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生物的養(yǎng)分攝取和生長

自然史(精華版) 作者:[法] 布封 著


第三章 生物的養(yǎng)分攝取和生長

一只動物的軀體構造便是一種內部模型,在這個模型之中,營養(yǎng)物質進行了轉換,變成整個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的各個部分無須做出次序和比例之類的任何改變,它們只需吸收營養(yǎng)即可,然后其體積和重量便會相應增加。有的人將這種體積的增大稱為擴張,在他們的設想之中,所有的困難阻礙都能夠克服,因為一只動物在胚胎時期就已完整形成,并且其身上的各個部位會隨著必要養(yǎng)分的不斷吸收相應增大,這個理論是很容易得到接受和認可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對軀體的增大和擴張有清晰的認知,除非我們將整個生物的軀體和軀體中的各個部分看作是許許多多的內部模型,它們是以各自所處的位置的順序來吸收營養(yǎng)成分的,否則生物軀體的增大和擴張是如何進行和完成的呢?如果只是單純進行表面上的累加,是無法完成擴張的。但相反地,通過力透物體的深入刺激,能夠使生物體各個部分的體積得到增加,其形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改變。由此可見,為生物體的擴張所服務的物質必須穿透表面,全方位直達身體內部。同時,物質的滲透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次序和比例來完成,這樣一來,所有部分都能夠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地接收養(yǎng)分,沒有哪個部分吸取更多,因此也就不會有哪個部分比身體其他部分的增大速度更快,整個軀體同步變大,其外形不會發(fā)生全然徹底的改變。那么,現(xiàn)在的問題就是,除了我們設想的內部模型之外,究竟是什么能夠驅使供給養(yǎng)分遵守這一準則,并使得它們永恒持久地均勻抵達身體內部的各個部分?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每個動物或植物的軀體都是一種恒定不變的內部模型,但是它們能夠通過養(yǎng)分的吸取,實現(xiàn)內外一致的逐漸均勻增大。這種增大也是由穿透身體外部,直達體內的外界營養(yǎng)物質的不斷攝取來完成的,最終所形成的物體與生物體原本的形態(tài)相似,其構成物質也與模型本身的構成物質完全一致。

但是,動植物所同化為自己身體構成物質的營養(yǎng)成分具有何種性質?是什么賦予了它們進入軀體,作用于內部模型所必需的活躍性和動能?如果這種能量確實存在,它是否必然與制造生成生物體內部模型的力量類似?

這三個疑問,涵蓋了養(yǎng)分汲取和成長這一大類的所有方面,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我相信,若是生物汲取養(yǎng)分的運作模式不能弄清楚,那么動植物的繁殖和生育問題也就無法得到合理的、令人滿意的解答。所以,為了比較不同因素導致的結果,我們必須將這三個問題獨立開來,分開研究。

首先,第一個問題與物質的營養(yǎng)本質相關,上文所給出的理由已經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在隨后的章節(jié)中將會有完整詳盡的闡釋。我們要證明自然界中確實存在千千萬萬的有機生命分子;而且,它們的產生和制造是自然而然,既不費時也不費力的,它們的存在是恒定不變的,而生命體的死亡也僅僅是將這些有機生命分子分離開來,并不意味著它們被徹底摧毀,不復存在。因此,動植物所同化和吸收的物質其實就是一種與它們本身具有同樣性質的有機物,最終有機物質的吸收將會增加生物體的體積,而不會改變它們本身的形態(tài)或者特性——實際上,它與組成生物體的分子具有相同的形態(tài)和特性。這樣一來,在動物攝取用以維持生命,保持身體器官正常機能的食物中,以及植物通過根系和葉子來汲取的樹液養(yǎng)分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在蒸騰作用、分泌作用和其他的一些排泄作用的影響下流失了,最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保留下來,成為生物體成長的供給養(yǎng)分。在動物或植物的體內,很可能形成了原生給養(yǎng)分子和有機分子的隔離。原生給養(yǎng)分子通過前文提到的種種方式獲得并排出,只有原生有機分子才能長久保留,并且經由某種活力均勻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個部位,這樣一來,每個部位所獲得的養(yǎng)分都是均衡的,不多也不少,恰恰足夠它們平等地吸收、成長和擴張。

其次,至于第二個問題,是什么力量驅使有機物質穿透生物體表,使得其能夠被生物的內部模型所吸收?前文中提到,在自然界存在著某些與生物體內部器官的構成物質相關聯(lián),但與外部特性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力量。而正如我們所觀察得到的結果一樣,這些力量超越了人類的認知,因為它們直接作用于身體的內部器官,而我們的感官知覺無法捕捉到任何不屬于表面現(xiàn)象的活動。因此,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對穿透力量有清晰的認識,也無法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程度有限并不代表著它們不存在,也不代表著在它們的作用沒有產生大部分自然界各式各樣的效應。我們必須承認它們對于營養(yǎng)吸收和生物體增長所做出的貢獻,除了這種最為直接有效的滲透作用,沒有其他任何方式能夠為生物體的成長助力如此之大。滲透力量以類似于重力穿透一切物質各個部分的形式作用在生物體身上,吸引和拉攏食物中的有機分子,直接在有機生命體的內部產生反應,使營養(yǎng)成分得到吸收。不同的生物體有著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我們將之稱為內部模型,許多有機分子受到滲透力量的吸引作用,以一種有序的形式,根據生物體的形態(tài)區(qū)別進入體內并產生效應,所以它們無法改變其固有形態(tài),只能從各個維度增加其體積,最終促成有機生命體的生長和壯大。并且,若是有機體內部的擴張方式與之類似,那么有些分子的外部和內部構成形態(tài)與整個軀體的形態(tài)是一致的——由它們作為單位而始,生物體的繁衍生殖得以不斷發(fā)展下去。

