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札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全2冊) 作者:唐浩明


書札

湘中士人集團的領(lǐng)袖賀長齡

原文

今日而言治術(shù),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而言學術(shù),而莫若取篤實踐履之士。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zhì)。積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譯文

今天談論治理國家的方法,則不如研究名與實之間的綜合審核;今天談論學術(shù),則不如擇取篤實苦干的人士。事物到了極點則發(fā)生變化,挽救浮華的莫過于質(zhì)樸。長久疲沓之后,以猛烈來振作,其用意就在此吧!

評點

這是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寫給賀長齡信中的一段話。借這個機會,我們來說一下賀長齡。

在曾、左大顯之前,湖南先后出現(xiàn)過四個著名的督撫。他們是陶澍、賀長齡、李星沅、勞崇光,均為湘中士人集團所尊敬的人物。這四人中,名聲最大的是陶澍,影響最大的則是賀長齡,甚至可以說,賀是早期湘中士人集團的領(lǐng)袖。這是因為,一則賀是《皇朝經(jīng)世文編》的主編,對于以經(jīng)世致用為價值追求的湖湘士人來說,這部書乃他們的必讀之書,且賀人品端方,為官有政績,于是自然成了他們的精神領(lǐng)袖。二則賀氏家族勢力強大,人脈廣泛。賀的弟弟熙齡、丹麓等或為朝中御史,或為社會名士,都有相當高的時望。賀家還在長沙城里辦學經(jīng)商,財力雄厚。湘中士人里的頭面人物如左宗棠兄弟、羅澤南師生、江忠源、劉蓉、歐陽兆熊以及湘陰郭家(郭嵩燾兄弟)、善化孫家(孫鼎臣兄弟)、茶陵陳家(陳源兗兄弟)等都與賀家關(guān)系密切,有的還在賀家做過西席。所有這些,使得賀長齡在當時三湘士林中有著極高的聲望。

賀長齡官運亨通,由翰林而知府而按察使而布政使而巡撫而總督,但晚年卻因鎮(zhèn)壓地方動亂不力遭劾革職,回家后不久便抑郁去世,終年六十六歲。咸豐元年,家道已明顯走下坡路的賀家,主動與官運日隆的曾氏結(jié)兒女親家。賀家試圖通過這種聯(lián)姻來重振家道,但可惜的是賀家之女在過門一年后便難產(chǎn)去世,不久其弟丹麓與嗣子少庚亦相繼去世。曾氏在給兒子的信中說:“耦耕先生學問文章卓絕輩流,居官亦愷惻慈祥,而家運若此,是不可解!”

賀長齡生前家道興旺四十余年,死后僅十年便氣象凋落,這在官場中并不少見。曾氏說:“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辟R家為“一代享用便盡”又提供一個例證。

早具堅車

原文

吾輩今日茍有所見,而欲為行遠之計,又可不早具堅車乎哉?

譯文

我們今天倘若有所發(fā)現(xiàn),又想作傳之久遠的打算,能不早早地預備堅實的車子嗎?

評點

此話出自道光二十三年致劉蓉的信。劉蓉亦湘鄉(xiāng)人,與曾氏相交十分投緣,此時不過一秀才功名的塾師,而曾氏卻在京城給他寫論文與道的長信。這句話的前面,曾氏寫道:“周濂溪氏稱文以載道,而以虛車譏俗儒。夫虛車誠不可,無車又可以行遠乎?孔孟沒而道至今存者,賴有此行遠之車也?!钡朗强课膩沓休d的,文好比車,浮華的文字如同虛車,質(zhì)實的文字則如同堅車,故而有志于將自己的所見所得傳之后世的人,一定要把文字功夫練好,把文章寫好。

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曾氏很重視文章寫作,并于此下過很大的功夫。進京之初,他便告訴諸弟:“予文詩極為同課人所贊賞。”三十四歲時,他的文章已經(jīng)成熟,自認為“將來此事當有成就”。仗打得最艱難時,他不怕死,怕的是心中對古文的研習所得未能盡告世人,而成為廣陵散。

一手好文章對曾氏一生事業(yè)上的幫助甚大。早年,正是因為文章好,讓他贏得很高的知名度,從而仕途上一路順利亨通。后來組建湘軍,他的文名也為他招致海內(nèi)眾多學問優(yōu)長之士,一時幕府之盛,并世無雙。尤其是他一生豐富的思想與深厚的閱歷,都能借助于精確傳神的文字予以表述,這是他本人之幸,也是后世研究者之幸。

忍耐冷苦勞閑

原文

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譯文

忍耐冷清忍耐艱苦,忍耐勞累忍耐寂寞。

評點

道光二十六年,友人黃廷贊任職蘇州,曾氏在給黃的信中勉勵他要耐得住冷、苦、勞、閑:“弟有一言,奉吾兄于數(shù)年之內(nèi)行之者,其曰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時或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請得榮,則耐閑為要?!绷旰螅显陂L沙辦團練,黃廷贊以在籍江蘇候補知州的身份協(xié)助。由此可知,黃去蘇州任職時官階不高,既為候補,則權(quán)位亦不重。黃應是蘇州官場上一個不甚起眼的人物。所以,曾氏以耐字相送。

官場是最為露骨最為嚴酷的名利場。此場可得名與利,但不是人人均分,厚此薄彼、爾榮我枯是它最大的特點。志得意滿者從來都是少數(shù),壓抑郁悶者卻是多數(shù)。黃廷贊既然在官場上不起眼,那壓抑郁悶一定是少不了的。筆者由此想到,自古官吏都對老百姓作威作福,這事除開道德的原因外,還得從心理上去尋找原因。小官小吏在場內(nèi)屢屢受上司的訓斥,時時沒有自我,心里的委屈、憤懣和自尊的失落感,便只好對場外的平民百姓發(fā)泄,借別人在他面前的卑躬屈膝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由此看來,官吏欺負百姓的現(xiàn)象,似乎永遠無法根絕。其實,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名利場,只是相對于官場來說,顯得較為隱晦一點罷了。它同樣存在著冷與熱、苦與甜、勞與逸、清閑與顯要等等不平等,在許多時候,個人對這種不平等是無力改變的,也只能奉一言以行之,曰耐。

人才高下在志趣

原文

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guī),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

譯文

人素質(zhì)的高低,看他的志趣所在。志趣低的安于流俗平庸淺陋的陳規(guī),于是日益變得污下。志趣高的仰慕先賢崇隆的行事,于是日益變得高明。

評點

好友歐陽兆熊的兒子歐陽勛,年方二十而志趣高遠,曾氏寫信鼓勵他繼續(xù)努力。由志趣所向來預卜年輕人的未來,這是衡人的一個重要法則。歐陽勛勤奮好學,少有大志,本可有所作為,惜未而立即因病辭世。應其父所求,曾氏為他的文集作序,稱贊他的文章如同詩一樣:“清縝喜往復,亦時有亂離之慨。”

可為浩嘆者

原文

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為浩嘆也。

譯文

無士兵不足以深憂,無軍餉不足以痛哭,唯有放眼看當今世道,尋求一個謀取利益不走在前面、奔赴正義唯恐落后、忠憤耿耿的人卻不能很快得到,這才是值得浩嘆的。

評點

咸豐二年十二月,曾氏奉旨出山,辦理湘省團練事務。時局混亂,辦事極難。陶澍的女婿彭申甫致信給曾氏,說“今日不可救藥之端,唯在人心陷溺,絕無廉恥”。這話與曾氏的看法完全一致。曾氏遂復信彭,同意他的意見,認為當今辦團練,無兵無餉都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缺乏勇赴公義的人才。將人才視為第一要素,這是曾氏事業(yè)成功之秘訣。

獨賴耿耿忠心

原文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并潰,無可收拾,獨賴此精忠耿耿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岳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有一補。不然,但就局勢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譯文

現(xiàn)在什么事都荒廢而不能舉辦,各種弊病都已并發(fā),不可收拾,唯有依賴這顆耿耿忠心,與民眾共處于白骨如山積血如潭之中,希望能堵塞橫流的人欲,借以挽回厭惡混亂的天心,或許有萬分之一的補救。否則,但就局勢來說,則像洪水滔滔的局面,我不知道何時是終結(jié)。

