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檜(1)
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墻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臺讀書處”,駭異之。
進儀門,看孔子手植檜。檜歷周、秦、漢晉幾千年,至晉懷帝永嘉三年而枯??萑儆芯拍辏訉O守之不毀,至隋恭帝義寧元年復生。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萑倨呤兴哪?,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再榮。至金宣宗貞祐三年罹于兵火,枝葉俱焚,僅存其干,高二丈有奇。后八十一年,元世祖三十一年再發(fā)。至洪武二十二年己巳,發(fā)數(shù)枝,蓊郁;后十余年又落。摩其干,滑澤堅潤,紋皆左紐,扣之作金石聲??资献訉O恒視其榮枯,以占世運焉。再進一大亭,臥一碑,書“杏壇”二字,黨英筆也。亭界一橋,洙、泗水匯此。過橋,入大殿,殿壯麗,宣圣(2)及四配、十哲俱塑像冕旒(3)。案上列銅鼎三、一犧、一象、一辟邪,款制遒古,渾身翡翠,以釘釘案上。階下豎歷代帝王碑記,獨元碑高大,用風磨銅赑屃(4),高丈余。左殿三楹,規(guī)模略小,為孔氏家廟。東西兩壁,用小木匾書歷代帝王祭文。西壁之隅,高皇帝(5)殿焉。廟中凡明朝封號,俱置不用,總以見其大也??准胰嗽唬骸疤煜轮蝗胰思遥何壹遗c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fā)人家,小家氣?!?/p>
注?釋
(1)?孔廟檜(guì)﹕孔廟在今山東曲阜南門內(nèi)﹐原為孔子古宅﹐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成為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檜﹐常綠喬木﹐也稱“刺柏”。
(2)?宣圣﹕漢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公﹐后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圣人﹐人們多尊稱其為宣圣。
(3)?冕旒(miǎn?liú)﹕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于黃帝﹐至周朝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4)?赑屃(bì?xì)﹕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外形像龜﹐能負重﹐舊時石碑基座多雕成其形。
(5)?高皇帝﹕即朱元璋﹐鳳陽(今安徽鳳陽)人。
?譯?文
崇禎二年(1629),我到山東曲阜拜訪孔廟,買通守門的人得以進入。宮墻上有高樓聳出,上面的牌匾寫著:“梁山伯祝英臺讀書處”,我感到很詫異。
走進儀門,可以看到孔子親手種植的檜樹。這棵檜樹經(jīng)歷了周、秦、漢、晉幾個朝代幾千年時間,直至晉懷帝永嘉三年(309)時枯死??菟懒巳倭憔拍辏鬃幼訉O后代守護著它而沒有毀壞,直到后來隋恭帝義寧元年(617)又復活了。復活了五十一年,到唐高宗乾封三年(668)又枯死了,枯死了三百七十四年,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又繁茂了。到了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枝葉都毀于戰(zhàn)火,僅保存了高兩丈多的主干。八十一年之后,在元世祖三十一年(1294)發(fā)芽,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再生出枝干,生長得郁郁蔥蔥,之后的十多年又枯萎了。用手撫摸樹干,整個枝干光滑堅硬而有質(zhì)感,樹干上的紋路向左旋轉(zhuǎn),敲擊樹干就會發(fā)出鏗鏘有力的聲音。孔子的后代一直見證著檜樹的生死,來占卜朝代的興衰。
又走進一座大亭子,豎著一座寫有“杏壇”二字的碑,上面的字是由黨懷英親筆所寫的。亭子旁邊有一座橋,洙水和泗水匯聚于此。過了這座橋,進入大殿,只見大殿富麗堂皇,孔子和四位儒門圣賢以及門下最優(yōu)秀的十位學生的塑像都戴著冕旒,案桌上擺著三個銅鼎、一犧、一頭象、一辟邪,這些擺件全身都是翡翠制成,樣式古樸,用釘子固定在案桌上。臺階下豎立著歷代帝王的碑刻,只有元朝皇帝的碑十分高大,用風磨銅雕成赑屃,高一丈多。左殿有三間規(guī)模較小的房子是孔子家族的宗廟。東西兩邊的墻壁上掛著刻有歷代帝王祭文的小木匾。西邊角落的房間設有高皇帝殿。孔廟中所有的明朝封號竟都放著不采用,以顯示孔氏家族的盛大。孔家人說:“天下只有三家人家,我們孔家和江西的張?zhí)鞄熂?、鳳陽的朱家(當時是明朝)罷了。江西張家道士氣;鳳陽的朱家不過是暴發(fā)戶,小家子氣。”
評?析
天下的皇帝可以輪流做,治理國家卻離不開儒和道兩家支持,所以儒、道能千秋傳世,代代相傳。但是作者也不認同孔家人的自視甚高和狂妄自大:譏諷張家道士氣,皇帝朱家不過是暴發(fā)戶和小家子氣,以顯示自己孔家的文氣和大氣,無疑在說他孔家是“天下第一家”。
孔?林(1)
曲阜出北門五里許,為孔林。紫金城,城之門以樓,樓上見小山一點,正對東南者,嶧山(2)也。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過一橋,二水匯,泗水也。享殿后有子貢(3)手植楷(4)。楷大小千余本,魯人取為材、為棋枰(5)。享殿正對伯魚(6)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氣(7)。由伯魚墓折而右,為宣圣墓。去數(shù)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為子思(8)墓。數(shù)百武之內(nèi),父、子、孫三墓在焉。譙周(9)云:“孔子死后,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曰‘孔里’。”《孔叢子》(10)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敝T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11),不可復識。
有碑銘三,獸碣俱在。《皇覽》(12)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不能名。一里之中未嘗產(chǎn)棘木、荊草?!弊辖鸪峭?,環(huán)而墓者數(shù)千家,三千二百余年,子孫列葬不他徙,從古帝王所不能比隆也。宣圣墓右有小屋三間,匾曰“子貢廬墓處”。蓋自兗州至曲阜道上,時官以木坊表識,有曰“齊人歸處”(13),有曰“子在川上處”(14),尚有義理;至泰山頂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15)處”,則不覺失笑矣。
注?釋
(1)?孔林﹕在今山東曲阜北門外﹐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2)?嶧(yì)山﹕又名鄒山﹐在今山東鄒城。
(3)?子貢﹕端木賜﹐字子貢﹐孔子的弟子。
(4)?楷(jiē)﹕又名黃連木﹐一種落葉喬木。
(5)?棋枰(píng)﹕棋盤。
(6)?伯魚﹕孔鯉﹐字伯魚﹐孔子的兒子。
(7)?中氣﹕運氣術語﹐指中見之氣?!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珐s“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p>
(8)?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
(9)?譙(qiáo)周﹕字允南﹐西充(今四川閬中)人。曾任蜀漢學官、光祿大夫。入晉后任騎都尉等職。著有《五經(jīng)論》《古史考》等。
(10)?《孔叢子》﹕主要記敘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順等人的言行﹐共三卷、二十一篇﹐舊題孔鮒撰。學者多認為其為偽托之書。
