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慘死

偉人的困惑:治國者卷 作者:范炯 著


慘死

果不出趙良所料,該來的還是來了。公元前338年,在位二十四年的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即位,這就是秦惠文君(后稱秦惠文王)。閉門不出已有八年之久的公子虔終于有了出頭之日,他聯(lián)合著公孫賈和一班宗室貴族誣告商鞅謀反,得到新君的支持后,立即帶人前去實施逮捕。

商鞅倉皇出逃,一路跋涉,來到邊境的關口時,早已累得疲憊不堪,想到旅店里住一宿,店主人卻說:“商君有令,留宿沒有證件的人,是要判罪的?!弊约航徊怀鲎C件,只得到僻靜處坐待天明。借著清冷的月光,呆望黑黝黝的山嶺,他不禁嘆息道:“誰料這嚴法厲禁竟會落到自己的頭上呢!”一時思潮澎湃,反而忘掉了那夜風的刺骨。朦朧聞得野店雞啼,須臾已是此起彼應,料知關門將啟,也不敢去找關吏,急急打點了,趁亂悄然混出關去,來到了魏國。偏偏魏國仍記著誘執(zhí)公子卬的舊仇,不僅不予接納,還以害怕得罪秦國為借口,重新將他送入秦境。

商鞅無奈,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召集親信和民兵,真的造起反來。然而,以區(qū)區(qū)十五邑的力量對抗強秦,何異于以卵擊石?商鞅率兵剛進至鄭地,便被政府軍擊敗,貴族們擒殺了他還覺得太不解恨,又把尸體弄到咸陽,車裂為五塊,陳于市間示眾。他的全家也同時遭到殘酷的殺戮。

我們有理由推測,商鞅被殺前可能還考慮過同趙良談話以后一直縈繞于胸,但始終沒有想清的那些老問題。

他死了。以反叛的罪名被載入了秦國的史籍。然而他錯了嗎?后來,戰(zhàn)國的大思想家荀子曾西游入秦,看到那里人民樸拙,百吏肅然,既無朋黨比周,也無以權謀私,政務都依法辦理,不見拖延和積壓,不由大為稱賞,驚呼自己發(fā)現(xiàn)了秦人連續(xù)幾代不斷取得勝利的原因。這原因何在?不正是商鞅的改革為秦國法治建設打下了基礎嗎?荀子的學生韓非明確指出:孝公、商君死后,“秦法未敗”。原來,他們的繼任者玩弄的也只是逆取順守的政治策略,在消滅商鞅全家的同時,又把改革的成果全部保留了下來。漢人贊揚商鞅“盡公不顧私”,一心想著耕戰(zhàn),才造成了秦國的富有和強大,甚至還認為,連秦始皇能夠統(tǒng)一天下,也應追因于六代以前的秦孝公。商鞅之于秦,功臣乎?罪人乎?實已不辯自明。而且,據(jù)說秦人婦女兒童都能背誦商君之法的條文,到戰(zhàn)國后期,各國都有收藏商鞅著作的人家,他對戰(zhàn)國歷史的影響恐怕也是他同時代的許多人都無法企及的。

但他確實沒有像百里奚那樣贏得秦人的尊敬和懷念。車裂了的尸體陳于咸陽市,觀者如堵,沒有人說過一句同情話。這種結局,趙良曾于事前指出過,商鞅自己似乎也有預感,不然,就不會去同趙良進行那番關于是非功過的討論了。

何以竟至于如此?商鞅到死也沒有弄清楚。因而這尋找答案的任務也就留給了后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