評點

這是咸豐三年二月給江忠源、左宗棠信中的一段話。

太平天國事起,代理浙江秀水知縣的江忠源最先在家鄉(xiāng)(湖南新寧)辦起團練,并帶領(lǐng)團勇與太平軍交戰(zhàn)。左宗棠則被湖南巡撫聘為幕僚,佐理軍務。江、左二位都是曾氏所器重的有大志大才的人,且對時局的看法又多有相同之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國家遭此大變,都是因為人欲橫流的緣故,若不從這點下手,則無可救藥。而當時的官場,更是深受人欲之害,京官推諉、瑣屑,外官敷衍、顢頇,體制內(nèi)幾無人才可用。挽救時艱,必須著眼于體制外。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曾氏出山辦事初期較為相信書生,大量起用書生帶兵。他也較為信任紳士,每到一處都注意借用紳士的力量,來打開當?shù)氐木置?。然而,像彭玉麟那樣愿以寒士始寒士終的書生畢竟極為罕見,像歐陽兆熊那樣不做官只做事的紳士也并不多有,絕大多數(shù)書生做了官以后,便很快忘掉血性,絕大多數(shù)紳士在有了實權(quán)之后也隨即變質(zhì),曾氏心中那種始終如一的“忠憤耿耿”者,竟然難求難遇。權(quán)與利對人的腐蝕,看來幾乎是不可抵御的。

集思廣益當內(nèi)持定見

原文

集思廣益本非易事,要當內(nèi)持定見而六轡在手,外廣延納而萬流赴壑,乃為盡善。

譯文

集思廣益本不是件容易事,重要的是內(nèi)心要持有定見,套住群馬的韁繩要在自己的手里,對外要廣為延納眾說,使之像千萬條溪水流向大壑,這樣才更有好處。

評點

咸豐三年二月,欽命辦理團練大臣曾國藩答復好友歐陽兆熊來信中所說的幾樁事,其中一樁便是“集思廣益”。集思廣益乃領(lǐng)導者的一個重要素質(zhì),辦理團練之初,好友以此四字相贈,曾氏自然是感激的。集思廣益指的是“廣為延納”之意,而曾氏卻又格外指出“內(nèi)持定見”。從道理上來說,曾氏所指出的這點很值得重視。若自己毫無定見,則所聽愈多則愈打不定主意,其結(jié)果是更壞事,正所謂筑室道謀也。從曾氏當時的心態(tài)來說,他其實早已成竹在胸,決心不顧世俗之見而要特立獨行地做一番大事業(yè)。這種心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他同一時間的奏折中:“臣之愚見,欲純用重典以鋤強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但愿通省無不破之案,即剿辦有棘手萬難之處亦不敢辭?!?/p>

力去害民之人

原文

方今民窮財困,吾輩勢不能別有噢咻生息之術(shù),計惟力去害民之人,以聽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

譯文

現(xiàn)在百姓窮苦財政困難,我們勢不能另外有撫慰生息的辦法,唯有竭力除掉害民之人,以此來聽任老百姓自己繁殖休養(yǎng)罷了。

評點

鑒于秦朝暴政給百姓帶來的苦難,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國策,從而很快使經(jīng)濟得到復蘇。這種看似無為的黃老之術(shù),其實遠比那些輕舉妄動要好得多。只是“與民休息”得有一個安寧的環(huán)境,而“去害民之人”,則是維護安寧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

選將官的四個條件

原文

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

譯文

帶勇的人,第一要才干可以治理民眾,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求名求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致說來,若有忠義血性,則這四點都會相跟從而一齊來到。

評點

咸豐三年九月,曾氏在給同邑友人彭洋中、曾毓芳的信中談到湘軍將官的選擇,希望他們注意物色推薦。梁氏所抄錄的這段話,其實是將此信中的兩段并在一起,中間略去了一部分?,F(xiàn)將它補錄于下,可以方便讀者對曾氏提出的帶勇之人四個方面的了解:“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厘,故又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茍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故弟嘗謂帶勇須智渾勇沉之士,文經(jīng)武緯之才。數(shù)月以來夢寐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p>

不可專恃糧重餉優(yōu)

原文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于錢財之外者,后世將弁專恃糧重餉優(yōu)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譯文

古時名將之所以得到士卒的真心擁戴,有在錢財之外的原因,后世將領(lǐng)專門依恃糧食和餉銀的優(yōu)厚,作為籠絡兵心的工具,所依恃的這個根本已是淺薄了,故而金錢多則奮勇如同螞蟻附和,利益盡了則冷落如同鳥獸散去。

評點

依靠優(yōu)厚的糧餉來籠絡士卒之心,這幾乎是自古以來帶兵人所通行的辦法,當時湘軍的將官們也不例外。營官王錱尤好向藩庫索取軍餉。王錱以名將自居,曾氏遂以古時名將風范開導他:不能專恃糧餉優(yōu)厚,還要學習古名將于錢財之外的方方面面,如為人用兵等等。這種開導既為玉成王錱而言,也的確表現(xiàn)出曾氏高于世俗帶兵者的見識。

討厭寬厚論說模棱氣象

原文

國藩入世已深,厭閱一種寬厚論說、模棱氣象,養(yǎng)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誤人家國已非一日,偶有所觸,則輪囷肝膽又與掀振一番。

譯文

我進入這個世界已經(jīng)很深了,討厭看到一種寬厚論說、模棱兩可的現(xiàn)象,因為此而造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癢的世界,誤人誤家與誤國已非一日,偶爾有所感觸,則自己的五臟六腑又要被掀揭一次。

評點

歐陽兆熊曾說過,曾氏辦團練之初,奉行的是申韓法家之術(shù),即以霹靂手段行嚴刑峻法來整治亂世。上面這段對好友劉蓉說的話,正是法家信徒的內(nèi)心表白。這年二月,他在《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蓋緣近年有司亦深知會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禍自我而發(fā),相與掩飾彌縫,以茍且一日之安,積數(shù)十年應辦不辦之案而任其延宕,積數(shù)十年應殺不殺之人而任其橫行,遂以釀成目今之巨寇。今鄉(xiāng)里無賴之民,囂然而不靖……平居造作謠言,煽惑人心,白日搶劫,毫無忌憚。若非嚴刑峻法,痛加誅戮,必無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銷其逆亂之萌。臣之愚見,欲純用重典以鋤強暴?!?/p>

如雞伏卵如爐煉丹

原文

練勇之道,必須營官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伏卵,如爐煉丹,未宜須臾稍離。

譯文

訓練勇丁,必須要求營官白天黑夜都要努力從事,才可慢慢達到熟練,好像母雞孵蛋,好像火爐煉丹,不宜一刻離開。

評點

湘軍創(chuàng)建之初,規(guī)章制度尚未走入正途,一些將領(lǐng)雖拉起了隊伍,卻管理無序,有的軍營缺乏得力營官。曾氏致信業(yè)已出山襄助湘軍營務的劉蓉,要他注意這一點。梁啟超對這段話加上自己的按語:“教育家之于學生,及吾人之自行修養(yǎng),皆當如是。”梁氏認為,不只是營官練勇,即便老師教學生,以及我們自己的修行,也要有這種孵蛋煉丹的工夫,才能日有進益。

對茍安風氣痛恨刺骨

原文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于優(yōu)容茍安,揄修袂而養(yǎng)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則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后,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刺骨。

譯文

近二三十年以來,士大夫習慣于安逸優(yōu)裕的生活,揮動修長的衣袖,邁著和緩的步履,提倡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的風氣,一旦見到有慷慨激昂表示不平的人,則互相在他的后面議論,認為此人是不懂事、淺薄又好自我表現(xiàn)。我先前供職六部,目擊這種風氣,那時就已經(jīng)痛恨刺骨了。

評點

幾個月前,曾氏在給劉蓉的信中,就表示了對“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世界的反感,這次給龍啟瑞的信,更強烈表示對此種風氣的痛恨。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風氣?我們從龔自珍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的一首著名的詩中可以想象得到。詩是這樣寫的:“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庇纱丝梢钥闯霎敃r的政治氣氛是沉悶窒息的。道光三十年三月,身為禮部侍郎的曾氏在一道奏折中寫得更明白:“十余年間,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一時之風氣,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痹瓉?,這種沉悶,源于當時的君臣都沒有一份對國家對政事的責任心。養(yǎng)尊處優(yōu),茍且偷安,雖尸其位卻不負其責,君不君,臣不臣。這是一種極為疲沓極為朽爛的風氣。不久后的大亂,其根源就在這里。

曾氏當時盡管痛恨次骨,但無可奈何。身為團練大臣后,他自認為可以由自己來做一番事業(yè),遂下決心與二三十年來所養(yǎng)成的優(yōu)容茍安不思作為的風氣開戰(zhàn)。這段話的后面,曾氏接著寫道:“今年承乏團務,見一二當軸者自藩彌善,深閉固拒,若唯恐人之攘臂與其間也者。欲固執(zhí)謙德,則于事無濟,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誅斬匪徒,處分重案,不復以相關(guān)白。”曾氏沒有料到,他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曾剃頭”的惡名隨之而來,與湖南官場亦如同水火,使得他終于在長沙城待不下去了。