(11)昭穆﹕古代宗法制度規(guī)定的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相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
(12)《皇覽》﹕三國魏文帝時劉劭、王象等人奉敕所撰的一部類書。因供皇帝閱覽﹐故稱為“皇覽”。原書隋唐后已失傳。
(13)齊人歸處﹕語出《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yùn)、(huān)、龜陰田。”公元前500年﹐孔子參與齊魯夾谷會盟﹐挫敗了齊國要挾魯國的計劃并歸還魯國鄆、、龜陰之田而名垂青史。(14)子在川上﹕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15)孔子小天下﹕語出《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譯?文
曲阜北門外五里左右的地方叫孔林,紫金城包圍著它,以城樓為門,站在樓上能看到一座正對東南方向的嶧山。轉(zhuǎn)彎向西,在草木叢中有三四只石虎和石羊。經(jīng)過一座橋,兩條河匯聚于此的是泗水。享殿后有大大小小將近一千株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樹,魯人用它做木材和棋盤。享殿與伯魚墓地相對,圣人葬其子于此可得中見之氣。從伯魚的墓地轉(zhuǎn)向右邊,就是孔子的墓。距孔子墓幾丈遠的小山南邊,就是子思的墓。在這幾百步之內(nèi),有孔子三代三塊墓地。譙周說:“孔子死后,魯國人依次葬在這里的有一百多家,這里后來叫作‘孔里’?!薄犊讌沧印防镎f:“孔子的墓方圓一里,在魯城北邊六里的泗水邊?!笨鬃拥暮笕嗽诖说亟宋迨嘧轨?,人名按宗法制度左昭右穆等級排列,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辨認。
孔林里有三處碑銘,飾有獸形的碑碣也都還在,《皇覽》里說:“孔子的弟子從全國各地找了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奇樹異木來種植,方圓一里之內(nèi)從來不長棘木、荊草?!弊辖鸪峭猸h(huán)繞在墓地周圍的有數(shù)千家,三千兩百多年來,他們的后代子孫也都圍著孔林的墓地依次葬在這里而不遷徙他處,自古以來的帝王陵園都比不上這里隆重盛大??鬃幽沟赜疫呌腥g小屋,門匾上寫著“子貢廬墓處”。原來從兗州到曲阜的沿途,有官方的木坊標志,有“齊人歸處”,有“子在川上處”,這些名稱尚且還有些道理;到了泰山頂上,就看到石頭上刻“孔子小天下處”,這就讓人忍不住發(fā)笑了。
?評?析
孔林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世上絕無僅有。這樣的風水寶地,也難怪不僅孔家后人,其他家族的墓也要環(huán)繞周圍以靠近孔林為榮。后文寫道,由于孔子的影響而泛濫的景點引人發(fā)笑,這種盲目的尊崇和表面的懷敬反倒貽笑大方。
燕子磯(1)?
燕子磯,余三過之。水勢湁潗(2),舟人至此,捷捽(3)抒取,鉤挽鐵纜,蟻附而上。篷窗中見石骨棱層(4),撐拒(5)水際,不喜而怖,不識岸上有如許境界。
戊寅到京后,同呂吉士(6)出觀音門,游燕子磯。方曉佛地仙都,當面蹉過之矣。登關王殿,吳頭楚尾,是侯用武之地,靈爽赫赫(7),須眉戟起。緣山走磯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8),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觀音閣,度索上之。閣旁僧院,有峭壁千尋,碚礌(9)如鐵;大楓數(shù)株,蓊以他樹,森森冷綠;小樓癡對,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10)佛閣,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歸浙,閔老子(11)、王月生(12)送至磯,飲石壁下。
注?釋
(1)?燕子磯﹕在今江蘇南京的直瀆山上﹐因石峰突立江上、三面臨空、勢如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
(2)?湁潗(chì?jí)﹕水沸涌貌。
(3)?捷捽(zuó)﹕快速地抓住。捽﹐揪、抓。
(4)?石骨棱層﹕石頭棱角分明﹐層層疊疊。
(5)?撐拒﹕撐船。
(6)?呂吉士﹕呂福生﹐字吉士﹐紹興人。復社成員﹐入清后曾任高淳知縣。
(7)?靈爽赫赫﹕精神飽滿的樣子。靈爽﹐靈魂;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8)?潎洌(pì?liè)﹕水流很急的樣子。
(9)?碚礌(bèi?léi)﹕堅硬的石頭。
(10)?寮(liáo)﹕小房子、小屋子。
(11)閔老子﹕閔汶水﹐作者在金陵結(jié)識的一位茶友。
(12)王月生﹕明末南京名妓。
?譯?文
我在途中多次經(jīng)過燕子磯,這里水流湍急,劃船經(jīng)過此處的人,都需要迅速用鐵鉤鉤住岸邊的石頭并用鐵纜牢牢挽住,然后緊緊挨著像螞蟻一樣慢慢前行。從船篷的窗戶望去,岸邊的石頭棱角分明,層疊有致,撐船在水上前行去觀察,不僅沒有喜悅之情,反而陡生恐懼之心,我以前還真不知道岸上的景物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崇禎十一年(1638)我到南京后,和呂吉士一起出觀音門,去游覽燕子磯。我這才領略到這里是人間仙境、佛祖圣地,而以前路過竟然錯過了。我們登上關王殿,前面是吳國,后面是楚地,都是諸侯用武之地,好像可以看到英雄豪杰手揮劍戟、英勇無畏的樣子。順著山路來到燕子磯的上面,坐在亭子中,看江水飛奔,船行駛得像離弦的箭一樣快。轉(zhuǎn)向南面,我們走到觀音閣,從索橋上過去。觀音閣旁的僧院,有懸崖峭壁高達千丈,聳入云霄,巖石堅硬如鐵;幾棵大楓樹與旁邊的樹木形成一片郁郁蔥蔥、綠樹成蔭的景象;倘若在樓中與懸崖相對而坐,便能面壁十年也不覺得枯燥了。如今僧房、佛堂卻故意背對著峭壁,這樣的布局僧人怎能忍住不起繁雜的內(nèi)心呢?這一年,我回到浙江。閔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磯,我們在石壁下暢飲。
評?析
作者用簡潔明快的筆墨再現(xiàn)了燕子磯的風景。我們一生錯過無數(shù)沿途的風景,但偶有機會駐足,一定也能像作者一樣發(fā)現(xiàn)驚喜,而讓我們的人生少些遺憾。
魯藩(1)煙火
兗州魯藩煙火妙天下。煙火必張燈,魯藩之燈,燈(2)其殿、燈其壁、燈其楹柱、燈其屏、燈其座、燈其宮扇傘蓋。諸王公子、宮娥僚屬、隊舞樂工,盡收為燈中景物。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nèi)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nèi)之王宮也。
殿前搭木架數(shù)層,上放“黃蜂出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3)塑獅、象、橐駝之屬百余頭,上騎百蠻,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諸器,器中實“千丈菊”“千丈梨”諸火器,獸足躡以車輪,腹內(nèi)藏人。旋轉(zhuǎn)其下,百蠻手中,瓶花徐發(fā),雁雁行行,且陣且走(4)。移時,百獸口出火,尻(5)亦出火,縱橫踐踏。端門內(nèi)外,煙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凑叨烤饖Z,屢欲狂易(6),恒內(nèi)手持之。
昔者有一蘇州人,自夸其州中燈事之盛,曰:“蘇州此時有煙火,亦無處放,放亦不得上?!北娫唬骸昂我玻俊痹唬骸按藭r天上被煙火擠住,無空隙處耳!”人笑其誕。于魯府觀之,殆不誣(7)也。
注?釋
(1)?魯藩﹕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后世代因襲﹐故名。?
(2)?燈﹕燈﹐此處活用為動詞﹐點燈、裝燈。下文“燈其壁”“燈其楹柱”“燈其屏”等皆同。
(3)?火漆﹕以松脂、石蠟為原料加顏料制成的物質(zhì)﹐易融化﹐亦易凝固﹐通常用于密封文件、瓶口。?
