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晼晚余暉 作者:謝瑞淡 著


自序

(滄桑夕照憶浮生)

我祖籍浙江省平陽縣鳳巢鄉(xiāng)硐橋頭村,世代務農(nóng),清貧相承。1893年,我父親六歲時,祖父公出攜挈家室,移居平陽縣城南門,開了一間小小的旱煙店,起早摸黑,養(yǎng)家糊口,因子女多,吃口重,生活仍很貧困。大概是飽經(jīng)風霜,過于勞苦的緣故,我的先輩,除我父親外,在世的日子都很短暫,曾祖父只活了三十多歲,父親的三個兄弟,都英年早逝,祖父活得較長,也只有五十多歲。對此,父親生前,每對我談起,都不禁唏噓嘆息,感慨系之。他在一首《八十書懷》詩中說:“吾家先世太清寒,夙夜躬耕一飯難,花甲未周均不祿,吾今八十感多端?!?/p>

我父親名宣,字俠遜,生于1888年10月1日(清光緒十四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六日),1987年12月22日與世長辭,享年100歲。他幼承庭訓,敏而好學,少時讀過幾年私塾,也在省立溫州初級師范上過三個月學,因我祖父逝世,被迫輟學。但他刻苦努力,勤奮自學,買不起書,從親友師長家借,買不起紙筆,在沙盤上練字,堅持一早起來朗讀詩文,雖嚴寒酷暑,從不間歇。他日后之所以學養(yǎng)深厚,文史基礎扎實,精通翰墨,能文善詩,主要得力于刻苦自學。在我幼少時,他常用自己這種奮發(fā)進取、自強不息的艱苦學習精神,教育策勵我們。

我父親是一位著名象棋家,長期在上海《時事新報》負責營業(yè)部工作,并兼任象棋專欄編輯,出過不少備受推崇的暢銷象棋書,做過大使級官員,但我家的經(jīng)濟生活并不富裕,有時還會出現(xiàn)入不敷出的拮據(jù)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有六姐妹三兄弟,一家十余口,負擔很重。第二,我父親俠義淳摯,掬誠待人,他對親戚友人,特別是棋友,從來都是來者不拒,樂善好施的。如瑞安象棋高手林奕仙,無固定職業(yè),生計維艱,簞瓢屢空,每次前來求助時,我父親終是慷慨解囊,傾情幫助。第三,我父親高潔自持,淡泊榮利,不沉溺于權貴,不懸心于錢財。上個世紀在上海,他樹幟棋壇,聲譽鵲起之后,上海很多單位的象棋隊,都力請他任指導,并要償付較高酬金,他欣然承擔,但拒不收取任何報酬。他目光高遠,心中只有一個宗旨:發(fā)展象棋運動??箲?zhàn)初期,他出任巡回大使下南洋,在廣大愛國僑胞中宣傳抗日救亡,勸募捐款,歷時兩年,備嘗艱險,成績遠非同時派出的其他幾位使者所可比擬,但他嚴于律己,輕車簡從,不擺官架子,除領取3000元安家費外,不取國家分文。回國后,繼續(xù)在大后方各地輾轉奔波,義弈籌賑。他不愿意加入國民黨,也不屑官場逐鹿、宦海浮沉,而寧愿做一個恬淡的自由職業(yè)者,過著超脫清貧的布衣生活。因此,我九個兄弟姐妹中,大哥高中沒有畢業(yè),就出去工作了,我父親只能供二哥和我讀大學,以后小妹得能上大學,是因為我倆已大學畢業(yè),有經(jīng)濟收入了。

我父母雙親對待子女,一向從嚴管教。我父親慈祥和藹,敦厚莊重,我們下輩做錯了事,他堅持諄諄告誡,曉之以理,從不聲色俱厲,更不打罵斥責。他的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給我留下銘刻難忘的記憶。我母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精明干練,諳通事理,長期來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特別在抗戰(zhàn)八年的困難日子里,竭盡智慮,含辛茹苦,非常艱辛地渡過了難關,使我遠在大后方的父兄,無后顧之憂,確也難能可貴。

