對方把最好的和最壞的都給你?!被橐鲋?,應(yīng)該把各方面都考慮清楚,兩個人是否真的合得來,而不是看對方的家庭背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性格伴隨人的一生,其他的一切都可能喪失或顛覆。婚姻除了意味著兩個人愛的歸宿之外,還意味著兩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閱歷、生活方式、家庭影響、各種關(guān)系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歲月的積淀而成長在一起。

所以,人生的一切都應(yīng)從長計議,多方位考慮,從高處想到低處,從得意想到失意,從此時想到彼時,從眼前想到將來,這樣你才不會成為婚姻的傀儡,進而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

【原文】

侄國藩謹(jǐn)稟:

叔父母大人禮安。六月十七發(fā)第九號信,七月初三發(fā)第十號信,想次第收到。十七日接家信二件,內(nèi)父親一諭,四弟一書、九弟、季弟在省各一書,歐陽牧云一書,得悉一切。祖大人之病不得少減,日夜勞父親、叔父辛苦服事,而侄遠(yuǎn)離膝下,竟不得效絲毫之力,終夜思維,刻不能安。

江岷樵有信來,言渠已買得虎骨,七月當(dāng)親送我家,以之熬膏,可醫(yī)痿痹云云。不知果送來否?

聞叔父去年起公屋,勞心勞力,備極經(jīng)營。外面極堂皇,工作極堅固,費錢不過百千,而見者擬為三百千規(guī)模。焦勞太過,后至吐血。旋又以祖父復(fù)病,勤劬彌甚。而父親亦于奉事祖父之余操理家政,刻不少休。侄竊伏思父親、叔父二大人年壽日高,精力日邁,正宜保養(yǎng)神氣,稍稍休息,家中瑣細(xì)事務(wù),可命四弟管理。至服事祖父,凡勞心細(xì)察之事,則父親、叔父躬任之;凡勞力粗重之事,則另添一雇工,一人不夠則雇二人。

侄近年以來,精力日差,偶用心略甚,癬疾即發(fā),夜坐略久,次日即昏倦。是以力加保養(yǎng),不甚用功,以求無病無痛,上慰堂上之遠(yuǎn)懷。外間求作文,求寫字,求批改詩文者,往往歷久而莫償宿諾,是以時時抱疚,日日無心安神恬之時,前四弟在京能為我料理一切瑣事,六弟則毫不能管。故四弟歸去之后,侄于外間之回信、家鄉(xiāng)應(yīng)留心之事不免疏忽廢弛。

侄等近日身體平安,合室大小皆順。六弟在京,侄苦勸其南歸。一則免告回避;二則盡仰事俯畜之職;三則六弟兩年未作文,必在家中父親、叔父嚴(yán)責(zé)方可用功。鄉(xiāng)試渠不肯歸,侄亦無如之何。

叔父去年四十晉一,侄謹(jǐn)備袍套一付。叔母今年四十大壽,侄謹(jǐn)備棉外套一件。皆交曹西垣帶回,服闋后即可著。母親外褂并漢綠布夾襖亦一同付回。聞母親近思用一丫環(huán),此亦易辦,在省城買不過三四十千;若有湖北逃荒者來鄉(xiāng),則更為便益。望叔父命四弟留心速買,以供母親、叔母之使令,其價,侄即寄回。

侄今年光景之窘較甚于往年,然東支西扯尚可敷衍。若明年能得外差或升侍郎,便可彌縫家中。今年季弟喜事不知還窘迫否?侄于八月接到俸銀,即當(dāng)寄五十金回,即去年每歲百金之說也。在京一切張羅,侄自有調(diào)停,毫不費力,堂上大人不必掛念。侄謹(jǐn)稟。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譯文】

侄兒國藩謹(jǐn)此稟告:

叔父、叔母大人禮安。我于六月十七發(fā)第九封信,七月初三發(fā)第十封信,想必會陸續(xù)收到。十七日接到家信兩封,其中有父親的諭示一封,四弟的信一封,九弟、季弟在省城的信各一封,歐陽牧云的信一封,從信中得知一切情況。祖父大人的病情沒有減輕,每天勞心,父親和叔父辛苦地服侍著,而侄兒沒在跟前,不能為此付出一點力氣,每天晚上都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刻不能安心入睡。

江岷樵來信,告訴我他已經(jīng)買到虎骨,七月份就應(yīng)該會送到我家,用它熬成膏,可以醫(yī)治痿痹病,不知道他真的送了沒有。

聽說叔父從去年開始建公房,勞心勞力,竭盡全力經(jīng)營,外面很堂皇,工程也很堅固,花費不到百千銀錢,而參觀的人都感覺三倍百千也不為過。但由于焦勞太過,導(dǎo)致后來竟吐起血來。接著祖父又生病,勤懇地服侍十分勞累。而父親也在奉侍祖父的閑暇時候,管理家政,一刻都不能休息。侄兒心想父親、叔父兩位大人年紀(jì)日漸大了,精力也逐日老邁起來,這時正適合保養(yǎng)神氣,稍為休息,家里瑣細(xì)的事情,可以叫四弟來管理,至于服侍祖父,凡屬于勞心的粗細(xì)事情,由父親、叔父親自擔(dān)任;凡屬于粗重的事情,可以增加一名雇工來做,不夠還可雇兩個。

侄兒近年來精力越來越差了,有時多用些心,癬疾便會發(fā)作。晚上坐時間長了,第二天便覺得疲倦。所以我盡力保養(yǎng)身體,不那么用功,以求沒有病痛,以安慰父母大人遠(yuǎn)方懷念。外面的人來請求我寫文章、題字、批改詩文的,通常很長時間都不能如愿,因此常常心懷歉疚,每天都沒有心安神恬的時候,從前四弟在京城,可以幫我料理一切瑣碎的事務(wù),六弟卻一點都不管理。四弟回去后,侄兒對于外面的回信和家鄉(xiāng)應(yīng)當(dāng)留心的事情,不免就疏忽大意了。侄兒等近日身體健康,全家大小都很平安順心。六弟在京城,侄兒苦苦勸慰他回湖南。一是免得別人說我不知回避;二是盡到他上侍奉父母大人,下養(yǎng)兒孫的職責(zé);三是六弟兩年來都沒有作文,父親、叔父一定要在家里嚴(yán)加督責(zé),他才可以用功學(xué)習(xí),鄉(xiāng)試他不肯回去參加,侄兒也沒有辦法。

叔父去年四十一歲,侄兒謹(jǐn)備了一付袍套。叔母今年四十大壽時,侄兒謹(jǐn)備棉袍一件。都交曹西垣帶回去,等到守孝服滿那天就可以穿了,母親的外褂和漢綠布夾襖,也一起附帶回去。聽說母親近來想雇一名丫環(huán),這件事也很容易辦到。到省城去買,不超過三四十千;如果有湖北逃荒來鄉(xiāng)下的,還會更便宜些。希望叔父叫四弟留心,迅速去買,以供母親、叔母的使喚,所需的錢侄兒會立刻寄回。

侄兒今年窘困的情景,勝過往年。然而東支西扯,還勉強可以敷衍過去。明年如果能夠得一外差,或晉升侍郎,便可以彌補虧空了。家里今年季弟操辦喜事,不知道是否還窘迫。侄兒在八月接到俸銀,立刻寄回五十金,就是去年我說的每年一百金的承諾。在京城的一切張羅,侄兒自己料理妥當(dāng),沒費一點力氣,父母大人,不要掛念。侄兒謹(jǐn)慎稟告。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勸誡叔父、叔母,凡事不可勞心,這樣才能保養(yǎng)身體。從中道出了家庭的興旺,離不開人的興旺的道理。

在古代,有“危微”之說,這其中的“?!本褪钦f人的欲望之心,就好比大堤防水,容易崩潰,一旦決堤,就不可收拾;“微”就是說理義之心,就好像帳中的燭火,若有若無,難以明亮也難以熄滅。而人的心要想達(dá)到靈活,就不可以過于勞累,也不可以過于安逸。這樣才能使人的身心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否則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就是說,事情如果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在《中庸》的思想中,也體現(xiàn)出這一點。所謂:“過猶不及為中?!薄吨杏埂分性f:“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薄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其意思就是在說舜從兩端選擇其中,既不過頭,也不是不好,這樣來教化百姓,才是圣人君子。

人生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個人,都要有一個適當(dāng)?shù)亩?。超過了這個“度”的界限,事情就會變化或者物極必反。譬如說,商鞅變法,將秦國變成了一個極端尚武好戰(zhàn)的國家,不講求以德服人而專持有暴力的思想意識,最終落得了衰亡的命運。與此相反,漢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繼承了秦朝政治中的有益部分,同時又儒法并用,王道、霸道兼而有之,最終取得了百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

治國如此,治家也一樣。要想將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那么就必須要適當(dāng)保養(yǎng)自己的身心,不可太過勞心,如果勞心過度就會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導(dǎo)致過早死亡,所以說凡事盡力就好,因為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長久地持家操守;否則,家業(yè)也會因人的衰亡而衰落。

劉備死后,劉禪即位,一直由諸葛亮輔佐。因為劉禪生性軟弱,沒有大志,所以諸葛亮事事操心,時刻為劉禪出謀劃策,最后因為勞累而死在軍營之中。從此,蜀漢也就亡了。

這正說明了,治國、治家都不宜勞累過度,這樣才能為國,為家貢獻(xiàn)出一份力氣,讓國家繁榮,家業(yè)興旺。

致諸弟:自立門戶,自立規(guī)矩

【原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廿八日發(fā)第九號家信,想已收到。七月以來,京寓大小平安。癬疾雖頭面微有痕跡,而于召見已絕無妨礙。從此不治,聽之可也。

丁士元散館,是詩中“皓月”誤寫“浩”字。胡家玉是賦中“先生”誤為“先王”。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三個月,臨行送他俸金,渠堅不肯受。其人知情知義,予僅送他褂料被面等物,竟未送銀。渠出京后來信三次。予有信托立夫先生為渠薦館。昨立夫先生信來,已請竹屋在署教讀矣,可喜可慰。耦庚先生革職,同鄉(xiāng)莫不嗟嘆。而渠屢次信來,絕不怪我,尤為可感可敬。

《岳陽樓記》,大約明年總可寄到。家中《五種遺規(guī)》,四弟須日日看之,句句學(xué)之。我所望于四弟者,唯此而已。家中蒙祖父厚德余蔭,我得忝列卿貳,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后輩子女無法則,則驕奢淫佚,立見消敗。雖貴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規(guī)矩極嚴(yán),榜樣極好,我輩踵而行之,極易為力。別家無好榜樣者,亦須自立門戶,自立規(guī)條;況我家祖父榜樣,豈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墮落之乎?現(xiàn)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兄弟不和,四弟之罪也;妯娌不睦,四弟之罪也;后輩驕恣不法,四弟之罪也。我有三事奉勸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guī)》。四弟能信此三語,便是愛兄老兄;若不信此三語,便是弁髦老兄。我家將來氣象之興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

六弟近來氣性極和平,今年以來未曾動氣,自是我家好氣象。唯兄弟俱懶。我以有事而懶,六弟無事而亦懶,是我不甚滿意處。若二人俱勤,則氣象更興旺矣。

吳、彭兩壽文及小四書序、王待聘之父母家傳,俱于八月付回,大約九月可到。

袁漱六處,予意已定將長女許與他,六弟已當(dāng)面與他說過幾次矣,想堂上大人斷無不允。予意即于近日訂庚,望四弟稟告堂上。陳岱云處姻事,予意尚有遲疑。前日四弟信來,寫堂上允諾歡喜之意。筠仙已經(jīng)看見,比書信告岱云矣。將來亦必成定局,而予意尚有一二分遲疑。

岱云丁艱,余擬送奠儀,多則五十,少則四十,別有對聯(lián)之類,家中不必另致情也。余不盡言。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譯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我于六月二十八日寄出的第九封家信,想必現(xiàn)在已經(jīng)收到了。從七月以來,京城家中大小都平安無事。我的癬病在頭上臉上雖然還殘留些痕跡,但面對皇上的召見已經(jīng)無傷大雅了。所以從此后不用再刻意為這件事情費心治療了,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丁士元在翰林院學(xué)習(xí)已結(jié)束,但是他將詩中的“皓月”之“皓”字誤寫成了“浩”。胡家玉的賦中的“先生”也誤寫成了“先王”。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已有三個月了,臨走的時候我給他俸金,他堅決不肯接受,可見這個人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最后我只送給他褂子、布料和被面等生活用品,沒有堅持送他銀錢。離開京城后,他一共寫了三封信來。我對他一直很牽掛,所以寫信拜托立夫先生為他另外推薦教書的地方。昨天立夫先生來信說,已經(jīng)請竹屋在署中教書了,這件事情真是可喜可賀。不過耦庚先生被撤職一事,同鄉(xiāng)人都為之感嘆。但是耦庚先生幾次來信,都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怪罪于我,為此不由得讓人感動和敬佩。

《岳陽樓記》大約明年就可以寄到。家中的《五種遺規(guī)》,四弟必須天天翻看,逐句學(xué)習(xí)。我對四弟所期望的,也只有如此。家中承蒙祖父德高望重,我才得以暫居高位,如果兄弟妯娌相處不和睦,晚輩子女沒有規(guī)矩,就會驕奢淫逸,衰敗便會接踵而至。到時即使貴為宰相,又有什么用處呢?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是我輩的榜樣,我們只要依舊例而行就好,這是極其容易省力的事情。別人家沒有這樣的好榜樣,也要自立門戶,自立規(guī)矩,更何況我家有祖父這樣現(xiàn)成的榜樣,難道愿意放棄先輩的榜樣不去遵照,而忍心目睹家業(yè)衰落嗎?現(xiàn)在我不在家,一切必須四弟做主。兄弟之間不和睦,是四弟的罪過;妯娌之間不團結(jié),是四弟的過失,晚輩驕橫放縱不知道禮儀,是四弟的過錯。我有三件事奉勸四弟:一是勤奮,二是早起,三是看《五種遺規(guī)》。四弟如果能記住這三句話,就是對我的敬重;如果不信這三句話,就是看不起我這個當(dāng)兄長的。我們家將來的家業(yè)是興旺還是衰敗,全看四弟的作為了。

六弟近日來脾氣性格極為平和,這一年來也沒動過氣,自然是我家的好氣象。只是幾位兄弟俱有懶惰的缺點,我是由于很多事情牽累而顯得懶惰,而六弟每天無事可做,還時常犯懶惰的毛病,這是我非常不滿意的地方。如果兩人都很勤勞,那家中氣象自然會越來越旺盛。

吳、彭處兩壽文和小四書序言,王待聘的父母家傳等文章,都于八月托人帶回,估計九月便可以到。

我已經(jīng)拿定主意將大女兒許配給袁漱六家,六弟也已經(jīng)當(dāng)面和他談過幾次了,想來父母大人也不會不答應(yīng)。我打算讓他們近日定親,希望四弟將我的意思轉(zhuǎn)告給家中的各位長輩。陳岱云的婚事,至今我仍猶豫不決。前段時間四弟來信說,家中父母大人已經(jīng)同意了這門親事,而且都非常高興。筠仙已經(jīng)看到了這封信,事后便寫信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岱云??磥磉@門親事將來也一定能成為定局,而我心里還有些猶豫。

近日岱云家中老人逝世,正在籌備喪事。我準(zhǔn)備送點奠禮錢,多則五十兩,少則四十兩,另外還有挽聯(lián)等物。這樣一來,家中就不用另外再送東西了。其他的就不多說了。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強調(diào)了:“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是我輩的榜樣,我們只要依舊例而行就好,這是極其容易省力的事情。別人家沒有這樣的好榜樣,也要自立門戶,自立規(guī)矩,更何況我家有祖父這樣現(xiàn)成的榜樣,難道愿意放棄先輩的榜樣不去遵照,而忍心目睹家業(yè)衰落嗎?”從中說明了一個家庭的興旺需要后代的不斷延續(xù),那樣才能長盛不衰。而作為后代的子孫必須懂得如何讓這種繁榮的家風(fēng)持續(xù)下去才行。

范仲淹就具有這種自立門戶的意識。自從當(dāng)上官后,他就想找個離自己當(dāng)官的地方近的地方自立門戶,這樣有了自己的家后,就能將自己的母親接來,侍奉她。于是他思前想后,覺得應(yīng)天府是個好地方,但是依照官職,應(yīng)天府多數(shù)都是高官要員職田所選,而范仲淹僅是九品小官,所以他只能選在較遠(yuǎn)的寧陵縣。

范仲淹安家立戶后,便想立刻將母親接來侍奉,但是因為公務(wù)在身,又唯恐自己不能細(xì)心照顧,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同母異父的朱氏兄弟,母親自己來,老人家也不放心。更擔(dān)心朱氏兄弟受歧視,也不放心。于是他決定將同母異父的朱氏兄弟也接到寧陵,這樣不僅可以讓朱氏兄弟照顧母親,而且還可以幫助管理職田事宜。后來范仲淹結(jié)婚后,母親、妻子、朱氏兄弟一家人共同生活在寧陵,共享天倫之樂。

由此可見,范仲淹正是以家為重,以家人為中心,才憑借自己的能力建起了一個家庭,使家庭生活無比幸福和快樂。如果沒有這種意識,那么他或許也只會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根本體會不到家庭的快樂。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還強調(diào)了一個家庭中對待堂兄弟,要從道德公理上加以勸導(dǎo),對他們的過失要直言規(guī)勸,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建立家業(yè)。其次,與人為親,就要使他尊貴;待人為愛,就要使他富有。要經(jīng)常行善以替各位兄弟、弟子默默祈福,自然能得到神明和眾人的欽敬。這就是遵循禮制的表現(xiàn)。

在古代,一般教育子女都不只是停留在思想和說教上,而是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guī)矩和養(yǎng)老的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就是說,凡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不要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一定要得到優(yōu)厚的一份。還有在同長輩說話時聲音的音量上,也作了明確要求。如《養(yǎng)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弟子規(guī)》又說:“低不聞,卻非宜?!边@都是說對長輩說話不要高聲呼喊,而要平和??傊?,無論是君王貴族,還是庶民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以表達(dá)對老者和長者的尊敬,這才是衡量一個人的修養(yǎng)的標(biāo)志。

《孟子·離婁上》說:“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边@正道出了一家中規(guī)矩的重要。如果一家沒有規(guī)矩,人們的行為舉止都散漫,那么家庭必然會不和諧,也會因此而使家庭沒有其樂融融、人丁興旺之象。

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具有自立門戶的意識,努力拼搏,爭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且在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上,也要自立規(guī)矩,學(xué)習(xí)古代優(yōu)良的家風(fēng),讓自己的家庭永遠(yuǎn)昌盛。

致諸弟:賢肖不在高位而在謹(jǐn)樸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接到己酉三月初九所發(fā)第四號來信,次日又接到二月二十三所發(fā)第三號來信,其二月初四所發(fā)第二號信則已于前次三月十八接到矣,唯正月十六七所發(fā)第一號信則至今未接到。

京寓今年寄回之家書:正月初十發(fā)第一號(折弁),二月初八發(fā)第二號(折弁),二十六發(fā)第三號(折弁),三月初一發(fā)第四號(喬心農(nóng)太守),大約五月初可到省;十九發(fā)第五號(折弁),四月十四發(fā)第六號(由陳竹伯觀察),大約五月底可到省。《岳陽樓記》,竹伯走時尚未到手,是以未交渠。然一兩月內(nèi),不少妥便,亦必可寄到家也。

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者遠(yuǎn)隔數(shù)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溫弟去年若未歸,此時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諸弟仰觀父、叔純孝之行,能人人竭力盡勞,服事堂上,此我家第一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

吾細(xì)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jǐn)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dá),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

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是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赫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xué)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勞,可以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xiāng)黨。如是而已。諸弟見我之立心制行與我所言有不符處,望時時切實箴規(guī)。至要至要。

鹿茸一藥,我去臘甚想買就寄家,曾請漱六、岷樵兩人買五六天,最后買得一架,定銀九十兩。而請人細(xì)看,尚云無力。其有力者,必須百余金,到南中則值二百余金矣,然至少亦須四五兩乃可奏效。今澄弟來書,言譚君送四五錢便有小效,則去年之不買就急寄,余之罪可勝悔哉!近日擬趕買一架付歸。以父、叔之孝行推之,祖大人應(yīng)可收藥力之效。叔母之病,不知宜用何藥?若南中難得者,望書信來京購買。

