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態(tài)篇
·阿堵物·
典出《晉書·王衍傳》。
舉卻阿堵物。
“阿堵”,是六朝和唐朝時的常用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這個”。東晉時著名畫家顧愷之,字長康,擅長畫人物。他畫人像,有時畫了幾年都不點眼睛。別人問他為什么。他指著眼睛回答道:“四體妍媸,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無關(guān)緊要的,畫像要能傳神,關(guān)鍵就在這個里頭)!”
晉人王衍,標(biāo)榜清高,從來不說“錢”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設(shè)法逗他說“錢”,都沒有成功。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時,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銅錢,圍繞著床,堆放在地下,讓王衍醒來,無法下床行走。她以為這樣一定能逼得他說出來“錢”字來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見此情景,就把婢女喚來,指著床前的錢,說:“舉卻阿堵物(拿走這個東西)?!?/p>
“阿堵物”本意即“這個東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從此成了“錢”的別名,并且?guī)в休p蔑的意味。
新莽“大泉五十”陶范
·巴豆孝子·
典出《顏氏家訓(xùn)·名實篇》。
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后居喪,哀毀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嘗以苫塊之中,以巴豆涂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
一位顯貴,很有孝順的盛名。他的父母先后亡故,在居喪期間,這位顯貴哀痛毀壞了面容,喪禮超過了定制,用以表現(xiàn)他比一般人更為孝敬。
殊不知這位先生在居喪時,枕著土塊,睡著草席,悄悄地將巴豆油涂在臉上,弄出滿臉瘡痕,以表示自己悲痛欲絕,哭泣得非常厲害。
“巴豆孝子”這個典故告訴我們,統(tǒng)治階級所表彰的那些忠臣孝子,實際上就是這一類不擇手段、沽名釣譽的貨色。
·半面識人·
典出《后漢書·應(yīng)奉列傳》。
奉年二十時,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于內(nèi)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后數(shù)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東漢時的應(yīng)奉非常聰明,記憶力更是驚人。他20歲那年,去彭城拜訪袁賀。但那天袁賀不在家。他敲了許久的門,有個造車的匠人將門打開了一點點,露出半張臉看了應(yīng)奉一眼,告訴他主人不在。應(yīng)奉便離去了。
幾十年過去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那個車匠,馬上認(rèn)了出來,并招呼他。對方表示不認(rèn)識他。應(yīng)奉說:“你不就是在袁家門口露出半張臉的那個人嗎?”
后人用“半面之識”或“半面曾記”形容人記憶力好,也指相交不深。
·白云蒼狗·
典出《可嘆》。
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曾經(jīng)為另一位詩人王季友寫過一首詩《可嘆》。這王季友,好學(xué),家貧,人窮志不窮,作風(fēng)很正派??墒撬拮訁s嫌棄他,終于和他離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內(nèi)情,紛紛議論,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在詩中針對那些不公正的議論而發(fā)出感嘆。詩中不嘆王季友好夫沒好妻,也不嘆他好人沒好運,嘆的是:這樣一個作風(fēng)正派的人物,被說得那樣的卑劣,可嘆!作者在詩中就這樣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變幻為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用比興起句,說: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件清白干凈的衣服,一會兒卻變成一只灰毛狗的樣子了;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兒哪樣沒有呢!
由于杜甫的這首詩,后人就借“白衣蒼狗”來感嘆人事和世態(tài)的變遷迅速、出人意料。但一般都說成“白云蒼狗”。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典出《北史·長孫平傳》。
平進(jìn)諫曰:“諺云:不癡不聾,不做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邴紹之言,不應(yīng)聞奏?!?/p>
又見《資治通鑒·卷二二四·唐代宗大歷二年》。
子儀聞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騎兵銅像唐
