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能憲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士人的一種制度。在特定歷史時期誕生的科舉制度,嚴格遵循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擢拔的原則,使無以數(shù)計的中下層知識分子得以脫穎而出,登上歷史的舞臺,盡情抒寫生命的意義與輝煌??婆e制度取代此前的“世祿世官制”“征辟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取士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為繁榮文化教育、鞏固中央集權(quán)做出過歷史貢獻。毫無疑問,有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之譽的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是對歷經(jīng)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最終成為科舉制度金字塔頂尖人物的特別稱謂。據(jù)《中國歷代文狀元》(王鴻鵬、王凱賢、張蔭堂先生編著,2004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記載,在一千三百余年的科舉史上,包括并存政權(quán)舉行的科舉考試在內(nèi),有名有姓的狀元也只有653人。平均每兩年產(chǎn)生一名狀元,真可謂鳳毛麟角。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雖然曾因唱名賜第、簪花打馬、曲江歡宴、雁塔題名、釋褐授官等無上榮耀而為時人稱羨,但更為后人所推崇膜拜的是他們的博學多才、高風亮節(jié)和齊家治國的雄才大略與豐功偉績。譬如,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狀元、以直言敢諫而名垂青史的孫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狀元);迎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理宗寶祐四年狀元);有“詩佛”“畫祖”之稱的王維(唐玄宗開元九年狀元);“顏筋柳骨”的書法宗師柳公權(quán)(唐憲宗元和三年狀元);“長淮望斷”的愛國詞人張孝祥(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狀元);不附權(quán)貴的雜劇大家康海(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狀元);矢志不渝愈挫愈奮的楊慎(明武宗正德六年狀元);政聲卓著的畢沅(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狀元);踏遍青山的植物學家吳其濬(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狀元);兩為帝師殫精竭慮的翁同龢(清文宗咸豐六年狀元);竭力維護國體的外交家洪鈞(清穆宗同治七年狀元);立志實業(yè)救國的張謇(清德宗光緒二十年狀元)。他們都是后人學習的楷模。還有古稀自薦的尹樞(唐德宗貞元七年狀元),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榜樣;“僧飯噎瓜”的呂蒙正(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狀元)堪稱逆境成才的典范;方逢辰(南宋理宗淳祐十年狀元)身殘志堅;傅善祥(太平天國三年女科狀元)“巾幗不讓須眉”;蘇瓌、郭震、賈至、程宿、王拱辰、彭汝礪、汪應辰等則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有力詮釋;更有許多兄弟、父子、祖孫狀元和“三元”“六首”狀元,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優(yōu)良家風的薪火傳承。
如今,科舉制度廢止已逾百年。狀元雖已成為歷史,但千百年來,隨著文字的傳承和戲曲的演繹,“狀元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的“狀元”再也不是對科舉考試第一人的專屬稱謂?!叭倭?,行行出狀元”,這句諺語激勵著人們奮力精進,成為各行各業(yè)的翹楚魁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時代已賦予“狀元”全新的內(nèi)涵?!盃钤币殉蔀橐环N精神。每一個人都應該秉承這種精神,成為自己心中的狀元。
在《中國歷代狀元軼事》這部書里,風飄石先生以翔實的史料、輕快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狀元故事。字里行間處處浸染著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處處體現(xiàn)了作者對構(gòu)建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和期望。
這是我第二次應鄉(xiāng)黨風飄石先生之請為其作序。第一次是他的地域史研究著作《九派潯陽》,那是了解九江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F(xiàn)在,我還是要鄭重地向讀者推薦:這又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丁酉年(2017)冬月
于北京鐘鼓樓下之忘機齋
(作者系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