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則
原典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1)聲。方不虛生此耳。若惡少斥辱,悍妻詬誶(2),真不若耳聾也。
原評
黃仙裳曰:此諸種聲頗易得,在人能領略耳。
朱菊山曰: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如此。若我輩日在廣陵城市中,求一鳥聲,不啻如鳳凰之鳴,顧可易言耶?
釋中洲曰:昔文殊選二十五位圓通,以普門耳根為第一。今心齋居士耳根不減普門。吾他日選圓通,自當以心齋為第一矣。
張竹坡曰:久客者,欲聽兒輩讀書聲,了不可得。
張迂庵曰:可見對惡少、悍妻,尚不若日與禽蟲周旋(3)也。又曰:讀此,方知先生耳聾之妙。
注釋
(1)欸乃:象聲詞,搖櫓聲。
(2)詬誶:一邊罵,一邊吐口水,以示侮辱。
(3)周旋:交往;交際、應酬。
譯文
春天聽鳥叫聲,夏天聽蟬鳴聲,秋天聽蟲叫聲,冬天聽下雪聲;白天聽下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風吹松濤聲,水上聽搖櫓聲:才不算白白地活在這世上。如果聽到品行低劣的少年呵斥辱罵,性情兇悍的妻子破口詬罵,真不如耳朵聾了的好。
評析
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不同,月下,山中,水上,所處場景不同,審美的物象自然也隨時隨地變化。鳥聲、蟬聲、蟲聲、雪聲、棋聲、簫聲、松濤聲、搖櫓聲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偏愛,寫詩撰文,綿延相續(xù),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的便是相對固定的高雅的審美情趣。而“惡少斥辱,悍妻詬誶”的情景,不僅很難讓人有美好的體驗,也給人極無修養(yǎng)、言辭粗鄙的印象,文化素養(yǎng)極高的士大夫們自然寧可“耳聾”,也不愿聽這樣的聲音了!