唐玄宗末期,唐王朝爆發(fā)了“安史之亂”,以后又接連發(fā)生了回紇、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幾次逃難,國勢危殆。幸有良將郭子儀,多次打敗亂軍,使唐王朝轉(zhuǎn)危為安。唐代宗李豫為了酬勞郭子儀,除了給他高官厚祿外,還把自己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他的兒子郭曖為妻。有一天小兩口吵架,升平公主擺起了公主架子。郭曖氣憤地說:“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穩(wěn)皇位嗎?我爸爸還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氣得立刻跑回皇宮去向皇帝哭訴。郭子儀嚇得要命,郭曖的話如果被追究起來,是要滿門抄斬的啊!于是立刻把郭曖捆綁起來,去向皇帝李豫請罪。李豫卻不以為然地笑道:“俗諺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瘍鹤印⑾眿D吵嘴說的話,大人何必計較呢?”一場天大風(fēng)波,就這樣平息了。
后人用“不癡不聾,不做家翁”這個典故比喻作為一家之主,對子侄輩的一些小過失,要裝癡假聾,不必追究,否則不能把大家庭維系好。
·不可勝數(shù)·
典出《墨子·非攻中》。
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
又見《漢書·伍被傳》。
死者不可勝數(shù),僵尸遍野。
淮南王劉安手下有個郎中名叫伍被,此人很有學(xué)問。劉安喜歡學(xué)者,而伍被則是劉安所喜歡的幾個學(xué)者中最受賞識的。為此,遇到一些重大政治問題,劉安常常征求伍被的意見。
劉安想起兵造反,多次與伍被商量,伍被皆認(rèn)為兇多吉少,不宜行動。后來劉安認(rèn)為可以起兵了,又去找伍被商量。他對伍被說:“現(xiàn)在時機已經(jīng)成熟,可以起兵,因為天下的百姓對皇上不滿,諸侯行為失檢的也多,而且他們對皇上也懷有疑懼。我想,我們在西鄉(xiāng)起兵,必然會有人響應(yīng)?!蔽楸贿€是不同意劉安的看法。他告訴劉安說:“漢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是因為秦王殘害百姓,殺術(shù)士,任刑法。當(dāng)時男的辛勤耕種還不得一飽,女的勤于紡織還衣不蔽體。秦始皇修筑長城,軍隊沒有住處,都在露天宿營,‘死者不可勝數(shù),僵尸遍野’。當(dāng)時百姓想造反的,10家當(dāng)中就有5家,而今不是這種情況?!眲搽m然覺得伍被的話有道理,但他造反之心未變。后來伍被另給劉安想了一條起兵之計,但消息很快被朝廷知道,于是伍被便被殺掉了。
后人用“不可勝數(shù)”形容為數(shù)極多,數(shù)也數(shù)不清。
·不識時務(wù)·
典出《后漢書·張霸傳》。
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wù)。
東漢獻(xiàn)帝時,因政權(quán)完全操縱在大臣們手里,漢室已面臨覆亡的危險,劉備是皇室的子孫,很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但是東奔西走,總是沒有好的根據(jù)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隱士司馬徽。司馬徽是當(dāng)時很有才學(xué)的人,他對劉備說:“我很久就聽說你的大名了,你為什么總是東奔西走的沒有一個好的根據(jù)地呢?”劉備說:“這也許是我的運氣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馬徽道:“不是的,是沒有好的人才扶助你的緣故?!眲湔f:“我自己雖然沒有才能,但是我的左右都是能干的人,文有糜竺和簡雍,武有關(guān)羽和張飛,不能說沒有人才?!彼抉R徽說:“糜、簡二人只能算是普通的文人,沒有多大幫助。關(guān)羽和張飛雖然有萬夫不當(dāng)之勇,畢竟是武將之流,不是通權(quán)達(dá)變的人才。至于糜竺、簡雍二人,他們對你沒有多大幫助,因為他們都是白面書生,是不識時務(wù)的人。識時務(wù)的人,才可以稱得起是俊杰,你要找到識時務(wù)的人來輔助你,才能成大功立大業(yè)?!?/p>
后人把“不識時務(wù)”引申出來,比喻人眼光狹窄,認(rèn)識不了時勢。
·差強人意·
典出《后漢書·吳漢傳》。
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cè)足而立。諸將見戰(zhàn)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外亂為患,漢兵討伐,節(jié)節(jié)失利。當(dāng)時許多將官,見到這種情形,都驚慌失措,個個慌了手腳;光武帝看見他們這樣都著了慌,心里也有點動搖了。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了名將吳漢,覺得他頗有膽略,于是派人去看看吳漢的情況是怎樣的。不久,派去的人回來向光武帝回報道:“大司馬吳漢現(xiàn)在正督率部下修理戰(zhàn)具武器呢!”光武帝細(xì)細(xì)一想,畢竟這個人,跟那般酒囊飯袋不同,所以贊嘆著說:“吳公還是可以振奮人心的?!?/p>
“差強人意”一直沿用,本指尚可振奮人心,后用以表示還比較使人滿意。
·嗔拳不打笑面·
典出《金瓶梅》。
你只顧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臉,他又不曾傷犯著你。
惡霸西門慶的仆人李銘得罪了西門慶,被趕了出來。李銘買了燒鴨兩只,老酒兩瓶,送給西門慶的朋友應(yīng)伯爵,請他在西門慶面前美言幾句。
應(yīng)伯爵“開導(dǎo)”李銘道:“他有錢的性兒,隨他說幾句罷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年時,尚個奉承的。拿著大本錢做買賣,還帶三分和氣。你若撐硬船兒誰理你?全要隨機應(yīng)變,似水兒活,才得轉(zhuǎn)出錢來。你若撞東墻,別人吃飯飽了,你還忍饑。你答應(yīng)他幾年,還不知他性兒?與他賠個禮兒來,一天事都了了?!薄趹?yīng)伯爵這套“奴才哲學(xué)”教導(dǎo)下,李銘果然變得更油滑世故,又被西門慶收了回去了。