(4)?且陣且走﹕一邊排列隊陣一邊跑著。?
(5)?尻(kāo)﹕脊骨的末端﹐臀部。
(6)?狂易﹕精神失常﹐一反常態(tài)。
(7)?誣﹕欺騙。
?譯?文
兗州魯藩的煙火妙絕天下。放煙火前一定會掛燈,魯藩王府的燈,掛在大殿上、墻壁上、門柱上、屏風上、座椅上、扇子上、傘蓋上。王爺公子、宮娥僚屬、舞者樂工,在燈火的映照下也被收為燈海的景物。等到放煙火的時候,所有燈火和人物又都被收為煙火中的景物。天下各處來看燈的人,可以在燈外看燈景;來看煙火的人,也可以看煙火外的風景,如果未身臨這種有燈、有燈光、有光影、有煙火、有燈火的場景中,感受那種燈火閃爍變幻的美,也就不知道這是王宮內(nèi)燦爛的煙火,還是煙火中的王宮景象。
大殿前搭了幾層擺放著“黃蜂出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等燈火的木架。四周有八架大約高兩丈的珍珠簾,每架珍珠簾上各嵌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個字高一丈左右,清晰明亮。架子下面用五色火漆塑造了獅子、大象、駱駝等百余頭,上面騎有百名蠻人,他們手里拿著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器物,器物里面有“千丈菊”“千丈梨”等火器,人們藏在各種野獸的造型里面,用腳踩踏著車輪移動。向下旋轉(zhuǎn)操作,百名蠻人手中的瓶花慢慢噴發(fā),煙火像排成行的大雁,這些將士們邊跑邊變換隊形。一邊移動,百獸的口中和臀部都噴出火花,縱橫交織。宮殿正南門內(nèi)外,煙云蔽天,看不清皎潔的月亮,露水也不能降下。觀看的人視聽全被吸引住,看得精神恍惚,雙手一直握在一起。
以前有一個蘇州人,夸耀他的州中的煙火很繁盛,說:“蘇州這時有煙火,也沒有地方放,放了之后也升不到空中?!贝蠹覇枺骸盀槭裁矗俊彼卮鹫f:“此時此刻,天上已經(jīng)被煙火擠得沒有空隙了?!贝蠹叶夹υ捤f得太夸張,我在魯府觀看了這場煙火后才知道,他是完全沒有欺騙我們的。
評?析
作者對于魯王朱檀家的奢靡一唱三嘆地贊美。作者國破家亡后,憶及早年所好的華燈、煙火,記錄的文字不免時光交錯,以現(xiàn)在的心境遙想當年夜空下看燈,如今看到的卻是那場繁華之后的平淡。
朱云崍女戲
朱云崍教女戲,非教戲也。未教戲,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簫管、鼓吹、歌舞,借戲為之,其實不專為戲也。郭汾陽、楊越公、王司徒(1)女樂,當日未必有此。絲竹錯雜,檀板清謳(2),入妙腠理(3),唱完以曲白(4)終之,反覺多事矣。
西施歌舞,對舞者五人,長袖緩帶,繞身若環(huán),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藥(5)。女官內(nèi)侍,執(zhí)扇葆璇蓋、金蓮寶炬、紈扇、宮燈二十余人,光焰熒煌,錦繡紛疊,見者錯愕。
云老好勝,遇得意處,輒盱目(6)視客;得一贊語,輒走戲房,與諸姬道之,佹(7)出佹入,頗極勞頓。且聞云老多疑忌,諸姬曲房密戶,重重封鎖,夜猶躬自巡歷,諸姬心憎之。有當御者,輒遁去,互相藏閃,只在曲房,無可覓處,必叱咤(8)而罷。殷殷防護,日夜為勞,是無知老賤,自討苦吃者也,堪為老年好色之戒。
注?釋
(1)?郭汾陽、楊越公、王司徒﹕郭汾陽﹐郭子儀﹐唐代政治家、軍事家﹐曾被封汾陽郡王。楊越公﹐楊素﹐隋朝權臣、詩人﹐杰出的軍事家﹐曾被封越國公。王司徒﹐王允﹐東漢末年大臣﹐歷任豫州刺史、司徒。
(2)?檀板清謳(ōu)﹕檀板﹐一種樂器﹐檀木制成的拍板。清謳﹐清美的歌唱。
(3)?入妙腠(còu)理﹕腠理﹐肌膚。形容戲曲表演非常精彩。?
(4)?曲白﹕即賓白﹐是古代漢族戲曲劇本中的說白。漢族戲曲藝術以唱為主﹐所以把說白叫作賓白。明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p>
(5)?繞身若環(huán)﹐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藥﹕語出《淮南子·修務訓》﹕“今鼓舞者﹐繞身若環(huán)﹐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zhuǎn)曲﹐便媚擬神﹐身若秋藥被風?!泵枥L舞者的舞技高超﹐舞姿美妙。
(6)?盱(xū)目﹕張目﹐這里指瞪大眼睛看。
(7)?佹(guī)﹕不時。
(8)?叱咤(chì?zhà)﹕怒斥﹐呼喝。
?譯?文
朱云崍教女伶唱戲,并非只是教戲而已。教戲之前,他先教琴、琵琶、提琴、弦子、簫管、鼓吹、歌舞,只不過以教戲為借口,實際上并不是專門教戲。郭汾陽、楊越公、王司徒也都喜歡養(yǎng)女樂,但當時也沒有這樣的用心。在絲竹交替演奏中,伴著檀板聲的清歌,沁人心脾,唱完后又一段唱白,反而覺得多余。
西施歌舞中,相對起舞者有五人,隨著她們曼妙的舞步云袖綬帶環(huán)繞飄舞,舉手投足如風拂楊柳般婀娜多姿。旁邊扮演女官內(nèi)侍的女伶有二十多人,手里拿著扇葆璇蓋、金蓮寶炬、紈扇、宮燈等,整個場面燈火輝煌,流光溢彩,觀眾都驚愕不已。
朱云崍爭強好勝,表演時看到自己得意的地方,就瞪大眼睛觀察賓客們的反應;得到一句贊美之言,他就走到戲房告訴女伶?zhèn)儯@樣頻繁進出,很是勞累。還聽說朱云崍生性多疑,女伶?zhèn)兊姆块g都是密封的,重重封鎖,夜里他還親自巡查,女伶?zhèn)儗λ拗牍?。被指定要陪寢的女伶就會躲藏起來,只要躲在戲房里就不會被發(fā)現(xiàn),朱云崍找不到人必會大罵而離開。重重防守,日夜操勞,這是無知老賤、自討苦吃的行為,正可以讓年老好色的人引以為戒。
評?析
本文記述了一個老地主朱云崍訓練家蓄女樂的方式方法,雖然他年老好色,“不專為戲”,但他教戲的確獨樹一幟,讓讀者隨著作者的筆墨,欣賞到一場高藝術水平的明末歌舞表演,可以窺見明末特定時代的生動戲曲生態(tài)及戲曲審美取向。
紹興琴派?
