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楷?!つ7?/p>

溯源俗語老典故 作者:聶鑫森 著


稱謂類

楷模·模范

在新聞報道和日常用語中,“楷?!?、“模范”,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道德楷?!薄ⅰ跋冗M模范”等等,即是指在某方面做得特別好的人物,堪為表率,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先說“楷模”。

“楷”,是一種樹木,“楷,即今之黃連頭樹也??邪`,可以為器”(《廣陽雜記》)。相傳其枝干疏而不屈,因此形容剛直,“強楷堅勁,用在楨干,失在專固”(《人物志·體別》)。在山東曲阜的孔子墓上楷樹繁茂,故又稱“孔木”,清代的《廣群芳譜》引《淮南草木譜》:“孔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質(zhì)得其直故也。”“楷”,又有“法式、典范“(《辭?!罚┑囊馑?,“今世行之,后世已為楷”(《禮記·儒行》)。

“?!?,也是一種“木名,傳說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辭?!罚?。“昔模樹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明·葉盛《水東日記》)?!澳!庇种钢圃炱魑锏哪P?,引申出“榜樣”、“仿效”的意思。

因這兩種樹的“正”與“直”,且又生長在堪為榜樣的孔子和周公的墓地,于是也就人格化了,成為萬世可師的“楷模”,并以此來彰顯為人敬仰的人物?!肮时敝欣蓪⒈R植,名著海內(nèi),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后漢書·盧植傳》)。

再說“模范”,其義與“楷模”相同。

“模范”的“?!?,上面已解說了。而“范”,也是模子的意思,如錢范、銅范,“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為行,故作之也”(《論衡·物勢》);也指用模子澆鑄,“范金合土”(《禮記·禮運》)。于是,“范”引申出“榜樣”的含義,如“范文”、“示范”、“垂范后昆”之類詞語。

“模范”,原本指制造器物時所用的模型,以后引申出值得人學習和效法的榜樣。“師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學行》);“當時后進,競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北史·庾信傳》)。

龍·龍?zhí)ь^

我們常把有雄才大略且精明強干的人,譽之為“龍”,反之則貶之為“蟲”。又把能人即將委以重任,準備甩開膀子干一番大事業(yè),俗語稱之為“龍?zhí)ь^”。

民諺說:“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p>

民間認為,農(nóng)歷的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zhí)ь^的日子,此后雨水會逐漸增多,預(yù)示著這一年的好收成。因此,這一天稱之為春龍節(jié)。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鞭r(nóng)歷二月二日左右,正值驚蟄、春分節(jié)氣,驚蟄龍?zhí)ь^,春分龍登天,這就是春龍節(jié)的來由。

二月二日又稱“龍?zhí)ь^”,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中說:“二月二日曰‘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亦說:“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p>

宮廷也十分重視這個節(jié)日,“二月二日,各宮門前撤出所安彩妝,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明·劉若愚《酌中志》)。

在清代的宛平縣,“二月二日曰‘龍?zhí)ь^’,因薦韭之余,家各為葷素餅餡,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兒’,謂引龍以出,且使百蟲伏藏也”(《宛平縣志》)。

二月二日又是土地爺?shù)纳?,所以“城?nèi)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游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zhí)ь^’。此日飯食皆以龍名,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面條謂之‘龍須’,扁食(水餃)為‘龍牙’之類”(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

古人慶祝春龍節(jié),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蟲害消除,五谷豐登,帶有一種強烈的農(nóng)耕文化色彩。

烈士·壯士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出寶貴生命的人,譽之為“烈士”。在和平年代,為搶險救災(zāi)、懲惡揚善而犧牲的人,也稱之為“烈士”。

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烈士”即是偉大、高尚、失去了生命的人。但其原本的意思,并不是這樣。

“烈”,有“光明;顯赫”(《辭?!罚┑囊馑?,如:“君有烈名,臣有叛質(zhì)”(《國語·晉語九》);還有“正直;剛毅”之義,“如:義烈、貞烈”(《辭海》)。而“烈士”,古代指有志功業(yè)或重義輕生的人,“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史記·伯夷列傳》)。

《韓非子·詭使》是這樣界定烈士的:“好名義不仕進者,世謂之烈士?!卑自捠钦f:珍惜名譽,追求廣德大義,而且不為了做官就舍棄“名”與“義”的人,方可稱為“烈士”。

曹操既是個政治家,又是個優(yōu)秀的詩人,他在《龜雖壽》一詩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因“烈士”一語,有重義輕生和以生命捍衛(wèi)崇高原則的意味,如:“忠臣孤憤,烈士死節(jié)”(西晉·陸機《辯亡論》)。這種將“烈士”與“死節(jié)”并聯(lián)一起的說法,也就有了以“烈士”喻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惜獻出自已寶貴生命的人的稱謂。

我們將壯實、健碩、豪爽、勇猛、慷慨的人,稱之為“壯士”。《史記》中的荊軻,在領(lǐng)命去刺殺暴君秦始皇時,就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壯,強壯,如年青力壯”;又指“壯年,《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贝送?,還有“肥碩”;“雄壯;盛壯”(《辭?!罚┲?。故“壯士”多指三十歲上下且健壯、勇猛的人。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舉行開科取士,其中“武士”類的錄取,以身體和武藝而分為一、二、三甲,第三甲稱之為“壯士”。

“壯士”、“壯歲”在古典詩詞中,屢見不鮮:“健兒寧斗死,壯士恥為儒”(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壯歲旌旗擁萬夫”(宋·辛棄疾《鷓鴣天》)。