最后是第三個問題,內部模型的繁殖是否也是在相似力量的作用之下完成的呢?我們發(fā)現(xiàn),正是同一種力量造就了生物體的生長擴張和繁衍生殖,在一個不斷成長的有機生命體之中,如果存在一些與整體形似的分子,有朝一日它們完全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機生命體,與它們原先構建而成的生物體本體有著完美的相似度。這類分子不會在最初的時候就展露出與整體極高的相似度,我們無法輕易察覺出來。但是當它們從整體上被分離出來,并吸收了充足均衡的養(yǎng)分之后,它們便會開始逐漸長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呈現(xiàn)出與原生體極為相似的內外結構形態(tài),就像一株柳樹或一只水螅,它們體內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與整體結構十分形似的有機分子,如果把它們切割成極小的碎片,每一片都能夠長成一株新的柳樹,或是一只新的水螅。

如果在一副軀體之中,所有的分子都與其整體的結構類似,那么它的組織結構一定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就像我們在第一章里所探討的那樣——因為其結構只是同一種形式的簡單重復,是相似形態(tài)的結合架構,所以其身體內所有的結構組織都是相同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結構最為簡潔單一的生物體,或是最低級的生物,它們的產生十分容易,幾乎不費任何力氣,而且它們的數量也最為眾多。相比之下,如果一個有機生物體內僅含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與自身整體結構類似的分子,那么在能夠獨立進行二次發(fā)育的分子數量如此稀少的情況下,相應地,它的繁衍和生殖的難度便會大大增加,種群數量也就遜色許多。這一類生物的有機結構更為復雜和高級,因為與整體相異的有機部分越多,整體的組織結構就越加完善,并且繁殖的難度也會更大。

所以,營養(yǎng)吸收、生長發(fā)育和增殖繁衍都是同一個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有機生物體由與自己本身結構相似的食物分子供給養(yǎng)分,然后在受到相應有機部分的充分刺激的情況下逐漸擴張長大,其最終的生殖是因為在身體之內包含了某些與自身整體結構十分近似的原生分子?,F(xiàn)在亟待我們探明的問題,就是那些與生物體結構相似的有機分子是通過養(yǎng)分的吸收作用進入有機生物體內的,還是它們原本就一直屬于生物體內部,具有十分獨立的存在性?如果我們假設第二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我們便會陷入生物體組成部分的無限論之中,或是相似胚胎細胞是層層相套的理論里,我們早已經證實了這種設想的缺陷性和模糊性,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與生物體整體結構類似的有機分子是從食物之中被提取出來的。我們希望借此假設,能夠為有機分子的形成方式和微小分子的結合方式提供合理的解釋。

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在營養(yǎng)成分中不同的部分是相互分離的。那些與動植物結構成分一致的有機物,通過蒸騰作用和其他一些排泄作用的去粗取精,最后留存下足夠的分子為生物體的養(yǎng)分汲取和擴張生長提供支持。但是這些有機部分必定是多種多樣的,而且,生物體的各個器官部分只能按比例吸收那些與自身結構相似的養(yǎng)分分子。所以,我們便自然而然地設想到,剩余的有機營養(yǎng)物質將會從生物體內的各個部位被輸送出來,轉運到某一個或者多個特定的地點,然后所有的這些有機分子相互結合,形成與本體類似的小型有機生物體。從分子結合而始,成型的有機體便獨自進行擴張和發(fā)育,最終長成類屬同一物種的獨立生命個體。因為每個身體部分送回的多余有機營養(yǎng)成分,其結構與自己本身十分近似,所以,這些來自于身體不同部分的營養(yǎng)分子的結合,理所應當能夠最終形成與本體相同的有機生命體。雖然我們現(xiàn)如今還不能斷定這就是為什么生物體在成長和擴張的同時無法進行生育的原因,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很可能是因為當生物體在成長發(fā)育的時候,身體各個部分吸收了全部的有機營養(yǎng)分子,與此同時還沒有任何富余的養(yǎng)分流出,因此,在生長變大的同時,生物體是無法進行繁殖和生育的。

有的人僅僅承認這個觀點中的數條機械原理,除此之外全盤否認,而這整個關于營養(yǎng)吸收和繁殖生育的解釋或許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并且加之前文已經提到過的生物體營養(yǎng)吸收和成長發(fā)育符合后者的描述,他們很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不相稱的從屬關系。但是,我所持的觀點與這些哲學家們截然不同。在我看來,這些哲學家僅僅是承認了數條機械原理的存在,卻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思想被所謂的哲學原理的桎梏束縛得多么狹隘。如果單個自然界現(xiàn)象能夠用這樣一個僵硬死板的規(guī)則體系解釋,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上千種自然現(xiàn)象超乎了它的框架邊界,無從進行闡述和說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