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永久的追思

彭明教授紀念文集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組 編


引言:永久的追思

彭明(1924—2008),河南夏邑人,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教育家。生前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生導師。

彭明一生與中國人民大學結緣。1945年,入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聯(lián)合大學教育學院史地系學習,1947年、1948年在華北聯(lián)合大學和華北大學先后師從胡華與范文瀾攻讀研究生,1949年擔任華北大學中國革命史助教。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后,一直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83年被評聘為中共黨史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導師,2002年起擔任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生導師,200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稱號。彭明先生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黨史黨建學科規(guī)劃組成員,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名譽會長,黃埔軍校史研究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等職;曾被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彭明先生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博士點的開創(chuàng)者,是海內外公認的五四運動史、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和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大家。

彭明從23歲開始即與胡華合作出版了第一部學術著作《日本投降以來中國政局史話》,一直到晚年年逾八旬仍然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規(guī)劃委托研究的重大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研究”(其最終成果《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程》六卷本,在其辭世后的第三年,即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彭明一生勤奮治學,碩果累累。在其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的60年間,撰寫和主編學術著作十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學術代表作《五四運動史》,198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一等獎,1987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988年獲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1988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參與主編的《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二卷),1992年獲孫中山基金會優(yōu)秀學術著作一等獎;主編的《從空想到科學——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考察》,1995年獲全國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合著的《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1996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其部分代表性論文和學術隨筆,晚年結集為《彭明文存》和《板凳集》出版。

彭明為學界同仁推崇的兩大學術風格和學術精神:一是嚴謹,二是寬容。

彭明治學,受兩位學者——胡華和范文瀾影響至深,時時以范老“二冷”精神自勉。他把“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終身奉行。彭明一生,學術著述凡千萬言,力戒浮躁和虛妄,字字均為精心考證、反復推敲之辭。一部《五四運動史》,積36年心血而成。在治學路徑上,彭明先治通史,再攻專史,然后至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這種自博至約、由約返博的治學經歷,造就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扎實的研究基礎和開闊的思維視野,他的許多學術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

彭明治學,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上,堅持十分明確的學術見解,并利用各種機會反復闡述和論證;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倡導學術寬容,贊同“雙百”方針,認為學術爭論的“筆墨官司,有比無好”,相信時間和實踐會證明一切。為學如此,為人亦是寬宏厚道,這在學界是有口皆碑的。彭明性情淡泊、為人謙和、處事低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既堅持原則,又虛懷若谷,善待八面來風,甚至善待批評。這充分表現(xiàn)出一位現(xiàn)代歷史學家的良好修養(yǎng)和寬闊胸襟。

作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彭明多年來堅守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成績顯赫,桃李滿天下。在中國人民大學執(zhí)教60年間,他不僅給學生傳授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而且結合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不僅直接指導和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助教進修生和訪問學者,并且長期堅持為新入學的本科生講解中國人民大學校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彭明是真正無愧于“為人師表”這一至崇名譽的老師。

五四運動史研究,是彭明一生歷史學研究的重點,其學術成就最大、學術影響最大,也是最能反映彭明學術思想和學術特色的學術領域。

彭明對于五四運動史研究的學術興趣,在其1945年初入華北聯(lián)合大學當學生時代即開始萌發(fā),后來在中國人民大學執(zhí)教期間進一步明確了這一重點研究方向,并于1956年開始正式進入專題性研究,在“文革”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都堅持思考和資料收集,直到進入新時期的1984年,在整合各個歷史時期豐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畢36年學術積累之功力,推出其煌煌50余萬言的代表性巨制——《五四運動史》。這是國內學界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梳理和闡釋五四運動史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從出版之日起,即引起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贊譽,被公認為五四運動史研究領域之“革命史研究范式”的扛鼎之作。從1985年開始,彭明繼續(xù)對五四運動史進行深入研究,不斷補充新資料,并嘗試著導入“現(xiàn)代化史觀”的新視閾、新方法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于1998年推出了《五四運動史》(修訂本),使其五四運動史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時至今日,美國學者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和彭明的《五四運動史》這兩部學術專著,仍然被海內外學者公認為是五四運動史研究領域之不同研究范式的代表性的奠基之作、集大成之作,是真正進入該研究領域繞不過去的學術標桿和學術起點。彭明自己也對窮其一生從事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工作頗為自詡,將其不同寓所的書房均命名為“五四書屋”。

彭明的五四運動史研究,最為海內外學者所稱道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特色,一是史實的嚴謹和扎實,二是史觀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