矯枉過正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yōu)容養(yǎng)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嘗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

譯文

我做官有些年頭,看夠了京師的官場習氣,對達官貴人生活優(yōu)裕安逸,看重聲望,以及處下位者圓滑老練和稀泥的現(xiàn)象,早已熟知而經(jīng)常遇到,積久而心緒不平,于是變而走慷慨激烈、高亢剛直一路,希望能稍稍改變?nèi)氖陙聿话撞缓?、不痛不癢又牢不可破的積習,采取矯枉過正的做法,或許不免有些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屢遭怨責,招致譏戾,但仁人君子卻不宜以中庸之道來指責,而應當體諒他有所激而矯枉過正的苦衷。

評點

在與湘軍果毅營營官黃淳熙的信中,曾氏再次表達對“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世風的不滿,決心改變這種現(xiàn)狀,甚至不惜以矯枉過正來達到目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維新派的領(lǐng)袖,梁啟超一而再、再而三地抄錄曾氏這方面的語錄,正好透露了他們之間在這點上的心心相印。

成敗不復計

原文

蒼蒼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輩竭力為之,成敗不復計耳。

譯文

上天的意思究竟如何不可知道,我們竭力去做,是成是敗則不計較。

評點

這句話是對眼下也在做團練事的湘鄉(xiāng)知縣朱孫貽說的,表達出曾氏辦事的果決態(tài)度。這是曾氏的特點。前些年在京師研習程朱理學,他曾制聯(lián)自勉:“不為圣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眴柛哦粏柺斋@,與竭力為之成敗不復計正是一個意思。

普通人喜從眾

原文

愚民無知,于素所未見未聞之事,輒疑其難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實并無真知灼見;假令一人稱好,即千人同聲稱好矣。

譯文

普通老百姓無知,對于平日未見未聞的事情,則懷疑它有如上天一樣困難。若有一個人表示退出,便有一百人附和,其實并沒有真知灼見;假使一個人叫好,就會有一千個人同聲叫好。

評點

咸豐三年底,曾氏在衡州招募十營水師。湖南從未有過水師,事屬首創(chuàng),許多勇丁對之心存恐懼。有的營官一開始就對勇丁講船上作戰(zhàn)的難處,于是各勇紛紛告退。有的營官先不講,讓勇丁在船上住下來,習慣后也就不視為畏途了。曾氏給水師營官禇汝航寫信,叫他先讓勇丁熟悉船上生活,同時指出人群中所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這種心理要改變是不可能的,做領(lǐng)導的要懂得善于引導。

荊軻之心萇宏之血

原文

虹貫荊卿之心,而見者以為淫氛而薄之;碧化萇宏之血,而覽者以為頑石而棄之。古今同慨,我豈伊殊?屈累之所以一沉,而萬世不復返顧者,良有以也。

譯文

荊軻之心化為貫穿天宇的彩虹,但觀景者卻將它視為不正的色彩而鄙??;萇宏之血化為碧玉,而賞玉的人將它視為頑石而丟棄。古今都有這樣的感慨,我豈能例外?屈原之所以決心沉江而永不反悔,的確是有緣故的。

評點

這是幾句很沉痛的話,常為后世所提起。曾氏為國為民的一片苦心不為眾人諒解,反而經(jīng)常遭人譏諷懷疑,心中郁悶。咸豐四年二月,他在給摯友劉蓉的信里透露這種遭受委屈的苦惱。

屈累即屈原。古稱不以罪死曰累。屈原無罪而死于湘江,故稱屈累,又稱湘累。曾氏此時正在衡陽訓練湘軍,即將開拔出征。他為什么會有這種“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屈原式的遭遇呢?除了當時官場腐敗、不干事者優(yōu)容養(yǎng)望干事者處處受掣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曾氏所做的許多事情,與國家體制相背離,很多人不能理解或根本就反對他的那一套“別樹一幟”“另起爐灶”。趙烈文曾當面對曾氏說過:“師歷年辛苦,與賊戰(zhàn)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zhàn)者不啻十之五六?!?見《能靜居日記》“同治六年”)世俗文法,即當時所實行的體制,以及與這個體制相一致的理念和規(guī)章制度。

戒懼惕厲與傲兀郁積

原文

時事愈艱,則挽回之道,自須先之以戒懼惕厲。傲兀郁積之氣,足以肩任艱巨,然視事太易,亦是一弊。

譯文

時事越艱難,則挽回的辦法,自然必須以懷著敬畏危懼之心為先。胸有憤傲郁積之氣,足可以擔負艱巨,但將事情看得太容易,也是一個毛病。

評點

這段話是咸豐五年九月對劉蓉說的。曾氏看重的是戒懼惕厲之心與傲兀郁積之氣,認為亂世之際擔任艱巨者所必須具備。戒懼惕厲之心,即孔孟程朱之學所強調(diào)的“敬”,它說的是人臨事時的心態(tài)。傲兀郁積之氣,即孟子所常說的“浩然之氣”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指的是人立世的精神狀態(tài)。亂世中的人與事都更復雜甚或險惡,故更需要“敬”,更需要“氣”。

自救與破敵

原文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zhuǎn)敗為功。善用兵者亦然。

譯文

凡是善于下棋者,每每在棋局危急的時候,一面挽救自己,一面攻破敵方,往往能夠做到因患病反而變得美麗,將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善于用兵者也是這樣。

評點

咸豐六年正月,正是曾氏在江西處于軍事上的艱難期,時羅澤南帶兵扎于武昌城外。曾氏致信羅,希望羅能率兵殲滅位于湖北境內(nèi)長江兩岸的太平軍,那將是對江西軍事的很大援助。以破敵來自救,將會更好地達到自救的目的。用兵與下棋在這點上道理相通。

急于求效導致外重內(nèi)輕

原文

急于求效,雜以浮情客氣,則或泰山當前而不克見。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外重而內(nèi)輕,其為蔽也久矣。

譯文

急于求得成效,又將虛浮驕傲之氣夾雜其中,如此有可能泰山在前面都看不到。以瓦片為賭注者心里靈巧,以鉤帶為賭注者心存恐懼,以黃金為賭注者心中慌亂。投入的外物愈貴重,則內(nèi)心愈易于不穩(wěn),這種狀況在賭局中存在已久了。

評點

《莊子·達生篇》中說:“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nèi)拙。”這幾句話說出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tài),即所辦的事,愈看得重,愈想求成,則反而易于心神不定,而最終事與愿違。鑒于此,人們總是反反復復地談論著“平常心”,尤其是面臨重大賽事,保持平常之心更顯重要。

常存有余不盡之氣

原文

銳氣暗損,最為兵家所忌。用兵無他妙巧,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

譯文

銳氣悄悄地損失,此點最為軍事家所忌諱。用兵沒有別的巧妙,只是常存有剩余而不竭盡之士氣而已。

評點

氣乃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做事的成敗關(guān)鍵,打仗靠士氣旺盛,辦事靠精氣充沛,故都要常存有余不盡之氣。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原文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詩“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自仆行軍以來,每介疑勝疑敗之際,戰(zhàn)兢恐懼,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勝;或當志得意滿之候,狃于屢勝,將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譯文

太陽過了中午便要從頭頂向下走,月亮到了月中盈滿后便要一天天虧缺,故而古詩中“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句子,君子認為這是悟出了大道。自從我?guī)П詠?,每處在對勝與敗存有疑慮,因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有恐懼,全軍上下危懼警惕,后來往往獲得大勝;有時志得意滿,鑒于屢次勝利,將士們驕矜散漫,后來常有意外的失敗。

評點

曾氏早年在京師時,曾給諸弟說過《易經(jīng)》中盈虛消息的道理,說過“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缺東南”的話。三十來歲的他,便已深刻領(lǐng)悟“盈滿遭概,虧缺乃常”之宇宙人間的絕大道理。帶兵之后,他又將這個領(lǐng)悟運用到打仗中,自覺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清醒保持欠缺不足的意識。這段與青年營官羅萱的談話,應出于曾氏的肺腑之中。梁啟超為此按語:“處一切境遇皆如此,豈惟用兵!”梁氏將此視為人生指針,則又包含了梁本人的閱歷之得。

