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佛教圣地五臺山坐落于“華北屋脊”太行山脈,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qū)五臺縣東北隅。五臺山位列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與西部的四川峨眉山、東部的浙江普陀山、南部的安徽九華山遙相呼應。五臺山五峰聳峙,層巒疊障,風光旖旎,人杰地靈。千余年來,作為著名的佛教圣地,五臺山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已經(jīng)形成自身綿延不絕的文化氣息與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態(tài)。
五臺山,這片神奇的土地,它不僅是五臺人躬耕揮汗之地,也記載了五臺人生命力的因緣與歸宿。每個人生命之旅的寬度與長度,都記錄在故鄉(xiāng)母親的胸懷里,無論你未來的腳步走多遠,無論你時光的通道有多長。有人說,人生有多大,故土就有多大,也有人說,人生有多厚重,故土就有多厚重。仰望五臺山,山上經(jīng)幡飄揚,山下旗幟招展。古往今來,這里聚集了無數(shù)蜚聲海內(nèi)外的大德高僧,這里也走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如清代道光年間曾任福建巡撫的徐繼畬(字松龕),其作品《瀛寰志略》是我國最早論述世界地理的宏著,還有徐向前這樣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軍事家。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日寇大舉入侵,中華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五臺山亦飽受倭寇鐵蹄踐踏,狼煙升騰,兵戈頻仍,四野凋敝,生靈涂炭。面對祖國的災難,佛教界很多高僧如虛云大師等做頭佗行,每日步行八十多里,三步一叩首,耗時數(shù)年至五臺山朝拜,為天下蒼生禱告,為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祈福。
世事滄桑,風云詭譎,戰(zhàn)爭的硝煙中,少年衛(wèi)興華與朝拜五臺山的人流逆向而行,去尋求抗日救國振興中華的真理。雖然自幼聽慣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家訓誡,他卻沒有像長輩那樣理所當然地浸染在蕓蕓眾生的洪流里,任由命運支配,而是立志改變命運,包括個人和國家的命運。在風云際會的戰(zhàn)爭年代,救國救民的信仰,已深深地根植在他的靈魂中。
衛(wèi)興華成長的歲月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摧殘的苦難時期。他經(jīng)歷過一次次戰(zhàn)爭的洗禮,承受過奔波求學又多次輟學的困苦。新中國成立后,他走上中國人民大學的講臺,卻在“左”的時期,特別是在“文革”中,又歷經(jīng)了多次政治運動的沖擊與磨礪,長期承受著屈辱和不公正的待遇。“收拾乾坤歸眼底,一肩擔卻古今愁?!蔽迮_山的禪風古雨,給了衛(wèi)興華大心量的境界,也塑造了他豁達、超脫與從容的品性,他的身體里流淌著五臺人自強不息的血液。善良慈悲的天性,使他有著兼濟天下的情懷,革命戰(zhàn)爭的洗禮,更是塑造了他剛直不阿的個性與與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若入蓬瀛路,渾忘歲月遷。”盡管生長在五臺縣,但與貧困的村民們一樣,在家鄉(xiāng)的歲月,他從沒去過五臺山。1995年,已經(jīng)70歲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衛(wèi)興華教授在忻州行署白禎祥副專員的陪同下,游覽了佛教圣地五臺山。自少小離開,風云過甲字,弦歌半世紀。是時,五臺山清涼臺山風颯颯,經(jīng)幡招展,仙山佛國,梵音禪意,云蒸霞蔚,氣象萬千。他遙望山腳下的家鄉(xiāng)善文村,孩子般滿足地笑了。家鄉(xiāng)已不再狼煙四起,父老鄉(xiāng)親已脫離了貧窮與困厄,孩子們書聲朗朗,田野里碧浪涌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千千萬萬個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換來的。而長期置身于經(jīng)濟學研究,追求公平公正的馬克思主義理想的他對腳下的土地,更多了一份理性的關懷。
“山高水長有時盡,唯我?guī)煻魅赵麻L?!睜柦?,衛(wèi)興華教授在風云變幻、跌宕起伏的歲月長河中度過了90華誕,他不僅學術成就卓著,所教的學生更是群星璀璨,人才濟濟,品學兼優(yōu)。
拿破侖說過,“天才是命中注定要燃燒自己去照亮世紀的一顆流星。”天才和勤奮如雄鷹的一對翅膀,伴隨了他一生。
“是誰影響了我們的今天?是什么造就了他們非凡的人生?”中央電視《大家》欄目組在采訪衛(wèi)興華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不朽之名譽,獨存于德。”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經(jīng)濟學的一面旗幟,衛(wèi)興華捍衛(wèi)真理,忠誠于信仰,“讓理論成為真理的喉舌,而不是權貴的奴仆”。他學富五車,深入經(jīng)典,著作等身;他言傳身教,桃李天下,棟梁輩出;他堅持真理,“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獨立思考,追求真理,走自己的路,讓他人評說”。他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一個堅持真理的優(yōu)秀經(jīng)濟學家的高貴操守和大家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