老板

在眼下流行的口語中,人們常把一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稱之為“老板”。甚至,當著負責人的面,也“老板”長“老板”短地稱呼?!袄习濉鄙婕暗姆秶?,在今天已相當廣泛,工廠、農(nóng)村、商店、公司、機關(guān)……都似乎習以為常。

《辭?!氛f:“老板”,其一是“舊時稱商店、工廠所有者;又佃農(nóng)稱地主,雇工稱雇主,亦叫‘老板’”。其二,“舊時對京劇演員的尊稱”。

在舊時代,商店、工廠、田地皆是個人私有,稱之為“老板”,是大家熟知的。而在解放前,京劇演員,特別是名角、大腕,如梅蘭芳、譚鑫培、葉盛蘭等,都尊稱為“梅老板”、“譚老板”、“葉老板”,這是因為凡名角或是組團的“班主”,或是“挑班”的骨干演員,決定著對觀眾的吸引力和票房收入,故以“老板”稱之。

但“老板”的出處,卻很少有人去探究。

著名學者謝興堯,在他的文化散文集《堪隱齋隨筆》中,專有一文《老板考》,試圖解說“老板”的來由:“今南北各地,呼商人或藝人曰‘老板’,意即一店一班之主,惟其本義實為假借。施可齋《閩雜記》云:‘市肆主人及船中年長等,閩俗多稱老板,義不可解……’”

博覽群書的金先生,發(fā)現(xiàn)“老板”最初的字源:“老”,是“金”旁加一個“老”字;“板”,則是左“反”右“力”,這個字在字典中一般不載?!鞍刺赵馈度涗洝罚洪}王曦時鑄大鐵錢,亦以開元通寶為文,五百文一貫,俗謂之老板?!倍岸取侗屉u集存》云:國初至宏治時皆行好錢,正德時京師交易者稱錢為板兒,皆低惡之錢,以二折一,但取如數(shù),而不論好惡。既而南方亦行板兒……《雨行雜錄》云:鑄錢之模謂之板,宋時鑄錢每板六十四文。故俗有板板六十四之語。今江北各省稱大錢為老官板,亦是此義”(俱引自《老板考》)。

“老板”,是“老官板”的縮寫,本義是大錢、好錢,“沿習為店主、船主之稱也”(《老板考》),自是一種尊稱。

舊時的店主、廠主、船主、班主,皆與經(jīng)濟(金錢)發(fā)生最為直接的關(guān)系,并掌管自已的經(jīng)濟命脈,世人以“老板”稱之,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在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大潮勃興,特別是私營企業(yè)主數(shù)量的大幅增長,“老板”的稱呼確實是隨處可聞了。人們將其引伸為對一個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稱謂,亦可看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和折射。

大腕

這些年來,人們習慣稱呼某方面的出類拔萃者、名聲顯赫者為“大腕”。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原版中,并無“大腕”(“腕兒”)的詞目,一九九六年的修訂本中,才有了此詞的解釋:“腕兒,指有名氣、有實力的人(多指文藝界的)?!?/p>

有人推斷,“大腕”的前身本是“大萬”或“大蔓”,“萬”和“蔓”原為江湖隱語對“姓”的代稱。江湖上稱通報姓名來歷為“報萬(蔓)兒”或“道萬(蔓)兒”,稱成名或顯揚名聲為“揚名立萬(蔓)”?!按笕f”或“大蔓”,也就衍生出“名人”的意思,而“腕”與“萬”、“蔓”音近,故又演變出“大腕”。

“腕”,是指“人和四足動物的掌和前臂之間的部分”(《辭?!罚?。

口語中,稱某人神通大,智慧多,呼風喚雨,舉重若輕,則稱之為“有大手腕”。

古本小說和戲曲中,“拳頭”大和“胳膊”粗來比喻一個人的能耐和名聲。

元人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我是拳頭上能站人,胳膊上走得馬,不戴頭巾男子漢,丁當響的老婆!”

《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也有“拳頭上立得人起,胳膊上走得馬過”的話。

拳頭上可以站人,胳膊上可以走馬,其大其粗,可看作是“大腕”的另一種印證。

今天“大腕”已人所共知,當紅的、有實力的演員,以及廣受關(guān)注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不僅稱“大腕”,還叫做“名腕”;著名的企業(yè)家,則譽之為“企業(yè)界的大腕”……

?!づ狻づH?/p>

我們形容某個人辦事有能力,而且說話有氣魄,便會說:這個人很牛!或者說:這個人很牛氣。而且還習慣地把這種很“牛”很“牛氣”的人,譽之為“牛人”。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用于耕種田地的牛,既是農(nóng)民的親密伙伴,也是中國人心目中一個美好的形象。

牛,體魄健碩,威武雄壯,而且具有驚人的力量。它吃苦耐勞,憨厚誠實,以草為食,癡心奉獻。同時,它不畏強暴,頭上的雙角,便是它與敵搏斗的武器。故我們把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譽之為“老黃?!?;把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年輕人,夸之為“初生牛犢不怕虎”。

古詩文中,贊頌牛的文字屢屢可見:“一寸荒田牛得耕”(唐·杜甫《蠶谷行》);“平蕪又見粼粼綠,復(fù)與田翁共苦辛”(元·袁桷《題李唐<牛>》);“老牛不死耕不已”(清·葉士鑒《老牛嘆》)。當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弟子李可染,人品、畫品皆為世所重,他的畫齋叫“師牛堂”,他師牛、畫牛,名聞海內(nèi)外。他畫牛的題款,充滿了對牛的崇敬和贊美:“給予人者多,取予人者寡”;“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農(nóng)而不居功……”

故我們所說的“?!焙汀芭狻?,多為褒意!