赤地新立

原文

欲學為文,則當掃蕩一副舊習,赤地新立。將前此所業(yè)蕩然若其所有,乃始別有一番文境。

譯文

想要學習寫文章,應當將過去的習氣完全掃除,在空白地方重新樹立,將先前所研習的全部滌蕩得毫無存留,才能開始進入另一種文章境地。

評點

咸豐八年正月,曾氏在老家為父親守制時給劉蓉寫了一封信,談到文章之事。曾氏認為,自孔孟以后,只有周敦頤的《通書》、張載的《正蒙》、韓愈的《原道》、曾鞏的《學記》、朱熹的《大學序》可以稱得上是道與文都很好,此外則無此兼善的好文章。接下來,便有上錄的這段話。曾氏自認對古文有研究,他的“赤地新立”之說,表示出要自創(chuàng)文風的抱負。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在此也有一句按語:“此又不惟學文為然也?!痹诹嚎磥恚瑹o論做任何事,要想有所成就,都得有這種“赤地新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可圣可狂

原文

吾鄉(xiāng)數(shù)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際;惟當兢兢業(yè)業(yè)互相箴規(guī),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過于獎許,長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過相砭,以善相養(yǎng),千里同心,庶不終為小人之歸。

譯文

我們家鄉(xiāng)幾個人都有薄名,尚在中年,正處于可以做圣人也可以做狂人的時候,唯有兢兢業(yè)業(yè),互相勉勵規(guī)勸,不但不宜自以為是,而且不宜過于夸獎,助長朋友的自以為是之心。彼此常以所犯的過失相針砭,以善德善行相培植,千里同心,或許這一輩子將不歸于小人之列。

評點

咸豐八年七月,胡林翼之母病逝于鄂撫衙門。胡即日上奏辭職守制。朝廷不允,只給他半年假期。據(jù)《胡林翼年譜》載:“自公憂歸,海內(nèi)有識者僉謂公身系東南安危,不當拘牽文義,致誤事機,宜奪情起復,以副中外之望?!痹细桥瓮軍Z情,因為他此時剛剛復出,亟須得到胡的支援;但曾氏又是虔誠的理學信徒,而奪情于禮不合,對于胡的堅持守制,曾氏在心里則是贊許的。八月,他在給李續(xù)宜的信中說,我們既然深愛胡,也就不能勉強他奪情,讓他受名教之譏。接下來便有上錄這段話。

戰(zhàn)亂發(fā)生后,湖南一時人物勃興,皆在三四十歲左右,此時既可以圣賢為榜樣,成就一番大業(yè),也可因軍功而狂妄放縱,結(jié)果事業(yè)不成。曾氏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希望朋友之間互相規(guī)諫,俱入正途。此正體現(xiàn)曾氏的領(lǐng)袖風范。“可圣可狂”四字,很值得少年得志、中年有成者記取。

敬與恕

原文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常留余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譯文

以敬來要求自身,以恕來對待別人。所謂敬,指的是小心翼翼,事無巨細都不忽視。所謂恕,指的是待人要留有余地,有功勞不一人獨居,有過錯不推諉給別人。

評點

曾氏常以敬、恕二字律己,也喜以敬、恕二字贈人。贈人時,其二字中的內(nèi)容則依據(jù)對象不同而不同。這次所贈的對象是湘軍名將鮑超。不忽視小事,不爭功等等,都是針對鮑超的缺點而言的。

以聲聞過情為戒

原文

吾輩互相砥礪,要當以聲聞過情為切戒。

譯文

我們互相砥礪,重要的是應當以聲望超過實情為切戒。

評點

這句話是咸豐八年十月寫給李續(xù)宜的。曾氏說,李續(xù)宜與其兄續(xù)賓,以及曾國荃等人近來都很有名望。他本人也有名望,但深夜自思,覺得名浮于實十倍百倍。于是,他對李續(xù)宜說,我們互相都要注意,切戒名過于實。人都好名,文人尤甚,然名與實相副則相安無事;若名大于實,則并非好事,甚至有可能招來災禍,所以古人說“暴得大名者不祥”。

維持是非之公

原文

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后政治顛倒,災害從之。賞罰之任,視乎權(quán)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任。顧亭林所稱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譯文

自古大亂的世道,必定先是非變亂,然后再政治顛倒,于是災害跟著而來。賞罰之事,得看權(quán)位,有的人能將它處置得當,有的人則做不到。至于維持是非的公道,則我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匹夫有責。

評點

沈葆楨是曾氏所器重的官員。咸豐八年十一月,沈在信州知府任上,收到曾氏給他的信。信中說了上錄這段話,勉勵他盡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即維持是非的公道。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早已成為名言,激勵過許許多多的普通人。然而,實實在在地講,一個匹夫,對天下的興亡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顧老夫子的心里大概也清楚。曾氏頭腦很清醒。他知道賞罰視乎權(quán)位。其實,維持是非之公也得視乎權(quán)位。沈當時是四品銜的知府,也有權(quán)位,遠非匹夫所比。曾氏引用顧炎武的話,是對亂世權(quán)力圈而言的。在此權(quán)力圈中,沈的權(quán)位眼下還不夠。

高明與精明

原文

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權(quán)衡之審,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確。此精明之說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趨于平實,頗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

譯文

臨事以明字為第一等重要。明有兩層意義:高明,精明。同一個環(huán)境,登山的獨能看到它的遠處,登城樓的獨能看到它的寬處。這就是高明的意思。同一物體,心里的揣度不如用秤稱量的精審,目光的銳利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的意思。凡是高明者,想壓抑他的心志,借以很快趨于平實,頗不容易。若是事事求得精確,做到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漸就踏實了;能踏實也就漸漸平穩(wěn)了。

評點

這段話典型地勾勒出曾氏的思維過程:面對復雜現(xiàn)象,先抉出其中的要害之處,再加以剖析,然后找出由此及彼的津梁。曾氏翰林出身,有長達十年的詞臣經(jīng)歷,通常說來,應長于筆墨而短于辦事,但后來他不僅能遍兼五部侍郎,而且辦成天下至難至艱的實事,這得力于他蒞事時清晰而精審的思維。

悍鷙與驕及安詳與惰

原文

軍事不可無悍鷙之氣,而驕氣即與之相連;不可無安詳之氣,而惰氣即與之相連。有二氣之利而無其害,有道君子尚難養(yǎng)得,況弁勇乎?

譯文

軍隊不能沒有強悍梟鷙之氣,但驕傲之氣便與之相跟連;不能沒有安詳之氣,但懶惰之氣便與之相跟連。有這兩種氣的好處而沒有它的害處,修煉很好的君子尚且難以養(yǎng)得,何況軍營中的官勇呢?

評點

世間之物多有兩面性,如車之輪,如鳥之翼,只用其利而不受其害,確乎不易;但是能預先清楚利與害的所在,對趨利避害還是大有幫助的。

于敬與恒欠缺

原文

敬字恒字二端,是徹始徹終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無成,深自悔憾。

譯文

敬與恒這兩點,是貫穿一個人的始終的做人工夫。我平生在這兩個字上有欠缺,到現(xiàn)在老而無所成就,深為后悔遺憾。

評點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給諸弟的家書中,曾氏便提到“敬”與“恒”的修身功課,并作《居敬箴》《有恒箴》自勵。因為他立的目標是圣賢,所以他總覺得自己離目標相差得太遠。目標高遠可以讓人最大地激發(fā)潛力,但同時也將讓人一輩子活得很累。世間之物的兩面性,此又是一例。

心常用則活

原文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

譯文

心要常常使用才能靈活,不使用則窒呆,像泉水在地下,不經(jīng)鑿汲則得不到甘甜的水,像玉包含在璞石中,不經(jīng)切磋則不能成為美好的器具。

評點

曾氏是個積極面對人生的人,故而十分重視主觀能動性。在對待人的精神的看法上,他也持同樣的觀點,即精神如同井中之水,越汲則越有。曾氏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更應如此要求自己。

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

原文

敬字惟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三語最為切當。

譯文

敬字唯有無論眾與寡,無論小與大,都不敢怠慢三句話最為切當。

評點

《論語·堯曰篇》上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孔子認為,無論面對的是人多還是人少,是勢力大還是勢力小,都不敢予以怠慢,這是一種很好的態(tài)度。曾氏認為,這三句話正是對敬字最恰切的注解。敬,是指人對社會對宇宙所持的敬重敬畏的心態(tài),具有這種心態(tài)者外而端莊、內(nèi)而純正。曾氏早年研習程朱理學時,“敬”是他的一門重要功課。

趨時者

原文

趨時者博無識之喜,損有道之真。

譯文

趨趕時尚的人,博取的是無識的歡喜,損失的是道德學問上的真實。

評點

這兩句話是許振祎寫給曾氏的。曾氏很欣賞,說要將它“書紳名佩”。許是江西人,曾經(jīng)在曾氏身邊做過多年幕僚,頗受器重,后考中進士,官至廣東巡撫。

忘機

原文

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譯文

唯有忘記機心方可以消除眾多別人的機心,唯有懵懂才可以消除不祥。

評點

《莊子·天地篇》說:“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彼^機心,即算計別人的心思,與道心相違背。曾氏所謂的“忘機”“懵懂”,是指不存機心而保全道心,這才是應對別人算計的根本之方。他提倡拙誠,即以至拙應天下之至巧,以至誠應天下之至偽,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原文

