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匠到畫家
——黎錦熙談齊白石
牟小東
黎錦熙先生1962年同我有一次談話,所談話題是這位語言文字學家與畫家齊白石的深交厚誼。茲將黎老這次談話內(nèi)容追記數(shù)則,以資紀念。
早負盛名的“芝木匠”
話題是從齊白石的藝術成就談起的。我說:齊老不僅擅長繪畫花鳥草蟲,50年代我還在琉璃廠一家書店里看過他給楊云史畫的橫幅山水《江山萬里圖》,在墨緣閣也看到過他給曹錕畫的大條幅工筆人物畫《岳飛》。黎老說:你要看他的工筆畫嗎?我這里也有。他馬上命人從柜子里拿出一軸畫打開給我看,原來是齊老畫的大幅工筆人物畫《鐘馗》。畫得十分工細,須發(fā)眼神栩栩如生。黎老告訴我,這是齊老當年在黎家畫的,長年懸掛在湘潭黎家的廚房里,據(jù)說懸掛它可以避邪。
在齊老所作無數(shù)繪畫的下角,人們常??吹竭@樣幾顆印:“魯班門下”“大匠之門”“木居士”“老木”“木人”等,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是木工出身。齊老晚年曾自號“老木一”,這是當時一些和他感情較好的人對他的親昵的稱呼,用此別號,不但表明他做過木匠,還有一種對故交往事的回想之情。黎老告訴我:白石早年不是普通的木工,而是一名制作精細器物、雕刻桌椅花紋的木工。湘潭鄉(xiāng)里人家凡有婚嫁,辦置嫁妝床櫥等,都找他去。他的雕刻無論人物花卉都制作得生動入神。他小名阿芝,“芝木匠”是當時湘潭鄉(xiāng)下無人不曉的一位受歡迎的人物。
黎老翻開他正在編纂的《齊白石詩集》稿本,指著齊老70歲時所作的一首《往事示兒輩》七絕給我看,詩的原句是:
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
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
黎老說:這首詩說明白石由木工轉變?yōu)楫嫾业囊粋€轉折點,也是他又一段刻苦自礪生活的開始。他27歲才正式拜師學畫像,點唐詩,改業(yè)作畫匠。從此觀摩名作,發(fā)展他的天才。黎老說:那時士紳人家,都要祭奉祖先,經(jīng)常請白石為他們畫祖先的衣冠像。他的畫像十分精細,能畫出紗衣里袍褂上的團龍花紋,自稱為絕技。他還在畫面地毯右角上畫一“湘潭齊璜瀕生畫像記”小印,我們現(xiàn)在在他所畫的某些衣冠像上還可以找見。
繪畫治印齊頭并進
黎老與齊白石的交誼相當深遠。1894年(光緒二十年),32歲的齊白石到黎錦熙家畫他祖父的遺像。那時黎錦熙才4歲,請了個家館老師“發(fā)蒙”。書桌旁的凳子太高,黎錦熙爬不上去,白石常常抱他上去。黎錦熙的曾祖善于繪事,所藏名人書畫甚多,白石在黎家恣意觀摩,于是畫技精進。
黎老告訴我:辛丑(1901年)以前,白石的畫以工筆為生,而所作草蟲早就傳神。白石在家一直在養(yǎng)草蟲,如紡績娘、蚱蜢、蝗蟲之類,還有其他生物。他時常觀察它們的特點,做直接寫生的練習,歷時既久,自然傳神,所以他的畫并不是專得力于摹古。到了壬寅(1902年)他40歲的時候,作遠游,畫風漸變,才走上了大寫意的花卉翎毛一派(吳昌碩開創(chuàng)的風氣)。辛亥革命以后,學八大山人(書法則仿金冬心)。直到1917年、1919年兩次避亂,才獨創(chuàng)紅花墨葉的兩色花卉,與濃淡幾筆的蟹和蝦。比黎錦熙還熟悉白石藝術成就的黎戩齋(黎錦熙的族侄),在他的《記白石翁》一文中對于白石的書畫以及治印,有這樣的評價:“翁作畫,先學宋明諸家,擅工筆,清湘(大滌子,即石濤)、癭瓢(黃慎)、青藤(徐文長),得其神髓。晚乃獨出匠心,用大筆,潑墨淋漓,氣韻雄逸?!薄皶ǔ鋈氡焙?、冬心,疏落有致,詩則清奇靈秀。治印亦有獨造處?!?/p>
提起治印,黎老說:白石到了34歲,才開始講求篆刻之學。那時家父松庵和族兄鯨庵正研究此道,白石一見就產(chǎn)生濃厚興趣,也隨之篆刻起來。他刻的第一顆印為“金石癖”,家父認為“便佳”。這顆印和他早年的工筆畫“處女作”,多存我家,1944年湘潭淪陷時被日寇摧殘、燒毀殆盡。黎老說:從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到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兩三年的時間里,白石與家父常共晨夕,這是他專精摹刻圖章的時候。他從此“鍥而不舍”,并不看作這是文人的余事。后來他影摹《丁黃印譜》(西泠六家中的丁龍泓、黃小松),篆刻大進。隨后他在黎鯨庵家見到趙之謙(叔)的《二金蝶堂印譜》,大喜過望,就借去用朱筆鉤存,其精妙不異原本,至今尚存。由這里也可以看出他摹習之勤。