丙辰學琴于王侶鵝,紹興存王明泉派者推侶鵝,學《漁樵問答》《列子御風》《碧玉調(diào)》《水龍吟》《搗衣環(huán)珮聲》等曲。戊午學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余曲:《雁落平沙》《山居吟》《靜觀吟》《清夜坐鐘》《烏夜詠》《漢宮秋》《高山流水》《梅花弄》《淳化引》《滄江夜雨》《莊周夢》,又《胡笳十八拍》《普庵咒》等小曲十余種。王本吾指法圓靜,微帶油腔(1)。余得其法,練熟還生,以澀(2)勒出之,遂稱合作。同學者,范與蘭、尹爾韜、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與蘭、士美、燕客、平子俱不成,紫翔得本吾之八九而微嫩,爾韜得本吾之八九而微迂。余曾與本吾、紫翔、爾韜取琴四張彈之,如出一手,聽者服(3)。后本吾而來越者,有張慎行、何明臺,結(jié)實有余而蕭散(4)不足,無出本吾上者。
?注?釋?
?(1)?油腔﹕腔調(diào)油滑。
?(2)?澀﹕不夠潤滑、順暢。
?(3)?(hài)服﹕亦作“駭服”﹐使人驚訝佩服。
?(4)?蕭散﹕閑散﹐這里指樂調(diào)悠揚。
?譯?文
萬歷四十四年(1616)我向王侶鵝學琴,當時紹興王明泉琴派首推王侶鵝,我學習的曲子有《漁樵問答》《列子御風》《碧玉調(diào)》《水龍吟》《搗衣環(huán)珮聲》等。萬歷四十六年(1618)我跟隨王本吾學琴,半年間學了二十多首曲子:《雁落平沙》《山居吟》《靜觀吟》《清夜坐鐘》《烏夜詠》《漢宮秋》《高山流水》《梅花弄》《淳化引》《滄江夜雨》《莊周夢》,還學了《胡笳十八拍》《普庵咒》等十多種小曲。王本吾彈琴的時候指法圓潤恬靜,只覺琴聲中略帶油滑。我學習到他的彈琴技法,并由熟練回歸生疏,以沉著有力、不夠流暢的古樸風格出師,于是與王本吾互相切磋合作。一同學習的人有范與蘭、尹爾韜、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范與蘭、王士美、燕客、平子都沒有學成。紫翔學到王本吾琴藝的十之八九,但稍顯稚嫩;爾韜也學到王本吾琴藝的十之八九,但有點迂腐。我與本吾、紫翔、爾韜曾經(jīng)擺出四張琴四人一起彈奏,琴聲和諧就像只有一個人在彈奏,在場的聽眾都驚嘆佩服。王本吾后來到越地,琴師中有張慎行、何明臺,琴藝基礎甚是扎實而曲調(diào)不夠婉轉(zhuǎn)悠揚,這些人中都沒有超過王本吾的。
評?析
所謂“油腔”應是技巧很熟練才能達到的,張岱學琴并不滿足此種境界,還要力求古樸的境界,于是“得其法,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遂稱合作”,表現(xiàn)了他在音樂上追求卓越的自我要求以及極高的天賦造詣,這種不盲從并自我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學習。
花石綱(1)遺石
越中無佳石。董文簡(2)齋中一石,磊塊正骨,窋咤(3)數(shù)孔,疏爽明易,不作靈譎波詭(4),朱勔(5)花石綱所遺,陸放翁家物也。文簡豎之庭除(6),石后種剔牙松一株,辟咡負劍(7),與石意相得。文簡軒其北,名“獨石軒”,石之軒獨之無異也。石簣先生讀書其中,勒銘志之。
大江以南,花石綱遺石,以吳門徐清之家一石為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盤沉太湖底,覓不得,遂不果行。后歸烏程董氏,載至中流,船復覆。董氏破資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盤,詫異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時人比之延津劍(8)焉。后數(shù)十年,遂為徐氏有。再傳至清之,以三百金豎之。石連底高二丈許,變幻百出,無可名狀。大約如吳無奇游黃山,見一怪石,輒瞋目叫曰:“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注?釋?
(1)?花石綱﹕是中國古代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在北宋徽宗時﹐“綱”意指一個運輸團隊﹐往往是十艘船稱一“綱”﹐用船運送花和石頭﹐就被稱為“花石綱”。
(2)?董文簡﹕字文玉﹐號中峰﹐明代浙江會稽人﹐歷任刑部主事、吏部右侍郎。謚文簡。
(3)?窋咤(zhú?zhà)﹕原意為物體在穴中突出的樣子﹐這里指洞穴。
(4)?靈譎波詭﹕神奇怪異的樣子。
(5)?朱勔(miǎn)﹕朱勔﹐蘇州人。宋徽宗時﹐朱勔奉迎上意﹐搜求珍奇花石進獻。
(6)?除﹕臺階。
(7)?辟咡(pì?èr)負劍﹕出自《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边@里指石頭后面的松樹像抱住前面的石頭一樣。辟咡﹕傾頭交談﹐不使口氣及人﹐表示尊敬。負劍﹐抱小孩之狀。
(8)?延津劍﹕指龍泉、太阿兩劍。?
?譯?文
越中地區(qū)沒有品相佳的石頭。董文簡齋舍中有一塊石頭,石骨主體磊塊堅硬,有幾處清晰可見的洞孔,再沒有很奇特的地方,屬于當時朱勔運送的花石綱遺失的一塊,也是陸游家的東西。文簡把石頭豎立在庭院的臺階上,并在石后種了一棵剔牙松,像抱著前面的石頭,與石意相符合。文簡在石頭北面建了名為“獨石軒”的小屋,小屋命名就是因為這塊獨特的石頭。石簣先生在里面讀書時,刻了銘文來記述。
?長江以南地區(qū),花石綱遺石中,以吳門徐清家的一塊石頭為石祖。這塊石頭高一丈五,當年朱勔將它移到船上,結(jié)果石盤沉沒到太湖里找不到了,于是沒有被運走。后來到了烏程董氏手中,裝載它到河中心時,船又翻了。董氏掏錢招募善水的人去撈取。反而是先找到了石盤,大家對此感到吃驚不解,又跳入水中撈石頭,石頭也隨之浮出水面,當時的人都把這塊石頭與延津劍相比。幾十年后,這塊石頭歸徐氏所有。再傳到清朝,花了三百金讓它豎立起來。石頭連底高約二丈,形狀變幻百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大約像吳無奇游黃山,看到一塊奇怪的石頭,于是瞪大眼睛喊道:“哪有這樣的道理!哪有這樣的道理!”
評?析
張家也是世宦富豪之家,因此作者前半生也盡享富貴奢侈生活,但像皇帝那樣因一己之私而勞民傷財建立花石綱船隊的行為,作者實則持批判態(tài)度。
焦?山(1)
仲叔(2)守瓜州,余借住于園,無事輒登金山寺。風月清爽,二鼓,猶上妙高臺,長江之險,遂同溝澮(3)。
一日,放舟焦山,山更紆譎(4)可喜。江曲渦(5)山下,水望澄明,淵無潛甲。海豬(6)、海馬,投飯起食,馴擾若豢魚??此У睿瑢く廁Q銘(7),山無人雜,靜若太古?;厥坠现?,煙火城中,真如隔世。
飯飽睡足,新浴而出,走拜焦處士(8)祠。見其軒冕黼黻(9),夫人列坐,陪臣四,女官四,羽葆云罕(10),儼然王者。蓋土人奉為土谷,以王禮祀之。是猶以杜十姨配伍髭須(11),千古不能正其非也。處士有靈,不知走向何所?
注?釋?
(1)?焦山﹕系“鎮(zhèn)江三山”(另兩個是金山和北固山)名勝之一﹐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于世。東漢隱士焦光在此隱居﹐故名“焦山”。
(2)?仲叔﹕張聯(lián)芳﹐字爾葆﹐號二酉。作者的叔父。?