軍中閱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但稱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輔以朱子銖積寸累工夫,則下梢全無把握。

譯文

在軍營中經(jīng)歷過一些年頭后,越發(fā)懂得天下事應當在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只說先樹立大目標,若是不輔以朱子的點滴積累工夫,則基礎(chǔ)就完全沒有把握。

評點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這八個字實在是至理名言。世人或重大而忽小,或重小而忽大,難以大小兼顧。重大忽小,易流于空;重小忽大,易陷于瑣。皆不能成就事業(yè)。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原文

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大抵取諸人者,當在小處實處;與人者,當在大處空處。

譯文

先前曾對你說過“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的話。大致說來,從別人處取來的應當在小處實處,給予別人的應當在大處空處。

評點

曾氏自制格言“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借以自勉且勉勵別人。這里的“閣下”指的是幕僚李榕。無論小處實處,還是大處空處,都指的是“善”。細揣文義,大約是說從細小處學習別人的優(yōu)長,從立身修養(yǎng)處給人以教益。

守約

原文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譯文

無論治理心還是治理身,道理都不必太繁多,知識都不可太雜亂,每天切身有用的不過一二句罷了,這就是守約。

評點

世上的事物,若作為學問研究,則愈精深愈細微愈好,若作為實用,則愈簡明愈扼要愈好。

勤醫(yī)惰慎醫(yī)驕

原文

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yī)惰,慎字所以醫(yī)驕。此二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

譯文

驕與惰,沒有不招致失敗的。勤字用來醫(yī)治惰,慎字用來醫(yī)治驕。在這兩個字的前面,必須得有一個誠字作為根本。

評點

李榕為人有不真誠的毛病,故而曾氏特別強調(diào)以誠為本。

做一分算一分

原文

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譯文

大局日益敗壞,我們不可不竭力支撐。做一分事算一分,在位一天就撐一天。

評點

咸豐十年二月,太平軍攻破杭州,閏三月,攻破江南大營,接著拿下常州、無錫、蘇州等江南重鎮(zhèn)。四月,清廷任命曾氏為兩江總督,迅速率兵收復江南。局勢敗壞到這等地步,前景如何,曾氏難以估計。作為朝廷重臣,他只得勉力去做,并以此態(tài)度要求在福州老家休息的沈葆楨出山。這句話便是咸豐十年五月對沈說的。不久,沈復出,就任江西巡撫。

廣收慎用

原文

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過半矣。

譯文

對于前來投效的人,收錄時希望能多,使用時則宜謹慎。大致說來,有操守而無官場習氣,條理清晰而少說大話,依據(jù)這四點來衡量人,則差不了多少。

評點

曾氏善識人用人。這里說的廣收慎用,是他的用人之方。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是他的識人之方。這些對于今人仍有啟示。

以樸實廉介為質(zhì)

原文

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zhì)。有其質(zhì)而更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zhì),則長處亦不足恃。

譯文

識人的辦法,以樸實廉潔耿介為本質(zhì)。有這個本質(zhì),而再加上其他的長處,這就可貴;沒有這個本質(zhì),則長處也不足以依恃。

評點

這里說的又是一條識人的辦法,可歸于他的“以德為主,以才為輔”的人才觀中。

求才之道

原文

求才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余。

譯文

尋求人才的法則,必須像白圭的經(jīng)商,像鷹隼的奪物,不得到絕不休止。又好比青蚨的有母,雉類的有雉媒,以類屬互相追求,以聲氣互相吸引,如此或許得一個而旁及其余。

評點

人才的獲得,要靠領(lǐng)袖去主動尋求,曾氏自己做到了。如請彭玉麟,則不惜屢次勸諭,甚至“強令入營”,這便是“不得不休”。如初識江忠源,是因郭嵩燾的引見,這便是“以類相求”。

以志帥氣以靜制動

原文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制動。人之疲憊不振,由于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于胸中,即魂夢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后之事與一切妄念鏟除凈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陽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譯文

凡重病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的,大約有兩點:一為以志帥氣,一為以靜制動。人疲憊不振作,是由于氣弱,但意志力強的人,氣也可以因此稍稍改變。如早上貪睡懶覺,則強力下床以使精神興起。感到無聊賴時,則端坐以使精神凝聚。這就是以志帥氣的說法。久病人心里虛怯,則時時有一個怕死的念頭,在胸腔里搖動擾亂,即便睡覺做夢也不安寧。必須將生前的名聲,死后的事情,以及一切胡思亂想鏟除干凈,于是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出來,非常安靜之后人的真氣就會誕生。這就是以靜制動的說法。

評點

咸豐十年七月,曾氏以這段話開導病中的李宗羲。以志帥氣,即振作精神,不可因重病而頹喪。以靜制動,即我們常說的“既來之則安之”之意。這兩點都是曾氏自己對待疾病的切身體會。梁啟超于此段有按語,曰:“此問疾書也,攝生要訣,盡人皆當服膺?!?/p>

以勤慎補拙

原文

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于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譯文

我們這些讀書人,大約缺失在笨拙上,既然這樣,就要自安于笨拙,而以勤奮來彌補,以謹慎來出言出行,不可使乖賣巧,而更誤事。

評點

讀書人中多書呆子、書癡,這便是書籍帶給人的負面作用。曾氏常感自己笨拙。他不認為自己是帶兵之才:“兵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看到缺失,又明白難以直接彌補,于是改用間接方式挽救,即這段話所說的,不以巧補拙,而以勤、慎救之。這種思維方式很值得借鑒。

穩(wěn)正與險奇

原文

平日非至穩(wěn)之兵,必不可輕用險著;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輕用奇謀。

譯文

平日不是最穩(wěn)當?shù)能婈?,必定不可輕用危險的做法;平日不是施行最平正的謀略,必定不可輕用奇策。

評點

諸葛亮擺空城計,司馬懿之所以不敢攻打,是因為他認為諸葛亮平日用兵謹慎,怕中埋伏;倘若遇上慣?;ㄕ械牟懿?,他也可能就沒有這個顧慮了。險著、奇謀只可偶爾用之,穩(wěn)當平正的將軍偶爾用一下險奇,獲勝的可能性則更大。

勤靠平日培養(yǎng)

原文

治軍以勤字為先,實閱歷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吾輩當共習勤勞,先之以愧厲,繼之以痛懲。

譯文

治軍以勤字為先務,實在是經(jīng)過閱歷而知這是不可易移的。沒有平日不早起,而臨到打仗忽然能早起的,沒有平日不習慣勞作,而臨到打仗忽然能習慣勞作的,沒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到打仗忽然能忍饑耐寒的。我們應共同習慣于勤勞,先以“慚愧”來激勵兵士,繼而以嚴格軍法來懲處。

評點

人的許多優(yōu)良品德,要靠平日培植,日積月累,自成習慣。成了習慣后,在別人看來是難事苦事,自己做起來并不覺得難與苦。俗話說良好的習慣,能帶來一生的好處。這實在是閱歷之得。

除得人外無可恃

原文

閱歷世變,但覺除得人以外,無一事可恃。

譯文

經(jīng)歷過世道的大變后,只覺得除開得到人才以外,沒有一件事是可依恃的。

評點

世間一切事都是人做出來的。得人則得一切,失人也便失去一切。這話從理論上講很容易,在現(xiàn)實中實行卻不容易。首先是人太多了,多則不值錢。其次是人才難辨,珠目混雜,失去幾個魚目算什么!這樣一來,人也不“可恃”了,反而其他東西“可恃”。于是,人才被埋沒、被冷落、被排擠、被打壓的事,便成了現(xiàn)實中的常事慣事。

世之所以彌亂者

原文

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譯文

大抵世道之所以大亂,第一在于黑白混淆,第二在于君子越謙讓小人越狂妄。

評點

曾氏的一個部將戰(zhàn)敗投敵,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他心里既惱火又有委屈感。咸豐十一年四月在給胡林翼信中寫下這段話。當然,話說得也有道理,但更多地是在發(fā)牢騷。別看曾氏天天談修煉,遇到窩心事,他一樣地也會有氣。

