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魂的戰(zhàn)車——與司馬遷一起面對黑暗

大師的巔峰時刻:文學(xué)家卷 作者:劉金星 著


靈魂的戰(zhàn)車——與司馬遷一起面對黑暗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fēng)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后因?qū)盍贶姅⌒倥滤鬓q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jì)傳體通史。書中不少傳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對后世史學(xué)和文學(xué)影響深遠。

引子

西漢武帝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隆冬,莽蒼蒼八百里秦川,寒風(fēng)凜冽,冰封雪飄。這樣的天氣,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關(guān)緊柴門,偷閑在家,或圍于爐前共享天倫,或鄰里間把酒閑話,怡然悠然。

不過,在韓城芝川鎮(zhèn)西門塬一個復(fù)姓司馬的祠堂里卻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爭論跟這個宗族的一個人有關(guān),這個人曾給這個宗族帶來過榮耀,是大家的楷模,而眼下這個人欺君罔上,犯了罪,死罪。重要的是,也許會有滅門之災(zāi),甚至連累宗族。

族長急召宗親商議,議題是如何保全宗族血脈。有人提議將復(fù)姓司馬拆開,司,左邊加一豎,單姓“同”,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這一提議立即在司馬祠堂里炸了鍋。支持和反對者雙方各執(zhí)一詞,僵持不下,爭論來爭論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最后族長長嘆一聲說道:“愿意改姓氏的就請離開祠堂吧。但自己要記著,你們永遠是司馬姓氏的子孫!”

工夫不大,司馬姓氏子孫已離去過半,還有一些東張西望,猶豫不決。族長擺擺手,于是,剩下的宗親也一個個相繼離去。獨自面對突然空蕩的司馬姓氏祠堂,族長緊閉雙眼,任憑濁淚不斷滾落。他沒有擦拭,而是慢慢跪倒在地。不知過了多久,待有人發(fā)現(xiàn)時,司馬姓氏族長已氣絕身亡,仍然保持著跪立的姿勢。

與此同時,這個犯下死罪的48歲司馬姓氏男人,沒有按照漢代法律,或選擇大義凜然的死,或選擇拿50萬錢贖罪,而是選擇了更為殘酷、更為屈辱的刑罰——他面無慍色、神情淡定地走進蠶室,接受了宮刑。

從此,他斷絕了做男人的權(quán)利,更重要的是他辱沒了妻兒、辱沒了先人、辱沒了宗族!

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歷史作家難道真的這樣貪生怕死、毫無骨氣、甘受其辱?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男人?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僅僅是為了著書立說,流芳千古?

他忍受著身體和精神的巨大摧殘,寫下的是怎樣一部歷史著作?

后來,他在留給朋友的一封信里是這樣解釋的。他說:死,的確可以結(jié)束這一切。但此時選擇死,就是向殘暴權(quán)力屈服,就是對自己的人格和存在價值徹底抹殺?!凹倭钇头ㄊ苷D,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這封信就是后來著名的《報任安書》,他信中對朋友任安幾乎是大聲呼喊:“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此書最初書名叫《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后來——民國初期有個叫魯迅的作家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再之后,還有一個叫劉金星的男人,翻檢了大量史料之后認為:這是一個有權(quán)勢的男人(君主)和一個有理想的男人(作家)精神和生命的對決。武帝劉徹和史官司馬遷共同完成了人類歷史的極致。

但,歷史沒有贏家。司馬遷拖著自己的殘缺之軀記載了三皇五帝以來,乃至這個有權(quán)勢男人家族的全部歷史,歷史卻很少記載他。

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是這樣記載司馬遷的:“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淙龤q,而遷為太史令,細史記石室金匱之書?!w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p>

寥寥數(shù)語,就把司馬遷跌宕起伏的生平履歷囊括了。簡潔明了,卻無法讓后人感受一個知性的、立體的、血肉豐滿的司馬遷。因此,在中國文學(xué)的歷史畫卷中,《史記》名氣很大,真正了解司馬遷的人卻很少。跟我們這代作家恰好相反,作家名氣很大,其作品卻鮮為人知。因此,這個叫劉金星的男人,現(xiàn)在決心走進他,感受他——與作家司馬遷一起擁抱黑暗……

龍門古為陜西韓城的代稱。這個代稱據(jù)說跟韓城龍門山有關(guān)。當(dāng)年大禹為治理黃河水患將龍門山鑿開,一分為二,橫跨黃河,兩山隔岸相守。地理環(huán)境的突然改變,每年都有許多鯉魚游集于龍門山下,躍上躍下爭跳龍門,很是壯觀。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李白還專門為此寫過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饼堥T山在韓城人心目中,充滿了神話和神秘色彩。大家熟知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于此演繹而成。后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再后來,因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出現(xiàn),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又被人們喻作逆流前進、奮發(fā)向上之意。

話說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二月初八卯時,距龍門山不遠的芝川鎮(zhèn),一個復(fù)姓司馬的人家里傳來嬰兒的啼哭聲??蘼曕诹?,響徹龍門山。

只聽有人滿心歡喜地喊道:生了,生了。是個男孩!

祖父司馬喜聞訊竟喜極而泣,熱淚交并。父親司馬談則高興得像個孩子在院子里手舞足蹈,以致有人喚他都沒有聽到。喚他的是芝川鎮(zhèn)方圓幾十里有名的接生婆韓高氏。韓高氏提醒司馬談進屋看看孩子。隨后嘟囔說,她接生三十年從來沒有見過嗓門這么高,哭起來沒完沒了的孩子!

是的,這個緊閉雙眼,還沒看到世人面目的孩子,剛剛落地,就開始了長久而響亮的哭泣。他的急促的哭聲,給這個喜悅的家庭帶來了些許不安——但他畢竟來了。司馬府久已盼望的首子終于來了?!兑捉?jīng)》有云:“君子以見喜則遷。”因而,給這個孩子取單名一個“遷”字。

司馬遷出生的時候,父親司馬談還未出仕做官,在芝川鎮(zhèn)以耕牧為業(yè)。但司馬祖先畢竟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他的遠祖在周代為史官,七世祖司馬錯為秦國蜀郡太守,五世祖司馬靳為秦國大將白起的都將,四世祖司馬昌是秦皇嬴政主管冶鐵的大臣,曾祖司馬無澤是漢初長安市長,祖父司馬喜官至五大夫。到了父親司馬談,雖說尚未出仕,卻學(xué)識淵博,立志出任史官,獻身于史學(xué)事業(yè)。這就不同于一般的農(nóng)耕家庭。司馬喜耕牧之余,孜孜以求的治學(xué)精神,勢必會對童年時代的司馬遷產(chǎn)生重大影響。漢書《司馬遷傳》說他10歲通古文,的確不假。

司馬遷天資聰穎,6歲入學(xué)之前,在父母的精心授教下,就具備了相當(dāng)牢固的古文基礎(chǔ)。入學(xué)后在課堂上所提問題老師常常不能作答。兩年后,在全縣五所書院考生會考中,司馬遷一舉奪魁,名列榜首,得獎銀二十兩。司馬遷不僅過目成誦,能記善背,而且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令人交口稱絕。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童司馬遷的名氣,很快傳遍了芝川鎮(zhèn)、夏陽縣,乃至龍門山。但司馬談對兒子寄予的希望還不僅限于此,他希望司馬遷學(xué)富五車,將來繼承祖業(yè),出任史官,為史學(xué)事業(yè)做貢獻。因而在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教授他學(xué)習(xí)以歷史為主的知識,如《左傳》《春秋》《國語》等古代史籍。在漢朝,想步入仕途,不僅要能背誦一些制度條文,能理解、發(fā)揮這些條文的意思,而且還有嚴(yán)厲的文字制度,會八體的書寫,這樣才具備推舉做官的基礎(chǔ)。父親的言傳身教對司馬遷的影響日益加深,尤其司馬談后來所著《論六家要旨》,對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學(xué)說言簡意賅、見解精深的評述,為司馬遷日后獻身史學(xué)研究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前135),司馬談做了太史令后,很快把兒子接到長安求學(xué)。漢朝經(jīng)歷高、惠、文、景四帝七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漢武帝即位時,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強盛。都城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城區(qū)中部和南部為宮殿、官府和貴族官僚的“北闕甲地”,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部為工商業(yè)區(qū),有東、西九市。北邊的一部分是一般居民區(qū)?!氨标I甲地”宮殿聳立,鱗次櫛比,金碧輝煌。尤其是長樂宮、未央宮、桂宮,還有正在修筑的北宮、明光宮、建章宮、武庫以及上林苑、昆明池,都顯示出漢朝的強盛發(fā)達。最重要的是京都長安,文化名流云集,還有“金匱石室”的國家圖書館,館藏古往今來大量圖書和秘籍,可方便拜師請教和查閱典籍,這一切,無疑為司馬遷提供了良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司馬談清楚,要想使兒子在學(xué)術(shù)上有所造詣,就得敦促他多讀書,學(xué)會讀書。學(xué)會讀書,就必須有名師指點。因此,司馬遷來長安不久,便帶他先后拜訪了董仲舒和孔安國,后正式加冠拜師。

董仲舒為一代儒學(xué)大師,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學(xué)說,正與堅持黃老思想的司馬談觀點相左,卻要讓兒子拜他為師,由此可以看出太史令司馬談的眼界和心胸——學(xué)術(shù)和政治(統(tǒng)治階級思想)不能混為一談。同時,他在整理古籍古史過程中,常感嘆自孔子之后,史事零亂,無人著述,因而著述歷史逐漸成了司馬談最大的心愿。盡管自己思想上與統(tǒng)治思想相悖離,也并沒有使司馬談放棄獻身史學(xué)的理想。他相信兒子,希望兒子向儒學(xué)大師董仲舒學(xué)習(xí)《春秋》,在史學(xué)上有所建樹。

作為學(xué)生的司馬遷自然會耳濡目染接受董仲舒的一些思想,但是并沒有在他心中占主要位置,乃至在他后來的著作《史記》中,也只把《董仲舒》歸入《儒林列傳》中;而魯都曲阜人孔安國,是孔子第十二世孫,也是經(jīng)學(xué)大家,以今文校讀《尚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等聞名?,F(xiàn)奉詔作《書傳》《古文孝經(jīng)傳》《論語訓(xùn)解》等書。司馬遷主要向他學(xué)習(xí)古文經(jīng)學(xué)的故訓(xùn),以及別擇古文資料的古文學(xué),掌握考信歷史的方法。

幾年以后,在良師的指導(dǎo)下,勤奮刻苦的學(xué)習(xí),使司馬遷的古文治學(xué)日漸精進,學(xué)術(shù)功底日漸深厚,并很快遠近聞名,成了都城長安年輕博學(xué)的才子。少年得意,年輕氣盛,也多少有些自負。有一天,兩位經(jīng)學(xué)大師當(dāng)著司馬談的面一番夸獎之后,少年才子司馬遷自負的心里有些膨脹:“自拜二位鴻儒為師,重新學(xué)習(xí)了《春秋》與《尚書》之后,猶若井蛙見天,豁然開朗,隨之也就野心勃勃起來。于是我想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可與《春秋》齊名,可與《尚書》相提,書名姑且叫《史記》如何?”