我1924年10月25日(農(nóng)歷9月27日)出生在平陽縣城南門西坑,因“秉”字輩,以字行,取名秉朕。1930年秋我七歲,到龍湖小學發(fā)蒙讀書,半年之后,因我父親在上海四川路西寶興路口開設“大成書店”,我隨母親去上海,進“善工”小學讀書,第二年,發(fā)生了“一·二八”淞滬事變,日寇進犯上海,閘北首當其沖,我全家16口被圍困在寓所,刀光劍影,風雨如晦,生命系于一線,小弟秉福受驚患病,遽爾夭折。五日之后,虎口余生,不久,我父親轉讓了書店,和我大哥留在上海,其他都返回平陽老家,并在城西水塔村買下一座房子,長期定居。

我進坡南縣小讀書,1937年夏畢業(yè)。當時平陽還沒有中學,因為家庭經(jīng)濟關系,我沒有到溫州投考,先到一所補習班性質的“平陽臨時中學”讀了半年書,以后兩個學期,分別在王建之先生的“別古書院”和蔡孟平先生的“宣文書院”學習古典文學。王、蔡二師都是家鄉(xiāng)的著明文人,家有淵源,造詣深湛。他們的課,旁征博引,精審獨到,清晰流暢,通俗易懂,有時還昂首背誦,娓娓動聽,使我非常欽羨。他們不但是我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導師,其謹嚴扎實的治學態(tài)度,也深深感染了我。我以后之所以酷愛我國古典文學,也喜歡硬背強記,主要是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1938年底,我才去溫州考中學,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溫中初中部和聯(lián)合中學。溫中是當時溫州地區(qū)唯一的省立普通中學,考生達1256人,僅錄取50名,平均25個考生錄取一名,是溫中歷史上罕見的最難考的一次,我終于榜上有名,私心稱幸。

在溫中讀了兩個月,經(jīng)常要“逃警報”(空襲),學校為擺脫敵機騷擾,搬到了青田水南,大概是水土不服關系,我經(jīng)?;疾。赣H很不放心,于是二年級時,轉學到剛創(chuàng)辦不久的平陽中學,成為該校第一屆學生,但我并沒有從平中畢業(yè),因為發(fā)生了受當時反動縣長張韶舞迫害的“平中十學生事件”,且被列為榜首。我憂憤交集,深感危墻之下,不可久留,于是瞞過同學親友,改名瑞淡,考進永康新群高中,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1942年春,日寇竄犯浙東,學校解散,我被迫風餐露宿,長途跋涉,回了老家。失學近半年之后,當時的省教育廳在現(xiàn)文成縣龍川創(chuàng)辦了省立第三臨時中學,收容紹興、金華、永康等地中學的失學學生。我前往就讀,最后一個學期開學不久,因病休學。暑假后,我身體復原了,按理應回到“三臨中”去完成學業(yè),取得高中畢業(yè)證書,但我沒有這樣做,認為自己原來的同班同學都畢業(yè)了,現(xiàn)在再去復學,多沒意思。況且考大學,并非一定要文憑。我的驕矜自負和剛愎自用,使我作出錯誤的抉擇:不回“三臨中”,而和一位原高中同窗摯友鄭大愷,一起應邀去平陽河口鄉(xiāng)中心小學任教。一個學期之后,回家復習功課,準備投考大學。

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神州激奮,萬民歡騰,我去溫州以同等學力投考國立浙江大學和暨南大學,都僥幸錄取。9月,我們五個考取浙大的平陽同鄉(xiāng),結伴去杭州報到。家鄉(xiāng)距杭州不過400公里,現(xiàn)在,兩三個小時便可到達,但我們足足跑了12天,因為當時抗戰(zhàn)結束未久,神州大地遍體鱗傷,瘡痍滿目,交通也受到嚴重破壞。平陽到杭州,既無火車,也無汽車,除了迂回曲折取道水路之外,就是依靠自己的雙腳。我記憶猶新的是,從麗水到金華推著木板車(裝行李)的三天徒步行程,還有從富春江梅城至嚴子陵釣臺的“七里瀧”,千里揚帆、蔚為壯觀的勝景,惜隨著富春江水電站的興建,這一素有“天下獨絕”之譽的奇觀,已成為歷史的憧憬,永不再見了。