從半文盲到寫詩有成
黎老對白石的詩評價很高。他說:白石學詩也晚,27歲(1889年,光緒十五年)才正式從師讀書,主要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他熟讀的目的是為了題畫。他從師學雕花木匠,得見《芥子園畫傳》后,畫技大為提高,繼而又兼以到人家畫像為生,求他畫的人也逐漸多起來了。為了追求畫面上詩、書、畫三者的相互配合與闡發(fā)的傳統(tǒng)格式,他迫切需要題款和題詩句??墒悄菚r他還是個半文盲,讀唐詩很困難,不認得的字,就用同音的熟字來標注,熟讀背誦。經(jīng)過一番刻苦努力,他終于掌握了作詩的門徑,參加了文人的行列,開始試著作詩,并且拜在王闿運(湘綺)門下學詩。他開始寫七言詩《詠牡丹》,有“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余甘”之句,大家為之一驚,認為別有詩才,吐屬不凡。我問黎老,白石既拜湘綺門下,在作詩上,是否得益不少?黎老說,不然。白石雖然拜湘綺為師,但他的性格與身世都使他的作品不會像王湘綺那樣祖述唐以前的“八代”詩的。湘綺對門人要求太高,他在己亥年(1899年)10月18日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齊璜拜門,以文詩為贄。文尚成章,詩則薛蟠體。
湘綺如此譏諷白石,恰恰說明白石受他的影響并不深。
黎老認為,白石一生,從貧農(nóng)、手工工人、畫師、治印者一直到成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家,始終自食其力,生活在勞苦大眾之中,所以他的詩具有樸素的、自發(fā)的人民性。白石寫詩能達到這樣的成就,頗屬不易。
堅辭進宮、做官
黎老還向我談到白石拒絕進清宮去為慈禧繪畫的事。白石40歲時,應桂陽名士夏午詒(壽田)之聘,到西安做畫師。當時,以詩文名噪一時的樊增祥(字云門,號樊山,湖北恩施人),正做陜西臬司(職務相當于省的法院院長)。一天,雪后初晴,白石為了表達自己對樊山在文學上的敬意,特地刻了幾顆石印,踏著厚雪,到臬臺衙門去見“樊大人”。因為從不懂得也不愿意遞門包,他竟被衙門里的差役轟了出來。剛憤憤然回到寓所,“樊大人”聞訊就來回拜。二人傾談甚為相得,從此結為摯友。第二年,白石與樊山相繼到北京,樊山打算推薦白石去做“內(nèi)廷供奉”,說:太后(指慈禧太后)愛畫,我可以推薦你進宮。白石以進宮當供奉非其所愿,堅辭不赴。這反而更為樊山所敬重,遂盡出所藏如羅兩峰山水冊等名家書畫給白石觀摩,還在題《借山圖》七言古詩里,用“其人與屋皆不朽”之句來稱贊白石,并替他制定治印潤例。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5月初,白石準備取道天津回湖南。臨行前,去向夏壽田辭行。夏又勸白石做官,并贈他畫師聘金紋銀幾百兩,說打算用這筆錢給他捐個縣丞。白石說:我不會做官,幾百兩銀子等于虛擲,不如給我此數(shù),加上此行為人作畫刻印之所得,合起來湊起兩千兩,歸家治產(chǎn),誦詩讀書,于愿足矣。他的這個愿望不久果然實現(xiàn),“星斗塘”老屋之外,建成了一個讀書所在,“借山吟館”即由來于此。
關于白石的年齡
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白石老人的年齡到底有多大,人們一直搞不清楚。1947年,胡適在編《齊白石年譜》時,首先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他想到黎老與白石是小同鄉(xiāng),兩家又有六七十年的深交,所以求教于黎老。黎老查得白石老人因為相信長沙舒貽上替他算的命,怕75歲有大災難,于是在他的命冊上批云:“宜用‘瞞天過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稱七十七,作為逃過七十五一關矣。”從此白石就把75歲改為77歲。黎老幫助胡適理順了年譜的紀年,白石年譜才得以順利地編寫下去。由此可以斷定,1957年9月16日齊老逝世時,享年為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