司馬談立即打斷兒子嚴(yán)肅地說:“乳臭未干,好不狂妄!”隨后又說:“潛心研史是對的,欲寫一部有價值的史書,單憑讀萬卷書,遠遠不夠,有道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還必須考信核實,具體實踐!”

董仲舒和孔安國十分贊賞太史令的見解和主張。最后三人商定,讓司馬遷走出書齋,漫游山河,采集民風(fēng),搜求遺史,廣開視野,體察民情,考信核實,以求知行合一。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仲春,20歲的司馬遷暫時停止了對古文、經(jīng)傳的攻讀,告別親人,走出家門,開始了歷時兩年多遍訪名山名川、考察風(fēng)土人情、搜集史料的漫游生活。

漢書《司馬遷傳》為我們提供了司馬遷出游的地點,卻沒有詳盡說明在長達兩年余的時間里,司馬遷一路走來都考察了哪些風(fēng)土人情,搜集到了哪些史料,心靈受到哪些震動與人生醒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正史上幾乎都沒有記載司馬遷這次出游的艷遇。與楊文卿偶然的相遇,成就了人世間一段美好的姻緣,這自是后話?,F(xiàn)在我們跟隨司馬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最后滿載而歸。武帝劉徹龍心大悅,遂提拔司馬遷為郎中——司馬家族又一顆史學(xué)新星由此開始走向仕途。不久,“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5歲時,他奉詔以使者監(jiān)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dān)負起在西南設(shè)郡的任務(wù)。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盡管史書記載文字寥寥,卻使我們從歷史縫隙中,看到了或感受到了一個懷抱崇高理想的青年才俊,在這萬里長途跋涉中的故事和年輕生命的律動。

話說司馬遷在十里長亭與父親司馬談話別后,并沒有急著出關(guān),而是逗留幾日,游覽了三秦名勝,訪鴻門,考察阿房宮遺址,憑吊黃帝陵和秦始皇陵墓,而后來到華陰境內(nèi)的三河口。滾滾渭水自西而來,滔滔洛河從北而至,二水在芮鄉(xiāng)相匯,合流而東在風(fēng)陵渡匯入黃河。三河相匯,涇渭分明。然而,在這里司馬遷的感情卻無法像渭水和涇水那樣分明,心中的潮水夾裹著泥沙如黃河般奔騰咆哮!何故?自然是風(fēng)流倜儻的青年才俊與風(fēng)姿綽約的渭水才女偶然邂逅,心與心相撞,情與情相融,迅速匯成了波濤翻滾的愛情江河。

青年才俊司馬遷自不待言。楊文卿則是八百里秦川遠近聞名的儒學(xué)大師楊敬堯的女兒。楊敬堯潛心學(xué)問,效法孔孟,以淡泊名利著稱于世。其女楊文卿自幼聰慧睿智,過目成誦,楊敬堯?qū)⑵湟暈檎粕厦髦?。他們二人,可以說是天造的一對,地設(shè)的一雙,楊文卿的出現(xiàn)必將為司馬遷的漫漫征途涂抹上炫目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她將會成為這個有志青年的最佳伴侶和日后編撰《史記》的堅定的支持者。

后話少提。司馬遷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楊文卿,踏上了南下的漫漫征程。出武關(guān),經(jīng)宛、襄陽,至江陵渡江。從南郡渡江后,東去會稽,探禹穴。會稽山位于現(xiàn)在浙江紹興縣的東南,據(jù)說大禹做了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之后,曾經(jīng)在這里約集各部落頭領(lǐng),對各頭領(lǐng)的功勞進行評定,會稽山因此而得名。會稽山上有一孔洞,禹死后葬在這里,人稱之“禹穴”。禹穴就是禹陵。但司馬遷考察的結(jié)果證明此穴不是陵,而是井。

司馬遷在這里搜集了許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和傳說,比如,發(fā)生在這里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他還找到了秦始皇當(dāng)年立的石碑,并把碑文完完整整地抄錄了下來,成了他日后撰寫秦始皇事跡的有力佐證。之后,司馬遷西返蒼梧之野,窺九嶷。九嶷山在零陵郡營道縣(今湖南寧遠縣)境內(nèi),這里埋葬著舜帝。山上有斑竹,遠遠看去,像點點淚痕灑在竹竿上,據(jù)傳是當(dāng)年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的血淚化成的。舜即位后任用賢人,讓禹去治理水土,讓契管理人民,讓益掌管山澤,讓皋陶做大理。一一安頓好以后,舜便繼續(xù)南巡。但這次卻病死在了南巡途中。于是娥皇和女英沿一路哭著尋找舜的葬身之地,歷經(jīng)千難萬苦,終于找到了舜的安葬地——九嶷山。娥皇和女英悲痛交加,對著滿山的竹子放聲大哭,哭啊哭啊,淚水牢牢地印在九嶷山上的竹子上,斑斑點點,當(dāng)?shù)厝朔Q為斑竹。這自然是神話傳說,因為上古時候,無文字記載,其歷史多來自神話和傳說故事。這就為司馬遷以后的寫作打開了想象空間?!妒酚洝芬蚴穼嵍_鑿,因傳說而瑰麗!

司馬遷從蒼梧之野北上長沙,到汨羅屈原沉淵處憑吊。長沙是楚先王的始封之地,城西的湘江東岸有先王的古城遺址,宮殿、太廟等建筑的基礎(chǔ)尚清晰可辨;城西南岳麓山下先王的陵墓尚在,古坊、石獸猶存。司馬遷憑吊了楚王遺跡之后,來到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下。這里是屈原最后生活和寫作的地方。司馬遷在汨羅江邊徘徊許久,心情十分沉重。滔滔的江水是否還記得這位偉大的詩人?兩岸匆忙奔波的人們是否讀懂了詩人那曠世之作?《離騷》《天問》那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絢爛的文采、完美的韻味,好似江岸傳來的那幽怨的獨簫聲,在年輕的學(xué)子心中泛起層層的漣漪。各種復(fù)雜的感情蕩滌著他的心胸;對屈原的敬慕、同情;對楚懷王、頃襄王的指責(zé)、不滿;對靳尚、子蘭等人的憤恨,還有對歷史的感嘆等等。司馬遷又想起父親的叮嚀,想起父親對他的期望,他立志繼承父親事業(yè)的信念更堅定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開了汨羅江,司馬遷又憑吊了賈誼的遺跡,然后從長沙溯湘江而上,越湘南輾轉(zhuǎn)到湘西,順著沅水而下,沿著長江東行,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漫游吳越。廬山,一稱匡山或匡廬,相傳殷、周間有匡氏兄弟結(jié)廬隱居于此而得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部,聳立于彭蠡澤(今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為古老變質(zhì)巖斷塊山。

司馬遷下了廬山,向東北上姑蘇,望五湖(今之太湖),觀春申君宮室。姑蘇山下曾經(jīng)是吳國的都城,山上闔閭曾筑有姑蘇臺,其孫夫差又于臺上立春宵宮,為長夜之飲。相傳這建宮的棟梁就是越王勾踐派大夫文種送來的。后來吳為越所滅,整個姑蘇臺并春宵宮,被盛怒的越軍付之一炬,如今只剩下了殘垣斷壁。當(dāng)年吳越爭霸的鼓角聲似乎還在腦際迂回;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在姑蘇山下高舉的反秦義旗,還在獵獵飄揚;歷經(jīng)了百年風(fēng)雨的春申君黃歇故城和宮室,還依舊透露出一種豪門貴族的華麗之氣。圍繞著姑蘇臺、春宵宮和館娃宮,司馬遷居姑蘇數(shù)日,四處采擷、搜集傳聞逸事、傳說故事,將其連綴起來,便構(gòu)成了吳越爭霸的歷史。

之后,司馬遷繼續(xù)渡江北上,來到了淮陰(今江蘇淮陰市東南),這里曾是秦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韓信的故鄉(xiāng)和封侯之地。在這里,他聽到了不少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本是淮陰的一個流蕩青年,貧無以食。秦末動亂,先投靠項羽,未得重用,又投奔劉邦,仍未被重用而逃離,后經(jīng)蕭何推薦,舉為大將,一步一步,為劉氏江山鋪平了道路,也實現(xiàn)了自己宏偉的政治目標(biāo)。韓信功高震主,卻不知韜光養(yǎng)晦,而又恃才傲物,最后被夷滅三族。如此英才,竟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令人唏噓慨嘆!

司馬遷懷著種種復(fù)雜的心情離開淮陰,繼續(xù)北上。渡淮、泗,涉汶、濟,直抵齊都臨淄。自西周時期,臨淄便是齊國的首都,它是當(dāng)時最繁華的名城。史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本褪钦f,臨淄城大城小城相套,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是國君料理政務(wù)及其居住的宮城。如今的臨淄城,依然保持了當(dāng)年的風(fēng)貌,小城內(nèi)的宮殿巍峨,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大城里街道縱橫似棋盤,寬闊整潔,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店內(nèi)貨物琳瑯滿目。長街之上,車水馬龍,往來行人,比肩接踵。循街而行,處處弦歌,人人昂揚。這些尚武、曠達、重功利的齊文化特點,為司馬遷日后《史記》撰寫齊人齊事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準(zhǔn)備。然后,他南返直奔魯都曲阜——一代圣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是古代的文化中心,歷代都有不少知識分子到這里朝拜,也自然是司馬遷景仰的地方。司馬遷專門跟董仲舒學(xué)過孔子的《春秋》,對孔子,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首先朝拜了孔廟與孔林??讖R是孔子生前的居室和弟子們的住所,里面陳列著孔子的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孔子的學(xué)生總共有3000多人,其中有72個成了很有名的賢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為他守孝三年,仍然不忍心離去,于是干脆搬到孔墓附近住,后來一些儒生也搬了來,漸漸有了幾百家,人們把這里就叫作孔里。每年到了一定的時節(jié),孔子墓前就擠滿了前來祭祀的人群。人很多,但絕少有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人人彬彬有禮,個個相互謙讓。各地的儒生也經(jīng)常到孔子的墓前演習(xí)飲酒和射箭等古禮。孔子68歲返回到魯國,開始了《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春秋》等古籍的整理與編訂工作,直到去世。

由嶧山向南,司馬遷輾轉(zhuǎn)來到了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的封地薛縣(今山東藤縣東南)。在這里他感受到了與曲阜一帶很不相同的民風(fēng),曲阜民眾深受孔子遺風(fēng)的影響,重視禮節(jié),溫文爾雅,但薛城的民風(fēng)卻比較強悍,有不少暴戾的行為,讓司馬遷一時接受不了。司馬遷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就向當(dāng)?shù)氐睦先藗兦蠼?。老人們告訴他,很久很久以前,薛城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大家相互之間相敬相親,十分友好地相處,后來孟嘗君十分好客,吸引了天下大批人士來投奔,來者不論是仁義之士,還是偷雞摸狗之輩,孟嘗君一概收下,有些做了壞事的人,也到他的門下逃避法令的懲罰,不法之徒投奔到薛縣的竟有6萬多戶,這就使得當(dāng)?shù)氐拿耧L(fēng)大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傳說中的孟嘗君好客自喜,果然名不虛傳。

下了嶧山,司馬遷在鄉(xiāng)間小店里整理他出武關(guān)以來數(shù)月來的考察成果之后,不辭辛勞來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彭城是楚霸王項羽的都城,也是秦楚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歷史上許多事件都與這個地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因長期奔波,風(fēng)餐露宿,司馬遷積勞成疾,來彭城不久便病倒了。店主心地善良,為他請來了當(dāng)?shù)乩现嗅t(yī)診治。沒想到這次邂逅,竟是天賜良機。這位年過百歲的老中醫(yī)是項羽的后裔,名祖燕。燕者,楚之名將項燕也。司馬遷從祖燕口中了解了許多項羽青少年時期及起義初期時的珍貴資料。項羽年輕的時候,不愛讀書習(xí)字,親友們大傷腦筋,干脆送他去學(xué)習(xí)劍法,項羽也不好好地練,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讀書習(xí)字,能寫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學(xué)劍只是為了防身,斗一兩個人可以,與萬人爭斗就派不上用場了,也不值得學(xué)。我要學(xué)能統(tǒng)御千軍萬馬的本領(lǐng)!