“安良會”極好。地方有盜賊,我家出力除之,正是我家此時應(yīng)行之事。“細(xì)毛蟲”之事,尚不過分,然必須到這田地方可動手。不然,則難免恃勢欺壓之名。既已驚動官長,故我特作書謝施梧岡,到家即封口送縣可也。去年歐陽家之事,今亦作書謝伍仲常,送陽凌云,囑其封口寄去可也。

澄弟寄儷裳書,無一字不合。蔣祝三信已交渠。茲有回信,家中可專人送至渠家,亦免得他父母懸望。予因身體不旺,生怕得病,萬事廢弛,抱疚之事甚多。本想諸弟一人來京幫我,因溫、沅鄉(xiāng)試在邇,澄又為家中必不可少之人,洪則年輕,一人不能來京;且祖大人未好,豈可一人再離膝下?只得俟明年再說。

希六之事,余必為之捐從九品。但恐秋間乃能上兌,鄉(xiāng)試后南旋者乃可帶照歸耳。書不能詳,余俟續(xù)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收到己酉年三月初九所寄出的第四封來信,第二天又收到二月二十三日所寄出的第三封來信,其中二月初四所寄出的第二封信也已經(jīng)在三月十八日收到了。只有正月十六七日所寄出的第一封信如今還沒收到。

今年我從京城寄回家中的信有:正月初十寄出的第一封(由信差帶),二月初八寄出的第二封(由信差帶),二月二十六日寄出的第三封(由信差帶),三月初一寄出的第四封(由喬心農(nóng)太守帶),可能五月初就可到達(dá)省城;三月十九日寄出的第五封(由信差帶),四月十四日寄出的第六封(由陳竹伯觀察帶),可能五月底可到省城。竹伯走的時候,《岳陽樓記》還沒有拿到手,所以我沒有托付他捎帶回去。以后一兩個月內(nèi),還有許多方便的機會,也一定可以將它送到家中。

祖父大人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作為孫子,卻遠(yuǎn)在千里之外,這顆心怎能放得下!如果去年溫弟留在京城不回去,這時候也一定是時刻都不得安寧了。各位兄弟敬仰父親、叔父的孝順行為,時刻以他們?yōu)榘駱?,能夠人人都竭盡全力地服侍孝敬祖父,這是我們家吉祥的好事。我身在京城,享受著美味佳肴、錦衣綢緞,卻竟然盡不到半點做孫子的責(zé)任;妻子兒女也都坐享其成,不能替母親分擔(dān)憂愁。每次想到這些,都不由得直冒冷汗,心懷愧疚。

我經(jīng)過仔細(xì)思考后發(fā)現(xiàn),凡是天下官宦人家,最多只能揮霍一代,便將其中的財富很快享用殆盡。他們的子孫開始驕奢淫逸,后來又放蕩不羈,最后深陷欲望的溝壑而不能自拔,能夠延續(xù)一兩代旺盛的實在是少見;商賈人家,勤儉的能延續(xù)三四代;耕讀人家,謹(jǐn)慎淳樸的能延續(xù)六七代人;孝友人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如今我仰仗祖宗積下的德行,年少便身居高位,生怕我將一生的財富享用完了,所以在這里教導(dǎo)各位兄弟和孩子,但愿成為耕讀孝友的人家,也不想成為仕宦人家。各位兄弟不可以不多讀書,用功不可以不勤奮,千萬不能為了應(yīng)付科舉考試做官而心生雜念,一心求取功名。如果看不透這個道理,即使科舉高中顯赫,最終也算不上祖父的孝子賢孫,我曾家的有功之人;如果能夠看透這層道理,那我對你們深表欽佩。

澄弟常因我升官受任就稱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這并不是孝子賢孫。如果這樣就可稱為孝子賢孫,那么李林甫、盧懷慎這樣的人,位極人臣、顯赫一時,難道不是最大的賢孝之人嗎?我捫心自問,學(xué)識淺薄,卻有幸謬居高位,因此我經(jīng)常留心提醒自己,目前雖然人在宦海之中,卻時刻要作好上岸的準(zhǔn)備。等到讓我罷官回鄉(xiāng)的時候,就可以淡泊無求。到那時候,妻子可以親身從事勞動,可以對得起祖父兄弟,也可以對得起宗族鄉(xiāng)人,就這些也就足夠了。各位兄弟如果發(fā)現(xiàn)我所想和所說的與我的實際行動有不相符的地方,希望時刻實事求是地規(guī)勸我,這對我來說至關(guān)重要。

鹿茸這一味藥,我去年臘月就很想買好寄回家中。曾經(jīng)請漱六、岷樵兩人買了五六天,最后買到一架,定好的價錢是九十兩銀子。后來又請人仔細(xì)觀看,還是藥力不夠。凡是有藥效的,必須要一百多兩銀子,到南方就價值二百多兩銀子了,不過最少也要吃四五兩鹿茸才可能見效?,F(xiàn)在澄弟來信說,譚君送來的四五錢吃下去有些效果。那么去年沒買下來及時寄回去真是我的罪過,如今后悔也沒用了!今日只想盡快準(zhǔn)備一架寄回家,以彌補我的過失。以父親、叔父的純孝行為判斷,祖父大人的病體一定可以收到藥力的效果的。至于叔母的病,不知道適合用什么藥。如果南方買不到藥效明顯的藥物,希望盡快寫信告訴我,以便在京城購買。

組織“安良會”這件事辦得非常好。地方上有強盜橫行,我家出力剿滅他們,為百姓造福,正是我家應(yīng)該做的事情?!凹?xì)毛蟲”這類的事情,尚且不算過分,但必須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才可以動手。否則,就會落得仗勢欺人的罪名。既然這件事情驚動了地方官員,所以我特意寫信感謝施梧岡,寄到家后就封上信口送到縣里就可以。去年歐陽家的事情,現(xiàn)在也寫了信去感謝伍仲常,請送給陽凌云,叮囑他封好信口寄去。

澄弟寄給儷裳的信,沒有一字不合理恰當(dāng)。目前蔣祝三的信已經(jīng)交給他,現(xiàn)在已有回信了,家里可專門派人送到他家,以免讓他的父母總擔(dān)心掛念。我因為身體不太好,總擔(dān)心得病,萬事荒廢,內(nèi)心深感抱歉內(nèi)疚。本來打算請兄弟中一人到京城來協(xié)助我處理各項事務(wù),但因為溫弟、沅弟最近要參加鄉(xiāng)試了,澄弟在家中有重任擔(dān)當(dāng),不可缺少,而洪弟年紀(jì)還小,所以目前找不到合適的人到北京。更何況祖父大人病體還沒有痊愈,人人都在旁邊侍奉,這樣的情況下哪里能夠再有人離開他身邊呢?這樣的事情只好等明年再議。

關(guān)于希六的事情,我已經(jīng)有了打算,一定要盡力為他謀求一個從九品的官職。不過也許要等到秋天才能將這件事情辦妥。等到鄉(xiāng)試過后,可以托付南歸的人將執(zhí)照帶回去。信中不能詳說,其他的事情以后來信時再談吧。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自己多年來為官的感悟:寧愿成為耕讀孝友的人家,也不做官宦之家。并告誡各位兄弟,不可以不讀書,讀書也不能不勤奮,但一定不要以為讀書是為了考取官位而心生雜念,一心只為求取功名。如果具有這樣的心態(tài),那么即使高中顯赫,也算不上祖父的孝子賢孫,更算不上曾家的有功之人。由此,道出了曾國藩淡泊名利的心態(tài)。

“淡泊”是一種道家思想學(xué)說,所謂“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古往今來人們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的“身心轉(zhuǎn)恬泰,煙景彌淡泊”,反映了他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yuǎn)而寬宏博大的胸懷。還有古代許多圣賢也都有曾國藩這樣的心態(tài)。如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正是這種淡泊,使他成了千古以來安貧樂道的典范。還有海瑞為官三十三年,多半都是罷官的狀態(tài),他一生呈交了七次辭呈奏折。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一個官員上任不能造福百姓,那么不如回家種田,安養(yǎng)晚年。這種淡泊,使他一生平安幸福。

所以,淡泊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更是一種超脫。如果一個人有了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那么他就會對事態(tài)洞悉得十分深刻,認(rèn)識也十分透徹,更明白自然界的法則規(guī)律,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成熟。

《莊子·秋水》中說,莊子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二是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背后則是楚國的官位。但吸引莊子的卻是濮水的清波,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quán)勢。只是不經(jīng)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fā)達(dá)機遇。有人對此不解,莊子則問兩位身穿錦繡的大夫:“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呢?”

兩位大夫齊聲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p>

莊子笑著說道:“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淺顯的故事,體現(xiàn)了莊子超凡脫俗、高潔的精神,又由這種高潔的精神滋養(yǎng)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nèi)力。莊子的這種堅持,讓我們知道精神可以達(dá)到的高度,更提醒我們:精神是有貞操的。事實上,莊子的行為,確實使一代代“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讀書人,在取得世俗成功的同時,內(nèi)心里總存有秘而不宣的羞恥感。

其實,賢孝并不在于你是否身在高位。如果一個人因為當(dāng)上了大官,就覺得可以光宗耀祖,那么像白居易、海瑞、莊子這種沒有當(dāng)上大官的人,豈不是平庸之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們一樣是名聲顯赫,為祖輩爭得了榮耀。所以,人一定要有一顆淡泊的心,腳踏實地地憑借自己的勞動去取得成就,那才是最令人敬佩的。

致澤兒: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初一日接爾十六日稟,澄叔已移寓新居,則黃金堂老宅,爾為一家之主矣。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凈,第三誠修祭祀,第四善待親族鄰里。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訟必排解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故余近寫家信,常常提及書、蔬、魚、豬四端者,蓋祖父相傳之家法也。爾現(xiàn)讀書無暇,此八事,縱不能一一親自經(jīng)理,而不可不識得此意,請朱運四先生細(xì)心經(jīng)理,八者缺一不可。其誠修祭祀一端,則必須爾母隨時留心。凡器皿第一等好者留作祭祀之用,飲食第一等好者亦備祭祀之需。凡人家不講究祭祀,縱然興旺,亦不久長。至要至要。

爾所論看《文選》之法,不為無見。吾觀漢魏文人,有二端最不可及:一曰訓(xùn)詁精確,二曰聲調(diào)鏗鏘?!墩f文》訓(xùn)詁之學(xué),自中唐以后人多不講,宋以后說經(jīng)尤不明故訓(xùn),及至我朝巨儒始通小學(xué)。段茂堂、王懷祖兩家,遂精研乎古人文字聲音之本,乃知《文選》中古賦所用之字,無不典雅精當(dāng)。爾若能熟讀段、王兩家之書,則知眼前常見之字,凡唐宋文人誤用者,唯《六經(jīng)》不誤,《文選》中漢賦亦不誤也。即以爾稟中所論《三都賦》言之,如“蔚若相如,皭若君平”,以一蔚字賅括相如之文章,以一皭字賅括君平之道德,此雖不盡關(guān)乎訓(xùn)詁,亦足見其下字之不茍矣。至聲調(diào)之鏗鏘,如“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碧出萇宏之血,鳥生杜宇之魄”,“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數(shù)軍實乎桂林之苑,饗戎旅乎落星之樓”等句,音響節(jié)奏,皆后世所不能及。爾看《文選》,能從此二者用心,則漸有入理處矣。

作梅先生想已到家,爾宜恭敬款接。沅叔既已來營,則無人陪往益陽。聞胡宅專人至吾鄉(xiāng)迎接,即請作梅獨去可也。爾舅父牧云先生身體不甚耐勞,即請其無庸來營。吾此次無信,爾先致吾意,下次再行寄信。此囑。

咸豐十年閏三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初一這天我收到你于十六日寫來的信,從信中得知澄叔已經(jīng)喬遷新居了,這樣一來,黃金堂的老房子就改由你掌管了,你也算是一家之主了。從前我的祖父星岡公治家最講究方法,第一是必須早起,第二是將房屋打掃得干凈整潔,第三是虔誠祭祀,第四是善待親族鄰里。凡是親戚鄰居來到家里做客,沒有不恭敬款待的,有急事一定要給予周濟,有糾紛一定要去幫助排解,有喜慶的事情一定要前去慶祝,有喪事一定就會前去吊喪。除了以上所說的這四件事情之外,在讀書、種菜這樣的事情上更是時刻留心,從不松懈怠慢。所以近來我寫的家信中,經(jīng)常提到書、蔬、魚、豬這四件事,都是我的祖父傳給我們的家法,要世代繼承。你現(xiàn)在正在讀書,沒有充足的時間,所以這八件事不能事事親自經(jīng)營管理,然而也要理解這八件事情的含義。勞駕麻煩朱運四先生悉心打理,這八件事情每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尤其是虔誠祭祀這件事情,必須時時提醒你母親放在心上。凡是最好的器皿都必須留下來作為祭祀用,最好的食品也一定要為祭祀準(zhǔn)備。凡是不講究祭祀的人家,即便興旺,也不會長久,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所論述的看《文選》的方法也不是沒有見解。我看漢魏時期的文人,有兩點無人能比:一是訓(xùn)詁精確;二是聲調(diào)鏗鏘?!墩f文》是訓(xùn)詁的學(xué)問,中唐以后大多數(shù)人都不再講究訓(xùn)詁之學(xué),宋代以后講經(jīng)尤其不重視訓(xùn)詁,直到我朝巨儒才開始精通小學(xué)。段茂堂、王懷祖兩家,就精心研究古人文字聲音的根本,才知道《文選》中古賦所用的字,沒有不典雅精當(dāng)?shù)?。你如果能熟讀段、王兩家的書,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文章中常用的字大多數(shù)都被唐宋的文人用錯了。只有《六經(jīng)》沒有錯,《文選》中的漢賦也基本沒有錯誤。

就拿你信中所提到的《三都賦》而言,例如“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用一個“蔚”字概括相如的文章,用一個“皭”字概括君平的道德,雖然不全部是有關(guān)訓(xùn)詁的,但至少可以說明他用字的態(tài)度是非常認(rèn)真的。至于聲調(diào)的鏗鏘,如“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碧出萇宏之血,鳥生杜宇之魄”,“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數(shù)軍實乎桂林之苑,饗戎旅乎落星之樓”等句子,音響節(jié)奏,都是后世文人無法超越的。你研讀《文選》就應(yīng)該從這兩方面下工夫,就能逐漸理解它的精深的地方了。

作梅先生想必已經(jīng)到我們家了,你應(yīng)誠心恭敬地款待他。沅叔既然已經(jīng)來到營中,那就沒有人陪他前去益陽了。不過我聽說胡家會專門派人到我們家鄉(xiāng)迎接,那就請作梅先生一個人前往就可以了。你舅父牧云先生身體經(jīng)不住辛苦,就叫他不要來營中了。我這次沒有給他寫信,請代我向他轉(zhuǎn)達(dá)我的意思,下次再寫信給他。在此叮囑。

咸豐十年閏三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早年為官時候的倔犟、強硬就是受到祖父的影響。曾國藩對祖父終身敬服,因此談到治家心訣,異常推崇星岡公的做法。他將祖父的“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八字,稱為曾家歷代治家的家規(guī)。

蔬:蔬菜。星岡公曾說:凡是自己親手種植親手采摘的菜,吃起來也會覺得分外可口。在古代,許多文人都熱愛田園生活,所以寫出了許多歌詠田園生活的詩篇。而如今身居都市,人們早已忘記了對自然的向往,更多的是擁擠的人群,一味地追求高官厚祿。因此,人們多數(shù)都背負(fù)著更多的壓力,讓自己陷入了心靈的負(fù)荷中。人們都說,要有自然之心,其實也就是讓人們對田園生活充滿熱愛,這未嘗不是一種修身的重要因素。

魚:魚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象征興旺氣象。家中養(yǎng)魚是一種興旺的象征。

豬:豬乃農(nóng)業(yè)的主要副產(chǎn)品,居家過日子以豬為經(jīng)濟來源。

早:起早。這是星岡公最為提倡的生活習(xí)慣。也是曾國藩遵守的家風(fēng)。他曾說:“戒惰莫如早起?!币虢涑栊?,早起是最有效的辦法。

掃:打掃房間。打掃房間能起到培養(yǎng)一個人獨立生活及保持簡樸的生活作風(fēng)的作用,還能起調(diào)節(jié)情緒的作用。

書:讀書。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不管是耕讀之家還是富貴人家,如果沒有讀書,就是一種缺陷。正如孔子所說:“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p>

考:祭祀。人無孝行便絕無善行,祭祀祖先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寶:善待親戚族里。星岡公說:“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抬舉,那是沒有價值可以計算的寶貝?!彼陨拼齽e人也就等于善待自己。

以上可見,曾氏家訓(xùn)不失為我們生活中的指南,我們應(yīng)借鑒并加以效仿,相信我們的生活也會興旺起來。

致兩兒:銀錢、田產(chǎn)最易長驕氣逸氣

【原文】

字諭紀(jì)澤、紀(jì)鴻兒:

澤兒在安慶所發(fā)各信及在黃石磯、湖口之信,均已接到。鴻兒所呈擬連珠體壽文,初七日收到。

余以初九日出營至黟縣查閱各嶺,十四日歸營,一切平安。鮑超、張凱章二軍,自二十九、初四獲勝后未再開仗。楊軍門帶水陸三千余人至南陵,破賊四十余壘,拔出陳大富一軍。此近日最可喜之事。

英夷業(yè)已就撫,余九月六日請帶兵北援一疏,奉旨無庸前往,余得一意辦東南之事,家中盡可放心。

澤兒看書天分高,而文筆不甚勁挺,又說話太易,舉止太輕,此次在祁門為日過淺,未將一輕字之弊除盡,以后須于說話走路時刻刻留心。鴻兒文筆勁健,可慰可喜。此次連珠文,先生改者若干字?擬體系何人主意?再行詳稟告我。

銀錢、田產(chǎn),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至囑。澄叔處此次未寫信,爾稟告之。

聞鄧世兄讀書甚有長進,頃閱賀壽之單帖壽稟,書法清潤。茲付銀十兩,為鄧世兄(汪匯)買書之資。此次未寫信寄寅階先生,前有信留明年教書,當(dāng)收到矣。

咸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紀(jì)鴻兒:

澤兒在安慶、黃石磯、湖口所寄出的信,件件都已經(jīng)收到。鴻兒呈遞的連珠體壽文也已于初七收到。

我初九從軍營出發(fā)到黟縣巡查各嶺的防務(wù)工作,十四日回歸營中,一切都很順利平安。

鮑超、張凱章兩人的軍隊于二十九日、初四日獲得了勝利后就再也沒有與敵軍作戰(zhàn)。楊軍門率領(lǐng)水陸軍兵三千多人到達(dá)南陵,攻破敵軍營壘四十多座,并救出了陳大富的軍隊。這是近日來最值得可喜可賀的事情。

英國人已經(jīng)接受安撫,我于九月六日奏請帶兵北上增援的奏疏,現(xiàn)在已經(jīng)奉旨不用前去。這段時間我將一心操辦東南軍務(wù),家里人盡管放寬心。

澤兒看書天分很高,但文筆的功力卻顯得薄弱,說話又太隨便,舉止太輕浮。這次在祁門度過的時間太短,還沒有改掉輕浮的毛病。今后必須要在言行舉止方面時刻注意。鴻兒的文筆剛健,值得安慰和高興。這次寄來的連珠文,先生為你改了多少字?總的體系是誰的見解?來信中要再次詳細(xì)向我稟告這件事。

銀錢、田產(chǎn)最容易滋長驕氣和惰性,所以我家里千萬不可積存過多的銀錢,也不要置辦田產(chǎn),你們兄弟只要努力讀書,絕對不怕沒有飯吃。在此叮囑。這次沒有給澄叔寫信,你們代我稟告他。

聽說鄧世兄最近讀書有很大的進步,剛才看了祝壽的單帖壽稟,書法很是清晰圓潤?,F(xiàn)在我送去十兩銀子,作為世兄(汪匯)買書的費用。這次沒有給寅階先生寫信,上次寫信給他,請他明年繼續(xù)留在家中教書,想必已經(jīng)收到了。

咸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強調(diào)了銀錢、田產(chǎn)最容易滋長驕氣和惰性,所以家里千萬不可積存過多的銀錢,也不要置辦田產(chǎn),你們兄弟只要努力讀書,絕對不怕沒有飯吃的觀點。由此可見,他將錢財看做是身外之物,如果積攢過多的金錢,那么兒孫就會因此而不再發(fā)奮讀書,從此會驕傲懶惰起來。所以他力勸兒子要努力讀書,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創(chuàng)造財富才是最好的治家之法。