主氣靜客氣動

原文

主氣常靜,客氣常動??蜌庀仁⒍笏ィ鳉庀人ザ髩?。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為客。

譯文

主軍士氣常靜,客軍士氣常動??蛙娛繗庀韧⒍髞硭p,主軍士氣先衰弱而后來壯盛。所以善于用兵的,最喜歡為主軍,不喜歡為客軍。

評點

曾氏用兵,講究主、客之分。什么是主,什么是客,曾氏這樣區(qū)分過:攻守戰(zhàn)中,守為主,攻為客;中途相遇,先到為主,后到為客;兩軍相持,先動手為客,后動手為主。他認為,客軍士氣先盛后衰,主軍士氣先衰而后盛,待客軍盛氣過后,主軍再動手,往往能獲勝。

危難之際察人

原文

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譯文

留心在危難的時候,默默觀察樸厚實在的人,則在識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評點

從小處細處危難處觀察人,是識別人的重要途徑。其原因是在這種時候,人通常少偽裝而多真面目,易于辨識。當然,這也不是唯一之途,有的人不護細節(jié)卻大節(jié)不虧,若以細處下定論,則定論有可能不符。曾氏善于從細小處看人,但他也善于從大處著眼,如看人的德識、精神、氣概等等。應該說,大小結(jié)合,衡人就更準確了。

不說假話

原文

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一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譯文

的確只是不說假話罷了,但這點很難做到,我們應當從這一個字上下手。今日說定了的話,明天不要因小利害而改變。

評點

這話是對李鴻章說的。李鴻章志大才高,又是曾氏的學生,故而很受曾氏的器重。但李為人辦事較為圓滑,曾氏對此不滿意,常以“誠”相教。薛福成《庸庵筆記》記載曾氏對初進幕府的李說“此處所尚惟一誠字”。又吳永《庚子西狩叢讀》記載曾氏不同意李對洋人打痞子腔,而以孔子說的“忠信可行于蠻貊”一語相贈。這里說的“不說假話”,也是以“誠”教李。

視愛民為性命根本之事

原文

愛民乃行軍第一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jié)粉飾之文。

譯文

愛民是軍隊的第一要務,必須每天三令五申,將它視為性命根本之事,不要看作是討好或是做門面裝飾的文字。

評點

人類社會為何要組建軍隊?一防外人侵犯,二防內(nèi)部人起來叛亂奪權(quán)。兩者都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來的,何況軍隊要靠百姓的糧餉養(yǎng)活。所以,軍隊愛百姓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自古以來,少有愛民的兵士。這是因為兵士手里握有刀把子,平民百姓怕他。于是本為百姓之一的平民一旦穿上軍裝,便敢于欺負他的父母兄弟,故而稍有頭腦的帶兵者都要嚴格申飭愛民護民的軍風軍紀。湘軍組建之初,曾氏就十分重視這一點。他親自撰寫通俗易懂的《愛民歌》,令官兵天天傳唱。此歌開頭兩句便是:“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簡傲不是風骨

原文

詞氣宜和婉,意思宜肫誠,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nèi)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

譯文

說話口氣要和婉,用意要誠懇,不可將簡略傲慢誤認為是風骨。所謂風骨,指的是內(nèi)心自立、對外無所求,不是說的傲慢。

評點

這話也是對李鴻章說的,希望李克服散漫簡略傲慢的習氣,謙和待人。曾氏對風骨的闡述極值得我們注意。風骨指的是內(nèi)心能自立自強,對外無所索求。這是很好的品性。古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者才能有風骨。

君逸臣勞

原文

養(yǎng)身之道,以君逸臣勞四字為要。省思慮,除煩惱,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謂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

譯文

養(yǎng)身的方法,以君逸臣勞四字為緊要。減少思慮,清除煩惱,這兩者都是為了使心清靜,說的就是君逸。勤于走路,活動筋骨,說的就是臣勞。

評點

君指心,臣指四肢。心宜清靜,四肢應多活動,這就是曾氏的養(yǎng)生之道。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曾氏有一些具體的養(yǎng)生做法。如以靜、求缺、不忮不求等養(yǎng)心,使心境寧靜浩大。以飯后散步、養(yǎng)花種菜、勤洗腳等勞動四肢,求得手腳靈活血脈暢通。

自立與推誠

原文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貴求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quán)術(shù)。

譯文

用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自立,求人不可貴。管理將領(lǐng)的方法,最可貴的是推出誠心誠意,權(quán)術(shù)不可貴。

評點

在人群中的立與達,靠的是自己,別人的幫助是次要的。與部屬相處,誠心誠意是永久的,權(quán)術(shù)是暫時的。

奉方寸如嚴師

原文

吾輩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當奉方寸如嚴師,畏天理如刑罰,庶幾刻刻敬憚。

譯文

我們這些人位高望重,別人不敢批評,唯有將自己的心奉為嚴師,畏懼天理如同畏懼刑罰,或許可以做到時時刻刻都有敬畏心態(tài)。

評點

湘軍統(tǒng)領(lǐng)李續(xù)賓當時官居浙江布政使,地位已經(jīng)很高了。身處高位的人,別人一般不會當面指摘,法規(guī)法紀也常常會網(wǎng)開一面,對于自己的監(jiān)督和約束,更多地靠自律,也就是曾氏所謂的以心為嚴師。古人說神明在上,西方說上帝在看著,其實說穿了,都是自心在起作用,所以《大學》《中庸》都強調(diào)君子要慎獨。

誠心虛心

原文

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

譯文

凡是辦一件事,必定有許多艱難波折,我們總歸以誠心來謀求,以虛心來處置。心誠則志向?qū)R欢Τ渥悖グ僬鄱疾粫淖兂6?,終會有達到目標的一天。心虛則不會有驕慢之氣產(chǎn)生,不挾雜私見,最終可以被人們所共同體諒。

評點

這段話說的是辦事所應有的兩種心態(tài),即誠心與虛心。誠則實心實意,可以之應付辦事過程中的困難磨折。虛則理智客觀,可以之應付辦事過程中的人事糾葛。

任事之人不必懼毀

原文

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沉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茍于峣峣者過事苛責,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譯文

大抵對事情承擔責任的人,斷不能只有贊譽而沒有詆毀,只有別人的感恩而沒有怨恨。注重自我修養(yǎng)的人,但求得大道德上不越軌,不可因別人的譏議而泄自己的沉毅之氣。衡鑒人才,取的只是一技之長,不可因為小小的缺點而放棄有用之材。倘若對鋒芒顯露者過于苛責,則平庸者反而僥幸保全。

評點

既任事,就不要怕遭人指責。曾氏當年以嚴刑峻法整治亂中湖南,即向朝廷表示過:“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标P(guān)鍵是自己心中要有定數(shù),這個定數(shù)便是“大閑不逾”。

與運氣賭一賭

原文

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嘗舉功業(yè)之成敗、名譽之優(yōu)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之不可易也。然吾輩自盡之道,則當與彼囊也者,賭乾坤于俄頃,校殿最于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譯文

事機相交,變化乘除,我曾將功業(yè)的成敗、名譽的優(yōu)劣、文章的精工笨拙,一概放到“運氣”這個袋子中。久而久之,更加相信這種說法不可改變。但我們這些人自我努力的途徑,當與袋子,在一瞬間跟乾坤賭一賭,于錙銖間較量一下先后,終究不能令袋子獨勝而我獨敗。

評點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系同治三年三月寫給好友兼兒女親家郭嵩燾的。正當攻打南京城最關(guān)鍵的時刻,江西巡撫沈葆楨卻拒絕將本省厘金解往南京城下的吉字營。為此,曾氏向朝廷亢辭相爭。最令曾氏氣憤的是,沈乃曾氏一再薦舉而越級提拔才出任贛撫的,在此生死關(guān)頭,卻恩將仇報。曾氏在激憤之中,說了這段話。話中的意思是,遇上一個沈葆楨只能怪運氣不好,但即便明知是運氣所然,也要賭一賭,也要計較一番,不能讓運氣獨自獲勝。雖然,賭的不過是乾坤的一瞬,計較的不過是國庫中的一錙一銖而已。

筆者認為這段話很有啟示性。盡管人生有許多事情不能由自己決定(即付之運氣一囊),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時間和范圍內(nèi)竭力求取更好(即賭俄頃與校錙銖)。

知人曉事

原文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xiāng)原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xié)之理。故恒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曖,即為小人。故群譽群毀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譯文