“牛人”,也就是“強人”、“能干人”等詞語的借代?!芭H恕保砻婵粗皇恰跋衽R粯拥娜恕钡囊馑?,但其還有更悠遠的歷史淵源。

‘牛人”是一種職業(yè)和職務(wù),《周禮》中有其描述文字。地宮有“牛人”一職,春宮有“雞人”、”龜人”,夏宮有“羊人”,秋宮有“犬人”。“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事供犒牛;喪事供奠牛……”“牛人”對牛有著深厚的了解,他可以根據(jù)牛角的發(fā)育情況,來判斷牛的老、幼,并以此來區(qū)分牛的等級,然后確定其用途,或祀天祀神,或款待賓客,或犒勞將士:“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

今天口語中的“牛人”,與古代職務(wù)之稱的“牛人”,意思相去甚遠了。

巾幗英雄

日常用語中,我們把婦女與男人各顯神通,欲一比高下,謂之“巾幗不讓須眉”。長胡子的自然是男人,為什么婦女可用“巾幗”指代呢?

巾,此處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幗,是指古代婦女的發(fā)飾?!皫剑瑡D人首飾”(《說文解字》)。

以婦女的頭巾和發(fā)飾——巾幗,來指代婦女,正如古語中的“裙釵”,即婦女所穿的裙子和頭上的發(fā)釵,也同樣是婦女的稱謂。

《晉書·宣帝紀》說:“亮(諸葛亮)數(shù)挑戰(zhàn),帝(指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p>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我們也看到這個場景:蜀相諸葛亮率兵攻魏,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對陣于渭南。但魏軍堅守不出,任憑蜀軍百般叫罵,只是以逸待勞。諸葛亮想出一計,令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譏諷、嘲笑對方不過是膽小的女人,縮在軍營里不敢應(yīng)戰(zhàn)。這激將法,果然使司馬懿大怒,上書魏國的皇上,請求出戰(zhàn),但未得允許,還派了一個叫辛毗的臣子,手持代表皇上的杖節(jié)來到軍中,以便制止司馬懿的焦躁情緒和魯莽行動。

古代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fā)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樣的頭飾,稱為“巾幗”,上面還點綴著金銀珠翠制成的名貴首飾。

于是,“巾幗”便成了婦女尊榮的稱謂;而婦女中的出類拔萃者,則順理成章名為“巾幗英雄”。

清代湘靈子的《軒亭冤·賞花》說:“新世界,舊乾坤,巾幗英雄叫九閽?!?/p>

酒迷糊·酒神

湖南方言中,將那種嗜酒如命,但一喝便醉眼朦朧、胡說八道的人,稱之為“酒迷糊”。“酒迷糊”即指喝了酒后目光散淡,什么也看不明白,又指沾酒便犯糊涂。而把那種喝酒有海量,而且思路清晰、妙語連珠的人,譽之為“酒神”。

“酒神”在史籍中,指的是誰呢?

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是酒神的誕日。

《說文解字》:“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边@就是說夏朝的少康(杜康),是最早懂得用高梁釀酒的人。

少康是夏啟的孫子,父親被仇敵殺害后,他聯(lián)合夏朝的大臣,報了父仇,并恢復(fù)了夏朝的統(tǒng)治。少康又名杜康,他曾作過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南)庖正,并在此成家。今天的河南汝陽縣北還有個杜康村,傳說是杜康的造酒處。在杜康村至今屹立著一座杜康祠,里面供奉著被尊之為酒神的杜康神像。祠聯(lián)是這樣寫的:“泥醉劉伶,且勿傾杯逞豪興;名傳杜釀,宜將制法再精良。”

過去每逢酒神的誕日,各酒坊、酒店往往要予以祭祀,除香、燭、牲、果等供品外,酒是主供之物。

杜康雖是公認的酒神,但在民間傳說中,還有一位更早的造酒者儀狄?!拔粽叩叟顑x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zhàn)國策·魏策二》)。

而宋人杜蘋在《酒譜》中認為:“堯酒千盅,則酒作于堯,非禹之世也”;而《神農(nóng)本草》、《黃帝內(nèi)經(jīng)》皆有關(guān)于酒的記載,說明造酒并非始于儀狄;在天文史書中,稱“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證明造酒的歷史非常早。

那么,酒到底是誰發(fā)明出來的呢?實際上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酒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考古證明,遠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早期,就有釀酒和飲酒的器物出土,最早的酒是由植物的塊根或果實釀制的,比如甘蔗、麻根、柿等。農(nóng)業(yè)興起之后,方出現(xiàn)以谷物釀酒。自從酒問世以來,經(jīng)歷了自然發(fā)酵的果酒、榨制酒(黃酒)和蒸餾酒(白酒)這三個發(fā)展階段。酒的發(fā)明是集體智慧和勞動的結(jié)晶,而儀狄、杜康不過是古代傳說中的釀酒明星罷了。

但杜康畢竟約定俗成地登上了酒神的寶座,他的名字也成為了酒的代稱。曹操的《短歌行》寫道:“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p>

從古至今,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酒幾乎無處不在。祭祀禮儀、婚喪生死、佳節(jié)良辰、親朋聚會自然是離不開酒的,還有傳統(tǒng)中草藥的泡制,酒往往也是一味不可缺少的“藥”。

歷代文人墨客,更是與酒深深結(jié)緣?!爸窳制哔t”超群拔俗,嗜酒如命;杜甫所稱頌的“酒中八仙”,個個因酒而煥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

