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選 《秋江待渡圖》
元代畫家錢選有《秋江待渡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中間部分是如鏡的江面,空闊渺遠;遠處乃是綿延不絕的群山;近處,紅樹一簇,樹下有幾人引頸眺望,而江面上隱隱約約有一葉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闊,小舟緩緩,似渺然難見,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間構(gòu)成強大的情緒張力。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闊,隔岸扁舟發(fā)棹遲。錢選于上題詩道:“山色空濛翠欲流,長江浸徹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煙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錢選少有高才,為南宋進士,和趙子昂同列著名的“吳興八俊”之中。入元后,朝廷征召前朝遺逸,趙子昂被招進京,成赫赫功名,而錢選則齟齬不合,絕然隱居山林。那是一個被扭曲的時代,元代統(tǒng)治者將當(dāng)時的人分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漢人,四等人是南方漢人。錢選就是這樣的四等人。對前朝的眷戀,不正當(dāng)?shù)奈幕缫?,骯臟的社會現(xiàn)實,使得有很高修養(yǎng)的錢選痛苦而壓抑。但在這時,山林陪伴著他,道禪哲學(xué)陪伴著他,藝術(shù)陪伴著他。他的畫中滲透了靈魂拯救的意味。
這幅《秋江待渡圖》,就是他隱逸中的作品。待渡,在中國山水畫中是常見的題材。憑舟而渡,是古代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南方的水鄉(xiāng)澤國。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是畫家喜歡畫的內(nèi)容。在錢選之前,就有很多人畫過待渡的場景。王維有《雪景待渡圖》,董源有《雪浦待渡圖》《夏景山待渡圖》《瀟湘圖》,關(guān)仝有《山溪待渡圖》,李成有《密雪待渡圖》,許道寧有《秋江喚渡圖》《秋山晚渡圖》,等等。在錢選的同時代,盛懋也有《秋江待渡圖》,此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元代山水畫的杰作之一。但錢選畫來卻有自己的理解,他雖然畫的是現(xiàn)實世界的渡,其實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與盛懋的《秋江待渡圖》有明顯區(qū)別。盛懋的那幅名作畫的是秋風(fēng)蕭瑟下,陂岸上高樹當(dāng)風(fēng)而立,樹下兩人席地而坐,等待渡河,筆致老辣,風(fēng)味清幽,它與傳統(tǒng)山水畫追求的意境是一致的,在于靜謐、空靈、悠遠。而錢選的這幅作品除此之外,卻寄寓更深的生命體驗。畫家極力構(gòu)造一種空靈迥絕的世界,表現(xiàn)人們精神的“待渡”—— 畫家以為,在這喧囂的塵世,有誰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近景處畫紅樹一簇,尤其耀眼,它從整個畫面中突出出來,雖不在畫面的中心,卻是這幅畫最重要的“點醒處”。從表面上看,我們可以說,這并非是紅樹,而是如血的晚霞所映照的。而當(dāng)我們聯(lián)系到紅樹下的人,聯(lián)系到這人在紅樹下“久立”,他盼著離開這紅樹,離開這個狹窄的空間;同時,我們再考慮到一江相隔的此岸和彼岸,我們就知道,畫家在這里顯然別有寓意,他是以紅樹象征莽莽紅塵,將等待象征著性靈的騰遷,將待渡的過程象征著人的精神期盼。行人目斷東南山,這方位也有講究,東南自是神仙窟,豈可一點塵埃飛,那是仙靈的世界。
錢選 《秋江待渡圖》(局部)
渡,就是度。在外者為渡,渡河的渡;在內(nèi)者為精神的度,度到一個理想的世界中。在佛教中,“度”之一字,非常重要。佛教有六波羅蜜之說: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就是六度。度,就是到彼岸。佛教中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南宗禪的圣經(jīng)《壇經(jīng)》通篇就是講人怎樣達到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度到彼岸,它的意思就是以大智慧度到彼岸。在佛門,入佛的弟子要發(fā)四大弘愿,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第一就是度,不僅要度自己,更重要的是度眾生。據(jù)說南宗禪的六祖惠能接受弘忍的衣缽,弘忍讓他快快離開東山,于是一直送他到九江,在九江渡口,二人上船,惠能說:“我來渡(劃船)?!焙肴陶f:“還是我來渡你吧?!币夂瑤煾刀人奖税丁6缺M一切眾生,眾生有一不成佛,則我也不做佛。這是何等的境界!佛的境界,對我們世俗之人也有極大啟發(fā)。
