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切斯特頓[1]認為,我們的文明建立在煤炭之上,比我們所意識到的更加徹底,除非你能停下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機器,機器的制造也依賴于機器,而這全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煤礦。在西方世界的新陳代謝機制中,煤礦工人的地位僅次于耕種土地的農(nóng)民。他就像一根骯臟的柱子,承托著一切不骯臟的東西。因此,如果你有機會而且不嫌麻煩的話,了解挖掘煤礦的過程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當(dāng)你下去一座礦井時,有必要到煤礦的開采面去看一看,觀察一下采煤工如何工作。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參觀者會給礦井運作帶來不便,因此很多礦井不歡迎外人參觀。但是,如果你在別的時間參觀,你可能會得到完全錯誤的印象。譬如說,在星期天,礦井會顯得格外寧靜。參觀礦井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機器轟鳴煤灰揚天的時候,這時你可以親眼看到煤礦工人們實際的工作情形。每到這一時候,整座礦井如同地獄一般,至少我心目中的地獄就是這樣。一個人所能想象的地獄里的情景幾乎都會出現(xiàn)在礦井中:高溫、噪聲、混亂、黑暗、污濁的空氣,而最要命的是難以容忍的狹隘空間,只是缺少了烈火。在礦井中,只有安全燈與手電筒的微弱光線勉強刺透煤灰彌漫的陰霾。
當(dāng)你最終來到采掘現(xiàn)場時——這本身已經(jīng)很不容易,接下來我會解釋原因——你爬過最后一排承重的支柱,迎面是一座閃爍著微光的黑墻,大約有三四英尺高。這就是采掘現(xiàn)場。頭頂上方是光滑的巖石,煤礦就是從石頭下切割開采出來的;煤層的下方又是巖石,因此,你所置身的地方只有煤層自身的高度那么高,或許也就是一碼多一點點。這里留給參觀者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運煤傳送帶震耳欲聾的響聲,暫時蓋過了其他一切。你的視線看不了很遠,因為滿是煤灰的煙霧阻擋了燈光,不過,在兩邊你可以看到礦工們半裸著身軀跪在地上,彼此間隔著四五碼,矯健地用鐵鍬鏟起掉落的煤塊,甩過左肩,將煤塊搬到傳送帶上。傳送帶由橡膠制成,寬約數(shù)尺,就在礦工們的身后一兩碼處。沿著傳送帶,一條閃閃發(fā)光的煤河不斷向前奔流著。在一座大型煤礦中,傳送帶每分鐘可以運送好幾噸重的煤,運到主干道邊,然后裝到承重約半噸的礦車?yán)?,接著運到吊籠處,吊到外面。
看著搬煤工在工作,你不禁會嫉妒他們的強壯。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非??植溃瑢τ谄匠H藖碚f,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兒,因為他們不僅要搬運數(shù)量極其驚人的煤礦,而且他們干活時的姿勢使工作的強度大了好幾倍。他們必須一直跪在那兒搬煤——如果站起身就會碰到頂壁——只要你試一下,你就會明白他們有多么辛苦。站著鏟煤搬煤要相對輕松一些,因為你可以借助膝蓋和大腿的力氣揮動鐵鏟,而跪著鏟煤搬煤,所有的重量都只能由手臂和腹部的肌肉承擔(dān)。此外,還有其他因素會使搬煤更加困難。礦井下面非常熱,不同的礦井氣溫有所不同,有的礦井簡直熱得令人窒息——而且煤灰會堵住你的喉嚨和鼻孔,堆在眼角邊。傳送帶一刻不停地轟鳴著,在那么狹小的空間里聽起來就像是機關(guān)槍在掃射。但是,無論是外貌還是工作的作風(fēng),搬煤工們都很堅強。