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彭明先生
陳鐵健(注: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
2011年12月2日,京城普降第一場冬雪。記得40年前的1961年12月,也是雪花飄舞的一天下午,我從京西溫泉鎮(zhèn)坐公交車進城。3個小時的顛簸后,到達東廠胡同一號黎大德堂東山八角亭時,已是燈火通明。
那時,李新、蔡尚思、孫思白、陳旭麓、彭明諸公,帶領一批助手和學生,集中于近代史研究所,編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四卷本)。東山是人工堆砌的假山,略高于平房屋脊,東端突出部,在藤蘿枝蔓中有一座八角亭。原是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議論軍國大事之所。亭南行10米向西,在長約50米,寬約30米的山上平壩中,建有一排平房約10間。寫書組的蔡、孫、陳、彭各住一間,正在研究蔣介石的何干之也有一間。每間工作室近20平方米,置桌、椅、床、書架、衣架,白天寫書,晚間睡眠,周末在京者可返家,京外來者只能在此照舊工作或小憩。八角亭是寫書組的辦公室兼會議室。我的大學同班同學李義彬,這時住在八角亭,兼做寫書組的日常輔助事務。當時我由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借到東北三省抗日聯(lián)軍史稿編纂委員會,在中央檔案館復制中共滿洲省委和抗日聯(lián)軍的檔案文件。義彬不時邀我到八角亭小聚,把兩張辦公桌拼接,就是我的臨時床位。住在平房的彭明先生,就是在八角亭與義彬談事時,由義彬介紹認識的。
“哈哈!鐵健,鐵一樣的健康,不過……”一句話沒說完,我已深深為他的爽朗、率直、平易、親切的樂天派性格所打動。我那時身體不好,又黑又瘦。經(jīng)濟困難時期尚未結(jié)束,多數(shù)人面有菜色。彭明先生的“不過”,顯然是感到“鐵健”名不副實。彭先生中等身材、頭大、臉方、胸寬、目善、眉慈、聲音洪亮、體格敦實,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義彬說,彭明每天早起跑步,生活極有規(guī)律,治學用功甚勤,深得李新諸公賞識。對青年人,彭明始終熱心指導,不遺余力。這些我后來都親見其真,感同身受。
二
1962年元旦過后,在八角亭又見到彭明師。談話中,他提議我來寫書組一邊進修,一邊做事?!吨袊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通史》第四卷已殺青,不久便可付梓。李新師計劃編一套大型現(xiàn)代史資料,由寫書組在京人員分工進行。彭明希望我和義彬都參加這項工作,我雖心向往之,卻不能自主,需向當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所長佟冬、副所長萬九河兩公請示。得到批準后,我于1962年2月29日到八角亭報到。過幾天,李新、彭明、路爾銘、冷超、桑咸之、詹婧韶、李義彬和我,便在八角亭聚會,李新主持會議并宣布資料選編計劃。我和冷超負責選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
此時,彭明已開始他《五四運動史》的研究準備工作,并擬就撰寫提綱。他先后發(fā)表《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和陳獨秀》、《五國前后的研究系》、《五四前后的交通系》、《五四時期的安福系》等影響甚大的文章。其間,他讓我?guī)退诮费芯克鶊D書室查找無政府主義的資料和論著,我用幾天時間,把查到的書目、論文索引抄寫清楚交給他。他連說:“謝謝!謝謝!”其實,那是對我治學的基本訓練,應該感謝的是他的指導。我讀《秋瑾集》寫有一札記,他看了說可以送到刊物發(fā)表,這就是后來登在《歷史教學》的那篇簡陋的小文章。
1962年暑假,我的半年進修期滿,手頭的資料選編工作尚未完成。李新、彭明都希望我延長進修時間。回到長春,面見萬九河副所長,反復說明原委,獲得續(xù)修半年務必返所的嚴令。8月中旬回到八角亭當天,彭明即告我速去鐵獅子胡同李新家。我問:“什么事?”彭明笑著只說:“是好事,見到李新就知道了。”午飯后,我見到李新。他說:“下半年,近代史研究所所招研究生,劉大年、黎澍和我各招一名。我和彭明商量,他推薦你和李義彬報考。李義彬已有家室,考研后減薪于家庭生活不利。你是單身,但有父母弟妹,減薪考研要征得父母同意……”我說自己可以做主,父母也會同意。師母于川說:“你還是回家當面和父母商量后再決定,免得家里有意見?!蔽耶斕熳疖嚨教旖?,稟告父母。雙親高興我有深造機會,哪里會不贊成呢!我興沖沖地返回八角亭,打電話給李新,事情就定下了。一個月后考試,拿到錄取通知書。李新說:“我是需要一個助手,你如果沒有考取研究生,戶口進京無望。你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畢業(yè)后就留在北京吧?!蔽铱忌涎芯可砻鞣浅8吲d,不時開玩笑說:“我說的是好事吧?”