“嗔拳不打笑面”,嗔:發(fā)怒。意思是發(fā)怒人的拳頭決不會打笑臉人。
后人用“嗔拳不打笑面”這個諺語勸人制怒、忍辱。
·大巧若拙·
典出《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認(rèn)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時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書。此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括一些樸素的辯證法,內(nèi)容涉及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
《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論的一部分。在這一章里,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其言行的實質(zhì)和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并不是一致的。他說:大的成就好像虧缺,但它的用處是不會失敗的。大的充實好像空虛,但它的用處是不會窮盡的。大的正直好像彎曲。大的靈巧好像笨拙。大的辯才好像語言遲鈍。大的得利好像虧本。在生活方面,活動可以戰(zhàn)勝寒冷,靜止可戰(zhàn)勝炎熱。在政治方面,清而無欲,靜而無為,可以做天下的君長。
老子像
后人用“大巧若拙”比喻正直靈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得過且過·
典出《輟耕錄》。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比至深冬嚴(yán)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從前在五臺山有一種奇特的小鳥,名叫寒號蟲。寒號蟲有四只腳,兩只肉翅,不會飛行。盛夏季節(jié)是寒號蟲最快樂的日子,它全身長著絢麗豐滿的羽毛,鮮艷奪目,使百鳥十分驚羨。這時,寒號蟲得意揚揚,整天走來走去,到處找別的鳥比美。它一邊走一邊唱道:“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夏去秋來,有些鳥飛向遙遠(yuǎn)的南方,到那里去過冬;留下的鳥整天辛勤勞碌,積糧造窩,準(zhǔn)備過冬。只有寒號蟲仍然游游逛逛,到處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秋去冬來,寒風(fēng)呼嘯,雪花飄舞。別的鳥在秋季都換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來。寒號蟲卻與眾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脫得光光的,一根毛也沒剩下,就好像還沒有長毛的鳥崽。夜晚,全身光禿禿的寒號蟲,躲藏在石縫里,凜冽的寒風(fēng)不斷襲來,凍得它渾身直打哆嗦。它不斷地咕嚕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窩,明天就做窩?!笨墒?,當(dāng)寒夜過去,太陽從東方升起,溫暖的陽光照耀大地,寒號蟲卻忘記了前夜的寒冷,忘記了要做窩的決心,它又說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寒號蟲始終也沒有做窩,就這樣一天天地混日子,最后凍死在五臺山的巖石縫里。
成語“得過且過”即由此而來,意思是過一天算一天,不作長遠(yuǎn)打算?,F(xiàn)在也指工作、學(xué)習(xí)中只求過得去即可。
·斗雞走狗·
典出《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沈,相隨行,斗雞走狗。
西漢時,有一個大臣叫袁盎。呂后專權(quán)時,他曾為呂后的侄子呂祿的舍人。袁盎與御史大夫晁錯歷來不和。漢景帝即位后,晁錯告發(fā)袁盎“多受吳王(劉濞)金錢”,袁盎被降為庶人。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jì)南、淄川等六國,發(fā)動了判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袁盎入見景帝,離間景帝與晁錯的關(guān)系,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名,向景帝建議誅殺晁錯。在袁盎的蠱惑下,景帝錯殺了晁錯。但是,誅殺了晁錯,并沒有制止劉濞等的叛亂,七國叛軍反而更加猖狂地向中央進(jìn)攻。在事實面前,景帝才清醒過來,重新下了平叛的決心,派周亞夫為太尉率軍迎擊,最后平息了這次叛亂。
叛亂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劉禮手下為相,但所獻(xiàn)計策不被采納,袁盎遂病免居家。病歸以后,袁盎昔日的威風(fēng)和斗志逐漸消失,竟在鄉(xiāng)間隨波逐流,斗雞走狗,以度余生。后來,因事為梁孝王所怨,被刺殺。
人們常用這個典故形容一些游手好閑的人的無聊游戲。
·發(fā)蒙振落·
典出《史記·汲鄭列傳》。
淮南王謀反,憚黯,曰:“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fā)蒙振落耳。”