浙大創(chuàng)建于1897年,是我國四所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新式高校之一。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竺可楨,任校長13年,倡導與弘揚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使浙大不畏艱難困苦,堅持開拓奮進、崛起,成為建制完備、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蜚聲中外的著名高等學府。在浙大,我頭一年讀文學院外語系,二年級后轉法學院法律系,直到畢業(yè)。浙大十分注重基礎課教學,我們的老師經(jīng)常告誡我們:“求本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長者,必浚其泉源,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為了給學生培養(yǎng)基本功,拓寬知識領域,打好扎實基礎,我在一、二年級時,除了繼續(xù)學習國文、外語,還修習了很多基礎課程,如中國通史、世界史、地學通論、政治學、經(jīng)濟學、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通論等。浙大校園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活潑生動,我聽過不少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來校作報告或專題講座。在學生自治會的倡導和支持下,許多科教、文藝、體育方面的社團(或隊、組)活動,積極開展,我參加過外語、京劇方面的課余活動。

當時的浙大,是我省愛國民主運動的堡壘,1947年10月至11月,震驚中外的反迫害、爭自由的“于子三運動”就發(fā)端于浙大。我負笈浙大的四年,正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當時我政治上認識不多,更談不上信仰問題,我是在參加工作之后,經(jīng)過黨的長期教育,和自己專業(yè)工作的實踐,才成為一名中共黨員。不過那個時候,我和其他同學一樣,都情系祖國,愛我中華,有一定的正義感,對國民黨政府的貪污腐敗,媚外賣國,發(fā)動內戰(zhàn),堅持獨裁,迫害民主人士、鎮(zhèn)壓學生運動,是堅決反對,深惡痛絕的,在校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和號召下,義無反顧,恪盡一個愛國學生的責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25日,我叩別辛勤培育我們達四年之久的母校,集體進浙江干校學習,很多師長前來送行,臨別依依,誠所謂天者難測,壽者難知,這次分手,對許多老師,竟是永訣!

在干校學習三個月,結業(yè)分配工作,從此走向社會,開始新的生活歷程。

我原來是留校做學習干事的,后應我的請求,調回溫州,在平陽縣府文教科、溫州專署民政科和溫州師范工作。1951年3月,調華東革大浙江分校政教班學習,結業(yè)后,留校任學習干事,工作了一期。1951年9月,調浙江師范??茖W校任政治助教,翌年2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又到浙江師范學院(杭大前身)。浙江師范學院校址在錢塘江濱、月輪山麓原之江大學舊址,左傍六和塔,右鄰九溪,背倚青山,面對綠水,華樹芳徑,濃郁清新,是得天獨厚的絕佳讀書勝地。從此,悠悠四十多年,我弘文勵教,培桃育李,成為我國高教戰(zhàn)線上的普通一兵。

在老浙大,我專攻法律,在浙師院,卻改行教經(jīng)濟學。我別無選擇,只有服從工作需要,知難而進,邊干邊學。我飲水思源,不勝高山仰止和池塘春草之情,追懷師門,感恩母校,因為老浙大四年給我奠定的較為厚實的社會科學基礎,是非常有利的條件,它使我滿懷信心,立足較高起點,孜孜以求,奮發(fā)進取。

我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教學和研究,開設過“政治經(jīng)濟學”、“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研究”、“資本論”、“社會主義經(jīng)典著作”等課程。1978年以后,在擔任本科生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致力于培養(yǎng)“政治經(jīng)濟學”和“計量經(jīng)濟學”(和數(shù)學系教師合作)兩個專業(yè)研究生20余名。

課堂講授是學校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作為人師,職責所在,我對講課不能不認真對待,唯恐不及,我注意實踐的發(fā)展變化,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務實求真。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已經(jīng)能夠從報刊看到有關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真實報導,1984年,我去了美國,深感資本主義在“二戰(zhàn)”以后的重大變化,從而在自己專業(yè)理論認識上,與時俱進,有了很大的飛躍。

