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執(zhí)政六年后讓位于成王,實現(xiàn)權(quán)力的和平過渡。于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后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fā)了后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zhì)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xùn)》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抖Y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xiàn)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yīng)是周公?!渡袝ぬ普a》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敝芄牡艿芸凳?,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根據(jù)以上證據(jù),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quán)的意圖。之后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quán)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quán)奪位的野心。
至于周公最后沒有取成王而代之,實乃應(yīng)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并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lián)合起兵,關(guān)中局勢動蕩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于成王,以平息眾怒。
此番質(zhì)疑,給世人心目中周公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愿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后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秦晉之好”是為了戰(zhàn)爭
在過去的一些文章中,時常會出現(xiàn)“秦晉之好”一詞,來形容兩戶人家?guī)状Y(jié)親,親上加親?!扒貢x之好”看上去寓意了一種親密關(guān)系,其實不過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為所用”的基礎(chǔ)上,所以其中很難排除陰謀的成分。而“秦晉之好”這一典故的來源,更是充滿了齷齪的算計。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間的相互嫁娶已成慣例。秦穆公剛剛登基為王,有睥睨天下的野心。當時晉國占據(jù)中原寶地,乃大國之一,所以穆公向獻公求親,娶了獻公與齊姜的女兒伯姬。
晉獻公老來昏庸,被美色所困,為了立最小的兒子卓子為王,討好自己的年輕妃子,竟然殺了太子申生。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見狀心寒,生怕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所以就逃往別國避難。夷吾直接投奔了姐姐伯姬,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庇護。
晉獻公死后,夷吾聯(lián)合里克、邳鄭等臣子將九歲新君卓子摔死在宮中,派人通知重耳回國,但重耳忌諱夷吾的狠毒手段,拒絕了回國的邀請。不過,夷吾想要自己回國稱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只好請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國繼位,事成之后送穆公秦河西五個城池。穆公為了得到地盤,便命大將公孫枝率三百士兵,送夷吾回晉國,成為晉惠公。
哪知道晉惠公不守信用,當上君王便毀了之前許諾秦穆公的五城,秦穆公惱羞成怒,決定與晉國斷絕往來。不久,晉國突然遭逢旱災(zāi),顆粒無收,難民四起,晉惠公沒辦法,只好再次找秦穆公這個姐夫幫忙。秦穆公考慮到晉國對自己還有用處,便借糧給了晉國。不料第二年秦國大旱,晉惠公不但不幫忙,竟反過來諷刺秦國。
秦穆公不甘受氣,遂令聞名遐邇的宰相百里奚攻打晉國,將督戰(zhàn)的晉惠公俘虜過來。伯姬見自己的弟弟被俘虜,生怕秦穆公殺了他,于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終于令秦穆公改變初衷,要求晉惠公割地求饒。晉惠公無奈之下只好將土地奉上,還把兒子公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zhì),這才使兩國的關(guān)系修好。
公子圉在秦穆公眼里,就是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夷吾,于是穆公便將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讓外甥成了自己的女婿。幾年之后,晉惠公病了,公子圉怕父親將國君的位置傳給別人,扔下懷贏逃回晉國,果然坐上了皇位。沒想到公子圉也是忘恩負義之人,竟然定下國策,與秦國老死不相往來,妻子也不要了。秦穆公一看這個女婿是個不義之徒,決定要幫重耳重奪晉國國君的皇位,遂把懷贏再次嫁給了重耳。論關(guān)系,重耳本是秦穆公的大舅子,但如今又成了秦穆公的女婿;懷贏一女嫁二夫,從前夫的妻子變成了前夫的叔母。
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趕走了公子圉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但誰也料不到,秦穆公扶持三代晉國國君,都遭到了背叛。晉文公拒絕與秦國往來之后,發(fā)憤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秦穆公直到晉文公死后才借機打敗中原霸主的晉國,終修得正果,稱霸一方。
一段稱霸的歷程,充滿了可笑的婚姻關(guān)系。兩國統(tǒng)治集團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互相聯(lián)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結(jié)成密切關(guān)系。而實質(zhì)上親家之間鉤心斗角,爭奪霸權(quán),兵戎相見。似乎“秦晉之好”這段“佳話”更適合用“秦晉之爭”來表達。
巫蠱奪命,誰之錯
西漢巫蠱連環(huán)案,誘因是漢武帝沉迷黃老巫蠱之術(shù),引發(fā)了妃嬪之間的斗爭。但其實質(zhì)卻并非簡單的后宮紛爭,而是整個朝廷勢力的斗爭,最終引發(fā)了“太子謀反”的驚天大冤案,導(dǎo)致漢武帝晚年妻離子散、眾叛親離,在后悔與沉痛中死去。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大半生所行功德可抵黷武之過,然而一個小小的巫蠱之術(shù),卻令武帝千古功名毀于一旦,難道巫蠱之術(shù)竟可怕如斯嗎?其實真正可怕的應(yīng)當是人心才對。
巫蠱連環(huán)案的事情源于漢武帝的一場幻覺。征和元年(前92)三月,趙敬肅王彭祖去世,夏季又逢大旱,宮外尚未安定下來,內(nèi)宮就出現(xiàn)了妃嬪以巫蠱互相攻擊的事件。本來妃嬪用厭勝之術(shù)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當時武帝也未放在心上,哪知道妃嬪們的斗爭愈演愈烈,最后竟互相誣陷對方用巫術(shù)詛咒皇上。漢武帝見狀很是不滿,一怒之下處死了大量宮人和一些外戚臣子。但他總是夢見有人在用木人詛咒他,一時間寢食難安。有一天他正坐在建章宮內(nèi)養(yǎng)神,忽然看到有一男子持劍走進中龍華門,本來應(yīng)該有重兵把守的中龍華門卻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
漢武帝心想那男子莫非是來刺殺自己的不成,于是大聲叫喊,哪知道男子扔下劍隱遁而去。嚇出一身冷汗的漢武帝大叫侍衛(wèi)護駕,并派人到皇宮內(nèi)搜查卻一無所獲。其實武帝一生殺人多多,很可能是因為心理原因,產(chǎn)生了有人欲找自己報仇的幻覺。但徹查的結(jié)果令他很失望,刺客沒有找到,反而在后宮和京城百姓家中翻出大量的木偶和咒符。漢武帝以此認為有人用巫術(shù)制造神魔來刺殺他,于是下令嚴查此事。“巫蠱案”就這樣掀開了帷幕。
君主身邊最不乏的就是小人,“巫蠱案”本來可以很快地過去,但是有人卻誣告當朝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施用巫蠱之術(shù)詛咒皇帝。公孫賀的夫人君孺是皇后衛(wèi)子夫的姐姐,所以漢武帝與公孫賀關(guān)系素來親密,公孫敬聲也因父親的關(guān)系擔任太仆一職,負責掌管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可是偏偏公孫敬聲不爭氣,驕奢淫逸,貪財好色,收受賄賂,結(jié)果被關(guān)了起來,公孫賀于是抓了到處劫富濟貧的陽陵俠客朱安世,想要借此立功,幫兒子將功贖罪。
朱安世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就托人上書漢武帝,稱公孫敬聲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并派遣巫師在天子所馳的馬路上埋木偶人詛咒天子。天子馬路本來就是公孫敬聲的管轄范圍,朱安世這一告發(fā)有理有據(jù),漢武帝立刻相信此事,就逮捕了公孫賀一家,交給了當時著名的酷吏杜周查辦。杜周公報私仇,不但殺了公孫賀父子,還將陽石公主和跟本案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諸邑公主一起殺了,只因諸邑公主與衛(wèi)子夫弟弟衛(wèi)青之子衛(wèi)伉是表親,而衛(wèi)伉與杜周結(jié)了怨。