怎樣保持家道的興盛呢?從上述家書中看,曾國藩認(rèn)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給子孫留下大筆金銀遺產(chǎn)。

一個人擁有了大筆錢財后,他的處理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自己用;二是贈送給親人及他關(guān)心或心愛的人;三是捐贈給社會公益事業(yè)。一個人死了以后,他的財產(chǎn)流向主要是后兩種形式。至于他的遺產(chǎn)會產(chǎn)生何種結(jié)果或效益,那是他完全無能為力的了。他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他臨死前處理好這筆遺產(chǎn)。很多擁有大筆財產(chǎn)的人在臨終前煞費苦心,不為別的,就為遺產(chǎn)怎么處理。

給兒孫留下盡可能多的遺產(chǎn),這可以說是大多數(shù)人都在暗下決心的事情。普通人雖然也是這樣想,但假若沒有能力實現(xiàn),也就罷了。麻煩的是有些人如果不能給兒孫留下可觀的遺產(chǎn),不但擔(dān)心子孫生活遇到困難時會怨恨,會無法生存,而且即使子孫不說什么,自己也感覺對不住后代。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誰不愿意自己的后代生活得好一點呢?可是,愛之實是害之,你不留下大筆的遺產(chǎn)還好,你留下的遺產(chǎn)越多,害他們就越深。其中的道理何在?請看曾國藩的說法和做法。道光二十九年,他在寫給各位弟弟的信中說:

兒子若賢,則不靠做官發(fā)財?shù)氖杖牖蛳热说倪z產(chǎn)也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他將多造一孽,后來淫逸作惡,必將大大玷污家族的名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若俸祿收入較多,除了父母的衣食之需外,則要盡量地周濟親戚族黨之中窮困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國藩認(rèn)為,子孫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他說,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所以自立。

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在世時,常常譏笑那些喜歡積攢私財?shù)娜思?,他認(rèn)為積攢私財是敗家之兆。對此,曾國藩十分信服。他認(rèn)為,與其給子孫留下大筆遺產(chǎn),不如教子孫走入正道。曾國藩說,如果子孫誤入卑鄙自私的歧途,將來必定斤斤計較一些細(xì)小的事情,心胸日益狹隘,到了那時就難以挽回了。明代的錢琦說:“處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始也?!闭f的就是品德不正,即使身處富貴,也要注定敗亡的道理。

出于這種思考,曾國藩跳出了那個時代官宦人家以及一般人家富有之后都要買房置地的普遍行為,極力反對家中為他購買五馬充私田之舉。

不留錢財給后人,自古有之。如漢代三杰之一的蕭何,位居宰相,但他買地建宅的時候卻一定要找窮困偏僻的地方,治家也不修建有院墻的房屋。他說:“子孫如果賢德,會學(xué)我的儉樸;如果不賢,也會被人奪去田產(chǎn)?!睙o獨有偶,晚清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說過相似的一段話,他說:“兒孫賢過我,留錢做什么?兒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

曾國藩對此十分推崇,他說:“身居京官,總以錢少產(chǎn)薄為妙。”他還給其弟寫信說:“我覺得我們弟兄身處這樣的時代,名聲遠(yuǎn)揚,應(yīng)以錢少、產(chǎn)業(yè)少為好。一則可以平日里避免別人看了抱著掠取的期望,有動蕩的時候也可避免遭搶掠;二是子弟之輩看到家中窘迫的狀況,也不至于一味講究奢侈了?!?/p>

什么是正途?在曾國藩看來,讀書才是正途。他在家書中常告誡子弟“銀錢田產(chǎn),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因此,曾國藩不留銀錢田產(chǎn)給后人,卻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書籍、文稿以及更為重要的精神財富。經(jīng)確認(rèn),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內(nèi),藏書曾達(dá)三十余萬卷,超過近代史上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山東聊城海源閣、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浙江宋樓、杭州八千卷樓,是當(dāng)之無愧的近代私人藏書第一樓。富厚堂藏書樓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分“公記”、“樸記”、“芳記”三部分。富厚堂藏書樓至今舊貌依稀,是中國保存至今的七座實構(gòu)私家藏書樓之一。

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名將左宗棠在教子上和曾國藩不謀而合,也以德行為本。他說:“爾曹能謹(jǐn)慎齊家,不至困餓。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面,恣情流蕩,以沉溺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曾國藩沒有左宗棠咄咄逼人的氣勢,他說得很平和:“子孫之貧富,各有命定。命果應(yīng)富,雖無私家田產(chǎn)亦必自有飯吃;命果應(yīng)貧,雖有田產(chǎn)千萬畝,亦仍歸于無飯可吃。”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jì)澤和曾紀(jì)鴻屬“高干子弟”,門庭顯耀,卻都未變成“衙內(nèi)”或“大少爺”之類的角色,想來,其家教的影響和曾國藩對于子女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劃和設(shè)計是主要原因??季科鹪鴩暮笕?,我們可以看到:長子曾紀(jì)澤詩文書畫樣樣精通,還自學(xué)了英語,是晚清出色的外交家,聲名遠(yuǎn)播,在處理西北邊疆危機中,憑著“嚙雪咽旃,期于不屈”的斗志和“酌情據(jù)理”的談判藝術(shù),舌戰(zhàn)群敵,從沙皇貪婪的大口中奪回伊犁城,取得晚清外交上唯一的勝利;次子曾紀(jì)鴻,聰穎過人,酷愛自然科學(xué),尤其在數(shù)學(xué)方面造詣很深,他“銳思勇進,創(chuàng)立新法”,并有《對數(shù)詳解》等著作存世;孫子曾廣鈞是詩人,曾廣銓是外交官,曾出使英、韓;曾孫曾寶蓀、曾約農(nóng)是教育家和學(xué)者,遠(yuǎn)近欽仰,足夠叫人艷羨了。

曾家后人之所以如此“爭氣”,應(yīng)該歸功于曾國藩的教育有方,亦即“愛之以其道”。在繼承儒家文化傳統(tǒng)又深受近代湖湘文化精華影響的曾國藩眼里,子女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規(guī)劃與設(shè)計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科學(xué)合理的職業(yè)生涯設(shè)計有利于更好地讓子女了解社會環(huán)境需要和個人的實力,實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需求、個人性格、興趣、能力與職業(yè)選擇相匹配,有利于制訂出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開發(fā)計劃,鼓勵自我掌控前途和命運,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目標(biāo)。身在仕途而屢遭挫折的曾國藩比單純士大夫更能體會為官和為士之感受,更清楚做學(xué)問與抓管理所需的能力之異同,也更明白爾虞我詐、陷阱遍地的官場環(huán)境氛圍。他曾不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年輕時汲汲于功名,在名利場歷經(jīng)一番角逐和磨礪后,他有著深刻的體會與反思,他說“多事之秋,多一人則重于泰山,少一人則弱于嬰兒”,可見其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為官之感。他秉承傳統(tǒng)儒家文化“志為利祿,學(xué)者之大患也”的思想教條,也出于現(xiàn)實“明哲保身”的需要,恪守“進可讀,退可守”的耕讀思想,希望維持“考、寶、早、掃、書、蔬、魚、豬”的耕讀之家,反對子孫為功名利祿而學(xué),希望子孫淡泊名利,做一個在學(xué)術(shù)上有成就的人。他不求子孫升官發(fā)財,甚至不求其早日成名,唯求子孫做“讀書明理之君子”,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xí)勞習(xí)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告誡子孫“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xué)做圣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涉”,“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為士之想”。有人曾總結(jié)其具體的成功經(jīng)驗有以下三條:

第一,對于子孫,只求其讀書明理,不求其做官發(fā)財,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

第二,絕不為子女謀求“特殊化”待遇。

第三,無論在讀書或做人方面,曾國藩對子侄晚輩的要求都極其嚴(yán)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責(zé),而是視身教重于言教。根據(jù)自己親身體會,處之以討論研究的態(tài)度,所以指導(dǎo)切實中肯,收效也就十分顯著。

我國古代有一個“兒孫自有兒孫?!钡墓适拢f的是在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相鄰兩戶人家的媳婦同時產(chǎn)下嬰兒。富戶皮裘暖被,炭紅炕熱,全家逗弄小兒,笑聲不絕。窮戶透風(fēng)漏霜,母親用家里僅有的一點破棉絮緊緊地裹著兒子,想煮點熱粥暖身,不想米缸空空,連薪柴都沒有。小兒在饑寒中不肯停止哭鬧,外面又下著大雪,做父親的瑟縮一旁連外出找柴火都不能。母親連哭帶罵道:“人為子,你為子,人家生來富貴,你偏落到這等貧苦人家;人為妻,我為妻,人家母憑子貴,我偏嫁于這等貧苦人家;人為夫,你為夫,人家掙錢養(yǎng)家,你只會一旁嘆氣!”聽了妻子的數(shù)落,丈夫便出了門,可這一去竟不復(fù)返。二十年后,富貴的孩子因恃寵生驕,搞得家無寧日,萬貫家財已敗一空。貧窮的孩子由于立志學(xué)習(xí),高中狀元。一天晚上下著大雪,狀元爺正為母親暖被,丫環(huán)來報:“門外來了個云游和尚,想化點齋飯,但廚房已沒有剩飯,是否可以給他幾個銅錢?”狀元爺和母親商量,天這般寒冷,店鋪怕也早早關(guān)門了,附近又沒有客棧,就對丫環(huán)說:“你把師父請進門來,再煮點齋飯,如果師父愿意,不妨留他一宿?!钡诙煲辉?,老夫人收拾客房時,見和尚留下一封書信,卻是二十年沒了音信的丈夫手跡,上書:“二十年前去學(xué)偷,葫蘆換出老僧頭。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痹瓉矶昵澳莻€夜晚,父親在茫茫風(fēng)雪中敲不開任何人家的大門,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偷。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在墻上扒開一個洞,由于頭一回做賊,心里害怕,于是便找根木棍頂了個葫蘆由洞口伸入去探聽虛實,哪知人家早發(fā)覺有賊,等他的葫蘆一伸進來,一把大刀砍下來,葫蘆即刻被劈開兩半,嚇得這父親撒腿就跑。饑寒交迫的父親在奔跑中昏倒在雪地上。等他蘇醒過來,已身在廟里。經(jīng)過一場生死,父親決定拋開凡俗,投寺做了和尚。四方云游時聽得當(dāng)今狀元與自己是一方人氏,又正好是兒子的姓名,雖然出家人四大皆空,但畢竟是為人父母,忍不住回來看看。雖然證實狀元正是自己的兒子,但想到自己這二十年來沒有盡丈夫和父親的責(zé)任,不敢相認(rèn),故留書而去。

這只是一個故事,一個父親沒有能力使兒子飽暖,更不能為他的成長承擔(dān)責(zé)任,可因兒子在貧困中“立志學(xué)習(xí)”,便“高中狀元”,而那富貴人家子弟因“恃寵生驕”,而“萬貫家財已敗一空”。這個故事完全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像曾國藩一樣,平時能夠教導(dǎo)有方,讓自家的子弟懂得自強自立之道。有志氣的兒孫還以托父輩蔭庇為恥。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兒孫能自強自立,遠(yuǎn)比留下萬貫家財有意義。

對此,歷史上有個叫疏廣的人,也和曾國藩有著同樣的想法,甚至比曾國藩做得還要到位。

疏廣自幼就喜好讀書,深明《春秋》,他在家教授知識,求學(xué)的人很多。幾個月后,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推舉疏廣做少傅。因為疏廣善良有禮節(jié),謙恭謹(jǐn)慎,機敏而有口才,深受皇帝喜歡,沒幾天就任命疏廣為少傅。太子每次上朝時,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兩代人同為(太子的)師傅,朝廷上下都認(rèn)為這是很光榮的事。

疏廣在任五年后,一次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就不會受辱,知道停止才不會有危險’、‘功成則身退,自然的規(guī)律’啊,現(xiàn)在官至高位,功成名立,像這樣再不離開,怕會后悔。父子告老還鄉(xiāng),來過完自己的余生,不也是很好的事嗎?”疏廣于是上疏告老還鄉(xiāng)。

疏廣回家后,每天讓家里置辦飯食,擺上酒席,請族人、老朋友和賓客,與他們飲酒作樂。疏廣屢次詢問他家余下的金子還有多少,催促家人賣掉來置辦飯食。一年多以后,疏廣的子孫暗中對和疏廣關(guān)系密切的老人說:“子孫希望趁著疏廣在時多置辦產(chǎn)業(yè),現(xiàn)在每天吃喝花費將把財產(chǎn)用盡了,希望老人能勸說他買田宅?!?/p>

那位老人便在閑暇時對疏廣說了這件事情,疏廣說:“我難道老糊涂到不顧念子孫的地步了嗎?不過是自己有舊田宅,讓子孫在其中辛勤勞作,足可以提供衣食所需,和平常人一樣?,F(xiàn)在如果增加多余的錢,只能讓子孫倦怠懶惰罷了。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況且那些富貴的人,是眾人怨恨的對象。我已經(jīng)沒有什么來教化子孫,不想增加他們的過失而使別人生怨。還有這些金子,是圣明的君主給我養(yǎng)老的,所以我愿意與整個家族共享這份恩賜,直到用完為止,難道不是很好的事嗎?”

由此可見,一個家庭長久的旺盛,與錢財?shù)墓芾淼卯?dāng)有一定的關(guān)系,如果錢財管理有道,那么才不會因財而惹起禍端,更不會因財而亡,那么家庭自然會處于長盛的狀態(tài)。

致澤兒:居家之道以戒奢侈為要義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八月廿日胡必達(dá)、謝榮鳳到,接爾母子及澄叔三信,并叔二信,俱悉一切。

蔡迎五竟死于京口江中,可異可憫!茲將其口糧三兩補去外,以銀二十兩賑恤其家。朱運四先生之母仙逝,茲寄去奠儀銀八兩。蕙姑娘之女一貞,于今冬發(fā)嫁,茲付去奩儀十兩。家中可分別妥送。

大女兒擇于十月初三日發(fā)嫁,袁家已送期來否?余向定妝奩之資二百金,茲先寄百金回家,制備衣物,余百金俟下次再寄。

居家之道,唯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滾,過于絢爛。爾教導(dǎo)諸妹,敬聽父訓(xùn),自有可久之理。

牧云舅氏書院一席,余已函托寄云中丞,沅叔告假回長沙,當(dāng)面再一提及,當(dāng)無不成。

余身體平安。二十一日成服哭臨,現(xiàn)在三日已畢。瘡尚未好,每夜搔癢不止,幸不甚為害。沅叔近患瘧疾,二十二日痊愈矣。此次未寫澄叔信,爾將此呈閱。

咸豐十一年八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八月二十日胡必達(dá)、謝榮鳳到達(dá)營中,帶來了你們母子及澄叔的三封信,還有叔父的兩封信,從信中得知了一切情況。

蔡迎五竟然死在了京口的江中,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真是令人奇怪又可憐!現(xiàn)在將他的三兩口糧補上,另外為了體恤救濟他家人,又另外寄二十兩銀子。得知朱運四先生的母親去世,現(xiàn)在寄去八兩銀子用做祭奠之用。蕙姑娘的女兒一貞,定在今年冬天出嫁,現(xiàn)在送去十兩嫁妝錢。家中可以分別將這些錢妥善地送到所需的各處。

大女兒的婚期已經(jīng)定在十月初三,不知道袁家的期約是否送到。我為女兒出嫁定下的嫁妝費一向都是二百金,現(xiàn)在先寄一百金回家,以作為準(zhǔn)備出嫁衣物的費用,剩下的一百金等下次再寄。居家之道,只有崇尚節(jié)儉才可以長久,身處亂世,更應(yīng)該以戒除奢侈為第一要義。日常的衣物不該縫制太多,更不宜大鑲大輥,過于華貴奢侈。關(guān)于這些事情,你要好好地教導(dǎo)妹妹,謹(jǐn)聽父親的教育訓(xùn)誡,自然有可以長久的道理。

牧云舅舅想要在書院里獲得一個席位,我已經(jīng)寄信給云中丞。沅叔請假回長沙了,正好可以趁機與他再當(dāng)面商談一下,估計一定會成功的。

近來我身體健康平安。二十一日哭悼皇帝駕崩,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三天,喪禮也結(jié)束了。只是我的癬病還不見好,每天夜里瘙癢難忍,幸好不是很嚴(yán)重。只是沅叔最近患上瘧疾,二十二日就痊愈了。這次沒給澄叔寫信。你將此信轉(zhuǎn)交給他看一下就可以了。

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解讀】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闡述了自己對于治家方面,一定要以不奢侈為要的觀點。在曾國藩看來,治家勤儉不奢,家道一定興隆,反之必敗。因此他勸誡自己的子女衣物不要太華麗,這樣持家才能使家業(yè)興旺。從中也體現(xiàn)出了理財?shù)闹匾浴?/p>

在這一點上,司馬光有過深刻論述:“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樸為美?!?/p>

《紅樓夢》就是最典型的家族衰敗的例子。它描述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榮衰,大膽披露了君權(quán)時代外戚貴族的奢淫生活,同時也指出他們種種虛偽、欺詐、貪心、腐朽及心靈和道德墮落的行為。賈家的奢靡貪婪,使許多人都傾家蕩產(chǎn),甚至賣兒賣女,使好多少男少女都成為了賈家的仆人。賈家那些昏庸頑固的官僚,具有頑固守舊的頭腦,公子哥和眾小姐更是驕奢之輩,他們根本不懂得一粒米、一尺布的艱苦來源,不知道耕牛犁鋤的功用,有錢有勢,養(yǎng)尊處優(yōu),不做一件正當(dāng)事。最終導(dǎo)致了賈家的滅亡。

類似的事件還譬如:公元前87年,武帝病危,任命西漢著名將領(lǐng)霍去病的同父異母之弟霍光為司馬大將軍,輔佐當(dāng)時僅八歲的昭帝。不久,上官桀父子打算發(fā)動政變,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帝。不料計劃泄露,父子被殺。從此,霍光成為了朝政的決策者?;艄獠扇×诵蒺B(yǎng)生息的措施,使國力得到恢復(fù),同時采取和親的政策使?jié)h朝與匈奴的關(guān)系日益融洽。公元前74年,昭帝駕崩,劉賀繼位,但不到一個月,霍光就以淫亂無道的理由請求上官皇后廢帝,另從民間選宣帝繼位。當(dāng)宣帝的許皇后生病時,霍光的妻子為了使自己的女兒有機會成為皇后,便收買醫(yī)官毒殺許皇后。許皇后死后,醫(yī)官被捕,因害怕事情泄露,只好向霍光坦白事情的真相。霍光十分震驚,想去自首,但想到全家老小,還是選擇了掩蓋過去,而后他的女兒霍成君被立為皇后?;艄馑篮螅羰隙練⒃S皇后的消息也流傳開來,宣帝趁機消滅了霍氏在朝廷的勢力,霍氏因此企圖謀反,不料被朝廷發(fā)覺,于是派兵剿滅,最后霍成君的皇后也被廢除,霍氏被誅滅九族。

由此看來,霍氏歷經(jīng)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可謂是權(quán)傾一時,兒孫及女婿無不是高官厚祿,奢侈無度,驕橫無理。當(dāng)時有個茂陵書生徐福說:“霍氏必亡?!币驗榛羰蠎{借權(quán)力,殘害不少人。班固也認(rèn)為霍光不學(xué)無術(shù),不明白大道理,對家人缺乏管教,過分縱容,所以才會遭到滿門抄斬的禍害。

作為今人,我們也一定要引以為鑒,時刻遵循居家之道,只有崇尚節(jié)儉才可以長久,身處亂世,更應(yīng)該以戒除奢侈為第一要義??v有高官厚祿也不要不擇手段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縱是貧窮寒酸,也要有骨氣做個明事理的人。為自己的兒孫樹立榜樣,使良好的家風(fēng)世代延傳下去,讓家庭永遠(yuǎn)昌盛和睦。

致澤兒:望寬待袁婿,俟其改過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二十日接家信,系爾與澄叔五月初二所發(fā),二十二日又接澄侯衡州一信,俱悉五宅平安,三女嫁事已畢。

爾信極以袁婿為慮,余亦不料其遽爾學(xué)壞至此,余即日當(dāng)作信教之。爾等在家卻不宜過露痕跡,人所以稍顧體面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惰鄙棄業(yè)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摒棄不顧,甘與正人為仇,而以后不可救藥矣。我家內(nèi)外大小于袁婿處禮貌均不可疏忽,若久不悛改,將來或接至皖營,延師教之亦可。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所關(guān)頗大。