司馬遷不禁為項羽少年時代的遠大抱負而感動,也為后來欲以武力平天下,只有莽夫之勇而缺乏謀略的項羽表示惋惜,更對項羽的悲慘結(jié)局產(chǎn)生了深深的同情。項羽只能算做豪杰,而不能坐位天下、治理四方。后來在《史記》里司馬遷對這位英雄豪杰著墨最多。

彭城附近的郡縣,也是史跡較多、史料頗豐的地方。比如,彭城西北的沛縣(今江蘇沛縣東)和豐縣(今江蘇豐縣),是漢高祖劉邦及其手下許多文臣武將的故鄉(xiāng),也是帶領(lǐng)他的哥們起義造反的大本營。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就出生在這里。蕭何當(dāng)年是豐縣沛獄的主吏,經(jīng)常資助劉邦,后為劉氏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并一生矢志不移地追隨劉邦;曹參原為秦朝低級官僚,后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建立漢家王朝后,被提拔為丞相;周勃足智多謀,不僅為高祖建功立業(yè),還輔佐漢文帝平息漢室之爭;樊噲是賣狗肉出身,后隨劉邦四處征戰(zhàn),特別是在鴻門宴上因救駕于沛公劉邦,而聲名鵲起;夏侯嬰原為劉邦的“司機”(駕過車),后來被封為汝陰侯,人稱“滕公”。而劉邦年輕時是一個浪蕩子,后來當(dāng)了泗水亭長,仍然不務(wù)正業(yè),常和一些販夫走卒飲酒作樂。這樣一個好說大話、蔑視官吏的無賴,在公元前209年,由于陳勝、吳廣率先舉起義旗,為他提供了樣板和時機。他斬殺沛令,召集人馬,邁出了他宏偉大業(yè)的第一步。在這里司馬遷不僅了解了劉邦及其部屬們鮮為人知的趣聞逸事,還獲得了大量的“金匱石室”正史中無法記載的真實故事,如陳涉少為傭耕有鴻鵠之志的慨嘆,劉邦青年時的種種無賴行徑,樊噲屠狗,曹參為獄掾,蕭何為主吏,張良亡下邳,陳平為社宰,周勃織薄曲,韓信貧少時受胯下之辱等,后來這些都成了《史記》中的最精彩的篇章。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元朔四年)歲末,司馬遷結(jié)束歷時兩年的漫游考察,滿載而歸,從大梁返回都城長安。這耗時兩年多的漫漫征程,期間的艱辛與困難已經(jīng)無法用文字描述了。我們似乎看到了青年司馬遷滿身的征塵,滿目的倦容;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學(xué)子的執(zhí)著與堅韌!

在返回長安覲見了武帝之后,司馬遷便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專心致志地整理兩年來的考察資料,總結(jié)經(jīng)驗,開始構(gòu)思《史記》的寫作。當(dāng)然也沒忘記途中艷遇,天賜良緣,他懇求父母托媒人,下聘禮,盡快把楊文卿迎娶回家。

公元前124年,即司馬遷遠游歸來第二年,22歲的青年學(xué)子被任命為郎中,以此為起點,漫漫的仕途生涯開始了。

漢朝郎官系統(tǒng)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級。郎中處郎官系統(tǒng)最低一級,但也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實領(lǐng)八十斛)。郎官均為皇帝侍從,雖分四等,但都可積資外遷,得為外朝各部門的長吏,出守地方為令、長。官雖不大,平??山咏实郏愕蒙鲜腔实鄣挠H信,被人們視為出仕的正途,是仕進的階梯。

漢朝的郎中,一般來說有兩種來源。元朔五年(前124)以前,只要是父親的官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就可以被選做郎中。董仲舒對此曾提出異議,認為官宦子弟未必都是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分子,選舉皇帝侍從需要慎重。后來武帝采納了丞相公孫弘的意見:18歲以上的優(yōu)秀青年,可以補博士弟子員,朝廷每年給出50個博士弟子員的名額給民間,這些挑選出來的50個博士弟子員,經(jīng)過每年一度的考試選拔,成績優(yōu)秀的,就可以入仕做郎中了。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官為太史令,官俸六百石。因此說,司馬遷是憑著真才實學(xué)先入選博士弟子員而正經(jīng)通過考試爭取到郎中這個職位的。

其實司馬遷根本用不著這么復(fù)雜的程序。法律是人定的,何況還是一貫不拘禮數(shù)、率性而為的武帝劉徹,不就一句話的事嘛!的確,武帝在司馬遷遠游考察回來不久就想許以官位。

為完成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剛滿20歲的青年學(xué)子司馬遷,獨自在外漂泊兩年有余,最終滿載而歸,這件事曾在京城長安轟動一時,有口皆碑。此等非凡經(jīng)歷和勇氣,非常人所為。武帝早已龍心大悅,再加上董仲舒和孔安國兩位經(jīng)學(xué)大師時常在武帝面前提及司馬遷的非凡才華,以及執(zhí)拗的秉性和做學(xué)問矢志不渝的精神,希望武帝能夠提攜重用。武帝早把自己所欽定的郎中入選律條拋到了腦后。選定一個風(fēng)和日麗的下午召見了司馬遷,并表達了先提拔他為郎中再伺機擢升的美意。沒想到這個不知深淺的少年郎卻一口拒絕,真是少年狂妄。武帝有些惱怒,但聽了司馬遷的陳詞,忽而轉(zhuǎn)怒為喜。

司馬遷先大禮拜謝陛下的隆恩盛德,然后說道:“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陛下倘頒旨命仆為郎中,恰如孔夫子之所言?;厥滓酝?,官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子與侄一人可為郎;家資五百萬,可選為常侍郎,張釋之、司馬相如,皆以此為郎;李廣、趙充國,皆出自行伍,善騎射,殺虜立功為郎;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等六個邊郡的良家子,由郡國推薦為郎。上述途徑,仆全不具備,何以能官為郎中!仆已過加冠之年,卻無功于國,無惠于民,忽為郎中,豈不讓天下議論,說仆憑仗皇親國戚方步入仕途?如此,仆固然名聲不佳,而對于國家和陛下,危害尤大,萬民必說陛下任人唯親,徇私枉法,陛下怎么能夠有法御四海而制六合呢?國家既然從博士弟子中通過考試選拔郎中,仆便由此路而入仕。雖說博士弟子是選擇孝悌子弟,由鄉(xiāng)曲推薦到太常,太常審核合格方能入選,仆今尚非博士弟子,然董、孔兩位大師既收仆為弟子,仆必能從恩師處學(xué)得應(yīng)有的知識,屆時前往應(yīng)試??既±芍?,如愿以償,為國效力;倘試不第,仆仍可耕牧之余,修身治學(xué),完成修史之志愿,以報隆恩!”

武帝聽了連連點頭稱是:“賢弟,果然有志氣,難怪董仲舒、孔安國兩位愛卿時??滟澷t弟!”

行文至此,讀者肯定心存疑惑:武帝劉徹因何稱司馬遷為賢弟,皇帝究竟跟司馬家是什么關(guān)系?筆者覺得有必要解釋清楚。司馬遷有個姐姐,叫司馬蓉,年方18歲那年,被選入宮中。司馬蓉天生麗質(zhì),端莊嫻靜,再加上家學(xué)淵源,氣質(zhì)高雅,雍容高貴,色藝雙絕,很快得到皇帝寵幸,不久被加封為蓉妃。后因李貴妃的胞弟、武帝的小舅子李廣利畏敵不戰(zhàn),向匈奴求和,在雁門關(guān)與胡虜簽訂和番條約,司馬蓉被迫別離京都長安,下嫁單于。武帝自覺愧對司馬一家,也感念司馬蓉,很想尋機報答。武帝這次欲要破例提拔司馬遷,是否也因負疚之心呢,不得而知。因為“金匱石室”正史沒有記載,野史也無留痕,只留給讀者諸君一個想象空間。如此說來,司馬一家算正宗的皇親國戚,再后來蓮貴妃的出現(xiàn),更是親上加親,暫且不表。只說司馬一家,筆者還有一個疑團未解。既是皇親國戚,武帝又有報答之意,卻不知太史令司馬談因何總是提拔不上去,至死仍官為太史令。是老丈人不得這個皇帝女婿歡心,還是自己才學(xué)不夠、品行不端、人緣不好?在漢室浩繁的史料里,基本看不出來,或者說漢史已經(jīng)詳盡表明,司馬祖上世代為官,司馬談出仕前,致力于史學(xué)研究,學(xué)識淵博,他所著《論六家要旨》聞名遐邇,令世人叫絕。而且為了實現(xiàn)自小立志出任史官的理想,曾拜名家為師,如著名的天文學(xué)家唐都,《易經(jīng)》專家楊何,黃老學(xué)派的黃生等,并最終成為一位道學(xué)大師。司馬談可謂家學(xué)淵源,史學(xué)功底深厚,尤其坦蕩磊落的品行和嚴(yán)謹虛心的治學(xué)態(tài)度,深得眾人欽敬。那么,是武帝劉徹昏庸,分不清好歹人?漢史認為不是,司馬談甚至其子司馬遷也認為不是。可武帝為什么舍君子重小人?他的另一個妻舅李廣利是何等卑瑣、何等庸碌,卻一再提拔重用,最后官至貳師將軍。武帝后來就是因為過于袒護他,才使一代英才司馬遷自請宮刑。筆者無法解釋這段復(fù)雜的歷史。這不僅是一段史實,更是一段感情恩怨史,或者感情牢獄——仿佛是上天安排,或者命中注定,司馬一家欠劉家的!