雖然死了一群人,但漢武帝老來竟然多疑,認為還是有人想要害自己,于是將“巫蠱案”交給了自己的寵臣江充查辦。江充靠裙帶關(guān)系取信武帝,他的“公正無私”是故意裝出來的,但武帝卻相當放心地將巫蠱案交由他來做。在調(diào)查此案的過程里,江充完全將個人恩怨融入其中。在朝廷中,他最想扳倒的人就是太子劉據(jù),因為他曾經(jīng)抓了劉據(jù)的親信,劉據(jù)向江充百般求情,江充卻一意孤行,結(jié)果因此得罪了劉據(jù)。其實劉據(jù)對于此事早已經(jīng)忘到腦后,他也并不是記仇的人,但江充小人之心卻不這樣認為,只想著借巫蠱案誣陷太子和皇后衛(wèi)子夫。不過漢武帝對劉據(jù)疼愛至極,江充幾次陷害劉據(jù)都沒有成功,倒是劉據(jù)看出江充的歹心,一怒之下發(fā)動政變殺了江充一干人等。
已經(jīng)深居簡出、在長安城外甘泉宮養(yǎng)生的漢武帝不明就里,只知道太子殺了自己的近臣。恰在此時有人在武帝耳邊不斷吹風,說太子想要謀反。一開始武帝并不相信,便派了侍從去長安城探聽情況。侍從到城外轉(zhuǎn)了一圈,發(fā)現(xiàn)守備森嚴,沒敢進城,轉(zhuǎn)身便跑回甘泉宮稟告武帝,太子的的確確是造反了。或許是劉據(jù)倒霉,也可以說是漢武帝昏聵,就這樣聽信了小人之言,相信自己的兒子有謀反之心,于是向丞相劉屈牦發(fā)布敕令:立即發(fā)兵出擊,對造反者一律殺無赦。劉屈牦本來無心害太子,無奈天子之命不能違抗,便派兵攻打長安城。
劉據(jù)根本沒有造反之心,所以哪里有重兵抵抗宰相的軍隊,只得發(fā)動百姓死守長安。但百姓只知道“太子造反”之事大逆不道,所以劉據(jù)大失人心,最后兵敗如山倒,逃離了長安。沒過多久便被找到,而那時的劉據(jù)已經(jīng)自縊而死,其母衛(wèi)子夫早在他之前已經(jīng)上吊自盡。
一年以后,漢武帝才查清楚原來是奸臣搞鬼,害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除了為太子平反、追封劉據(jù),再沒有什么能夠挽回的。
小小的一樁巫蠱案,在皇帝的疑神疑鬼和小人的借機發(fā)揮下,使?jié)h王朝的宮廷內(nèi)外掀起了長達數(shù)年的血雨腥風,其實到頭來發(fā)現(xiàn)只是誤會一場,卻沒有任何人對此承擔責任。
殺光百名侄子的冷血皇帝
談起十六國那段歷史,北燕當屬重點。這個本是屬鮮卑族統(tǒng)治的朝代,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卻被一個姓馮的漢人統(tǒng)治了。慕容家統(tǒng)治北燕,一直到慕容云時期,發(fā)生了變故。慕容云本姓高,是高麗人,雖然他當了皇帝,但他認為自己并非鮮卑人,內(nèi)心十分自卑,為了收買人心,讓大臣們都對他服氣,他便天天大開府庫,賞賜文武百官,想著能夠拿金錢來籠絡(luò)人心。
其中馮跋是慕容云的擁立者,但慕容云卻對他心懷戒備,為了防止自己被刺殺,慕容云養(yǎng)了一幫武士在身邊,他吃睡都與這些武士在一起??蓻]想到,這些武士中有兩個名叫離班、桃仁的人,卻為了謀求皇位,將慕容云刺殺。
慕容云被殺后,馮跋帶領(lǐng)衛(wèi)兵,將離班、桃仁立斬于殿前。而馮跋為眾人所推,成為繼任慕容云皇位的人選。從他開始,北燕便改姓馮了,開始了由漢族人統(tǒng)治的時期。馮跋繼位后,依然沒有得到安寧,他的堂兄馮萬泥、侄子馮乳陳兩人不服,想要奪取皇位,幸好馮跋的二弟馮弘率兵把他們鎮(zhèn)壓了下去。
馮跋看到馮弘功勞甚大,便任馮弘為驃騎大將軍,晉封中山公。馮弘的權(quán)力從此與日俱增。馮跋在位22年間,國泰民安,他輕徭薄賦,崇尚儒學(xué),很是為國家做了一些好事情,讓那個亂世呈現(xiàn)出了少有的安寧。
但是公元430年秋,馮跋病危之時,爭奪君主之位的戰(zhàn)爭再次上演。馮跋寵妃宋氏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君主,便想謀反,而這件事情被馮弘得知,他率領(lǐng)衛(wèi)兵沖入皇宮之中,囚禁了宋氏母子,控制了大局,而病重的馮跋便在一片慌亂之中驚嚇而亡。
馮跋死后,馮弘自立為天王,廢殺太子馮翼。他不念舊情,為絕后患,將大哥的一百多個兒子通通殺光。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剛剛出生的嬰孩,馮弘都一個不留。自古篡位嗜殺前任后人的君主不在少數(shù),馮弘?yún)s能夠斬草除根,一個不留,也的確是歷史上罕見的血腥帝王。
殺掉所有馮跋的后人后,馮弘便霸占了大哥的貌美妃子,此舉令他一繼位便失掉了人心。眾叛親離之下,馮弘的幾個兒子為了不被自己的父親殺掉紛紛逃亡北魏。而當時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便乘機發(fā)兵,想要一舉殲滅北燕。
戰(zhàn)爭開始以后,馮弘連連敗退,為求自保,他不得不向南朝宋文帝求援,遣使稱藩。有利益可得,宋文帝當然愿意幫忙,他封馮弘為“黃龍國主”,并答應(yīng)出兵助北燕。但因為南宋距離北燕路途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北魏很快將北燕的城池攻破,馮弘流亡到高麗,被高麗王安置在北豐。
從高高在上的君主淪落到寄人籬下,馮弘的日子并不好過,高麗王與馮弘相處得也并不融洽,后來馮弘又求助于宋文帝,求宋文帝將他接走。得知此事的高麗王勃然大怒,他當即下令誅殺了馮弘全家。
得到如此下場,馮弘是咎由自取。
玄武門之變是被逼政變,還是野心篡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勤于政事,舉賢任能,體恤百姓,減輕刑罰,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國歷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歷史實情一直讓后人迷惑,而他后來修改國史的行為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629),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shè)置秘書內(nèi)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shè)于門下內(nèi)省北面,由宰相監(jiān)修。從此之后,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shè)機構(gòu),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于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沒有確定的答案,因此成為歷史上的一樁疑案,并引發(fā)后人對此的諸多不同觀點。
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為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為,李世民的皇位并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弒兄逼父的結(jié)果。這一行為并不符合封建法統(tǒng)和道德倫理,就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的。所以,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也為了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chuàng)立了宰相監(jiān)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tǒng)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實,作為帝王原本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qū)懗伞鞍采琊?,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為開創(chuàng)李唐王業(yè)的首功之人,給人民造成皇位本屬于他的印象,李淵退位后也就理應(yīng)由他繼承皇位。如此一來,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種說法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于當時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yōu)楸粍悠鸨康氖菫榱税牙顪Y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shè)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于維護李世民的統(tǒng)治,防止人們以此為例,起兵謀反。
以上說法多是各家的推測,并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jù)。但是李世民繼位后修改創(chuàng)業(yè)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為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們今天已經(jīng)很難判斷了。
唐宣宗裝瘋賣傻,不容易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武宗的叔叔。他原名李怡,做皇帝后才改名為李忱。唐宣宗在位期間勤儉治國,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體貼百姓,人民生活日漸富裕,使腐敗的唐朝呈現(xiàn)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在位期間曾經(jīng)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quán)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遂被稱為“小太宗”。
然而這樣一代明君,在他登基之前卻一直被視為傻子,這是為什么?難道唐宣宗真的是傻子?