此間各路軍事平安。多將軍赴援陜西,沅、季在金陵孤軍無助,不無可慮。湖州于初三日失守。鮑攻寧國,恐難遽克。安徽亢旱頃間三日大雨,人心始安。谷即在長沙采買,以后澄叔不必掛心。此次不另寄澄信,爾稟告之。此囑。

同治元年五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我于二十日收到了家里的來信,是你和澄叔五月二日寄來的。二十二日又接到澄侯從衡州寄來的一封信,從信中得知家中平安,三女兒的婚事也已經(jīng)辦完。

你在來信中提到袁婿,對他的現(xiàn)狀很是憂慮,我沒想到他學(xué)壞墮落到這樣的地步,我今天就立刻寫信對他進行訓(xùn)誡。你們在家卻不要過分暴露厭惡的情緒,人之所以要稍稍顧及些臉面,是希望人們對自己敬重。如果一個人的驕傲、懶惰、惡劣的言行已經(jīng)完全暴露在人的面前,他就會沒有絲毫顧忌,索性拋開所有的廉恥之心,不顧一切臉面,寧愿與正直的人結(jié)為仇人,到了那個時候就會無可救藥了。我家內(nèi)外大小都應(yīng)該對袁婿處處以禮相待,如果他長期不知悔改,將來或許接他到安徽的營中來,請老師來對他嚴(yán)格教育。大家族的世家子弟,錢財和衣物都不能太多,事情雖小,關(guān)系卻重大。

這時期的各路軍事情況目前都平安無事。多將軍已經(jīng)奔赴陜西增援,沅、季在金陵勢單力薄,又沒有援軍幫助,境況十分令人擔(dān)憂。初三湖州失守,鮑軍進攻寧國,恐怕難以迅速攻克。安徽遭受大旱之災(zāi),最近才下了三天大雨,人心才開始逐漸安定。谷物可以從長沙購買,以后澄叔就不用再為這件事情擔(dān)心了。這次不另外給澄叔寫信了,你稟告他一下,再次叮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

【解讀】

孔子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泵總€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但只要能夠清醒認(rèn)識,并能改正就是君子。

在這里曾國藩也有如此的見解,當(dāng)他知道袁婿品行開始墮落的時候,便對他進行勸說教育,希望家人能夠?qū)λ麘延幸活w包容的心,不要對他厭惡,而要時刻尊重。因為在他看來,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一個人的驕傲、懶惰、惡劣的言行已經(jīng)完全暴露在人的面前,他就會沒有絲毫顧忌,索性拋開所有的廉恥之心,不顧一切臉面,寧愿與正直的人結(jié)為仇人,到了那個時候就無可救藥了。這正道出了人的本性善良,不要因為一時過錯而將其推上不歸之路。

在古代,圣賢人士都是以此來齊家治國的。比如,春秋時期,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了爭奪王位而打了起來。鮑叔牙幫助小白,管仲則幫助公子糾。雙方在交戰(zhàn)的過程中,管仲先用箭射中了小白衣服上的鉤子,小白因而險些喪命。后來,小白為齊國的君王,即齊桓公。執(zhí)政后,他便任用鮑叔牙為相國。但是鮑叔牙卻拒絕了,因為他心胸寬廣,不計前嫌,主動將位置讓給了管仲。齊桓公對此不理解,于是鮑叔牙就對他說:“管仲雖然以前對國君有錯誤,但是他卻有贏人之處。我有三處不如他:第一,能夠款待百姓,對百姓有恩,讓百姓都聽從君命,我不如他;第二,他能治理國家,確保國家的根本利益,我不如他;第三,他能指揮戰(zhàn)爭,讓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饼R桓公聽后,覺得鮑叔牙說得很有道理,就不計射鉤之仇,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任相國后,為了感激齊桓公和鮑叔牙的寬容,竭盡全力為國效力,在經(jīng)濟、內(nèi)政、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幾年之后,齊國就轉(zhuǎn)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jīng)濟最發(fā)達(dá)的強國,齊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yè)。

由此可見,善于容忍別人的錯誤,不僅能夠使人清醒地認(rèn)識自己的錯誤,還能夠讓人更加發(fā)奮上進,而且還能促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和睦與團結(jié)。這無論對于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來說,都可謂是一個興旺的景象。

所以,我們不要因人的一時錯誤,而對他厭惡或者唾棄。如果能夠從中諄諄教誨,并為他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那么這個人就會從此改邪歸正,立身行事都會更加謹(jǐn)戒自己的缺點,而成就一番事業(yè)。

沈從文從小出生在一個農(nóng)民家庭,小的時候,他特別喜歡看木偶戲,經(jīng)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有天上午,沈從文從課堂中偷著跑出來,到一個小村子里去看戲,那天正好演的是“孫悟空過火焰山”。沈從文看得眉飛色舞,捧腹大笑。直到太陽落山后,他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回到學(xué)校。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教室,老師就嚴(yán)厲地責(zé)問他:“你昨天去了哪里,為什么要曠課?!彼t著臉,支吾了半天,也沒說出來。最后氣得老師責(zé)罰他跪在樹下,并大聲訓(xùn)斥他說:“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愿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p>

后來,老師又把他找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同學(xué)都在用功學(xué)習(xí),而你卻偷跑出去看木偶戲。昨天我如此嚴(yán)厲,也是恨你不成器。要知道,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話讓沈從文慚愧不已,同時又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自發(fā)誓,一定要記住這次的教訓(xùn),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從此以后,沈從文一直嚴(yán)格要求自己,長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這就是循循善誘而使人成功的又一典型事例。人難免都會犯錯誤,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教育去感化他,那樣才能夠讓人痛改前非。作為今人的我們,無論教育子女還是對待親戚朋友,都要懂得這一道理,寬容別人的錯誤,并妥善引導(dǎo),將是對人對己的最大收獲。

致鴻兒:勿沾富貴習(xí)氣,才能成大器

【原文】

字諭紀(jì)鴻兒:

前聞爾縣試幸列首選,為之欣慰。所寄各場文章,亦皆清潤大方。昨接易芝生先生十三日信,知爾已到省。城市繁華之地,爾宜在寓中靜坐,不可出外游戲征逐。

茲余函商郭意城先生,在于東征局兌銀四百兩,交爾在省為進學(xué)之用。如郭不在省,爾將此信至易芝生先生處借銀亦可。印卷之費,向例兩學(xué)及學(xué)書共三分,爾每分宜送錢百千。鄧寅師處謝禮百兩,鄧十世兄處送銀十兩,助渠買書之資。余銀數(shù)十兩,為爾零用及略添衣物之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xí),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fēng),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應(yīng)用之錢,不宜過嗇(謝廩保二十千,賞號亦略豐)。謁圣后,拜客數(shù)家,即行歸里。今年不必鄉(xiāng)試,一則爾工夫尚早,二則恐體弱難耐勞也。此諭。

滌生手示

再,爾縣考詩有錯平仄者。頭場(末句移),二場(三句禁,仄聲用者禁止禁戒也,平聲用者猶云受不住也,諺云禁不起),三場(四句節(jié)儉仁惠崇系倒寫否?十句逸仄聲),五場(九、十句失粘)。過院考時,務(wù)將平仄一一檢點,如有記不真者,則另換一字。抬頭處亦宜細(xì)心。再諭。

同治元年五月廿七日

【譯文】

字諭紀(jì)鴻兒:

前幾天聽說你參加了縣試,而且有幸名列榜首,我為你感到十分欣慰。你隨信寄來的各場考試的文章,也都是值得稱道的圓潤大方之作。我昨天接到易芝生先生十三日的來信,得知你已經(jīng)到達(dá)省城。省城是個繁華奢靡的地方,你最好多在寓所中靜坐養(yǎng)神,不可以隨便到外面去游玩。

我已經(jīng)寫信給郭意城先生,在東征局那里兌換四百兩銀子交給你,作為你在省城進學(xué)的費用。如果郭先生不在,你就拿這封信到易芝生先生那里借錢也可以。印卷的費用,按慣例是兩學(xué)和學(xué)書一共三份,你每份應(yīng)送錢一百千。鄧寅師那里送一百兩銀子作為謝禮,鄧十世兄那里送十兩銀子,資助他多買點書。剩下的幾十兩銀子,作為你的零用和略微添加點衣服的費用。

凡是世家子弟,飲食起居,沒有一樣不與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貴習(xí)氣,就很難希望他有所成就。我雖然慚愧地位居將相,但所有衣服合計不值三百金,希望你們常恪守儉樸的家風(fēng),也是珍惜福分之道。照例應(yīng)用的銀錢,也不要太過于吝嗇(謝廩保二十千,賞號也可稍微多一點)。謁見圣人孔子后,你參拜幾家,就回家鄉(xiāng)去。今年不要參加鄉(xiāng)試了,一是因為你下的功夫還早,二是恐怕你體質(zhì)虛弱經(jīng)不住勞苦。此諭。滌生手示。

還有,你在參加科考時候所作的詩,有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平仄的錯誤。頭場(末句的“移”字);二場(第三句的“禁”字,作為仄聲使用時是禁止禁戒的意思,作為平聲使用時才是受不住的意思,俗話說的禁不起);三場(第四句的“節(jié)儉仁惠崇”,是不是寫倒了?第十句“逸”仄聲);第五場(第九、十句失粘)。在院試時,你一定要對平仄一一進行檢查,如有記不準(zhǔn)確的地方,就另外換上一個字。最應(yīng)該注意的地方就是開頭,要仔細(xì)留意。再諭。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凡是世家子弟,飲食起居,沒有一樣不與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貴習(xí)氣,就很難希望他有所成就。這是告誡兒子要做貧寒而有骨氣的讀書人。此外,他還說自己多年為官,從沒有因為自己的顯達(dá),而忘記恪守簡樸的家風(fēng),這也是他能夠長保平安的惜福之道。但他主張該用的銀錢,一定要用,而不要過于吝嗇。

這正如《三國志·魏志·王肅德評》曰:“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逼湟馐钦f珍惜財物,不鋪張浪費,是一種好品德。對此,古代圣賢也有深刻的見解。孔子說:“奢侈就會驕縱無禮,省儉就會顯得寒磣,與其驕縱無禮,寧可寒磣。”又說:“假如有周公那樣的杰出才能,只要驕縱而且吝嗇,別的方面也就不值一看了?!逼湟馑际歉嬲]我們,做人應(yīng)該省儉但不是吝嗇。省儉是指節(jié)約用度而又符合禮節(jié);吝嗇則是指對窮困急難的人置之不理,不關(guān)照救濟。而有的人施舍時過于奢侈,節(jié)省時又過于吝嗇。如果能作到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省而不吝嗇,那才是治家的根本。

《三國志·魏志·曹洪傳》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嗇。”《顏氏家訓(xùn)·治家》曰:“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边@都說明了吝嗇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者幫助他人而不肯付出行動的行為。如果人一旦有了這種行為,那么就會讓人變得十分貪心而又自私。

這種吝嗇的人常常會與人計較得失,總怕自己吃虧。偶爾一次慷慨幫助別人,就要從中得到回報,一旦得不到,就會翻臉不認(rèn)人,甚至痛罵對方;還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同別人大打出手,毫不退讓,甚至不擇手段;更有一些人看重自己的財富,連自己的親情都不顧及,六親不認(rèn),冷酷無情,落井下石。

譬如古代有個名叫王戎的人,生性比較吝嗇,他的侄子結(jié)婚,作為伯父的他免不了要送去一份賀禮,于是他思前想后,決定只送一件單衣??墒腔貋砗?,他又覺得很心疼,后來竟然跑到了侄子家,將單衣要了回來。就連對自己的女兒,他也是如此。他的女兒嫁給了裴家的公子,結(jié)婚的時候從他那借了一些銀子。在女兒回家的時候,忘了還他,結(jié)果讓他非常不高興,嚇得女兒立刻將錢還上了??梢姡@樣吝嗇的人又如何有親情可言,一生注定孤獨寂寞。

與此類似的還有五代時期名滿天下的大詞人韋莊。他的吝嗇同他的詩詞一樣著名。韋莊每次做飯的時候,下米都要有固定的分量,做飯燒的柴火也要預(yù)先稱好,如果吃烤肉,多少片他都清晰記得。他不僅生活如此吝嗇,對待妻兒也是如此。他有個兒子,八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入葬的時候,妻子為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卻被他硬脫了下來,而是用原來孩子睡的舊草席將孩子包了起來,將他掩埋。而且掩埋后,又將草席帶了回來。

由此可見,像韋莊這樣的人吝嗇得如此不近人情,實在令人厭惡至極。我們一定要深刻認(rèn)識做人不應(yīng)太過于吝嗇的道理。太吝嗇,就會讓人喪失本性,而失去人之常情,處于可悲、可恨的地步。

曾國藩告訴我們治家要儉樸不要過于吝嗇,也正是這個道理。這種儉樸是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都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它是一種勤儉節(jié)約的好行為。

致澄弟:盛時宜作衰時想

【原文】

澄弟左右:

沅、霆兩軍病疫,迄未稍愈。寧國各屬軍民死亡相繼,道殣相望,河中積尸生蟲,往往緣船而上,河水及井水皆不可食。其有力者,用舟載水于數(shù)百里之外。臭穢之氣中人,十病八九。誠宇宙之大劫,軍行之奇苦也。

洪容海投誠后,其黨黃、朱等目復(fù)叛,廣德州既得復(fù)失,金柱關(guān)常有賊窺伺,近聞增至三四萬人,深可危慮。余心所懸念者,唯此二處。

余體氣平安。唯不能多說話,稍多則氣竭神乏,公事積擱,恐不免于貽誤。弟體亦不甚旺,總宜好好靜養(yǎng)。莫買田產(chǎn),莫管公事。吾所囑者,二語而已。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dāng)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

同治元年閏八月初四日

【譯文】

澄弟左右:

沅、霆兩軍中爆發(fā)的病情瘟疫,到現(xiàn)在還沒有絲毫緩解,情勢十分讓人擔(dān)憂。寧國各地的軍民都相繼死去,病殍遍地,河溝內(nèi)積尸腐爛生蟲,甚至沿船邊往上爬,導(dǎo)致河水、井水都被污染,無法飲用。有些體力的人,只好到幾百里外用船載水。又臭又臟的穢氣侵入人的身體,十人有八九人都會染上流行的疾病。這真是天下人的大苦難,軍旅生涯罕見的劫難啊。

洪容海投誠后,他的黨羽黃、朱等頭目再次叛變了。廣德州得而復(fù)失,金柱關(guān)經(jīng)常有敵人在旁窺探,最近聽說敵軍增加到三四萬人,可見戰(zhàn)況很是讓人擔(dān)憂。我心中所掛念的,只有這兩件事情。

近日我身體健康平安,只是不便多說話,話稍多就心虛氣短,公事積壓在案,恐怕會有些延誤。弟弟的身體也不算很健壯,還是應(yīng)該好好靜養(yǎng),暫時不要置辦田產(chǎn),也不要管公事。這就是我要叮囑你的兩句話:興盛時期常為衰落時期作必要打算,上場時也應(yīng)當(dāng)想到下場時的落寞。富貴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記這兩句話。

同治元年閏八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澄弟“興盛時期常為衰落時期作必要打算,上場時也應(yīng)當(dāng)想到下場時的落寞。富貴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記這兩句話。”其意道出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見解。

《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中說:“迨天之未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币馑际钦f: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緊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這是告誡人們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事先準(zhǔn)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清代朱用純《治家格言》中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币彩歉嬖V人們應(yīng)該時刻有未雨綢繆的意識,不要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去挖井,那樣恐怕會來不及。這正如古語所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是自然界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

有一種叫做“青蛙效應(yīng)”的說法,是指先將青蛙放置在常溫的水中,然后一點一點地注入熱水,青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舒服地被燙死。這個事例表明了生物在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下都容易麻痹大意,這也警示人們要居安思危,貪圖安逸則一定會死亡。自然規(guī)律如此,那么人類歷史發(fā)展也是同樣的道理。

早在先秦時期,《左傳》便提出了為政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孔子主張“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輩告訴我們社會政治中的“安?!?、“存亡”、“憂患”、“安樂”的道理。這也是他們從社會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之談。而一個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是無法成就大業(yè)的。譬如: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夜郎自大,沒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guān)自守、因循守舊,最終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些都是歷史向我們證明作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國家安定,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古今中外,有許多具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的事件。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wèi)等十二國聯(lián)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開始驚慌,于是開始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取得了晉國的同意,因此其他的國家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就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鐘磬之類的樂器。晉國國君見到這么多的禮物,非常開心。立刻將其中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并對他說:“你這幾年為我出謀劃策,讓我事事順心,我們就好像奏樂一樣和諧合拍,真是令人高興?,F(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享受吧”。然而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并且勸告晉悼公說:“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順利,是因為您的才能,其次才是靠同僚的齊心協(xié)力,我又有什么貢獻(xiàn)呢?只希望你在享受安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正如《書經(jīng)》上所說的: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F(xiàn)在以這句話來勸慰主公?!睍x悼公聽后,覺得魏絳說的話十分有遠(yuǎn)見,深受感動,就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

所以,做事應(yīng)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

生活中常見有些人總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這就是因為平時不扎實學(xué)習(xí),而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還有的人抱怨自己沒有機會,但當(dāng)升遷的機會到來的時候,又嘆息自己平時沒有積攢足夠的能力,因此不能勝任,最后追悔莫及。

要知道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順境和逆境常常交替出現(xiàn)。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在事業(yè)成功的時候,要想到失敗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時候,要想到貧窮和困苦;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要想到疾病和死亡;在風(fēng)華正茂的時候,要想到老年的衰老和辛酸。

曾國藩正是有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所以他無論為官還是治家都能取勝。作為今人的我們也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相信我們也一定會成為曾國藩這樣優(yōu)秀的人物的。

致澤兒:以耐勞忍氣為要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蕭開二來,接爾正月初五日稟,得知家中平安。羅太親翁仙逝,此間當(dāng)寄奠儀五十金、祭幛一軸,下次付回。

羅婿性情乖戾,與袁婿同為可慮,然此無可如何之事。不知平日在三女兒之前亦或暴戾不近人情否?爾當(dāng)諄囑三妹柔順恭謹(jǐn),不可有片語違忤。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故《傳》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秲x禮》記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吾家讀書居官,世守禮義,爾當(dāng)告誡大妹三妹忍耐順受。吾于諸女妝奩甚薄,然使女果貧困,吾亦必周濟而覆育之。目下陳家微窘,袁家、羅家并不憂貧。爾諄勸諸妹,以能耐勞忍氣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

此間近狀平安。自鮑春霆正月初六日涇縣一戰(zhàn)后,各處未再開仗。春霆營士氣復(fù)旺,米糧亦足,應(yīng)可再振,偽忠王復(fù)派賊數(shù)萬續(xù)渡江北,非希庵與江味根等來恐難得手。

余牙疼大愈,日內(nèi)將至金陵一晤沅叔。此信送澄叔一閱,不另致。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正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蕭開二已經(jīng)到達(dá),我也收到了你正月初五寫來的信,從信中得知家中一切平安。羅太親翁已經(jīng)去世,我打算送去五十兩作為祭奠,一軸祭幛,以表示哀悼之心,下次再一起寄回。

羅婿性格乖張暴戾,與袁婿一樣讓人憂慮,然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知道平時他對三女兒是否也一樣的暴戾、不近人情。你應(yīng)該經(jīng)常叮囑三妹要盡量地溫柔順從,恭敬謹(jǐn)慎,不可輕易說一句頂撞違逆的話。要謹(jǐn)守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地維以此而立,天柱也以此為尊。所以《傳》中說: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秲x禮》也這樣記載:君是至尊的,父是至尊的,夫是至尊的。君王即使不仁義,臣也不能不忠于他;父即使不慈祥,子也不能不孝順;夫即使不賢德,妻也不得不順從。

我家是讀書做官之家,世代遵守三綱禮儀,你應(yīng)該提醒大妹、三妹一定要忍耐順從。雖然給個個女兒的嫁妝都不是很豐裕,但如果女兒的生活真的很貧困,我也一定會盡力接濟的。目前陳家的家境很是窘迫,而袁家和羅家還勉強過得去。所以你要耐心勸導(dǎo)妹妹,一定要以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為要。我已經(jīng)為官多年,為人處世也常在“耐勞忍氣”這四個字上下工夫。

最近這里平安無事,自鮑春霆正月初六在涇縣打了一仗之后,各地方都沒有再打仗。春霆的部隊士氣又開始旺盛起來,米糧充足,想必可以再次振作起來。偽忠王(李秀成)又派兵幾萬名繼續(xù)渡江到江北,希庵與江味根等軍如果不到來,恐怕我軍近期內(nèi)難以得手。

