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聲電影時代的先驅

改變電影的電影人 作者:(英)湯姆·夏利蒂


大衛(wèi)·沃克·格里菲思

DAVID WARK GRIFFITH

早期劇情片大師

1875—1984年,生于美國肯塔基州拉格蘭奇,卒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美國敘事電影之父。

1875—1984年,生于美國肯塔基州拉格蘭奇,卒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美國敘事電影之父。

大衛(wèi)·沃克·格里菲思是活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美國杰出導演,也是最早發(fā)掘出電影的藝術潛力的導演之一。作為一個革新者,他把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融入到了電影的敘事語言中。在史詩巨制《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他奠定了好萊塢劇情片的基礎。

格里菲思最有名的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公開宣揚了種族主義,這部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重建為背景的電影,美化了臭名昭著的“三K黨”,并傳達出嚴重的種族歧視意味,給格里菲思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筆。因其標榜為美國第一部長篇電影,故影片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讓格里菲思也備感驚訝。不過,這部長達3個小時的劇情大片在商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譽為“用影像真實地再現了歷史”。

這部電影規(guī)模宏大,它與格里菲思在1916年拍攝的雄心勃勃的新作《黨同伐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史詩電影《暴君焚城記》(Quo Vadis?1912年)和《卡比利亞》(Cabiria,1914年)等的影響和啟發(fā)。但相比較而言,格里菲思對電影敘述手法的探索和貢獻,遠比上述幾部意大利電影要大。

在比沃格拉夫公司工作的6年間(1907—1913年),格里菲思從演員、編劇,逐步晉升為電影導演。他與攝像師比利·比澤合作,為電影這門藝術注入了大量全新的表現手法,包括利用長鏡頭、中景和近景對影像進行更加細致入微的拼接;利用淡出手法預示某一場景的結束;采用平移攝像機、組合離散鏡頭以產生懸念等。格里菲思并非唯一一個實踐這些拍攝手法的導演,但是他和比澤將這些手法有效地結合起來,變成了流行的電影表現手法。

格里菲思意識到,利用蒙太奇手法對電影場景進行拼接處理,可以減輕演員的負擔。電影誕生初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種夸張表演型風格,也在格里菲思的影響下,變得更為克制和自然(格里菲思在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攝的電影中,參與演出的演員包括莉蓮·吉許和多蘿西·吉許、瑪麗·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和哈里·凱瑞,這些人在無聲電影時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在有聲電影出現后也在繼續(xù)演戲)。

1919 年,格里菲思和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查理·卓別林共同創(chuàng)建了聯美電影公司。

《黨同伐異》的慘淡票房,迫使格里菲思轉向成本相對較低、也更受評論家們喜歡的那一類抒情通俗劇的拍攝,例如《凋謝的花朵》(Broken Blossoms,1919年)、《賴婚》(Way Down East,1920年)和《暴風雨的孤兒》(Orphans of the Storm,1921年)等。一方面執(zhí)著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自由,一方面又不擅向金錢低頭,格里菲思輝煌不再,逐漸落伍于20世紀20年代的其他電影導演。盡管格里菲思1931年的有聲電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獲得了非常高的贊譽,但這部影片的票房依然慘淡。此后不久,格里菲思從電影界隱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