西漢武帝時,有一個叫汲黯的人,字長儒。他先任東海太守,繼為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黃老學(xué)說,對漢武帝常常直言切諫。武帝既尊敬他,又有點兒怕他。漢武帝可以和大將軍衛(wèi)青蹲在床邊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孫弘說話,但不戴帽子就不敢和汲黯相見。有一次,汲黯有事來見漢武帝,漢武帝剛巧沒戴帽子,于是連忙躲在帳幕后面,叫別人傳話去接受汲黯的意見。由于汲黯為人耿直,對皇帝也敢直言進(jìn)諫,所以好多大臣甚至一些諸侯王都懼怕他。
當(dāng)時的丞相公孫弘的為人和汲黯不一樣,他對人寬厚,與人無爭,所以雖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淮南王劉安陰謀反叛,但懼怕汲黯。他說:“汲黯這個人,好直言進(jìn)諫,對朝廷忠貞不貳,恐怕難以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孫弘,要迷惑他是十分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動將要掉落的葉子一樣。”
后人用“發(fā)蒙振落”形容十分容易。
·侯門似?!?/h2>
典出《贈去婢》。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唐代時,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里有一位端莊美麗、天賦歌喉的使喚丫頭。崔郊很愛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崔郊的姑母不知這一情況。由于家境貧困,姑母后來將這位婢女賣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侯門似海
崔郊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門禁森嚴(yán),普通人怎么進(jìn)得去?從此,崔郊一直沒見著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節(jié),崔郊偶然遇見了她。她已是官家的人了,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問詢。兩人四目相對,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里很難過,但又無法向人訴說,便寫了一首詩《送去婢》: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后人用“侯門似?!保ㄒ沧骱铋T如海)形容顯貴之家門禁森嚴(yán),普通人無法進(jìn)入。
·哭母不哀·
典出《淮南子·說山訓(xùn)》。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
東鄰家的母親死去了,她的兒子哭得一點兒也不悲痛。
西鄰家的兒子看見了,回家告訴他的母親說:“媽,你為什么不早點兒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
凡是盼望母親早點兒死的人,母親雖然死了也不會悲慟的。
這篇寓言揭穿了一切偽善者的假面具。盼望母親早死,好大哭一場,以圖驚動四鄰,這種“孝子”只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口蜜腹劍·
典出《資治通鑒·唐紀(jì)·玄宗天寶元年》。
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善于諂媚逢迎,看皇帝眼色行事,并對玄宗喜愛的心腹宦官和寵妃,也想方設(shè)法討好賣乖,取得他們的歡心。他就是依靠這種本領(lǐng),高居宰相之位達(dá)19年之久。
李林甫像
平時李林甫和同僚們接觸,總是裝出一副態(tài)度恭謙、平易近人的模樣,實際上卻非常陰險狡猾,手段毒辣。他專門同有權(quán)有勢的人結(jié)交,結(jié)成幫派,壯大自己的勢力。凡是有才學(xué)有見識的人,他都非常妒忌,如果哪位官員功業(yè)超過他,被皇帝重用,地位威脅到他,他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把這個人除掉。
為了掌握唐玄宗的一言一行,李林甫用金錢玉帛買通了宦官和皇帝的嬪妃,因此唐玄宗那兒有什么消息,他馬上就能知道。有一次他聽說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便立即把盧絢調(diào)到外地,不久又把盧絢降職,卻對唐玄宗說盧絢有病,不能重用。又有一次,他打聽到唐玄宗想重用嚴(yán)挺之,就把嚴(yán)挺之請到京城來看病,然后告訴唐玄宗,說嚴(yán)挺之年老體衰,正在治病。他就這樣玩弄兩面三刀的手腕,妒賢忌能,陷害了很多比他才能高的人。因此,大家都說他口蜜腹劍,對他十分痛恨。
口蜜:說話甜蜜好聽。腹劍:肚里藏著利劍?!翱诿鄹箘Α北扔骺陬^說話好聽,肚里卻滿是暗害人的主意。
·樂不思蜀·
典出《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魏兵攻破蜀國后,后主劉禪投降,司馬昭把他帶回魏都洛陽。一天,司馬昭邀請劉禪參加宴會,有意安排藝人為劉禪表演過去蜀國的雜耍技藝。旁邊觀看的人都為他難過,可是劉禪卻嬉笑自如,拍手歡呼,看得津津有味??吹竭@個情景,司馬昭問親信賈充:“這個人怎么會無情無義到如此地步?”
賈充笑笑,說:“要不是這樣,殿下怎么能輕而易舉吞并他的國家呢?”
過幾天,司馬昭問劉禪說:“你很想念蜀國嗎?”
劉禪脫口而出說:“這里快樂,不想蜀國。”
這話立即被當(dāng)作笑料內(nèi)外傳開了。隨后主同來的原蜀國掌管圖書的大臣聽到后,求見劉禪說:“假如有人再問你,你應(yīng)該流利地回答:‘先人的墳?zāi)?,遠(yuǎn)在隴蜀,我的心朝西悲傷,沒有一天不思念?!缓缶烷]著眼睛流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