我的牙痛已痊愈,近幾天將到金陵去見你沅叔。這封信送給你澄叔看看,就不另外寫信給他了。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勸誡家人要耐心勸導(dǎo)妹妹,一定要以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為要。并且闡述了自己為官多年,為人處世也常在“耐勞忍氣”這四個字上下工夫。可見曾國藩尤為看重忍字中所包含的道理。

對于一個做大事的人來說,“忍”是成就事業(y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蹦軌蛟诟鞣N困境挫折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而能夠在忍受屈辱中奮發(fā)向上更是一種本領(lǐng),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是成功的人都是以此作為立身建業(yè)的準(zhǔn)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在一次戰(zhàn)爭中被吳國打敗,只能向吳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fā)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最終,越王勾踐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臥薪嘗膽二十年,終于打敗吳國,使越國富強了起來。

所以,忍需要人有修養(yǎng),更需要一種度量。司馬遷如果不能忍受宮刑之辱,又怎么能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讓自己的著作留傳后世,成為人人敬仰的史學(xué)家,后人尊稱的“太史公”?這都是因為他明白忍的道理。

俗話說:“萬事皆因忙中錯,好人半自苦中來?!币删鸵环聵I(yè),必須要忍受困苦,等候時機,才能有所成就。古今有許多成功者都是因為在忍受多次失敗后,才讓自己越來越勇的,最后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所以,如果一個人遇到了困難,那么就要在艱難困苦當(dāng)中學(xué)會忍耐,一旦時機成熟,就一定能夠水到渠成。

或許有人認(rèn)為與人和顏悅色、忍讓無爭、寬容容忍是懦夫的行為,其實不然,這樣的人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事實上,在衡量自身條件沒有絕對必勝把握的時候,暫時的忍辱負(fù)重還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胸懷坦蕩磊落,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那就無事不能成、無功不可就了。而那些認(rèn)死理、不肯認(rèn)錯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懦夫。

在《隋唐嘉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宰相婁師德有個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后,他問弟弟:“如何才能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遭受到別人的嫉妒,從而保全自己,達(dá)到孝敬父母呢?”弟弟回答說:“從今天開始,就是有人將他的口水吐到我的臉上,我也不會有一句怨言,我會把口水默默地擦掉算了。”婁師德聽后很受觸動,便語重心長地說:“人家向你吐口水,是因為別人對你很氣憤,而你將人家的口水擦了,就表示你非常厭惡別人,如此與人對抗,這不就是火上加油嗎?你應(yīng)該不擦掉口水,讓口水自己干掉,并臉上掛著笑容來承受這一切?!?/p>

這個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在各種逆境中必須學(xué)會忍耐,忍會對我們有好處,斗會讓我們有損失。誠然,正如曾國藩治家中所說,忍不僅是家庭祥和的因素,更是一個人做大事的自身修養(yǎng)的必勝因素。

致澄弟: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

【原文】

澄弟左右:

正月四日接弟十二月二十日排遞之函,初七日接弟二十日函(由謝紹武等帶來者)。些微寄件,何足云謝。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弟與沅弟皆能勤而不能儉,余微儉而不甚儉;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來恐難挽回,弟須時時留心。

大雪五日,平地四尺,此間軍士極苦。沅弟初二日以后,尚無來信。安慶合家平安,足慰遠(yuǎn)念。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三年正月十四日

【譯文】

澄弟左右:

我于正月四日收到賢弟十二月二十日寄來的信函,初七又收到二十日寄來的信函(由謝紹武等人捎帶的信)。我只是寄去了一些小的物件,不值得道謝。

我不想多寄錢物回家,總是擔(dān)心老一輩太奢侈了,后輩不免會驕奢起來,以前錢多的人家子弟沒有不驕奢的。我們弟兄要想遺存先輩留下來的恩惠,為后代珍惜一點剩余的福氣,除了勤儉以外,沒有其他的辦法。你和沅弟都能做到勤但做不到儉。我只有些儉而不是非常儉。子侄眼界看得高了,口福大了,以后恐怕難以挽回,這一點你要時刻留意。

這次大雪已經(jīng)連下了五天,平地積雪達(dá)四尺之深,這幾天士兵吃盡了苦頭。沅弟從初二以后,都沒有來信。安慶家中平安無事,不用掛念。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三年正月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再次強調(diào)了人擁有過多的錢,就會過于奢侈的觀點。所以他告誡弟弟,一定要遵循祖輩遺留下來的恩惠,為后代珍惜一點剩余的福氣。這樣才能保證家業(yè)的繼續(xù)興旺,而不導(dǎo)致衰落。而這種避免驕奢的方法,只有勤儉,才可以做到。

勤儉是國家興旺的關(guān)鍵因素。在古代,如果一國君主能夠賢明,那么首先就會以節(jié)儉來治國,使自己的國家因此而興旺,最后將這種良好的作風(fēng)傳承給自己的后代,那么代代相傳,一直處于興旺,而人民也會因此平安幸福。唐玄宗就是一位因節(jié)儉而令人敬仰的皇帝。

唐朝筆記《次柳氏舊聞》記載:唐肅宗小的時候,常常跟父親唐玄宗一起吃飯。有一次餐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其中有一盤羊腿,唐玄宗叫他用刀子把肉切成小塊再吃。唐肅宗切完肉后,手上沾了許多油,于是他就用桌上的一塊餅去擦掉手上的油。唐玄宗看見后,十分生氣地望著他,唐肅宗這才知道自己錯了,因為用餅擦拭手上的油,這是在浪費糧食,于是就將擦過自己手的餅一起吃掉了。唐玄宗這才轉(zhuǎn)怒為喜,高興地對他說:“有福不可享盡!對于福氣,就是應(yīng)該珍惜才對?!?/p>

這也正如曾國藩所說,福氣是祖輩為我們流傳下來的恩澤,我們一定要珍惜遵循才是。懂得治家的人時刻都會遵循這一道理,所以他的家業(yè)時刻都會處于不敗之地。雍正年間的大學(xué)士張廷玉更知勢不可盡,所以他為官多年一直是平安無事,并受人尊敬。

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張廷玉在雍正年間兼任軍機大臣。當(dāng)時軍機處是雍正時期不可一世的重要機構(gòu),張廷玉能夠以漢人之身身居要職,可見其位高權(quán)重。而張廷玉的兒子張若藹也頗有才華,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為雍正帝所欣賞。于是便派人通知張廷玉,要讓他兒子為進士及第之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名中的其中一名。

張廷玉知道后,就立即入朝見了皇帝,并誠懇稟告:“皇上一定要秉公處事,臣家已備受皇帝恩寵,求皇上可憐臣的一片真心,愿讓出一甲之榮,給予天下寒士。如果皇上受恩于祖先留下的美德,請保佑維護臣子,給我留些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資,更為一件美事?!?/p>

雍正聽后,為其一片真心而感動,于是讓他的兒子張若藹為“進士及第”的下一階“進士出身”,并在公布榜單時,當(dāng)眾表揚張廷玉的謙讓之心,讓天下士人引以為榜樣。

由此可見,張廷玉這種用殊榮去提拔貧寒上進青年的行為,正是證明了他深諳“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的道理。

如今,我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年代,更應(yīng)該領(lǐng)悟“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的道理,并將其作為自己生活的準(zhǔn)則,那么就會使生活越過越紅火,世代家業(yè)都興旺。

致澤兒:新婦初來,宜教入廚作羹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胡二等來,接爾安稟,字畫尚未長進。爾今年十八歲,齒已漸長,而學(xué)業(yè)未見其益。陳岱云姻伯之子號杏生者,今年入學(xué),學(xué)院批其詩冠通場,渠系戊戌二月所生,比爾僅長一歲,以其無父無母家漸清貧,遂爾勤苦好學(xué),少年成名。爾幸托祖父余蔭,衣食豐適,寬然無慮,遂爾酣豢佚樂,不復(fù)以讀書立身為事。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吾慮爾之過于佚也。

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作羹,勤于紡織,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余亦得察閨門以內(nèi)之勤惰也。

余在軍中不廢學(xué)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惜年老眼蒙,無甚長進。爾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擲光陰。四弟所買衡陽之田,可覓人售出,以銀寄營,為歸還李家款。父母存,不有私財,士庶人且然,況余身為卿大夫乎?

余癬疾復(fù)發(fā),不似去秋之甚,李次青十七日在撫州敗挫,已詳寄沅甫函中?,F(xiàn)在崇仁加意整頓,三十日獲一勝仗??诩Z缺乏,時有決裂之虞,深為焦灼。爾每次安稟,詳陳一切,不可草率,祖父大人之起居,合家之瑣事,學(xué)堂之功課,均須詳載,切切此諭。

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胡二他們帶來了你報平安的信,從信中得知你的書法沒有進步,你今年都已經(jīng)十八歲了,年齡在逐漸增大,而學(xué)業(yè)卻不見有明顯長進。陳岱云姻伯的孩子,號杏生,今年入學(xué),老師對他寫的詩評價非常高,說他詩冠通場。他生于戊戌年二月,比你只大一歲。他沒有父母,家境清貧,但他能夠勤苦好學(xué),最終少年成名。你多幸福,有祖父輩的保護,衣食不愁,心中沒有什么可憂慮的,結(jié)果反讓你只知道盡情吃喝玩樂,不再以讀書自立作為自己的正經(jīng)事業(yè)。古人說:“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蔽艺鎿?dān)心你過于安逸了。

你的媳婦剛嫁到我們家來,你應(yīng)該教她下廚房做飯做菜,經(jīng)常紡織,不要因為她是富貴人家的子女,就不讓她做事情。你的三個妹妹都會做鞋了嗎?以后三個小姑、一個嫂嫂每年要做一雙鞋寄給我,以表示孝心,比較誰做得好;她們織的布要做成衣服、襪子一類的東西也寄給我,我要通過這些東西來看看她們在家里是勤奮還是懶惰。

我在軍中也沒有荒廢學(xué)問,讀書和寫字,從來沒有間斷過??上У氖俏夷挲g大了,眼睛花了,沒什么大的長進。你現(xiàn)在還不到二十歲,一刻值千金,千萬不可浪費了時間。咸豐四年在衡陽買的田地,可找人幫忙賣掉,把賣得的錢寄給我,用做歸還欠李家的錢。父母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不應(yīng)該有自己的私產(chǎn),不管是做官的還是老百姓都一樣,何況我是個卿大夫,就更應(yīng)該這樣做了。

我的癬疾又再次發(fā)作,不過沒有去年秋天那樣嚴(yán)重。李次青十七日在撫州打了敗仗,詳細(xì)情況我已經(jīng)寫在給沅甫的信中了?,F(xiàn)在,崇仁縣正在加緊整頓隊伍,三十日打了一次勝仗;由于口糧缺乏,隨時都可能破敗,很讓人焦急。你每次寫信來,都要將所有情況詳細(xì)寫上,不能草草了事;祖父的日常生活起居、家里的瑣碎小事、學(xué)校里的功課,一概都要寫清楚。千萬要記住。

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兒子生在一個衣食不愁的家庭,更應(yīng)該勤苦好學(xué),而不應(yīng)放縱自己吃喝玩樂。并引用古語說:“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币约懊献铀f:“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國藩真擔(dān)心兒子過于安逸了,從中道出了人太安逸不是件好事。所以,他希望家里每個人都能夠勤于做事,尤其是告誡新來的兒媳,一定不要因為她是富貴人家的子女,而不讓她做事,這樣會助長她懶惰的行為。

有位名人曾說:“安逸是扼殺天才的溫床?!钡拇_如此,古今中外,很少有人是在安逸中取得成功的。

孫伏園在《哭魯迅》一文中寫道:魯迅成名后,也非常簡樸,依舊穿留學(xué)時的褲子。他的母親看見他如此寒酸,就讓魯迅的朋友勸勸魯迅穿條新棉褲,而魯迅卻說:“一個獨身人的生活,絕不能常往安逸方面著想的。豈但我不穿新棉褲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沒換的老棉花,我不愿換。你看我的鋪板,我從來不愿意換藤繃或棕繃,我從來不愿意換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睆闹?,道出了人如果太安逸就會帶來不益。

安逸能夠磨滅人的志向和理想。譬如:陳勝剛開始的時候,胸懷鴻鵠的大志,向天下人發(fā)出令人吃驚的質(zhì)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當(dāng)起義取得了初步成功后,他卻端起了君王的架子,享受著安逸的生活,往日的雄心壯志漸漸在安逸中消失了,最后導(dǎo)致了滅亡。所以,如果一個人過于安逸,不知道覺醒的話,那么即使再遠(yuǎn)大的理想都不過是紙上談兵,一句空話而已。

此外,安逸還能夠使人不思進取。北宋年間,名臣寇準(zhǔn),他的子孫都是靠祖上的功德,而安逸度日的。因此這便使他的子孫不思上進,不能自立,僅僅三十年,家業(yè)就淪為衰落的境地。還有曹雪芹一家原本是官宦家庭,富貴顯赫,生活不是一般的安逸舒適。但是后來曹家卻日漸衰落。曹雪芹深感世態(tài)炎涼,于是晚年開始專心寫作,最后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著成《紅樓夢》,一舉成名,被人競相傳誦。如果他一直過著安逸無憂的生活,那么他一定是個庸俗的紈绔子弟,又怎么會成為文豪而流芳百世。

自古以來,因安逸而亡的事例也有很多。諸如:南唐后主李煜,在宮中不就是追求安逸,追求享樂才使得金陵城失陷嗎?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農(nóng)民出身的新官僚便開始在京城中貪享安樂,卻沒想到清兵入關(guān),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最終敗得不可收拾。

北宋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就曾經(jīng)說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曾經(jīng)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倍嬲晒Φ娜硕疾粫^于安逸。像舜,傅說,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都是在逆境中成就了自己。清朝的康熙大帝,從小就不追求安逸,懷有雄心壯志,一生中除鰲拜,平三藩,剿平噶爾丹,收復(fù)臺灣。使得中國版圖在康熙帝時期成為兩千年封建王朝中最大的,使得后人評價他為千古一帝。這都是告誡我們,安逸不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只有努力上進,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

由此可見,安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沉湎其中而無法自拔。如果一個人出生在貴族家庭,就以為自己身份地位高,而不去做任何事情,只安逸地生活,那么最終只會被助長一些惡習(xí)。因此,曾國藩在信中強調(diào)新來的媳婦,更應(yīng)該教她下廚房做事,而不能因為她是富貴家的千金,就將她供養(yǎng)起來,這會有損他們曾家祖輩勤勞的家風(fēng)。這種思想意識,也是我們今人所值得借鑒的。

總之,如果你現(xiàn)在處于一種安逸的生活中,那么就該從中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明確自己的道路,發(fā)掘自己的才華,那樣你就不會陷入安逸的泥沼。

致諸弟: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維五等到后亦無信來,想平安也。

余于廿九日自新堤移營,八月初一日至嘉魚縣。初五日自坐小舟至牌洲看閱地勢,初七日即將大營移駐牌洲。水師前營、左營、中營自閏七月廿三日駐扎金口。廿七日賊匪水陸上犯,我陸軍未到,水軍兩路堵之。搶賊船二只,殺賊數(shù)十人,得一勝仗。羅山于十八、廿三、廿四、廿六等日得四勝仗。初四發(fā)折俱詳敘之,茲付回。

初三日接上諭廷寄,余得賞三品頂戴,現(xiàn)具折謝恩。寄諭并折寄回。余居母喪,并未在家守制,清夜自思,局蹐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漸次肅清,即當(dāng)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盡人子之心。

諸弟及兒侄輩務(wù)宜體我寸心,于父親飲食起居十分檢點,無稍疏忽,于母親祭品禮儀必潔必誠,于叔父處敬愛兼至,無稍隔閡。兄弟姒娣,總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xiāng)間將此三字于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諸弟不好收拾潔凈,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后務(wù)宜細(xì)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后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xué)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前寄來泡筍殊不佳,大約以鹽菜蒸幾次,又咸又苦,將筍味全奪去矣。往年寄京有泡竹,今年寄營有泡鹽菜。此雖小事,亦足見我家婦職之不如老輩也,因便付及,一笑。煩稟堂上大人。余不一一。兄國藩手草,八月十一。

坐小舟至京口看營,船太動搖,故不成字。

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我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派人回家了,自從家中唐二、維五等來到京城后,再也沒有書信來,想必家中一切都平安吧。

我于二十九日,從新堤遷移營房,八月初一到嘉魚縣,初五坐小船到牌洲察看地勢,初七便把大營移駐牌洲。水師的前營、左營、中營,自閏七月二十三日駐扎金口,二十七日敵軍分水陸兩路侵犯,我們的陸軍還沒有到,由水師分兩路堵?lián)?,搶到敵船兩只,殺敵幾十人,打了個勝仗。羅山在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日等幾天中,打了四場勝仗,初四發(fā)寄奏折,詳細(xì)敘述這時期的經(jīng)過,現(xiàn)在一起寄回。

八月三日接到皇上的圣旨,賞賜我三品頂戴?,F(xiàn)在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謝恩的奏折,而且將廷寄、上諭連同奏折一起寄回。如今我應(yīng)該身在守母喪的時候,但因為公務(wù)在身,并沒有在家守喪。晚上一個人反省的時候,內(nèi)心深感局促不安。如果仰仗皇上天威,江面上的賊匪能早日殲滅,我便奏明皇上盡早回到家鄉(xiāng),以侍奉父親,祭祀母親,稍微盡到人子的責(zé)任,表達(dá)自己的一片孝心。

諸位弟弟和兒、侄輩,一定要體諒我這份心意,在父親飲食起居方面,要十分檢點,不要有一點疏忽大意,對于母親的祭品、禮儀,一定要清潔,要誠心誠意;對叔父那邊要做到敬愛雙全,沒有一點矛盾。兄弟姑嫂之間,不可以有半點不和氣,凡是一個家庭,勤、敬兩個字能夠遵守幾分的,沒有不興旺的,如果一分都沒遵守,沒有不衰敗的。和字能遵守幾分,沒有不興旺的;不和沒有不敗落的。各位弟弟試著在鄉(xiāng)里把這三個字到家族親戚中去逐一驗證,就會覺得我所說的是正確的。

弟弟不愛干凈、收拾打掃,這點比我還要嚴(yán)重,這是家庭衰敗的氣象。以后一定要嚴(yán)加要求自己,細(xì)心收拾庭院,就連一紙一線、竹頭木屑,都應(yīng)收拾干凈,為子侄做出榜樣。第一代人懶散,第二代人便淫逸,就一定會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類的敗落跡象出現(xiàn)。四弟、九弟比較勤快,六弟、季弟較懶惰。以后勤的要越加勤快,懶的要痛改前非,不讓子侄學(xué)到怠慢懶惰的樣子,這點尤為重要。子侄除了讀書外,教他們掃地、擦桌凳、收糞鋤草,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認(rèn)為有損所謂的架子而不愿親身去做。

上次寄來的泡筍不太好,大概是用鹽菜蒸過幾次,又咸又苦,沒有了筍的味道。往年寄到京師的有泡竹,而今年寄到軍營中的只有泡鹽菜。這雖是小事,卻足以看出我家婦女之功不如老一輩,漸漸懶散,技藝也不比從前。這事也是順便提及,當(dāng)做一笑。麻煩弟弟稟明父親大人。其他的我不一一述說了。兄國藩手草。

由于寫信時正坐小船到京口察看營地,船太搖晃,所以字體很不像樣,請原諒。

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解讀】

《尚書》說:“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币馑际钦f,勤勞、節(jié)儉,才能使國家發(fā)達(dá),家庭興旺。我國有句古語,叫做“勤能補拙是良訓(xùn),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個人良好的習(xí)慣,能導(dǎo)致命運的變化,這個習(xí)慣就是“勤”。因此,就有“天道酬勤”之說。曾國藩畢生以勤字自檢,并與家人共勉,所以其一生實現(xiàn)了“立德、立言、立功”三大志愿。他的諸弟、子侄及其后代謹(jǐn)遵家法,歷代興旺昌盛。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四位賢弟在家中除了讀書外,還要學(xué)會做些家務(wù),千萬不可以認(rèn)為有損架子而不去做。從中體現(xiàn)了曾國藩雖然為官,但是從來沒有官架子,而且非常重視躬親做事的觀點。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家庭要想興旺,必須要勤于勞動。常言道:“好吃懶做是一切惡習(xí)的溫床?!眲趧硬粌H可以培養(yǎng)人的責(zé)任感和義務(wù)感,還可以防止自私自利、懶惰的陋習(xí)產(chǎn)生。此外,一個愛勞動的人,還會有一顆善良的心。