憤青·浪子·鐵哥們·鐵公雞

我們常把那種憤世嫉俗,對什么都看不順眼,整天發(fā)牢騷、罵罵咧咧的青年,稱之為“憤青”。這是個近些年才開始流行的新詞,所謂“憤青”,即“憤怒的青年”縮寫。

我們又把那種“不務(wù)正業(yè),專事游蕩的青年”(《辭?!罚?,斥貶為“浪子”。這是個古老的詞匯,“人都道你是浪子,上長街百十樣風流事”(《羅李郎》第三折)。

“浪”的原意是“波浪”,因波浪的起伏、流動無序,引申出“隨便;濫”(《辭?!罚┑囊馑?,如“浪游”、“浪蕩”、“浪費”等等。而“浪子”一語,典出宋代的李邦彥,他行事猥鄙,好作穢褻的詞曲,自號“李浪子”(見《宋史·李邦彥傳》)?!鞍顝﹪L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而都人亦呼邦彥為浪子宰相”(《三朝北盟會編》)。

梁山泊一百另八條好漢中,有一個“浪子燕青”。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會玩耍、識風情,名妓李師師就對他頗為會意。

“浪子,也指流浪者”(《辭?!罚訜o定所,行蹤無定,浪跡天涯?!袄僳E未出世,空名動京師”(唐·李白《竄夜郎于烏江送別宗十六璟》)。

俗語中,將極相契的朋友和知已,可以肝膽相照,可以同生死、共患難,譽之為“鐵哥們”。

“鐵”,原意為“鋼鐵”,引申出堅強、堅硬、牢固、牢靠等意思,如“鐵了心”、“鐵關(guān)系”、“鐵朋友”,皆是日常用語中耳熟能詳?shù)?。“鐵朋友”,也就是“鐵哥們”,以其比喻朋友間的友誼如鋼鐵般牢不可破。

具有貶義的詞語是“鐵公雞”,喻其用錢極為小氣,該出錢的時候也是分文不掏,就像“鐵公雞”一樣“一毛不拔”。典出清代袁枚的《子不語·“鐵公雞”》:文中的主人公極為吝嗇,喜歡占別人的便宜,村中有人患急病,大夫的處方中須用兩根七寸長的公雞毛做藥引子,其人正好有一只長羽毛的公雞,可他卻說你用五錢銀子買走這只公雞吧,而當時的市價一只公雞不過二錢銀子。病人無奈,只好買下。村民們議論時說此人的雞是“鐵公雞”,一根毛也拔不下來。后來,“鐵公雞”就成了吝嗇鬼的代稱。

跑堂的

一個人在單位不擔任重要職務(wù),也不從事關(guān)鍵的工作,只是打打雜,稱之為“跑堂的”;或者只是在單位從事接待事宜,迎來送往,安排酒席、宴會,也會自嘲為“跑堂的”。

“跑堂的”,是舊時對飯店端菜、篩酒的堂倌的稱謂。

飯店歷來講究“響堂亮灶”,就是說堂倌招呼客人殷勤、報菜準確清脆,再加上廚房里爐紅火旺,廚師的菜肴制作考究。

優(yōu)秀的堂倌,往往客人剛到飯店門口,即會快步上前迎接,一臉是笑,殷勤地說:“您請!”再對里面高喊一聲:“來客人啦!”然后,熱情地引客人入座,給每個人遞上熱毛巾、沏上香茶。待客人揩好臉、手,喝過第一口茶,再說:“您想用些什么?我給您報報菜名!”客人點過頭,堂倌便用脆亮的聲音把菜名一串串報出來。在報過菜名后,客人選好了菜肴,堂倌會轉(zhuǎn)臉向廚房喊道:“紅燒獅子頭、熘豬肝、爆炒肚絲、清蒸鯽魚……”再依客人的口味,特別關(guān)照:“重油、少辣,快炒快上咧!”廚師在廚房里聞聲頻頻以勺敲鍋,并連聲答腔,一呼一應(yīng),滿堂熱鬧。

堂倌上菜,左手托盤,盤里擺滿盛滿菜和湯的碗、碟,右手持一長疊盛有白飯的碗,腳步輕快無聲,且點滴不漏落。到了桌前,再一一報出菜名,末了說:“您的菜齊了,請用!”

過去的堂倌是沒有固定工資的,靠客人給的小費為生??腿私o了小費,要高喊客人賞錢了,并說出數(shù)目,然后把錢丟入廳堂墻角一個漏斗形的木柜里。所有在廳堂的堂倌會一齊喊道:“謝了!客人走好!”到晚上飯店關(guān)了門,取出小費由堂倌均分。

堂倌還負責有催請客人的任務(wù)。一些有身份的人請客,所請的人中有德高年長者,便委托堂倌代勞。一般是“三請”,即親自登門請三次,但不“四催”。堂倌入門只到堂前,清亮地喊出誰在什么飯店什么時候設(shè)宴請客,敬請光臨,然后轉(zhuǎn)身便走。當然,東道主和被催請的客人會在宴會后付出小費,以示感謝。

堂倌除腿勤、手勤、口勤之外,還要具有應(yīng)付各種異常情況的本領(lǐng)。比如吃過后不給錢,或者故意找茬說菜肴不潔、味道不正,都必須有一套應(yīng)對的方法,但絕不能和顧客爭吵,甚至打架,要合情合理,不得罪人,也不影響別人用餐。

所以,造就一個合格的堂倌,并非一件易事。

吹鼓手

對上司或于已有著利害關(guān)系的人,不遺余力地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人們便會譏諷他為“吹鼓手”。