其實不然,唐宣宗雖然表現(xiàn)得糊涂,其心里卻如明鏡一般??伤麨槭裁匆b傻呢?
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李忱是唐憲宗庶出的兒子,其母親鄭氏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于庶出和母親身份卑微的原因,李忱本當不了皇帝。后雖被封為光王,卻一個人在無人關(guān)注的角落里孤獨成長。他從小就顯得郁郁寡歡、呆滯木訥,與其他親王相處往往終日不發(fā)一言。在宮中,多數(shù)人都譏笑李忱呆笨,唯有他的哥哥唐穆宗知曉他的聰明,曾撫著他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p>
李忱長大后,癡呆情況愈發(fā)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guān)。當時李忱入宮謁見太后,不料剛好撞上有人行刺。雖然此事并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后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于是皇族宗親們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人一定被嚇傻了。此后無論大小場合,李忱就成了專門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
其實李忱不傻,他知道因為自己的出生背景注定不能稱帝,唯有在亂世之中才有可能奪取政權(quán)。穆宗繼位后庸庸碌碌,黨派之爭、藩鎮(zhèn)勢力和宦官勢力使得唐王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李忱裝傻讓宦官對他放松警惕,他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可以讓他奪取政權(quán)的機會。
當唐武宗發(fā)覺出這位皇叔有問題時,想要置他于死地??墒蔷驮谶@時,宦官仇公武救了他,并將他送出宮。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李忱就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仇公武等人決定擁立李忱做一個傀儡皇帝,然后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但是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wù)時,仇公武就傻眼了。因為對他來說,傻子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wù)有條不紊,和從前簡直判若兩人。
直到此時,仇公武才恍然大悟,明白當年武宗為什么要把這個“傻子”皇叔置于死地,那是因為在他愚癡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韜略??上С鸸涿靼椎锰砹恕?/p>
“金匱之盟”,杜太后難道有超能力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趙光義乃合法繼位,因為他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后來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zhì)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三年(962),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的天下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笤唬骸蝗唬芍苁雷谑褂變航y(tǒng)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zhuǎn)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于床前寫成誓書,趙普于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柜’),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p>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一千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這一盟約就成了宋太祖坦蕩無私的例證。直到清代,古文學(xué)家惲敬對盟約內(nèi)容提出了疑問。
21世紀40年代初,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tǒng)考實》,后收入《張蔭麟先生文集》,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除此之外,鄧廣銘、吳天墀、李裕民、顧吉辰、王瑞來等學(xué)者也持相似觀點,或懷疑此事的真實性或斷定“金匱之盟”實屬趙普偽造。
其理由大致如張蔭麟所言,建隆二年(961)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jīng)14歲。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也已30多歲,怎么會有幼主之說?杜太后憑什么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呢?實在沒有道理!如果確如杜太后所預(yù)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們還可以推測,也許杜太后憑經(jīng)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強解釋。但是,太祖活到50多歲,并沒有出現(xiàn)因自己早逝而使得幼子主政的局面。如果真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yīng)該命人打開金匱,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應(yīng)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呢?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也應(yīng)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合法繼位的有力證據(jù),但實際上卻只說了一個大概的內(nèi)容,而且內(nèi)容還多有含糊之處。更何況,太祖并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但對“金匱之盟”持肯定觀點的學(xué)者們也提出了相應(yīng)的證據(jù)。關(guān)于立此盟約的條件,持肯定論者認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親身經(jīng)歷過五代的動亂,這是一個王朝更替頻繁的特殊時期,五代君主13人,在位超過十年的絕無僅有,有7人死于非命,杜太后憑什么肯定宋太祖一定可以擺脫前任帝王的“宿命”,不會重蹈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終幼主執(zhí)政失國而終的覆轍呢?杜太后在趙匡胤剛當上皇帝時說出了“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茍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這一段話。杜太后認為剛剛建國,根基未穩(wěn),隨時有可能成為短命的“第六代”。盡管當時太祖正值壯年,但政治風云變化無常,哪里知道宋太祖會不會暴死?哪里知道宋太祖不會被人殺掉?假如真的發(fā)生了,十多歲的德昭顯然是不足以應(yīng)付之后的復(fù)雜局面的,而擁有豐富政治經(jīng)驗的趙光義,自然就是理想的繼承人。
“金匱之盟”疑案屬于皇家禁宮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罷,都是根據(jù)當時歷史事實、政治背景所作出的推斷。比較雙方的觀點,其資料和推斷均偏向于對己方所持觀點有利的一邊,因此越爭論疑點越多。
奪皇位,宋孝宗只用了十個女人
皇帝是古代競爭最為激烈的職業(yè),這個職位待遇高,權(quán)力大,而且還是終身制,可以世襲,所以前赴后繼的競爭者有如過江之鯽,但勝利者卻寥寥無幾,畢竟皇位只有一個,想要從這么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沒有點非常手段是不行的。