崇尚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古就有“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的家訓(xùn)。也正是由于人們辛勤的勞動,中華民族才生生不息。所以,勤于勞動更是一個家庭精神風(fēng)貌的主流?!叭松谇冢粍趧t匱”、“天道酬勤”,這都說明了勞動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手段。正所謂“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一切的物質(zhì)財富都離不開辛勤勞動去創(chuàng)造,一切的快樂和幸福也都是因為勤勞而產(chǎn)生,一切的理想也都是因為勤勞而實現(xiàn),一切的困境苦境也都是由于勤勞而改變。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個人,堅持辛勤的勞動,沒有不興旺發(fā)達(dá)的;好逸惡勞、貪圖享樂,只能是走向衰敗滅亡。

所以,勞動成就事業(yè),貪逸喪志亡身,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取得輝煌事業(yè)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一生辛勤勞動,而那些不喜歡勞動、游手好閑的人,必定一生碌碌無為,被社會所拋掉,被人們所不齒。

從官場退隱后的陶淵明,自己在家鄉(xiāng)開荒種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田園生活是很艱辛的,不勞作就沒有收獲,所以他便辛勤勞動,取得了豐收。由此,他還從在田園的勞動中,找到了自己的寄托,寫出了許多優(yōu)美的田園詩歌。如他寫農(nóng)人生活悠然自得的詩句:“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彼麑懽约簞趧拥母惺埽骸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彼矊戅r(nóng)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重?fù)所懷”。這些都是他親身體驗而取得的。最后,陶淵明以自己出色的詩歌才華,成為了文學(xué)界的名人,他的詩歌極大地豐富了農(nóng)事和田園題材的創(chuàng)作。詩中罕見的桑、麻、雞、狗等平凡事物,一旦被他寫入詩中,無不意趣盎然;而他描寫大自然的親切,經(jīng)常能激起人們的無限向往。

從中可見,幸福興旺的生活,只有自己辛勤勞動,才能體會到。所以曾國藩力誡弟弟在家一定要多做些掃地、擦桌凳、鋤草等家務(wù)。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鍛煉,更有利于讀書。

縱觀古今,生活中依舊存在著安于享樂的人,只愿坐享其成;懶于創(chuàng)造,偏愛投機取巧;不想做事,總想恣意揮霍;還有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為了孩子學(xué)習(xí),任何勞動都不讓他們?nèi)プ?,以為這是愛孩子,其實不然,長久如此只會增加孩子懶惰的行為。

毛澤東有句名言:“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而獲開始的?!辈粍诙@是犯罪的重要思想根源。的確如此,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每個人都應(yīng)以辛勤勞動作為立身做人的行為準(zhǔn)則,努力用辛勤的汗水去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致四弟:不可勞心費神,多管閑事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初二日由安慶沅弟處寄到弟信一件,得知弟體微有不適。不吃不喝,頭上出汗,貪睡而不能酣眠。此三者皆系陽虛之癥,于參茸桂附相宜。往年內(nèi)子在京曾害陽虛之病,其時力不能買參茸,唯每日用大鍋煮黃耆黨參,熬成極濃之汁,唯不令成膏,恐其粘鍋而有燒氣也。每劑桂附姜術(shù)之類,分兩皆重。又以為參茸片蒸而兌之。又以大鍋中煮耆黨濃汁和而服之,十余日而大愈。今弟之病亦系陽虛,可照此法辦理。以耆黨兩味各熬極濃之汁,和于諸藥之中,必有奇效。但須好好經(jīng)理,恐粘鍋耳。

余到祁門已二十三日,身體平安。近處唯寧國被圍緊急,日日告求救援。余因鮑超、張運蘭等未到,不能往救,未免望極生怨,謗議日滋。浙江之事尚屬平穩(wěn)。弟現(xiàn)在不管閑事,省費許多精神,將來大愈之后,亦可將閑事招牌收起,專意蒔蔬養(yǎng)魚,生趣盎然也。

咸豐十年七日初四日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初二那天,我從安慶沅弟那里收到了你寫的一封信,從信中得知你近來身體不舒服,經(jīng)常吃不下東西,而且頭上直冒冷汗,昏昏欲睡卻又不能睡得安穩(wěn)踏實。以上這三種情況,很明顯都是陽虛的主要癥狀,弟弟應(yīng)多服用參茸桂附等補品。前幾年在京城居住的時候,內(nèi)子就曾經(jīng)患有陽虛病,那時財力不佳,買不起參茸等補藥,只好每天用大鍋把黃耆黨參等熬成很濃很濃的湯汁,恐怕它粘鍋而有焦煳味,所以沒有熬制成膏。所熬制的每服藥里都有分量很重的桂附姜術(shù)摻入,再加上力參、茸片蒸熟和在一起,然后再把它與大鍋中熬好的黃耆黨參濃汁一起服用,十多天就可痊愈了。你現(xiàn)在所患之病也屬于陽虛,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熬制藥湯治療。如果能把黃耆黨參兩味藥各熬成濃汁,混合在其他藥之中,會更加有效。不過切記一定要細(xì)心熬藥,以免藥物粘鍋變味變質(zhì)。

我到達(dá)祁門已有二十三天了,身體平安健康。周邊地區(qū)只有寧國被圍困,而且情形很危急,所以日日求救,天天催兵。但是鮑超、張運蘭等將領(lǐng)還沒有趕到軍營,目前還不能派兵前往救援。這樣一來,不免因為他們的盼望急切而不能派兵,心生怨恨,導(dǎo)致閑言碎語日益增多。浙江方面的戰(zhàn)況還算平穩(wěn)?,F(xiàn)在你正在病中,不可以勞心費神,多管與你無關(guān)的事情,要盡量節(jié)省自己的精神和體力。即使將來痊愈后,也要將多管閑事的心收起,專心種菜、養(yǎng)魚,享受一片生趣盎然的景色,該是多么愜意呀!

咸豐十年七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對自己弟弟的秉性非常了解,他的弟弟可以說是勇將,但是在處世上面欠缺圓潤,當(dāng)時軍務(wù)緊急,他弟弟又生病,而且朝廷中關(guān)系復(fù)雜,他就是想告誡自己的弟弟,先要安分守己養(yǎng)好病,切不可貿(mào)然貪功。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少管閑事、謹(jǐn)守本分,才不會招致殺身之禍。

安分守己是嚴(yán)守做人的分寸,也就是說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我們常說“人要活出自己,人要活在責(zé)任、義務(wù)里”。如果我們不安分守己,就不能夠更好地盡到自己的責(zé)任和履行應(yīng)盡的義務(wù),從而有分外的想法,這樣又怎能心安理得?宋代袁文在《翁牖閑評》中說:“彼安分守己,恬于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其意思就是說,安于規(guī)矩老實的生活,守自己的本分,不做違法的事情。

在古代,圣賢都知曉這個道理,并以此作為自己建家立業(yè)的座右銘。

清代,滄州有個名叫劉熥的人,他的母親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年齡已一百零一歲,但是身體依然十分健康,精力充沛,而且飯量也不小。皇上好幾次都頒布了恩詔,對此鄉(xiāng)官便想為她報官府,為她領(lǐng)取糧食布匹,但是她卻拒絕了。有一年,官府再次為她請求旌表,建立牌坊,她依舊拒絕了。官府人都對她十分不理解,就問她:“老人家你為什么如此固執(zhí)呢?”老人則感慨地說道:“我從小就生在一個窮人的家庭里,隨后又成為了窮人家的寡婦,命天生就薄。但是我一生安分守己,雖然嘗盡了顛沛之苦,但是絕對不貪意外之財,這樣才會得到神靈的保佑,所以得以長壽。倘若我一旦貪求非分的福氣,那么我離死也不遠(yuǎn)了?!笨梢?,這位老人的見解多么高明,她一生忙忙碌碌,沒有一點分外要求。順著天意,恬淡靜泊地生活著,自然便保此長壽。

我們做人也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本分,這是人本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講“為人臣,止于敬;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這就是做人的本分?!吨杏埂飞弦舱f:“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逼渲幸彩歉嬖V我們,如果人一向都過著富貴的生活,就應(yīng)該保持謙虛、有禮的風(fēng)范;如果一向過著貧賤的生活,就應(yīng)該保持安貧樂道的精神;如果是生活在落后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就不要冒充紳士,只要保持簡樸、純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素位而行。

的確如此,曾國藩一生安分守己,所以他高枕無憂,作為今人的我們也一定要有安分守己的這種意識,在做人和做事上謹(jǐn)守此道,就一定會立于不敗之地。

致兩弟:后輩子侄,總宜教之以禮

【原文】

澄侯、季洪兩弟左右:

家中養(yǎng)魚、養(yǎng)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以來相承之家風(fēng),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雖多花幾個錢,多請幾個工,但用在此四事上;總是無妨。

澄弟在家教科一、厚七、旺十習(xí)字極好,不特學(xué)生有益,亦可教學(xué)相長。弟近年書法遠(yuǎn)遜于昔,在家無事,每日可仍臨帖一百字,將浮躁處大加收斂。心以收斂而細(xì),氣以收斂而靜,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

明年請師,仍請鄧寅皆先生,人品學(xué)問,皆為吾邑第一流人,若在我家教得十年,則子侄皆有成矣。

季弟遠(yuǎn)隔紫甸,余總不放心。湯家屋場之業(yè)及各處田業(yè),余皆不愿受。若季弟能在近處居住,或在老屋之上新屋之下中間擇買一屋與季弟安居,我則愿寄錢文至家辦成此事。否則,余守舊規(guī)不敢少改也。

后輩子侄,總宜教之以禮。出門宜常走路,不可動用輿馬,長其驕惰之氣。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驕慣難改,不可不慎。

咸豐八年八月廿二日

【譯文】

澄侯、季洪兩弟左右:

家中養(yǎng)魚、養(yǎng)豬、種竹、種蔬這四件事情都不能疏忽大意。一是上接祖父流傳下來的家風(fēng),二是從外而看具有一種生氣,進入庭院有一種旺氣。雖然多花了些錢,多請幾個仆人,但在這四件事情上是值得的。

澄弟在家教科一、厚七、旺十習(xí)字非常好,這樣對學(xué)生有很大的好處,也可以在教學(xué)中與學(xué)生相互提高。弟弟近年的書法不如以前,在家沒有事情的時候,每天可以臨帖一百字,將自己的浮躁之氣收斂一下。氣收斂了就會變得仔細(xì),心收斂了就會變得平靜,對于寫字也有好處,對于立身治家都有好處。

明年請老師,仍然請鄧寅皆先生,他人品學(xué)問都是我鄉(xiāng)的第一流。如果在我家教書十年,那么到時候一定會有所成就。

季弟遠(yuǎn)在紫甸,我總是不放心。湯家的房屋之業(yè)以及各地的田業(yè),我都不愿意接受。如果季弟在近處居住,或者在老屋與新屋的中間買一屋居住,我則愿意寄錢到家辦成這件事情。否則,我遵循家規(guī)而不敢有些許改變。

對于后輩的子侄,總應(yīng)教育他們懂得禮節(jié),出門應(yīng)該常走路,不可以動用馬匹車輛,這樣長時間會助長他們形成懶惰的習(xí)慣,一次放縱這樣的行為,兩次三次都這樣放縱,以后驕傲的習(xí)慣就無法改了,不可以不謹(jǐn)慎。

咸豐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解讀】

古代長兄如父,所以當(dāng)曾國藩取得功名后,思考的就是要替父親教育好子侄。他對家人的管教是很嚴(yán)格的,從這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家中的子侄應(yīng)當(dāng)半耕半讀,以守持先人的舊業(yè),千萬不要有半點當(dāng)官者的傲氣。不可以坐轎,不可以使喚人取水添茶。收拾柴火、收取糞便這些事,都需要親力而為;插秧種苗這些事情,也需要時時學(xué)習(xí)。由此,漸漸務(wù)本不致荒淫奢靡。

自古富貴之家多紈绔子弟。安逸的生活讓他們養(yǎng)成了一種懶惰的習(xí)慣。曾國藩唯恐自己的家人也會因為他的地位而受到影響,所以一直教育家人不可貪圖錢財、擺富貴、仗勢欺人、不學(xué)無術(shù),倡導(dǎo)他們要生活儉樸,與書為伴,收斂抑制心態(tài)。在他看來,潔身自愛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身在官場,鋪張浪費、豪華奢侈、講究排場與氣勢、仗勢欺人是司空見慣的。作為一個正直的仕途之人不僅要杜絕這種行為,更要提醒自己周圍的人也不要染上這種風(fēng)氣。

曾國藩治家嚴(yán)格,首先表現(xiàn)在嚴(yán)禁家人干預(yù)地方官員的事務(wù)。但是,畢竟自己不在家人身邊,他的父親以及各位弟弟有時候也難免仗勢欺人。尤其是他的四弟性格暴躁,在家鄉(xiāng)十分跋扈。曾國藩在奔父喪期間,就聽到人們說他弟弟國潢殺人太多,引起了眾人的憤怒和不滿,于是他就要懲罰弟弟。一天,他趁著弟弟睡午覺的時候,向夫人要了一個錐子,猛刺弟弟的大腿,立刻鮮血涌出,弟弟被這一刺,從疼痛中醒來,看到哥哥這一舉動,大喊道:“殘暴,殘暴!”曾國藩這時便問他,我用錐子刺你一下,你就喊痛,那么你殺人家,人家就不痛嗎?從此,弟弟脾氣有所收斂。

要知道,對人有禮,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仰,對人殘暴不但與人結(jié)怨,還會讓你立身處世時時受阻礙,所以曾國藩希望弟弟能夠以禮待人,不依仗自己的勢力而胡作非為。

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對人民友愛有加。如朱瞻基歷來被人們稱為圣賢皇帝,他勤于政事,恢復(fù)生產(chǎn),關(guān)心民間疾苦,經(jīng)常去民間私訪,但絕對不是乾隆皇帝那種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訪,不講排場,不向地方攤派,不給地方增加負(fù)擔(dān),每次只帶侍衛(wèi)出行。

古代圣賢的生活也十分節(jié)儉,經(jīng)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二十一歲參加科舉考試,名中進士,為官四十年。在這期間他十分注重節(jié)儉,經(jīng)常精打細(xì)算地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來到了黃州,由于薪俸少了,所以日子十分窘迫。后來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了一塊地,便親自耕種了起來。

為了節(jié)省開支,蘇軾為自己定了個開支計劃:他先把所有錢都合計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全部分好后,他就把錢掛在房梁上,每天從上面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生活的費用。而且他拿到錢后,還要仔細(xì)考慮,哪些東西要買,哪些東西可不買,只允許剩余,絕對不能超支。積攢下的錢,他就把它們放在一個竹筒里備用。可見,一個人如果能夠懂得節(jié)儉,那么生活依舊可以改善,而不至于落得一無所有。而對于官員來說,貪污受賄、不廉潔,往往是因為貪得無厭、迷戀奢侈生活,而儉樸的德行有助于抑制這種過分的欲望。

當(dāng)大夫御孫諫看見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時,便指出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并勸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guī)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jié)儉的,而把奢侈浪費看做是一種惡行。在物質(zhì)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浪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致夫人:居家乃是長久之計

【原文】

歐陽夫人左右:

自余回金陵后,諸事順?biāo)臁Nㄌ鞖饪汉?,雖四月廿四、五月初三日兩次甘雨,稻田尚不能栽插,深以為慮??埔怀龆?,非常危險,幸祖宗神靈庇佑,現(xiàn)已痊愈,發(fā)體變一結(jié)實模樣。十五日滿兩個月后,即當(dāng)遣之回家,計六月中旬可以抵湘。如體氣日旺,七月中旬赴省鄉(xiāng)試可也。余精力日衰,總難多見人客。算命者常言十一月交癸運,即不吉利,余亦不愿久居此官,不欲再接家眷東來。夫人率兒婦輩在家,須事事立個一定章程。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guī)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xiāng)之基業(yè),則罷官之后,便覺氣象蕭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yù)為之計。望夫人教訓(xùn)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余心大慰矣。余身體安好如常,唯眼蒙日甚,說話多則舌頭蹇澀,左牙疼甚,而不甚動搖,不至遽脫,堪以告慰。順問近好。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譯文】

歐陽夫人左右:

自從我回到金陵后,事事都順心,只是天氣干旱,雖然在四月二十四、五月初三兩天下了雨,但稻田還不能栽插,為此深感憂慮。科一身上長了水痘,非常危險,幸虧有祖宗神靈庇佑,現(xiàn)在已經(jīng)痊愈,身體如以前一樣健康結(jié)實。科一十五日滿兩個月后,我就立刻讓他回家,估計六月中旬可以到達(dá)湘鄉(xiāng)。如果身體氣色都很好,也可以七月中旬赴省鄉(xiāng)試。我的精力日漸衰退,總是很難見很多客人。算命的人常說我十一月交癸運,也就是不吉利。我也不愿長期做這個官,也不想再接家眷前來。夫人帶著兒子媳婦輩在家,必須事事立個一定章程。居官不過一時的事情,居家才是長久之計。一個家庭如能夠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的規(guī)模,即使(我)一旦罷免官職,也不失興旺的氣象。如果貪圖衙門的熱鬧,不建立家鄉(xiāng)的基業(yè),而罷官之后,就會覺得氣象蕭索。凡事有盛必定有衰,不可不作提前的準(zhǔn)備。希望夫人教育兒孫婦女,經(jīng)常教導(dǎo)他們做家中沒有官的想法,時時有謙恭省儉的意圖,這樣福澤就會長久,我心中就十分安慰了。我身體現(xiàn)在健康平安。只是眼睛有時候很花,說話多了舌頭就會干澀,左牙很疼,但是不很動搖,不至于立刻脫落,特此以告誡安慰。順便問近來狀況可好。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解讀】

曾國藩在給家人寫的信中反復(fù)說:“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边@是他一生為官的真實心理,他認(rèn)為家為官之上,家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避風(fēng)港灣,長久的棲居之地,而為官只是人生、為人的一方面,不但無法久居下去,而且還容易使自己性命難保。

在古代,官宦都希望“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進則朝廷廟堂,退而江湖山野”。他們認(rèn)為,這是為官最好的選擇,可以使一個人終身有去處,有依靠。

秦相李斯在被處腰斬前,對與他一起行刑的兒子說:“牽犬東門豈可得乎?”意思是說:“兒子,你還記得當(dāng)年我領(lǐng)著你們哥幾個,牽著串黃犬,去東門獵兔的事嗎?”由此可見,一個一生享盡榮華富貴、聲名權(quán)勢的人在臨死之前說的竟然是這樣一番話,這可謂是對人生中最平凡生活的無限向往和美好的回憶。

東晉后期的大詩人、文學(xué)家陶淵明,他的曾祖父陶侃是富有名氣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都當(dāng)過太守。到了東晉末期,朝政逐漸腐敗,官場也十分黑暗。陶淵明繼承了父輩的家習(xí),奮發(fā)向上求取功名。他為官后,一心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而且還胸懷“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的志向,希望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愿望。但是世道變幻,陶淵明看不慣官場上那些貪官的惡劣行為,于是就辭官回家了,后來州里又來召他當(dāng)主簿,他也辭謝了。后來,他在四十一歲的時候,在朋友的一再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的第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wù),當(dāng)時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yuǎn)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h吏看到陶淵明不以為然的樣子,就說你應(yīng)當(dāng)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則感嘆道:“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獻(xiàn)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睆拇艘院螅贿呑x書為文,一邊躬耕隴畝。

由此可見,仕途之人似乎早已習(xí)慣了傳統(tǒng)為官者的心態(tài)和精神追求,一旦退出“朝廷廟堂”,說明他們也失去了自己棲身的所在與精神寄居的場所,最終落得“有勁不知何處使”,要知道家庭才是人最后停泊的港灣,可習(xí)慣一輩子在外奔波的官場喧囂之人,卻難得有居家的心境。

因此,“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在古人看來是很自然的道理,而在現(xiàn)代人看來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當(dāng)官,甚至當(dāng)大官,這是許多人的愿望和理想,因為官員是一份十分榮耀的職業(yè),也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人們都希望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成為人上人。當(dāng)官如果為國家和百姓做事,做個人民的父母官,國家的忠臣,那么這個官會讓人佩服,否則利用官職而犧牲別人的利益,謀取自己的利益,這種官可謂人中的人下人。

