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騰訊公司 初具雛形
注重學習,汲取力量創(chuàng)立OICQ
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馬化騰懷揣夢想踏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卻仍然無法明確前進的方向。當時的深圳是一個“沸騰”的城市,很多人都想去深圳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其因改革開放而發(fā)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馬化騰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習的人,凡是能夠讓他有所收獲的活動他都愿意去看,因為他希望能從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中汲取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并把它們當作自己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動力。
因此,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馬化騰也像現在社會中的很多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一樣,喜歡聽“前輩”們的演講。搜狐創(chuàng)始人張朝陽的講座是馬化騰聽過的演講之一,對于聽完這場演講后的感想,馬化騰本人沒有做太多的解釋,反倒是張朝陽曾在多個場合提起,“當初馬化騰就是聽了我的演講后回去創(chuàng)建騰訊的”。
張朝陽,生于1964年,比馬化騰大七歲,清華大學高才生,1986年清華大學畢業(yè),同年又以全國第39名的成績獲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后于199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并留在麻省理工學院繼續(xù)讀博士后。
張朝陽是較早接觸互聯網,并把互聯網從美國帶回中國的網絡先驅者之一。很多人都稱馬云為“中國互聯網教父”,但馬云一直否認這個稱呼,他認為這個稱呼應該屬于張朝陽,認為張朝陽才是中國互聯網第一人。事實上,稱張朝陽為“中國互聯網教父”也是有據可依的,因為他開辦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也就是搜狐的前身——愛特信。
1994年,張朝陽在美國擔任MIT(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qū)(中國)聯絡負責人,1995年年底,張朝陽回到中國擔任美國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公司駐中國的首席代表,這時的他已經有了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互聯網公司的意識了。
1996年,張朝陽在MIT斯隆商學院愛德華·羅伯特教授和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教授的風險投資支持下,創(chuàng)建了愛特信公司。愛特信成為中國第一家用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
1998年2月,愛特信首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并把公司更名為搜狐。張朝陽一戰(zhàn)成名,在當時的大街小巷,他的名字如今天的馬云和馬化騰一樣響亮。所以1999年張朝陽去深圳做演講的時候,馬化騰擠進了滿是聽眾的會場,就是想現場聆聽張朝陽的演講。
那時的張朝陽,年輕、張揚、富有激情,他的學歷以及海外工作背景使得他被很多人追崇。此外,他時尚的裝束、超前的思維、西化的氣質,對那時的互聯網人有著強烈的沖擊。作為在互聯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成為包括馬化騰在內的無數創(chuàng)業(yè)人的“偶像”。在那場演講會上,馬化騰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個性、充滿斗志、出口成章,且言詞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創(chuàng)業(yè)者的形象。
而對于馬化騰來說,他缺少的就是張朝陽身上的那股沖勁和激情。在1998年離開潤迅的時候,馬化騰只是想把即時通信工具做出來,供人們使用,那時的他,還不能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應該怎樣走。但是,張朝陽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給了馬化騰無限的動力。
臺上的張朝陽是激情滿滿的,臺下的馬化騰也是斗志昂揚的。只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張朝陽是外放的,而馬化騰是內斂的。馬化騰深知自己的性格與張朝陽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汲取張朝陽的成功之道。據說,在聽了張朝陽的演講后,馬化騰回到公司,經過幾天幾夜與幾個合作伙伴的激烈討論,最后才做出了OICQ(是一款基于Internet的免費網絡尋呼軟件,即QQ)。
同學協助,團隊組合初建成
離開潤迅之后,馬化騰找到了自己的同學張志東,兩人通過一番商討決定把類似于ICQ的即時通信軟件做出來。為什么馬化騰會首先找到張志東?因為張志東和馬化騰在深圳大學讀書時就是“死黨”,且在計算機方面都比較有研究。在深圳大學時,張志東和馬化騰在計算機領域的能力都屬于拔尖的,但張志東的能力更強一些。
其實,張志東的長相很普通,橢圓形的臉,個子也不是很高,站在人群中也沒有太高的辨識度,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讓馬化騰特別佩服。張志東性格隨和,極易與人相處,這也是馬化騰看重的一點;另外一點是,張志東在計算機方面的技術過硬,即使放在整個深圳的計算機圈子中,也很難再找出一個像張志東這樣的好手來。
在選擇創(chuàng)業(yè)的合伙人方面,馬化騰心里也很明白,他和張志東兩個人都屬于技術型的人才,把產品做出來是他們的強項,但如果要創(chuàng)建一個公司,只靠他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管理和營銷方面的人才加入才行。因此,當馬化騰和張志東聯手創(chuàng)辦公司一個月以后,他們又迎來了曾李青的加入。曾李青的到來,讓馬化騰和張志東研發(fā)出來的東西有了更多面向市場的機會。
曾李青,畢業(yè)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是通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深圳電信數據分局工作。曾李青是深圳互聯網較早的推動者之一,也是深圳第一個寬帶小區(qū)的推動者,他所主持的“寬帶小區(qū)”項目,讓很多人看到了他在計算機通信方面的才能。
“寬帶小區(qū)”項目,主要是曾李青先購買設備,然后加價賣給地產商。在當時,地產商要的價格是120萬元,而電信設備提供商提供的價格也是120萬元,這就使得電信數據分局基本上就沒有盈利的空間了。因此,“寬帶小區(qū)”項目差點兒夭折。
后來,曾李青找來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重新做出了更加詳細的預算。結果,他們一致認為,如果各方面統(tǒng)籌得好,原來預算120萬元的設備完全可以用80萬元拿下。就這樣,曾李青用他特有的“期貨”的方式,做成了“寬帶小區(qū)”的項目。
曾李青的到來,讓馬化騰的團隊多了一個市場奇才。在擁有了技術人才的基礎上,馬化騰又有了擴展市場的人才,這對他的創(chuàng)業(yè)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且曾李青屬于實干型人才,沒有架子,在一次開會現場中,因為網絡中斷,會議無法正常進行下去,曾李青親自鉆到桌子底下解決了網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