明代文學家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江蘇高郵人,著有散曲集《西樓樂府》。集中有一支散曲《朝天子·喇叭》,借詠喇叭,諷刺丑態(tài)百出的官場和官吏,堪稱傳世之作?!袄?,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這種鼓樂班子里的人,俗稱吹鼓手,是我國一個古老的行業(yè)。

在過去,凡辦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吹鼓手。

“如娶媳婦,花轎前有吹鼓手或樂隊吹吹打打,開道鑼前引。繼之為一對吹號筒,四面或八面大鼓在后,加以九音鑼、嗩吶、大鈸等等,其聲震耳欲聾。……吹鼓手中有一種叫做‘清音’的,專門在靈堂前吹奏,有橫笛、笙、九音鑼、堂鼓、薄鈸等,演奏者多系老年人,調(diào)子優(yōu)雅,肅穆動聽。凡有女賓客來吊祭的,要由‘清音’伴奏……”(《舊都三百六十行》)

吹鼓手也有他們的祖師爺,因孔子干過這一行,還有春秋時的樂師師曠,以及“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都被奉之為行業(yè)神。

窮苦人家娶親送親,因雇不起一個鼓樂班子,也有只用一支嗩吶辦喜事的。

老作家汪曾祺曾寫過一篇小說《三姊妹出嫁》,就描寫了只用一支嗩吶吹奏的情景。挑擔賣餛飩的秦老吉,他的三個女兒分別許給了皮匠、剃頭匠和賣糖的。二女婿大福子除剃頭之外,“也學了吹鼓手。笙簫管笛,無不精通”。吹鼓手在過去是個下賤職業(yè),“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個吹鼓手。吹冷飯,喝冷酒,坐人家大門口?!边@三姊妹同一天出嫁,都是臘月二十三。“一頂花轎接連送了三個人。時辰倒是錯開了。頭一個是小鳳,日落酉時。第二是大鳳,戌時,最后才是二鳳。因為大福子要吹嗩吶送小姨子,又要吹嗩吶送大姨子。輪到他拜堂時已是亥時。給他吹嗩吶的是他爸爸時福海。時福海吹了一氣,又坐到喜堂上去受禮?!?/p>

雖說作家寫這些時充滿了喜氣,但從中仍可體會到窮苦人家生活的艱難與辛酸。

凌人·做冷飲的

俗語中將待人冷冰冰,毫無熱情,說話也是寒嗖嗖,又刻薄又怪氣的人,叫做“凌人”,或者干脆名之為“做冷飲的”。

現(xiàn)代人在伏日,除了以風扇、空調(diào)驅(qū)暑趨涼之外,還可以品嘗各種名目的冷飲。古人雖無先進的設(shè)施制造冷氣,但冷飲卻是可以享用的。

制造冷飲,必須先有制冰設(shè)備,在古代當然無法做到。但是,他們卻很早就懂得了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來制造冷飲了。

《周禮》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是說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時,主持斬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塊需要量的三倍才夠用,因為其中的三分之二會在凌陰中融化。《詩經(jīng)·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薄岸铡?、“三之日”即周歷的二月和三月,“凌陰”是指山陰處的藏冰地窖。此詩說的是古代陜西這個苦寒之地的鑿冰藏冰的時間。

自周代起,后來的各個王朝,都設(shè)專門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事,由皇帝最親近的侍臣“中涓”負責,當時采冰的時間從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開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來使用?;实垡再n冰給大臣表示一種特別的寵信:“六月夏季,正當伏日炎暑之時,內(nèi)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宋·吳自牧《夢梁錄》);“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這種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內(nèi)降溫;二是用來冰涼食品,因而就有了冷飲。

在宋人所寫的《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提到當時汴京或杭州的冷飲品類,有:沙糖綠豆、漉梨汁、木瓜汁、鹵梅汁、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蘇飲、荔枝露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桔團雪泡、沉香水等等。從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涼茶是宋人冷飲兩大類別。

清人顧鐵卿的《清嘉錄》中,說到蘇州夏日街頭叫賣“涼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擔賣,謂之涼水。或雜以楊梅、桃子、紅花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逼浞椒ㄊ前呀驯旁诓杷蚬闹車蛊浣禍?。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載:“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于市中舍之,謂之‘暑湯’。”此書中還提到“(北京)市中敲銅盞賣梅湯(楊梅湯)者,與賣西瓜鏗聒遠近?!?/p>

開古玩鋪的

某個人不管談?wù)撌裁?,都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溯本求源,人們便會說他是“開古玩鋪的”。有的領(lǐng)導(dǎo)干部,辦什么事,講原則,有理有據(jù),搬出歷年來有關(guān)的各種文件,亦被稱之為是“開古玩鋪的”。而把墨守陳規(guī),不越雷池半步,有些因循守舊的人,譏之為“老古董”。

以買賣古玩為業(yè)的古玩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當,從門面的裝飾到店堂的擺設(shè),往往古雅有致,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門楣懸以名人題寫的鋪名,如“集古齋”、“博古堂”、“聚珍閣”等等;紫檀木雕鐫的對聯(lián),體現(xiàn)出經(jīng)營的特色,如:“夏鼎商彝傳流千古;秦磚漢瓦羅列一堂”、“一窺篆隸知秦漢;半向塵埃拾寶珍”。

古玩,在乾隆年代以前,稱之為骨董或古董?!肮嵌币辉~,只早見于唐開元年間張萱寫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蹦纤沃祆湓凇墩Z類》中稱之為“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云:“雜古器物不類者為類,名骨董?!鼻∧觊g始稱之為“古玩”。