(3)?溝澮(kuài)﹕泛指田間水道。
(4)?紆譎(yū?jué)﹕曲折。?
(5)?曲渦﹕盤旋﹐回環(huán)。
(6)?海豬﹕江豚。
(7)?瘞(yì)鶴銘﹕鎮(zhèn)江焦山上的摩崖石刻。后來遭雷擊滑坡﹐石碑下半段落入江中﹐再后來﹐上半段也消失了﹐傳世的拓片多為偽作。瘞﹐埋葬。瘞鶴銘﹐指一個書法家葬鶴的銘文﹐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8)?焦處士﹕即焦光﹐相傳為東漢時人﹐隱居山中﹐皇帝三詔不出。
(9)?軒冕黼黻(fǔ?fú)﹕軒冕﹐士大夫以上的官員的車乘和冕服。黼黻﹐泛指古代禮服上所繡的精美花紋。?
(10)?羽葆云罕﹕羽葆﹐用鳥羽毛裝飾的車蓋。云罕﹐旌旗。
(11)以杜十姨配伍髭須﹕出自宋朝俞琰《席上腐談》﹕“溫州有土地杜十姨﹐無夫。五撮相公﹐無婦。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撮﹐合為一廟。杜十姨為誰?乃杜拾遺也。五撮為誰?乃伍子胥也。”杜拾遺﹐杜甫。這里指把不相干的人物牽扯到一起﹐十分滑稽可笑。
?譯?文
我的叔父駐守瓜州的時候,我借住在于園,沒事的時候就會到金山寺游覽。風清月朗的夜里,我在二更左右登上妙高臺,觀長江天險,覺得長江和田間水溝沒有什么兩樣。
一天,我坐著船到焦山去,在船上看焦山的山勢更加曲折。焦山山腳下盤旋著長江,江水清澈見底,就連水底的魚都看得一清二楚。投下食物,就會有江豚和海馬躍出水面搶食,溫馴得好像是家養(yǎng)的魚。我在山上觀賞了定慧寺內(nèi)的水晶殿,探尋了瘞鶴銘,山中沒有嘈雜人聲,安靜得好像是太古時期?;仡^看瓜州城,城中的人間煙火凡塵景象,與這里宛如隔著一個世界。
酒足飯飽、沐浴之后,我前往焦處士的祠堂去拜祭。只見他身穿冕服端坐在前,他夫人的塑像列坐在旁,還有四個陪侍的官員和四個女官,旁邊還擺放著羽毛裝飾的車蓋和旌旗,就像王者一樣。原來是當?shù)厝税阉斪鞅镜氐耐恋厣駚砉┓?,所以以王者的?guī)格禮儀來祭祀。這就好比用杜甫來配伍子胥的土地廟,永遠無法糾正過來了。如果焦處士有靈的話,不知他要去哪里?
評?析
焦山因在此隱居的一位東漢末年的隱士焦先得名,作者寫景摹情、狀物言志,將自己對這位隱士的艷羨之情與焦山美景融為一體,寫得極為真切傳神。
表勝庵
爐峰(1)石屋為一金和尚結(jié)茅守土(2)之地,后住錫(3)柯橋融光寺。大父造表勝庵成,迎和尚還山住持。命余作啟(4),啟曰:
“伏以叢林表勝,慚給孤之大地布金(5);天瓦安禪,冀寶掌自五天飛錫(6)。重來石塔,戒長老特為東坡(7);懸契松枝,萬回師卻逢西向(8)。去無作相,住亦隨緣(9)。伏惟九里山之精藍(10),實是一金師之初地。偶聽柯亭之竹笛(11),留滯人間;久虛石屋之煙霞,應超塵外。譬之孤天之鶴,尚眷舊枝;想彼彌空之云,亦歸故岫。況茲勝域,宜兆異人(12),了住山之夙因,立開堂之新范。護門容虎,洗缽歸龍(13)。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風味;香來破臘,依然茅屋梅花。半月巖似與人猜,請大師試為標指(14);一片石正堪對語(15),聽生公說到點頭(16)。敬藉山靈,愿同石隱。倘凈念結(jié)遠公之社,定不攢眉(17);若居心如康樂之流,自難開口。立返山中之駕,看回湖上之船,仰望慈悲,俯從大眾。”(18)
注?釋
(1)?爐峰﹕香爐峰﹐在紹興城以南九里山﹐是會稽山的支峰。
(2)?結(jié)茅守土﹕結(jié)茅﹐編茅為屋﹐建造簡陋的屋舍。守土﹐居住。
(3)?住錫﹕僧人在某地居留。錫﹐錫杖。
(4)?啟﹕書啟﹐古代專指下級給上級的信件﹐后來用為信札的通稱。
(5)?伏以叢林表勝﹐慚給孤之大地布金﹕伏以﹐表尊敬的謙詞。叢林﹐指寺院。慚﹐羞愧。給孤﹐給孤園﹐古印度的佛教五大道場之一﹐亦用作佛寺的代稱。
(6)?天瓦安禪﹐冀寶掌自五天飛錫﹕天瓦﹐據(jù)《越中園亭記》﹕天瓦山房﹐在表勝庵下﹐背負絕壁。安禪﹐即入定﹐打坐。寶掌﹐世稱寶掌千歲和尚。五天﹐五天竺﹐指古印度區(qū)域。飛錫﹐佛教語﹐謂僧人等執(zhí)錫杖飛空。
(7)?重來石塔﹐戒長老特為東坡﹕出自蘇軾《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大士未曾說法﹐誰作金毛之聲;眾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之事。去無作相﹐住亦隨緣。長老戒公﹐開不二門﹐施無盡藏。念西湖之久別﹐本是偶然;為東坡而少留﹐無不可者。一時作禮﹐重聽白椎。渡口船回﹐依舊云山之色;秋來雨過﹐一新鐘鼓之音?!薄=溟L老﹐名戒弼﹐北宋高僧。?
(8)?懸契松枝﹐萬回師卻逢西向﹕懸契松枝﹐謂誠心宏愿寄托于松枝。萬回﹐唐代高僧。《神僧傳》卷第七載。其兄戍役于安西生死未卜﹐父母涕泣憂思不止﹐萬回忽于一日前往安西探望兄長。早晨去﹐晚上就返回其家告訴父母說兄長很好﹐還帶回其兄的親筆信。萬回的家到安西有萬余里﹐因為其萬里一日而回﹐故號曰萬回。
(9)?去無作相﹐住亦隨緣﹕出自蘇軾《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無作相﹐無相無作﹐佛教語﹐指棄絕眾相﹐不事造作;隨緣﹐佛教語﹐謂佛應眾生之緣而施教化。
(10)?伏惟九里山之精藍﹕?伏惟﹐下對上的敬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謂念及、想到;表示希望、愿望。九里山﹐位于紹興城南﹐以越盛時笙歌聞于九里得名。精藍﹐佛寺、僧舍。
(11)柯亭之竹笛﹕漢朝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柯亭﹐古地名﹐又名高遷亭﹐在今紹興市西南﹐以產(chǎn)良竹著名。
(12)異人﹕高人﹐不尋常的人;這里指一金和尚。?
