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
巴黎,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她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朝氣,熱情而又不失莊嚴。她作為18世紀大革命的中心而受到全世界尊敬,來自各國的作家、藝術家、詩人和政治流亡者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
1843年10月底,披著深秋的涼爽,馬克思和他的妻子來到了這里。
先期到達的盧格夫婦前來迎接他們。盧格對巴黎比較熟悉,馬克思夫婦的住處也是由他安排的。盧格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主意:他們兩家,再加上他們共同的朋友、詩人海爾維格夫婦,一起組成一個“家庭公社”,共同居住,共同管理,由夫人們輪流做飯。對于男士們而言,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計劃,但三位夫人就不這么想了。她們很快就看出,彼此間的性格、氣質相差太遠,很難長久相處而不出矛盾。于是,這個關于“家庭公社”的計劃被放棄了,馬克思夫婦住到了圣日耳曼郊區(qū)田鳧路8號的寓所里。
19世紀40年代的巴黎
盧格不久就病倒了。這樣,《德法年鑒》創(chuàng)刊的繁重工作幾乎全落在了馬克思身上。馬克思此時像一架高速機器一樣,緊張地運轉起來。他廣泛結識各種各樣的政治流亡者,并與許多享有盛譽的作家通信,竭力爭取他們給《德法年鑒》寫稿,當然,同時他也沒有耽誤自己的寫作。他是這樣一個人,一旦工作起來,可以不顧一切,從他那寬闊厚實的身體中能迸發(fā)出幾個人的能量來。
緊張的工作很快結出了果實。1844年2月底,《德法年鑒》第一、第二期的合刊出版了。
在這本合刊上,發(fā)表了一批著名德國作家的作品,他們中有詩人海涅、海爾維格,政論家約翰·雅科比、莫澤斯·赫斯,法學家貝爾奈斯等青年才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名字也出現(xiàn)在刊物的目錄里,他的文章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德法年鑒》封面
馬克思本人在這期刊物上發(fā)表了三封通信、兩篇論文。在這些通信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工商業(yè)的制度、私有制的剝削制度,正在以比人口繁殖快得多的速度引起現(xiàn)今社會內部的分裂。這種分裂,舊制度是無法醫(yī)治的。我們的任務是揭露舊世界并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但是,怎樣才能建立一個新世界呢?馬克思提出了一條重要原則,那就是,絕不是教條式的以新原理面對世界:真理在這里,下跪吧!而是要“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fā)新原理”。
這分明是與先前一切空想主義相區(qū)別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方法。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共同特點在于,它們都從某種抽象的原則例如平等、正義等出發(fā),來譴責當前的社會,并從頭腦中設想出自己對未來社會的盡可能美好的計劃。而馬克思這里所要求的,卻是要從對當前社會本質的客觀分析和批判中去指明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從而確定自己的任務。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精髓,在《德法年鑒》中已經被初步提了出來。
在合刊上的《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文中,可以看出馬克思顯然比《萊茵報》時期前進了一大步,他由爭取“政治自由”的斗士變成了追求“人類解放”的哲學家。
在考察猶太人解放問題時,馬克思的分析實際上遠遠超出了這個問題本身;他對人類擺脫壓迫走向完全解放的路徑做了一個出色的歷史考察;他對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之間的區(qū)別的分析,尤其發(fā)人深省。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只是談論誰來解放和誰被解放是不夠的,還應該提出這樣的問題,即這里指的是哪一種解放,是政治解放還是人類解放,二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所謂政治解放,在馬克思看來,就是在資產階級現(xiàn)代國家充分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了的民主自由。資產階級國家宣布了人權平等,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yè)在政治上的差別,這的確是政治解放。馬克思高度評價由資產階級革命實現(xiàn)了的這種政治解放,稱之為“一大進步”,認為“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但馬克思也看到了政治解放的局限,那就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通過政治解放而獲得的自由,實質上首先是資產者任意處置其私有財產的自由,而實際的不平等和壓迫仍然存在。這樣的自由是不完全的。針對這種弊病,馬克思提出,必須實現(xiàn)人類解放,而“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在這里,馬克思的用語還帶有明顯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但他已經勾畫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基本目標的輪廓,那就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所取得的政治解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前進,達到不只是政治法律意義上的民主和自由,而且是經濟、社會意義上的民主和自由,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這才是人的徹底的解放。
在另一篇論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從哲學上論證了無產階級是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物質力量的原理。他指出,近代德國在歷史上大大落后于英國和法國,只有在哲學方面,德國人是本世紀的同時代人。在這里,怎樣實現(xiàn)徹底的人的解放呢?馬克思分析說,在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要想扮演全社會的解放者,就必須使本階級的要求和權利成為社會本身的要求和權利。但是,德國的任何一個特殊階級都缺乏這種能力,這是由它們的狹隘本質所決定了的。只有一個階級,它是被徹底的鎖鏈束縛著的階級,是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是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并同時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的階級——只有這個階級,才能肩負起解放整個社會的使命。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
馬克思宣布,理論應當面向這個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
從后來馬克思成熟的思想看,這篇文章自然帶有許多缺陷,例如,經濟落后的德國,是不可能像這篇文章中所設想的那樣超越歷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克服落后狀態(tài)所造成的各種障礙,一下子完成徹底的“人的解放”的。然而,文章中提出的無產階級正因其一無所有,客觀上必將承擔起革命的歷史任務的原理,卻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最重要的論點之一。從而,這篇思想犀利、語言高度精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成為馬克思形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66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189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5-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