生活中,有些人追求得太多,渴望得太多,甚至缺乏對家庭的了解和重視,這都是一種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曾國藩這種“居家才為長久之計”的深刻認(rèn)識,那么生活一定會幸福美滿。

總之,人生就是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我們只顧匆匆向前趕路,去享受成功的喜悅,而忽視欣賞身邊的風(fēng)景;殊不知,只要我們稍微放慢腳步,你就會發(fā)現(xiàn)路過的都是最美麗的風(fēng)景,在官場的觥籌交錯、迎來送往、喧囂的幻影之外,還有來自家庭的溫馨等候。

致四弟:繼承祖父“三不信”家風(fēng)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十六日接弟十一月二十三日手書,并紀(jì)澤二十五日稟,俱悉。弟病日就痊愈,至慰至幸。唯弟服藥過多,又堅囑澤兒請醫(yī)調(diào)治,余頗不以為然。

吾祖星岡公在時,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此三者,弟必能一一記憶。今我輩兄弟亦宜略法此意,以紹家風(fēng)。今年“白玉堂”做道場一次,“大夫第”做道場二次,此外禱祀之事,聞亦常有,是不信僧巫一節(jié),已失家風(fēng)矣。買地至數(shù)千金之多,是不信地仙一節(jié),又與家風(fēng)相背。

至醫(yī)藥,則合家大小老幼,幾于無人不藥,無藥不貴。迨至補藥吃出毛病,則又服涼藥以攻伐之;陽藥吃出毛病,則又服陰藥以清潤之,輾轉(zhuǎn)差誤,不至大病大弱不止。弟今年春間多服補劑,夏末多服涼劑,冬間又多服清潤之劑。余意欲勸弟少停藥物,專用飲食調(diào)養(yǎng)。澤兒雖體弱,而保養(yǎng)之法,亦唯在慎飲食節(jié)嗜欲,斷不在多服藥也。

洪家地契,洪秋浦未到場押字,將來恐仍有口舌。地仙、僧巫二者,弟向來不甚深信,近日亦不免為習(xí)俗所移。以后尚祈卓識堅定,略存祖父家風(fēng)為要。天下信地、信僧之人,曾見有一家不敗者乎?北果公屋,余無銀可捐。己亥冬,余登山踏勘,覺其渺茫也。

此間軍事平安。左、鮑二人在鄱陽尚未開仗。祁門、黟縣之賊,日內(nèi)并未動作。順問近好,并賀新喜。國藩手草。

咸豐十年十二月廿四日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十六日收到弟弟寫于十一月二十三日的信,以及紀(jì)澤二十五日的稟帖,從信中得知一切情況。弟弟的病情已逐漸好轉(zhuǎn),心中覺得很欣慰。只是弟弟吃藥太多,又堅持讓澤兒請醫(yī)生專門治療,我認(rèn)為這樣做并不是一件好事。

祖父星岡公生前的時候,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這“三不信”我想弟弟都一一記得吧?,F(xiàn)在我們這一輩的兄弟也應(yīng)遵守祖父的遺訓(xùn),以繼承家風(fēng)。今年白玉堂做了一次道場,大夫第做了兩次道場,另外祈禱祭祀的事情,聽說也常有;在不信僧巫這點上,已失去了家風(fēng)。在買地上花了幾千兩銀子,在不信地仙這點上,又與家風(fēng)相違背了。

至于醫(yī)藥,則全家老小,幾乎沒有一個不吃藥的,而且沒有一劑藥是便宜的。補藥吃出了毛病,就又服涼藥來治療;陽藥吃出了毛病,就又服陰藥來清潤調(diào)和,像這樣反復(fù)地用藥失誤,不弄得身體大病大弱是不肯停止的。弟今年春天多服補劑,夏天多服涼劑,冬天又多服清潤之劑。我的意思是想勸弟還是停一下藥,專用飲食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澤兒雖然體質(zhì)弱,而保養(yǎng)的方法,也只是在飲食上謹(jǐn)慎,節(jié)減嗜欲,絕對不在于多服藥。

洪家地契,洪秋浦沒有到場押字,將來恐怕還有口舌爭執(zhí)。地仙、僧巫這兩點,弟一向不很深信,近來也不免被習(xí)俗改變了觀念。以后還望弟對卓越的看法保持堅定態(tài)度,保存祖父的家風(fēng),這很重要。天下信天地,信道僧的人,曾見哪有一家不衰亡的呢?北果公屋那里,我沒有錢可以捐贈。己亥年冬天,我登山徒步觀看,覺得它很渺茫。

這里軍事平安。左宗棠、鮑春霆兩人在鄱陽還沒有開始打仗。祁門、黟縣的敵人,近日里也沒有舉動。順問近好,并道賀新年快樂。國藩手草。

咸豐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強調(diào)了祖父生前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并希望弟弟也能夠遵循祖父的遺訓(xùn),繼承家風(fēng)的觀點。從中表達(dá)出了曾國藩不信天命的唯心觀點,而主張一切都要靠人力。這其中蘊涵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說明人力與機遇是成功的兩個因素,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謀事在人”,是說“事”是人想出來的、做出來的,強調(diào)的是人要有積極謀事的思想和踏實做事的行動;而“成事在天”是說“事”的成敗最終由“天”來決定,強調(diào)的是人要有尊重大自然的心態(tài)和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的心境。

正如《呂氏春秋·慎人》所說:“圣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于時者其功大。”圣人不能刻意創(chuàng)造機遇,但他們做事可以適應(yīng)機遇,做事適應(yīng)機遇就能取得大成功。人們常說機遇可遇不可求,但人在機遇面前并不是無所作為的。俗話說: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就充分說明了人可以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不利為有利,把握機遇從而取得成功的道理。

據(jù)史書上記載,姜太公本是東夷人,“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于渭以觀之”。所以說,姜太公遇文王,并不是偶然,而是其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把握機遇的必然。由此可見,成功之人在把握機遇的時候并非消極的“守株待兔”。

項羽是秦末一位名將,又是個軍事天才。在與劉邦的交戰(zhàn)中,項羽幾乎陣陣取勝。然而最后垓下一戰(zhàn),劉邦竟然將項羽軍隊全殲,這使項羽很不服氣,說“這是天亡我,而非戰(zhàn)之罪也!”而劉邦卻比較客觀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供糧餉、不斷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取勝,就是因為能夠任用他們。而項羽連唯一的能臣范增都沒有用,這便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币理n信、張良、陳平這些重要的人才原來都曾經(jīng)是項羽手下。由此可見,項羽在“謀事”方面同劉邦的見解大相徑庭,因此他的失敗是咎由自取,而非“天”的過錯。這就是“成事在人”的最好證明。

如今,人們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陷入了更多的迷茫,似是而非的機會、太多的選擇往往讓人不知所措,因而在痛苦地掙扎之后高呼:天不幫我!這其實是一種悲觀主義的態(tài)度。正如《呂氏春秋》上所說:“功名大立,天也。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p>

把握機遇切不可操之過急,如果胡亂地認(rèn)為什么都是機遇的話,就極容易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毛病,從而有“成功靠運氣”的錯誤觀念?!秴问洗呵铩飞险f得好:“圣人之于事,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笔ト宿k事,看起來不慌不忙,實際上卻在加緊準(zhǔn)備,借以等待時機的到來。

無論古代還是當(dāng)今,沒有人能夠僅靠天命就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以及高深的遠(yuǎn)見,才有所成就的。

致九弟:以誠待人,偽亦能誠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四日午刻蕭大滿、劉得二歸,接二十八日來信,借悉一切。吉水擊退大股援賊,三曲灘對岸之賊空壁宵遁,看來吉安之事尚易得手。

二十九日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壽,共三十三席,來祭二十一堂。地方如王如一、如二、羅十、賀柏八、王訓(xùn)三、陳貫三等皆來,吉公子孫外房亦來。五席海參、羊肉、蟶蚌,祀事尚為誠敬。初一日,余與軒叔至三畝沖拜三舅婆八十一壽,抬盒一架,因接定二舅爹至腰里住五日。王大誠所借先大夫錢百千,收租十石者十余年,收六石九斗者又已二十年,實屬子過于母。澄弟與余商:“王氏父子太苦,宜焚券而蠲免之?!背跞照埓笳\父子祖孫來,檢券發(fā)還,令元一每年量谷二石以養(yǎng)其祖,量谷二石一斗分濟其叔。三房下首培砂工程已辦一半余。

日內(nèi)作報銷(其折稿下次寄吉安)。大概規(guī)模折一件、片三件、交江西耆公代為附奏。茲由蕭大滿等手帶至吉安,弟派妥人即日送江西省城,限五日送到。耆、龍、李三處并有信,接復(fù)信,專丁送家可也。

左季高待弟極關(guān)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shù)以相迎距。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趨于誠矣。

李迪庵新放浙中方伯,此亦軍興以來所僅見之事。渠用兵得一暇字訣。非獨其平日從容整理,即其臨陣,亦回翔審慎,定靜安慮。弟理繁之才勝于迪庵,惟臨敵恐不能如其鎮(zhèn)靜。至于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tài)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tài),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fā)露。我兄弟則時時發(fā)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當(dāng)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將來養(yǎng)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xí)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李云麟尚在吉安營否?其上我書,才識實超流輩,亦不免失之高亢。其弊與我略同。長沙官場,弟亦通信否?此等酬應(yīng)自不可少,當(dāng)力矯我之失而另立途轍。余生平制行有似蕭望之、蓋寬饒一流人,??纸K蹈禍機,故教弟輩制行,早蹈中和一路,勿效我之褊激也。黃子春丁外艱,大約年內(nèi)回省,新任又不知何人。吾邑縣運,如王、劉之沒,可謂不振;迪庵之簡放,可謂極盛。若能得一賢令尹來,則受福多矣。余身體平安。近日心血積虧,略似怔忡之象。上下四宅小大安好,諸兒讀書如常,無勞遠(yuǎn)注。順問近好。兄國藩手草。

咸豐十二月初六日

【譯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四日午刻蕭大滿、劉得二回來,接弟二十八日來信,借以詳悉一切。吉水我軍擊退大股援賊(注:指太平軍),三曲灘對岸的賊兵也空營逃跑,看來吉安的戰(zhàn)事還容易得手。

二十九日是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壽,共三十三席,來祭的共二十一堂。地方上的如王如一、如二、羅十、賀柏八、王訓(xùn)三、陳貫三等都來了,吉公子孫外房也來了。辦了五席海參、羊肉、蟶蚌。祭祀事務(wù)辦得還算誠摯恭敬。初一日,我和軒叔到三畝沖給三舅婆拜八十一歲大壽,抬盒一架,因而接二舅爹至腰里住了五天。王大誠所借先大夫的一百千錢,從他那里每年收十石租已有十余年,收六石九斗租又已二十年,實屬子錢已超過母錢的情況。澄弟和我商量說:“王氏父子太苦了,應(yīng)焚燒借券予以蠲免。”初三日請大誠父子祖孫來,驗券之后發(fā)還給他們,讓元一每年稱量二石稻谷奉養(yǎng)他的祖父,稱量稻谷二石一斗周濟他的叔父。三房下首培砂工程已辦理一半有余。

近日內(nèi)正作報銷(這道奏折的稿子下次寄吉安)。大概的規(guī)模是包括奏折一件、附片三件、交給江西耆公代為附奏?,F(xiàn)由蕭大滿等親手帶到吉安,弟派穩(wěn)妥人即日送往江西省城,限五日內(nèi)送到。耆、龍、李三處都有信,接回信后,派專丁送回家中即可。

左季高待弟極為關(guān)切,弟就應(yīng)用真心相對,不可常心懷智術(shù),或迎或拒。凡他人用虛偽來對我,我用真誠去對他,時間久了虛偽者也和我一道趨向于真誠了。

李迪庵新放浙江省方伯之任,這也是軍興以來僅見的事。他用兵得到一個“暇”字的訣竅。不但在平日里從容整理軍務(wù),就是新臨戰(zhàn)陣,也盤旋觀察,仔細(xì)謹(jǐn)慎,堅定肅靜,安心思慮。弟治理繁忙事務(wù)的才干超過迪庵,唯有臨敵恐怕不能像他那樣鎮(zhèn)靜。至于和官場來往,我們兄弟憂慮的是稍稍了解世態(tài)而又懷有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落落寡合。迪庵妙就妙在全然不識世態(tài),他肚子里雖也懷著些不合時宜,但卻一味渾含,永不發(fā)露。我們兄弟則時時發(fā)露,總不是帶來福氣的辦法。雪琴與我們兄弟最相似,也到處少有投合的人。弟應(yīng)當(dāng)以我為戒,一味渾厚,永不發(fā)露。將來養(yǎng)得性情純熟,身體也健康旺盛,子孫也受用,不要習(xí)慣于官場機變詐偽,恐怕越久德行越淺薄。

李云麟還在吉安營中嗎?他上次給我的書信,才干見識,實在超越一般人,但也不免失于高亢。他的弊病正和我大體相同。長沙的官場,弟也和那里通信嗎?這種應(yīng)酬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應(yīng)當(dāng)下力氣矯正我的過失而另開門路。我生平行事好似蕭望之、蓋寬饒之類人物,常常害怕最終撞上禍機,所以教育弟弟行事要早走中允平和的一路,不要效仿我的褊狹。黃子春丁外艱,大約本年內(nèi)可回省城,新任官員又不知是何許人。我縣命運,如王、劉的死,可謂不振;迪庵的選放外任,又可謂極盛。如能得到一個賢明縣令來縣,則我縣受福大了。我身體平安。近來心血連虧,有些像得心悸病的癥狀。上下四宅小大安好,諸兒讀書如常,無勞遠(yuǎn)注。順問近好。兄國藩手草。

咸豐十二月初六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弟弟說:“弟就應(yīng)用真心相對,不可常心懷智術(shù),或迎或拒。凡他人用虛偽來對我,我用真誠去對他,時間久了虛偽者也和我一道趨向于真誠了?!睆闹畜w現(xiàn)了與人為善的觀點。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說:“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曾國藩繼承了這一思想,說:“單憑我之善意給予他人,這種善行太有限,所以貴在博取眾人的善意為善。他人有善,則拿過來得益于我;我有善,則給予他人來益人。連環(huán)相生,所以善意無窮,彼此通融,所以善的源頭不枯竭。君臣之道,就在于此;學(xué)習(xí)儒家之道,也就在于此?!?/p>

由此看來,如果說孟子所強調(diào)的是虛心采納各種意見,那么在曾國藩那里,取則變成了一個永不終結(jié)的過程。此外,曾國藩還把這作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原則之一。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九弟來久談,與之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倍以谒麢?quán)力所及之處,他還力圖將這個原則化為必須遵守的制度。

在古代,人們都十分懂得與人為善的道理,所以待人向來都是以善為懷,而不是妄加指責(zé)別人的不是。

唐朝大夫柳秕,為人正直,朝野聞名。在赴任瀘州途中,經(jīng)過渝州,一個官員的兒子慕名前來拜見。這個年輕人隨身帶來了自己的習(xí)作,畢恭畢敬地請柳大人指教。柳大人認(rèn)真讀過以后,連聲叫好,并希望該青年再接再厲,隨時把作品拿來共勉,該青年高高興興地回去了。柳大夫的兒子恰好也在旁邊,他悄悄問父親:“那孩子寫的東西簡直是不堪入目,你怎么還表揚他呢?”柳大夫說:“這幾年巴蜀一帶多變故,土豪崛起,官不像官,民不像民。這個青年出身貴族,卻專心寫作,有心向善,實在不容易。只要循循誘之,讓他堅持下去,這個世界上就會多一個正經(jīng)人,少一個草賊?!眱鹤舆@才恍然大悟。

這世界上,確實有那么一些人,為了獨善其身,喜歡猛烈攻擊別人的不是,通過別人的不是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正確。這樣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更可怕。所以說,選擇獨善,一定要先學(xué)會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多方面的,真正的與人為善不僅僅是對人友好和善意的態(tài)度,也不是為了博得別人對自己的良好印象或獲取別人的回報,而是從心里真實地流露,為自己締造一個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為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寬容的空間,打造一個融洽豐富的人際環(huán)境。所謂“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幾乎所有善都是相互的,所有惡也都是相互的。

在曾國藩看來,唯天下之至誠,可以破天下之至巧?!恫烁T》中也說:“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dá),不若樸魯;與其曲謹(jǐn),不若疏狂”。這就是說:一個剛踏入社會的人閱歷雖然短淺,但所受世俗的不良影響也較少;一個飽經(jīng)世故的人固然閱歷深廣,但其陰謀詭計等惡習(xí)也隨之增加。所以一個正人君子,與其圓滑世故,不如誠實淳樸;與其謹(jǐn)慎小心,不如無拘無束,豁達(dá)大度。

譬如說,曾國藩與左宗棠兩人,曾國藩為人樸實誠懇,而左宗棠恃才傲物,咸豐四年四月,曾國藩第一次出兵,在靖港失敗,投水自盡沒有成功,回到省城,垂頭喪氣,左宗棠來到船上探望曾國藩,看見他如此頹廢,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責(zé)備他說國勢并沒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你求死則是不義之舉。曾國藩心里十分憤怒,但他還是忍住沒有說一句話。

咸豐七年二月,曾國藩得知家中母親去世。從江西瑞州營中歸鄉(xiāng)奔喪,左宗棠則指責(zé)他不待君命,舍軍奔喪,實在是太不應(yīng)該。加上湖南那些官員都隨聲附和,讓曾國藩十分失望。盡管如此,第二年,曾國藩路過長沙的時候,仍然去左宗棠那里登門拜訪,并集“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為聯(lián),請求左宗棠篆書,表表謙虛之意。

咸豐十年,左宗棠因為接濟軍餉有功,曾國藩在皇上面前保舉了他。但因為左宗棠的性情剛直,不久就因樊燮事件而幾乎要傳至武昌對簿。咸豐帝甚至密令:“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焙蠼?jīng)駱秉章、胡林翼、肅順等人進言,才草草了結(jié)。這時候左宗棠為了避鋒芒,就來到了曾國藩的駐地,而曾國藩也早就耳聞他現(xiàn)在的處境,于是熱情款待了他,與他促膝交談。后來,又上奏說:“左宗棠剛強英明吃苦耐勞,知曉軍機?,F(xiàn)在正需人才之際,或飭令他辦理湖南團防,或選拔做藩司臬司等官,讓他管理地方,使能安心任事,定能感激涕零,報效朝廷,有益于時局?!贝撕笕曛?,曾國藩四次奏保左宗棠,使他從一個被人誣告、走投無路的人,一躍而成為封疆大吏。

這些都體現(xiàn)了曾國藩的真誠對人和寬大的心胸。也正是因為他這種高尚的品格才使他一生多次轉(zhuǎn)危為安,化險為夷。

像曾國藩一樣誠實正直的人,在古代也有許多。如春秋時期,有個名叫董狐的晉國史官,他是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因為晉靈公十分昏庸殘暴,他搜刮民財,亂收賦稅,讓大臣趙盾十分不滿。幾次勸誡,晉靈公都不聽,還派人暗殺趙盾。幸虧趙盾武藝高強,才勉強逃了出來。從此,趙盾被迫逃亡到國外。后來,趙盾的一個親戚找了個機會殺死了晉靈公,為趙盾報了仇,并且立了新的國君,重新把在國外避難的趙盾接了回來,官復(fù)原職。

根據(jù)古代的觀點,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更是不忠不義的表現(xiàn)。所以對于以前的這段歷史,誰也不想承擔(dān)殺君的罪名。于是趙盾就想看一看,董狐究竟是如何記錄這件事的。一天,趙盾把董狐叫來,看了有關(guān)于自己的史書記載,十分生氣,責(zé)怪董狐不該把殺晉靈公的事件怪罪在自己頭上,便讓他修改。

而董狐嚴(yán)肅地說:“作為一個史官,我的職責(zé)就是真實地記錄歷史。而史書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誠實,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是對后人的欺騙。你讓我為了個人私利去改寫史書,這是我做不到的。丟個腦袋,是件小事,但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yīng)有的節(jié)操,就是大事了?!甭犃硕囊环挘w盾被打動了。他沒再說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為難過董狐。董狐這種不畏強權(quán),堅持誠實的職業(yè)精神,一直被后代的史官當(dāng)做楷模。