(13)護門容虎﹐洗缽歸龍﹕護門容虎﹐出自慧遠大師典故。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或散步﹐從不越過寺門前的虎溪﹐如過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洗缽歸龍﹐出自僧涉公典故。《晉書·僧涉?zhèn)鳌珐s“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少為沙門﹐苻堅時入長安﹐虛靜服氣﹐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驗若指掌。能以秘祝下神龍﹐每旱﹐堅常使之咒龍請雨。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觀之?!?/p>
(14)半月巖似與人猜﹐請大師試為標指﹕標指即“標月指”﹐指示月之指。佛教將“真如”比喻為“月”﹐故對不知真如(月)者﹐以諸種法來說明(指)真如(月)實相。通常把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的八萬四千法門也稱為“標月指”﹐對應前文的“半月巖”。半月巖﹐即半月泉﹐位于紹興法華山天衣寺下。
(15)一片石正堪對語﹕典出“驢鳴犬吠”成語。唐朝張《朝野僉載》第六卷﹕“時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馀驢鳴犬吠﹐聒耳而已?!?/p>
(16)聽生公說到點頭﹕語出《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jīng)》﹐群石皆點頭?!边@就是流傳千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生公﹐東晉高僧竺道生。
(17)結(jié)遠公之社﹐定不攢眉﹕遠公之社﹐指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結(jié)社。攢眉﹐皺眉﹐表示不愉快。
(18)康樂﹕謝靈運(385-433)﹐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與慧遠大師為忘年交。曾欲拜慧遠為師而被拒絕。
?譯?文
爐峰石屋是一金大師結(jié)廬居住的地方,后來他移居柯橋的融光寺。我祖父將爐峰石屋改造成表勝庵,希望迎接一金大師重返寺院擔任住持。祖父特命我寫信邀請,信上是這么說的:
“晚輩恭敬地向您稟告表勝庵的建成,慚愧不能像孤獨園那樣將地面鋪滿黃金;表勝庵下的天瓦山房可以安靜地打坐修行,希望您像寶掌大師一樣云游四方后能來此棲息。當年戒弼長老重回西湖石塔做住持,也是被蘇軾的深情厚意感動;靈巖寺松枝向東生長,也是被玄奘大師取經(jīng)歸國的宏愿感動;而萬回大師西行探望兄長能朝往夕回一萬里,因為他的孝心誠意感天動地。無論是離開還是住下,也都應該隨緣不造作。晚輩還要恭敬地稟告:九里山僧寺,實際上是大師您當初待過的地方。因為您偶然聽到柯亭的悠揚笛聲,而滯留在人間,使得石屋禪寺空有煙霞景致卻長久無人欣賞,大師您也本該超脫凡塵。譬如天空中的孤鶴,尚且眷念舊枝;想象那些漫天出山的云彩,也總會飄回原來的山中。況且這樣的勝地,正預示您這樣的大師的來臨,正好了結(jié)曾住此山的夙緣,又能在表勝庵樹立開壇說法的新風范。就像慧遠大師讓猛虎來為您守護山門,像高僧涉公讓神龍降臨為您洗缽。早春時節(jié)的香茗,仍是您當年清冽泉水的風味;歲末之際的梅香,仍是您當年茅廬邊的梅花疏影。此地法華天衣寺的半月泉中,月還不明晰,正等待著您指月說破它的實相;這里靈石也只有您才能對話,正期待著您像生公一樣講經(jīng)說法使萬物點頭。借此山的靈性,與靈石一起隱居此處。倘若您想像慧遠大師結(jié)白蓮社那樣倡導凈土法門,那對我的邀請一定不會皺眉頭;我就是有謝靈運那樣高攀您的想法,也難以開口向您請求。晚輩希望能看到您的大駕立刻還山,看到您的行船調(diào)轉(zhuǎn)湖上,敬仰期望您大發(fā)慈悲,體恤眾人,同意我的請求?!?/span>
評?析
張岱之文筆、知識、修養(yǎng)堪稱古今一絕。本篇啟文引經(jīng)據(jù)典、行文對仗,寫得文采飛揚,感情飽滿,對于一金大師的邀請誠懇之至,富有感染力。
梅花書屋
陔萼樓后老屋傾圮(1),余筑基四尺,造書屋一大間。旁廣耳室(2)如紗(3),設臥榻。前后空地,后墻壇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墻上,歲滿三百余朵。壇前西府二樹,花時積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對面砌石臺,插太湖石數(shù)峰。西溪梅骨古勁,滇茶數(shù)莖,嫵媚其旁。梅根種西番蓮,纏繞如纓絡(4)。窗外竹棚,密寶襄(5)蓋之。階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雜入。前后明窗,寶襄西府,漸作綠暗。余坐臥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輒入。慕倪迂(6)“清”,又以“云林秘閣”名之。
注?釋
(1)?傾圮﹕倒塌。
(2)?耳室﹕正屋兩面的小房間。
(3)?紗(chú)﹕一種像櫥的紗帳。
(4)?纓絡﹕同“瓔珞”﹐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
(5)?寶襄﹕當為“寶相”﹐一種薔薇花。
(6)?倪迂﹕倪瓚(zàn)﹐元末明初畫家、詩人﹐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
?譯?文
陔萼樓后面的老房子倒塌后,我就將它的地基加高四尺,建造了一間大書屋。書屋旁邊的兩個小房間像是用紗帳隔出來的一樣,并且在里面設置了一張臥榻。我在書屋前后的空地上,選了靠近墻根的地方修筑了花壇,栽種了三株西瓜瓤一樣大的牡丹花,生長茂盛并爬到墻頭,每年都開幾百朵花。花壇前面種了兩棵西府海棠,花開時仿佛堆積了幾尺高的香雪。前院四周墻壁有些高,于是墻對面就砌上石臺,用太湖石擺出了幾座假山。再布置上枝干遒勁古樸的西溪梅花和幾株嫵媚綻放的滇茶花,梅樹下種上西番蓮,纏繞在梅樹上如瓔珞珠串。窗外用竹子搭建的涼棚上,被寶相花密密覆蓋著。臺階下的青草深有三尺高,中間稀疏地種著叢叢秋海棠。書屋前后開窗,光線很明亮,窗外寶相花和西府海棠長得越來越茂盛,漸漸形成一片綠蔭。我在書屋坐臥休息,不是高士佳客,是不允許他進來的。因為我一向仰慕倪云林的清閣,所以又給梅花書屋起名為“云林秘閣”。
評?析
張岱不遺余力地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愜意的讀書環(huán)境,可以看到我國古代文人追求恬靜自然的審美情趣。窗外有水、有竹,齋中有榻、有書、有盆栽,一爐沉香,一張古琴,便是文人雅士理想的讀書場所。?
不二齋(1)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墻西稍空,蠟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后窗墻高于檻,方竹數(shù)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罍(2),不移而具。余于左設石床竹幾,帷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夏日,建蘭、茉莉,薌澤(3)浸人,沁入衣裾。重陽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葉落,蠟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毾(4)。以昆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檻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本。余解衣盤礴(5),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注?釋
(1)?不二齋﹕為作者曾祖父張元忭(biàn)所建。
(2)?彝鼎尊罍(léi)﹕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這里指古玩文物。
(3)?薌澤﹕指香澤、香氣。
(4)?毾(tà?dēng)﹕有花紋的細毛毯。
(5)?盤礴﹕箕踞。伸開腿坐﹐無拘無束的樣子。
?譯?文?