所謂古玩,涵蓋面極廣,舉凡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玉器、字畫、碑帖……等年深日久的東西,皆屬此列,具有文史性、觀賞性,可供研究和收藏之用。

古玩業(yè)到底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但確實由來已久是無疑的。有的說起源于戰(zhàn)國春秋時,因呂不韋曾以五百金買奇物珍玩奉獻華陽夫人。但古玩行一般不持此說。

“古玩行業(yè)中的上、中、下三等,即古玩鋪、掛貨鋪、舊貨店和攤。舊貨店和攤經(jīng)營零七八碎古董玩器,不能入古玩商會,在行業(yè)中人們不承認他們是古玩行”(陳重遠《古玩史話與鑒賞》)。

開古玩鋪,一是買進,二是賣出。這首先要求從業(yè)人員具備這方面的鑒定知識,通過長期的實踐,訓(xùn)練出自已的眼力,不但能辯別真假、優(yōu)劣,推斷出年代,而且能評判出它的價值。故古玩店,往往各有自已的專項買賣,擁有這個方面的專業(yè)人才。

“古玩鋪陳列的古玩有真有假,還有‘撂跤貨’,即真假未定的貨,但不標明真?zhèn)?。鑒定文物的眼力不一樣,有人看真,有人看假。買主看真,賣主看假,如果是真東西,被人買走了,這叫‘揀漏’;如果是假東西,被人買了,這叫‘打眼’。都不能稱之為騙人或受騙,雙方都認為是眼力問題”(陳重遠《古玩史話與鑒賞》)。

古玩鋪的買賣并不是人聲鼎沸,顧客盈門,相反倒顯得有些冷清,但行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做的是價值不菲的大買賣。

開古玩鋪的人,不但要知識淵博,在接待上還講究禮貌迎客,謙遜和靄,說話文雅,對答如流。故古玩店往往在廳堂里擺著桌、椅,供人休息、喝茶、聊天。講究的還設(shè)有專門的雅室,以便客人安靜地看貨。

古玩業(yè)圈內(nèi)人在談及業(yè)務(wù)時,為了不讓外人聽懂,常使用“隱語”,張仲《古玩商的生意經(jīng)》中曾有論及,試錄幾則如下:

行貨:一般指“大路貨”。引申出“行畫”,指成批生產(chǎn)、缺少獨創(chuàng)性的畫作。

活拿:一古玩商從另一古玩商手上拿走一件東西,賣完了再算帳還款,這叫活拿。規(guī)矩是價位說好了,只能多賣錢,不能少賣,即必須“保底”。多賣的錢歸“活拿”的人,原貨主不問。

跑道兒:購買或出售古玩行為的中間人,又稱是“拉纖的”。

爬桅:古玩商人在交易行為中,突然變卦了,如對講好的條件、價錢反悔,說了的話不算數(shù),叫“爬桅”。

掌眼:購買古玩時,請高明的人幫自已看貨,稱“請給我掌眼”。

窩子:古玩商如發(fā)現(xiàn)某一戶人家藏品豐富,可以不斷去收購,這戶人家便名之曰“窩子”。

美子:美金的代稱。

……

在今天,隨著社會的開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業(yè)又開始興旺起來,正印證了“盛世重收藏”這個普遍規(guī)律。

剃頭匠·頂上功夫

辦起事來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崇尚“一刀切”,俗語中稱這個人為“剃頭匠”。說某個人具有高超的技藝,則譽之為“頂上功夫”。

理發(fā),屬于服務(wù)行業(yè),過去稱從業(yè)者為剃頭匠,現(xiàn)在則稱之為理發(fā)師。

我記得小時候在古城湘潭,街頭上有許多家理發(fā)店,門兩邊往往掛著鐫刻的對聯(lián),聯(lián)語十分有趣:“莫看毫端技藝;堪稱頂上功夫?!薄ⅰ安唤贪装l(fā)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p>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理發(fā)業(yè),應(yīng)該是清兵入關(guān)以后才興起的。

在古代,國人信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遺訓(xùn),是不輕易剪去頭發(fā)的,往往束發(fā)為髻,用簪子別住,故杜甫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感嘆。明代,漢人皆留長發(fā),“攏發(fā)包巾”,對頭發(fā)分外珍惜。

到了清代,統(tǒng)治者強迫漢人依從滿族剃發(fā)的習俗,于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剃發(fā)令”,限令男子剃去前半部頭發(fā),后半部梳發(fā)垂辮,實行殘酷的“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政策。

北京是皇都,自當帶頭執(zhí)行,但一時找不到這么多的剃頭匠。于是多爾袞下令,派包衣三旗的剃頭匠在地安門、東四、西四、正陽門等主要路口,搭起席棚,內(nèi)供清帝圣旨牌,強行為過往行人剃頭,違令者斬。為了擴大剃頭匠的隊伍,還抓來民伕,讓其略作訓(xùn)練,然后向各衙門領(lǐng)取牌照,在京城各個胡同設(shè)立剃頭棚。接著全國凡被清兵占領(lǐng)的地方,皆刮起剃頭之風。于是,剃頭業(yè)一時間興旺起來。到了清廷被推翻時,全國又興起剪辮之風,各地剃頭匠又忙得不亦樂乎。剪辮后的男子,有要留短發(fā)的,有要剃光頭的,“發(fā)型”的概念也就逐一普及。

