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這里是水鄉(xiāng)。至善至美的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這里有青山。至靈至性的山,風姿依舊,幾度夕陽。
這是山與水的天作之合,亦是城與人的千秋之約。
江南一地,平疇千頃,水域接天,偏偏還有這座獨一無二的山,延伸出一片開闊平緩的高爽之地。
3000年前,周部族王子泰伯和虞仲為禮讓王位而輾轉南下來到這里,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領當?shù)匕傩?,將荊蠻之地育成魚米之鄉(xiāng)。
虞仲逝后,終歸于那片讓他停止跋涉的青翠山林,于是,山便擁有了一個被世代子民銘記在心的萬古芳名——虞山。而常熟這個地名,在漫漫的歲月里,與風調雨順有關,與豐收富足有關,“土壤膏沃,歲無水旱”,“歲歲多收”,意味著生活的安康與圓滿。
發(fā)源自虞山的七條小溪,齊齊向東流淌,人們開掘了縱貫城區(qū)的琴川運河,以接納七溪之水。大約到西晉的時候,常熟城就有了今天這樣處處柔情似水的模樣。小橋流水,是對水鄉(xiāng)風貌最為簡練傳神的描述。當然還有名聞海內外的沙家浜、蘆葦蕩。搖曳在水上的常熟,蕩漾著人世間的無限深情。無處不在的流水,就像無處不在的紐帶,與城市守望相助了百千個寒暑。
“病情不重休惦念,心靜自然少憂煩。家中有人勤照看,草藥一劑保平安”,這是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中常熟縣委書記程謙明的一段唱詞。劇中他假扮郎中,在敵人眼皮底下與阿慶嫂接頭,面授機宜,布置新四軍傷病員安全轉移紅石村。其原型就是抗戰(zhàn)時期活躍在蘇常太一帶的群眾領袖——常熟人民抗日自衛(wèi)隊司令任天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之城常熟,在城市山水濡沫的風韻中,溫文儒雅與錚錚鐵骨,造就了文人,亦成就了一代英雄。山與水,給予他智慧,更給予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