不二齋屋旁的梧桐樹高達三丈,枝繁葉茂,只是還無法延伸到西面的圍墻,于是就在這里種上蠟梅,如此一片樹蔭遮天,夏日的暑氣就進不了屋子。屋子后窗的墻比窗外的欄桿還高,欄桿后面長著幾竿竹子,清爽瀟灑,窗戶上還掛有一幅鄭子昭寫的“滿耳秋聲”的橫披。陽光從院子里照射下來,我坐在屋子里面抬眼看天空,眼前的世界明凈透亮如同玻璃和云母,我就像坐在永遠清涼的世界。屋子四面墻以及床上都放滿了書籍;鼎彝尊壘之類的古玩文物,也都妥帖地陳列在屋中各處。在屋子的左邊擺放了石床和竹幾,掛上紗幕以防蚊蟲。在屋里就可以看到蚊帳和墻壁都被外面的綠蔭染上了綠色。夏天,建蘭和茉莉開花,花香就會浸染到衣服上。重陽節(jié)前后,我在北邊的窗下移栽了菊花,分上下五層高低擺放,菊花的顏色秀麗,秋光明媚灑下,就像菊花倒映在秋水中一樣。到了冬天,梧桐葉落,蠟梅飄香,暖日照在窗前,如同圍著火爐、披著毛毯一般溫暖。用昆山石種水仙花,羅列在臺階下面。等到春天,書齋四壁全是山蘭花開,欄桿前再種上半畝芍藥,多為稀有品種。我在書齋解衣盤腿而坐,悠閑自在,無論寒暑也不曾輕易踏出這里,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樣愜意自在的生活如同隔世。
評?析
作者筆下的書齋布置處處追求風雅,極具生活情趣,在這樣的書齋里,潛心于書山,何等愜意,何等樂趣,自然是“寒暑未嘗輕出”,讓歷經(jīng)滄桑的作者“思之如在隔世”。
?砂罐(1)錫注(2)?
宜興罐,以龔春(3)為上,時大彬(4)次之,陳用卿又次之。錫注,以王元吉為上,歸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錫注,錫也。器方脫手,而一罐一注價五六金,則是砂與錫與價,其輕重正相等焉,豈非怪事!一砂罐、一錫注,直躋之商彝、周鼎(5)之列而毫無慚色,則是其品地也。
注?釋?
(1)?砂罐﹕一種陶質(zhì)器皿。
(2)?錫注﹕一種錫制的酒壺。
(3)?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以制陶名于世﹐人稱紫砂壺的鼻祖。?
(4)?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繼龔春之后﹐承上啟下﹐發(fā)展了紫砂藝術。明代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p>
(5)?商彝、周鼎﹕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彝、鼎﹐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這里泛指珍貴的古董。
?譯?文
宜興的砂罐,數(shù)龔春做得最好,其次是時大彬,再次是陳用卿。錫注,數(shù)王元吉做得最好,其次歸懋德。砂罐是砂做的,錫注是錫制的,可是一經(jīng)出售,一個砂罐和錫注都標價五六兩銀子,這就意味著砂罐和錫注的價格和它們的重量正好相同,這樣難道不奇怪嗎?然而砂罐和錫注,可以與名貴古董相提并論而一點也不遜色,這就是砂罐和錫注的品質(zhì)所在。
評?析
從本文來看,作者對于陶器也有所研究,可見其愛好之廣泛,這也是名士所追求的風雅。文章也反映出當時江南一代手工場激烈的競爭,呈現(xiàn)出明朝制作工藝的超高水平和市場價值。
?沈梅岡(1)
沈梅岡先生忤相嵩(2),在獄十八年。讀書之暇,旁攻匠藝(3),無斧鋸,以片鐵日夕磨之,遂铦利(4)。得香楠尺許,琢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鎖二;棕竹數(shù)片,為箑(5)一,為骨十八,以筍、以縫、以鍵,堅密肉好,巧匠謝不能事。
夫人丐(6)先文恭志公墓,持以為贄(7),文恭拜受之。銘其匣曰:“十九年,中郎節(jié);十八年,給諫匣;節(jié)邪匣邪同一轍?!便懫涔€曰:“塞外氈,饑可餐;獄中箑,塵莫干;前蘇后沈名班班。”梅岡制,文恭銘,徐文長書,張應堯鐫,人稱四絕,余珍藏之。
又聞其以粥煉土,凡數(shù)年,范為銅鼓者二,聲聞里許,勝暹羅(8)銅。
注?釋
(1)?沈梅岡﹕沈束﹐字宗安﹐號梅岡﹐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任徽州推官、禮科給事中等。嘉靖二十八年(1549)因得罪嚴嵩被下獄﹐時間長達十八年。
(2)?相嵩﹕嚴嵩﹐字惟中﹐號勉庵、介溪等﹐分宜(今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
(3)?匠藝﹕雕刻工藝。
(4)?铦(xiān)利﹕鋒利。
(5)?箑(shà)﹕扇子。
(6)?丐﹕?請求。
(7)?贄(zhì)﹕古代初次拜見長輩時的禮物。
(8)?暹(xiān)羅﹕對泰國的舊稱。
?譯?文
沈梅岡先生因為觸怒奸相嚴嵩,在獄中被關押十八年。沈先生在獄中讀書之外的空閑時間,都用于鉆研雕刻工藝,因為獄中沒有辦法得到斧頭和鋸子,就用一塊鐵片日夜打磨成了鋒利的刀具。他得到一尺多的楠木,把它雕琢為一個文具、三個大匣子、七個小匣子和兩把壁鎖;用幾片棕竹就做成一把扇子,有十八根扇骨,用榫頭連接,用針線縫綴,用鎖鍵緊固,扇子制作得堅固而又細密,能工巧匠也達不到他的水平。?沈先生的夫人請求我曾祖父為沈先生寫墓志銘,并以沈先生獄中的作品為見面禮。我祖父恭敬地接受了,給匣子作的銘文是:“十九年,陪伴漢朝中郎蘇武的是旄節(jié);十八年,陪伴直言敢諫身陷囹圄的沈梅岡是這個匣子;無論是旄節(jié)還是匣子,它們主人的氣節(jié)同出一轍?!苯o扇子作的銘文是:“塞外的氈毛,饑餓了可以吃;獄中的扇子,沒有沾染上灰塵;前有蘇武后有沈公,他們的英名都載入史冊?!泵穼壬H手制作的匣子和扇子,我祖父作的銘文,徐文長的書法,張應堯先生的鐫刻,當時人稱四絕,我一直珍藏著。
后來,我又聽說沈先生用黏稠的米粥和泥土,花了幾年時間,做成模具澆鑄成了兩架銅鼓。敲擊銅鼓的聲音可達一里多外,超過了暹羅國的銅鼓。
評?析
十八年的囹圄生涯竟然造就了一位工藝大師,苦難對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作者的祖父把沈梅岡與蘇武作比,可見他對沈梅岡氣節(jié)的高度贊揚。
岣嶁山房(1)
岣嶁山房,逼山、逼溪、逼韜光路,故無徑不梁,無屋不閣。門外蒼松傲睨,蓊以雜木,冷綠萬頃,人面俱失。石橋低磴,可坐十人。寺僧刳(2)竹引泉,橋下交交牙牙,皆為竹節(jié)。天啟甲子,余鍵戶(3)其中者七閱月(4),耳飽溪聲,目飽清樾。山上下,多西栗、邊筍,甘芳無比。鄰人以山房為市,蓏果(5)、羽族(6)日致之,而獨無魚。乃潴溪為壑(7),系巨魚數(shù)十頭。有客至,輒取魚給鮮。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園、飛來峰。