宋孝宗趙昚所使用的手段便是十個貌美如花的處女。作為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趙昚并非嫡出,他本來的名字叫作伯琮,不是前任宋高宗趙構(gòu)的親生兒子,而是趙匡胤的后人,是趙匡胤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
自從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后,宋朝的皇帝便沒再從趙匡胤的后人中出現(xiàn)過,按道理,趙昚沒有機會登上皇位。但從1127年,宋欽宗脅迫宋徽宗困守東京汴梁時,局面才有了轉(zhuǎn)變。當時剛剛滅掉遼國的金國一鼓作氣,攻進了宋朝的首都,將這兩個皇帝全部俘虜,同時還抓走了宗室、大臣、后宮嬪妃共計3000多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對于宋王朝來說是恥辱,但對于趙昚來說卻是一個機會。
當時僥幸逃過一難的康王趙構(gòu)在河南商丘登基稱帝,創(chuàng)立了南宋,趙構(gòu)即日后的宋高宗。但宋高宗安穩(wěn)日子沒過幾天,就遭到了叛亂,他唯一的兒子在這次叛亂中喪命,而后在建炎二年,金兵攻入了宋高宗所在的揚州城,當時他正和一名妃嬪溫存,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失去了生育能力。
眼看著香火難以為繼,為了保住趙家的香火,宋高宗從老趙家后人中千挑萬選,選出了一名候選人,即趙昚。為了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宋高宗為趙昚安排了最好的老師,之后在趙昚成年后對他又是不斷地加封,但就是不肯將他封為太子。因為宋高宗始終不死心,他試遍各種偏方,想要生出自己的子嗣,但20多年過去了,卻毫無效果,宋高宗也只得把心思放在了趙昚身上。
而不立趙昚為太子還有一個原因,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十分喜歡一個名叫趙琢的人。他從小在宮中長大,深得韋太后喜愛,所以韋太后想立他為太子。這令宋高宗十分為難,為了更清楚這兩個人誰才是帝王之才,宋高宗想出了一個測試的辦法,他派人挑選了20名絕世美女,分別給趙琢和趙昚送去,想測測這兩個人的人品和定力。
結(jié)果過了一段時間,當宋高宗將這20名美女重新召回的時候,結(jié)果出乎意外,他發(fā)現(xiàn)送給趙昚的10個美女還是貨真價實的處女,而送給趙琢的則已經(jīng)不是了。通過這件事情,讓宋高宗最終立了趙昚為太子。
其實,并非是趙昚的定力好,而是他有一個好老師史浩,此人深諳帝王之心,他告訴趙昚千萬不要碰這10個美女,這很可能關(guān)乎他將來一生的前程。聽了老師的話,趙昚自然不敢輕舉妄動,最后趙昚就這樣贏得了宋高宗的青睞。
紹興三十一年(1619)九月,金國再次南下進犯,受到南宋的抵抗后,金兵退去。但此時,宋高宗一直奉行的求和政策受到了軍民的一致聲討,迫于壓力,宋高宗終于將皇位讓了出來,趙昚才算正式坐上了龍椅。
這個用10個女人換來皇位的男人可以說是南宋一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他36歲登基,大力重用主戰(zhàn)派,積極備戰(zhàn),一心想要收復(fù)失地。但可惜那時的南宋早已朝中無人,幾次征戰(zhàn)相繼失敗。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趙昚不得不放棄收復(fù)失地的想法,轉(zhuǎn)而將精力放在內(nèi)政治理上。他從政府、農(nóng)業(yè)、軍事等多個方面同時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南宋煥發(fā)出了難得的生機。
在趙昚的積極治理下,南宋頹廢的氣象一掃而光,后世將他治理的這段時間稱之為“乾淳之治”。國富兵強后,趙昚還是想要收復(fù)失地,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所看重的大將軍虞允文病死四川,此后他手下再也沒有能夠北伐的大將,于是,趙昚也就一直致力于內(nèi)政,直到去世。
朱元璋殺劉伯溫,原因不復(fù)雜
劉基,號伯溫,心思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戰(zhàn)場上,劉伯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中,他極其準確的判斷力起到了制勝的關(guān)鍵作用。
然而,明朝開國后,劉伯溫只得了個次一等的伯爵封號,并且俸祿還是眾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伯溫最終命喪黃泉,竟與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仔細品評個中因由,不難發(fā)現(xiàn),劉伯溫那身料事如神的本事,使他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但在助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點。
朱元璋是個很重鄉(xiāng)土觀念的人,而劉伯溫卻是個外鄉(xiāng)人,這在情分上已經(jīng)有失親密。何況劉伯溫料事如神,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朱元璋準確。從龍灣之戰(zhàn)到救援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朱元璋本就嫉賢妒能,又豈有如此寬廣胸襟,容得下比他強的人長期留在身邊?加之劉伯溫的那些計策并非安民之計,而是權(quán)謀之策,用在陰謀政變的風起云涌中必有一番作為。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除之而后快。
劉伯溫最致命的失誤,驗證了“禍從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誰更適合出任丞相一職的問題找劉伯溫談話,言語之中暗藏試探玄機。劉伯溫并非等閑之輩,但最終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長地說出只有劉伯溫能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說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p>
此話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徹底與劉伯溫決裂,始終是個難解之謎?;蛟S是朱元璋的偏見,或許是后人的誤讀,總之它被看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為其后來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筆。
至于劉伯溫的死因,同樣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還給他送了補藥。劉伯溫吃過補藥,病情不見好轉(zhuǎn)反而日益嚴重,不久之后病逝。劉伯溫與胡惟庸,當時早已是死對頭,朱元璋眼看著兩虎相爭而不動聲色,盡顯帝王權(quán)謀。雖然“下毒謀害劉伯溫”也是后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但以胡惟庸當時的權(quán)勢和處境,實難如此囂張跋扈,這不得不讓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許,甚至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頭大患。
以上種種,也許不過是籠罩在陰霾之下的臆測。事實如何,恐怕再難考量,就留待有心之人的考證吧。
