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戰(zhàn)爭
行動吧,在行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動的結(jié)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薩特
利用戰(zhàn)爭間隙寫作
1939年,對于薩特來說,是具有轉(zhuǎn)折性意義的一年。
年初,他的小說集《墻》正式發(fā)行,這預示著他將以反法西斯的姿態(tài)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而改變他在此前那種不關心現(xiàn)實斗爭的態(tài)度的,是殘酷的現(xiàn)實斗爭本身。
這一年春,當薩特與波伏娃游歷法國南部各省時,地球另一邊的日本正變本加厲地進行其侵華戰(zhàn)爭。3月15日,德國撕毀《慕尼黑條約》,發(fā)兵進軍布拉格。4月6日,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6月30日,法國、英國、土耳其簽署互助條約。
這時,法國人民開始焦躁不安,不知戰(zhàn)爭的火焰何時會蔓延到自己身上。一段時間薩特和波伏娃應老友莫萊爾太太之邀,在儒昂·萊·朋海濱浴場度假,這里仍然幽靜、雅潔,莫萊爾太太的豪華別墅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大家還對和平與文明保持著信心。
波伏娃是個天生的樂天派,她說:“我認為戰(zhàn)爭不會波及法國,因為假如蘇聯(lián)與英、法站在一起,希特勒就會有所顧忌;而如果他一定要挑起戰(zhàn)爭,那么聯(lián)合軍事力量就可以把他打敗?!?/p>
薩特說:“我也不愿看到法國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那樣再流一次血,但我確實感覺到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趨向非常不妙?!?/p>
清晨,海濱公園內(nèi),松柏參天,樹葉繁茂,藍天碧海美得讓人心醉。一把撐開的洋傘下,薩特在專心致志地寫作,波伏娃捧著一本書在吟讀。偶爾,兩個人的頭湊到了一起,許許多多關于未來的計劃在醞釀著。直至下午14時,烈日太毒了,他們才返回寬敞的別墅,在百葉窗緊閉的飯廳里用午餐。黃昏,人們會再次來到海灘,跑步、游泳。
7月飛逝而過。隨著8月的來臨,消息越來越壞。薩特和波伏娃也不由地開始不安起來。這里寧靜、甜美的生活總讓人覺得有些虛幻。
8月23日這天早晨,當薩特打開報紙讀到有關德蘇的新聞時,他感覺腦袋像被棍棒擊中一樣:斯大林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納粹德國竟然與蘇維埃俄國站在了一起!這條可怕的新聞將原來的一線希望撲滅了。黑暗籠罩大地,也滲進了薩特的骨髓深處。
薩特和波伏娃準備正視眼前的不幸。時日已經(jīng)不多了,如果發(fā)布全國總動員令的話,薩特就得再次應征入伍,他們必須盡快返回巴黎。
薩特和波伏娃與莫萊爾太太及其他朋友告別后,帶著一陣陣離別的悲傷,踏上了歸途,歸途中的薩特和波伏娃憂心忡忡,而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更加劇了他倆的驚恐。每個車站都人山人海,每輛車都嚴重超載,許多車廂里擠滿了年輕人,他們即將被送往馬其諾防線。
巴黎空曠的街道,寂靜得讓人害怕。政治氣氛已經(jīng)緊張起來,共產(chǎn)黨的報紙被查封,市民們只能悄悄地議論著企圖將法國出賣給納粹分子的“第五縱隊”。法國產(chǎn)生了分裂:右派指責政府,既然有妥協(xié)的可能,為什么仍將法國推向戰(zhàn)爭?左派譴責人民陣線忽視重整軍備而進行社會改革,削弱了法國的勢力。
戰(zhàn)爭已迫在眉睫,報紙一出版便被搶購一空,人們企望在上面找到一點兒緩和的可能。
9月1日,希特勒在精心策劃之后,悍然入侵波蘭!
9月2日凌晨1時,法、英兩國正式宣布向德國開戰(zhàn),戰(zhàn)爭終于全面爆發(fā)了!正午時分,法國部長會議發(fā)布總動員令:征兵應戰(zhàn)馬上開始!