一日,緣溪走看佛像,口口罵楊髡(8)。見一波斯坐龍象,蠻女四五獻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余椎落其首,并碎諸蠻女,置溺溲處以報之。寺僧以余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為楊髡,皆歡喜贊嘆。
注?釋
(1)?岣嶁(gǒu?lǒu)山房﹕張岱《西湖夢尋》卷二中介紹﹕“李茇號岣嶁﹐武林人﹐住靈隱韜光山下。造山房數(shù)楹﹐盡駕回溪絕壑之上?!贬笉猢o山巔。
(2)?刳(kū)﹕劈。
(3)?鍵戶﹕閉門不出。鍵﹐門閂;戶﹐門。
(4)?七閱月﹕過了七月。閱﹐經(jīng)過。
(5)?蓏(luǒ)果﹕瓜果。
(6)?羽族﹕禽類。
(7)?潴(zhū)溪為壑﹕攔溪蓄水﹐讓它成為水坑。
(8)?楊髡﹕楊璉真伽﹐元代西藏僧人﹐曾任元朝江南釋教都總統(tǒng)﹐掌江南佛教事務。至元二十九年﹐他與其他僧人勾結(jié)﹐大量盜掘宋代帝王、諸侯的陵寢。
?譯?文
岣嶁山房,靠山,靠溪水,也靠近韜光路,所以它的每條路都像一道橋梁,每間屋子都像閣樓。山房門外的蒼松傲然挺立,與旁邊間雜的其他樹木,形成一片蓊郁景象,灑下一片濃密的樹蔭,人的面貌都看不清了。石橋上有低矮臺階,可以坐十個人。寺院里的僧人劈開竹子引出泉水,橋下交錯復雜,全是引泉的竹節(jié)。天啟朝甲子年(1624)間,我曾經(jīng)在寺中閉門靜修了七個月,輕聆溪水潺潺充盈于耳,目覽優(yōu)美景色充盈于眼。山上,到處都是味道鮮美的西栗和邊筍。住在附近的人把山房當成了集市,瓜果禽類每天都有人賣,卻唯獨沒有魚。于是我就把溪水堵起來形成小水坑,養(yǎng)了數(shù)十條大魚。如果有客人來,我就給他們吃新鮮的魚。每天下午申時,我都會到冷泉亭、包園、飛來峰去散步。
一天,我沿著溪水邊走邊欣賞佛像,一邊還罵著楊髡。我看到一個騎著龍象的波斯人的塑像,身旁還有四五個赤身裸體捧著花果的胡女圍繞,看到旁邊的石頭上有銘文介紹,才知道這就是我所罵的楊髡。我把楊髡塑像的腦袋砸落在地,并搗碎胡女的塑像,然后一起扔到了廁所里報復他。寺里的和尚以為我砸爛了佛像,都十分驚詫,等到他們知道我砸爛的是楊髡的像,都十分歡喜贊嘆。
評?析
本篇小品文讀來清新自然,作者身處如此安逸、幽靜的環(huán)境中讀書,唯心羨之。文末作者怒砸楊髡像,表現(xiàn)了他的愛憎分明、疾惡如仇。
三世藏書
余家三世積書三萬余卷。大父詔余曰:“諸孫中惟爾好書,爾要看者,隨意攜去?!庇嗪喬汀⑽墓?、大父丹鉛所及有手澤者存焉(1),匯以請,大父喜,命舁去,約二千余卷。天啟乙丑,大父去世,余適往武林,父叔及諸弟、門客、匠指、臧獲(2)、巢婢輩亂取之,三代遺書,一日盡失。
余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乙酉避兵入剡(3),略攜數(shù)簏隨行,而所存者,為方兵所據(jù),日裂以吹煙,并舁至江干,籍甲內(nèi),擋箭彈,四十年所積,亦一日盡失。此吾家書運,亦復誰尤!
余因嘆古今藏書之富,無過隋、唐。隋嘉則殿分三品,有紅琉璃、紺琉璃、漆軸之異。殿垂錦幔,繞刻飛仙。帝幸書室,踐暗機(4),則飛仙收幔而上,櫥扉自啟;帝出,閉如初。隋之書計三十七萬卷。唐遷內(nèi)庫書于東宮麗正殿,置修文、著作兩院學士,得通籍(5)出入。太府月給蜀都麻紙五千番(6),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以甲、乙、丙、丁為次(7)。唐之書計二十萬八千卷。我明中秘書不可勝計,即《永樂大典》一書,亦堆積數(shù)庫焉。余書直九牛一毛耳,何足數(shù)哉!
注?釋?
(1)?余簡太仆、文恭、大父丹鉛所及有手澤者存焉﹕簡﹐挑選。太仆﹐張?zhí)鞆桐o歷官云南按察司副使、太仆寺卿﹐他是張岱的高祖。文恭﹐張元汴﹐號陽和﹐謚文恭﹐他是張岱的曾祖。大父﹐張汝霖﹐他是張岱的祖父。丹鉛﹐指點勘書籍用的朱砂和鉛粉﹐亦借指校訂之事。手澤﹐猶手汗﹐后指先人或前輩的遺墨、遺物等。
(2)?臧(zāng)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3)?剡(shàn)﹕剡溪﹐在今浙江嵊州。?
(4)?暗機﹕隱藏的機關。
(5)?通籍﹕指記名于門籍﹐可以進出宮門。
(6)?番﹕張﹐古代計算紙張的單位。
(7)?以甲、乙、丙、丁為次﹕出自《新唐書·藝文志》﹕“兩都(長安、洛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p>
?譯?文
我們家三代人藏書達三萬多卷。我祖父對我說:“所有孫子輩中只有你喜歡讀書,你想要看的書,可以隨意拿去?!庇谑俏揖吞暨x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訂過以及先輩遺留下來的書籍,匯集成冊后請求收藏,祖父很高興,讓人給我抬走二千多卷。天啟五年(1625),祖父去世了,我剛好去了杭州,這些書被叔叔們和兄弟們,門客、工匠、奴婢們胡亂拿取,積累三代的藏書一日之內(nèi)盡失。
我從幼時開始藏書有四十年,共收藏書不少于三萬卷。乙酉年(1645)為了躲避戰(zhàn)亂到了剡溪,隨行所帶的書不多,沒有帶走的書慘遭清兵占據(jù),每天被撕毀用來引火,并且被抬到江邊,把書籍藏到盾甲里來抵擋流矢飛箭,我四十年的苦心孤詣毀于一旦。這是我家書的命運,有誰比這更悲慘呢?
我于是感嘆古今藏書之多,沒有超過隋朝和唐朝的。隋朝藏書值得贊許的地方,是把藏書殿分為三等,以紅琉璃、紺琉璃、漆軸來區(qū)分。書殿中繡有飛仙的簾幔從殿柱輕垂下來?;实蹃淼讲貢?,只要踩動隱藏的機關,繡有飛仙的錦幔就會上升收起,書櫥就會自動打開;皇帝離開大殿后,一切恢復如初。隋朝的藏書總共三十七萬卷。唐朝時把書庫搬到東宮麗正殿,設置修文、著作兩院學士職位,有通籍才能夠出入。太府每月供給蜀都麻紙五千張,供應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每年供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一千五百張兔皮做毛筆,按照經(jīng)、史、子、集的順序發(fā)放。唐朝的藏書共計二十萬八千卷。我大明朝的秘書不計其數(shù),單就《永樂大典》就堆積了幾個藏書庫。這樣看來我的藏書只是九牛一毛,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評?析
作者由個人藏書多舛的遭遇聯(lián)想到歷代藏書的變遷,由書運推及個人命運、國家命運,言語間流露出世事無常的滄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