從教四十多年中,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在校內以及許多兄弟院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講過課。在我省各個地區(qū)幾乎都留下我的蹤影。為支持家鄉(xiāng)建設,1980—1992年,我兼任溫師院教席長達13年。1981年,杭州大學教務處進行期中教學檢查,充分肯定了我的課堂講授效果,派專人進行總結,寫了一篇《桃李芬芳勤釀蜜》,載杭大???,加以表揚推薦。1987年,溫師院在其校刊頭版頭條的醒目位置,濃墨重彩地贊許了我的教學和對他們的支援。

我的學術研究大多圍繞教學中的重大疑難問題,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和現(xiàn)階段我國經(jīng)濟,共發(fā)表論文二十多篇,主編和合編過《政治經(jīng)濟學經(jīng)典著作選讀輔導材料·社會主義部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注釋》、《政治經(jīng)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南方本)》、《〈政治經(jīng)濟學〉名詞解釋》等書。

人生在世,風雨滄桑數(shù)十年,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有時難免遭遇事變,處于逆境。我的一生,也不例外。1958年廬山會議之后的反“右傾”,和1966年開始的“文革”大浩劫中,我曾兩次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曜靈急節(jié),歲月易逝,現(xiàn)在回憶起來,我雖然蒙受屈辱,經(jīng)霜歷雪,卻沒有怨天尤人,仍能愛崗敬業(yè),熱愛黨和社會主義,80年代初,有三個民主黨派,其中有兩個還是省委的主要領導,派人來做我的工作,希望我加入他們的組織。他們的好意卻使我在人生政治生活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打了第一個申請報告,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自己的政治歸宿。

我1956年提為講師,1978年評為副教授,1987年晉升教授。曾任省高校教授職稱政史學科評審組副組長,杭州大學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經(jīng)濟學科教授職稱評審組長,兼任過省旅游局、電子工學院和省高等法院業(yè)余大學等單位的經(jīng)濟學科職稱評審組長。

我興趣廣泛,喜歡文體活動,曾負責過杭大教工的圍棋隊和排球隊,做過杭大京劇協(xié)會的理事長,現(xiàn)在仍是西溪校區(qū)教工象棋協(xié)會的名譽會長和橋牌協(xié)會的顧問。

我1989年底辦理離休,原單位返聘了兩年,其后,因系溫師院兼任教授,我兩次前往授課,也在溫大做專題講座。我最后一個學期的教學生涯,是1994年給浙工大研究生班授課。時我年屆古稀,桑榆已晚,竊念人壽難期,時不我待,我上有二兄,皆先后作古,我作為先父唯一健在的兒子,義不容辭,應抓緊時間,去完成事關我父親的一些工作,以恪盡人子之責。

長期來,在我父親的生前身后,中外傳媒及專著,對我父親的介紹,連篇累牘,不可勝數(shù)。但其中魯魚亥豕,燕石不辨處,亦屢見不鮮。對此,我也早有見聞,只是因為崗位職責關系,身不由己,無法騰出手來。

為此,我當機立斷,集中精力,清理先父遺留材料;搜集報刊有關記述,找出依據(jù),核對校正,研究分析,去偽存真,在海內外報章書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近60篇,從各個不同側面記述我父親的文章,其中有十余篇刊載在《縱橫》、《名人傳記》、《體育文化導刊》、《體育文史》、《文匯報》、《中國體育報》等一級報刊上。

2000年9月,我編注出版《棋王謝俠遜詩文選》。我父親才思俊逸,善詩文,精聯(lián)對,一生筆耕甚力,著述豐碩。除了平時在報刊上發(fā)表過不計其數(shù)的棋局和詩文楹聯(lián)外,共編著棋書29冊。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生活長河中,他的詩作,報刊上發(fā)表的,專著中附載的,加上平時的感懷酬唱,至少不下千首,惜塵世滄桑,迭遭變遷,很多已經(jīng)亡佚。我在整理搜尋中,只找到400多首,本書以詩和楹聯(lián)為主,收錄的文章很少,雖遠非我父親全部遺墨,但窺一斑可知全豹,作者的胸中錦繡,眼底云煙,庶幾可見。

