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家世
陳,字岱孫,為螺洲陳氏家族第十九世成員,是第十五世陳景亮的直系后代。他這一輩的男丁俱為單名,名中有“纟”偏旁,表字也都帶個“孫”。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陳發(fā)現(xiàn)“”這個字原來是一種被普遍采用的對軍中高級將領的尊稱,便覺得繼續(xù)以這等尊稱作為自己的大名頗有些不妥,遂漸漸改以字行。本書遵從他自己以及大家在抗戰(zhàn)中開始形成的習慣,稱抗戰(zhàn)前的陳為陳岱孫。
陳岱孫父系族譜簡圖
螺洲陳氏第十五世至第十九世
陳岱孫的祖父陳寶璐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三。長兄陳寶?。?848—1935),宣統(tǒng)帝師,同治戊辰科進士(二甲第二十五名),陳寶璐(1857—1912)與次兄陳寶瑨(1849—1933)同為光緒庚寅恩科進士,是所謂“兄弟三進士,同榜雙奪魁”。老五寶瑀幼年早殤,老四寶琦、老六寶瑄、老七寶璜皆有舉人功名。兄弟六人并稱“六子科甲”,羨煞鄉(xiāng)人。
陳氏家族部分成員合影,中坐者為陳寶琛,右起第三人為陳懋豫(陳岱孫之父),攝于北平西城靈境胡同陳寶琛寓所,1930年代
寶琛有六子十一孫,長房可謂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相比之下,寶瑨、寶璐兩家就顯得略為冷清。不過,二房長子懋鼎居然在光緒庚寅恩科與父親寶瑨(三甲第五十六名)、叔父寶璐(二甲第一百三十二名)同榜高中進士,并且名次(二甲第一百二十七名)還排在第一,故二房在功名上比長房、三房更勝一籌。
寶璐的仕途表現(xiàn)很一般,但學問是好的。翰林院散館 后改刑部主事,“未幾,引歸,一委于學,遂不出”,曾掌教家鄉(xiāng)的致用書院,“為學原本經術,會通漢宋儒者之說,博極群籍,不輕易著述”,有《藝蘭室文存》《陳刑部雜文》存世。寶璐生有三子,長子懋豫(1878—1947)、次子懋咸(1881—1965)都是舉人,這兩個舉人頭銜對于螺洲陳氏家族而言實在無足輕重,僅僅是本房延續(xù)書香門第傳統(tǒng)的一種象征,在宗祠的功名簿上又增添了兩條記錄,此外則鮮有實際意義。因此,作為三房子弟,陳岱孫說他出身于“一個中落的舊官僚家庭”。
陳岱孫的父親陳懋豫(1878—1947),攝于1922年
陳懋豫和弟弟懋咸于清廷廢除科舉后一同前赴北京,就讀于新設立的京師法律學堂。學成后,懋豫在兩廣總督衙門(廣州)充任幕僚,民國初年回到原籍福州,在海軍學校任職校長秘書。待到年屆四十,他解去公職,專注于經營藥材生意,在藥商聚集的莆田名鎮(zhèn)“店仔頭”開有一家“常安藥店”。
懋咸在安徽省高等審判廳任審判官,兼安徽布政司(掌管全省民政、財政的官衙)文案,民國后歷任福建省高等審判廳審判官、江蘇省高等法院蘇北分院(淮陰)院長、漢口地方檢察廳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南京)刑事第一庭首席推事(法官)、上海市第二特區(qū)(法租界)地方法院院長、最高法院刑事第一庭庭長等職。
岱孫是懋豫的獨子,寶璐的長孫。寶璐自然極為期待岱孫能夠“克紹家風”,岱孫則稱祖父為“封建式家庭中的一個嚴厲的統(tǒng)治者”。
- 翰林院·散館:翰林院是中國古代培育最高級文官和涵養(yǎng)最高層次學者的搖籃。翰林院制度創(chuàng)自唐代,在宋代與科舉制度接軌,在清代最為完備?!胺沁M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翰林院官員產生于對新科進士的再次選拔。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狀元授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編修。其他選入翰林院的新科進士被稱為庶吉士,在庶常館學習三年后再試,合格的原二甲進士授編修,合格的原三甲進士授檢討,稱為留館,余者外委他官,稱為散館。入翰林院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夢想,世人對不能留館的庶吉士也以翰林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