三
1962年春天,李新在寫書組向大家透露剛剛開過的七千人大會花絮,逗得大家直樂。他樂觀地告訴大家,今后不會再有整人的運動,我們可以專心讀書寫書了。從1962年到1964年夏,我和李義彬仍舊住在東山八角亭,埋頭讀書,諸事不問。李新、黎澍制定的學習計劃和必讀書目,我認真執(zhí)行。以東山為界,西邊山下是考古研究所,東邊下山過一道園門是近代史研究所辦公區(qū)。八角亭居高臨下,沿著僅有的一條曲徑走下山去,便是一處花地。東行數(shù)十米有小橋清溪,北向數(shù)十米走出考古研究所掛招牌的東門,便是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北端。馬路對面,北有華僑大廈,南有首都劇場,再往南過燈市西口,不遠處就是吉祥戲院和東安市場了。
其時,冬天的北京,雪大天寒。夏日,雖不及今時之酷熱持續(xù)竟月,卻也有幾天的大熱,晚上難以讀書。李新說,晚上到吉祥戲院看戲。我和義彬,常在晚飯后到吉祥戲院門口,在如潮的看客中尋覓退票者,很容易買到五六張不同席位的退票。趙燕俠、裘盛榮、蓋叫天、李萬春、葉盛蘭、馬連良、梅蘭芳、言慧珠、杜近芳等名家名作,都是我們買退票欣賞的。川劇到京演出,李新、彭明領我們每天必看。戲散后,李新夫婦回鐵獅子胡同。我和義彬陪彭明回東廠胡同,看門的老倪師傅還在傳達室等候開門呢。
沒有戲看的時候,為了避暑,彭明往往提議下午去清華園浴池泡澡;入夜,三個人漫步從東廠胡同經(jīng)沙灘、護城河、景山去北海公園。從南門入,走到北門西側(cè)海邊的茶社,臨風向海,飲茶納涼,談史論舊,或俗或雅。我和義彬,多半是聽彭明的健談漫憶。夜深回所,老倪沉睡,敲門多時,方能進院,還要向老倪道歉。
近代史研究所豐富的藏書、編書組各位師長的諄諄教導,使我如沐春風,日有長進。這種美好的歲月一直延續(xù)到1964年秋天,遠赴張掖參加“四清”運動之前。其間,雖有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喧囂,但對在良好的小環(huán)境中閉門讀書的我來說,可以充耳不聞,我行我素。只是在戚本禹著文惡意攻擊羅爾綱先生的《李秀成自述》研究的論著后,我以打抱不平的心理,向《光明日報》投寄一篇長文,反駁戚氏謬論。如果不是戚本禹被逮而垮臺,我是要被“清理”一番的。
彭明的遭遇,當然比我這樣的學生更嚴重。1964年“四清”之際,他離京參加“四清”。隨后在“文革”中,又以“歷史反革命”、“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被揪斗不止。這些,彭明在“文革”后對我們從不細說,一笑了之,表明了他的大度寬容,永遠樂觀。
四
“文革”中,八角亭被造反派封閉,假山石被砸毀。義彬回吉林大學。不久,考古研究所建鍋爐,八角亭亦毀。與彭明再見,已是在西院的平房。1972年后,李新主持編寫《中華民國史》,彭明不時來近代史研究所議事。同時,他的《五四運動史》寫作已重新啟動。
1978年,他多次對我說,北京是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出版社希望他先寫一本《五四運動在北京》,他希望我與他合作。我說可以幫他弄資料。最近,無意中從舊稿中揀出1978年6月27日寫給他的一封信,照錄如下:
彭明同志:
您好。我于23日由津返京。昨日黎澍同志找談,要我與蔡美彪?yún)f(xié)助他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年簡史。此事,我興味索然。因此,談了一上午,我只以“讓我考慮一下”答復。李新同志礙于同黎澍同志的關(guān)系,不肯出面力爭??磥硗喜怀桑缓眠`心地做上半年一載。黎澍同志說,該書只據(jù)官方公開文書立論,據(jù)事直書,述而不作。似乎不需研究分析,略加編綴即可(陳按:黎澍后來有所改變,一度堅信可將國史寫成信史)。李新同志說,中國革命史由王淇、義彬兩人協(xié)助,您主要管一管中華民國史。我意您仍堅持把五四運動史作下去,我如不能擺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也打算不忘五四史的資料收集和研究,盡可能幫助您做點兒事。義彬說,您已有一個設想,我想聽一聽。請安排一個時間,我去府上。如何,盼示。
此致
敬禮
鐵健
六月廿七日寫于家中
這封信不知寄出沒有,也不記得是不是到西郊拜訪彭明。那時彭明的心思主要在五四史上,我也對五四史有興趣。他曾拉著我、義彬、邵維正,一起到陳獨秀活動過的北大紅樓、北大三院、箭桿胡同九號、香廠路新世界舊址等考察,并向當事人詳細咨詢。不過,很快我就被黎澍師拉去作了半年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史組散伙,李新師又調(diào)我到革命史組,隨即籌建現(xiàn)代史研究室,直接由胡喬木院長調(diào)遣,在中央黨校借房寫書。直到1982年搬到新建的東廠胡同一號史學大樓,并入近代史研究所現(xiàn)代史研究室在西郊住了三年多。李新常住西郊,圖書資料室仍在黨校南院借房辦公。寫書的人,每周到西郊見李新,查資料,彭明有時也來談民國史的事。
1980年秋,彭明介紹他的學生楊勁樺找我,讓我代他指導勁樺的畢業(yè)論文:瞿秋白研究。其時,我已從中央紀委瞿秋白專案組返回中央黨校,協(xié)助李新編寫《中國新民主主義通史》第一卷《偉大的開端》。我在門邊放置一小桌,借她閱讀我準備寫瞿秋白傳記所收集到的文件資料。半年后,勁樺論文寫成并陸續(xù)公開發(fā)表。彭明始終關(guān)注勁樺的寫作進展,不時打電話問詢。1981年夏,彭明特意邀請義彬、時光、維正和我到北京大學門前的一家飯館小聚。他和勁樺同來,向大家表示感謝。這算是我?guī)椭砻鬓k的一件小事,這實際上是我正式指導研究生之前的一次受益良多的實踐,衷心地感謝他給我這樣的鍛煉機會。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彭明培育了一批學有成就的博士生。每年的論文答辯季節(jié),我都會收到他寄來的博士論文,并參加答辯會議。每當學生的論文得到肯定時,彭明都會欣然微笑,慰藉之感溢于言表,我也從中受到鼓舞。如今,吳景平、賀淵、張珊珍、李學通……都在各自的學術(shù)領域獨當一面,成為備受關(guān)注的專家學者。彭明師雖已長逝,他播下的學術(shù)種子已長成枝葉繁茂的大樹,可喜可賀。
2004年5月29日,我應邀到西郊參加彭明師八十壽誕暨《彭明文存》出版座談會,發(fā)言后念了一聯(lián)賀詞:
八十載從學從教,
只為桃李遍華夏;
一輩子淡名淡利,
盡付史事文品高。
陳鐵健七十又七
2011年12月5日,寫于京南亦莊之水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