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漂泊的家園:家人與鄉(xiāng)人篇 作者:錢理群 著


前言

人是不能沒有精神家園的;我有幸有兩個精神家園。

首先是我出身的錢氏家族。在我的感受里,我和家人之間,不僅有著濃于水的血緣關系,更有一種精神的交融。我曾以“對內謙讓,對外奉獻”來概括錢氏家風與傳統(tǒng),在潛移默化中構成了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對我的影響更為深刻的,是家庭在近現當代社會的歷史巨變中的曲折命運。我的家庭在抗日戰(zhàn)爭和1949年后經歷了兩次分離,最終導致了“生不團圓,死各一方”的大悲劇。我們家庭集中了中國近現當代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外祖父是晚清維新派鄉(xiāng)紳,父親是作為親美派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進入國民黨體制,三哥則是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大哥是一個愛國的自然科學家,晚年又加入了共產黨,四哥與二姐學生時代就參加革命,是忠誠的共產黨員,而我們最小的三個則完全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這樣,我們的家庭,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高度縮影;因此,我研究知識分子問題,所面對的就不是與己無關的對象,某種程度上我是在研究我的家族、家庭,或者說是在研究自己。而且家人政治選擇的巨大差異與內在的相通,又決定了我的研究立場的復雜性與模糊性:我對父輩與兄長的不同選擇都有同情的理解,更自覺從中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最感自豪的是,我還有第二故鄉(xiāng)貴州。我從1960年被發(fā)放到那里,度過了從二十一歲到三十九歲的青春時光,經歷了“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大劫難。我曾說過,在我人生道路最艱難的歲月里,是貴州這塊大地和父老鄉(xiāng)親,以其寬厚的胸懷接納了我,我也和他們一起經受了生命的磨難,而建立起了永遠隔不斷的精神上的血緣關系。具體地說,“是貴州的真山真水養(yǎng)育了我的赤子之心;和貴州真人的交往,培育了我的堂·吉訶德氣;‘文化大革命’中的摸爬滾打,練就了我的現實關懷,民間情懷,底層眼光;十八年的沉潛讀書,更是奠定了我的治學根基和底氣”。(《漂泊的家園·后記》)

我在1978年離開貴州,回到北大,依然保持了與貴州鄉(xiāng)人的聯(lián)系。于是,我就擁有了北大與貴州兩大精神基地,可以自由地出入于高層與底層、中心與邊緣、精英與草根之間,我認為這是我的人生和學術的最大財富。在退休后,逐漸遠離了越來越陌生的北大,貴州的鄉(xiāng)人就更成了精神的依靠??梢哉f,我的晚年一直處于家人與鄉(xiāng)人的愛的溫馨的包圍之中,這真是難得的福分。我也以同樣的溫馨為他們造影,以表達我的感激與懷念之情。這同時也是歷史的書寫:所有的家人與鄉(xiāng)人都是20世紀中國巨變中的典型人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