以上歷史人物,比如武帝、蓮貴妃、李廣利等還將在下面的章節(jié)出現(xiàn),暫且不表。因為眼下本書主人公司馬遷,還有一項個人重要事情——迎娶華陰才女楊文卿。

有史記載,楊家數(shù)代以仁德立本,以忠厚傳家,到了楊敬堯輩,則養(yǎng)性修身,潛心學(xué)問,效法孔孟以設(shè)壇講學(xué)為業(yè)。楊敬堯一向淡泊名利,鄙視仕途,極少與官場人等交往。就連視為掌上明珠的膝下小女的婚嫁,都約法三章:不嫁販夫走卒,不嫁胡虜異族,不嫁官宦人家。不日國舅爺李廣利托人來說媒,就被楊敬堯嚴(yán)詞拒絕。為此李廣利耿耿于懷,還讓人捎信恐嚇楊家,楊敬堯卻仍不為所動。司馬府在當(dāng)?shù)剡h近聞名,聲望也很高。司馬遷獨行萬里遍游山川,捜訪史跡的故事,也早已灌滿了楊敬堯的耳朵。傳說中司馬遷有理想抱負,不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而且英俊瀟灑,倜儻風(fēng)流。提親說媒的擠破了門框,踏破了門檻。因此,當(dāng)司馬談托人來提親,楊敬堯最初似有所動。但有約法三章在先,還是搖頭拒絕了。這可急壞了在門外偷聽的楊文卿。三河口與司馬君一別,已整整三載。三年來,少女的夢里每回都會出現(xiàn)一個英俊的郎君脈脈深情地望著她,沖她揮手告別。她想追上他,可是追啊追,總也追不上;她喊啊喊,總也喊不出聲音。她眼睜睜看著那個既清晰又模糊的身影漸行漸遠——夢醒之后,兩眼淚痕,既幸福又感傷。一日日,一夜夜,春去了又來,山青了又黃,夢繞魂牽,輾轉(zhuǎn)反側(cè),吃盡了相思之苦,仍不見郎君的身影。只是不斷有消息傳來:郎君滿載收獲,順利返回京都;郎君潛心學(xué)問,高中郎中,成了皇帝的紅人。楊文卿既激動又擔(dān)心,既快樂又傷悲,既自豪又自卑——郎啊郎,難道三河口一別,要成為永別,難道你忘了山前之盟,河邊之約!不會的,絕不會!楊文卿相信自己的眼睛——在看了郎君最初一眼和最后一眼之后,她就斷定,這個人永生永世將會與她連在一起,永生永世什么力量也無法將他們分開——喜鵲遲早會在枝頭鳴叫,蝴蝶遲早會在窗前飛舞,明媚的春光都需要經(jīng)過冬雪的醞釀??!

現(xiàn)在這一切都來了??墒堑鶇s要趕走它們,楊文卿能答應(yīng)嗎?不能,決不能!她顧不得少女的矜持了,顧不得楊府的顏面了,她要告訴爹爹,告訴媒人——三河口邂逅,一見鐘情,已私訂婚約了!

后面的故事,不必用文字敘述,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因此,作者省去筆墨,留白于后,任由增添。作者急于告訴的是事實和結(jié)果。多日后,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太史令府張燈結(jié)彩,大辦宴席。從此,這個大膽潑辣、聰明伶俐的少女成了司馬府的一員,成了有志完成貫通古今、史學(xué)文學(xué)之大書的司馬遷的賢妻和助手;從此,她將要與郎君風(fēng)雨同舟,榮辱與共,生死不移。因為,后面的路還很長,漫漫征程,茫茫黑夜,風(fēng)霜雨雪,泥濘坎坷,將會在這個由少女而婦人的旅程中遞次出現(xiàn)——她做好心理準(zhǔn)備了嗎?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兩大喜事接踵而至,司馬府上下一派歡樂祥和氣氛。司馬談老兩口喜上眉梢,笑逐顏開;司馬遷楊文卿小兩口更是如漆似膠,繾綣依依。都說禍不單行,福無雙至,依作者看來未必。好事有時擋也擋不住,就像那和煦的春風(fēng),誰能阻擋她矯捷的步伐!話說一日,宮中內(nèi)侍急匆匆前來太史令府報喜。剛得兩喜,又來一喜,司馬談有點找不著北了。只顧得叩頭謝恩,竟忘了給內(nèi)侍賞銀。如若不是兒媳楊文卿提醒,差點失禮得罪內(nèi)侍,埋下隱患。

那么,司馬府這次喜又從何來?這得先從匈漢實行和親談起。漢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來,特別是前期胡強漢弱之際,多是漢家皇室女子到匈奴去服侍單于,即所謂“和親”,以緩和匈奴對漢的入侵。隨著漢武帝富國強兵政策的落實,漢之軍事實力的不斷強大,匈奴逐漸北撤,當(dāng)漢朝大軍壓境之時,他們也效仿漢朝,選一公主或嬪妃來漢和親,以解燃眉之急。眼下正值大漢鼎盛時期,匈奴敬獻大漢皇帝胡女,已不算什么新鮮事了。這次敬獻給武帝的是匈奴單于的姐姐銀花公主,司馬談父子自然早就知道了??上氩坏姐y花公主會給司馬家?guī)硐灿崳核抉R蓉一切安好!更無法料到司馬家第三喜竟是這個異域女子:她要認司馬談為義父!后來司馬談才知道,這既是銀花公主的意思,也是武帝的意思。顯而易見,武帝是因為司馬蓉之故,而銀花公主卻是為何?銀花公主雖說生在帳篷里,長在草原,但畢竟生長在宮中,嬪妃爭寵,互相傾軋,明爭暗斗,早給她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使她政治上過早地成熟?,F(xiàn)在遠離故土和親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漢宮,她無可選擇地要選擇政治上的靠山。司馬氏世代忠君愛國,司馬談父子誠實正直,自然是她的不二人選。銀花公主后得武帝寵幸,加封貴妃,因跳百葉蓮花出眾,武帝封她為蓮貴妃。

此后,蓮貴妃以女兒的身份時常到太史令府拜見司馬談,在宮中與司馬遷相見,則以姐弟相稱。到此為止,司馬一家與武帝可謂親上加親,司馬遷成了雙料國舅爺。武帝也不拿他當(dāng)外人,經(jīng)常在蓮貴妃的寢宮召見。武帝和蓮貴妃立下規(guī)矩,凡司馬遷來到后宮,彼此便是一家人,不再拘禮,要像尋常人家一樣,隨隨便便,親親熱熱。此時的司馬郎中有武帝和蓮貴妃罩著,可謂春風(fēng)得意,仕途順利,前途無限。但隨著與武帝近距離交談,他漸漸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縱欲無度、驕奢淫逸的男人。一時性起,居然當(dāng)著司馬遷的面與蓮貴妃親熱,令人臉紅心跳,無地自容。完事后卻張口許與司馬遷中大夫,秩二千石,總領(lǐng)郎官系統(tǒng)的一切事宜。

司馬遷聞聽此言,一時竟忘了君臣之禮,趕忙說,不可,不可!

如若換作別人,肯定會忙不迭叩頭謝恩。而這個小小的郎中卻趕忙說不可,這使武帝有了興趣。武帝問他因何不可,莫非嫌官小職輕?

此時司馬遷已穩(wěn)住了神,施了君臣大禮從容說道:蒙圣上錯愛,委以高官,賜以顯爵,仆當(dāng)竭盡忠誠,報效圣上和大漢!仆亦系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豈有不貪戀榮華富貴之理!非是仆狂妄不羈,職位再高,任務(wù)再重,仆自問也能夠勝任!然,擺在微臣面前尚有比榮華富貴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那便是承接父命,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因此,將來襲承父職,出任史官,即當(dāng)叩謝龍恩!

武帝大悅,連稱賢弟有志向,朕當(dāng)支持!話雖如此,武帝也看出這小舅子既耿介憨直,又恃才傲物,骨子里總透著一股難以馴服的狂放之氣,令人擔(dān)憂。但他不得不承認,司馬遷坦率耿直,忠君愛國,博學(xué)多識,能寫善畫,尤工文辭,實屬難得之人才,必得好生駕馭才是。

同樣,司馬遷也隱約感到眼前這個男人身為帝王不該有的隨意性,特別是后來幾次伴駕出巡,他又看到了一個講奢侈排場、好大喜功、喜怒無常的帝王。

武帝劉徹一生最喜歡做的有兩件事:一是搜選天下美女,聲色犬馬;一是巡游四海,封禪求仙,廣施大漢威德,保佑大漢江山,至死不改。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巡幸三十四次。以公元前144年(漢武帝元鼎三年)為分界,前二十七年,漢武帝集中全力打擊匈奴,只有四次近距離的巡幸,西到雍祠五帝,北到甘泉郊太乙神。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以后,二十七年間出巡二十八次,71歲那年,死在盞匡行宮(在長安西)巡游途中。

漢武帝每次出巡,隊伍龐大,氣勢宏偉,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威風(fēng)凜凜。最前邊是馬隊,馬隊由36匹駿驥組成,共有六行,每行六騎。馬隊后邊是儀仗,先是十八面銅鑼開道,走五步敲一下。接著便是旗幟、傘、扇、兵器,以及象征兵器的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儀仗后邊是車駕,俱皆四乘,每乘之四馬,高矮、毛色、佩飾相同。輦駕裝飾豪華,或鑲金,或嵌玉,車蓋全是蘇繡,五彩繽紛,耀眼生輝。車駕后邊是全副武裝的騎兵和步兵,兵將后邊是隨從和各種工作人員,整個出巡隊伍浩浩蕩蕩十余里。

司馬遷作為皇帝侍從,多次跟隨皇帝巡游侍駕。史載: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冬十月,隨武帝“行幸雍,祠五疇”。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冬十月,隨武帝“行幸雍,祠五疇”。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冬十月,隨武帝“行幸雍,祠五疇”后,又前往故鄉(xiāng)夏陽建造挾荔宮,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睢上,禮畢后由滎陽至洛陽而歸京。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隨武帝行幸雍,過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十一月,祀泰疇于甘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冬十一月,出使西南夷后返朔方復(fù)命,隨武帝臨北河、橋山、甘泉;春正月,隨武帝至緱氏;夏四月,隨武帝泰山封禪;封禪后巡行海上,祭四神主祠。

有幾年,漢武帝非常熱衷祭祀封禪。祭祀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有嚴(yán)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構(gòu)建了“以天為至高權(quán)威,君主為世俗權(quán)威,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人感應(yīng)的權(quán)力體系,正合武帝一統(tǒng)天下、萬民敬仰之意,廣為采納。

封禪是一種特別隆重的祭告天地的儀式。中國古代的帝王們認為,只有舉行了這種封禪儀式,才能表明他是真正的天子——天帝之子,他就可以代天行事了。但是據(jù)說不是隨便什么帝王都可以封禪天地的,必須有帝王的功德。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歷代的帝王中,夠這種封禪資格的只有七十二位,相傳從無懷氏開始,伏羲、神農(nóng)、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直至夏禹、商湯、周成王、秦始皇等,他們即位后,都曾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表示報答上天之功,叫作“封”;在泰山腳下的小山,如云云山、亭亭山、社首山、梁父山等,劃土祭地,表示感地之德,叫作“禪”。司馬相如臨終前還專為武帝寫下一篇《封禪文》,稱頌武帝功德,勸武帝封禪祭祀天地,確保大漢祥瑞萬年。武帝素來好大喜功,自然有著強烈的封禪欲望。

司馬遷與武帝不同,武帝是以出巡祭祀封禪為名,廣施天子之威,而司馬遷則是借機考察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的資料,了解祭祀禮儀和實質(zhì)。比如,對周室的衰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感受。出巡隊伍途經(jīng)洛陽時,漢武帝下詔賞賜30里地給周天子的后代,用以祭祀周天子。周天子滅商而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當(dāng)時周武王威震四海,各部落無不俯首稱臣,人稱周天子。后來隨著周天子勢力的減弱,周室王朝的衰落,各諸侯就再也不甘心受周室王朝的節(jié)控了;他們紛紛擁兵自立,爭霸稱雄,所謂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由此誕生。而周室一代不如一代,到周朝末期,周室王朝的威嚴(yán)殆盡,再也無法統(tǒng)管神州四方了。隨著周室王朝一去不復(fù)返,周氏后代也逐漸不為人所知了。王室的衰敗,朝代的更迭,是有規(guī)律的。頻繁地跟隨武帝出巡,使司馬遷對漢以前有了理性的認識,《史記》寫作思路愈見明晰。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一個有關(guān)武帝身世的秘密。