當(dāng)一層光滑的煤灰從頭到腳籠罩在他們身上時,他們看上去的確像鐵骨錚錚的硬漢。只有當(dāng)你下到煤礦,看到赤身裸體的礦工時,你才會意識到他們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大部分的礦工身材矮?。w形魁梧的人從事這份行業(yè)反而吃虧),但幾乎每個人都有著最標(biāo)準(zhǔn)的身材:肩膀?qū)掗?,腰肢細而柔軟,臀部小而挺翹,渾身上下非常結(jié)實,沒有半丁點兒贅肉。在比較熱的礦井下,他們只穿一條薄薄的內(nèi)褲、木屐和護膝,在最熱的礦井下,就只剩下木屐和護膝。你根本無法通過外貌判斷他們的年齡。他們中有些人已經(jīng)六十歲甚至六十五歲了,但是當(dāng)他們?nèi)砥岷诔嗦銜r,看上去都一個樣。沒有一副好身板和皇家衛(wèi)隊般的健美體格根本不可能從事他們的工作,如果腰間多了幾磅贅肉,那就不可能長時間彎腰鏟煤。在礦井下你所看到的情景會令你終生難忘——一排工人彎腰跪在那里,全身漆黑赤裸,迅速而有力地用巨大的鐵鍬將煤塊運到傳送帶上。礦工的上班時間是七個半小時,理論上沒有休息,因為按照規(guī)定是沒有休息時間的。不過,他們會利用換班的間歇,大概十五分鐘,吃點自己帶的東西,大體都是面包抹油和一瓶冷茶。我第一次觀察運煤工工作時,摸到了一些黏黏滑滑的東西,是一團嚼碎的煙草。幾乎所有的礦工都嚼煙草,據(jù)說可以解渴。
或許你得下好幾座礦井才能對下面的作業(yè)流程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主要是因為,單單在礦井下走動已經(jīng)非常困難,你很難注意到其他事情。在某些方面,礦井下的情況會令你感到失望,至少不是你原本所想象的情形。你得先進一個鐵籠子,大概像電話亭那么寬,兩三倍長。鐵籠能載十個人,但像沙丁魚罐頭那么擠,高個子的人根本沒辦法站直。籠子裝滿人后,上面的鐵門啪地一聲關(guān)上,由傳動輪將籠子運到空中。你會感到胃里翻江倒海,耳朵里一陣陣的轟鳴,但你感覺不到鐵籠在動,直到它接近井底之前猛地減速,讓你幾乎以為籠子又在往上升。半途中鐵籠墜落的速度或許達到每小時60英里,在某些深一點的礦井,速度還要更快一些。當(dāng)你在井底爬出鐵籠時,你已經(jīng)置身于地底下400碼的地方,高度幾乎等于一座相當(dāng)規(guī)模的山丘,依次而上分別是數(shù)百碼的巖石層、絕種生物的骨骸、底土、燧石、樹根、綠草和放牧的畜群——所有的這一切就在你的頭頂上空,只由幾根小腿粗細的木樁支撐著。不過,由于鐵籠下落的速度非??欤艺麄€過程一片漆黑,你還以為下降的深度頂多就像皮卡迪利的地鐵隧道那么深。
另一方面,礦井下礦道的長度令人十分吃驚。在我下礦井之前,我一直以為礦工們出了鐵籠,只需要走幾步就可以來到挖煤的地方。我根本沒有想到,在礦工開始干活之前,他們得貓著腰走過一段相當(dāng)于從倫敦橋到牛津環(huán)那么遠的距離。當(dāng)然,最開始的時候,礦井就挨著采煤的礦面,但隨著礦面逐漸被挖光,礦道得逐漸延伸以挖掘新的礦面,于是,挖礦作業(yè)的地方就離礦井越來越遠。從礦井到開采現(xiàn)場,一英里只是平均距離,三英里的距離并不罕見,據(jù)說有的地方甚至長達五英里,而且地底下的距離與地面上的距離是兩碼事,因為那一英里或三英里的路程都不是好走的大道,而且一路上根本多少地方能讓人伸直腰桿。
