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昌閣痛切陳辭

和平將軍張治中 作者:楊者圣


文昌閣痛切陳辭

從武漢回到上海,張治中真是感慨萬千,內(nèi)心矛盾極了,也痛苦極了。以張治中的認識,當然是極希望國共合作下去,不希望看到兩黨分裂的。但是,眼看著兩黨之間的隔膜一天天加深,裂痕一天天擴大,而自己既無法挽救,又不能作壁上觀?!案锩耐筮厑?,不革命的走開去”,第三條路線是沒有的。可是,自己既不愿站在國民黨的立場上來反共,何嘗愿意站在共產(chǎn)黨的立場來反蔣?結(jié)果,只好徘徊于兩者之間,擠在夾縫中討生活。這真是一段令人十分哀傷的日子。

受了這次事件的打擊,張治中決心擺脫這種政治生活,出國學習,過一段超然海外的生活。因此,到了上海,張治中就把這個意思對蔣說了。但是,蔣的態(tài)度很堅決,表示不會同意。理由是“黨國危亡,人才缺乏”,正是用人之時,一個得力干部怎么可以作悠游海外之想呢?蔣的語氣很懇切。的確,在國共分裂、蔣汪火并和寧漢對立這一場大分化的混戰(zhàn)過程中,張治中能只身從武漢出走,到上海來投蔣,這不能不讓蔣感到得意,也不能不說是蔣的一個勝利。

本來,蔣看到許多過去的親信干部都“叛變”站到了漢口方面,心里真是痛恨極了。但是,“陳真如(即陳銘樞)回來了”,“張文白也回來了”,蔣在心理上得到了某種補償。在蔣氏認為,“出一朝之命,以徇主上之難”,這才是真正的忠臣義士!雖然,中央軍校武漢分校丟了,學兵團也丟了,不管他,不是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嗎!漢高祖打天下,只用了三個人,信蕭何之賢,得張良之智,用韓信之能,終成帝業(yè)。漢高祖的成功,不就是知人善任么!現(xiàn)在,能干的張治中來了,很好,我要用他,就讓他給我辦教育好了。丟了一個分校算什么,丟了一個學兵團算什么,我現(xiàn)在要把全軍的訓練工作,都交給張治中負責。

抵達上海之后,張治中親眼目睹了蔣一手策動的“四一二”大屠殺。血,血,血!只有鮮血,才是政權(quán)的代價!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比較于一年前廣州發(fā)生的“中山艦事件”,張治中的政治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直率,也不再魯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變得成熟與老練起來,也許是一種深沉與冷漠吧!兩年前,在黃埔島上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那個張治中沒有了;一年前,在廣州慷慨陳詞直言極諫的那個張治中也沒有了。是一種政治立場的倒退,還是一種斗爭策略上的韜光養(yǎng)晦,抑或是對政治斗爭的厭惡和消沉?我們不知道。

4 月18 日,蔣介石開府南京,再三電邀張治中到南京籌辦大本營軍事訓練處。也許內(nèi)心還有些疑慮吧,張治中沒有馬上奉召,一度仍逗留上海觀望。但是,這個時候從漢口方面?zhèn)鱽硪粋€殘酷的消息:內(nèi)弟洪君器在武漢受冤慘死。君器之于治中,不僅是至親,更是戰(zhàn)友;在四川宣漢事變中,若不是君器的機警持重,治中早成了異鄉(xiāng)之鬼了?,F(xiàn)在,或許是因為自己的關(guān)系吧,內(nèi)弟兼戰(zhàn)友兼救命恩人竟死于非命,對于張治中來說,這真是一個無法承受的強烈刺激。在張治中的眼里,他與蔣的關(guān)系是“公誼”;與君器的關(guān)系是“私情”?,F(xiàn)在,因著“公誼”、“私情”兩方面的關(guān)系,張治中不再猶豫了,決定接受蔣總司令的邀請,到南京走馬上任,籌辦大本營軍事訓練處。

在國民黨軍事史上,大本營軍訓處并不是一個顯赫的機構(gòu)。但是,它卻是顯赫的國民革命軍訓練總監(jiān)部的前身。在張治中的領(lǐng)導(dǎo)下,先后成立了步、騎、炮、工、輜等各科,編練新軍和培養(yǎng)干部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不久,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搬遷南京。7 月8 日,蔣委戴季陶為軍校政治部主任,委張治中為副主任。在政治上,張治中又多了一重責任。

7 月9 日,南京舉行國民革命軍北伐一周年紀念大會,蔣總司令親自主持儀式。會上,需要有一個人作主題報告。出人意料的是,蔣總司令指定了軍訓處長張治中,又是一重政治上的信任?;蛘?,未嘗不可以說是一種政治上的殷切期望?;蛟S,正值反共高潮時期,且看你張治中如何論及國共問題?大約也是一種政治考驗吧!