大的錯誤易于辨識,貌似正確的錯誤卻難以分辨。我以為處高位者,當以知人、曉事兩點作為自己的本職。知人的確不容易學到,曉事則可以依靠閱歷來努力求得。曉事,則無論與自己觀點相同或不同,都可以慢慢開導,借以達到和衷共濟的效果。不曉事,則挾私固然會辦錯事,秉公也會辦錯事,小人固然會辦錯事,君子也會辦錯事,圓滑者固然會辦錯事,狂狷者也會辦錯事。再加上不知人,則一輩子背道而馳,絕不會和睦協(xié)作。所以常言都以分別君子、小人為緊要,而我的觀點是天下無一成不變的君子,也無一成不變的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今日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明日為小人,寅時公正光明,則寅時為君子,卯時存陰暗私心,則卯時為小人。故而對于那些眾人所贊譽或眾人所詆毀的,我常常嚴肅深刻思考,不敢附和。

評點

中國典籍好談君子與小人,但較為空泛,且常常以僵化的觀念來看待。曾氏提出一個劃分君子與小人的實在標準,即能否知人曉事。當然,它不是唯一的,曾氏也未將它視為唯一。同時,他認為君子與小人并非一成不變。當擁君子的實在內(nèi)容時即為君子,否則即為小人。因為有這兩點,這段話遂具有學理上的價值。

不問毀譽

原文

國藩昔在湖南、江西,幾于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復聞世事。然造端過大,本以不顧死生自命,寧當更問毀譽?以拙進而以巧退,以忠義勸人而以茍且自全,即魂魄猶有余羞,是以戊午復出,誓不返顧。

譯文

我過去在湖南、江西,幾乎全國不能相容。咸豐六年到咸豐七年這段時間里,真想浩然歸林而不再問世事。但是開創(chuàng)的事情過大,本就以不顧生死自命,怎能再問毀譽呢?當初以拙誠之心進入,而以取巧的方式退出,以忠義規(guī)勸別人,而以茍且偷安來保全自身,即便是靈魂深處都抱有羞愧,所以咸豐八年復出時,發(fā)誓不回頭。

評點

咸豐二年底,曾氏奉旨辦團練。一則軍事不順,二則因操之過急得罪湖南、江西官場,故而處境多在艱困中。咸豐七年二月,得父喪訊后,他離開戰(zhàn)場回家。在家期間,曾氏深刻反省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終于大徹大悟。咸豐八年六月復出后,心志更加堅定。同治四年正月,大功告就的曾氏寫信給郭嵩燾,開導因與總督鬧不和而心情郁悶的好友,現(xiàn)身說法地寫了上錄這段話,勸郭“宜俯默精勤,以冀吾志之大白,不宜草草遽賦歸與也”。

以勤為本以誠為輔

原文

以勤以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譯文

以勤為根本,以誠為輔助。勤則即便是柔弱也必定會變得堅強,即便是愚蠢也必定會變得聰明。誠則可穿透金石,對付鬼神。

評點

勤能補拙,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成語。它意味著人身上的一些缺失,可以依靠勤奮來彌補。曾氏本人便是善于借勤為渡的高手。他一生的成功,很大部分便是得力于這個勤字。

逆億命數(shù)是薄德

原文

逆億命數(shù)是一薄德,讀書人犯此弊者最多,聰明而運蹇者,厥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貴于內(nèi)外交養(yǎng)。養(yǎng)內(nèi)之道,第一將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譯文

揣測命運是一個德行淺薄的表現(xiàn),讀書人犯此毛病的最多,聰明而運氣不好的人這個毛病尤為深。凡病在根本上的,貴在內(nèi)與外一道療養(yǎng)。療養(yǎng)內(nèi)部的辦法,第一是將這顆心放松,久而久之自然有功效。

評點

幕僚李鴻裔只有三十六歲,卻身體虛弱,耳鳴重聽。他在曾氏面前敘說自己命運不好,于是曾氏寫下這段話開導他。許多人喜歡看相算命,預測前程,曾氏認為這是薄德,即淺薄之為。他勸李好好讀張英的《聰訓齋語》。這本書他也叫兩個兒子讀。同治四年九月,他給二子的信上說:“張文端公所著《聰訓齋語》,皆教子之言,其中言養(yǎng)身、擇友、觀玩山水花竹,純是一片太和生機?!贝颂幩f“將此心放在太平地”,亦即讓心充滿太和生機之意。

堅志苦心勤力

原文

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譯文

堅定志向,勞苦心思,勤勉努力,無論大事小事,必定有所成就。

評點

這是勉勵李鴻章的季弟李昭慶的。昭慶乃曾氏同年李文安之幼子,年方三十出頭,此時正帶領(lǐng)一支淮軍在河南與捻軍作戰(zhàn),曾氏對他寄予重望。這句話顯然自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得來。

“有恒”為作圣之基

原文

養(yǎng)生與力學,皆從“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為作圣之基。

譯文

保養(yǎng)身體與艱苦力學,都從“有恒”中做出,所以古人將“有恒”視為做圣賢的基礎(chǔ)。

評點

這是曾氏勉勵陳松生的話。陳是曾氏次女紀耀的丈夫。陳為湖南茶陵人,父岱云系曾氏同年好友。陳出生四十天,母即去世。曾氏將他抱進自家哺養(yǎng),直到陳之繼母來京師后才回去。陳在同治元年與紀耀成婚。光緒四年,紀耀夫婦隨兄紀澤赴法國。曾氏五個女婿中除季女紀芬之夫聶緝椝外,其余都不理想,陳松生亦平平。

耐煩

原文

若遇棘手之際,請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譯文

若是遇到棘手的時候,請從耐煩兩個字上痛下工夫。

評點

這是寫給李鴻章的話。李鴻章是曾氏嚴格意義上的唯一學生,也是他經(jīng)心培植的事業(yè)上的接班人。做官雖風光,卻也有許多苦惱?!盁保闶强鄲乐?。左宗棠有一副聯(lián)語,道是“閉戶讀書真得計,當官持廉且不煩”,精要地指出為官的兩大要點:一廉潔,二耐煩。

最忌勢窮力竭

原文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計大局,及糧餉之接續(xù)、人才之可繼言之。

譯文

用兵的原則,最忌諱勢窮力竭。力,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指大計大局,以及糧餉上的接濟和人才不斷而言。

評點

勢窮力竭這句成語,曾氏用在打仗上,則理解為大計大局、糧餉、人才及將士精力等方面的窮盡。翰林出身的湘軍統(tǒng)帥對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理解至深,用得最活。過去,人們常常把只會死記呆背而不會將書中知識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人,稱為書呆子,那時的書呆子想必很多,像曾氏這樣的人,算是真正把書讀通了,只可惜自古以來通人不多。張之洞曾感嘆當時的翰林只有三個半通人,話雖說得苛刻,卻大致不錯。

處逆境宜以寬自養(yǎng)

原文

閣下此時所處,極人世艱苦之境,宜以寬字自養(yǎng)。能勉宅其心于寬泰之域,俾身體不就孱弱,志氣不致摧頹,而后從容以求出險之方。

譯文

閣下此時所處的是人世間最艱苦的境地,宜以寬字來自我調(diào)養(yǎng),能夠勉強將心安置于寬泰之地,使身體不走向孱弱,志氣不致變得頹廢,然后再從容來求得走出險境的辦法。

評點

閣下指的是陳湜。陳乃湘鄉(xiāng)人,長期跟隨曾氏兄弟轉(zhuǎn)戰(zhàn)各省,積功升至陜西按察使,同治四年調(diào)往山西與捻軍作戰(zhàn)。同治七年初,以疏防而革職,謫戍新疆。曾氏這段話,即寫于此時。人處逆境,只能以寬自養(yǎng),先求得身體不垮,志氣不喪,然后再謀走出逆境之方。曾氏此說,實不刊之論。

人力居三天命居七

原文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譯文

事業(yè)上的成與不成,人力占其中的三成,天命占其中的七成。

評點

這是同治九年正月,曾氏復劉蓉長信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后面,曾氏還就此一命題繼續(xù)發(fā)揮,茲抄錄如下:“茍為天命,雖大圣畢生皇皇,而無濟于世。文章之成否,學問居其三,天質(zhì)居其七,秉質(zhì)之清濁厚薄,亦命也。前世好文之士不可億計,成者百一,傳者千一,彼各有命也。孔子以斯文之將喪歸之天命,又因公伯寮而謂道之行廢由命。孟子亦以圣人之于天道,歸之于命?!?/p>

曾氏認為,無論事功,還是文章,成與不成,人力都是次要的,天命是主要的。這觀點看似消極,尤其對于年富力強正在努力事功的人來說,頗具負面影響。筆者早年亦不大信天命,然在飽經(jīng)閱歷之后,才確知曾氏此說不謬。但是,悟透這一層,與努力事功并不矛盾。古人云“盡人事而聽天命”,這句話說得最為精當。此話前半部分說的是努力事功,人在前半生也應如此,后半部分說的是聽任天命,人在后半生或者說男人在五十歲之后,宜持此種態(tài)度。

