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供職軍機與“蜚語中傷”

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趙翼 作者:趙興勤 著


四 供職軍機與“蜚語中傷”

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夏,趙翼擔(dān)任內(nèi)閣中書首尾將近一年,即被選為軍機處行走。此后,幾乎每年都隨駕去木蘭場圍獵。乾隆二十三年(1758)秋,當(dāng)趙翼由木蘭圍場回到京都時,已是農(nóng)歷九月二十二日。此時,其妻劉夫人竟撇下幼弱的女兒,撒手歸西。前不久,汝明死于故鄉(xiāng),弟媳周氏來依也死于京師。生活就是這樣的無情。

然而,事情還并非僅僅如此,政治上的傾陷又接踵而至。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本來,傅、汪二公對趙翼的特別看顧,已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再加上前不久,傅恒擔(dān)心趙翼困于軍機書案,耽誤了前程,想把他提拔為部曹,而趙翼卻想去翰林院供職。這不僅是因為翰林院乃清要之地,更重要的是,在人生價值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上,趙翼更看重的是“立德”與“立言”。他深知,作為一介寒儒,去應(yīng)付繁雜世事,周旋于長官胥吏之間,自己遠遠不能適應(yīng)。他的恩師汪由敦,在官場生活那么多年,為人又和易寬厚,尚且為一點小事曾被罷官,何況“平生性不因人熱”的自身?作為書生,最為穩(wěn)妥的是靠“立言”傳世,以“一編”而“論千秋業(yè)”。而滾滾紅塵,大小官吏成千上萬,“仕宦幾家收局好”?故而,他婉言謝絕了傅公的薦舉。

本來,趙翼與傅恒的交往,完全是出自互相傾慕,情感相投,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我無私謁偏投契,公不談文乃愛才。”不料,卻招來同輩們的猜忌。此事一旦傳揚開,“同事中諸忌者造蜚語中傷”。他的“被擯輟直”,正在于“眷深起眾忌,媒孽設(shè)險坑”。身處險惡環(huán)境,當(dāng)時只有陳輝祖一人代鳴不平,但無濟于事。至于同僚中“小人”究竟如何中傷,我們從趙翼詩作中,或可發(fā)現(xiàn)一二。他寫道:“豈曾潘鬢老,共謂旭書顛。輟直歸西掖,投閑類左遷?!睋?jù)此可知,可能是一些人指斥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宜在軍機處供職。傅恒明知中傷者乃別有用心,但為淡化矛盾,還是勸趙翼勿與此類小人理論是非,暫往內(nèi)閣供職。這件事,使趙翼又一次感受到人心之叵測、官場之險惡。

軍機處輟直后,他再次來到汪由敦故宅,未免睹物傷懷,“孑立身如贅,單行步每邅”的孤獨失意之感油然而生,并這樣描繪自己的惡劣處境與郁悶心情:“慧業(yè)空期佛,凡胎孰識仙。贗珍乾鼠璞,魔噪野狐禪。虛焰方熏灼,遙源肯溯沿。蒙頭聊瑟縮,貴耳任轟闐。彌憶援垂手,頻傷企及肩。……師資今已矣,宦跡益孱焉。”大有抱荊山之玉無人得識,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之慨,對自己以后的仕宦生活也充滿了隱憂。他決計凈掃書室,謝絕塵氛,“閉門自有陳編在,不對今人對古人”。

乾隆二十四年(1759),趙翼已是33歲。他既有內(nèi)閣中書任內(nèi)事宜纏身,又想著功名的進取,還時而為家中生計操心。當(dāng)時,他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就是自己微薄的薪俸。他在《偶題》一詩中,曾這樣描寫當(dāng)時的生活狀況:“風(fēng)雨寥蕭晝掩廬,一編吟到夜窗虛。廚娘莫聒瓶無粟,我已修成《乞米書》.”越是生活拮據(jù),越需要善于理家、操持衣食之人。趙翼既不擅長此道,“主中饋”豈能無人?大概就在這年的上半年,他接受了友人的勸告,與同鄉(xiāng)程景伊的外甥女高氏成親?;蛟S因高女之母亡故的緣故,程公撫為如女出嫁。景伊身為侍讀學(xué)士,令甥女續(xù)弦入趙門,大半是看中了趙翼的才學(xué)與人品。高氏過門之后,盡管家庭生活并不寬裕,且上有白發(fā)婆母、下有劉夫人所生女均須照應(yīng),但她并不嫌棄,和前妻所遺弱女相處得比較好,“后妻前女少參商”。同時,她也比較能理解丈夫“賣文為客賤,乞米向人難”的處境,把家事安排得頗有條理,省去趙翼許多心事。

次年春,趙翼再次參加會試,仍未中。在他看來,自己早年那種“恨不混沌后,吾名猶不滅”的求名心理,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對功名有些心灰意冷,深感愧對師友。這一情況,很快引起了軍機大臣傅恒的深切關(guān)注。本來,將趙翼調(diào)出軍機處,傅恒是出于不得已。恰巧,去年秋天,那些隨駕出塞的軍機屬吏,草擬文稿往往出現(xiàn)失誤,使得他更加思念趙翼。于是,在會試揭曉后不久,他便將趙翼復(fù)調(diào)入軍機處。

其實,當(dāng)初將趙翼調(diào)出,不過是個權(quán)宜之計,無非借此以塞眾口。倘若那時把趙翼強行留下,對傅恒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屬吏們會更加嫉妒,客觀上會使趙翼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目下,傅恒將趙翼先調(diào)出,后調(diào)入,不僅保護了趙翼,使之不受傷害,而且也提高了他的聲望,可謂是明智之舉。

趙翼先后在軍機處供職幾年,使他對國家大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從總體上看,國內(nèi)基本上比較安定,然而,邊塞的戰(zhàn)事卻接連不斷。趙翼作為一個文職官員,他渴望“甲兵全消”,天下太平,但更盼望國家領(lǐng)土完整、版圖統(tǒng)一的局面早日出現(xiàn)。而且,對官僚階層的種種不良行為,也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并隱隱約約地有所表露。對那些趨炎附勢之輩,甚為憎惡。廣成死于京,受吊之期為三天,但前兩天竟然無一人來祭奠。其弟傅恒請假回來治喪,最后一天才趕到。結(jié)果,“各部院大小百官無不畢至,雖與廣公絕不相識者,亦以文忠公故致賻而泥首焉。輿馬溢門巷,數(shù)里不得驅(qū)而進,皆步行入”。寥寥數(shù)語,勾畫出京官曲意趨奉之丑態(tài)。這些堂堂的部院百官,把人際間正常往來的天平,定在了是否對己有利上,有利則趨之若鶩,無利則甩手而去,就像木蘭行圍時那些搶占地盤、搶先行路的庸吏一樣,以個人私利為唯一目的,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如此看來,這些勢利的官吏紛紛跑來,在“死人”前面祭奠,意在讓身后“活人”觀看。這個“活人”,任何其他人都莫能替代,只有手握軍機處大權(quán)的傅恒。人情之冷暖,由此可知。趙翼處在這樣一個人際關(guān)系比較復(fù)雜的上流社會之中,不為庸俗世風(fēng)所干擾,堅持自己的人格追求,確乎難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