薩特被要求在24小時內(nèi)到南錫港報到。他匆匆地跟母親和繼父告別后,在波伏娃的陪同下,坐出租車來到火車站。薩特、波伏娃和許多巴黎人坐在火車站的露天咖啡館內(nèi)等候著即將把其中的年輕男子拉走的列車。
這一瞬間,“社會”這一概念真實地進入了薩特的頭腦,他突然明白,自己是一個社會動物:從原先所在的地方,在親友熟人之間,給強行拉走,火車把他運到他并不想去的地方,而且同行的人與他一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維度,不再是幾個月前在中學里碰到的簡單的人,那時候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是有社會性的個人。
通過應征令對自身的自由的否定,薩特才意識到世界的重量以及他與所有別的人的分量。
這是正常生活的最后瞬間了,薩特看出波伏娃掩飾在平靜外表下的驚恐,薩特不停地說著寬慰的話:“親愛的,一切都用不著擔心,我將很快返回,因為戰(zhàn)爭肯定不會持久。
德國現(xiàn)在缺乏食品、鋼鐵、汽油,德國人民已經(jīng)開始使用配給卡,他們承受不了一場太長的戰(zhàn)爭,德意志帝國必將崩潰瓦解。而且,我只會被留在機場或其他什么場所的后部,不會被派往前沿陣地,因而危險不大。”
薩特還在絮絮叨叨,人們已經(jīng)開始緩緩地走向已經(jīng)進站的火車。接著,人們擁到每扇窗前,向親人做最后的道別。一根鐵鏈擋住了月臺,隔開了即將成為軍人的男子和為他們送行的親人。
火車由慢而快地開走了,波伏娃眼中的薩特越來越小……
次日,薩特到達南錫港,被編入埃塞萊南錫第七十一師,這次他又被分到一個氣象站。薩特毫不抱怨,甚至很少流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但是,近一個月來所發(fā)生的一切對他觸動太大了:不久前他還在高談自由、拯救、創(chuàng)舉,而現(xiàn)在他已不屬于他自己。
薩特從軍的地點是在阿爾薩斯省,恰好是他外公的故鄉(xiāng)。這里與德國交界,有豐富的煤、鐵礦產(chǎn),每次大戰(zhàn)都成為德、法兩國首先爭奪的地方。
接著,薩特又被派往莫爾斯布勞恩,在那里,他的工作很清閑,也很無聊:每天把氣球升上天,然后通過一副視野望遠鏡去觀察它們,最后打電話給火炮連的指揮官,告知當天的風向。
薩特利用戰(zhàn)場閑靜的時間,加緊從事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寫作他早就想寫的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在這部書中,薩特想通過他所描述的不同人物的自由觀,從而明確地表達出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真正的自由觀:
在我看來,人類意識對于人生的偉大作用,在于它賦予生活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然而是極其珍貴的價值,這就是自由。人的存在固然是虛無縹緲的,毫無道理的,然而,由于人具有意識,就使人具有一種可能性,可以超越自己的存在,在虛無中找到存在的真正意義。
薩特廢寢忘食地寫滿了5冊筆記本,然后又重讀、修改。
1939年11月1日,波伏娃前往兵營看望了薩特。當時,《自由之路》第一部《懂事的年齡》擬稿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展。而此后在給波伏娃的信中,薩特總是念念不忘他這部小說的寫作進展情況。
《自由之路》的創(chuàng)作,表明了薩特的思想態(tài)度的根本轉(zhuǎn)變,他在這部作品中所實現(xiàn)的,是對社會生活意義,對于歷史的意義,對于自由的意義的探索,他早已超過了個人生活的小圈子。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之后,薩特看到了自由的“現(xiàn)實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人們通過極細微的接觸,通過覺察不到的變化,發(fā)現(xiàn)人們正同一個看不見的、巨大的珊瑚骨連在一起。戰(zhàn)爭存在著,戰(zhàn)斗無處不在,它是我的全部思想,希特勒全部言論,戈梅茲全部行為的總和。
然而,沒有人去結(jié)算這個總和。戰(zhàn)爭只對上帝存在,但是上帝又是不存在的。然而,不管怎么樣,事實總是事實。戰(zhàn)爭是存在的,個人的尊嚴始終都是占據(jù)著主要的地位。
由于工作強度太大,加上戰(zhàn)地的伙食很差,本來就瘦小的薩特很快虛弱了下來。好在,沒有任何人干擾、阻止薩特的寫作。
一次,一個嚴厲的剛畢業(yè)于軍官學校的上尉來這里做一次巡回檢查,看到面色不太好而且蓄著又短又硬的胡子的薩特,便問一個士兵:“這個家伙看上去好像快要病倒的樣子,不知他在干什么?”
士兵回答:“一種人類的工作,上尉。”
上尉一愣:“什么樣的人類工作?”
“寫作,上尉。”
“小說?”
“是的?!?/p>
“什么樣的小說?”
“這需稍費點時間才能解釋?!?/p>
“是不是女人欺騙丈夫,丈夫戴綠帽的書?”
“是的?!?/p>
“不錯,你很棒,寫了這樣的書。”
上尉轉(zhuǎn)身走了,大家再也忍不住,大笑起來,高興之余,當晚,薩特替每個人買了份新鮮的面包。
1939年年末,在《文學作品》12月號上刊登了廣告:薩特的新作品《懂事的年齡》即將于1940年出版。
1940年1月15日,薩特在日記上寫道:“哲學在我的生活中,足以克制戰(zhàn)爭帶來的憂郁、陰郁和悲痛的情緒?,F(xiàn)在,我不想用哲學來保護自己,那是卑劣的,也不想使生活適應我的哲學,那又何其迂腐。但真的,生活和哲學在我身上成為密不可分的了?!?/p>
同月,薩特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又說:“我將在這場斗爭中獨自行事,決不追隨任何人,別人愿意跟我走,那就聽便。”
2月,薩特得到了一周的假期,他回到巴黎,同波伏娃談到了他的思想轉(zhuǎn)變。這時,加利瑪爾出版社將薩特以前幾年內(nèi)寫出的《想象的事物》作為該出版社編印的《思想?yún)矔返囊徊砍霭?。薩特在這本書所從事的“現(xiàn)象學的心理學的探索”,不僅奠定了薩特本人的存在主義的基礎,也對于法國的存在主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4月,薩特再次獲準回巴黎度假,接受為《墻》的發(fā)表而頒發(fā)給他的“民眾小說獎”。薩特向波伏娃敘述了他的未來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的基本輪廓。
從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0年5月,德軍實際上并未正式攻擊英、法兩國,前線200多萬士兵感到了極度的無聊。
人們至此還不相信戰(zhàn)爭真的開始了,希特勒在打了一連串勝仗之后,又發(fā)動了和平攻勢。波蘭戰(zhàn)敗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征服了,他的野心也該滿足了吧?法軍參謀部對于馬其諾防線的固若金湯抱著一種奇怪的幻想。
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往好的方面去設想,無人考慮真正防御德軍可能的進犯。而在前線,德國士兵通過擴音器和大標語進行宣傳,于是法國仿佛決意進行“假戰(zhàn)爭”,9個師草草敷衍地對薩爾地區(qū)發(fā)起“攻勢”后,西面前沿陣地便是一片平靜。一些法國軍人甚至用“OK”手勢一廂情愿地向德國士兵揮舞:“只要你不動手,我們決不動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