2001年3月,我編寫出版《棋王謝俠遜南洋象棋譜》(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我父親在上個世紀30年代,曾兩下南洋,回國后,前后撰寫了兩種象棋書:《南洋象棋譜》三冊(193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海內外象棋新譜》(1943年12月重慶天地出版社出版)。因為兩次下南洋,是我父親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篇章,有一定的歷史文獻價值,惜皆已絕版60多年,所以我不揣駑鈍,展尺寸之效,以它們?yōu)橹饕罁?jù),參考利用了其他有關材料,經(jīng)過取舍磨合,另立新的順序結構,編輯一書,以饗讀者。

2003年7月,我將在報刊中發(fā)表的50多篇記述我父親的文章中篩選出30多篇,經(jīng)過取舍修改合并重組得29篇,加上新寫的生平傳略、年譜和附錄,編輯一冊《百歲棋王謝俠遜》,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作為重點書出版。我早就蓄志,想撰寫一本能比較全面、準確反映我父親生平的書,經(jīng)過了近十年時間的準備,我終于在自己八秩之年,在我父親逝世15年之后一償夙愿。

2007年4月,我應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請求,將我父親一生舞象生涯的實踐總結,他望百高齡的封筆之作《象棋指要》,校核訂正,充實內容,增加了“風雨春秋一百年”、題詞、照片、年譜等,重版發(fā)行,半年之內,印刷三次,購者踴躍,一時洛陽紙貴。

我父親一生,萍蹤浪跡,長為他鄉(xiāng)游子,但他情系故園,永懷鄉(xiāng)恩。我遵循父親生前遺愿,對平陽昆陽的“中國謝俠遜棋苑”,騰蛟的“中國棋王碑林”和風巢的“中國棋王故居”,竭誠盡心,傾注全力。我將父親過去收到尚保存下來的題詞,全部奉獻給騰蛟碑林。除了資助一些資金,我還捐贈了近300平方米的祖屋。

離休后十余年來,我的主要工作有二:其一是如上所述,關系我父親的一面;另一方面就是從自己的愛好出發(fā),信手涂鴉,撰寫了不少雜文、散文、記敘文、游記、憶舊緬懷文章和古詩楹聯(lián)。

我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幼年受父親的熏陶,高小時,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讀“三字經(jīng)”和一些唐詩五言絕句。小學畢業(yè)后,進“書院”讀了一年,專門學習古典文學,中學階段的語文,幾乎全是古文古詩。我自學過“史記”、“戰(zhàn)國策”。對“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情有獨鐘,經(jīng)常瀏覽朗讀,愛不釋手,對其中的名篇警句,印象很深,現(xiàn)在尚能信口背誦。我考取暨南大學中文系,但以后鬼使神差,讀浙江大學外語系和法律系,畢業(yè)后又改行執(zhí)教政治經(jīng)濟學。我在職時,對中國古典文學,依然舊情脈脈,懷有濃厚興趣,但因專業(yè)工作冗忙,魚和熊掌不能兼而有之。離休后,我息影山林,怡神養(yǎng)性,安度有生之年。為豐富生活內容,增添晚年樂趣,我興之所至,筆亦隨之,寫了許多詩文和楹聯(lián),決非敝帚自珍,附庸風雅,實為閑云野鶴,返璞歸真,志趣所在不可奪也。現(xiàn)將拙作編輯成書,臨涂草蹙,局限于水平,辭意未周,不當之處必多,我誠摯地恭請大家指正。

成書過程中,多承史晉川、張仁壽、羅衛(wèi)東、鄭勇軍四位教授惠賜“感言”,內妹許來儀揮毫題簽,孫謝晨設計封面,安排照片,老同事曹孔六對文章的分類標題推敲潤色。完稿之后,又得到浙江大學出版社袁亞春編審竭誠協(xié)助,鼎力玉成,在此,我一并謹致由衷感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