朱棣人生的最大秘密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他統(tǒng)治的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朱棣生于應(yīng)天,恰逢戰(zhàn)亂,被封為燕王,后發(fā)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廟號“太宗”,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明成祖的生母到底是誰,至今還是個謎,這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關(guān)于他的生母是誰,數(shù)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他的妾則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后,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他庶子不得覬覦。明成祖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但經(jīng)歷代學(xué)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并不是馬皇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guān)系到他的身世,更是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
有人說朱棣、朱橚的生母是高麗人,姓“碽”(音“wen”)。是高麗國進貢給朱元璋的妃子,她生下朱棣未足月,即被馬皇后折磨而死?!按b”妃生下朱棣一月即死,照此推斷朱棣與朱橚為一胎同胞。但是朱棣生于1360年,朱橚生于1361年。朱棣出生之時,朱元璋割據(jù)江南,尚未稱王,元朝仍舊統(tǒng)一北方,劉福通未死,陳友諒、張士誠未滅,怎么會有高麗國進貢妃子?所以,此觀點并不符史實。
另有一說,朱棣根本不是朱家血脈,而是遺元后代。蒙古《黃金史綱》中說大都城破時,元順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已經(jīng)懷孕三個月,沒有來得及逃出,躲在一個大甕中避難。被明軍搜出后被朱元璋納為妃子,稱為翁(甕)氏。弘吉剌氏當時心想:“如果七個月后產(chǎn)子,則必然會被朱元璋當作野種所殺。如果分娩在10個月后則會被朱元璋當作他自己的親兒子撫養(yǎng)。”于是向天祈禱再添三月孕期。果然懷孕13個月才分娩,產(chǎn)下一子,就是朱棣。當時朱元璋夢到東西二龍相斗,西龍被東龍打敗。解夢的巫師告訴他這代表他的兩個兒子爭位。西龍是漢后的子孫,而東龍是翁妃的子孫。朱元璋聽后認為翁妃來自蒙古,本屬自己的敵人,讓她的兒子繼承大統(tǒng)不好,于是就把朱棣貶去邊疆鎮(zhèn)守。
然而《明史》上的說法,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馬氏所生,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因為明初朱家皇室娶蒙古人為妃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就給自己的兒子秦王朱樉娶擴廓鐵木爾的女兒為妻??赡苤扉Φ哪赣H早死,由馬皇后代為撫養(yǎng)成人。至于這個蒙古皇妃是否以前屬于元順帝則大可存疑。如果朱棣真的是蒙古人,那么也就是說,歷史上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差不多300年的明朝皇帝,其實從第三個皇帝起就已經(jīng)是姓弘吉剌的蒙古人了。
盡管至今仍然不知朱棣生母是誰,但他不是馬皇后親生是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雖然朱棣反復(fù)修改了史書,并消滅了許多證據(jù),但破綻還是存在的。明史《黃子澄傳》中,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睆倪@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队罉穼嶄洝分幸灿涊d了他們兩個是同母兄弟,但問題在于,他們的親生母親是誰?這一謎題還有待細細考證。
知識分子的悲?。壕鹊昧藝遥炔涣俗约?/p>
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就不缺少力挽狂瀾的氣質(zhì),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在明朝就有這么一位從平民階層走出的硬朗人物。如果不是他在蒙古瓦剌部進犯京師的守城保衛(wèi)戰(zhàn)中大喊“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或許明朝的歷史就得重新書寫了。但是這樣的英雄人物最終卻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秋,由于蒙古瓦剌部侵犯大明江山,英宗采納宦官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由于組織不周且前線指揮由宦官獨斷導(dǎo)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這時人心惶惶,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扶持郕王即帝位,為明景帝。之后,瓦剌挾持英宗偷襲大明計謀不成,于謙取得了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景泰元年(1450),瓦剌部向大明請和,并歸還英宗。八月,明王朝接回英宗,但是一朝不能有兩個皇帝,于是英宗就成了“上皇”,由于英宗的歸來,各地政局產(chǎn)生了一些動蕩,后都被于謙平定。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發(fā)動宮廷政變,擁立英宗重登大寶,就在當天于謙就被傳命逮捕。于謙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圖謀不軌,罪至當誅。石亨曾是于謙的部下,經(jīng)于謙提拔才至將軍位,在京師保衛(wèi)戰(zhàn)中也曾立過戰(zhàn)功,但是此人經(jīng)常藐視大明律法且多行不義,于謙曾就此參劾他,他由此對于謙恨之入骨。徐珵,即后來的徐有貞,在京師被圍的時候他就是力主遷都的一派,京師保衛(wèi)戰(zhàn)后,明景帝罷免了徐珵的官職,為此他托于謙替自己向景帝求情,無奈景帝對徐珵極為反感,復(fù)官不成,他將這筆仇怨就記在了于謙頭上。
明英宗在當石亨等人力主要殺于謙的時候,他公正地說:“于謙實有功,不忍心殺害功在社稷之人”。這時力主要殺于謙的人就把當年其“社稷為重,君為輕”不顧英宗死活的主張告訴了英宗,甚至還強調(diào):“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剛剛擁立你做皇帝,要肅清朝野,名不正則言不順,不殺于謙,有誰會承認新皇帝?”這樣英宗才痛下決心殺了于謙。
與于謙一同被逮捕的王文受刑時不停為自己辯解,于謙卻高聲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英宗在下令搜查于謙家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于謙的家里除了打仗用的盔甲和劍器外竟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了。
據(jù)史料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石亨、徐有貞等要趕盡殺絕,宦官裴某救于謙的兒子逃過奸黨的追殺,還有人不顧個人生死,收殮于謙的遺骸。
成化初年,于謙的兒子于冕被赦免,他上疏為父申冤,這才得以恢復(fù)于謙的官職和賜祭?;实鄣恼a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wèi)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quán)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jīng)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边@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guān)部門年節(jié)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其實于謙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謂嘉獎,因為這些所謂的天子似乎并沒有評價于謙的資格,明英宗之前有過無數(shù)的皇帝,在他之后還會有很多,而于謙是獨一無二的。
沒背景的努爾哈赤靠什么逆襲
一代英杰努爾哈赤是明末建州女真族的首領(lǐng)。他憑借13副祖?zhèn)麈z甲闖天下,馬上征戰(zhàn)40余年,于1616年建立后金,即汗位。原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努爾哈赤是如何統(tǒng)一建州女真各部落,脫穎而出,建立后金政權(quán)的?