彭明的五四運動史研究,特別強調第一手的基礎研究資料支撐是治史的根本,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寓論于史”的治史原則。他認為,要真正做到“文章不寫一句空”,就必須在“實”字上下功夫,就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孤獨和寂寞,就要對占有的豐富而扎實的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透徹分析和精當概括。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五四運動史的研究中,為了保證史料的翔實可靠,彭明每讀到一段文字資料時,總是盡可能地到發(fā)生這些事件的地方去走訪,《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北京大學當時各科的舊址、楊昌濟寓所、三眼井、東交民巷、趙家樓胡同、新世界游藝場、陶然亭慈悲庵等地留下了他數(shù)不清的腳印。他還不止一次地按照1919年5月4日當日游行的路線從東交民巷走到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在給學生講解這段歷史時也領著他們這樣走一趟。在寫到關于山東五四運動的問題時,他曾親自到青島考察歷史沿革和地形外貌,并向研究青島史的專家請教。為了將幾十年前發(fā)生的真實情況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彭明除翻閱、查看大量現(xiàn)有報刊、檔案、文獻、口述資料等,還走訪過當年五四運動的參加者或目擊者,包括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工友、趙家樓胡同的居民、陳獨秀故居的房東,以及高一涵、許德珩、楊晦、羅章龍、張申府、劉清揚等人。他不僅獲得了大量文字資料所不具有的新鮮材料,而且糾正了書本或傳聞上的一些謬誤,所以,彭明的《五四運動史》始終被學界推崇為可以經得起時間和學術實踐檢驗的有長久生命力的信史。

彭明的五四運動史研究,非常注重方法論和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新。他一直關注海內外學術發(fā)展的總體流變和大趨勢,不斷地吸收和借鑒海內外學術發(fā)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觀點,不斷延拓研究視閾,使其五四運動史研究始終保持明晰的問題意識、前沿意識,與時俱進,而不是故步自封。

彭明的學術思想發(fā)軔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政治巨變和學術巨變的大背景下,當時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歷史學研究領域逐步確立其主流和主導地位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革命史觀”一時間成為史學研究的唯一范式,而彭明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又是集中在“文革”前后這一中國社會非常特殊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完成的,不可能不深受其影響。這就決定了彭明早期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必然是在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五四解讀模式”的大框架下進行的,并代表了五四運動史研究領域之“革命史研究范式”的最新和最高成就。但是,在新時期思想解放和“五四研究”逐步成為世界性話題的大背景下,彭明并不回避海外學者對于“五四研究”單一革命化解讀再進行質疑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而是積極而正面地加以回應,不斷地吸收和借鑒現(xiàn)代史觀之有益的思想營養(yǎng),努力嘗試著突破傳統(tǒng)的“五四研究”單一革命化解讀的線性思維,努力嘗試著把五四運動不僅置于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的宏觀背景下,而且將五四運動置于中國現(xiàn)代化史的宏觀背景下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研究,從而將其五四運動史的研究推向以革命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雙向互動導引為主要特色的新境界。彭明這一學術思想創(chuàng)新,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其晚年所修訂的《五四運動史》、所發(fā)表的一系列關于五四運動史研究的新論文以及其主編的《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程》中。

今年是彭明先生仙逝五周年,為了緬懷彭明先生學術業(yè)績,寄托我們的無盡哀思,經彭明先生的大弟子吳景平教授的提議以及彭門眾弟子的積極響應,我們在彭明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下,編輯了這部《彭明教授紀念文集》。該文集主要收錄了以下內容:其一是彭明先生同輩人(其中也包括自謙為彭明先生的學生,但我們認為大體也應該歸并為其同輩人的著名學者)的部分紀念文章;其二是彭明先生的學生(包括他直接指導的研究生和接受過其教誨深受其影響的學生)的部分紀念文章和研究論文;其三是彭明先生家人的部分紀念文章;最后附錄了彭明教授論文著作目錄和彭明教授優(yōu)秀科研成果、主要榮譽稱號及社會職務名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紀念文集的選文非常不完整,一些彭明先生的同輩學者以及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約到稿,我們也深感遺憾。只能留待以后有機會修訂時再充實了。

另外,也同時需要說明的是,該紀念文集的出版資助經費,利用的是彭明先先生前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研究”之項目經費余款。對于該課題組主要成員的諒解和支持,我們深致敬意和謝意!

謹以此紀念文集作為告慰彭明先生在天之靈的一瓣心香,愿彭明先生學術思想和學術精神永存!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主任 楊鳳城

彭明先生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的在職弟子 齊鵬飛 岳明君

癸巳年清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