如今,社會上的人大多步入了社交的誤區(qū)。將圓滑世故稱為“成熟”,將謹(jǐn)慎小心稱為“穩(wěn)重”。與人拉關(guān)系,玩心理戰(zhàn)術(shù),滿臉笑容,刻意奉承,對別人的錯誤視若無睹,不直言相諫,做所謂的老好人,故作深沉,小心謹(jǐn)慎……這跟古人的正人君子的概念是有所區(qū)別的。古人認(rèn)為一個君子,就應(yīng)該誠實淳樸,胸懷坦蕩,敢于諫言,豁達(dá)大度。

致沅、季弟:愿以勞謙廉三字自惕

【原文】

沅、季弟左右:

帳篷即日趕辦,大約五月可解六營,六月再解六營,使新勇略得卻暑也。抬小槍之藥,與大炮之藥,此間并無分別,亦未制造兩種藥。以后定每月解藥三萬斤至弟處,當(dāng)不致更有缺乏。王可升十四日回省,其老營十六可到。到即派往蕪湖,免致南岸中段空虛。

雪琴與沅弟嫌隙已深,難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處,亦有未當(dāng)處。弟謂雪聲色俱厲。凡目能見千里,而不能自見其睫,聲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見,苦于不自知。雪之厲,雪不自知;沅之聲色,恐亦未始不厲,特不自知耳。曾記咸豐七年冬,余咎駱公、文、耆待我之薄,溫甫則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難堪?!庇钟浭荒甏?,樹堂深咎張灃山簡傲不敬,余則謂樹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觀此二者,則沅弟面色之厲,得毋似余與樹堂之不自覺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際,余忝竊將相,沅所統(tǒng)近二萬人,季所統(tǒng)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幾家?沅弟半年以來,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幾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管子云:斗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余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羰嫌瘽M,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之來概而后悔之,則已晚矣。吾家方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dāng)設(shè)法先自概之。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沅弟昔年于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菲薄,其根實在于此。去冬之買犁頭嘴、栗子山,余亦大不謂然。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稟明,徑招三千人,此在他統(tǒng)領(lǐng)所斷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順手。而弟等每次來信,索取帳篷子藥等件,常多譏諷之詞,不平之語,在兄處書函如此,則與別處書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從隨員頗有氣焰,面色言語,與人酬接時,吾未及見,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對渠之詞氣,至今飲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每日臨睡之時,默數(shù)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肿孀诹粼r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且亦愿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湖州于初三日失守,可憫可敬。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譯文】

沅、季弟左右:

帳篷今天趕制,大約五月份可送去六個營的,六月份再送去六個營的,以使新營的兵勇可以稍微去暑。抬小槍的藥,與大炮的藥,在這里并沒有什么區(qū)別,這里也沒制造兩種藥。今后定期每個月向弟弟那里送去三萬斤藥,應(yīng)該不至于再缺乏了。王可升十四日回省城,他的老營十六日可以到達(dá)。到了以后馬上派他去蕪湖,以免使南岸中部空虛。

雪琴與沅弟的矛盾已經(jīng)較深,難以在短期內(nèi)融洽。沅弟批評雪琴的話,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妥的地方。弟弟說雪琴聲色俱厲。眼睛能看見千里之外,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眉睫,聲音笑貌拒絕別人,往往是不能自見,不能自知。雪琴之厲,在于雪琴不自知;沅之聲色,恐怕開始也不是不厲,只是不自知。曾記得在咸豐七年冬天,我責(zé)備駱公、文、耆對我刻薄,溫甫則說:“兄的面色,常給人以難堪?!庇钟浀孟特S十一年春天,樹堂深深地責(zé)備張灃山驕傲不敬,我對樹堂說他的面色也能拒人千里之外。觀兩件事,沅弟面色的嚴(yán)厲,是不是像我和樹堂那樣不自覺呢?

我們家眼下處在鼎盛時期,我身居將相之位,沅弟統(tǒng)領(lǐng)近兩萬人,季弟統(tǒng)領(lǐng)四五千人,近世以來像這樣的人家能有幾家?近半年來,沅弟七次拜受皇恩,近世以來像弟弟這樣的人能有幾個?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我們家也是月盈之時了。管子說:斗斛滿了由人來減損它,人滿由天減損他。我說天之減損是無形的,仍然借人的手來減損?;羰嫌瘽M,魏相減損他,宣帝減損他;諸葛恪盈滿,孫峻減損他,吳主減損他。等他人來減損,后悔已經(jīng)晚了。我們家剛剛豐盈,不要等天來削弱自己,別人來削弱自己,我與各位弟弟應(yīng)當(dāng)設(shè)法先自己削弱自己。

自己削弱自己的方法是什么?也不外乎清、慎、勤三個字而已。我最近將清字改成了廉字,將慎字改成了謙字,勤字改為勞字,更加明白淺顯,實在有可以下手之處。沅弟在去年取給銀錢時沒有很好斟酌,朋輩對你進行了譏諷菲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里。去年冬天買犁頭嘴、栗子山,我也很不以為然。以后不應(yīng)該再妄取分毫,不要寄錢回家,不要多贈親族,這是在廉字上下功夫。謙字的內(nèi)涵外人不可知,但謙字的外表之意應(yīng)有四點: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請示,直接招了三千人,這是其他統(tǒng)領(lǐng)絕對做不到的,在弟弟那里還算能成事,也算順手。但弟弟每次來信,索要帳篷彈藥等物,經(jīng)常有許多譏諷的話,不平之詞,給你的兄長寫信是這樣,你給別人寫的信更可知其用詞不當(dāng)了。沅弟的仆從隨員很有氣焰,面色言語方面與人接觸時是什么樣子,我沒能看到,但申夫曾對我說過去年你的仆從對他說話的語氣,使我至今感到遺憾。以后應(yīng)在這四點上嚴(yán)加克服,這是在謙字上下功夫。每天臨睡時,要默默地數(shù)一下本日有幾件事操心,有幾件事費力,這樣就會知道你為國家辦的事不多,而更要努力去做。這是在勞字上下功夫。

我因為名位太重,經(jīng)常怕祖宗留下的福分被我一人享盡了,所以時常用勞、謙、廉三個字警戒自己,也希望兩位賢弟用此三字自警,并且以此自責(zé),約束自己。

湖州于初三那天失守了,可憫可敬。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解讀】

在儒家的思想中,“廉”是官吏的德行表現(xiàn)之一,也是強調(diào)的重要政治道德。儒家宣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中,廉是唯一的對官吏的道德要求。后來人們將“禮、義、廉、恥”視為維系國家生存發(fā)展的四大精神支柱。

對此,宋代名臣包拯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惫倮糁挥辛疂嵎罟?,才能作為民眾的表率,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quán)力為國家民眾服務(wù);相反,若貪贓枉法,則不僅不能服務(wù)社會,反而會成為民眾的盜賊。清代劉錫鴻說:“忠誠勇毅之才由廉恥出耳,廉則聰明不蔽以貪欲,而體事之心專;恥則位置不安于卑庸,而赴事之力奮。”明朝清官海瑞說:“公生明,廉生威。士不畏吾嚴(yán)而畏吾公,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廉?!?/p>

事實如此,廉是官吏德行的基礎(chǔ)和根本。人民喜歡清廉的官員,如蕭何、包拯、岳飛、寇準(zhǔn),等等;最恨貪官,如潘仁美、秦檜、魏忠賢、和珅等?;实垡蚕矚g清廉的大臣,因為這樣的臣子用著才放心。所以,為官者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做事,為國家做事,不謀取絲毫利益,公正使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利,這樣才能永遠(yuǎn)國泰民安。

曾國藩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官升二品,可謂飛黃騰達(dá)。但是他一生從不認(rèn)為自己的地位顯耀,杜絕升官發(fā)財?shù)囊庾R。

三十余歲就已官至二品,不可謂不顯赫,但他卻不以讀書做官、升官發(fā)財為人生目的;相反,他發(fā)誓做官不為財。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不貪財、不失信、那么鬼服神欽,到處受人敬重。而身為一個官員,如果做到如此不貪財來示范下屬,那么必然也會令下屬所佩服和敬仰,這也是以此報答皇上的厚恩。

同時,曾國藩做官多年,對于官氣的蔓延也有深刻認(rèn)識:他認(rèn)為一個人做官久了,如果不在修養(yǎng)上嚴(yán)格要求自己,那么必然會產(chǎn)生一種驕傲和奢靡的情緒。所以他一生常常反省自己,告誡自己一切都要以儉為原則,也以“儉”字教人,告誡家人在吃穿方面都要有所收斂,而生怕享受太過,將以折福。

尤其是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之后,官封一等侯爵,曾國荃官封一等伯爵。當(dāng)時,滿臣以倭仁為首,漢臣以曾國藩為首,可見他的權(quán)位之高。但是他依舊是以“廉潔”為做官原則,不貪錢,不愛財,勤儉樸實,實在令人欽佩。

中國古代,人們都崇尚“知行合一”的觀念,這也是儒學(xué)中的經(jīng)世之學(xué)。這里所強調(diào)的“行”就是實踐的意思?!渡袝分姓f“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這是知易行難的觀點??鬃诱f“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其意是說把力行看做君子的一個標(biāo)志。告誡人們,看一個人的品質(zhì)如何,就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實際行動作為評價的主要標(biāo)準(zhǔn)。

曾國藩則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重行的思想,他一生主張不說空話,“知一句便行一句”,不僅要“常常行之”,還要事事行之,辦事“宜就所當(dāng)務(wù)者次第施行,做一件算一件,行一步算一步”。這在他一生中各方面的成就上都有所體現(xiàn)。

曾國藩最不喜歡經(jīng)常發(fā)牢騷、怨天尤人的做法,提出“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才能有改變的希望”的原則。而他之所以取得許多事情的成功,也正和他做事必須躬親有關(guān)。

對于這一點,清朝的蔡冠洛說:曾國藩以前任兩江總督時,討論研究的文書,條理清楚嚴(yán)密。沒有不是親手制定的章程,沒有不是親自圈點的文書。他回任兩江總督時,感激皇上恩情高厚,仍然令其從鎮(zhèn)東南,他自己說如稍有怠慢安逸,則內(nèi)心負(fù)疚很深。他利用工作之余接見各方面的客人,見到后必定要訪問周詳,殷勤訓(xùn)導(dǎo)勉勵。對于幕僚下屬賢明與否,事情的原原本本,沒有不默默地記在心里的。他患病不起,實在是由于平日事無巨細(xì)均須親自過問,用盡了精力、費盡了心思所造成的。躬身入局,首先要自己做得正。曾國藩說:風(fēng)正與躁,則絲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與心,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fēng)氣。故為人上者,專注修養(yǎng),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廣也。

在曾國藩看來,理論和實踐一定要結(jié)合起來,以理論指導(dǎo)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從而彌補理論中的不足之處,進而更好地用于實踐。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過程。如果只知死讀書,讀死書,那就真成了“書呆子”。手無縛雞之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現(xiàn)實,是無法在社會中生存的。

為官從政更是如此,如果不知行合一,只知瞎指揮,不切實際,通常就會勞民傷財,事倍而功半。凡事只有親自實踐方知艱辛。他說:“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xì),不用則粗”。

這里,曾國藩所強調(diào)的意思是時常鍛煉的重要,常用則靈活不受窒礙,不用就容易荒廢懈怠。這正如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詩所寫:“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驗橛猩嫌位钏丛床粩嗟刈⑷耄环匠靥敛拍芰鲃屿`活,不至于成為一汪死水。

同樣,人也一樣,心靈也需要不斷輸入新的知識信息,才不至于死板而不知變通。常常思考運作,心思才能細(xì)膩周到。反之,即使再聰明的人,終究也會被掩蓋他的天才成分。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寫了一篇文章叫《傷仲永》,文章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金溪縣有個孩子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輩輩以耕田為生。仲永長到五歲時,忽然有一天哭鬧著要筆墨紙硯,父親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家借來給他。仲永當(dāng)即提筆寫了四句詩,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那四句詩是以奉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內(nèi)容的。此詩傳給全鄉(xiāng)秀才觀看,都說好詩。自此以后,人們出題目叫他作詩,他馬上就能寫出來,詩的文采和情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h里的人也感到驚奇,有人宴請他的父親,也有人出錢叫仲永作詩。仲永的父親感到這里邊有利可圖,便每天領(lǐng)著兒子到處拜見縣里的人,卻不讓兒子再去學(xué)習(xí)。

王安石聽說這事已經(jīng)很久了。一次,他在舅舅家見到了方仲永。那時方仲永已是十二三歲的人了,叫他作詩,才發(fā)現(xiàn)并非自己所聽到的那樣。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次來到舅舅家里,問起仲永的情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才能已經(jīng)沒有了,跟普通人完全一樣了?!?/p>

由此看來,人如果不時常鍛煉,必定會停滯不前。天賦的聰慧是有的,但天賦的聰慧并不等于才能。事物是在發(fā)展變化的,有天賦的人放棄學(xué)習(xí)和后天教育,則天賦消失。無天賦的人,只要兒時努力刻苦攻讀,注重后天教育,照樣可以成才。

仲永的天賦是這樣的優(yōu)越尚且會成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那么,現(xiàn)今那些天賦并不聰明、本來就很平常的人,如果不讓自己身心愈加磨煉變得強健和硬朗,那么豈不更落后于人了嗎?

此外,曾國藩還創(chuàng)“五到”之說,內(nèi)容如下:所謂“身到”是指比如身為基層官員,就應(yīng)該親自去查驗有關(guān)人命、盜竊等案情,親自到鄉(xiāng)村去調(diào)查;身為軍官就應(yīng)該親自巡視營壘,親自到戰(zhàn)場沖鋒陷陣;所謂“心到”是指首先要能將情勢分解開,最后要能綜合起來;所謂“眼到”是指留心觀察他人,認(rèn)真研讀公文;所謂“手到”是指對于人們的優(yōu)劣是非、事情的關(guān)鍵要點,應(yīng)隨時記錄,用以防備遺忘;所謂“口到”是指在差遣人事、警戒眾人這樣的言辭方面,不但要有公文告知他人,還要不怕煩勞反復(fù)苦口叮嚀。

總之,曾國藩一生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能在官場中以廉潔自稱,都是因為他堅持以“勞、謙、廉”三字作為行為準(zhǔn)則而贏得的。時至今日,我們也應(yīng)以此為榜樣做一個勤勞、謙虛、廉潔的人,這樣來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日后定能成為曾國藩這樣的人物。

致澤兒:初移富圫不可輕慢近鄰

【原文】

字諭紀(jì)澤兒:

十一月二十二日接爾十月二十七在長沙發(fā)稟,二十三日接十一月初二在湘潭發(fā)稟,二十六日接十一日在富圫發(fā)稟。得悉平安回家,小大清吉,至為欣慰。

此間軍事,任、賴由固始竄至鄂境,郭子美二十三日在德安獲勝。該逆不得逞志于鄂,勢必仍回河南。張逆入秦,已奏派春霆援秦,本月當(dāng)可起程。唯該逆有至漢中過年、明春入蜀之說,不知鮑軍追趕得及否?

本日折差回營,十三日又有滿御史參劾,奉有明發(fā)諭旨,茲抄回一閱。十月二十六日寄信令爾來營隨侍進京,厥后又有三信止?fàn)栁饋?,計爾到家后不過數(shù)日即接來營之手諭。余擬再具數(shù)疏婉辭,必期盡開各缺而后已。將來再奉入覲之旨,亦未可知。

爾在家料理家政,不復(fù)召爾來營隨侍矣。李申夫之母嘗有二語云“有錢有酒款遠(yuǎn)親,火燒盜搶喊四鄰”,戒富貴之家不可敬遠(yuǎn)親而慢近鄰也。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建四爺如不在我家,或另請一人款待賓客亦可。除不管閑事,不幫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處,亦無吝也。爾信于郭家及長沙事太略,下次詳述一二。此諭。

滌生手示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澄叔處將此信送閱。

正封緘間,接奉二十三日寄諭,令余仍回江督之任。余病不能多閱文牘,決計具疏固辭。茲將諭旨抄回一閱。

陳季牧遽爾淪謝。此間于初一日派李翥漢至長沙陳宅吊唁,幛一懸、銀二百兩。此外尚有數(shù)處送情,再有信寄家也。

又行二十八夜

【譯文】

字諭紀(jì)澤兒:

十一月二十二日接到你十月二十七日在長沙發(fā)來的稟帖,二十三日接到你十一月初二在湘潭發(fā)出的稟帖,二十六日接到十一日在富圫發(fā)出的稟帖。得知平安到家,小孩大人都平安,我心中十分高興。

這期間的軍事情況,任、賴由固始逃到湖北,郭子美二十三日在德安取勝。任柱、捻軍這一部在湖北不得志,勢必還要折回河南。張宗禹進入陜西,我已奏明派鮑春霆部援助陜西,本月之內(nèi)應(yīng)該可以動身。只是這一路捻軍有到漢中去過年、明年春天進四川的消息,不知道鮑軍能追得上嗎?

今日送奏折的差人回到大營,得知十三日又有滿御史參劾一本,接到明發(fā)諭旨,現(xiàn)抄回一看。十月二十六日寫信去讓你來大營隨侍與我進京,其后又有三封信制止你不要到大營來,估計你到富圫家中不過幾天就能接到讓你來營的手諭。我準(zhǔn)備陸續(xù)再寫幾道奏疏,一定要完全辭去各項職銜才算完。將來或許會接到再讓我入京覲見的諭旨,這也是不可預(yù)知的事。

你在家中料理家政,就不再召你前來大營陪我了。李申夫的母親曾有兩句話:“有錢有酒款遠(yuǎn)親,火燒盜搶喊四鄰”,這是告誡富貴人家不能敬奉疏遠(yuǎn)的親屬而慢待周邊鄰居。我家剛搬到富圫,不能隨意慢待了鄰居,酒飯上要松,禮貌上要恭,建四爺如果不在我家,或者另外請一個人來款待賓客也可以。除了不管閑事,不幫人打官司以外,只要有能夠與人方便的機會,也不要吝惜。你的信中對郭家婚事和長沙的事太簡略,下次來信詳細(xì)描述一二。此諭。

滌生手示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將這封信送給澄叔看。

正要封上信封的時候,接到二十三日諭旨,命令我還回任兩江總督。我以患病不能多看文書為由,決心上疏堅決推辭?,F(xiàn)將諭旨抄回一看。

陳季牧竟然去世,這期間我會于初一日派李翥漢去長沙陳宅吊唁,送去挽幛一件,白銀二百兩。此外還有幾家人家要送人情去,另有信寄家。

又行二十八夜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得知“小孩大人都平安,極為欣慰”的同時,還不忘叮囑家人:“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與人相處之道。

人與人相處,誰都不愿意吃虧,因為吃虧和愚蠢、笨拙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么只能是雙輸,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你吃些虧,別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如果很多人都這樣想,那么你實際上是獲得更多的人氣、更多的合作機會,那么也就獲得更高的收益,當(dāng)然吃虧就變成福氣了。

古人云: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yuǎn)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比期盼得到的更多。換言之:選擇吃虧也是一種福!

明代楊繼盛曾經(jīng)在臨終前給兒子的遺囑中寫道:“寧讓人,勿使人讓;吾寧容人,勿使人容;吾寧吃人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于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時丟過?!边@既是箴言,也是苦藥,更是一個臨終老人對人生的徹悟,蘊涵著多么豐富的人生意義。

對此,曾國藩也深有感觸,自為官以來,在他看來那些施恩于他的人都是另有所圖,少則數(shù)百,多則數(shù)千,不過都是釣餌。將來萬一他做了總督或者學(xué)政,不理他們吧,失之刻薄,理會他們吧,即使施一報十,也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所以,曾國藩在京城八年,從來不肯輕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不肯占人半分便宜。

古今中外,那些見利益就貪,見功名就爭,一輩子不吃虧的人,他們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陳舊觀念,擁有更多的財富,可謂風(fēng)風(fēng)光光,揚眉吐氣,但到頭來,不是被世人輕蔑,就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由此可見,曾國藩是個精明人,他知道占別人便宜所帶來的后果,所以他告誡子弟萬不可占別人便宜。他也正是依據(jù)這種“不占人半點便宜”的處世哲學(xué),做到無欲則剛,處處拒絕利的誘惑,而終成一代名臣。

因此,在職場、官場、人際交往中,特別是當(dāng)殘酷的現(xiàn)實需要我們作出舍棄與犧牲時,如果我們能夠坦然處之,能舍棄與犧牲某些利益,學(xué)會“糊涂”,不去計較這些,失去的大多只是物質(zhì)的和暫時的,而得到的卻是精神的和永久的。并且,適當(dāng)吃些虧有助于我們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博得別人的認(rèn)同、好感以及友誼,從而在生活中來去自如,逍遙自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