努爾哈赤本出生于建州女真一個貴族家庭里,祖父和父親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也是明朝封的建州左衛(wèi)官員。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xí)騎馬射箭,有一身好武藝。10歲那年,母親死去,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努爾哈赤不得不離開家庭,和當?shù)匦』锇橐黄鹪谏搅执颢C、挖人參、采松子、拾蘑菇,然后將這些山貨帶到撫順賣掉,掙錢過活。努爾哈赤就是在那里接觸到了許多漢人,并且學(xué)會了漢文。
建州女真的部落總是互相攻殺,因此明朝駐軍將領(lǐng)也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來加強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努爾哈赤25歲那年,建州女真部土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帶引明軍攻打古勒寨城主阿臺,而阿臺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的妹妹。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去古勒寨探望努爾哈赤的妹妹,不巧正碰上明軍攻打古勒寨,在混戰(zhàn)中兩人都被明軍殺害。
努爾哈赤悲痛不已,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說:“殺我祖父、父親的人是尼堪外蘭,只要你們把尼堪外蘭交給我,我也就甘心了?!比欢鞒倮糁话阉娓?、父親的遺體交還他,卻不肯交出尼堪外蘭。由于念及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軍,于是努爾哈赤滿腔悲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親留下的13副盔甲,分發(fā)給他手下兵士,向土倫城進攻。努爾哈赤英勇善戰(zhàn),尼堪外蘭不是他的對手,狼狽逃走。努爾哈赤攻克了土倫城,繼續(xù)追擊,趁機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蘭東奔西竄,最后逃到了鄂勒琿(今齊齊哈爾附近),請求明軍保護。努爾哈赤也追到那里。明軍看他不肯罷休,怕因此引起戰(zhàn)爭,就讓努爾哈赤殺了尼堪外蘭。
自從努爾哈赤消滅了尼堪外蘭之后,就名聲大噪。又過了幾年,努爾哈赤就統(tǒng)一了建州女真。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當時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最強。公元1593年,葉赫部聯(lián)合滿蒙九個部落,結(jié)成聯(lián)盟,合兵三萬,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聽說九部聯(lián)軍來攻,事先做好迎戰(zhàn)的準備。他在敵軍來路上埋伏了精兵,并且在路旁山嶺邊安放了滾木石塊。一切安排妥當,他安安穩(wěn)穩(wěn)睡起覺來。他的妻子看了很著急,把他推醒,問他:“九部兵來攻打,你怎么睡起覺來,難道你真的給嚇糊涂了?”努爾哈赤笑著說:“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著?!?/p>
第二天,探子回報敵兵人數(shù)眾多,將士們聽了也有點害怕。努爾哈赤就告訴將士們:“別害怕,現(xiàn)在我們占據(jù)險要地形,敵兵雖然多,不過是烏合之眾,一定互相觀望。如有哪一個領(lǐng)兵先攻,我們就殺他一兩個頭目,不怕他們不退?!?/p>
九部聯(lián)軍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嚴陣以待,先派出100騎兵挑戰(zhàn)。葉赫部一個頭目沖來,馬被木樁絆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殺了,另一頭目看到這情景也嚇昏過去。這一來,九部聯(lián)軍沒有統(tǒng)一指揮,四散逃竄,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擊敗了葉赫部。又過了幾年,基本統(tǒng)一了女真族各部。
多爾袞生前不稱帝,死后卻謀逆
多爾袞少年得志,一生戰(zhàn)功顯赫。他帶領(lǐng)滿洲士兵攻入北京,幫助年幼的順治帝一統(tǒng)中原,開啟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篇章。開國定制的多爾袞位高權(quán)重,卻在正值壯年時突然發(fā)病去世,死后不久便被朝廷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產(chǎn)、罷廟享、斷其后嗣、掘墓、開棺、鞭尸……這些鮮血淋漓的殘殺,都是政治舞臺上權(quán)力爭斗的結(jié)果。
多爾袞是個文武全才,一生卻跌宕起伏。他為何會在爭奪后金汗位時失敗,他是否有意奪取大清帝位,他與孝莊皇太后的關(guān)系如何?多爾袞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多爾袞死后獲罪,遭到殘酷而血腥地反攻倒算,至于獲罪原因,史書歸罪為他想當皇帝。但是乾隆帝卻認為這是“誣為叛逆”。那么多爾袞是否真的有叛逆之心?
少年得志的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后,與皇太極爭奪后金汗位失敗,其母阿巴亥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因所謂的太祖遺命而自盡殉夫。得寵于努爾哈赤的多爾袞本是最有可能繼承汗位之人,卻被皇太極代替,內(nèi)心的不甘可想而知。但多爾袞通過卓著的戰(zhàn)功,逐漸獲得皇太極的信任,也正是通過這種信任,他開始逐漸削弱昔日曾打擊他與母親的敵對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quán)柄。
皇太極死后,多爾袞所做的幾項決定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對帝位有野心。
第一,多爾袞擁立了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這是他權(quán)衡各方力量后做出的決定。因為皇太極死后,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最大對手就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綜合各方面條件來說,豪格與多爾袞勢均力敵,但是豪格卻在爭奪過程中取得了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持,這給多爾袞造成了更大的威脅。權(quán)衡利弊,選擇福臨繼位,就可以有效地阻止豪格奪得帝位,而且年僅六歲的福臨,在多爾袞看來也只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很容易掌控。這樣的做法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把皇位給一個孩子總要好過給一個強勁的對手。對多爾袞而言,福臨也只是暫時替他保管皇位而已。他需要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打擊自己強勁的對手。
第二,福臨繼位之后,多爾袞對小皇帝的態(tài)度很放任。福臨無法親政,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開始逐漸培植自己的勢力。一方面,多爾袞放任福臨玩樂,不為他選擇老師來教導(dǎo),也可以說是多爾袞并不希望其成材,以此來減少福臨對自己的威脅。另一方面,多爾袞也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順治七年,多爾袞還以自己的正妃元妃去世為由,強行要求小皇帝到攝政王府向他請安,這顯然就是在向小皇帝示威。此時的多爾袞幾乎已經(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皇帝。
第三,多爾袞對待曾經(jīng)的敵人豪格和舒爾哈齊的態(tài)度。多爾袞對共同主政的舒爾哈齊懷恨在心,因為舒爾哈齊曾先主張立豪格為帝,而后又同意立福臨,就是沒投多爾袞的票,多爾袞早就對此耿耿于懷。于是多爾袞巧立各種罪名,最后把舒爾哈齊擠出了權(quán)力中心,由自己的胞弟多鐸取代了舒爾哈齊。同時多爾袞也向著自己的主要政敵豪格開刀,將豪格廢為庶人。雖然有小皇帝為豪格求情,但是豪格終究沒有逃出多爾袞的手心,冤死獄中。豪格死后,出于政治上的報復(fù)心理,多爾袞將豪格的正妃娶入王府之中,成為自己的繼妃。
多爾袞相繼除去兩位主要政敵之后,順治五年,代善去世,多爾袞又減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其后不到一個月,多爾袞便稱皇父、攝政王。在此之前,順治為了安撫多爾袞,已經(jīng)賜封其為皇叔父攝政王?,F(xiàn)在由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意義卻相差千里,現(xiàn)在就相當于兩個皇帝,多爾袞的野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
