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成為鄉(xiāng)村青年

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 作者:南門太守 著


3.成為鄉(xiāng)村青年

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這一年他16歲,這與《獻帝春秋》所載的時間不太相符。

劉表對老朋友的到來十分歡迎,把他們一行接到襄陽居住。中原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形成了多次難民潮。為躲避戰(zhàn)爭,人們開始向邊境地區(qū)大規(guī)模遷移,起初,只要沒有戰(zhàn)事的地方都成為遷移的目的地,后來戰(zhàn)火越燃越廣,大家只好拼命往遠處跑,包括遼東、益州、荊州以及更遠的交州,其中逃往荊州的人最多,因為相對而言這里與內(nèi)地的交通最為便利,而且劉表主政后,荊州很少再起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相對安寧。

荊州氣候適宜農(nóng)業(yè)發(fā)展,物產(chǎn)豐富,經(jīng)濟發(fā)達,這些都吸引著大量逃難的人來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資源歷來都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力,是國力、軍力的重要體現(xiàn),沒用幾年時間,劉表就發(fā)展成為“南收零、桂,北據(jù)漢川,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的割據(jù)勢力。在當時,其綜合實力僅次于袁紹集團,比早期的曹操集團還略勝一籌。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稱號給劉表應(yīng)該沒有問題,劉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確實有一套,他來荊州之前,這里并不是一片凈土,人多好斗,賊寇作亂,到處不安定(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經(jīng)過他的治理,這里變成了“萬里肅清”之地,儼然是東漢帝國最后一片樂土。

《后漢書》說,劉表在荊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們都很高興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悅而服之),這應(yīng)該不是溢美之詞。

諸葛玄到了襄陽,并沒有在老朋友劉表手下任職,推測起來,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健康出了問題,因為就在一年之后,他病逝于此。

諸葛玄的去世,對諸葛亮姐弟四人又是一次新的打擊,諸葛亮那時不過17歲,弟弟諸葛均才14歲,他們的哥哥諸葛瑾攜繼母去了江東,由于通信艱難,也不知道他們那里的具體情況。下一步將何去何從,諸葛亮面臨著新的人生難題。

值得慶幸的是,叔父臨終前對他們姐弟的生活已作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諸葛亮的兩位姐姐分別完成了婚事,她們所嫁的對象,都是荊州本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xí)氏和楊氏,這些家族是劉表占有并穩(wěn)定荊州所依賴的主要對象,諸葛玄為兩位侄女挑選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員。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蒯祺出身于襄陽附近中盧縣蒯氏家族,有個說法是,蒯祺與蒯越是兄弟關(guān)系,但正史沒有明確記載。劉表占有荊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員多在劉表手下任職,至劉表死時,蒯祺任房陵郡太守。

蒯越在洛陽與劉表是摯友,諸葛玄也是在洛陽結(jié)識的劉表,可能諸葛玄與蒯越也相識,諸葛亮大姐這門親事,就是在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山民。龐山民出身于襄陽本地的龐家,其父是荊州名士龐德公。山民疑似諸葛亮這位二姐夫的字,其名為何,不詳。

接下來,諸葛亮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他可以和弟弟依附兩個姐姐生活,以兩位姐夫隨便哪一家的實力,他們的生活肯定都不會差?;蛘撸部梢岳脙晌唤惴蚣业挠绊懥Φ絼⒈硎窒轮\一份職,諸葛亮已經(jīng)17歲,可以出來做事了。

襄陽城南有一所學(xué)業(yè)堂,據(jù)考證其遺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湖賓館一帶,在當時這里北靠城墻,南面是西南諸峰,山、水、城相環(huán)繞,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諸葛亮隨叔父來到襄陽,便在學(xué)業(yè)堂讀書。

經(jīng)過認真思考,諸葛亮作出了決定,他既沒有隨姐姐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也沒有到劉表手下謀一份差事,他決定繼續(xù)讀書。為了靜心學(xué)習(xí),他還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

諸葛亮心中的這個地方應(yīng)該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于讀書學(xué)習(xí),最好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余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煉身體和心智。