要走上個幾百碼,你才會知道這一段距離意味著什么。你開始出發(fā),微微彎著腰,礦道十分昏暗,只有八到十英尺寬,五英尺多高,墻壁是頁巖的石條,挺像德比郡的石墻。每隔一兩碼,就有木樁支撐的橫梁和桁架,有些橫梁已經(jīng)被壓成古怪的弧形,你得彎下腰才能勉強通過。路面的情況總是很糟糕——有很多粗大的沙礫和尖銳的頁巖,有的地方還嚴(yán)重積水,像農(nóng)場一樣泥濘。礦道里有一條運煤的軌道,像具體而微的火車鐵軌,每隔一兩英尺就有一根枕木,使得行走非常困難。每一樣?xùn)|西都是灰蒙蒙的,頁巖上沾滿了灰塵,空氣非常刺鼻,似乎所有的礦井都是這股味道。你會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機器,它們的用途或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許多工具就隨意地掛在電線上,在探路燈光的照射下,老鼠們紛紛逃竄。令人驚訝的是,這里老鼠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有馬或養(yǎng)過馬的地方。有趣的是,到底老鼠是怎么進來的?或許,它們是掉下礦井的——因為礦工們說,老鼠無論從多高摔下來都不會受傷,因為它們的體表面積相對于身體的重量要大得多。礦井上的鋼纜不停地運轉(zhuǎn),牽引著運煤的礦車緩緩前進,你得緊靠著墻壁給它們讓道。你鉆過粗布簾子與厚厚的木門,當(dāng)門開啟的時候,一陣風(fēng)會奪門而出。這些門是通風(fēng)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礦井下氧氣耗盡的廢氣會經(jīng)過一條豎井由風(fēng)扇抽走,新鮮的空氣就會由另一道豎井自動補充進來,但如果沒有控制,空氣只會選擇最短的循環(huán)路徑,而深層的礦道就無法通風(fēng),因此,所有的短回路都必須嚴(yán)密封閉。
一開始時,彎著腰走路似乎很輕松,但很快輕松的感覺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個子太高,而當(dāng)?shù)V道的高度只有四五英尺甚至更低時,除非是侏儒或孩童,任何人走動都會覺得非常痛苦。你不僅得彎著腰走路,而且還得時時刻刻抬頭望路,以方便看到并避開橫梁和柱子。因此,你的脖子總是得繃得緊緊的,但比起膝蓋和大腿的酸痛實在算不了什么。半英里過后(我沒有夸大其詞),走路成了無法忍受的折磨。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撐到終點——更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回去。你的腳步越來越慢,再走上幾百碼,隧道變得非常低矮,你不得不整個人蹲著向前挪。接著,礦道的頂部豁然開闊——這里上面的石頭掉下來了——有二十碼左右的長度你可以站直身子。那種輕松愉快的感覺實在是難以言喻。但是,在這之后,又是幾百碼的低矮路段,緊接著是連綿不絕的橫梁,只能趴在地上四肢著地才能通過,不過,相比起彎腰行走,爬著走還算比較輕松。但是,當(dāng)你爬到橫梁的末端,試著再次站起身時,你的膝蓋已經(jīng)麻木了,根本無法直立。你只能羞赧地叫大家停步,希望能休息一兩分鐘。你的導(dǎo)游(一位礦工)很同情你,他知道你的體格與他們的體格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他鼓勵你說:“只剩下四百碼的距離了。”但在你聽來,這段距離簡直有四百英里那么遠。不過,最終你總會到達開采現(xiàn)場,花了將近一個小時左右走完一英里,而礦工們的耗時只需要二十分鐘左右。到了那里,你得躺在煤灰里,休息幾分鐘回復(fù)氣力,讓頭腦清醒過來,觀察礦工們的工作。