多爾袞死后下葬之時,還偷偷將生前準備的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放入棺內(nèi)。而這些東西,也只有皇帝才擁有使用權(quán)。
多爾袞生前沒有公開稱帝,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實力不能與皇權(quán)相抗衡,但是種種跡象表明,他確實是有謀逆之心。
康熙選中乾隆的歷史真相
乾隆是在12歲那年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爺爺康熙帝,他自然不知這次見面將會完完全全地改變他乃至整個王朝的命運。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跟自己12歲的孫子弘歷在圓明園“偶遇”了,殊不知這一次偶遇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純粹。弘歷的父親雍親王并不是等閑之輩,他看得出自己的兒子弘歷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就找了機會閑聊般的跟康熙提起:“您還有兩個孫子打生下來都還沒有機會一睹圣顏呢?!弊约业娜?,康熙并沒有想太多,況且見見自己的孫子一享天倫,對于此時的康熙也算心中歡喜之事。其實,老康熙并不是看不出雍親王想要引薦兩個孩子的意圖,只是眼前這個人也非平庸之輩,臨時布置給他的任務(wù)從來都能很好地完成,他想推薦的人,肯定有值得一見之處,所以便欣然應(yīng)允。于是便約定了時間、地點,見見自己的孫子。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駕臨牡丹臺,把酒臨風,心情愉快。一見到這兩個孩子,老皇帝不覺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晝沒有給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歷卻讓康熙過目難忘。這個孩子身材頎長,容貌清秀,的確與眾不同。特別是兩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動著不同尋常的靈氣與沉靜。剛才行禮的時候,康熙帝注意到他一舉一動敏捷得體,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段孩子常有的緊張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歲的弟弟弘晝就明顯拘束得多。
憑著豐富的閱人經(jīng)驗,老皇帝確信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他慈愛地招招手,讓弘歷站到自己面前,詢問起他的功課。弘歷落落大方地背了幾段經(jīng)書,從頭到尾清晰地講解了一遍。這更讓康熙倍加欣喜,確信這是他見過的所有孫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
康熙畢竟是一朝明君,不會依靠自己的感覺行事。當時人們比較迷信生辰八字,康熙不但迷信這個,甚至還比較認可一個算得很準的“羅瞎子”。所以牡丹亭見過弘歷后,便命雍親王寫下弘歷的八字給自己審閱。
不出康熙所料,這孩子的八字也與眾不同。1929年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首批公布的內(nèi)閣大庫檔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時寫的批語。內(nèi)容如下:“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時)。此命貴富天然,占得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xué)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zāi),并不妨礙。運交十六歲為之得運,該當身健,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賢最能,子息極多,壽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禎祥。”中國古代的命相之理,有一套固定的推算方法。按命相理論,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煉秋金,是天賦甚厚的強勢命造,術(shù)語稱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為駟馬乘風,主大富貴。
又過了幾天,康熙再次駕臨圓明園,吃了一頓飯后,宣布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將弘歷帶回宮中養(yǎng)育。在此之前,康熙只見過這個小孫子一次而已,他給自己的印象的確與眾不同,處事不驚慌,不爭奪,容貌清秀,充滿靈氣,但這些都不足以讓老皇帝下定決心帶他回宮。真正促使他做出決定的,也許應(yīng)該是弘歷這與眾不同或者說具有帝王之相的八字。
慈禧為何不廢掉光緒帝
慈禧發(fā)動政變以后,將光緒帝囚禁在西苑的瀛臺,它四面環(huán)水,實為一小島,唯一通向陸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橋。光緒被軟禁后,服侍光緒的太監(jiān),均由李蓮英親自挑選,對光緒帝名為服侍實為“管教”。據(jù)說某年冬天,南海水面已經(jīng)結(jié)冰,一日光緒帝微服出行,孰知剛走不遠,便被守門人發(fā)現(xiàn),即被“跪阻”。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后,居然命人將冰鑿開,以防其逃走。這似乎還不足以泄憤,在政變后的幾天里,慈禧又陸續(xù)把過去侍奉光緒帝的太監(jiān)全部發(fā)落,對珍妃更是痛下狠手,將她囚禁在冷宮中,就是今日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
雖然慈禧已經(jīng)將光緒帝變?yōu)榍敉?,但她依然心存隱憂。畢竟自己垂垂老矣,而光緒帝只是幾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緒帝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成為大清皇帝。因此,她有了廢掉光緒帝的計劃。
首先,折殺光緒帝在大臣面前的威嚴。慈禧指揮鎮(zhèn)壓了變法運動以后,多次組織大臣圍攻、訓(xùn)斥光緒帝,為光緒帝羅織罪名。在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政變當天光緒帝被圍攻和慘遭訓(xùn)斥的場面。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聲勢。這讓朝野上下極為震動,光緒帝四月份還在雷厲風行地主持變法,此間未曾聽說身體不適,緣何慈禧在鎮(zhèn)壓變法的同時突然昭示天下:皇上已患有重病,連太醫(yī)都不可醫(yī)治。
第三,選擇宗室近支之子立為大阿哥,為同治帝立嗣。要廢黜在位的皇帝,就必然要確立一位新皇帝。
光緒帝患“重病”以及立溥儀為大阿哥的消息傳出后,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慈禧企圖廢帝的陰謀也隨之被人看穿。但兩種勢力的反對,使慈禧陷入被動的泥沼,也迫使慈禧終止廢掉光緒的計劃。
首先,國內(nèi)工商界人士聯(lián)名致電慈禧反對罷黜光緒。
慈禧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儀為大阿哥”的諭旨頒發(fā)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獲悉,將詔諭刊登在日報之上。于是上海一時人聲鼎沸,上海的電報總辦經(jīng)元善聯(lián)合上海紳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諫阻慈禧廢黜光緒帝的企圖與行為,力求?;省=?jīng)元善之舉在全國各地得到了響應(yīng),因此,給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其次,各在華列強反對強烈。
變法失敗以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迅速壯大勢力,全面控制了朝局。出于維護在華利益的需要,在華列強認為,支持光緒帝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對自己在華利益更為有利。于是,當獲悉光緒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們一再要求覲見光緒帝,力圖摸清光緒帝病情的真?zhèn)巍T诠饩w二十四年九月初四這天,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國使館醫(yī)生,提著自己的藥箱,走進了紫禁城皇宮大門,此行非比尋常,他不僅僅以西方醫(yī)學(xué)之代表的身份來為清廷皇帝檢查身體,更代表了在華列強對當時的清廷應(yīng)由誰來主政的意愿。不過,這樣的行為也是不合常理,史無前例的。沒有史料記載慈禧為什么會同意西醫(yī)來給光緒帝診病,但多半是出自于她對列強在華勢力的無奈。