不僅是在佛教,每個人其實都是需要“度”的,靈葦一片,渡出苦海?!岸取钡奖税?,是人永恒的愿望,當(dāng)然這彼岸不一定是佛教的天國。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暫,人生的爭斗,人因生活所帶來的煩惱,等等,總是在纏繞著人。人需要到彼岸,一個理想的地方,一個能安頓生命的場所,哪怕是短暫的、虛幻的,這樣的期望其實是人人皆有的。人是在對彼岸世界的期望中活著。人的期望是提升性靈的重要動力源泉。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國,商人有自己的理想市場,莊稼人有自己秋后的期待,作為一個人(不論他是什么樣的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種等待,理想就是一種性靈的約會。生命短暫,希望長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的理想天國;人世間充滿了太多的不順心、不滿意,希望渺不可及的宗教境界;人生如此喧囂,希望那寧靜的空間……沒有人不是“待渡人”,期望被“渡”,等待機緣來“渡”。
錢選這幅畫畫的就是這種性靈的約會。
盛懋 《秋江待渡圖》
畫家將這樣的精神期許放到夕陽下的空闊江面來處理,詩意的氣息氤氳其中。久立的待渡人,緩緩地來渡舟,無限空闊的江面,將人們的期許放大,拉長。而最要命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樣的縹緲,那樣的寧靜,那樣的神奇而不可蠡測。那里有無限的可能性,那是一個渺不可及的世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它所傳達的精神與《詩經(jīng)》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期待同一機杼。
此畫突出了“客心”,所謂客心茫茫愁欲斷。待渡人,是因有欲歸處,此處不是棲息地,但有靈囿待此人。寄塵于世,何人不是“寄兒”,都是這浩渺宇宙的匆匆過客。這畫中就包含著客中思家的濃濃思念。人在路上,獨客蒼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蕩。這是就欲渡人而言。而就渡人者來說,嫋嫋秋風(fēng)吹白波,江上猶有未歸客。一客未渡,而舟不能停。舟不止,則欲渡者的希望才不會絕滅,即使是在蕭瑟秋風(fēng)下,即使是蒼蒼落日時,即使是水漫漫、路長長,只要有那欲渡者,擺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有道是,浩然賦歸去,利濟吾當(dāng)任?!袄麧保攀且粋€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懷。禪宗中的趙州大師解釋趙州橋真意在于“度牛度馬”,看到的就是這種“利濟”。品位和格調(diào),并非是現(xiàn)代文明中流行的裝腔作勢。
而錢選另外一幅同樣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山居圖》,則與這樣的思想有妙然相通之處。在《秋江待渡圖》中,那個理想世界在江的對岸,畫面的中段是空闊的。而在《山居圖》中,中部群山突起,四面環(huán)水,突顯出中部山峰的高聳。中部的山巒以重筆勾出,在山腳下,有綠樹掩映,綠樹中,但見一處庭院,清幽非常,這就是畫家所謂“山居”了。環(huán)繞中部山巒的水體平如明鏡,淡盡風(fēng)煙,中有舟楫來往,左側(cè)平堤處有小橋,橋曲而細,那里是通向塵世的路。而在這幅長卷的綿長背景上,是一痕山影。將中部這山居之處連向廣袤的世界,帶向神秘的處所。這樣的構(gòu)圖方式,使人聯(lián)想到頤和園。頤和園中部的南湖島,三面環(huán)水,有一橋與陸地相連,象征道教中的神山。這幅畫在構(gòu)圖和筆墨上受北宋王詵影響較大。其實,在錢選的構(gòu)圖中,就是將這山居之所,出落為靈魂棲息之地,這是他心目中的彼岸世界。他所謂“一日興來何可遏,開窗寫出碧巖巖”,寫出一片性靈棲息的世界。此長卷錢選以其凝重而幽古的筆法書有一詩:
山居惟愛靜,日午掩柴門。寡合人多忌,無求道自尊。鵬俱有志,蘭艾不同根。安得蒙莊叟,相逢共細論。