回程要比來的時候更痛苦,因為你已經(jīng)非常疲憊,而且通往豎井的路是輕微的上坡路。你只能以龜爬的速度通過低矮的地方,到了這時,當(dāng)膝蓋實在走不動了,你根本顧不上害羞,大聲地叫導(dǎo)游停下來讓你休息。你手中的燈成了一大累贅,一個踉蹌你可能就會將它掉在地上。如果是戴維安全燈,燈光就會熄滅。躲避橫梁變得越來越辛苦,有時,你根本忘記了躲閃。你試著像礦工那樣低著頭走路,接著,你就會撞疼自己的脊梁,即使是礦工也會經(jīng)常撞疼脊梁。這也是為什么在非常熱的礦井下,當(dāng)?shù)V工們幾乎脫光了衣服,就會露出他們所說的“背上的小紐扣”——那些其實是脊椎上永久性的疤痕。走下坡路時,礦工們有時會穿底下是中空的木屐,順著鐵軌往下滑。在路況極為惡劣的礦井,礦工們會帶上兩英尺半長的手杖,手柄下面是中空的,在高度可以正常行走的地方,你的手握著手杖的頂部,而在低矮的地方,手可以滑下來,握在手杖下方中空的部位上。手杖對礦工們走路很有幫助,而最近才發(fā)明使用的木制安全帽則幾乎稱得上是上帝的恩賜。這些安全帽看上去有點像法國或意大利士兵的鋼盔,不過是用木心做成,非常輕便結(jié)實,即使頭部承受了猛烈的撞擊也不會感覺疼痛。當(dāng)你在地下花了大約三小時,走了至少兩英里的路程,終于回到地表時,感覺比在地上走二十五英里還要累。接下來的一周,你的大腿會十分僵硬,連下樓梯都有困難。你根本無法彎曲膝蓋,得側(cè)著身才能走下樓。你的礦工朋友會注意到你走路時奇怪的模樣,拿你開涮(“下礦井的滋味怎么樣?。俊笔裁吹模?。其實,即使是礦工,如果因為生病或有其他事情一段時間沒有下礦井,在重新下井的頭幾天,大腿一樣會非常酸痛,走不了路。
我所說的似乎聽起來有點夸大其詞,但是,你得親身下到老式的礦井(英國的大部分礦井都是老式的礦井)才會知道我所說的都是實情。但我希望強調(diào)的重點是,對于平常人來說,在狹窄低矮的礦道里穿行是非常痛苦艱難的事情,而這根本不算是礦工們的工作內(nèi)容,只是工作的附加內(nèi)容,就像城里的上班族每天乘車上班一樣正常。礦工們每天都得在礦道中往返,再花七個半小時進行高強度的正職工作。我從未走過比一英里多多少的路程去礦面,而礦工們每天的平均路程是三英里,這是我跟平常人根本無法承受的距離。大部分人經(jīng)常會忽略這一點。當(dāng)你想到礦井里的情形時,你通常會想到礦井的深度、酷熱黑暗的環(huán)境、礦工們黑黝黝的身影在辛苦地挖礦,但你往往沒有想到他們還得在礦道里彎著腰走那么遠的一段路。這里還涉及到工時的問題。礦工們的工作時間是七個半小時,聽起來似乎不是很長,但是,我們還得算上礦工們每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至少一個小時,更普遍的情況是兩個小時,有時候是三個小時。當(dāng)然,這些都不能算入工作時間和工資里面,但其勞動強度與工作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有人會說礦工們并不在乎多走幾步路。的確,礦工們對于上班走路的感受與你我不同,他們從孩提時代就適應(yīng)了這么走路,他們的肌肉鍛煉得非常結(jié)實,他們能以驚人的速度和靈活性在礦道中穿行。礦工們走路時低著頭,每一步的距離非常長,即使在我只能蹣跚前行的地方也能健步如飛。到了工作的地方,你會看到他們四肢著地,像狗一樣繞過支撐的木樁。但如果你認為他們喜歡在礦道中穿行就錯了。我和許多礦工談?wù)撨^這個問題,他們都承認上班的路很難走,而且這也是他們在礦井下彼此聊天時經(jīng)常提到的話題。有人說,下班后回去的路要比上班時的路好走一些,但是,礦工們會告訴你,經(jīng)過一天辛苦的勞動,回去的路特別難挨。走路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他們都愿意承受,但它確實很辛苦,就好比讓你每天上下班時爬一座小山一樣。