但是,張治中就是張治中。在這個引人注目的長篇報告中,張治中只談一年來的軍事發(fā)展與成就,只字不提國共兩黨的分裂問題,亦無一語涉及中共,在場的國民黨右派,無不為之議論紛紛。然而,張治中并不為之所動,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有自己的政治個性,更有自己的政治品格。盡管有迷惘,有苦惱,有怨憤,或許也有消沉和頹唐吧,但自己的中心信念還在,自己的政治抱負還在。在政治上,他自信不是一個“左傾”的人,但也絕不會是一個右派;他自己沒有附和左派、附和中共反蔣,但也不會附和國民黨右派反共。這是他做人的原則,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一個政治人格。

事實上,張治中不是一個茍且的人,也不是一個騎墻的人。茍且的人出賣原則,是對外力的屈服;騎墻的人出賣原則,是一種見風使舵。對于張治中而言,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他可以退卻、可以沉默,但不會出賣原則。這是一種政治斗爭的策略,也可以說是一種忍耐和等待,這是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jié)合。從張治中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祖父的身影,也看到了他父親的身影。他祖父是一座山,是一塊鋼鐵;他父親是一池水,是一堆棉花。而張治中是一塊橡膠,是一塊海綿。遇到壓力,橡膠可以收縮,海綿可以退卻;但一旦壓力消失,它們就會恢復(fù)原狀。在張治中的血管里,流淌著祖父的血液,也流淌著父親的血液。就像一枚銅錢,一面印著他祖父的頭像,另一面印著他父親的頭像,無論你從哪一面看,其實都是同一枚銅錢。

幾年來,從黃埔練兵,到兩次東征,到北伐大業(yè),再到寧漢對立,再到國共分裂,張治中的言論行動有了許多明顯的變化,但張治中的理想只是富國強兵。張治中自信:在這樣一個大原則下,國共未嘗不可以繼續(xù)合作下去。何況,國共的分裂只是對國家有害,只是對民眾有害,只是加劇了百姓的貧困和國家的羸弱。國窮民弱,國弱民窮,既不會給共產(chǎn)黨帶來好處,也不會給國民黨帶來好處。

本來是一篇政治表態(tài)文章,但張治中避而不表。蔣總司令也許有些不高興吧!我們不知道。但是,張治中的直率和魯莽,張治中的直言極諫和光明正大,張治中的不搞陰謀、不玩手段,這是蔣介石早就領(lǐng)教了的。這一次的表現(xiàn),只是他的一貫品格和作風而已。雖然有一點遺憾,但張治中的為人確是值得稱道的。在蔣看來,不管他,只要張治中能為我所用,只要張治中繼續(xù)忠心耿耿,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不予計較,也都可以原諒。這是蔣的大度和寬容,也是蔣的用人之道,未嘗不可以看作是蔣的高明手腕。

大凡與蔣交往較深的人,無不有這樣一個感受,蔣不是一個輕易讓人看得透的人,孫中山?jīng)]有看得透,汪精衛(wèi)沒有看得透,陳獨秀、鮑羅廷也沒有看得透。結(jié)果,他們不是上了蔣的當,就是成了蔣的手下敗將。如果對蔣的政治性格作一番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說:蔣一生反共,但他有時候會親共、容共。就是在他反共反得最厲害的時候,在他的手下也還是有幾個主張親共聯(lián)共的高級干部,比如張治中、邵力子,等等。這些人的觀點都是公開的,蔣也知道他們與中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于這些人,蔣都表現(xiàn)得很不在乎的樣子,照樣信任使用,照樣賦予重任。或許,蔣想到會有那么一天,可以利用他們繼續(xù)與中共打交道吧!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奠定了蔣介石與張治中親密合作達25 年之久的基礎(chǔ)。僅從蔣介石籠絡(luò)張治中的手段來看,就可以知道蔣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在蔣的手下,不但是謀臣如雨、猛將如云,而且也是忠奸兼容、正邪并蓄。我們不要忘了,蔣是一個太保類人物,與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有許多類似的地方,褊狹固然褊狹,但是他也有大度的一面。這是蔣的本領(lǐng),也是他區(qū)別一般太保的地方。否則,太保只能是太保,永遠不會成功。

不過,讓張治中沒有想到的是,軍事委員會訓練處組建完成后,由于外受武漢方面的軍事壓力,內(nèi)受桂系的突然襲擊,蔣腹背受敵,措手不及,突然宣布下野了。8 月12 日,蔣離開南京;13 日,蔣在上海發(fā)表“下野宣言”;15 日,返歸奉化溪口。蔣在離開南京的那一晚,叮囑趕來送行的張治中:“我先到上海,你沒什么,還是留在南京好?!钡?,張不愿介入這場糾紛,決心與蔣同進同退,當即將訓練處解散,到了上海,籌備出國。張覺得這個機會不能再放棄了。這時,蔣從溪口給張治中打來電報,要他赴溪口一次。啟程之前,張認真準備了一個談話綱要,是檢討蔣這幾年來的種種缺憾得失的,諸如對桂系的第七軍的問題,對蔣的用人問題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共合作問題。一共寫了十幾個條款。張治中不再顧惜什么了,準備觸犯蔣怒,決定再來一次直言極諫。

抵達溪口,張等了一兩天,終于到了奉召垂詢的那一天。在溪口文昌閣的涼臺上,張治中按匯報綱要的準備,一件一件地加以剖析,一件一件地進行檢討。這真是一次痛快淋漓的陳辭,也是一次毫無保留的談話。也許獨裁者在失敗之后,都增加了納諫的雅量。張治中這一次的直言極諫,蔣不僅沒有責怪的意思,而且頗為動容。有許多地方,或為張所不知道,或為張沒有看到,蔣便從旁加以解釋、說明,張亦有了新的感受和認識??傊趶堉沃姓J為,這一次的君臣袒懷傾談,“是可紀念的一次長談”。就這樣,張每天陪著蔣氏游山玩水、閑話漫談,歷時一星期之久。從此,張再次成為蔣的諍臣,每有大事,或當面進言,或書面貢獻,蔣有聽有不聽,但從不懷疑張的忠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