經(jīng)營方式一般兩種:一是開設(shè)剃頭鋪,有舒適的坐椅,墻上嵌著鏡子。二是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挑子一頭是小柜式的坐凳,下有抽屜,放著理發(fā)工具;一頭是個桶式的臉盆架,也置一小型方斗旗桿,斗內(nèi)放置肥皂,桿上系著刮刀布,架上放臉盆,桶內(nèi)備供洗頭的熱水,故俗語說:剃頭挑子一頭熱。在北京,“也有的不挑擔子只夾個小包,專門串作坊、鍋伙、店鋪,做包月活,一月剃兩次頭,掙銅元二三十枚”(《舊都三百六十行》)。

在湘潭,剃頭行當有“”文、“武”之分,“文”者除剃頭外,還兼修面、掏耳;“武”者剃頭后,還會給顧客推拿、按摩、捶打、揉捏,甚至可治脫臼、落枕、葳腳等疾病,也懂針灸。

到了今天,理發(fā)行當內(nèi)容更加豐富,理發(fā)、燙發(fā)、染發(fā)、美容、按摩,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冤家

俗語將有矛盾并結(jié)下仇怨的雙方稱之為“冤家”,以此而生發(fā)出許多語匯,如“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黛玉和寶玉嘔氣,賈母急得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p>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莊子心下不平,回到家中,坐于草堂,看了紈扇,口中嘆出四句:‘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早知死后無情義,索把生前恩愛勾?!?/p>

“冤家”,其一出自佛經(jīng),如《長阿含經(jīng)》:“汝今誑我,陷固于我,引我大眾欲與冤家?!贝颂幍摹霸┘摇保鉃槌饠?。

另外,此語源于我國古代年深日久的“打冤家”。在一些地區(qū),部落、村寨、家族之間,因各種矛盾的積蓄、爆發(fā),而釀成彼此的流血械斗,俗稱“打冤家”?!霸┘摇奔闯鸺遥鹪o法用和平方式解決,只好行之于武力。

“冤家”可以指代仇敵,同時,又變成一種對愛人、情人的昵稱。特別是年輕的男女,恨不能終日相守,在一起時,因一些小矛盾而生嗔生氣,如賈寶玉、林黛玉,故賈母稱他們是“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相愛相戀的年輕男女,一旦分別,又會產(chǎn)生種種怨艾,真是愛恨交加,無休無止。在一些古代詩詞、戲曲和小說中,常見到“冤家”、“小冤家”、“俏冤家”等語匯。

“門外猧兒吠,知是蕭郎至。刬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羅幃,不肯脫羅衣。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無名氏《醉公子》)。

醉醺醺的情郎歸來,久等的女子是又愛又恨,故稱其為“冤家”,還安慰自已:即便他醉了,畢竟睡在一起,總比一個人獨睡強。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云兒唱了一支小曲:“兩個冤家,都難丟下,想著你來又記著他。兩個人形容俊俏,都難描畫。想昨宵幽期私訂在茶縻架,一個偷情,一個尋拿,拿住了三曹對案,我也無閑話?!边@是反映當時市井生活的一種情狀,是一個女子與兩個“冤家”男子的三角戀愛?!叭堋保慈?,指原告、被告、證人,此處指戀愛中的三個人。

市儈

日常用語中,我們把趣味低下、品行不端、貪圖私利、投機取巧的人,貶之為“市儈”。

但“市儈”的原義,指的只是一種職業(yè)。

“市儈,即‘牙儈’,舊時買賣的居間人。后泛指唯利是圖的商人”(《辭?!罚?。

《漢書·貨殖傳》說:“子貸金錢千貫,節(jié)駔儈?!鳖亷煿抛⒃唬骸皟~者,合會二家交易也?!痹谶@句話中,“子”是利息,“節(jié)”是節(jié)制、管理、評估價格,“駔”是駿馬、良馬。“駔儈”,是說合馬匹(也包括其它牲畜)交易,從中得到好處費的人。

“駔儈”,后來泛指市場的經(jīng)紀人,“駔”也漸漸與“儈”同義?!岸胃赡?,晉國之大駔也”(《呂氏春秋·尊師》)。其注為:“干木,度市之魁(估定市場價格的人)也。”《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說得更明白:“駔,市儈也。言魏國之大儈也?!?/p>

“市儈”,又稱“牙儈”、“牙商”、“牙子”、“牙人”、“牙郎”。

“嘗買婢遷約,為牙儈搜索陵突”(《新唐書·張又新傳》)。

“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舊唐書·安祿山傳》)。

城鄉(xiāng)市場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并抽取傭金的商行,或牙商的同業(yè)組織,謂之“牙行”、“牙紀”。

“市儈”一語到清代時,還只是職業(yè)的稱謂,同時也泛指商人:“且市儈之牟利,無論銀貴錢貴,出入皆可取贏,并非必待銀價甚昂然后獲利”(清·林則徐《銀票無甚關(guān)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

但作為買賣中間人的“市儈”,為使生意談成,畢竟要用盡心機,或欺瞞兩方,或幫襯一方打壓一方,以便從中漁利。個別“市儈”的不良行為,久而久之,造成人們的不佳印象。而“市儈”又泛指商人,“無商不利”是一條鐵律。于是,“市儈”一語也就有了貶責之意,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木頭人·不倒翁

說一個人反應(yīng)不靈敏,腦瓜子呆笨,常譏之為“木頭人”;說一個人在官場左右逢源,總是立于不敗之地,謂之“不倒翁”。

“木頭人”,在古代名叫“偶”,與“俑”同為隨葬品?!芭肌?,即偶人,“刻木像人之形”,《說文解字》釋曰:“偶,桐人也?!边@就是說,當時的偶,多用桐木雕成,究其原因,一是桐木生長快,隨處可見;二是桐木質(zhì)地松軟,易雕刻。