當(dāng)你參觀了兩三座礦井后,你開始對下面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我得說,我對挖礦的機械與技術(shù)一無所知,我只是如實描述我所看到的情景。)煤炭位于厚厚的巖層之間,只有薄薄的一層,因此基本上挖礦的流程就像是在吃那不勒斯三色冰糕中間的那一層。在以前,礦工們直接用鶴嘴鋤和撬棒挖煤——工作的進度非常緩慢,因為埋在地底下的原煤幾乎和巖石一樣堅硬。如今,挖煤前的準(zhǔn)備工作由電力切煤機完成。在原理上,切煤機有如一把龐大而強力的帶鋸,以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運作,每一個鋸齒有幾英寸長,半英寸到一英寸寬,能自動前進或后退,由操作員控制在煤層中旋轉(zhuǎn)進出。順便提一下,它所發(fā)出的噪聲非常大,是我聽到過的聲音中最吵的,而且會激起厚厚的煤灰,兩三英尺以內(nèi)幾乎看不到東西,更不可能正常呼吸。切煤機會沿著煤層一直切到底部,將其切松,深度由五英尺到五英尺半不等。這樣一來,挖煤時會相對容易一些。但“難挖”的地方就必須用炸藥將其炸松。一個礦工會用一把電鉆——類似于修路時使用的鉆子,不過尺寸要小一些——在煤層中鉆出許多間隔的小孔,灌入火藥,用黏土塞緊,然后躲在附近的一個拐角處(他得躲到二十五碼開外的地方),用電流引爆炸藥。炸礦的目的并不是將煤轟出來,而是將煤層炸松,有時,爆炸的威力太過于猛烈,不僅將煤層炸了出來,而且把礦頂也炸塌了。
煤層被炸松后,挖煤工就可以將煤炭挖出來,將煤弄碎并搬到傳送帶上。運出的先是龐大的煤塊,重量或許達到了二十噸,由傳送帶將煤塊運到裝車的地方,裝著煤塊的礦車又被推到主干道上,再掛上不停運轉(zhuǎn)的鋼纜,通過鋼纜拉到吊籠里,由起重機吊到地面上。之后,煤塊得接受檢驗分類,如有必要還得進行清洗?!懊和痢薄簿褪琼搸r——會盡量用來修筑馬路,而實在是派不上用場的渣滓會被運到礦表堆在一旁,于是就有了可怕的煤渣堆,像丑陋的灰色土丘,構(gòu)成了煤礦場標(biāo)志性的景觀。當(dāng)切松的煤層被挖光,開采現(xiàn)場推進了五英尺時,礦工們會搭建新的支架撐住新挖出來的礦頂,將傳送帶拆除,向前延伸五英尺,重新裝配。一般來說,炸煤、切煤和運煤這三項工作會由三個不同班次的工人完成。切煤是在下午,炸煤是在晚上(法律規(guī)定,炸煤時附近不得有其他人作業(yè),但是這一條文并不是時時都得到遵守),而挖煤是在早上,從凌晨六點一直到下午一點半。
當(dāng)你觀察了挖煤的整個過程,并稍作計算的話,你將會意識到挖煤工所從事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一般來說,每個挖煤工得挖四到五碼長的煤堆,切煤機已經(jīng)將五英尺深的煤堆切松,因此,假如開采現(xiàn)場有三到四英尺高,每個挖煤工就得承擔(dān)七到十二立方碼的煤塊,將它們挖出來,搗碎后再搬到傳送帶上。一立方碼煤炭的重量大概有二十七英擔(dān)[2],每個工人每小時的挖煤量大概是兩噸。我有過挑土鏟土的經(jīng)驗,知道這一速度意味著什么。當(dāng)我在自家花園里挖溝引水時,如果整個下午挖了兩噸土的話,我就得好好喝口茶休息一下。但是,泥土要比煤層好挖得多,而且我不用跪在地底下一千英尺的地方,忍受令人窒息的酷熱,每一口呼吸都吸入大量的煤灰;我也不用在工作前彎著腰走上一英里。礦工的工作強度超出了我身體的負荷,難度不亞于讓我去表演空中飛人或讓我贏得全國越野障礙賽馬的冠軍。感謝上帝,我不用從事體力勞動;如果我不得不從事體力勞動的話,我可以勉強當(dāng)一位掃地工人或蹩腳的園丁,甚至當(dāng)個三流的農(nóng)民。但無論怎么努力,我都不可能成為一名礦工,這份工作幾個星期就會要了我的命。
