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日常用語的文化尋根

溯源俗語老典故 作者:聶鑫森 著


序:日常用語的文化尋根

春去秋來,我們這些大活人,天天都在與漢字打交道,或是以筆而書,稱之為“書面語言”,或是以嘴而說,名曰“口頭語言”。而且,我們總是嘴說的多,筆寫的少。一個人說給自已聽,叫做自言自語;兩個或更多的人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說,叫做聊天、扯談、擺龍門陣。故這種語言,又稱之為日常用語、口語、俗話、熟語,我則將其籠統(tǒng)地稱作“粗言俗語”?!按帧笔恰按蟊娀?、“草根化”,“俗”是通俗易懂。

我們時時在說著“粗言俗語”,順口而出,不假思索,習(xí)以為常,但可否知道它們的歷史背景、文化含量及流傳中所發(fā)生的變異?可否知道那些關(guān)鍵的語匯和關(guān)鍵的字,蘊含著源遠(yuǎn)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特殊的“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漢書·藝文志》)效果?如當(dāng)今很時髦的“老板”、“大腕”、“鍍金”、“扮酷”、“作秀”等語詞,其實含意深遠(yuǎn)。

所謂“粗言俗語”,其實涵蓋面相當(dāng)廣泛:口語、俗話、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方言、江湖隱語,皆在此中。還有許多文雅的書面語言,因年深日久,從“象牙塔”流入民間,變得老少咸知,隨口可說,如“三令五申”、“平反”、“溫柔鄉(xiāng)”、“安樂窩”、“鉤心斗角”、“高屋建瓴”等等。

索緒爾說:“語言是一種人工記號?!边@種“人工記號”是由作為形態(tài)的語音和作為內(nèi)容的聽覺映象兩部分構(gòu)成。形態(tài)是內(nèi)容的物質(zhì)載體,聽覺映象是語音這一載體中的內(nèi)容。“能指”的語音和“所指”的聽覺映象,兩者密不可分?!按盅运渍Z”的“能指”和“所指”,隱含著什么奧妙?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歡喜?我和諸君一樣,懷有孩子似的好奇。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魯迅文學(xué)院和北大中文系讀書時,同窗中有兩位既是詩人又是理論家的謝頤成和張廓,寫詩之余,前者專研訓(xùn)話之學(xué),后者則崇尚西方哲學(xué)。二兄常在一起探討中國的文字學(xué)和西方的語言學(xué),先是細(xì)聲討論,爾后必大聲爭吵,誰也不肯認(rèn)輸,可見語言文字具有怎樣奇詭的魅力。

我寫這本小書,只是步他們的后塵而已。

全書一百二十余篇,選取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粗言俗語”,粗略地分為“稱謂類”、“世象類”、“史俗類”、“風(fēng)物類”四個部分,一一述之,每文長則千余字,短則不過數(shù)百字,隨筆的格局,讀者可隨時看隨時放下,作工作之余的消閑。

但愿諸君在閱讀這本小書時,有一份快樂的好心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