多德福診病的結(jié)果是光緒帝病情無大礙,唯患血虛之病。
自此,慈禧感受到了列強的強硬態(tài)度,不能不有所顧忌。于是,暫且收斂了廢帝活動。
能干的奕,無為的咸豐
道光帝在69歲時,肺病加重,御醫(yī)們無力回天。公元1850年2月25日的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圓明園的慎德堂,這位一輩子碌碌無為的皇帝終于壽終正寢了?!肚迨犯濉贩Q“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喪哀毀,三十年正月崩”。
既然皇帝死了,那么就要有新接任的君主,其實道光皇帝早在五年前就做出了這個決定,按照清朝當時秘密立儲的方法,新接任的君主早就塵埃落定了。道光帝死前的六個小時,他有氣無力地宣布了大清國下一任君主的人選。
當時,在慎德堂內(nèi),燈火輝煌,所有御前大臣、內(nèi)務(wù)府大臣、軍機大臣、近支親貴、皇子皇孫們都守在道光皇帝身邊,等待著最后謎底的揭曉。太監(jiān)捧來了長寬厚為32×16.7×8.7厘米的譎匣,這是一個楠木匣子,里面放著的正是關(guān)于繼承皇位人選的文件。
這個匣子上沒有上鎖,只是貼著一個封條,封條上寫著“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個字。這是道光親手封上的,如今,這個匣子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撕掉封條,將封藏的秘密展露出來。
盒子里有兩道用朱筆寫成的十分簡練的密旨,咸豐帝拿起其中一道注著滿文的密旨宣讀:“皇六子奕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而后他又宣讀了第二道旨意:“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p>
奕是個有作為的皇子。他重用湘淮軍閥,引進西洋長技,曾使得清王朝出現(xiàn)過短暫的“同光中興”。這樣一個皇子,卻最終沒能成為皇太子,原因何在,耐人尋味。在立儲之事上,道光皇帝也是十分為難的。他一共有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都有可能繼承大統(tǒng)。
但如果從年齡、樣貌、德智體美等種種方面考慮,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兩個人能夠勝任。二人均為庶出,在年齡上僅差一歲,同在一起讀書習(xí)武,而且聰明的奕更加受到道光的寵愛,但為什么最終奕卻沒有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對此,史料有一段隱晦的記載: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fā)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p>
奕收獲雖多,但奕詝卻能夠意識到生命的價值,認為春天是鳥獸孕育的季節(jié),他不忍殺生。這正是一個君王需要的仁慈之心,也正是看到這一點,道光皇帝的天平便傾向了后者。不過,仔細分析,奕詝有可能是自己無能,打不到獵物,便說出這樣一番強詞奪理的論調(diào),也有可能是奕詝性格軟弱,不夠強硬。
但不管怎么說,道光皇帝選擇了奕詝繼承大統(tǒng),卻是讓清政府日后的發(fā)展陷入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沉淪之中。奕詝的資質(zhì)在清代諸帝里雖是中等偏上,但是他身體很弱,卻縱情聲色,在31歲的時候便去世了。
而后的清朝便一直走下坡路,倒是奕,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大權(quán)在握,之后的垂簾聽政、帝后黨爭之類的變動他都參與其中。假使當日奕當上皇帝,也許清朝歷史會被改寫,也許,這些將清朝推向滅亡的活動都不會發(fā)生,那么大清朝也就能茍延殘喘更多些時日了。但這也不過是“也許”罷了。
楊秀清“逼封萬歲”是真是假
清朝末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曾經(jīng)盛極一時,然天京事變使得太平天國由盛轉(zhuǎn)衰,進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徹底失敗。東王楊秀清成為天京事變的犧牲品,多數(shù)人認為是因為他在變亂18天之前的“逼封萬歲”之舉激怒了洪秀全,從而招來殺身之禍。
對于楊秀清的死因,本就眾說紛紜,而關(guān)于他“逼封萬歲”一事,更是爭議非常。在史學(xué)界幾乎已成定論的楊秀清“逼封萬歲”之說,現(xiàn)如今遭到越來越多人的批駁,甚至有人認為,“逼封萬歲”之說可以被徹底否定。
首先被否定的便是記載此事的史料來源。最早記載“逼封”事件的是知非子的《金陵雜記》與張汝南的《金陵省難紀略》,書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逼封萬歲”的經(jīng)過及之后發(fā)生的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的沖突。然而所述內(nèi)容不僅多有荒誕之處,而且“此卷系近日情形,告聞之于遇難播遷之人,及被擄脫逃之輩,方能知之最詳,言之最確,復(fù)為成一編,參以己見”。不僅不是親眼所見,還加上了自己的看法,如此敘事,豈可盡信?此外,太平天國的后起之秀,忠王李秀成寫的《李秀成自傳》中,也提到確有此事。然而“天京變亂”發(fā)生時,李秀成正在句容一帶作戰(zhàn),對于在此之前的“逼封”之事,只能是道聽途說,更難以此為據(jù)。與上述史料來源相比,無論是太平天國的內(nèi)部文書還是清朝的官方文書,均無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由此不得不令人懷疑此事的真實性。
其次,若楊秀清真的曾經(jīng)“逼封萬歲”,那他是為了什么?此時的楊秀清,已經(jīng)集神權(quán)與軍權(quán)于一身,只要他“代天父傳言”,就連洪秀全都不得不從,為何不直接借天父之言命令洪秀全讓位于他,反而多此一舉地“逼封萬歲”,這既沒有改變他與洪秀全的實際地位,又暴露了他意欲奪權(quán)的野心?楊秀清并非泛泛之輩,此等權(quán)謀策略,他不可能不知,更不可能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第三,在楊秀清死后沒多久,洪秀全便大張旗鼓地為其平反,甚至將楊秀清被殺之日定為東升節(jié)。洪秀全在《賜英國全權(quán)特使額爾金詔》中說道:“爺遣東王來贖病,眼蒙耳聾口無聲,受了無盡的辛戰(zhàn),戰(zhàn)妖損破頸跌橫。爺爺預(yù)先降圣旨,師由外出苦難清,期至朝觀遭陷害,爺爺圣旨總成行。”由此可見,洪秀全也認為楊秀清之死是遭人陷害的。如此一來,楊秀清“逼封萬歲”激怒洪秀全而招來殺身之禍的說法,便被徹底否定了。
最后,若真無“逼封”之事,那么此說從何而來呢?既然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記載,也沒有合情合理的事實依據(jù),就不能不說這只是謠言。而這個謠言的最大受益者,便是因“逼封”而“受盡委屈”的洪秀全。楊秀清不僅曾因“代天父傳言”而杖責過洪秀全,而且在朝中獨攬大權(quán),自恃功高蓋主,飛揚跋扈。以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權(quán)謀,足以威脅洪秀全的統(tǒng)治地位,洪秀全要除掉他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一個合理的說法以穩(wěn)定軍心、安撫民意罷了。而“逼封萬歲”之舉足以讓楊秀清“死有余辜”。
如此看來,“逼封萬歲”的確子虛烏有。然而,對上述批駁有所懷疑的,大有人在。
其一,太平天國的內(nèi)部文書中沒有關(guān)于“逼封”事件的記載,很可能是因為此事涉及領(lǐng)導(dǎo)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糾葛,不宜載入史冊。而且天京陷落時天王府被大火燒毀,導(dǎo)致文書檔案付之一炬,所以無法找到相關(guān)記載。
其二,天京事變時,李秀成已是地官正丞相,后又被封為忠王,在太平天國后期與陳玉成同掌軍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對天京事變的內(nèi)情必有所了解。雖沒有眼見為實,但也不至于信口開河。
其三,洪秀全在楊秀清死后不僅不揭露他“逼封”之罪,反而為其平反,并深表懷念之情的做法,并不足以證明“逼封”之事子虛烏有,而是洪秀全施展的政治手段。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撇清他指使韋昌輝殺害楊秀清的罪名,而且可以拉攏東王黨羽為他所用。之后洪秀全掉轉(zhuǎn)矛頭直指韋昌輝,便可看出他籠絡(luò)東王黨羽的高明之處,起碼能夠免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