話說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冬十月,司馬遷伴駕武帝去汾陰祭后土祠,武帝皇恩浩蕩,途經(jīng)司馬遷家鄉(xiāng)夏陽小住幾日。夏陽是一塊靈秀之地,又是春秋戰(zhàn)國秦、晉、魏拼死爭奪的主戰(zhàn)場,史跡因而不少,特別是夏陽城少梁鎮(zhèn)南面的白衣庵,十分有名。不光是司馬遷的姑母司馬純出家在此,重要的是有一位神秘的住持,法號了空。

司馬遷少時曾隨伙伴一起到庵中去玩耍,自然也聽到過當(dāng)?shù)赜行╆P(guān)于了空住持的傳言。說這位了空住持曾經(jīng)是貴妃娘娘,因遭暗算被迫出家。還有人曾問她家在何地,她不答,只寫下五個大字:“北望云深處”。司馬遷不相信,而武帝卻相信了空住持就是自己苦苦尋找的生母。司馬遷后來明白了,武帝此番出巡在夏陽逗留非是對司馬家的浩蕩皇恩,而是為尋找生母。盡管如此,司馬遷還是倍感興奮。因為一直為修史理想而努力的司馬遷,將作為歷史親歷者和見證人,在自己的故鄉(xiāng)解開武帝身世之謎。

傳說武帝劉徹并非王皇后所生。但其生母是誰,身世如何,因何被迫逃出皇宮,卻鮮有人提及。作為有志為史獻身的司馬遷,卻不能不借機了解尋訪。他所掌握的史料是:景帝時,西羌國向漢宮晉獻了一位美女,名荔爾塔馬娃。景帝的母親姓林,羌女初來時,見其天真可愛,又別具特色,便認其為干閨女,并隨林姓。后景帝冊封貴妃后,被稱作林貴妃。林貴妃幾經(jīng)景帝雨露,暗結(jié)珠胎,產(chǎn)下麟兒,即后來的武帝劉徹。而此時王皇后也生了個公主,為皇位與心腹太監(jiān)密謀,上演一出貍貓換太子——以公主易龍子。之后,林貴妃的命運可想而知。林貴妃自知是異邦女子,在漢宮備受歧視,而王皇后掌管三宮六院大權(quán),自己如何斗得過人家,只好含悲忍受下來。

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雀兒飛過也有影子。不久宮中對這件事便議論紛紛。王皇后很是惶恐,怕皇上知情問罪,遂動殺機。先把口風(fēng)不嚴(yán)的太監(jiān)、宮娥處死,然后命太監(jiān)將自己所生的公主暗中毒死,反誣林貴妃養(yǎng)育龍子失職,將其打入冷宮,后被景帝放生逃出皇宮,輾轉(zhuǎn)來到夏陽城少梁鎮(zhèn)南面的白衣庵,出家當(dāng)了尼姑。也有傳聞?wù)f是景帝知道王皇后心狠手辣,暗中把林貴妃送到白衣庵的??傊?,眼下白衣庵住持了空是武帝生母無疑。

那時還顧忌母后(王皇后)不敢明目張膽地尋找生母,現(xiàn)在一則是王皇后已仙逝,二則是大漢政權(quán)已穩(wěn)固,武帝尋母的愿望甚至比出巡祭祀還要強烈。現(xiàn)在總算找到了,不承想生母如何也不愿還俗。無奈之下,武帝便命人在東臨黃河、渭水,西依梁山,背山臨水、風(fēng)景優(yōu)美的韓奕坡修建了夏陽行宮,命名為“挾荔宮”。挾荔宮內(nèi)設(shè)“三請殿”,意喻武帝與生身母子渴盼之情。此事按下不表,因為后面還要提到司馬遷遭難之時,為防不測,將《史記》副本就藏在了了空住持的白衣庵。下面要說的是,司馬遷將再次離妻別子,“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等地,踏上了茫茫征程。

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詔出使西南夷,代表大漢安撫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

西南夷包括今云南以及貴州、四川兩省西部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以漢王朝的西部邊郡巴蜀為中心,以南為南夷,以西以北為西夷,總稱西南夷。

西南夷民族復(fù)雜,部落眾多。為彰顯大漢神威,一統(tǒng)天下,漢武帝對西南部族和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或用武力征服使其歸順大漢,或安撫綏靖以拓展疆域,或結(jié)為鄰邦,世代通好。目的是孤立和驅(qū)逐北方強敵匈奴。

早在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就想控制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后采納番陽令唐蒙建議,派精兵從夜郎(今貴州西部)過盤江,突襲并收服南越和夜郎。于是任命唐蒙為中郎將,并巴蜀以南征集民眾千人前往夜郎。但因唐蒙措施不力,橫征暴斂,激化了巴蜀民眾與漢軍的矛盾。武帝恐激起民變,遂派司馬相如前去安撫。司馬相如是蜀籍人,因武帝欣賞他的辭賦文采,封為郎官。他極具辯才,再加上鄉(xiāng)情關(guān)系,很快說服了民眾,為征服南越、收服夜郎奠定了基礎(chǔ)。

夜郎在漢朝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差不多只有漢朝的一個縣大,卻以道不通,自立為一州主,不知漢朝廣大。所謂夜郎自大,就源出于此。唐蒙這時已由巴郡(治所江州,在今重慶市北)的符關(guān)(今四川合江縣西)進入夜郎,會見了夜郎侯多同,并和多同達成協(xié)議,夜郎同意歸附漢王朝。于是,武帝就在那里建立了犍為郡(在今四川、貴州交界處)。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征集巴蜀民眾修筑了從犍為郡治所道到盤江的通道,這樣就直接對南越構(gòu)成了威脅。這條通道附近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部落建立的國家,他們見西漢王朝如此神威,邛(今四川西昌市內(nèi))、漢源縣內(nèi)、冉(今四川茂汶縣內(nèi))等地的首領(lǐng)紛紛表示愿意臣服,并請求漢朝派官吏去進行治理。武帝便任司馬相如為中郎將,前往出使西夷,并達成協(xié)議,正式歸順漢朝。后,漢武帝在西夷設(shè)立了一個都尉,下轄10余縣,隸屬于蜀郡。之后,整整十年,西南各部族相安無事,聽從漢朝的治理。而武帝這些年忙于對付北方的匈奴,無暇顧及西南部族,并減緩了對南越的用兵。到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夏,南越相呂嘉起兵反叛,殺南越王及王太后并漢使中軍。漢武帝氣惱至極,遂遣路博德、楊仆等五路大軍征討南越。第二年即大破南越都城番禺(今廣東廣州),并在南越地區(qū)設(shè)了南海、蒼梧等郡,為加強管理和統(tǒng)治,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建立了盤郡、越嶲郡、沈犁郡、汶山郡、武都郡五郡,并任命司馬遷為郎中將,以監(jiān)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視察和安撫各部族。

司馬遷身兼重大使命自不待言,此行他還給廣大西南地區(qū)帶去了漢朝的農(nóng)耕技藝和文化禮儀。經(jīng)武帝準(zhǔn)奏,司馬遷此次出使,帶去各種作物良種和許多耕藝高手、工匠、名醫(yī)等,借以傳播大漢先進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陶瓷、制絹、制玉工藝以及醫(yī)藥治療技術(shù)。據(jù)說,還有佳麗若干,以實現(xiàn)漢夷通婚,共結(jié)永世之好。漢自高祖以來,一直對外實行通親和好、內(nèi)外互市的政策。因而七十余年,民殷國富,天下太平。如今漢之江山穩(wěn)固,國勢日強,應(yīng)以博大的胸懷廣恩博施,萬不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留罵名于千古。在這個問題上,漢武帝與司馬遷的思想大致相同,如對西南夷采取安撫政策,先后由唐蒙和司馬相如等前往進行外交活動,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當(dāng)然,這次出使也為司馬遷考察收集西南各地政治文化、風(fēng)土人情提供了機會。他對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fēng)俗等,記載得很詳細。后來在《史記》中專辟《西南夷列傳》。

司馬遷統(tǒng)率出使隊伍,出長安南下由漢中盆地,西經(jīng)武都郡(今甘肅南部),然后進國郡。由巴郡南下,即抵臨近西南夷之犍為郡(原夜郎國)。由犍為郡繼續(xù)向南,翻山越嶺,涉河穿林,來到了新設(shè)置的牂牁郡(今貴州省貴陽市西部)。這里原為西南夷中的且蘭國,漢武帝平定南越叛亂時,曾要求且蘭君出兵增援,但且蘭君不肯服從命令,反而殺死了漢使者和犍為太守。為此,武帝用兵殲滅且蘭國,建立了牂牁郡。完成了對牂牁郡的慰問安撫任務(wù),司馬遷依舊由原路北歸,經(jīng)犍為郡而來到了蜀郡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這里是大文學(xué)家司馬相如的故里,司馬相如以辭賦見稱于世,著有《子虛賦》《美人賦》《上林賦》和《封禪文》等多篇辭賦。

司馬遷從蜀郡首府到了汶山郡(在今四川茂汶)視察,然后南下經(jīng)零關(guān)道(今四川蘆山縣西南),過孫水橋(在今安寧河上),往南便到了沈黎郡(在今四川漢源東),再南下便到了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這里原系當(dāng)?shù)卮髧鲋汲?。從越嶲再往南,就到了司馬遷這一次奉命出使的最后一站——益都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昆明國所在地。昆明國在今云南滇池之南,故又名滇國。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漢初沿襲秦之《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司馬遷完成奉詔出使西南夷的任務(wù),返京途經(jīng)周南(今洛陽)聞聽,武帝意欲封禪泰山,親率十二路將士,十八萬人馬,北疆出巡離開了京都長安,而父親司馬談此時正在周南籌備泰山封禪的事宜。于是,命副使率隊回京,自己暫留周南協(xié)助父親。

封禪是一種極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封禪儀式之后,就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至尊?!胺狻焙汀岸U”是兩種不同的祭祀方法,在泰山頂上筑壇祭天,就叫作“封”,在泰山底下的小山上辟地祭地,就叫作“禪”。一般來講,有功德和作為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禪。而此時的西漢王朝,國力強盛、政局穩(wěn)定,西南地區(qū)各部族已臣服,北方匈奴也暫停進犯,邊疆安寧,再加上大臣們歌功頌德、不斷慫恿,尤其是司馬相如念念不忘封禪之事,臨終前“頌功德、言符瑞”,勸漢武帝封禪。于是,武帝決定舉行泰山封禪大典,并命儒生們著手籌備封禪事宜。