看著礦工們工作,你會意識到,原來人與人的世界是如此不同。許多人的生活非常輕松,對在礦井下挖煤的工人們所生活的世界一無所知?;蛟S,如果可以的話,大部分人會選擇對礦工的世界充耳不聞。但是,這個世界是我們在地上所生活的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從吃冰淇淋到橫渡大西洋,從烤一片面包到寫一篇小說,都與煤礦直接或間接有關(guān)。和平年代的一切藝術(shù)都需要煤礦,而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對煤礦的需求就更大了。在革命年代,如果沒有礦工的辛勞,革命也會被迫停止,因為革命勢力和反動勢力都同樣依賴煤礦。無論地上的世界發(fā)生了什么,挖煤和運煤的工作都不能中止,即使被迫中止,時間也不能超過幾個星期。為了讓希特勒能巡視軍隊的正步閱兵,讓教皇可以譴責(zé)布爾什維克主義,讓板球比賽的觀眾能在倫敦板球場看比賽,讓浪漫詩人能酬唱應(yīng)和,煤礦必須隨時保證供應(yīng),但大體上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都知道煤礦必不可少,卻很少或從來不記得挖煤意味著什么。我正坐在煤爐邊,舒舒服服地邊烤火邊寫字。如今是四月了,我仍得烤火取暖。每半個月,運煤車會開到我家門前,穿著皮上衣的工人用麻袋將聞起來很像焦油的煤塊搬進屋,塞進樓梯下面的儲煤間。在極罕見的情況下,我得努力去想,才會將這些煤塊與遠方礦井下的勞動聯(lián)系起來。它們只是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煤塊,從某個神秘的地方運來的黑色物體,就像天賜之物,只是你得花錢才能買到。當(dāng)你開車穿過英國的北方,你或許從來不會想起在馬路下數(shù)百英尺深的地方,礦工們正在挖煤。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礦工們的努力讓你能開車代步。就像鮮花離不開地里的根一樣,我們地上光明的世界離不開礦工們那個昏暗燈光下的世界。
不久之前煤礦的情況比現(xiàn)在還要糟糕。在礦區(qū)仍然生活著一些年老的婦女,她們年輕時在礦井下工作,腰間纏著帶子,腿上繞著鐵鏈,四肢著地,將一車車的煤運出礦井。即使在懷孕的時候,她們也得從事這么辛苦的勞動。即使是現(xiàn)在,如果得由懷孕的婦女爬著搬運才能產(chǎn)煤,我想我們會讓她們?nèi)趧?,而不愿付出失去煤礦的代價。當(dāng)然,大部分時間里,我們會選擇忘記礦井里所發(fā)生的一切。所有的體力勞動都是這樣,我們依賴他人的勞動而生存,而我們對這一切熟視無睹。礦工們有資格作為勞工界的代表,不僅因為他們的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因為他們的工作對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必要,卻又遠離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如此不為人知,我們總是忘記他們的存在,就像我們忘記了身上血液的存在一樣??粗V工們工作,我們會感到羞恥,因為你會懷疑自己作為知識分子和上等人的身份。當(dāng)你看著礦工們時,你會意識到,正是他們揮汗如雨的勞動才使得上等人能過上優(yōu)裕的生活。你、我、《時代文學(xué)增刊》的編輯、浪漫詩人、坎特伯雷的大主教[3]與《馬克思主義簡明指南》的作者X同志,我們所有人體面的生活都建立在礦工們在地底下的辛苦勞動之上。他們?nèi)砩舷乱粓F漆黑,喉嚨上沾滿了煤灰,以鋼鐵般的手臂與腹肌揮舞著鐵鏟挖煤運煤。
[1]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國著名作家,態(tài)度偏于保守,篤信羅馬天主教,代表作有《布朗神父探案集》、《異教徒》等。
[2]英擔(dān):英國重量單位,100磅重,合45.36公斤。
[3]英國國教地位最崇高的大主教,管理英國國教教務(wù),為英國皇室施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