這個地方還不能離襄陽城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xué)業(yè)堂去學(xué)習(xí),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想隨時去那里向先生們請教。按照這些條件,諸葛亮終于在荊州城西北20里處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這是一處山村,山的名字叫萬山,不高,岡巒起伏,其間風(fēng)景優(yōu)美,四季松柏常青,鳥語花香,水聲潺潺,周邊山形環(huán)繞,勢若盤龍,登臨高處,可以遠眺漢水,在這里讀書耕種,是再好不過了。

在當時這里還有點偏僻,襄陽城里的權(quán)貴或大戶人家,習(xí)慣把別墅蓋到城南順著漢水往宜城的方向,那里被稱為冠蓋里,這個襄陽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時人煙比較稀少。

這正是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蓋里那種地方湊熱鬧,他喜歡這里的安靜。于是,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二人來到隆中,在這里修建了一處簡單的草廬,整理出十來畝耕地,住了下來。

隆中距襄陽城西門20里,漢代一里合現(xiàn)今0.7里,20里相當于7公里。隆中雖然遠離塵囂,但充其量也只是襄陽城的西郊。然而,在當時隆中卻不隸屬于襄陽管轄,甚至也不屬襄陽所在的南郡,它屬于南陽郡的鄧縣。襄陽城北,沿著古城墻是流經(jīng)此地的漢水,古稱沔水,漢水流過襄陽,突然掉頭向南,在其拐彎處,有一條叫淯水的河流與其交匯。

今天的鄧縣稱鄧州,歸河南省,襄陽(1949年以后與隔江相望的樊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歸湖北省,兩地相距70多公里,合漢代200里。而在漢末,鄧縣與襄陽的距離卻非常近,其縣治與襄陽僅隔漢水一條河。

《元和郡縣志》載古諺“襄陽無西”,說的是襄陽往西幾乎沒有邊界,一出城就到了鄧縣的地盤。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襄陽城以西20里處,是鄧縣的管轄范圍,也就是南陽郡的地面。

南陽郡雖然也屬于荊州,可從未被劉表控制過,先是袁術(shù)據(jù)此,袁術(shù)之后是涼州軍舊部張繡,曹操三征張繡未果,后來張繡主動投降了曹操,南陽郡是曹操的勢力范圍。

諸葛亮隱居隆中是在建安二年(197),此時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張繡控制之下。當然,張繡的勢力范圍并未到達襄陽城下,靠近襄陽城的地區(qū),包括漢水對面的重鎮(zhèn)樊城,以及鄧縣的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劉表手中。

隆中屬南陽郡,但它離襄陽不遠,而離南陽郡的郡治宛縣卻遠得很。諸葛亮后來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的南陽是泛指,是南陽郡而非南陽城。但是,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南陽城,而非襄陽城,這就是所謂的襄陽、南陽之爭。

大約在元代之前,這個爭論并不存在。到了元代,南陽修諸葛書院和武侯祠,一個叫程鉅夫的人代皇帝撰寫了《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提出諸葛亮躬耕地應(yīng)該在南陽城,康孔高首修《南陽府志》,把這塊碑記收錄其中,明確說道:“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隆然,隱起,曰‘臥龍岡’,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

康孔高也是個學(xué)者,所以謹慎地用了“相傳”兩個字。然而,到了明嘉靖年間,嘉靖突然來了興致,以皇帝的名義正式確定南陽臥龍岡是諸葛亮躬耕地,刻碑:“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余里,名曰‘臥龍岡’,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地也?!?/p>

皇帝說話,爭論暫休,南陽說影響力逐漸大起來。清代以后,兩派學(xué)者又經(jīng)過不斷考證,發(fā)現(xiàn)的線索越來越多,事情越扯越復(fù)雜,兩派互不相讓,爭論至今。這種爭論時常夾雜行政力量的介入,以致這個問題變得敏感起來,許多學(xué)者在公開場合都不愿明確表態(tài)。

客觀地說,諸葛亮隱居之所不可能離襄陽那么遠,而東漢并無“南陽城”,南陽設(shè)郡,治所為宛縣,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附近,那里已不在劉表控制之下,且戰(zhàn)事連連,沒有特殊的原因,諸葛亮不應(yīng)該跑到那兒居住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