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幼年立志

水利泰斗:張光斗傳 作者:郭梅,周樟鈺 著


第一章 幼年立志

1 1912年,鹿苑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宣誓就職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并發(fā)布《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標志著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走到了盡頭,古老中國的歷史翻到了新的一頁。

鹿苑鎮(zhèn)位于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東南部,過去屬于常熟縣,北鄰南通,西連無錫、常州、蘇州,東接上海,雖屬鎮(zhèn)級編制,實際上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古跡眾多的大集鎮(zhèn)。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1985年,鹿苑境內的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和陶器,見證了這片土地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據(jù)《常昭合志》記載,鹿苑鎮(zhèn)在春秋時代原為吳王夫差的豢鹿之地,由此得名。鎮(zhèn)北的鹽鐵塘,相傳為西漢吳王濞運送鹽鐵所開。

當然,最為著名的是鹿苑鎮(zhèn)西的古黃泗浦遺址。相傳,那是唐代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起航的地方。

鹿苑鎮(zhèn)西的古黃泗浦遺址

鑒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江蘇揚州人。14歲時在大云寺出家,26歲時已是學識淵博、聲名遠播的律宗大師了。他曾五次嘗試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由于海上風浪、觸礁、沉船、人員傷亡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公元753年,年逾六旬、雙目失明的鑒真和尚毅然應允日本遣唐使團的請求,決定第六次東渡。這年的十月二十九日,鑒真協(xié)同弟子一行24人,在鹿苑鎮(zhèn)的黃泗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的航程。歷經(jīng)兩個月的艱苦航行,鑒真和尚終于抵達日本薩摩川邊郡的秋目(今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最終實現(xiàn)了去日本弘揚佛法的夙愿。

鑒真和尚從742年起到753年止,歷經(jīng)11年才東渡成功。他的艱辛歷程,是我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記載翔實的航海事件,而鹿苑鎮(zhèn)的黃泗浦也成為佛界和航海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圣地。1963年,在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之際,有識之士曾在此樹立石刻經(jīng)幢一柱,以示紀念。近年來,日本友人來此憑吊的人數(shù)和活動日見增多。這位1200多年前的佛法高僧及其百折不撓的精神至今牽動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心。

至宋、元時,鹿苑已形成集鎮(zhèn)規(guī)模,明、清以后,市井繁榮,商賈云集,儼然是濱江大鎮(zhèn)。當時,鹿苑還是保護百姓安定黎民的重要陣地。宋代中葉,為防海水倒灌,筑起了一條綿延數(shù)百里的海壩;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了用來抗倭報警的煙墩,現(xiàn)遺址尚存;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由弘濟大師募捐修建的弘濟橋落成,橋名由清代大詩人錢謙益親自書寫,橋身全長33.5米,寬3.55米,至今堅固如昔。雖然,清末以來,鹿苑逐漸衰落,但這些歷史的痕跡灑落在小鎮(zhèn)的角落,融進了百姓的生活。

1912年5月1日,張光斗就出生在這個小鎮(zhèn)一個清貧的農(nóng)家。父親張荔洲是常熟縣福山鎮(zhèn)的海關職員,母親浦氏則是典型的家庭婦女。在張家的四個兒子中,張光斗排行最末。長兄張光比他大13歲,二哥張光燮比他大11歲,三哥張光霽比他年長9歲。父母老來得子,對他疼愛有加,兄長和嫂子也很喜歡他!

江浙一帶自古經(jīng)濟繁榮,文化積淀深厚,名士才子輩出,這與當?shù)刂匾曌x書求學的風氣分不開。近代以來,外國殖民者的入侵,西方先進的技術文明更激發(fā)了中國人發(fā)奮圖強的志愿,讀書也是救國救民的大事業(yè)。

張光斗的父親在海關任職,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非常支持孩子們上學讀書。雖然家里并不富裕,靠著父親那點微薄的工資,家里的三個孩子都勉強上了學讀了書。那時,小鎮(zhèn)上的普通孩子能夠上學讀書是很稀罕的,要讓三個孩子都上學那就更稀奇了。因此,張家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

1918年,同他的兄長們一樣,張光斗也進了同一所小學——晉安小學!在張光斗看來,這是他人生之中最初的機遇。同舊社會千萬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張光斗小小年紀便知道一粒米、一件粗布衣服都來之不易,他和哥哥們都很節(jié)儉。

當然,孩子們能夠上學光有父親的開明還是不夠的,母親的支持與勤儉是更堅強的后盾。母親浦氏雖是舊式家庭婦女,但她勤儉持家,治家有方,對孩子們管教較嚴。她一生信佛,與人為善,對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從小就教育孩子們要誠實正直,艱苦奮斗。她寧可每日粗茶淡飯,也要讓兒子們進私塾念書。她常常告誡孩子們要生活節(jié)儉,要刻苦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顯然,浦氏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用自己的溫良慈愛感化兒子的心靈,用自己的勤儉刻苦感染兒子的舉止,用真誠寬容啟發(fā)孩子的智慧,她的言傳身教深深刻進孩子們的心里,對他們產(chǎn)生了畢生的影響。

張光斗的女兒張美怡曾透露,在他們家,洗衣洗菜用過的水要留著沖馬桶、擦地板,晚上吃飯,只開一支15瓦的臺式日光燈,誰要是順手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那可是觸犯了父親的大忌的。這,或許就是祖母浦氏的遺德。

童年的張光斗是個調皮的孩子!他常常和幾個年長的兄弟一塊玩,有一次竟然差點丟了小命——某天黃昏,張光斗與三哥在河邊玩耍。頑皮的他爬到排條板上去玩,一不小心落入水中,鉆到了木排下。張光斗不會游泳,只好拼命掙扎,一旁的三哥被嚇得魂飛魄散!幸好,遇上懂水性的師傅把他救了上來。這是張光斗平生第一次經(jīng)歷生死的考驗。不過,他的調皮在上學后漸漸收斂了,在學校里,張光斗的勤奮好學、聰明伶俐是出了名的。

有開明的父親、慈愛的母親,還有兄長的庇護陪伴,張光斗的童年是簡單的,快樂的。

在他懵懂的童年記憶里,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個模糊的身影——農(nóng)民。

辛亥革命之后,皇帝下臺了,男人的辮子也剪掉了,但是社會面貌依舊,鹿苑鎮(zhèn)上人們的生活似乎和以前沒有什么兩樣。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挨餓受凍的境況依舊沒有改變。這些畫面無不定格在張光斗幼小的心靈里。他看到、聽到、了解到的小鎮(zhèn)上百姓的諸多艱難與不幸讓他的童年無法真正的無憂無慮。于是,“什么時候大家能一起過好日子?”成了跟隨他一輩子的疑問。這,當然也影響了他今后的人生抉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