按照古制,封禪先要罷兵。且不說漢武帝率十余萬大軍,浩浩蕩蕩出京城長安自云陰向北,經(jīng)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再向北登單于臺,直至朔方,來到北河,在匈漢邊境耀武揚威地舉行了罷兵儀式;單說司馬遷在周南拜別父親返京小住幾日,再次與賢妻楊文卿話別。短短幾年時間,賢妻文卿見老了。也難怪,文卿自進了司馬府,非但常常要經(jīng)受夫妻別離之苦,獨自操持全家事物,悉心照料老人孩子,閑暇之余還捻絲線、制竹簡,以備丈夫?qū)懽髦琛W詮呐c司馬遷三河口邂逅,楊文卿就不再屬于自己了。她早已暗暗立下誓言,為丈夫早日完成那部貫通古今的曠代之作,她甘愿犧牲青春、感情甚至生命。面對妻子的殷殷期望、默默支持,司馬遷除了愧疚之外,就剩下發(fā)奮著述了。這些年來翻檢“石室金匱”藏書,拜董仲舒等大家為師,刻苦研史,漫游吳越,遍訪齊魯,出使西南夷,奉使征巴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到這時已經(jīng)具備、條件成熟了??墒牵枰o心整理、潛心創(chuàng)作的時間??墒?,武帝一生好動不好靜,沒事找事,從不給他時間,從不容他安靜。據(jù)《漢書》記載,從太初元年到天漢三年(前98),漢武帝的車輦幾乎沒有休息過,太初元年冬十月到泰山,秋八月到寧夏;二年三月到河?xùn)|;三年春正月東巡海上,夏四月修封泰山,司馬遷只能在漢武帝出游的間隙去繼續(xù)他的著述?,F(xiàn)在他又必須離妻別子,走出書齋前去陜中橋山候駕。因為武帝的出巡隊伍不久就要返回陜西中部縣橋山祭祀黃帝。作為皇帝侍從,他還要伴駕東巡海上,禮拜嵩山,東進泰山,準(zhǔn)備正式封禪。

司馬遷與妻子楊文卿又一次揮淚告別!但他沒想到,在周南——眾儒生籌備封禪的地方,還有更多的淚水正等著他潑灑。

武帝之所以派司馬談赴周南籌辦泰山封禪事宜,固然因他官為太史令,籌備封禪事宜是他的分內(nèi)工作;又因他曾制定過祠后土、祭太乙的禮儀,非他莫屬。但自上古無懷氏到周成王,先后有七十二位圣明的天子曾到泰山封禪,因時代久遠,關(guān)于封禪的禮儀,并無詳細的記載流傳下來。因此,武帝的泰山封禪便無師可承。封禪禮儀成了難題。司馬談與眾儒生商量研究多日未果,武帝極為不滿。后來武帝納兄寬之諫,親定封禪禮儀。司馬談卻批評武帝所定禮儀“不與古制同”。批評過后,司馬談就后悔了,自己制定不出令人滿意的封禪禮儀,還口無遮攔責(zé)備皇上,這不是儒生意氣嗎!盡管武帝沒有怪罪,但從他那犀利的眼神里分明寫著惱怒,要比其大聲訓(xùn)斥還要令人心驚膽寒——老丈人怎么了,皇帝翻臉照樣不認人。何況是喜怒無常的武帝呢!因此,司馬談自到周南以后,整日心事重重,郁郁寡歡,加以籌備封禪勞心勞神,不久便病倒了。

司馬遷隨從武帝從嵩山到達周南時,幾乎認不出父親來了。往日那個躊躇滿志、精神氣足、博學(xué)多識、循循善誘的慈父不見了。他看到的是一個瘦骨嶙峋、有氣無力、精神頹廢、生命垂危的老人。司馬遷喚了一聲父親,眼淚便止不住撲簌簌流下來。司馬談見到兒子,渾濁的眼里立刻有了些光彩。他斷斷續(xù)續(xù)給兒子留下了最后的遺言:“司馬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在遠古的虞舜、夏禹時期就取得了顯赫的功名,掌管天官的事務(wù)。后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中斷,直到我做了太史令,繼承了這一世業(yè),難道要斷絕在我手里嗎?如果你做了太史令,就能延續(xù)我們遠祖的世業(yè)了。如今天子接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要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我作為一名太史令,卻因病不能跟隨前往,不能親自參與這千載難逢的盛典,這是命運??!我死之后,你必然會接替我做太史令。千萬不要忘了我所要編寫的著作。況且,孝順是從侍奉父母雙親開始的,然后在做事、在為皇帝效命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揚名后世,以使父母得到顯耀,這才是最大的孝??!天下的人都稱頌周公,說他能記述、頌揚周文王、周武王的賢德,宣揚、推廣周公、召公的風(fēng)化,實現(xiàn)周太王、王季的理想,以及公劉的主張,使周室社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周厲王殘暴無道,王道虧缺,禮樂教化之事逐漸衰落,后來孔子修治、復(fù)興了王道,并且編《詩》《書》,著寫《春秋》,為歷代所借鑒。但孔子死后,自從魯哀公西獰獲麟到現(xiàn)在400余年,諸侯互相兼并,社會動蕩不安,歷史的記載從此中斷了。如今漢朝興盛,海內(nèi)統(tǒng)一,明主賢君、忠臣義士,多少該載入史冊的人物??!作為太史令我卻沒有對他們進行記載,廢棄了歷史的事業(yè),對此我于心不安,十分恐慌。我死后希望你窮畢生精力完成為父未竟的事業(yè)!”

太史令司馬談以史職、史德要求兒子司馬遷,要像孔子修《春秋》那樣,自覺地肩負起歷史的使命。然后,帶著一絲慰藉仙逝了。

再說漢武帝率十?dāng)?shù)萬大隊人馬東巡封禪泰山前后,曾兩次派兵將護送方士泛游滄海,尋覓仙山和仙人。自己也曾循渤海和黃海漂泊月余,卻一無所獲。當(dāng)時他似乎頗有些心灰意冷,甚至懷疑海上究竟有無仙山和仙人。后來方士公孫卿告知武帝東萊山上有神人出現(xiàn),欲見天子。武帝信以為真,立即封公孫卿為中大夫,頒旨東巡,萊山尋仙。司馬遷不反對武帝封禪,卻對他求仙很反感,他堅信世上根本沒有什么神和仙。但作為武帝的侍從,不得不隨駕東行求仙。武帝自然是又一次求仙未成,一無所獲。而司馬遷卻在一路之上搜集了許多當(dāng)?shù)氐钠媛勔菔潞蜌v史資料。封禪過后,在方士們的鼓動下,漢武帝又起駕到了海上,希望見到仙人。但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還沒來得及失望就暫時放棄了海上求仙之事,那就是霍嬗的暴死。漢武帝很掃興,遂沒了繼續(xù)海上之行的興趣,只得怏怏地沿海北上,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北),巡遼西(今遼寧義縣),歷北邊(北部邊陲),至九泉(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然后返回甘泉。此次北地之游,歷程一萬八千多里,漢武帝一路揮霍無度,給沿途郡縣的賞賜無以數(shù)計。而司馬遷的這次北地之游,卻考察了解到許多史料掌故,彌補了塞外邊境材料的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個有權(quán)勢的男人與一個有理想的男人相伴出行,各有所得,各自滿足了欲求。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承接父職做了太史令。太史令在西漢時與州刺史、縣令級別相等,享受六百石官俸。太史令官職雖小,但因職掌天官,典司圖籍,細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為有志修史的司馬遷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時間有限,歷史浩瀚。為繼《春秋》而著述做準(zhǔn)備,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從浩瀚的歷史中整理出著述所需資料。此外,身為太史令,他還得向漢武帝稟報書籍整理的進度,抽時間記錄朝廷內(nèi)外發(fā)生的大事,掌管陰陽吉兇的占卜,負責(zé)天文星象的觀測,雖是職責(zé)所在,卻為此耽誤不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不久,武帝又讓他主持修改歷法。自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以來,一直沿用秦朝《顓頊歷》:以十月朔為歲首;衣服、旌旗、旄節(jié)皆尚黑色;數(shù)以六為紀(jì),如符、法冠皆六寸,輿六尺,步六尺,乘六馬。盡管“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很不準(zhǔn)確,卻一直沒有修改歷法。武帝即位后也無暇修改歷法,直到北疆平定、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鞏固、天下太平之后,才有時間考慮改正朔,制新歷。

公元104年,大漢改歷工作正式啟動,并相應(yīng)成立了改歷工作領(lǐng)導(dǎo)小組。武帝任命當(dāng)朝著名天文學(xué)家、中大夫壺遂為組長,主持改歷工作。壺遂謙辭不就,把太史令司馬遷推到前臺,主管改歷事宜。壺遂隱入幕后,甘當(dāng)人梯,大力輔助品級很低的年輕后生,深得武帝贊許。后被提拔重用,官拜丞相職,暫且不提。卻說司馬遷初擔(dān)重任,誠惶誠恐,格外慎重。立即組織人馬,投入工作。除武帝欽定的公孫卿、壺遂等外,還邀請了很多造詣很深的學(xué)士專家參加改歷,如鄧平、司馬可、侯宜君等。甚至連隱士高人和“父輩級”的天文學(xué)家唐都也邀請到了。司馬遷不負眾望,帶領(lǐng)幾十位專家學(xué)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順利制出新歷,即《太初歷》。《太初歷》將一年的開始定在正月,并一改舊歷中以冬至月(今陰歷十一月)為正月的傳統(tǒng),將正月定在建寅之月(今陰歷元月),稱之為“夏正”(今夏歷)。這種夏正制,貫通了二十四節(jié)氣,并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武帝對《太初歷》十分滿意。他下詔將元封七年(前104)改為太初元年,并下令改制:顏色以黃為貴,數(shù)字以五為吉,定官名,協(xié)音律。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仲冬,京城長安城沉浸在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中。只見明堂雄壯巍峨,掛綠披紅,彩旗招展,鼓樂喧天,文武百官兩旁站立,喜形于色,時不時交頭接耳,議論幾句,然后翹首以待。巳時三刻,眾人盼望的時刻終于到來,盛大的頒歷典禮行將開始。大漢天子劉徹器宇軒昂、滿面春風(fēng),神采奕奕款步來到明堂之上。待群臣行完禮、齊呼萬歲萬萬歲之后,武帝朗聲說道:“按新歷法,節(jié)氣復(fù)歸于正,羽聲復(fù)歸于清,二十四節(jié)之名稱與實際相符,十一月甲子朔旦時刻為冬至點。據(jù)此,朕鄭重宣布: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以十三月(孟春建寅之月)為正,以平旦為朔;廢舊歷,用新歷,新歷名為《太初歷》;色上黃,數(shù)用五,變更百官名稱及秩祿,協(xié)音律,以黃鐘為宮聲,林鐘為徵聲,太簇為商聲,南呂為羽聲,姑洗為角聲?!?/p>

宣布畢,群臣三呼萬歲,齊頌我主英明,功德無量,澤被后世。之后,武帝盛設(shè)國宴三天,與群臣共慶《太初歷》出臺,大漢改元。美酒佳肴,奉承頌揚,帝王盡興,群臣興奮,然而,在美酒飄香、杯來盞往、觥籌交錯的國宴上,卻少了一個主角——司馬遷此刻正躺在家中病榻上。多日的勞累,讓制歷功臣司馬遷病倒了。奇怪的是,司馬遷在病痛中反復(fù)做著一個相同的夢,夢到的卻是鴻門宴的場景和人物。