錢選 《山居圖》(局部)
這首詩以道家的思想說隱居的趣味。它所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靜謐的空間,在這里,主人已釋盡塵世的目的求取,惟護持一畦精神的領(lǐng)地。斥的委瑣和大鵬的放曠,相距何啻千里!芳蘭和臭艾各不相同,氣味哪里相投!畫家沉浸在莊子的超越世界中,表現(xiàn)出靈魂的訴求。有的人喜歡蠅營狗茍,有的喜歡性靈高蹈,畫家給自己的信心以嘉賞。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浮玉山居圖》是錢選山居系列的另一幅著名作品,這幅作品曾在上?!皶x唐宋元書畫大展”中展出,此卷水墨淺色,畫的是他家鄉(xiāng)霅川浮玉山景。它哪里是塵世中所見的山水,分明是靈島瑤嶼。與北京故宮的《山居圖》相比,這幅作品更加靜穆高古,畫家著意打造一個不落凡塵的世界。筆調(diào)幽微,用意蒼茫。元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張雨(句曲)有詩題道:“展卷才尺許,坐對兩忘言?!边@倒是實話,這個靜穆的世界的確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幅畫是山水畫中的抽象畫,或許畫家正是為了突出理想凈界和塵世的距離,它是畫家意念中的山水。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得到了重塑。山石用細而有力的墨線勾出,再以淡墨輕輕渲染,顯示出立體感,塊面的突出是這幅畫在技法上的特色。近處看,有玲瓏剔透的感覺,仿佛是一琉璃世界。山間的叢樹以花青敷出,在茂密的叢林中,掩映著一處庭院。山勢迤邐,高低參差,或碎或整,從外在看,山與山之間是斷的,這在中國山水畫中是很少見的。從遠處看,這哪里是一個缺斷的世界,而是在靈氣中浮沉。玲瓏剔透的山體,如玉一樣的山體,在神秘的氣中浮沉,白云繚繞,嵐氣氤氳,峰巒徘徊,清泉環(huán)繞。這正是錢選要著力表現(xiàn)的“浮玉”用意之所在。
錢選 《浮玉山居圖》
其上錢選有跋道:“瞻彼南山岑,白云何翩翩。下有幽棲人,嘯歌可徂年。叢石映清泚,嘉木淡芳妍。日月無終極,陵谷從變遷。神襟軼寥廓,興寄揮五弦。塵影一以絕,招隱奚足言。”右題:“余自畫山居圖,吳興錢選舜舉?!痹姰嬒嘤常坑绪攘?。山自白云人自閑,畫家要外絕“塵影”,內(nèi)揮五弦。錢選是個音樂家,他的音樂之名為畫所掩,他所著力表現(xiàn)的這一片神秘的山水,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頓進,他要在這世界中,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山在虛無縹緲間,人的心靈也玲瓏如玉般浮沉。在這靜穆的世界中,閱世千年如一日;在這靜穆的世界中,靈光綽綽自在天。
錢選還有一幅《幽居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坝摹钡纳喜咳睋p,孫承澤《庚子銷夏錄》中著錄“錢舜舉山居圖”,說此圖“蒼松老屋,云白樹紅,二人靜對扁舟”,正是此圖。故此圖不當(dāng)作“幽居圖”,應(yīng)作“山居圖”,而上舉故宮的另外一幅錢選《山居圖》與此同名,故權(quán)以“幽居圖”名之以別。這幅大青綠山水是錢選生平杰作。右側(cè)起手處畫山峰聳立,從山石后駛出一葉小舟,舟上兩人靜坐,一個舟子,舟向中間的江面劃去。向左為空闊的江面,中間略偏右為山居之所在,綠樹蔥蘢,仙山樓閣。再向左山勢委蛇,江面上有一歸舟。此畫的構(gòu)圖與《山居圖》相似,都是以中段的山體為主,海天空闊,白云繚繞,夕陽的余暉將江面周圍的一切映照得斑斕奪目。此圖也有濃厚的裝飾意味,是畫家用心構(gòu)造的意念世界。
錢選 《幽居圖》(局部)
或許在那亂世中,錢選太關(guān)心自己的性靈之“居”了,他為自己的心尋找安頓的場所,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就是一個逍遙天。北宋畫家郭熙說山水有可行可望,又有可居可游,然而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可行可望是外在的,是人觀照中的山水,而可居可游則將人置于其中,化入這一世界,與這世界相浮沉,這世界就是自己的“意中家”,疲勞的鳥兒要在這靜穆的枝上棲息。錢選的《秋江待渡圖》是客中思居的呼喚,他的《山居圖》《幽居圖》是為理想置一個世界,而《浮玉山居圖》,是要在這生命的居所中浮空躡影,縱懷高蹈,如月光蕩滌下的通透。環(huán)顧錢選尋找生命幽居的藝術(shù)歷程,我們更加明晰地看出中國畫作為性靈扁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