未可滯慮

原文

外境之迕,未可滯慮,置而遣之,終履夷涂。

譯文

外面的處境不順,不可長久在心中憂慮,讓它擺著不理睬,最終總會踏上平坦道路。

評點

未可滯慮,即寬心之意。放寬心懷,大概是人處逆境的唯一正確選擇了。

高世獨立之志

原文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fā)。

譯文

君子有高出世俗特立獨行之志向,卻不讓人易于窺視,有藐視君王退卻三軍之氣概,卻未嘗隨隨便便地表現(xiàn)。

評點

高世獨立之志是藏在胸中的,若尋常人都能看得出,則乃見之于表面,那就只能是淺薄。藐萬乘卻三軍之氣只能在關(guān)鍵時顯露,若輕易發(fā)出,其結(jié)果多半為萬乘所殺,為三軍所碾,是絕不能成事的。

道理不可說得太高

原文

凡道理不可說得太高,太高則近于矯,近于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謊二事,雖最淺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譯文

凡道理不可以說得太高超,太高超則近于矯作,近于虛偽。我與幕僚們互相勉勵,只求得做到不晚起、不說謊兩件事,雖然最為淺近,卻于身心大有收益。

評點

世間真正切身有用的道理,都是平實粗淺的,正如對身體真正有益的飲食,也都是平凡普通的一樣。曾氏一貫不喜歡高言危論,一向看重的是實事小事。實事小事雖細末,卻可以累積為功;高言危樓猶如泡沫,雖美麗卻是空的。比曾氏晚生六十年的湖湘才子楊度,在學佛時說過這樣的話:“佛為凡夫,極其平常,人人可成,只將一切妄念去掉,歸到極平實的地步,便是成佛?!?見《楊度集》中復楊莊函)平實可以成佛,平實自然更可以成功。

不妄求人知

原文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譯文

君子想要有所建樹,必須自不胡亂求人知曉開始。

評點

求人知,就是想出名,文人此心甚重。出名并非壞事,只是應建筑于實在的基礎(chǔ)上,所謂實至則名歸。妄,即指不擇手段、不走正途出名。此非正人君子之所為。

危險之際見愛者

原文

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一二,畏而從之,則無其事也。

譯文

危險的時候,出于敬愛而跟從者,或許有一二人,出于懼怕而跟從者,則沒有這種事。

評點

部屬對長官的跟從,通常出于兩種心態(tài):一為敬愛, 一為懼怕。這兩種心態(tài)中,前者極少,后者極多。處于危險中的長官,讓部屬懼怕的權(quán)勢已不復存在,故后者沒有必要再跟從。前者因為敬愛的是他本人,所以可能有依舊跟從的,但也只是極少極少,絕大部分會選擇離去。這是因為危急時刻,自我保護始終是人的本能。曾氏這兩句話,說出了他對人性的清醒認識。

喜懼不隨眾人

原文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惟在己之規(guī)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譯文

我們這些人辦事,成與敗聽之于天命,毀與譽聽之于別人,只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則可以由自己做主之處,也就是說,不隨眾人的喜與懼作為自己的喜與懼。

評點

任何一個人要想辦件大一點的事,都必須有“成敗在天、毀譽在人”的氣度,否則,就干脆不辦事,隨大流做一個平庸人。面對著別人的或毀或譽,自己要立定腳跟,不改自我規(guī)模氣象。曾氏帶著他的一班同志,做的是一番“赤地新立”的大事,即將朝廷實行兩百年的世兵制改為募兵制,不僅要與敵人斗,還要與世俗文法斗,其難度該有多大,其面對的非議該有多少!他只得抱聽之任之與守定自我的態(tài)度,否則,不須太平軍打,自己營壘中的人就早把他打垮了。

臨陣須臾之頃

原文

平日千言萬語,千算萬計,而得失只爭臨陣須臾之頃。

譯文

平日里說一千道一萬,費盡心機種種算計,而最后的得失只取決于戰(zhàn)場上的一瞬間。

評點

這就是用兵打仗的殘酷性和實戰(zhàn)性:最后的得失都體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而戰(zhàn)場上的關(guān)鍵又只在某一個瞬間。

實行與粗淺

原文

立法不難,行法為難,以后總求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應事接物時,須從人情物理中之極粗極淺處著眼,莫從深處細處看。

譯文

立法規(guī)不難,難的是切實依法規(guī)行事,希望以后能實實在在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應對接待事物時,須得從人情物理中的極粗淺處著眼,莫從深細處去看。

評點

幕僚李榕進士出身,曾做過禮部主事,為人精明,但眼界過高,持論過深。曾氏以實行與著眼粗淺相戒,說的亦是他一貫所主張的平實二字。

變易須十倍之力

原文

先哲稱利不什不變法,吾謂人不什不易舊。

譯文

先哲說利益不十倍不變法,我說人員不十倍不改變舊制。

評點

法規(guī)制度也好,風氣習俗也好,一旦實行已久,則成為定勢,要改變它非有極大的強力不可,所謂什,即指此。

畏有識者竊笑

原文

君子不恃千萬人之諛頌,而畏一二有識之竊笑。

譯文

君子不依恃千萬人的阿諛頌揚,而畏懼一二個有識者的暗自譏笑。

評點

一二有識者的竊笑,可能笑的正是致命之處,故而應畏。

將心放寬

原文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yè)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康健。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寬,養(yǎng)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內(nèi)傷。

譯文

古人處患難苦惱的時候,正是道德學業(yè)長進的時候,他們在胸懷坦平上用功,而在身體健康上收效。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關(guān)鍵都是在大磨難的時候,把這顆心放寬松,滋養(yǎng)得靈泛,有活潑潑的胸襟,有坦蕩蕩的意境,則在身體上雖然受到外面的刺激,也不至于引發(fā)內(nèi)心的傷痛。

評點

陳湜因疏于防務被革職流放,他給曾氏寫信說“外感內(nèi)傷同時舉發(fā)”,曾氏遂以這段話開導他。俗話說“想得開,放得下”,正是對不順意的開脫。曾氏說圣之所以為圣、佛之所以為佛,其關(guān)鍵亦在此,更是將此法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

不嫉妒不貪婪

原文

禍機之發(fā),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壞國喪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对姟贩Q“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二字。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猶自憾拔除不盡。因環(huán)觀當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長,果能鏟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自反既不能免此,亦遂憮然愧懼,不復敢道人之短。

譯文

禍害的引發(fā),莫厲害于猜忌。這是古今的通病,國遭破壞家庭喪敗人遭死亡,都是猜忌所招致的惡果?!对娊?jīng)》說“不忮不求,怎會不得到善的回應呢”,我自省平生所招來的過失怨尤,不出于忮與求兩個字?,F(xiàn)在已衰老,早晚間就要過世入土,還自己遺憾對這兩個字鏟除不徹底。因而環(huán)顧當今士大夫,以及處于高位的長者,果真能夠鏟除這兩個字的,也是很不可多得的。忮求二字,是婦人的心思與偷盜的行為兼而有之。自己反省既不能免除,也就慚愧恐懼,不再敢說別人的短處了。

評點

忮即嫉妒,求即貪婪,是人性中的兩個極壞的毛病,而這兩個毛病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曾氏反復教導兩個兒子,要他們盡量做到不忮不求。同治九年六月,他將赴天津處理教案,擔心一去不返,臨別時給二子寫下遺囑。內(nèi)中有一長段話談及忮求二字?,F(xiàn)抄錄如次:“余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圣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名貪利,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言,每發(fā)露于名業(yè)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fā)露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則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凈盡。爾等欲心地干凈,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孫世世戒之?!?/p>

曾氏認為,人若不嫉妒不貪婪,則心地就干凈了。這真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不嫉不貪,做起來并不難,只要想做,誰都可以做得到。不嫉不貪,還可以讓人省去許多煩惱,日漸接近清心寡欲的境界。由此看來,它也是養(yǎng)生健身之良方。

困厄激發(fā)人的潛力

原文

人才非困厄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

譯文

人才不遭遇困厄則不能激發(fā)潛力,不心存戒懼深懷憂慮則不能發(fā)達。

評點

古今中外,絕大多數(shù)杰出人物都是在困境在磨難中誕生的,這可能正像流水要遇到坎坷遇到阻力才能迸放出水花一樣,反之,太平靜的日子會將人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慢慢消蝕湮滅。司馬遷于此有遠過常人的體會,他的一段話兩千年來被人無數(shù)次地引用過,千千萬萬處困境中的人,從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今天,我仍愿意在這里引用一次,借以激勵我的讀者諸君:“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