之后,說與朋友任安聽。任安說,你的寫作計劃該實施了。是的,司馬遷的寫作工程——貫通古今的修史著述,就在新歷頒布實施的這一年,即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仲冬開始了。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42歲,正值人到中年,精力旺盛,閱歷豐富,何況從20歲起,就開始遍游東南西北,對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歷史遺聞、歷史傳說,經(jīng)過了實地調(diào)查與考證。因此,創(chuàng)作起來很順利。司馬遷首篇之作不是醞釀許久的三皇五帝,卻是病榻上夢到的鴻門宴。

此時武帝也開始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司馬遷的寫作,工作上盡量減少打擾他,甚至外出巡幸,也很少讓他隨從。這樣,司馬遷在寫出首篇《項羽本紀(jì)》之后,很快又創(chuàng)作了伏羲、燧人、神農(nóng)三皇和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八篇傳記。準(zhǔn)備裝訂成冊,呈君御覽。可是,就在稟明武帝完成寫作情況的當(dāng)天夜里,太史令府突遭竊賊,書稿被盜竊一空。

別說武帝、大臣們不相信,就連司馬遷自己都覺蹊蹺。雖說司馬氏歷代為官廉潔,可一家人勤儉持家,積攢多年,多少也有些存款或者珠寶首飾什么的,卻一點未動,唯獨盜走了書稿。

無書稿面呈圣上,司馬遷急得抓耳撓腮。不單是恐武帝怪罪、失信于君,而是心疼。這可是司馬遷多日的心血啊!可恨的盜賊,你偷它干嗎?難道偷書稿是為了賣給地下書商換錢,還是剽竊他人著作為自己出名?顯然都不是,自高祖劉邦建漢以來,從未發(fā)生過這等不齒行為。況且,漢朝也不興這個。那么,竊書卻是為何?難道是為了——是的,只有陷害了。司馬遷忽然想到一個人,此人與自己同朝為官,同為武帝小舅子,卻素有嫌怨。當(dāng)年姐姐司馬蓉就是因為此人,才被迫遠離祖國,下嫁匈奴。后來此人喪父,竟恬不知恥央求司馬遷為其父撰寫碑文,被拒絕。不僅如此,還聽說此等劣君曾經(jīng)向楊府提親,被楊文卿拒絕。一樁樁、一件件連起來看,李廣利嫌疑最大——簡直就是他!此時司馬遷已顯露了文人的氣質(zhì)、文人的秉性、文人的天真——他要去報官,或者面君。武帝如此器重他的寫作,肯定會給他撐腰,還有可能成立專案組,偵破此案。案破時,李廣利的險惡用心就會昭示天下,說不定還會拔出蘿卜帶出泥——李貴妃姐弟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想到這,司馬遷整好衣冠,正欲出書房進宮,卻被楊文卿攔下了。楊文卿說:“子長夫君,請隨我來!”司馬遷隨夫人來到西廂房,不禁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捆捆嶄新的竹簡整齊碼放在西廂房里。他順手拿起一捆打開,只見一列列娟秀小楷字體映入眼簾,所寫內(nèi)容正是自己多日的心血之作。

你道是如何?卻是楊文卿捧讀丈夫的書稿之后,愛不釋手,故而謄抄了副本,以備自己閑時欣賞。沒想到關(guān)鍵時候派上了用場。

司馬遷對妻子楊文卿的感激之情自不待言,只說謄抄副本,并藏在別處,倒是提醒了司馬遷。這才有了日后遭難而“藏之名山”,流傳后世的佳話。

話說武帝天漢二年(前98),《太初歷》頒布后的第七年,四十八歲的司馬遷,正進入著述修史高潮,卻因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案做辯護,惹惱了武帝,被判死罪。

李陵一案既復(fù)雜又簡單,復(fù)雜到一部厚厚的史書都無法說清,簡單到幾句話就能敘述完。西漢時期的匈奴很像近代的倭寇,善變而可恥,且靠偷盜和掠奪鄰居生活。西漢強硬他就裝孫子,西漢忍讓他就鉆空子。甚至還把西漢使者蘇武扣留,并趕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牧羊。你說可恨不可恨?可恨!恨得西漢武帝咬牙切齒,于是派兵誅之。可武帝犯了個錯誤,第一次用兵不該搞裙帶關(guān)系、任人唯親派李廣利帶兵清剿。你劉徹難道不知道這個小舅子,吃喝嫖賭很在行,帶兵打仗而非統(tǒng)帥之才,卻要給他個立功的機會。結(jié)果可想而知。李廣利損兵折將,灰溜溜跑回京城不說,還空長了匈奴氣焰。李廣利三萬兵馬都未打勝,第二次卻要李陵帶5000精兵深入匈奴腹地,后來雖然又派出援兵卻因增援不力,名將之后李陵身陷絕境、彈盡糧絕而戰(zhàn)敗被俘,最后還投降了匈奴。

作為一代名將李廣之嫡孫,應(yīng)是被俘而不降敵,寧死而不屈服。李陵應(yīng)該知道投降敵人、茍且偷生的利害關(guān)系。不僅愧對李氏之祖先,辱沒李廣之英名,有損大漢之國威,更重要的是要牽連很多人,甚至滅九族??墒牵麉s降敵了。司馬遷不愿意接受這一事實,也不相信別人的傳說。雖然跟李陵交往不多,兩人的志趣也不相投,但憑著平日的觀察,司馬遷覺得李陵是一個“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的奇士。何況又是名將之后,怎么可能如此貪生怕死,甘愿受降呢!一定是另有原委。那是什么原因呢,司馬遷百思不得解。

直到李陵全家被斬,自己也因李陵案而獲罪服刑以后,才覺得另一個民間傳聞更能立得住腳:李陵被俘后,單于百般勸降不從,又以雙善公主嫁其為妻,加封其為右校王相誘,仍不從。遂起離間之計,對漢謊稱李陵受降。武帝果然上當(dāng),滅李陵全家。李陵聞訊,嚎哭三天之后,降敵。娶雙善公主為妻,享右校王尊寵。

司馬遷慨嘆歷史無情,君臣無義。作為史官,他將如何記錄這段歷史!司馬遷也和大家一樣,認為,不管什么原因,叛國投敵都是可恥的。而不追究后援部隊將領(lǐng)的責(zé)任,不敢問罪逃兵李廣利,還有一味看皇帝臉色行事,阿諛逢迎,甚至落井下石的王公大臣不也很可恥嗎?同是敗軍之將,李陵罪在不赦,李廣利卻毫無過錯,公道、正義、良心何在?朝臣們卻不以為恥,反而大言不慚,信口雌黃,我煌煌大漢竟養(yǎng)了一群人渣——可恨,可惡。史官司馬遷怒了,他不顧皇帝的臉色,不聞群臣竊竊私語,侃侃而談,滔滔而論。說李陵也是說自己;說奸佞也是說皇帝:“李陵對父母講孝道,對士兵講誠信,謙良恭儉讓,且公正廉潔,舍生取義,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頗有國士之風(fēng)范。如今不幸敗北,卻不查降敵消息是否確切,有無其他原委,一味指責(zé),甚或落井下石,此其令人痛心之一;李陵率兵不足五千,入敵腹地,御數(shù)倍敵軍,轉(zhuǎn)戰(zhàn)千里,箭矢用盡,求援無救,無路可走,此為令人痛心之二;將士們手持空弩,仍拼死力戰(zhàn)。雖然兵敗,但對匈奴的打擊,足以名揚天下,卻遭小人誹謗、污蔑。此為令人痛心之三;李陵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當(dāng)是欲尋機報效國家……”

司馬遷只顧凜然大義地一瀉胸中塊壘,實乃性情中人,而非政治成熟的官員。他的一席話刺痛了在場的眾臣子,激怒了大漢天子。平素最善于捉摸漢武帝心理的廷尉杜周,此刻已準(zhǔn)確感覺到武帝強壓怒火,心中大罵小舅子,不念皇恩,不思器重,居然恃才傲上,犯顏直諫,什么東西!廷尉杜周感覺火候已到,該自己出面了。于是上前拜畢,說道:“以太史令之意,李陵兵敗,皆因貳師將軍未能派兵增援。這分明在詆毀貳師將軍,褻瀆圣上,誣罔萬歲。況且李陵之罪,不在兵敗,而在降胡,他為何不像蘇武渴飲雪,饑吞氈,北地牧羊也要以保大漢臣子節(jié)操,卻貪生怕死,貪戀榮華……”

群臣眾口一詞,憤而聲討:“大膽司馬遷,詆毀朝臣,誣罔圣上,按律當(dāng)斬!”

司馬遷辯解道:“仆絕非是為李陵辯護,更非心存誣罔圣上之意,仆只是盡太史之責(zé)呀!”

貳師將軍李廣利輕聲啐了一口:“狗屁太史,你完了!”

司馬遷的確完了。按漢朝律令,誣罔君主是死罪。武帝不容其再行辯解,以誣罔罪,將司馬遷關(guān)進詔獄。所謂詔獄,就是奉詔關(guān)押罪犯的地方,俗稱天牢。從此,一代文史英才走向了黑暗的深淵!

西漢律赦免死罪方法有兩種,一是限期一個月交清50萬錢贖金;二是接受宮刑,也叫腐刑,均可免死罪。宮刑(腐刑)即是被閹掉生殖器,像太監(jiān)一樣活著。據(jù)說這樣的男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都會發(fā)生變化,最明顯的是胡須脫落,聲音變細,心理變態(tài),喜怒無常。

進太史府多年,楊文卿是熟知當(dāng)朝律令的。因此,當(dāng)她獲知丈夫被關(guān)進詔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籌錢??墒牵鸭抑写婵?、金銀首飾加在一起,甚至變賣了老宅也不足10萬錢,離可免死罪的50萬錢差距還很大。楊文卿活了四十幾歲,從未低頭向別人作揖借錢。如今為救丈夫,只好豁出老臉求人了。第一步自然是先從親友們借起。沒承想,親友們的托詞幾乎驚人的一致:真不巧,家中存款被張三借去辦喜事用了,或者被李四借去為父(母)發(fā)喪用了,再或者被王五借去蓋新房用了!最后都會非常真誠地說一句抱歉之類的話。楊文卿走出親友家門,突然心一酸,淚水止不住流下來:真是人情薄如紙??!但現(xiàn)在不是賭氣的時候,盡管沒有了親友托底,楊文卿還是抱著碰運氣的心理,走巷串戶求救于丈夫的同事。過去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司馬夫人,有困難說話啊!現(xiàn)在司馬夫人真有了困難,理所當(dāng)然要求救于他們。但是,他們的托詞也是出奇地相似:請理解,別的事都可借錢給你,唯獨這件事。我們都在朝中為官,蒙受皇恩,怎么敢有違圣上旨意呢!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不是不借錢給你,是皇上不讓,否則,丟了烏紗帽誰負責(zé)!言辭坦率,無懈可擊,使你無法責(zé)怪,誰叫你丈夫嘩眾取寵、出風(fēng)頭得罪皇上呢!楊文卿無話可說,只好強忍淚水返回家里,一陣號啕大哭。怎么辦,怎么辦??!難道就一直這樣哭下去嗎?難道這樣哭下去就能救丈夫嗎?子長這會兒在監(jiān)牢里,指不定要遭受何等煎熬呢!哭是沒用的,再想想,仔細想想,還有誰可張嘴借錢!凡是熟悉的人,一一在腦海掠過。她突然想起來了,司馬遷還有個姑姑司馬純,在夏陽城少梁鎮(zhèn)白衣庵出家為尼。可是姑姑出家多年,早已了斷塵緣,能有辦法湊夠這么多錢嗎?楊文卿盡管心中忐忑,但眼下想不起別的人可試,只好風(fēng)風(fēng)火火趕往夏陽。姑侄相見自是一頓相擁而泣,之后,楊文卿便把司馬遷如何替別人說話,惹怒皇上,被關(guān)進詔獄的事訴說了一遍。司馬純說:阿彌陀佛,跟我大哥一樣,迂腐?。」弥栋肷螣o語,司馬純從衣箱底下取出全部存款,約一萬錢。這一萬錢多半還是因司馬純侍奉太后(武帝生母,了空大師)有功,皇上賞賜的。這點錢,雖說遠不能解燃眉之急,但楊文卿跑了一遭又一遭,現(xiàn)在畢竟見到錢了。這是希望,她相信能見到第一次,就能見到第二次、第三次……關(guān)鍵時刻,絕不能氣餒!楊文卿顧不得與姑母再多敘話,便起身拜別,剛出屋子險些絆倒。低頭一看,腳下四四方方一個包裹,上面還有一行小楷:修庵之錢,貳拾萬,暫且挪作救急之用!

