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京口初到建康
劉勰之所以想到要去建康投奔與自己僅一面之緣的定林寺僧祐和尚,這與當時寺廟在國家社會的地位有關。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花一點兒筆墨介紹當時的寺廟在全社會的地位。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tài),政治十分黑暗,經濟凋敝,但佛教文化卻非常發(fā)達。東晉以后北方出現(xiàn)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是久居內地吸收了漢族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用武力相繼建國,出現(xiàn)了前涼、后趙、前秦、西燕、西魏、后涼、北涼、南燕、北燕等國家。北朝將近三百年的時間,他們的文化都融入到漢族里了。晉元帝初到建康時,南方士族都不理他。經過王導、桓溫、謝安、庾亮四大家族勢力的反復爭斗,最后由劉裕在京口糾集力量,建立了南朝政權宋朝。
盡管南北朝經濟凋敝,但寺廟卻很發(fā)達,寺廟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支柱。篤信佛教,大建佛寺,是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者們的共同愿望,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在政治上分裂,但在佛教問題上有著許多共識。北魏上層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建都平城時開鑿了著名的云岡石窟。遷都洛陽后,又在伊闕開鑿了龍門石窟。在城內和郊區(qū)大建佛寺,僅洛陽一地佛寺就多達一千多座。洛陽所建佛塔更多,一時王公貴族豪門富家甚至捐獻私宅為僧院,使洛陽佛寺之多甲天下。當時有個北魏文人楊衒之(今河北滿城人)寫了一本《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興佛的盛況。楊衒之在北魏時做過期城太守、撫軍府司馬、秘書監(jiān)等官職,對于魏國興佛的情況深有了解。他于東魏定武五年因出差路過洛陽,看到洛陽已經衰落,回顧當年盛況,感慨萬千,遂寫了《洛陽伽藍記》,追記當年佛寺園林盛衰興廢?!百に{”是梵語“僧伽藍摩”之縮稱,意為“眾比丘之園”,即僧寺。作品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個部分,記敘當年洛陽著名佛寺的歷史和建筑,兼及宮殿、官府、宅第、園林、塔像、橋梁等變遷。楊衒之對佛寺方面的描寫,真實詳盡、生動順暢。例如,關于永寧寺浮圖,作者寫道:“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huán)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又如描寫瑤光寺靈芝釣臺藝術建筑之神奇:“觀東有靈芝釣臺,累木為之,出于海中,去地二十丈。風生戶牖,云起梁棟,丹楹刻桷,圖寫列仙。刻石為鯨魚,背負釣臺,既如從地踴出,又似空中飛下?!睆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北朝的佛教文化、寺廟經濟是非常發(fā)達的。
南朝也是如此。當時南朝的統(tǒng)治者唯恐落后于北朝,經常派王公貴族、朝廷官吏到北魏參觀學習。南朝的皇族蕭子良就曾派當時與他觀點不同的范縝、蕭琛到北魏參觀訪問,以圖用北魏修建寺廟的盛況影響他們,使他們改變對“佛教”的看法。南朝的都城建康,寺廟經濟也非常發(fā)達。建康是晉朝建立后的都城,成了長江流域政治文化中心。齊梁時期,建康已成為南北各四十里的城市。秦淮河兩岸繁華異常。統(tǒng)治集團在各地搜刮的財物,主要集中在建康,高檔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建康成為有二十八萬戶的大城市。當時有個大臣賀琛上書給皇帝,指責京城及地方官員窮奢極欲、無限浪費的情形,說有的官員一次宴會耗資百金,家中蓄妓無數(shù),極盡聲色之樂。梁武帝的六弟蕭宏,光在建康的店鋪就有數(shù)十處。蕭府內有庫房一百多間,裝著從各地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和布匹絲綢。他的殘酷剝奪,朝廷不予追究。建康的寺廟也迅速拔地而起。到了梁代,建康有寺廟五百余座。這里已成了統(tǒng)治者們享樂的天堂。在當時,寺廟不只是和尚居住的地方,而成了一個大社會。寺廟經濟的發(fā)展使整個社會都“心向往之”。
劉勰正是看到寺廟在社會經濟中的特殊地位,看到寺廟經濟的發(fā)達,從而想到去建康投奔定林寺的僧祐大師。
他下定決心,賣掉了京口的房產,離開了生他育他的故土,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尋找出路。
劉勰孤身一人,坐著小船,沿江北渡,在建康一個小碼頭上了岸。
劉勰踏上建康這塊繁華之地,看到城里街道整齊,人們熙熙攘攘,他既興奮,也感到茫然。他在建康無親無友,沒有落腳之地,只能直接去找僧祐。
劉勰還記得僧祐是定林寺的高僧。但過了這么多年,他還認得自己嗎?
劉勰流浪在建康城內,向人打聽定林寺在哪里。當?shù)厝艘菜銦崆?,但有的指東,有的指西,劉勰無所適從。
原來建康有兩座定林寺:一座是老定林寺,叫下定林寺;一座是新定林寺,叫上定林寺。僧祐在哪一座定林寺,劉勰自己也不知道。他的目標是找定林寺的僧祐。
劉勰滿城轉,東進西突。他背著簡單的行李,到了鐘山腳下的定林寺。他走進寺內,向寺院的僧人打聽僧祐大師在哪里。
僧人們說:“僧祐大師是佛界大師,他現(xiàn)在是上定林寺的住持。你要找僧祐就得去上定林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