在歲月更迭中,木偶逐漸成為一種游藝的器具和供人玩耍的玩具。如木偶戲,一舉一動皆由人用繩線操縱,并由人配以聲音。故稱木訥、遲鈍的人為“木頭人”,其源于此。

“不倒翁”亦為一種玩具,“形狀像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后能自動豎立起來,也叫‘扳不倒兒’。趙翼《陔馀叢考》卷三十三?!畠和覒蛴胁坏刮?,糊紙作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zhuǎn)不倒也。吳偉業(yè)集中有詩,考之《摭言》,則唐人已有此物,名酒胡子,乃勸酒具也?!S靡宰I刺巧于保持自已地位的人”(《辭?!罚?/p>

齊白石畫過許多幅“不倒翁”,穿著官袍,戴著官帽,搖著白紙扇,鼻子上方貼一白方塊,分明是舞臺上“丑角”的模樣,他用的是大寫意的畫法,除眼、眉、鼻、口、耳,以及扇子用線勾以外,其余以沒骨法為之,十分傳神。而畫上的款識,則表現(xiàn)他對那些魚肉鄉(xiāng)民、趨炎附勢、作威作福的封建官吏的鄙薄與嘲諷,且錄三則如下:

(一)

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嘆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

(二)

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

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

(三)

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小姐·女士

在古代,習慣稱呼年輕、未出嫁、出自有一定社會地位人家的女子為“小姐”。新中國成立后,“小姐”一語棄之不用了。改革開放以來,此語又開始滿世界流行,凡未婚的年輕女子,無論貴賤尊卑,皆可使用這個稱謂。但是,隨著一些不正當職業(yè)的興起,人們往往把“三陪女”稱之為“小姐”,含有某種貶意。于是,該怎么稱呼未婚年輕的女子,成為一件相當尷尬的事。

“小姐”一語,其源流到底是什么呢?

“小姐”這個稱謂,原本是個賤稱,最早出現(xiàn)于夏商奴隸制社會時期,專指女性奴隸。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所以,那時的閨閣待嫁女子,是忌諱這個稱謂的。

“小姐”又指宮女,“掌茶酒宮人韓小姐”(宋·錢惟演《玉堂逢辰錄》)?!靶〗恪币彩桥嚾说拇Q:“傅九者,好使游,常與散樂林小姐綢繆?!睗h代蘇武寫有《成伯席上贈妓人楊小姐》。這里的“小姐”是指妓女。宋、元時,還把正室之外的姬妾,因地位低卑,名之為“小姐”。

同時,古人也漸漸地把有身份門第所生的女兒,約定俗成,稱之為“小姐”?!芭f時對未婚女子的稱呼”(《辭海》)?!段鲙洝返谝槐镜摹靶ㄗ印奔词亲糇C:“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蓖瑫r,“母家的人對已出嫁的女子,也稱為‘小姐’”(《辭?!罚?。

當今,我們把無論年紀大小且已出嫁的女性,稱之為“女士”。

“女士”的原意,第一,是指“女子和男子”(《辭?!罚绻旁娭械摹芭繚M莊馗”(唐·王粲《從軍》),即是一例。第二,“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此語出自孔穎達對《詩經(jīng)·大雅·既醉》一詩中“厘爾女士”的注解。“后用作對女子的尊稱”(《辭?!罚梢姟芭俊钡姆Q謂,具有褒義,而且不一定是指出嫁的女性。

在“小姐”一語忌諱使用的時候,人們開始以“女士”代之。被稱作“女士”的未婚女性,千萬不要誤認為這里面含有什么不敬之意,古人早已作了極為明確的解釋。

泰山·泰斗

從古至今,丈夫稱妻子的父親為岳父、岳丈、泰山。在湖南口語中,則親切地稱呼為“岳老子”。

泰山,地處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魯山相接,長若兩百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縣城北,古稱“東岳”,又稱“岱山”、“岱宗”。

古代帝王常登臨名山絕頂,設(shè)壇祭祀大地山川,史稱封禪。簇擁而去的文武百官,都會得到封賞。泰山為五岳之一,又屹立在東方,是迎接日出的佳處,云飛霞舞,十分祥瑞,故封禪多在泰山。

妻父的稱謂,為何與泰山有關(guān)呢?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云,泰山有丈人峰。一說云,開元十三年,封禪于泰山,三公以下,例升一階。張說為封壇使,(張)說婿鄭鑑以故自九品驟升遷至五品,兼賜緋。因大酺宴,明皇訝問之,無可對。伶人黃繙綽奏曰:‘此泰山之力也。’今人乃呼岳翁”(《晁氏客語》)。張說的這個故事,又見于《酉陽雜俎》,不過他女婿的名字變成了鄭鎰。

張說利用權(quán)勢,讓女婿參加封禪;在別人升遷一級官階時,他卻讓女婿從九品猛升到五品。唐代的官服顏色,九品不過是青色,五品則是紅色。而宮廷藝人所說的話,是譏諷張說利用泰山封禪的特權(quán),格外看顧自已的女婿。于是,“泰山”也就成了妻父的尊稱。

因泰山又名“東岳”,也就有了“岳父”的稱呼。泰山中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稱之為“丈人”、“岳丈”。湖南的口語“岳老子”,“老子”即父輩、長輩的意思。

新聞報道和口語中,常稱在某一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領(lǐng)軍人物為“泰斗”,如“文壇泰斗”、“梨園泰斗”等等。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簡稱。初始時,是對文學家韓愈的盛譽。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碧┥礁邆ィ倍窢N爛,其敬仰之意何其虔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