楊文卿不明所以。司馬純說:“阿彌陀佛!吾兒,給了空大師磕個頭吧!”

一路之上,楊文卿摟著沉甸甸的包裹,大腦突然被激活了。她又想起一個人。此人與司馬遷雖非同胞姐弟,卻情同手足。更重要的是她對司馬遷素有好感,心懷愛慕之意。只是礙于倫理和貴妃身份,始終控制自己的感情罷了。女人觀察女人總是那么心細,楊文卿多年以前就看出蓮貴妃常來司馬府省親,明著是盡女兒孝道,實則是與司馬遷相見。說實在話,楊文卿對蓮貴妃也有好感:大方坦率且分寸拿捏得當(dāng)。如果不是已婚、尊為貴妃,楊文卿都想替司馬遷收房納妾。回到家,楊文卿一夜未眠,第二天早早來到宮門前,遞上帖子和小費,央求公公引見。公公迅速又將帖子和小費還給楊文卿,連連作揖,并不答話。此刻,楊文卿明白了。楊文卿憤怒了。她真想痛痛快快地站在未央宮正中間,叉腰大罵一頓劉徹:俺丈夫一生忠君愛國,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你劉徹一時性起,說去哪兒,俺丈夫就得忍痛放下手中摯愛的寫作事業(yè),陪伴你出巡游玩,當(dāng)你看到俺丈夫?qū)懙娜饰宓壑畟饔?,不也是贊賞有加,激動得一夜睡不著覺嗎?就因為俺丈夫為一個沒有任何親情關(guān)系的人說了幾句公道話,觸到了你寵妃的弟弟,你就如此絕情,如此寡義,你還是個男人嗎,你配做皇帝嗎?

但是,文卿不敢!非是身為太史令夫人懼怕惹火燒身,而是當(dāng)務(wù)之急是盡快湊足50萬錢,營救丈夫。楊文卿望著冰冷的未央宮,心中罵完武帝劉徹,欲要離開,突然看到一輛車輦向?qū)m門駛來。楊文卿根據(jù)車輦的隨從們,幾乎可以斷定,車輦上坐的是蓮貴妃。文卿一陣欣喜,竟忘了禮數(shù),連喊三聲。蓮貴妃既不搭腔,也不停輦,徑直駛出宮門,在京城大街上轉(zhuǎn)了一圈,然后往西直奔司馬府。原來蓮貴妃此次出宮,瞞過武帝,正是要到司馬府送錢。剛才在宮門見到楊文卿,心里便明白了她所來何事。之所以沒有理她,是怕被李貴妃姐弟的耳目發(fā)覺。楊文卿不知內(nèi)情,還以為蓮貴妃也像那些大臣一樣,生怕被牽連,盡量疏遠司馬一家。所以她又氣又急,跟在車輦后面,幾乎在京城大街轉(zhuǎn)了個遍。直到看不到車子,才有氣無力地返回家里。家人告訴她,蓮貴妃來過了,沒有進屋,只留下一個紅木箱。文卿打開一看,紅木箱里盡是金銀玉器、首飾和錢幣。這可是蓮貴妃進宮多年的全部家當(dāng)啊!楊文卿心頭一熱,不禁潸然淚下:貴妃娘娘,您可是菩薩轉(zhuǎn)世?。∥曳蜃娱L,有救了!

楊文卿不敢耽誤,即刻趕到典當(dāng)行,當(dāng)了那些金銀玉器、首飾等,便馬不停蹄趕往廷尉府。從司馬府到廷尉府并不太遠,文卿卻感到比回娘家華陰縣路還長,時間還久。丈夫啊,親愛的丈夫!妻子文卿救你來了,這么多日夜,該是多難熬哇,你想念妻兒嗎?等你出獄以后,一定要好好感謝姑姑,感謝了空大師,感謝蓮貴妃,她們都是好人,是她們一顆善良之心,我們夫妻才得以團聚!我知道,你一個史官,俸祿不高,權(quán)勢不大,無以為報。那么,就用你修史著述的成績,去報答她們吧!

到了,終于到了!來到廷尉府門前,楊文卿幾乎是跑步進見廷尉杜周的。她氣喘吁吁地告訴廷尉杜周,50萬錢她給送來了!

杜周卻面有難色,長吁短嘆:晚啦,一切都晚啦!

楊文卿以為聽錯了,著急地追問道:晚了,什么叫晚了?

杜周顯出悲天憫人的樣子,告訴文卿,三日前,子長自請宮刑,現(xiàn)正在蠶室靜養(yǎng)!

天啊!楊文卿頓覺天旋地轉(zhuǎn),天昏地暗。她凄厲地喊了一聲蒼天,便昏厥在地,不省人事。周圍人等趕緊掐人中救治,許久文卿才緩過氣來,兩眼直勾勾地盯著杜周反復(fù)問著一句話: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

為什么?是啊,為什么呀!

善于修史的人們,習(xí)慣這樣表述司馬遷自請宮刑的原因:他沒有選擇決然赴死,而選擇最卑賤、最污辱的宮刑,是因為覺得,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不值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自己這樣去死,如同九牛一毛,與螻蛄螞蟻無異!在生與死的關(guān)鍵時刻,司馬遷想到了歷史:周文王被拘在羑里而推演《周易》;孔子被困陳、蔡而編《春秋》;屈原被放逐江南而作《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而修《國語》;孫臏膝蓋骨被挖而編著《孫臏兵法》;韓非子被囚秦國而書《說難》《孤憤》。為完成父親遺愿,為實現(xiàn)自己的至高理想——修史著書,哪怕忍辱偷生也要堅持下去。于是,司馬遷面無慍色,走進蠶室,接受了宮刑。

這是司馬遷主動選擇極刑的理由嗎?他真的能夠面無慍色、從容受辱嗎?難道他不相信親人、朋友會想辦法湊足50萬錢,為他贖去死罪、免遭宮刑嗎?這是絕望,還是勇氣;是對抗,還是妥協(xié);是對權(quán)勢的宣言,還是對肉身的懲罰;是為靈魂的解脫,還是為理想所要付出的代價!知識分子,總是在扮演著自認為該扮演的歷史角色——一代代、一生生無愧、無悔!

作者從歷史的故紙堆里艱難地走出來,仰望浩瀚星空,茫茫宇宙,試圖尋找答案——不是考證歷史,而是對人生、對生命、對歷史的詰問——答案也許就在司馬遷的心里,我們有能力解開這段歷史之謎嗎?

尾聲

蓮貴妃見到被閹過的司馬遷,便像尋常人家的婦人那樣放聲大哭。

司馬遷面無表情,冷冷地望著蓮貴妃,好像什么事未發(fā)生一樣!

文卿邊陪著落淚邊說,多虧了貴妃姐姐,可子長他居然——姐姐呀,說什么也晚啦!

司馬子長麻木地望著兩個交替哭訴的女人,好像女人的眼淚與他無關(guān)!

因此作者說,宮刑帶給男人的是肉身的慘痛,更是精神的裂變。

曾子曰:“身之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惫胖臧l(fā)都視為恥刑,何況被生生割掉塵根呢!作為男人,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一代知識分子,這種摧殘精神、踐踏人格的刑罰使司馬遷走向了靈魂的決絕和生命的頂點——他的生命不再是生命,而是一簇火焰,專為燃燒滿腹的文采、滿腹的經(jīng)綸、滿篇的泣血文字而存在。完成貫通古今的皇皇巨著成了他生命的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沉浸在幾千年的歷史敘述之中,他才能洗刷恥辱、找到尊嚴(yán),才能找到與一個強權(quán)男人精神對峙的愉悅。

經(jīng)過憂憤烈火燒鑄而成的文字,必定是堅硬的、銳利的。他要以此為劍,徹底撕開歷史的幕布、摧毀皇朝的道貌岸然——不巧飾、無夸張,還世人一個真相!

他當(dāng)然知道這樣寫的后果,此作若想傳之于后世,就必須藏到能夠藏的地方,托付給值得托付的人。司馬遷除了寫作,想得最多的就是給這部書尋找一個妥善的藏身之處。后來妻子楊文卿的話提醒了司馬遷。文卿說,看似危險的地方,反而安全。于是,書稿完成之后,夫妻二人借回鄉(xiāng)祭祖之名,攜書稿回到夏陽,直奔白衣庵。白衣庵乃皇封之地,應(yīng)當(dāng)是最安全的。何況有姑姑司馬純在此看守,司馬遷完全可以放心。

司馬遷把書簡“藏之名山”這一年,應(yīng)該是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他在信中告訴朋友任安說:“仆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佚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在此之前,漢武帝太始元年(前96),司馬遷出獄不久,即被武帝委任為中書令。中書令是皇帝的機要秘書長官,屬于內(nèi)廷宦官機構(gòu),直接向皇帝密奏“封事”。此時的司馬遷應(yīng)該是最佳人選:非宦官而受過宮刑,夜宿宮中,不會引出穢聞。何況司馬遷修史著書重任在身,委任此職,方便查閱檔案,獲取資料,寫作進程可以加快。武帝近年來身體每況愈下,常感到氣喘不均,還伴有咳嗽吐痰。一生求仙不成,看來就要升天了!因此,完整的閱讀這部歷史大書,成了武帝此后最大的愿望。但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沒有讀全。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二月十四日,71歲的西漢武帝劉徹,帶著永久的遺憾告別了天下。

在舉國悲痛的日子里,司馬遷跟王公大臣們一樣,懷著沉痛的心情前往武帝靈前悼念。司馬遷手捧《史記》的最后一卷竹簡——《報任安書》,在武帝靈前默默說了很長時間,但無人聽明白一句話。

就在武帝駕崩不久的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后,司馬遷也永遠離開了他奮筆疾書十幾年的書齋。司馬遷神態(tài)安詳,無疾而終。

中國歷史學(xué)的開山祖師司馬遷,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忍辱負重,創(chuàng)作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xué)巨著《史記》,完成了作為一個有理想的作家與一個有權(quán)勢的君主的精神和生命的對決。武帝劉徹和史官司馬遷共同完成了人類歷史的極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